女性羊癫疯会遗传吗:「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2:25:02
墨-序                                                                                                                                            
  「墨」在文房四寶-紙、硯、筆、墨四者中雖居末位,但無論從史料或遠古各種器物,證實早在四千二百多年前,中國的老祖先就發明一種與硯代墨相近的黑色書寫顏料,使其能附著於甲骨或陶器上。所以中華民族是最先發明墨的民族,也因此「墨」成為我民族古老文明象徵之一。

[ 本帖最后由 charlescm 于 2006-3-7 14:33 编辑 ]
UID
28452 
帖子
1839 
精华
商城币
15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657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30 
最后登录
2010-12-1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charlescm

少校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2# 发表于 2006-2-25 20:04  只看该作者 一、绪言                                                          陈大川
  文房四宝的次序,有的人认为纸的花样及种类最多,以纸为首,也有人认为砚能终身作伴、互古不渝,以砚为首,亦有人以笔有带头作用,无笔则墨、砚均无用武之地,惟独墨无居首的话,长久处在次要地位。
 
 文人对墨亦甚重视,常用「玄霜」、「乌玦」、「墨松使者」等,属于隐士性的别号称呼它。其实,墨之重要,有质,有形:墨液之流动性、润泽性、发黝性、匀溶性,及清馨感等,都能影响使用者临场的情绪,及书画文物的质量优劣与保存久暂。墨锭之制作造形,为适用之外的另一要素,此所谓的造形,包含墨模的:样式、文字、图绘、刻工、及塑铸后外表装饰等的精致艺术,最高级的,能达到满足视觉与心感的长期拥有价值。


通常所称的墨,都是指黑色的液体或固体,中国人对于黑色似乎有一种偏爱,两千年来的书画艺文不说,远在四千多年前的陶器,除在彩陶上加墨色外,还有东方特有的全黑陶器被使用。殷商卜辞、在甲骨上先书后刻的符号用墨,周秦文书,用笔写在竹简、木牍、及缣帛上的也是墨,不过,这些上、中古时期所用的墨,与东汉以后所用者不同,有些为天然矿石的石墨,有的也可能用木炭烧成的炭黑墨(注一)。

  东汉,是文房用品的转变时期,蔡伦发明了供书写用的纸,并能大量制造,改变了缣贵简重的文化环境,平民阶层,都能学书习文,会书者因纸之便,而可多书,练成能手。加上笔结构改变,与兔毫的使用,墨改重胶松烟,砚用墨丸直接研磨,是故,东汉以后,书体增多,创造性特别强,名书家也大量增加。由「中国书法大辞典」所载名家计算,西汉时两百三十年间不过三十五人,而东汉与魏两百四十年,名书家增多为一百四十七人,尤其在两晋寺期,仅一百五十年,人数增到一百八十八人。此时并连续有八王之乱及北朝胡人对峙,完全处在战乱状态,书中能手如此众多,不能不归因于纸笔墨砚之改良所致。

  至于绘画方面,西汉善画的知名人士,不过六七人,如毛延寿、陈敞等,东汉之名画家,亦仅蔡邕、赵岐等数人,但这些皆为士大夫,始有记录可考,其它绘于佛道寺院之工匠,则姓名不着。

  魏晋时间,绘画与书法相似,亦蓬勃迅速,北方受佛教影响,多绘佛家故实,南方则受自然环境影响,思想自由,山水画亦于此时兴起,曹不兴,顾恺之,王廙、戴逵等人,可为画者代表。

  关于纸、笔、墨的改进,可由南齐萧子良答王僧虔书得知:「子邑之纸,研妙辉光,仲将之墨,一点如
漆,伯英之笔,穷神尽思」。子邑即山东东莱的左伯,东汉末,献帝时人,从「研妙辉光」的品质来看,他制的是桑或楮树皮纸,与流行在西部用废麻做的麻纸不同,这种造皮纸方法,随东晋迁,渡江到江浙一带,才有江西陶侃献笺纸三千枚、王羲之赠谢安库纸九万番等事。

  仲将为违诞的字,三国名书家(一七九-二五三年),他创制用醇烟、好胶I鸡蛋白、和真珠粉、麝香、梼三万枚的制墨法,故能「一点如漆」,(一千多年的这种制墨法,比台湾现代制墨还考究)。

伯英即敦煌人张芝,居华阴,临池学书,水为之墨,善作一笔飞白书,尤能作「似春虹饮涧,落霞浮浦」、上下牵连的草书。他作的笔如何,未见记载,如由其书法推想,恐怕已在当时流行兔毫中掺和了山羊毛之类软毛。(参见附图 汉章帝章草与张伯英草书)



  行笔至此,使笔者意识到几个极少人注意到的问题:一、发明当时的烟墨为什么要加胶?而且加量到烟三胶一之高比率。二、纸上加粉及加颜色,为什么始于魏晋之时?其对书画有何影响?三、书画的演变与文房的演变,其关连深度如何?为解答这些问题,请恕笔者试从造纸的角度来解释。

  蔡伦发明造纸时,传中明确说明「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敝布即破旧麻布衣竹(当时中国无棉),鱼网用麻线手织,总说起来,蔡伦制纸原料,只有废麻与树皮两种,废麻做的纸较粗,厚薄不均匀,近十多年由西北地区地下出土的古纸,都是麻纸,纸面粗厚。清末英国的斯坦因,法国伯希和
等,在西北考察得到的古纸,有一些上面涂过胶及淀粉糊之类,其原料有些是麻,也有些是楮皮,这些纸为四至十世纪,即晋以后所制的纸。

  由蔡伦到魏约有一百年,这初期麻纸,因为粗而不均匀,不会比均匀的缣帛及表面平整的简牍好用。在西安甘肃一带寺庙及洞窟中的壁画,表面涂以白垩土,拌和白土的是胶,在白土壁上作的佛画,由印度传入,应该有很多使用经验,蔡伦以后初期制造的粗麻纸,既没有抗水的作用,也行笔会艰涩,也许这时接近西域的人最先将作壁画的观念,应用在粗麻纸上,而发明了白土涂布纸。又比照壁画用的矿粉涂色,就成为各种涂布颜色纸,而且这种颜色纸厚而坚挺,比竹简木牍轻而好用,才逐渐被皇家重视,成为官用纸张,青纸下诏,黄纸上表,为晋朝的规定:「皇太子初拜、给赤、缥红纸、麻纸、敕纸、法纸,各一百」(见东宫旧事说郛)。皇家应用色纸外,抄写五经子史也用青纸,如北史牛弘传:「永嘉之后,寇窃竞兴,刘裕平姚,收其图籍,五经、子、史方四千卷,皆赤轴青纸」。也许就因为涂布的色纸比简策好,加上楮皮纸已甚多,到公元四○二-四○四年晋元兴中,桓玄当政时,才会下令废简牍,以后悉用纸书代替。


  用胶与白土质土粉涂布的纸,与现代的铜版纸相似,我们想象得到是一种质量不太好的铜版纸,但是必定经过用卵石或金属器磨平的工作,因有粉质存在,在磨平的过程中,产生了光滑的副作用,这对于书写传统慢速的篆、隶、真书的书体,是不甚适宜的,是否就因为纸的过度光滑,而必须增加行笔速度,才无形中促成了游动性较大的各种书体出现?

  涂布的彩色纸,装饰性甚诇,到唐床以后,更在纸上印花及洒金,还涂一层薄腊,称为粉腊笺,配上唐宋以后改良的各种烟墨,及各种兽毛的毛笔,这种拒墨强烈的纸张,仍为许多书家所喜,一直流行到清末民初。

  没有经涂粉的粗面麻纸,遇上多胶烟墨,及硬毛短毫的笔,行笔稍快,自会有飞白出现。传说,东汉末蔡邕于鸿都门见工匠以垩帚成字,因而创「飞白书」,这应该与使用多胶的墨加粗纸硬笔是同一道理。

  没有经过涂粉的白麻纸,是南北朝以后改良的,米芾见唐人书迹中多有此纸。乃亚麻或苎麻制作细布时,机余的废料制成,与前述魏晋时期,利用不能再穿着的大麻制衣物废料不同。

  树皮做的纸,汉末称为谷纸,谷树即构树,与楮树相似,后魏贾思勰着的「齐民要术」,有种植楮树之法,,楮为恶木,不能作器,只可用皮,可见当时楮皮已为主要的造纸原料,为无种桑养蚕之地所用。皮纸吸水快,用未加胶或加胶少之墨液,写字时有渗透及化水现象,为促成制墨者多加重胶的原因。
笔墨与纸的关系,有文献可察考说明者:

  (一)蔡邕作书,非得纨素不妄下笔。用左伯纸,张芝笔,及韦诞墨。可见左伯纸与纨素在书法使用上有近似的质量。

  (二)韦诞自重其书,每书必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自制墨。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体法百变,穷灵尽妙」。评韦诞:「诸书并善,尤精题署」。由此看来,韦诞的制墨法,遇到适当的纸、笔,加上好的手,诸书百体,都可成为优秀作品。

  (三)张永为东晋末吴郡(今苏州)人,善隶书行草,纸及墨皆自营造,比皇家所制更好,其纸「紧洁光丽,耀日夺目」,其墨「美殊前后,色如点漆,一点竟纸」。竟与境通,墨液点到那里,立刻就停止在那里,这也说明墨液浓度高,用胶重,虽遇较光滑的纸,仍适隶行草之用。张永曾对宋文帝说:「臣恨二王不得臣之体」,纸墨不同,也是不易同体的原因吧。

  (四)南齐王僧虔的「笔意赞」,首起即有「剡纸易墨」语,剡纸即会稽楮纸,易墨,即河北易水的松烟墨,其品质被赞为「浆深色浓」。他用高胶松烟在楮纸上写行草,「迹逾子敬,器雅过之」(宋文帝语):丰厚淳朴,稍乏研华」(书断)。

  (五)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兰亭集序。蚕茧纸为楮纸,会稽是楮纸的产地,鼠须笔为狼毫,没有谈到用什么墨。羲之少时学卫夫人书,后博采众长,「淳化阁帖」卫夫人帖云,卫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由是,羲之当知卫夫人用墨。宋人晁贯之「墨经」说,卫夫人「笔阵图」曰:「墨取庐山松烟,代邵鹿胶」,是知王逸少也可能用过松烟鹿胶墨,虽然兰亭叙用墨未必为此。

  魏晋用重胶松烟制墨与纸的关系,已要举如上,但所用的胶为何胶,尚有检讨必要。

  汉时的墨丸,用隃麋松烟和漆烟制成;魏晋仍用松烟,曹植有「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的诗;韦诞制墨法,只谈「醇烟」,未明确说为松烟,也只谈用胶量,未谈何胶;王僧虔提到的易墨,也只提到松烟而不语胶;只有卫夫人才说到庐山松烟,代郡鹿胶的话。卫夫人名铄,迕于永和五年(二七二-三四九),如她教过少年逸少属实,应是公元三一五年到三二五年之间的事。代郡在今河北山西交界处,庐山在江西。家住庐江浔阳的陶侃(二五九-三三四年),经历西晋到东晋成帝,都在江西、湖南、湖北一带做官四十多年,「墨史」有:「陶侃献晋帝笺纸三千枚,墨二十丸,皆极精妙」。晋帝即元帝,为东晋的第一任皇帝,建都现在的南京,善正、行书,陶侃献上的好墨,应为庐山松烟,墨所用胶,则应为同时代卫夫人所说的鹿胶。韦诞生年为东汉露帝光和二年至魏嘉平五年(一七九-二五三),比陶侃早不过十年,韦墨用胶,亦当鹿胶。

  「考工记」说:鹿胶青白,马胶赤白,牛胶火赤,鼠胶饵(肥腻也),犀胶黄,莫先(优也)于鹿胶」。查考工记专言周朝百工之事,由周至晋约一千年,用胶的事物甚多,早已熟知鹿角牛皮等动物胶的优劣,也许这就是魏晋各制墨法均未明言何胶的原因。

  魏晋在书法上为承袭东汉之开创时期,有各种不同的书体,并有不平凡的成就。隋唐之世,群贤继起,人数增加到一千五百人。宋元以降,大家迭出,并各有特色,尤其启蒙童子,皆须习书,几乎凡入学皆必学书之势,这种现象,除国人重视书法外,墨、纸、笔的不断改良,数量随习书画人口增多,亦为其重要原因。

  关于书画演变与文房改进的相互关系,必须专题研究,或以同时代的各改变事实,比对列表,或可寻出端倪,本章从略。

  但值得特别提出的,在明清以后的书画,从外表上看,似乎多了一层特别的情趣,如果观赏一场历朝书画展,会发现字画的黑度,愈到后代愈浓,一直到当代的作品。十多年前,曾有如此感觉,总以为当时习惯及人文互动使然,经深入接触文房的制作及历史故实后,发觉人的因素,虽可随个人风格而异,而纸、墨、笔的改变,应是主要原因。

  松烟雅淡,虽韦诞的三一比重胶,或李延珪一一比对胶,如果写在一○○%的楮皮纸上,或泾县的青檀皮纸上,其墨色效果,仍难出现滋润莹泽的味道,试观日本百年纯楮纸书画,当可得其大概。故日本再用淡烟轻胶楮纸,取其禅意。

  桐油烟浓厚华丽,元明以后墨多使用,作书作画,皆有精神。亦作山水画者,以一笔墨时画时沾清水,至笔中墨粉用尽,使画中产生多层次的墨色。由最浓到最淡的一组画,只用了一笔墨,所谓「惜墨如金」者乃此。如用桐烟浓墨,用浓淡线条层层加,密能通风龚贤、王蒙之流,在浓厚山水中,愈见精神。这种墨碰到好的宣纸,墨韵更好。

  明朝中叶以后,泾县的宣纸,因为青橝皮的供应不足,无意中掺和稻草纸浆,使宣纸产生了意外的效果,淡墨线条能在边缘产生透明水纹,多线交搭重迭,则有立体感觉,所谓搭墨是也,齐白石最会利用此纸,浓淡墨交错使用,以软羊毫作大写意虾蟹,乃有此结果。吴昌硕以厚胶浓墨,用碑体笔法作树石,笔因墨畅,墨应纸酣,满纸一片灵光。吴作人、黄宾虹、朱 的绘画,都是最能利用此项纸墨增益的能手。黄宾虹在一幅山水画中题跋:「墨之深浅浓淡,全在笔力中有变化,融洽分明,各极其妙」。试观附图淡墨笔迹,宣纸的帮助,亦功不可没。

  近人书画,为求简便,每用墨汁,墨汁用胶,亦有用合成塑料者。曾见合成塑料和白垩粉房屋顶壁,未及十年,因湿度影响,粉壁成片片龟裂,未悉合成塑料墨汁之浓笔书画,未来是否会从纸剥离,留待观察。谨附记于此,以供参考。

(注一)一九八二年在甘肃秦安县。发现一幅地面图画,上有两人形及方框内两只爬行动物。为炭黑作颜料绘成,为仰韶文化晚期所遗。

[ 本帖最后由 charlescm 于 2006-5-5 01:28 编辑 ]
UID
28452 
帖子
1839 
精华
商城币
15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657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30 
最后登录
2010-12-1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charlescm

少校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3# 发表于 2006-2-25 20:05  只看该作者 二、墨的发展史                                                     蔡玫芬
(一)早期的墨--公元前十二世纪至公元二世纪
  墨,泛指黑色的颜料,是中国人书写绘画所不可或缺的媒介物。质地优良的墨,光泽黝黑,使书画作品清晰有神采;且墨质稳定,经久不褪色,使古代文献能留传千载,仍墨色如新。这与世界其它古文明如埃及、希腊、罗马、阿拉伯的墨,大不相同;至于日本、韩国墨,皆源于中国;公元一世纪,希腊、罗马学者所盛称的「印度墨」,应也是由南方丝路,经印度输至欧洲的中国墨。直到十七、八世纪,欧洲人仍赞美着:「中国墨简直无与伦、「欧洲人曾苦心仿制中国墨,但终于一无获」。至今,中国墨仍被举世公认为记录历史档案的最佳颜料。

  本世纪初,科学家们曾对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遗物行检试,获知早在公元前十二世纪的中国人,已用一种与现代墨相近的碳离子混合物为其黑色的书写颜料;这种颜料可能取自烧煮东西后的烟垢,再经胶性物的混合,使其能附着在陶片或甲骨上。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说:「墨,从土、黑也。」也就是说,从造字原则来看,这个在先秦典籍中经常使用的「墨」字,是一种近于土质的黑色物质;这与近代学者们推测的商代墨的刍形倒有些相符。

 在上述近代考古发现之前,一般人都像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一样,持进化观的说法:「上古无墨,竹挺点漆而书;中古方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至魏晋时,始有墨丸,以漆烟、松煤夹和为之。」认为书写颜料是从漆书演进到矿物的石墨书、石油书(石液),到魏晋时才有取烟制墨的墨丸。这项先由自然界植物、矿物的取材,而后由人工制作的演进论,其实并无考古证据以资证实。当然,自然界间的天然黑色原料,如海中乌贼的墨色汁液、含铁量高的色土、汲其它石墨、煤块、漆汁等,在偶然情况下,可能曾被用为书画颜料,但似乎并未广泛使用。先秦除了漆器或某些硬面物体上,偶曾有漆书的文字外,其它黑色书迹的遗痕,皆明显的是液状碳离子墨颜料所书,与两汉的简册书迹无甚差异。因此,一般相信西周青铜器铭文所谓的「墨」,应也与汉墨相去不大。东汉李尤「墨研铭」:「书契既造,研墨乃陈。『烟』石附笔,以流以申。篇籍永垂,行志功勋。」所说的是烟墨。只是汉代的烟墨,有块状遗留;先秦的墨,颜料本身并无存留,究竟在使用之外,平时是以汁液状、粉末状、或如后世墨锭般作固态墨块的呈现,目前尚未知晓。


  目前所知最早的块状墨,是出自战国后期的秦墓,同时出土的,还有竹木简牍和一方石砚,砚上放着一块和砚同质材的小块研石;砚面还残留着墨痕。显然这是一组书写的用具。在其后的汉墓里,这种相类的文具更多,墨块都很小,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中更是一口气出土了数千个小扁圆块的墨粒,每块径不及一公分,也同时与砚和豇石一并出土。不仅如此,汉代另有一种长方形的漆砚盒,和一种带有浮雕砚盖圆砚,两者一向都设计留有研石放置的空间。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一个事实:早期的墨块体积都小,且需依赖另一小方研石在砚上将之研磨拌和成书写的墨液。〔庄子.田子方篇〕称:「众史『舔笔和墨』」,将药物磨成粉再搅拌称为「和」,众史之墨,不言「和」,可知早期的墨确是需经过拌和的过程,与后世直接持墨锭在砚上旋磨不同。

  东汉末期,稍大墨锭出现,有的墨似乎还有隐约的像花纹或像手捏制的痕迹,应该就是经过人工搏制的墨了。不过真正在文献上有记录、对墨的制作有突破性贡献的人,是汉末六朝初年的书法家韦诞。

△战国末期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M4)出土整组文具,其墨呈圆柱状,残高1.2cm,径2.1cm

△西汉早期墨。湖北江陆凰凤山168号汉墓(公元前167年)的成套文具,黑作瓜子状五块,其中两块可拼合,长约1.5cm,宽0.6-1.1cm,厚0.4cm

△西汉早期墨。广东南越王墓出土,共约4385颗,色黑中微泛红,质细腻,作小圆饼形,如滴珠凝聚状。发掘者认为,其制作系将糊状原料随意滴聚成形,故大小不一;大约径1.31-0.81cm,厚0.42-0.22cm

△东汉墨。河南陕县家渠墓葬群出土(M37 & 38),约圆柱状,径1.5、2.3cm,残高3、1.8cm,出土报告言外表有手捏制痕,而研究者尹润生审视之以为:「外皮有皱纹,墨质坚实,是墨模压制成锭,质料纯系松烟。」

△东汉末期墨。广州汉墓出土的砚、研石,与细条柱状,墨长约2.4cm
(二)韦诞与六朝墨业--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
  韦诞,字仲将,汉末三国时人。建安年间为郎中,正始年间迁侍中、中书监,其后以光禄大夫致仕,享年七十五,是著名的书法家,曾有草圣之称:当时魏的官方宝器题铭,皆韦诞所书。〔三辅决录注〕引他的话说:「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也就是说,好的书法作品要有好的用具;而他自诩所制的墨,是当时最好的。虽然,应劭〔汉官仪〕:「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汽麋(隃縻)大墨一枚,小墨一枚。」东汉宫中已有大小成块的墨,但从徐州东汉彭城王刘恭墓葬出土的铜兽盒石砚看来,该砚盒中有一块小研石共出,则东汉宫廷墨与前述其它战国、西汉墨一样,是需用研石来研磨的。韦诞自炫自己的墨,而不用御墨,而不用御墨,则其所制的墨应有特殊的长处才是。南朝萧子良赞美他:「仲将之墨,一点如漆。」显然其它用墨人也给予韦诞墨很高的评价。

  韦诞的制墨法被录在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其法曰:合墨法:好醇烟捣讫,以细绢筛-于堈内筛去草莽,若细沙、尘埃。此物至轻微,不宜露筛,喜失飞去,不可不慎。墨(榍)一斤,以好胶五两,浸梣皮汁中。梣,江南樊鸡木皮也;其皮入水绿色,解胶,又益墨色。可下鸡子白-去黄-五颗。亦以真珠砂一两,麝香一两,别治,细筛,都合调。下铁臼中,宁刚不宜泽,捣三万杵,杵多益善。合墨不得过二月、九月,温时败臭,寒则难干潼溶,见风自解碎。重不得过三、二两。墨之大诀如此,宁小不大。亦即是十六比五的好烟与好胶的配合,加上矿石粉、香料,再杵捣无数次后,始能成固态的墨块。其中虽未述及模制、出灰的过程,但后世墨法中的取烟、入胶、捣杵等重要步骤,大致都已齐备。这其中入胶、捣杵在当时或应是最关键性的创发。

  胶,能使碳分子结合,也使墨永久附着在纸上。三国吴人皇象与友人论草书时,言:「墨又须多胶绀黝者」,语意上似可反应一般墨中含墨不尽多,才需特别强调「多胶」。然「对胶法」,亦即胶的多寡,一直是制墨家所努力以求的配方。韦诞墨方所用的烟胶比是十六比五,大约为三比一,与后世墨法相较,算是较低的胶含量。胶多,可使墨有光;胶多,也使墨不易龟裂。韦诞墨在当时已有「一点如漆」的美誉,可知其它当时或之前的墨的胶含量更低,所以墨易碎裂,也较不易制成稍大的墨块。

  烟与胶相混合后,尚须强力与多次的杵捣,使烟和胶均匀而紧密的结合,不致有离散的烟粒存在。又由于早期取烟用立窑,其烟粒容易粗细不匀,不若后世卧窑的轻重烟分明。而杵捣有助于改变烟粒子的大小和散布的区域。烟胶均匀且结合紧密的墨,在砚上研磨时,墨经水解,碳粒和胶自然均匀散开,且随机分布在砚池内。若杵捣不够,烟胶间的空隙大,不但研磨时墨色不匀,且墨块也易崩裂。杵捣,也可使墨方中其它防腐、防臭的矿物粉与香料,细密均匀;否则,研墨的动作会因杂质的粗颗粒而旋磨旋止,或只得藉研石在砚上将之碾细。历代墨方乃至现代虽以机器取代人工制墨,但仍维持着韦诞「杵多益善」的法则。汉墨之需研石,可能也有调拌烟胶的作用。而随着墨池在砚上的位置在东汉以后愈来愈醒目,六朝以后且成了不可或缺的造形因素,似也显示墨之经研磨自然水解为墨汁的能力,是愈来愈强的了。

  与韦诞同时或稍晚的六朝墓中,亦出土了不少墨锭,值得一提的特色是:?六朝人用烟墨。一九五九年南京大学化学系裘奎家教授化验晋频约墓的墨,认与现代墨相似。韦诞墨方虽只说用「好醇烟」,未曾提及所用的烟的来源,但说要筛去植物性的草莽,则其应是植物性材质的烟灰;而当时人曹植诗有「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句,更可证知这种固态墨是用松烟作成的。?一般说来,六朝墨较汉墨为大,且较完整。如:东吴前期高荣墓的墨,径三.五公分,长九.五公分。稍晚,晋吴应墓的墨,宽四至六公分,长一二.三公分。与汉墨的不超过三公分的体积,大不相侔。?六朝墨上明显出现模制痕。虽然多数的墨呈柱状,或不规则锥状,但如高荣墓的墨上有叶脉纹、东晋梁孜墓中的墨有几何纹,应当表示此时已有墨模制墨了。?六朝的砚,即使砚形与汉砚相类,然已无研石伴同出土,砚盒或砚盖不再预留研石的空间;同时砚面多数增加了墨池的设计。也就是说,从砚型可推测出六朝墨应已可直接在砚上蔈水旋磨,研成墨汁,不必再藉诸研石之力了。换句话说,近人持墨锭直接在砚面研墨的方法,至此时已完全确立。

上述特色,尤其?、?两点,与韦诞墨方的改善制墨法有密切关系。当然,一项影响民生的发明不必一定系于一人身上;在韦诞之前,相信已有类似的制墨法出现,韦诞充其量只是居改良之功、且幸运的被〔齐民要术〕记录而以此擅名罢了。但吾人也要知道,〔齐民要术〕是我国农业史上相当重要的一部书籍。作者-高阳太守贾思勰约生长于六世纪的南北朝纷乱时局中,他记录民生必需的生产知识,使乱世中的人们能因着前人的经验,免于饥馁。全书所载皆作者认为必要的生产技,如:米谷、蔬果、染料的种植,禽畜、桑蚕、鱼类的养畜,副产品的加工、酿造、腌藏、制糖、煮胶等事宜;而笔墨制作也列其中,恐怕正是作者将之视为文明延续的重要工具,与有教养的民生息息相关,不可失传。贾氏所录笔方和墨方皆出自韦诞,以此观之,则韦诞对后代制笔造墨技法的启发,实不容忽视。

  六朝时期,著名的制墨家还有张永。张永,是南朝宋的文学家兼书家。〔文房四谱〕记载他:「有巧思,纸墨皆自造」,「上每得永表,辄执玩咨嗟久之,叹供御者不及也。」此外,大将军陶侃「曾献晋帝笺纸三千枚、墨二十丸,皆极精妙。」可见此时皇家自御墨供应,而民间私人督制的墨,也有精妙的表现。

△东吴前期墨。江西南昌高荣墓出土,作圆柱形,上部略小,径3.5cm,长9.5cm出土报告言,其外表似有叶脉纹,与长方砚共出。

△晋墨。江西南昌吴应墓出土。呈不规则柱状,长12.3cm,宽3-6cm。

△西晋墨与青瓷砚。南京出土。

△六朝墨。江苏镇江丹徒出土,圆柱状,高3cm,宽4.2cm,厚1.9cm。

(三)唐与五代的墨--公元七世纪至九、十世纪
  〔新唐书.地理志〕载:易州、潞州、绛州土贡墨。也就是说,墨是这三地的重要土产,每年定量呈进政府,做为赋税的一部份。因此,唐玄宗以集贤院大府修图书时,每季给「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所给即是河北易州上谷邵的墨;到了晚唐,这种集贤院的易州旧墨,还成了文士间相馈赠的珍贵礼物。盛唐诗仙李白有「上党碧松烟,夷陵丹砂末;兰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句,所赞美的,则是山西潞州上党邵的名墨;并指出其墨系以松烟为主要烟材,且添加珍贵的香料。同时期另一名士欧阳通,是大书家欧阳询之子,一向讲究使用精美的文具,就对这种浓郁的麝香墨颇有偏好。
  唐代的制墨家以祖氏为最著名。大约原是在易州世代相传的墨匠家族,宋元人还特别提到一位祖敏,在唐未领「墨官」之职,大约是掌理或监督造墨职务。此外,唐末另有王君德墨,多供御用,也被藏家视为瑰宝,其造墨用药法,至宋代犹传袭之。

  从传世及出土的唐墨看来,此时的墨有呈极细的条棒状的,也有棱柱形或圆柱形,但多数则呈所谓舟状。例如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十六件墨,除了两件细棒状者外,其余十四件都是两头呈圆柱状,中段因压印铭文而凹扁,且使墨体向两侧鼓出来,以致全角宛如舟状。其铭文有「新罗武家上墨」、「新罗杨家上墨」等阳文模印字样,可视为新罗墨的样式;而同一批另一件样式相同的舟状墨,一有朱书的纪年铭:「开元四年(七一六年)丙辰秋作贞□□□□」,另一面为阳文楷体印文:「华烟飞龙凤 .皇极贞家墨」。显然,此时新罗和中原的制墨习惯相似,都是在圆柱状墨条上用力施压墨印,使墨形如舟;而铭文多只有墨匠的家族姓氏,如武家、杨家、贞家等,想来易州祖氏墨最初也应是相类的吧!此外,一九七二年新疆出土一件唐代麟德元年(六六四)墨,铭文为「松心真」,亦是中央施印,与正仓院墨十分相似。唐末藩镇割据的时期,北方产墨的地区均陷入频仍的战乱,人民大量流徙至南方富庶地区,制墨重心遂也南移。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李超、李廷珪父子的歙州墨。

  宋人传说,李氏父子原姓奚,在易州世代造墨;晚唐时流离南迁,见歙地富庶安定,制墨原料如松材等,不虞匮乏,遂定居制墨,且迅速得到当道者的赏识。在杨吴时,便被地方官取为贡品,到了南唐,君臣皆尚文事,奚氏父子被命为墨务官,并赐国姓为李;一直到宋代,李氏子孙仍继续掌理为官府制墨的官职。由于李氏所制的墨,有「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踰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磨处边际有刃可以裁纸」的美誉,遂使龙砚、澄心堂纸、李廷珪墨,并称为南唐的文房三宝。只可惜南唐亡后,李氏墨尽入禁中,一般罕见。宋人在仰慕之余,尊之以「天下第一品」之号。

△唐墨。日本正仓院藏,舟状,长52.5cm,宽6.0cm,正面贴纸签,墨书:「开眼法皇用之天平宝物」。亦即是日本圣武天皇主持东大寺大佛开眼礼所用的墨,当当天平胜宝四年(752),可谓传世最长的墨。


△唐墨。日本正仓院藏,舟状。长29.6cm,宽5.0cm,宽1.9cm。面朱书:「开元四年(716年)丙辰秋作贞□□□□」,一面阳文楷体印文:「华烟飞龙凤,皇极贞家墨」。

△唐墨。日本正仓院藏,舟状。长21.8cm,宽3.4cm,厚1.3cm,一面阳文楷体印文:「新罗杨家上墨」。


△唐墨。日本正仓院藏,细棒状。长26.9cm,径 1.0cm。


△唐「松心真」墨。一九七二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长11.4cm。考古人员认为是唐麟德元年 (664)的墨。


△乾隆宫廷墨云室所藏的李廷珪墨。长29.8cm宽厚大约呈长方薄板状,墨质坚致,墨面粟纹团团鼓起,有描金「翰林风月」四字。清人视为李廷珪墨,但考诸文献与传世器、考古出土物,皆无有可供比对者。


(四)宋、元的墨--公元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

  入宋之后,由于君王重文治。一时教育文化迅速普及,文具的需要更殷切。因此制墨地点广布全国,而且名家辈出。以官方的史籍所载,除了潞州、易州、绛州仍沿唐故,继续贡墨外,还增加了安徽的歙州,和山东的鲁郡。歙州是从南唐以后,制墨不辍;山东的墨业,直到代仍有名声,十一世纪的重要墨史著作-李孝美的〔墨谱法氏〕,便是根据山东墨工技术所写的图录。此外,宋代笔记诗文中还可见四川、浙江、海南,也是墨匠丛出的地区。到了元代及明早期,江苏、浙江及皖北地区,仍出了几个著名的制墨家;沈继孙的〔墨法集要〕则明言受了浙西墨法的影响。只是歙地墨业规模愈来愈大,到了明中业以后,几乎全国的墨业都集中在安徽南部的歙县、休宁、屯溪、祁门、婺源一带,举国皆在「徽墨」的贩卖范围内,纵有小规模的墨业场坊,也都受霉地风尚的影响。

宋代士大夫喜爱使用精美的文具,并发展出使用与品赏的美学理论来;赏墨与品茶一样,成为文人共同的嗜好。好墨成了文士宝藏的对象,因此像司马光、苏轼、米芾、晁季一,都是著名的藏墨家,苏轼藏墨至有五百锭之多。文人要有适用的好墨,常需与墨匠切磋,因此墨工与文士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如:宋元佑间的墨工潘衡,曾得苏轼的指点;另一墨工潘谷,则常与苏轼、秦观、黄庭坚等往来诗文唱和,被称常为「墨中仙」;许多专门关于墨的制作技术、形制图案、典故传承的书籍,因此藉文人之手,纷纷问世。  

  墨的使用既受重视,乃促使墨法的一再试验创作。如:宋代墨匠沈珪,重视烟胶比例,使墨更坚致;张遇、蒲大韶、胡景纯等,先后试以桐油烧烟,取代以往松烟制墨,其墨色华丽姿媚、光可鉴人,取烟又速,遂成为元代以后主要的制墨原料。虽然元、明仍有少数文人欣赏松烟墨的内敛素朴,但主要的制墨名家,几乎都是以油烟墨著称了。  从元、宋墨书的著录来看,墨的式样虽有些变化,如在〔墨谱法式〕(一○九五年成书)中录有圆柱、牛舌、香饼等形式,但从近年考古出土物看来,墨的造型纹饰基本上都还属简朴。例如:民国七十七年在安徽合肥市郊政和戊戌年(一一一八)马绍庭夫妇墓中出土的两锭宋墨,一墨呈牛舌式(长梭形),一面楷书「九华朱觐墨」五字,一面有凤型花纹及两个阳文「香」字。另墨圭角长方式,一面阳文篆书「歙州黄山张谷……」字样,反面无字。朱觐与张谷都是北未著名的制墨家,所做墨型与北宋〔墨谱法式〕相去不远,从出土报告的图片看来,墨型裁制工整,而两面的图案与文字皆是以刻好的印戳式墨印,压印在墨面上所成;印比墨小,因此在印文的周围有明显的印戳下压凹陷、而周缘墨体较高凸的痕迹。此种下凹现象,在其它宋元墨上,都有类似的情形,大概就是〔晁氏墨经〕所谓用「印」后的现象;安徽祈门的「文府」墨、江苏武进南宋墓的叶茂实墨、山西大同元墓的「中书省」墨,都是在牛舌式或长方式墨上,两面中央押印文字或图案,质朴古雅。





(五)明代墨业--公元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
  明代是中国墨业最昌盛的时期,主要的现象有几点:
1.帝王的提倡
  历代王朝都有供给官府与内廷用墨的制度或机构,明代亦沿袭之。一方面,在内廷御用监设有制墨的作坊,从地方上征召专业墨匠司其职;一方面,产墨地仍有赋役的土贡,通常由地方官选精品贡入。明代前期,大约以前者为主;明代后期,则以后者为多。前期的内府制墨,有精良的原料,或施以金彩与香料,评价甚高;如宣德御墨,便是藏墨家珍赏之物。不过,御墨似有一定造形或花纹的限制,因此,明代历朝御墨多是牛舌状龙纹墨或柱状墨,变化不大。直到明代后期,嘉靖、隆庆、万历时,才有香饼状、方形、如意首等变化,但多仍采厚重端庄、雍容大度的气质。
  明晚期的帝王,如万历帝在宫中习书法,喜用民间墨家罗小华墨,导致民间墨价高扬。其它民间墨匠,竞相逞技,以求尚方青睐,邀得供御的机会,以使个人获得较高的名声与因此而来的厚利。因此,明晚期民间制墨业的兴盛,不能不说与帝王的癖好有相当的关系。


2.民间制墨名家辈出
  宋以前制墨业多为世代相传的家族行业,墨上多只有家族姓氏;北宋末的墨上初出现墨工的姓名时,还曾引起帝王的不悦,但尊重职业的风气逐渐形成。尤其到了明代中叶以后,社会、经济起了相当的质变,城市的中产阶级逐渐抬头,有一技之长的工艺家,可与仕绅并坐论礼。在此种风气下,制墨家可凭精良的墨锭,获得文人的肯定,而笔之于文字。因此明代墨匠留名者至有百余位之多,其中嘉靖间的方正、罗小华,万历的方于鲁、程君房、潘方凯,天启的方瑞生、潘嘉客、叶玄
卿,崇祯的吴去尘等,都是深受明代文化界器重的制墨家。  
  另一方面,在教育普及的情形下,许多墨匠都有基本的教育程度,能以诗、书、画的素养与其主 顾-文人们交游往返。著名的如:罗小华为严嵩家臣,太学生出身,官至中书;程君房亦为太学生,官鸿胪寺序班,有文集传世;方于鲁参加歙地文社,着有诗集,且受到兵部尚书兼文坛巨擘汪道昆的赞助,发展其墨业;潘方凯、吴去尘也都是有文集问世的。

  社会经济的变化,导致商人地位提高;徽商借着贸易之便,将徽墨贩卖到海内外各地,当时日本、高丽、越南皆是徽墨的市场,因此从事墨业可以获得高利,即使是名墨精品,价比黄金,仍是四方竞购。同时,墨上留款比科考中第更易于提名,因此吸引了许多文士参与墨业,在守成之外,挹注了创造的契机。例如:天启间著名的潘嘉客,原已官至广东通判,竟辞官从事墨业,以自书的八分书法,为墨上题铭,颇为一时称道。

  此外这些著名的墨匠,也往往是多才多艺且善于治生的经营者。例如方于鲁能制纸,所造五色云笺颇受称赏;程君房有印刷厂,曾印制佛经佛画;吴去尘懂声韵,能制琴,也从事漆业。可说都是文人、商人、工匠兼而有之的身份。方氏、程氏的墨,均曾上供御用,因此也有相当的政治奥援。所以和前代的制墨家相比,明代墨家的社会地位显然较高,且较活跃。



3.制墨技术精进
  从明初开始,著名的明墨皆为油烟墨,主要取桐子榨油为烟材。桐油多产于四川、两湖,徽地墨商往往遣人在产地,取便直的桐油直接点烟携回。   程君房在制作他著名的产品「玄元灵气」时,还在二份桐油中加入一份漆汁,一起取烟;这种「漆烟墨」,在宋代已有人尝试,程氏再明白揭举后,风从者甚多,〔(乾隆)歙县志〕赞之:「寂光内敛,神采坚莹,可谓近极登峰。」

  明墨中还常掺有猪油至六分之一之多,可能原有降低成本之意,故制墨家多不愿承认,但方以智〔物理小识〕认为,此举有使墨细润,利于书画之功。直到民国初年,敛县制墨,还有猪油和漆取烟的墨方。〔民国歙县志〕作者许承尧说:「最精的墨,由猪油和漆少许,以一芯燃之,因油内有漆,不易起烟,而炱更细。

  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明代一般的墨中,有九成仍是松烟墨。只是当时人认为:「松烟墨质浮易脱,不如油烟浓淡能成五色,久而弥光」、「书画家辄屏不用」。

  除了烟材特殊外,明墨还用重胶,甚至到一份烟用两份胶的比例,可谓墨史上用胶最重的时期。而墨工还重视胶的来源、解胶的方法、时令……等等,墨成后,外表还加刮磨,或以墨或漆汁刷在外表,以增华泽;有的还袭以香料。这些细节,容或可能前代已有,但可见明人的尝试与实验精神,且重视细节、重视分工、并力求形成精确。



4.赏玩墨出现
  明代初年,所谓「墨脱」出现,以七块(上下四方及外层固定的框棂)刻好花纹的印板,共同组成墨脱,使墨上模印的技法更进一步。元代中期以前,墨在搏成形后,只能在中央用力压上长形或小圆形的「印」,印缘会使墨面有清晰的陷入痕。墨脱则使四面用力均匀,将墨剂放入墨脱中,使墨的成形和花纹一体完成;也使墨面的纹饰不限于一面或双面,而是六面皆可有纹饰;此举使得墨面的装饰更趋华丽。在制模技术娴熟后,也使墨的造形变化更复杂。

  墨表造形纹饰的变化,在万历十六年方于鲁的〔方氏墨谱〕问世后,形成一股风潮。其实广东罗亨信(一三七六-一四五七)墓出土的赵永兴墨,已说明在明中叶天顺年已重视墨的纹饰变化;墨一面模印犀牛望月图,一面模印文字,是至今所见两面各为图文的圆饼状墨中,年代最早的一锭。这种圆饼状、周廓棱起、亦图亦文的墨,以万朝最普遍。但〔方氏墨谱〕所罗列的,有圆形的规、正方的矩、长方的挺、多角形的圭、以及象物造形的杂佩类等,共三百八十五式;又请了画家,如丁云鹏、吴廷羽、俞嘉谌设计墨面图样;主题以博物为主,天文、地理、花鸟、佛道、故事、人物,无不具备;又请当时名流为之书题墨名与诗铭;且由敛地著名版刻家将之刻印刊成书。一方面是书画合璧赏心悦目的书籍,同时本质上是墨的目录,为其墨业做了最好的宣传。至于同图样的墨锭,浮雕深浅,成为书画艺术的另一种表现。此后程君房也出版了〔程氏墨苑〕,录下五百余种墨样来。潘方凯的〔墨评〕、方瑞生的〔墨海〕,乃至清初的〔曹氏墨林〕、汪惟高的〔鉴古齌墨薮〕,可以说是相同风气的产物,也将当时墨业留下最详实的记录。

  虽然墨家们一再强调个人墨质的精湛,但这些名书画家共同设计的墨,外表莹泽可喜,可袭人,所欲呈现的显然已非实用而已。有的墨上刻了「不可磨」、「不是墨」等字样,文士实已以欣赏态度面对之。更兼以墨价高昂,成了高官富贾间馈赠的佳礼,受者往往束之高阁,失了墨之实用原意。

  除了单一墨锭外,将不同名品聚只成套,供赏玩丛墨,也应运而生。如汪中山的丛墨,便在一中盛有十锭不同鸟兽纹饰的墨,这更是赏玩意识的发展;明末吴去尘的博古六十品,广为当时文士赞美,其制作目的,其实就只为供赏家清玩罢了。


△明 御墨,(左)万历墨,长15.5cm,(中)洪熙墨,长14.8cm,(右)成化墨,长7.9cm。

(六)清代的墨--西元十七至十九世紀

  清代墨業以御墨為主導。一方面,內廷御書房下設墨坊,帝王徵地方民工至內府造墨,而墨的設計由當朝畫家如劉源、關槐、董邦達、于敏中等畫樣呈進,經核准後製作。這畫樣包括花卉、山水、風景、羅漢圖、耕織圖、棉花圖等等,多數為成套集錦,至有五十件成套者,外形不一,方、圓、扇、印璽、雜珮……等等,式樣繁多,有的薄細如錢,有巨大如雕塑;然紋飾多恭謹,有詩有圖,線條纖細,自然呈現一清雅氣息。至於其它御墨亦有由地方督製者,亦是由中央發樣地方承製。如此地方上的墨工將技術帶入內府,又將朝廷名家設計的圖樣帶到地方,且隨著商販各地。因此一般清墨有較恭謹的氣象。
  清代著名的墨家,幾乎都與曾經承製御墨有關。有曹素功(一六一五-一六八九)的「紫玉光」墨,曾經為貢品,有「天下無雙」之稱。當時文士對曹氏墨的推崇,還因此集成〔曹氏墨林〕一書。其後,曹氏子孫世代承襲墨業至今,且沿襲曹素功「藝粟齌」的店號,乾隆、光緒時仍常承製御墨。

  汪近聖在康熙、雍正間設立「鑒古齋」墨質與墨圖均精工;乾隆初年,汪的次子汪惟詗受徵召至清宮教習製墨,聲名益高;其後人亦世守其業,且集汪近聖、汪惟高父子之墨樣為〔鑒古齋墨藪〕,其中多件顯然是宮廷畫家設計的墨樣。


  汪節庵是乾嘉間的製墨能手,曾受大學士阮元之託,製「圓明園墨」,由畫家于采岩設計圖樣,成為嘉慶年間第一流的貢墨。
  胡天注的「胡開文」墨店,在乾隆末年崛起,逐漸凌越諸家;所製「蒼珮室墨」,頗受清廷青睞。洪楊之亂中,徽地頗受戰禍影響;胡開文一家因子弟眾多,四處分散經營,遂成墨業獨盛的景氣,也成為清晚期,同治、光緒間,官家貢墨的主要來源。

  以上四人,有清代「四大家」之稱,且子孫或徒眾,都世守店號,兼以企業化經營,到清晚期時,幾乎每個大城市都能見到上述墨家的店號。

  除此四家外,清代的製墨業以徽地的歙縣、休寧、婺源為最盛,且有墨業三派之說;但除了雕刻題材、裝飾習慣略有不同外,其餘無甚差異。這其中,曹素功為歙派代表,程瑤田、程怡甫、程鳳池、程公瑜等程氏家族,頗具聲名。汪近聖、汪節庵等汪氏家族,為休寧派代表,而吳氏家族的吳天章、吳舜華、吳太占等,亦為其中佼佼者。婺源派的墨,民間色彩較重,詹氏一族,如:詹子雲、詹方寰、詹成圭、詹雲鵬、詹衡襄等名款,常於墨上。只是清末徽地被遭戰禍後,中小型的墨肆多慘遭災情而歇業,此墨質益劣,外表的圖案與塗彩的品味,也日益低落。

  十九世紀中期,市面上出現了墨汁。先是在光緒年間,有謝松岱、謝松梁兄弟,將墨塊粉碎浸泡後,兌水,製作成既不用研磨卻又和研磨的墨水同等效果的墨汁;方法雖很笨拙,卻開闢了一條用墨汁寫字繪畫的途徑。其後北京「一得閣」大規模製作墨汁,由於省磨墨的手緒,一時頗受書畫家的欣賞;一般學子習作或書信,幾乎都以墨汁代替。可以說墨錠製作日漸式微,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七)結語
  民國二十五年,歙人許承堯編寫〔歙縣志〕時,有感於清代末葉,光緒宣統以後,墨肆苟簡圖利,往往購置國外所產的工業煙為本,傳統的取煙製墨法似將絕於市。當時所見,幾乎只有胡開文、曹素功少數店號,還存有製煙的房室,因此特附錄了一篇「製墨說略」,說明當時的製墨方式,希望未來能再恢復這項傳統產業。這篇說略,也因此成為記錄民國初年製墨法的重要文獻。今錄之於下:

  點煙 點煙之室,面積約方丈餘,高稱之,不宜過大。除數氣洞外,須異常嚴密,四周為置燈處三座或四座,疊若書架,凹如簷,貯以水,燈置其中,藉節熱度;燈之中部置油盞,碗覆其上為蓄煤處,隨時掃之,須三人輪值,踰時則色變紅燒去。每室可容二百五六十盞。燃料,宜桐子油,菜油煙少不適用。煙之精麤,視芯多寡而定,自一莖至八、九莖不等。最者,用豬油和漆少許,以一芯燃之,名曰點漆;因油內有漆,不易起煙,而炱更細;〔乾隆志〕謂:「竭桐膏之燄,至五擔入漆,縮煙百兩。」與此略同,品皆至貴,市不常有。松煙,乃燃松枝之煙所成,製較易,清代寫大卷需此,然書畫家輒屏不用,以質浮易脫,不如油煙濃淡能成五色,久而彌光。

  墨模 書畫均需名手,雕刻亦有專家。昔人製模,但求精緻,不惜重貲,業資本之大宗,模視墨形而定,例如:扁長方形,側面及上端有字者,則其模必為大小板六面合成,外束以框,能開能合;墨之圓形及偶像者,則為四板或兩板合成,其中凹凸隨形而異,外亦有框;餘類推。

  選膠 膠產廣東,有輕、清、重、濁之別,尤以陳為貴,取其性定不糊筆也。墨之佳者必選輕、清之膠製之。昔傳配製分量為煙六膠四,自採用洋煙,遂變為膠六煙四,以洋煙質粗,非膠多不固結,宜為藝林所鄙夷也。
調製 膠與煙分配既定,和以冰麝調之使勻,勤勤杵之,以多為貴;向云,十萬杵者,亦形容其多耳,杵已,乃按模之容量,權輕重,製成條,而納入焉。候其乾,加以修飾。則墨成矣。

  明以來,徽墨已成了中國墨的代名詞;到了清代,凡墨匠在墨上留名款的,也幾乎都出自徽州府歙縣、休寧、婺源等地,不過十九世紀中葉,徽州地區先是經過洪楊之亂的戰火,兼以西洋煙料的使用、墨汁的發明,使得墨業逐漸蕭條,墨質日頹。本世紀以來,更由於國人書寫用具改變,以西洋硬字筆為尚,以及經常的戰亂與對舊文化產品的岐視,使得墨匠改業、墨模毀棄,中國墨墨名反被日本墨取代。許承堯的「製墨說略」大約是傳統墨方的絕響了。

  近年來雖因商業利益的鼓舞,徽州墨業有振興之勢,但不脫商販求利或仿偽襲古的範疇。回視墨史發展,需有更多技術人員、書畫家、賞玩家的關注參與,才有較大的創造空間,庶幾乎可免於夕陽工業的末路。

[ 本帖最后由 charlescm 于 2006-3-7 12:45 编辑 ]
UID
28452 
帖子
1839 
精华
商城币
15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657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30 
最后登录
2010-12-1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charlescm

少校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4# 发表于 2006-2-25 20:06  只看该作者 三、墨的制作                                                         陈大川
(一)传统制墨法
  中国传统制墨法,可用明朝宋应星(公元约一六○○-六○年)着的「天工开物」为代表,有图说明采取松烟与油烟的方法,烟的粗细,对墨的质量影响很大。「天工开物」的采取松烟方法如下:

  「寻常用墨,则先将松树流去胶香,然后伐木。凡松香有一毛未净尽,其烟造墨有滓结不解之病。凡松树流去香,木根凿一小孔,炷灯缓,则通身膏液就暖,倾流而出也。」

  凡烧松烟,伐松斩成尺寸。鞠蔑为圆物,如舟中雨逢式,接连千余丈,内外与接口,皆以纸及席糊固完成,隔位数节,小孔出烟。其下掩土砌砖,先为通烟道路。

  燃薪数日,歞冷,入中扫括。凡烧松烟,放火通烟,自头彻尾。靠尾一、二节者为清烟,取入佳墨为料。中节者为混烟,取为时墨料。若近头一、二节,只刮取为烟子,货卖印刷,书文家仍取研细用之。其余则供漆工、垩工之涂玄(黑)者。  除松烟外,在密不通风的室内,也用灯心点油灯,上覆漏斗状的铁罩,保持适当距离,使烧燃不完全的油烟,聚集在铁罩上。收集到足够厚度后,取下铁罩,用鹅毛扫烟,使落在干纸板上。这种扫下的烟,可做细致光泽的墨,扫后仍粘在铁罩上的烟,属粗质油烟,用木器刮在碟内,可做一般用墨。


  油烟用的油,可用植物油,如菜子油、豆油、大麻油、芝麻油、桐油等及鱼油、猪油等动物油、石油等矿物油。以桐油最好。也有用桐油掺松胶,动物油掺植物油,或掺矿物油的有的是减低成本,有的是各制造工厂,自为自己的秘密。

   桐油一斤,只可得烟一两余,取烟时要快,一人可扫二百付油灯的烟,如果太慢,烟的一部份变为完全燃烧的碳,质量就会变坏。

  胶为墨粒子的接着剂,制胶的方法,有专门制造者,简单的说,是将鹿角、皮革、鱼皮、牛骨、鱼鳔等动物残骸废料,加水煮沸,成为黏汁,过滤后凝成固体,就可出售。制墨使用前,应加水煮使溶解,如加入梣(或榛)皮汁溶解较快。
  为了改善墨的黏度、硬度、色泽及气味,可用的添加物有一千种,改善黏度的有蛋白、生漆、皂角水、巴豆汁等,改善色泽的有朱砂、雌黄、真珠粉、金箔I硫酸铜、银朱等矿物粉。榛皮皮、紫草、茜草、黄芦、黑豆、五倍子、地芋、蜷松、胡桃、牡丹皮、熏草豆、石榴皮等植物及猪胆、鲤鱼胆等动物内脏。改善气味及防腐的有丁香、檀香、甘松、梓脑、麝香等。其中许多都是中药,在古时交通不方便的地方,遇人生病时,用古墨磨汁加酒服用,可以止血及治痢疾等,就是因为墨含中药的关系。  制作的步骤,是很费时费事的,现举南唐时名制墨家李廷珪的制法如下:(见宋人李美撰「墨谱法式」)。

  「牛角胎三两,洗净、细剉,以水一斗,浸七日;皂角三挺煮一日,澄取清汁三斤,入栀子仁、黄蘗、榛皮、苏木各一两、白檀半两、酸榴皮枚,再浸三日。入锅煮三、五沸,取汁一斤,入鱼胶二两半,浸一宿,重汤熬熟,入碌矾末钱,同滤过,和煤(烟)一斤」。

  上面烟与胶等混合后,为浓稠胶状,为了合均匀,必须在石臼中捶打,捶的次数越多好,古人有捶三万杵的事。杵好即可用手制成墨丸或墨条,或放入墨模中压成墨块,再放入灰中慢慢荫干。

  清乾隆时宫廷画家徐扬,依明代「墨法集要」一书所绘长卷,说古代制墨的每一步骤,并于图旁有详细说明,其图如后。


















(二)现代制墨法 彭荣二
  现代制墨法与明清以来的传统制墨法,大同小异,惟用烟与药料,均不如明清的考究,故墨的质量,不及古墨,为了迎合大众的购买力,多取市面容易购得的原药料,用机械搅拌及捣揉。

  常用的烟,以提炼石油后的重油烧成的工业用油烟为最多,灯烟用的植物油,并依品类等级量掺入矿油烟。胶水多配用牛胶、鱼胶、阿拉伯胶,或化成的塑料、压克力胶等。添加物一般添加樟脑、冰片、防腐剂、防霉剂、化学芳剂、合成香料等。另有所谓「青墨」者,墨液色显青光,系添加花青颜料,所谓「茶墨」者,墨液显褐色光泽,为添加褐石颜料所致。

煮胶:将干硬浓缩的胶板放在锅中和水煮溶解成液体之胶水,达到标准之浓度,并过滤除掉胶水中之杂质。

配料:把所的烟、香料以及其它添加物,徐徐放入胶水锅内搅拌,逐步搅拌至均匀成糊状。

捣和:调配均匀的墨糊,温度减低后,胶质变为浓稠状,烟粉与胶更不容易调和均匀,故需用杵捣摧,使质地更细腻,称为「素墨」,或用手工推揉,制作出来的墨才不会变软或龟裂。

成形:将木模清理干净,把推揉好的大块素墨,取一小块,再加手揉,依木模需用量秤好,放在模子里,再套好上下模子,闩紧后用力一压,即可拆开墨模,轻轻地取出墨放在阴凉处凉干。

  
修整:由于模型中取出之墨,再以小刀或削箭刀修整并检查消除不良品。

自然凉干:所有墨条经修整后,放于竹篮上或炭灰上,每隔一、二天即翻一次,使墨条保持平直,防止变形。

着色彩:依墨模印出的图案、文字,用油彩涂上色彩,以增美观。

成品:用纸盒、木盒、锦盒或纸等包装,即可上市。










(三)药墨
  古时有药墨的制作,供遍远地方急病使用,但其功效如何,今人多不了解,现录于下,仅作常识观看。

  药墨的原料:犀角、羚羊角、牛黄、麝香、冰片珍珠、金箔、蟾蜍、麃胆等名贵中药材。

  用途:消炎解毒,活血止痛,凉血止血,消肿软坚,开窍醒神,镇静,抗癌等。

  可治:吐血、便血、尿血、高血压、带状疹、乳痛、口腔炎症、无名肿毒。

  注意:孕妇忌服。


(四)五彩墨
  五彩墨有红、黄、蓝、白、绿五色,也有白、赭、绛、青等色,实际不止五色。这种墨黏性较大,适合书写绘画。用得最多者为朱墨,为更改或批示文书所用写。五彩墨是将矿物粉磨极细,代替黑烟,加胶比制黑墨更多,制造法与黑色墨相同。




(五)墨汁的制作 朱五郎
  墨汁所用的主要原料大致分为黑烟、胶料、香料、防腐剂、经由机械的分散、均匀、混合而成。

  1.黑烟:植物原料:如菜子油、大豆油、松脂、桐油。矿物原料:如经石油裂解而得轻油、重油、天然气。动物原料:常用者、如猪油、鲸鱼油。


制程: 原料油 → 气化 → 不完全燃烧或热分解 → 冷却 → 捕集 → 成品 
      油烟的性状:由纯黑-带右黑色微粒子粉末。因不同原料及燃烧方式而异、因此粒子的直径(由电子显微镜)差距甚大,大约由一四MU-九○MU不等,此数据为生产厂商提供。
            黑烟的粒子愈大其比表面积愈小,粒子的大小及比表面积关系墨汁的性质,选购时必须注。黑烟的酸碱度(pH)大约为7.0-8.5,但也有特殊者为酸性。

  2.胶:?动物胶:制程- 动物皮或骨 → 碱浸渍处理 → 脱脂 → 脱杂质 → 酸中和 → 过滤 

→ 低温浓缩 → 干燥 → 分级 → 成品 

          性质:色淡黄透明在冷水中不溶解仅膨胶,加热则溶解。
     植物胶:如阿拉伯胶。
     合成胶:如压克力胶,聚醇树脂。
      机械:捏合机、混合机、 磨机、石磨机、球磨机、砂磨机等。
       A.植物性胶制程:
     原料:?黑烟。
        阿拉伯胶。(注:阿拉伯胶与黑烟之比为1:1)
        水。
        防府剂。(工业级或食品级如酚类、安憩香酸类、水杨酸)
        草酸。(帮助渗透)
        香料。(龙脑、麝香、合成)

防腐剂
香 料
草 酸
阿拉伯胶
加热
—→ 捏合机 →  磨 机 → 混 合 →
     溶解
水  
      黑 烟
搅拌调整 —→ 过 滤 → 贮 槽 —→ 成 品

  ↑

  水

       B.动物胶制程:
     原料:?黑烟。(注:牛胶与黑烟之比(重量)为0.8-1 : 1。)
        牛胶或骨胶。
        水。
        矿物性电解质。
        防腐剂。
        香料(各种所好)适量。


防腐剂
香 料

加热
牛胶+水
溶解
混合机 —→ 球磨机或 磨机 —→ 石磨机 —→
黑  烟
过滤
搅拌调整浓度 —→ 过 槽 —→ 成 品


       C.合成胶制程:
     原料:?黑烟。
        聚醇树脂。
        渗透剂(合成化学)0.01%。
        湿润剂(适量)约0.05%。
        防府剂。
        香料。




加热
树脂+水                         防腐剂
                             香 料
渗透剂
—→ 混合机 —→  磨机或球磨机 —→ 搅拌机—→
黑 烟
搅拌调整 —→ 过 滤 —→ 贮 槽 —→ 成品
  ↑
  水

[ 本帖最后由 charlescm 于 2006-3-7 12:48 编辑 ]
UID
28452 
帖子
1839 
精华
商城币
15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657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30 
最后登录
2010-12-1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charlescm

少校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5# 发表于 2006-2-25 20:07  只看该作者 五、墨模艺术                                                      陈大川
  墨的功用,除去实际使用于书画,并偶有用于临时急用疾病药疗外,北宋时,墨笔砚,也同为文人喜好于收藏与观赏,但当时所重视的,为墨的质量,及得来不易稀少名墨。到了明朝,有些制墨的人,本身即是文人,或与文人往来,除讲究质量外,又在墨形式上,及墨的表面上,出多种变化,甚至成套成组的发行,这种墨使人不甘心折散使用,于是成为欣赏墨供人收藏,或当礼品互赠。
  墨的形式,汉时是「丸」,可能是接近圆形圆饼形的东西。魏晋时是「螺」,可能圆形上端多了一个稍尖的螺形。唐时的墨为「键」,北宋时米芾在开封相国寺,看见高逾一尺、厚二寸,其制如「碑」的一巨键墨,上面有李阳冰大历二年二月造的文字。我们现在通常用的长方小碑形墨,想必是一千两百年前传下来的。现在单位为「锭」,应该也是由「键」变来。

  丸与螺,均为初期墨的造,用手捏即可,碑形的墨,就必须用长方形的模子,才可做成。现在称这种平正光滑的模子为「墨模」,明朝时候称为「墨脱」,或「脱子」,或「印脱」。墨模材料,考究的,底板用银,面板用象牙,寻常的,全套多用棠木,杞木,或枣木,取其坚细易刻而受压不易变形。

  墨模的构造,基本形式为碑形的墨,由七片木块组成,有上下左右四墙,下有底板,上有压板,中间放软而热的墨块(明朝称为「剂子」),将此六片组合后,用剩下一片有嵌合作用的木框,固定前述六片,就可在上压板上加压,使软墨将四角填满,成为完整的长方体。如果要制造方形、圭形、佩形、或其它任何式样,只要将六片内侧与墨接触处,雕该式样印成。(参见附图  初期的墨没有文字,名制墨家及贡墨,必须有所记或记事时,乃用古时泥封的方法,将印章、压印在已脱模的热软墨块上,在印章与软墨之间应先垫一张纸,(可能是浸过油的纸)以免印章不易拔出。鉴别图文是否为「印」制的方法,只要看图文的四周,凡为印者,四周均有凸出的边,如为方直的大墨,外围往往有破裂的现象。只有墨的胶特别多而热度高时才会整齐。


  明朝的墨,在安徽南部徽州歙县一带,极为发达,制墨名家代代相传,除由墨模变化,创造出各种形式的墨块外,并在墨模与墨接触之内侧,雕刻图样,或名人字迹,使成墨上下正反面或四方,均有文图,比原用盖印的方法,方便快捷而精致复杂,其成套者,用共同主题,刻有相关图文,犹如连环图画,首尾故事相连,供人把玩欣赏。

  明朝承袭唐床文风,加以江南富足,百业发达,皖南集人物资之胜,乃成为纸笔墨砚物供应地,宣笔,宣纸,徽墨,歙砚,传名至今,由此更促成工艺美术人久相互砥砺,如绘画者,雕刻者,设计者,制作者,皆人多而技精,使实用文房,成为珍藏文物,进入艺术品类。

  墨的艺术性,包括绘画,书法,诗文,雕刻,模样,墨质,塑造,墨模拓印,墨面装饰,及装墨的锦盒等,如果这些都是高质量者,也只有懂得享受高品味的人,才懂得从这些上面去欣赏,可惜这类的人太少,一般都只问好不好用,将墨的艺术方面的优点,几乎完全忽略。

  墨模,是使墨艺术化主要工具,制墨完成后,可保存起来再用。木材总有毁损的时候,为了保存原貌,也为了商业上的推广,于是将墨模拓印,或将原稿重刻,作有系统的编整,或请名书画家预先设计成套图案,使成为出版品,有所谓「墨谱」之类问世,最有名为制墨名家方于鲁的「方氏墨谱」,及程君房的「程氏墨苑」,这两部书,以后成为研究明代墨模艺术的重要资料。

  墨模艺术中的绘画,可以说全为线条,没有渲染,而且因为墨模的面积都较小,复杂的图案,必须用细微的线条绘制,连绵不断,细若游丝,有所谓「游丝描」的图画笔法,多用于此,明时的丁云鹘、吴延羽等,便是谱绘墨模之能手。

  画绘墨线纹既细,雕刻工夫不能不细,刻的方法,与刻印书木版不同,在制图章术语中,刻印书版的方法称阳文,除去墨线保留空白的印称为阴文,墨模的刻法,与刻印都不同,用刻浮雕相反的手法,剐去部份空白,铸墨后空白处成为浮雕,未剐去部份仍为平面。最需要技巧的,为人物及动物的脸部,眼耳鼻都须在剐去的空白里面表。因此刻印及刻浮雕能手,未必是雕墨模的能手。  墨模图文的欣赏方式,可由不同显示方法去探索,最直接的是侧光对墨而视,但名墨古墨多不易见,只有求诸其次,看原稿或墨谱印刷品;墨模拓印品;墨模拓印后再翻成正面的复制品(拓印品文字图样均反);可能时直接欣赏墨模,犹如直接欣赏印章,可见到刀法及刻凿技巧;余下的就是直接从墨上拓下来正面图文,也各有其不同的面貌。现将各图举例如下:
[
  由「原稿」印出的墨谱-图为「程氏墨苑」中的「百子图」。

 「原墨」-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叶玄卿「百子图」墨  直接摄影 (请与?对照看)

  直接由「墨」上拓出的拓片-此墨为长方形,程君房造「百子图」,与前二件「百子图」图形墨不同,人分组行排列,不如图墨错综复杂。(著者搜藏)

  直接由「墨模」上拓出的墨拓片-极为精细而清晰,与墨模同为相反的图样,铸成墨锭后,墨上为正面图。此模现藏安徽省博物馆。(拓片为著者搜藏)

  将「原墨模」反形拓本改印为正图-此图虽为正形图-此虽为正,却与墨上的正形有异,墨之凸起部分为墨线,此图为白线。

  成套集锦墨,由成套的墨模铸成。组合成套的方法,最初,是将自制不同品名的墨聚集在一起,称为「聚珍墨」、或「丛赏墨」。以后,由制墨家聘请夕绘图设计,分组定名,每一名品中,制成若干锭,成套装盒,才成为真正集锦\墨。初期的明墨,为大形的圆饼式,或方形、长方形,稍后才有仿玉器的圭、璧、琥、璜等形。集锦墨因为造形变化多,图样精巧,分品复繁,极多为小品小件,纯为把玩欣赏之用。

  明朝的集锦墨,以汪中山、邵格之为代表。清朝则为集锦\墨的极盛时期。以汪近圣、汪节庵、曹素功、及胡开文为代表。

 据安徽博物馆文房鉴定专家石谷风的著作,曹素功的集锦墨品有十八种,其中紫玉光一品,又分为黄山图与白岳图两部,黄山图有三十六锭墨,记黄山三十六峰,白岳图又为成墨十锭,各刻云山十景,分装于两层锦\盒。由此描述,可以看出一「品」集锦墨就有如此规模,安徽在明清有许多的墨家,其集锦\墨就不知有多少了。

  民国以来的徽墨,直到现在,仍是胡开文墨庄的天下,胡开文自乾隆时创业,规模甚小,利用购买旧店的墨模制造,光绪初墨业不振,胡开文独具慧眼,搜购多家歇业的墨店,营销全国,一直到中共接收。石谷风曾数度开文休宁老店楼上的仓库,过目所藏各种各类墨模,当时约计有一千九百余件,据闻,经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除早日选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精品五套外,余均不知散失何处。今日之徽墨,除墨之质量退化外,新雕之墨模,亦甚粗简,偶有利用旧存明清模铸制者,多充古墨,价亦甚高。是故墨模艺术,日渐式微,只有从古墨图样印刷品中欣赏一途。  近年,中国墨业,仍是胡开文为龙首,一九九○年十月,胡开文墨厂在上海举行古墨鉴赏会,观其目录,共展出二十套,编号共一二七号(件),其中明墨不足十件,清墨约五十件,民国制墨约三十件,其余为文革及不详时间的墨品。古墨中明墨的墨模,以程君房最多,方于鲁次之,亦有有程大约一件。清墨模除偶有一二为曹素功、汪近圣、曹郁文等外,余均为胡开文创制。此鉴赏会仅展出一百余件,可见古墨模已渐稀少。

  以下选出各种墨模图文,以供欣赏。



















圣经故事图。程大约据利玛窦进呈欧洲雕版图案。见明「程氏墨苑」1606年版。

[ 本帖最后由 charlescm 于 2006-3-7 12:50 编辑 ]
UID
28452 
帖子
1839 
精华
商城币
15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657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30 
最后登录
2010-12-1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charlescm

少校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6# 发表于 2006-2-25 20:07  只看该作者 六、墨质分析                                                        张丰吉
  墨主要是由黑烟与胶调配而成。然而用于制墨之黑烟和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加上制墨加工条件不一,故墨之性质差异悬殊。此外墨之质量亦受存放环境及时间长短所左右,而且墨能否发挥其特性,亦与砚质及纸质息息相关。由此可知,欲评定墨质好坏实非易事。本节仅就目前较常使用之制墨原料及市面上较易取得之墨制品加以科学分析。唯试料之取得无法全性,产品之出厂时间亦不尽相同,故本节之试验结果仅供一般性之参考。
(一)墨原料分析
  黑烟是各种油脂在氧气不足的环境下受热分解而制得之黑色粉末。常用于制造黑烟的原料包括:松材、桐油、菜子油、麻油、棉子油、猪油、鲸鱼油及矿物性的煤及石油等。由于原料不同,所制得之黑烟质量一一。本实验仅就目前最常使用之制墨原料:松烟、桐油烟及炭黑加以分析。

  黑烟中之灰分含量会影响墨的质量,一般认为灰分含量愈少愈佳。不过由表一之分析结果得知,本实验所取得之三种黑烟,其灰分含量皆低于0.3%,而牛皮胶的灰分含量却高达2.5%左右。
黑烟虽不溶于水,但调配成1%之液体时,微带酸性,其中以炭黑之pH较低。

  基本上黑烟是由碳分子聚集而成之微细颗粒。由表二之元素分析结果得知,三种黑烟中,除了含碳元素之外,尚含有氧元其它微量元素。其中以炭黑中所含之氧元素较高,桐油烟次之,松烟最低。三种黑烟之含氮量均甚低,而牛皮胶之含氮量高达15%,主要原因为牛皮胶是一种动物性蛋白质。如欲测试墨锭中之含胶量,可由其所含之氮量间接加以推算。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黑烟之化学性质,本实验进行红外线光谱分析。由图一显示出,三种黑烟之化学构造简单,仅在波数2360处有一个吸收峰,其中以桐油烟之吸收峰最大,炭黑次之,松烟最小。由此波数之吸收峰可推断,黑烟中带有乙炔基之分子构造,至于此种化学构造究竟与黑色呈何种关系,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黑烟粉子的大小会影响墨的质量,一般所谓良质之黑烟应具备有烟颗粒细小且大小均一的性质。由图二之电显微镜照片可明显看出,松烟之颗粒较粗大,且大小分布不均。桐油烟之颗粒细小且均一,故高级墨锭大多以桐油烟为原料。菜子油烟的颗粒桐油烟相似,故日本的制墨业者为了原料取得方便起见,均以菜子油烟制造高级墨锭。炭黑之质量参差不齐,质量差的轮胎或油墨做原料。而制墨所用的炭黑原料,其颗料大小与桐油烟相似,不过烟粒容易结成团块,分散不易,一般仅做为次等墨锭及墨汁之原汁。



  黑烟粒子的大小除了与原有关系之外,亦与制造条件有关。如离火焰距离愈远之烟粒愈细。古代最高级之松烟墨,其原料皆采自烟道之末端,名之「顶烟」。此种原料系制造高级墨锭奉上朝廷之用,故又称为「贡烟」。

  用于制墨的胶有鹿胶、牛胶、马胶及鱼胶等多种动物胶。同为鹿胶又分为骨胶、角胶和皮胶三种。鹿角胶之性质虽最为优异,但来源有限,价格高昂,使用得较少。目前国内外最常使用的动物胶为牛皮胶。胶的主要成蛋白质,容易腐败,特别是制墨汁时,更必须添加防腐剂。最近市售的墨汁则有以压克力胶或聚乙烯醇(PVA)等合成树脂取代动物胶之趋势。

  胶是制墨不可或缺之原料。胶的功用除可使黑烟粘结成块,便于使用之外,并具有使墨汁不易产生沈淀的效果。胶的添加量会影响墨锭的质量。加胶过多时,除了墨锭之硬度增加外,也会使磨出的浓墨汁粘稠性增高,书写不流畅。反之,胶用量过少时,墨锭容易碎裂,不易保存。通常黑烟与胶之比例约为100:60至120。一般而言,中国墨用胶较重,日本墨用胶较轻,油烟墨用胶量多,松墨用胶量较少。
(二)墨锭质量分析
  评定墨锭优劣的要素甚多,其中以墨色和墨粒子的分散性最为重要。就墨色种类而言,一般包括黑色、紫黑色、墨褐色、蓝黑色等,其庂紫黑色被认为最佳墨色。影响墨色因子包括黑烟的种类、烟颗粒 的大小及墨新旧等,制墨最常用的松烟一般呈蓝黑色,而油烟呈黑褐色。墨存放时间愈久,墨色会逐渐呈现紫黑色。油烟的色调虽非最理想的墨色,但烟粒子细,分散性佳及汁书写于纸面时,比松烟墨更具有光泽,故油烟被认为是制墨最佳原料。墨粒子的分散性除了与黑烟原料有关系之外,与制墨件、用胶量及存放环境等均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各厂牌所生产之墨锭所使用原料不一,配方各异,制条件亦不尽相同,故墨锭的质量不一。本实验限于时间因素,无法一一加以分析比较,仅选取大陆墨锭三种,台湾墨五种及古墨四种进行墨质分析,供一般性参考。
1.墨锭之材质分析

  墨锭的性质依原料配方、制作条件及存放时间而有所差异。本实验为了解墨锭基本性质,首先分析各种墨锭之比重,含水率及灰分含量。由表三之分析结果得知,各种墨锭间之比重参差不齐。七十年古墨之比重最低,仅1.38,台湾产的雨花墨比重高达1.55,这可能与高灰分含量有关。墨锭之含水率与制造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如大陆墨系半年前才出厂之产品,故含水率偏高。古墨因存放时间较久,含水率较低。雨花墨含水率偏低,此与高灰分含量有关。此外,墨锭之含水率亦受存放环境的影响。存放于相对湿度较高之环境中,墨锭会吸收空气中之水分,使含水率增加,甚M至在墨锭表面滋长霉菌。反之,存放的环境过于干燥,墨锭易产生龟裂,亦不利于保存。灰分含量会影响墨质与墨色。墨锭的制造一般并无额外添加无机盐类。由表三之分析结果得知,多数墨锭之灰分含量约在1~2%之间。此等灰分含量主要来自于胶之灰分(参照表一)。台湾产雨花墨及青云路之灰分含量特别高,分别为19%与13%,主要原因是业者为低制造成本,在原料中加入多量土粉致。

  各种墨锭经多次重复磨墨试验结果发现,大陆产之三种墨锭在每次所磨成的墨汁浓度相当接近,而台湾产的墨锭,例如铁齌翁书画墨宝每次磨墨所得之墨汁浓度差异较大,有时差异在二倍以上。此现象可能与该条墨锭之组织不均所致。为了比较各种墨锭之发墨性,每种墨锭必须重复试验,以求其平均值。

2.墨锭之发墨性

  影响发墨之因子很多,除了墨锭本质之差异外,与磨墨条件关系密切。例如磨墨压力、砚台表面构造及气温等因素均影响发黑性。此外,纸张性质的差异亦会影响墨色与墨。本实验为了比较各种墨锭的发色性,尽可能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磨墨试验。首先将墨锭切成相同的磨墨面积,然后将它挟在日制之电动磨墨机上,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及设定相同磨墨时间磨成浓墨汁。取出部分浓墨汁加水稀释成五倍、二十倍及一百倍之稀墨汁,并以排笔沾取近乎等量之墨汁涂在宣纸或滤纸上,等墨汁干燥后,以分光光度仪测试各样之墨色和色调。

  各种墨锭之发墨性如表四所示,由整体看来,新墨较容易磨出墨汁来,尤其雨花墨或劲松追风两种墨锭在相同之磨墨条件下,所获得之墨汁浓度较高,古墨由于存放时间较久,材质变硬,故较不出墨汁。

  墨色之深浅不易以肉眼准确分辨,本实验以仪器所测得之反射率做为判断墨色高低之依据。即反射率较低者,墨色较黑,墨色之浓淡亦受纸质的影响。本实验以吸水性较强之玉版宣及吸水性较弱之台湾宣纸同时测试墨色。理论上墨汁之浓度愈高,墨色愈黑,但由表四之浓墨汁反射率发现,劲松追风之墨汁浓度最高,而反射率却最高,即墨色最淡。探究其原因发现高浓度墨汁涂在纸面上,经气干后,墨汁在纸面上形成一层带光泽的墨层,尤其含胶质较重之墨锭更显示其特性。此种反光的墨胶层是导致反射率提升,造成测试墨色偏差的主要原因。因此以稀释墨汁比较墨色较为准确。由稀释二十倍墨汁之反射率显示出墨汁浓度较高劲松追风和雨花墨之墨色较黑,而二十五年和六十年之古墨之发墨色较低。为比较各种墨锭的真正墨色,各种墨锭之墨汁浓度稀释成1%,再比较其墨色。大陆墨锭中以油烟墨最黑,炭黑墨次之,松烟墨之黑色较差。综观各种墨锭之墨色,大陆产之三种墨锭不见得比省产墨优。雨花墨中因含土粉较多,故墨色较淡。古墨虽较不易磨出墨汁,但在同一墨汁浓度之墨色较黑。此项结果与书画家经验相吻合,即墨锭制成后,放置三、五十年最能发挥墨色效果,但如存放时间超过一、二百年之古墨,因墨质变劣,墨粒不易分散,墨色反而变差。


   相同的墨汁涂在不同宣纸上所显示出之墨色亦不同。玉版宣因吸墨性较强,故墨色较台湾宣纸优。由墨锭磨成之墨汁,其酸碱值(pH)皆在7附近,此种中性墨汁不致损伤纸质。

  墨汁之颜色并非纯黑色,常依原料之种类,而产生不同色调。例如松烟带有蓝色调,油烟常呈褐色调。本实为了解各种墨锭之色调,将磨成之墨汁分别涂在纯白度的分析滤纸上,先以光谱仪求得反射率及三激值XYZ值,再经计算机程序按国际照明学会(CIE)所设定之色差公式求得★Lab值,★L代表颜色之深浅,★L值愈高表示墨色愈淡。★a值表示绿、红色调,★b值表示蓝、黄色调。★b值的正值愈大表示墨色愈偏黄色调,★b值的负值愈大表示墨色偏蓝。由表五之色调值显示出,胡开文松烟墨之★b值最小,甚至呈负值,故墨色微带蓝色调。
油烟墨之★a、★b值较大,显示出带有褐色调,古墨虽墨色较深,但亦呈现褐色调。
  上述各种墨锭所磨成之墨汁及稀释液分别滴一滴在宣纸上,观察其墨色及墨韵的变化。由图三之图形可明显看出,各种墨汁在宣纸上所呈现之墨韵不尽相同。墨汁浓度较高之大陆墨及两种台湾墨,墨汁在宣纸上不易扩散(化水)。大陆之三种墨锭,不论浓墨汁或稀墨汁几乎看不出墨滴痕迹,而台湾墨或古墨则墨迹较明显。相同之墨汁滴在不同之宣纸上亦呈现不同墨韵现象。如图四可明显看出,台湾宣纸所呈现庂墨色不如玉版宣墨,但墨迹则较为明显。此种墨韵之变化主要是受到纸层中毛细孔之多寡所影响。玉版宣中孔隙多,墨粒子容易在纸层中扩散。一般的台湾宣纸,纸较紧密,且纸层中添加多量之石粉(碳酸钙),大部分之孔隙已被阻塞,故墨汁较不易扩散。台湾宣纸所呈现的墨色虽不如玉版宣佳,但对于某些艺术而言,此种宣纸或许是他们艺术创作的最佳媒材。

(三)墨汁之发墨性
  对于写字画画的人而言,磨墨是一件耗费时间的差事。尤其对于初学者或在校学生,墨汁给他们极大的便利。墨汁之主要成分与墨锭大同小异。不过墨汁为了防止沈淀和腐败必须在墨中添加某些电解质和防腐剂。这些添加物或多或少会影响墨汁之质量。原本墨汁中的胶仍以动物胶为主,近年来已逐渐以合成胶取代,墨汁质量亦引起不少的变化。这些合成胶及添加物究对画作的保存是否造成不良影响,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目前市面上销售之墨汁种类繁多,即使同一品牌之墨汁未必每批货色均呈相同质量。而且墨汁亦会因存放时间而改变性质。故本实验之分析结果仅供一般性之参考


1.墨汁之基本性质分析
  不同品牌之墨汁不仅原料成分不同,而且墨汁浓度不一。由表六之分析结果得知,墨圣青墨之固形分高达20%。日制之开明墨汁之固形分度区分为三种,低者约为7%,高者约16%。其它厂牌之墨汁浓度则约在9至11%之间。浓度较高之墨汁在商品运输上较为有利,但在使用上则需要加水稀释方可使用。日本墨汁中可能添加水杨酸或石碳酸之类的防腐剂,虽然毒性较低,但墨汁之pH值较低,可能对画作之保存产生不利的影响。据笔者过去的许多实验结果得知,纸张之pH低于5时,纸张之劣化速度加快,纸张保存年限相对缩短。


  墨汁之主要成分为黑烟与胶,理论上墨汁之灰分含量约在2%以下,但实际测试的结果得知,台湾的开明墨汁及大陆的两种墨汁,灰分含量均高达5%以上。为了了解此等墨汁的灰分成分,特地以「X光能量分散光谱仪」分析元素组成。由图五之分析图谱得知,开明墨汁中含有氯化钾和氯化钙之电解质,并含有多量之硫和铬化合物。胡开文之铁斋翁墨汁中亦含有氯化钙和氯化钠之类的电解质,并含有多量之硫化合物(图六)。
  由上述分分析结果得知,墨汁中添加了多种无机盐类,此等物质对纸张是否会造成不利影,有待更进一步探讨。

2.墨汁之发墨色
  墨汁涂在纸上所呈现之墨色除了与墨汁浓度有关之外,亦与墨汁中所含之成分息息相关。表七之墨色试验结果得知,墨圣青墨之浓度虽在八种墨汁中最高,但在纸上所呈现的墨色却最淡,尤其稀墨汁的墨色更为明显。月松墨宝之浓墨汁,墨色较淡,而稀墨汁则较其它墨汁为黑。日本的开明书液不浓墨或稀墨汁的墨色均较墨。大陆产的两种墨汁之发墨性不如台湾墨汁佳,可能受灰分含量较高的影响。



3.墨汁的色调
  墨汁涂在纸上所呈现之墨色亦可由★L值(明度)表示。★L值较大者表示墨色较浅。由表八之★L值显示出,浓墨汁之墨色以开明墨汁最黑,淡墨之墨色以开明书液为黑。此项结果与表七之反射率值呈相同的趋势。墨圣青墨之★b值呈负值,表示此种品牌之墨色偏蓝色调,由于日本某些书道家偏好带有蓝色调之墨汁,故厂商特地在墨冲中添加蓝色染料。最常使用的蓝色染料为天然色素之靛蓝。



4.墨汁之墨韵
  墨汁之成分比墨锭更为复杂,且各厂牌均具有独特的配方。因此各种墨汁的性质,除了墨色和色调有差之外,墨汁在宣纸上之渗开情形亦不尽相同。本实验将各品牌及其不同浓度之墨汁滴在相同宣纸上,观察各种墨汁之墨(图七)。墨圣青墨之墨汁浓度高达20%,由于墨汁之粒度大,故墨汁滴在宣纸上时,几乎不会晕开。开明墨汁、月松墨宝及铁 斋翁等三种墨汁,浓度虽然相近,但墨滴晕开之情形有所不同。此差异原因与的种类及其使用量有密切关系。玄林水墨与吴竹墨汁之墨晕形状较相似,即在墨滴痕迹处呈现白色环带,而开明墨汁却在该处呈现黑色环带。开明书液浓墨、李廷珪及铁斋翁等稀释墨液,几乎看不见墨滴痕迹的定在,且部分之墨粒子已扩散至墨晕外围,形成颜色较深之黑色环带。由以上之种种迹象显示,各种墨汁各具特质,使用时应留意选择。

  以上之实验仅针对数种较具代表性的墨锭和墨汁进行一般性的科学分析,虽然对墨的性质已获得概括性的认识,但不了解之处仍不少,有待今后更进一步研究。

[ 本帖最后由 charlescm 于 2006-3-7 12:52 编辑 ]
UID
28452 
帖子
1839 
精华
商城币
15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657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30 
最后登录
2010-12-1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charlescm

少校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7# 发表于 2006-2-25 20:08  只看该作者 八、墨的認識.使用與維護                                      李普同

引言

  上古無墨.古陶.甲骨文上散見的墨跡,似乎天然五彩色中的墨色,孔子壁經是以竹挺點漆而書於牆壁,故成蝌蚪姿。東周以迄漢末墓葬中發掘了墨塊、石硯、簡牘、削刀等工具,足見此時以竹挺點漆,以及石墨磨液沾筆並用,或云雷墨、延寤液書於竹帛。至漢代發明造紙前後,始有墨丸之類出現,逐漸發展為後世文房四寶-固型墨的形態。

  歷史上,被認為最初的製墨者是漢末三國時代的書家韋誕(陝西京兆人),自稱張芝筆,左伯紙.韋誕墨為天下一品。由毛筆的改善,造紙、製墨相繼發明而書寫流利,創造了行、草、楷各種新書體,書道水漸臻於美藝,漢末魏晉兩百年間,輩出了鍾繇、張芝、皇象、陸機、索靖、衛夫人、王羲之等書法大家,以及續後南北朝書寫諸碑誌的甚多逸名名家。於是文具發展除追求精良之外,並衍生欣賞其美觀。

  墨的品種可分為「松煙墨」「油煙墨」兩大類,松煙墨是燃松取煙,經過漂、篩,除去雜質,配以牛皮膠和香料等加工製成,是我國較早年代的製墨法。油煙墨用桐油、麻油、茶油等植物油所燃之煙,加膠、香料而製,其發墨、黑色、深重、姿媚各有特色。茲將漢朝以後歷代名墨與製造家,略舉如次。

墨與製造家-(摘自中國書法大辭典及類書)

◎漢、魏、六朝
隃糜墨

  漢代墨名。隃糜(今陝西省汧陽縣)以產墨名,稱隃糜墨。是一種最早的松煙墨,在當時為官用墨。後世遂以「古隃糜」為墨名。

墨丸
  古代墨的一種型式。大概先是一種圓形的墨,後為墨之通稱。按上古無墨.竹挺點漆而書。中古方以石墨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或以漆煙、松煤夾和為之墨丸、自後有螺子墨,亦墨丸之遺製。

仲將墨
  三國魏韋誕,字仲將,京兆(今陝西省長安)人。後世稱為墨錠的發明者。其製墨法云:「今之墨法,以好醇松煙乾搗,以細絹篩於缸中,篩去莫芥。煙一斤以上,好膠五兩,浸梣皮汁中。可下去黃雞子白五枚,亦以真珠一兩,麝香一兩。皆別治細篩,都合調下鐵臼中,寧剛不宜澤,搗三萬杵。多亦善。不得過二月九月,溫時臭敗,寒則難乾。每挺重不過三兩。」蕭子答王僧虔書曰:「仲將之墨,一點如漆。」

上党碧松煙
  上党今山西省長治縣、即屬潞州,次墨為土貢方物。

上谷墨
  上谷今河北易縣即易州,漢唐時代主要的製墨中心。

◎唐代

唐高宗鎮庫墨
  宋何薳云:「近於內省任道源家見數種古墨,皆生平未見,多出御府所賜其家。而不著墨工姓氏。」

祖敏
  唐代墨官,易水人。元陸友稱:「其妙者必以鹿角膠煎為膏而和之,故祖氏之名聞於天下」。宋晁說之云:「古人用墨,多自製造,故匠氏不顯。唐之匠氏,惟聞祖敏。

李慥
  唐代製墨家。任水部員外郎。為歙州著名墨工李超、廷珪等之祖。宋何薳(墨記)云:「王景源使君所寶古墨一笏,蓋其先待制公所藏者,北銘曰:「唐水部員名郎李慥製」。云諸李之祖也。」

王君德
  唐末墨工。元陸友云:「唐王君德擣膠用石臼,擣三二千杵。其藥用酢石榴皮、水牛角屑、膽礬三物。又法,用梣木皮、皂角、膽礬\\、馬鞭草四物。」宋蔡襄嘗曰:「世有王君德墨,人間少得之,皆出上方,或有所得者,是為家寶也。」

歙州耿氏
  南唐製墨世家。歙州耿性一族製墨者有:耿仁、耿遂、耿文政、耿文壽、耿德真,盛耿等,皆李氏製墨法。

宣州盛氏
  南唐製墨世家。宣州盛氏一族有:盛匡道、盛通、盛真、盛舟、盛信、盛浩等,皆仿李氏製墨法。

徽墨.李墨新安製墨
  安徽舊徽州府歙州(今歙縣)等地所產墨的總稱為徽墨。唐末,墨工奚超與其子廷珪自易水渡江,遷居歙州。南唐賜姓李氏。廷珪父子之墨始集大成。名滿天下、此時所製之墨,稱之為「李墨」或「廷珪墨」,或稱「新安香墨」,按宋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年〕歙縣改稱徽州。宋代徽墨大體分松煙、油煙兩種,名工輩出,有歙州耿姓一族、宣州盛姓一族,以及張遇、潘谷、吳滋、戴彥衡、高慶和等名手。明沈德符(野獲編)卷三十六云:「新安人例工製墨。今徽人家傳戶習。」可見明代徽州製墨極為普遍,製墨地區也,且歙州一地擴大至黃山、黟州,以至整個徽州。明代徽墨生產大都在安徽皖南地區,以歙縣和休寧兩地最為集中,因此有程君房、方于魯為代表的歙派和汪中山、邵格之等為代表的休寧派。明末清初著名製墨家尚有汪鴻漸、葉玄卿、程公瑜、吳叔大、程鳳池等,所製之品,各具特色。清代製墨以曹素功、胡開文為代,徽墨之名一直流傳至今,馳譽中外。

西域墨
  古代西域諸國所製之墨。宋蘇易簡(文房四寶)記載:「西域僧言,彼國無硯筆紙,但有好墨,中國者不及也。」云

契丹墨
古代契丹國所製墨。元陸友(墨史)卷下云:「陸子履奉使契丹日,得墨,銘曰陽嚴鎮造者,其國精品也。」

高麗貢墨
  古代詗麗所製墨。陸友(墨史)卷下載:「高麗貢點,猛州為上,順州次之。舊作大挺,不善合膠,脆軟不光。後稍得膠法,作小挺差勝,然其煙極細。遂為絕等。陶宗儀(輟耕錄)「墨」云:「唐高麗歲貢松煙墨,用多年老松煙和麋鹿膠造成。」

◎宋、元時代

潘谷墨
  宋代著名墨工潘谷(元祐時安徽歙州人(所製之墨。其品有:「松丸」、「狻猊」、「樞廷東閣」等墨,被稱為墨中神品。宋蘇軾(孫莘老寄墨)詩元:「徂徠無老松,易水無良工;珍材取樂浪,妙手惟潘翁。魚胞熟萬杵,犀角盤雙龍;墨不敢用,進入蓬萊宮。」其稱許如此。

紫霄峰墨
  宋常和所製墨名。常和,宋代墨工。隱居嵩山。墨雖晚出,頗自珍惜。膠法殊精;必得佳煤然後造。

斷金碎玉
  宋蘇澥,字浩然,武功(今陝西省武功縣)人。善製墨。所製皆作松紋皴皮而堅緻如玉石。其墨在當時已難得,有寸許者視為「斷金碎玉」,爭相誇玩云。

軟劑出光墨
  宋代墨工朱覲,九華(河南省臨漳)人所製墨名。善用膠作軟劑出光墨。莊敏滕公作郡日,令其手製。銘曰愛山堂造者最佳。

白墨
  宋代墨名。歙間有人造白墨,色如銀。迨研訖,即與常墨無異,卻未知所製之法。

龍香劑
  宋代墨工張遇所製供御墨名。用油煙入腦麝、金箔,謂之龍香劑。

南海松煤
  宋代潘所製墨名。其法或笏用金花煙餅脂數餅,故墨色艷發,勝用丹砂也。

玉泉墨
  金代楊文秀字伯達,善製墨。其法不用松炬而用燈煤。

◎其他宋元著名墨匠

柴珣
  未初墨工,世居宣城,得二李膠法,出潘、張之上。士大夫得之,蓋金玉比也。

陳朗
  宋代墨工,兗州(今山東兗州)人。不獨造法,松煙自異。陳朗後人皆能製墨。

潘昱
  宋代墨工,善造墨,范至能謂:「二王府帖,是昱墨所摹拓。」

何南翔
  宋代墨工,遂寧(今四川省遂寧縣)人。以製墨知名。

張滋
  宋代墨工,江蘇真定。宋大觀初曾為朝廷製供御墨。宋蔡絛稱其「善和墨,色光黳。膠法精絕,勝江南李廷珪。」

高麗和
  宋大觀時歙人,善制墨。據稱其墨之佳為潘谷、張遇所不及。

陳瞻
  宋代墨工,宣和間真定人。初造墨,遇一異人傳和膠法,因就山中古松取煤,其用膠雖不及常和、沈珪,而置之濕潤,初不蒸敗,此其妙處也。

王順
  宋代墨工。山東兗海人。精於製墨。嘗言:「墨貴輕清。蓋煙遠則清。墨家膩此多胚闇乏堅緻,非善法也。」

景煥
  宋代製墨家。成都人。隱居玉壘山。元陸友(墨史)卷中謂景煥「嘗得墨材甚精,造止五十團,不復更作。以此終吾身。」

葉世英
  宋代御前墨工,閩人。嘗造德壽宮墨。

蒲大詔
  宋代墨工,字舜美。蜀閬中(今四川省閬中縣)人。據稱得墨法於黃庭堅。善製油煙墨,為當時士大夫所喜用。

胡景純
  宋代墨工,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人。善製墨。首取桐花煙,名桐花煙。其製甚堅薄,不為外飾以眩俗眼。

載彥衡
  宋墨工,新安(今安徽省歙縣)人。其製墨講究選煙。

吳滋
  宋代墨工,新安(今安徽省歙縣)人。其法取松煙,擇良膠,對以杵力,故滓不留現。

葉茂實
  南宋製墨家。太宋。有三衢葉茂實之稱。

劉法
  金代常山人。字彥矩。善博物,自製墨數品,銘曰「棲神嚴造」者佳品也。劉法的製墨法為後人所重視。

朱萬初
  元代製墨家。據稱他從石刻中得見金代真定劉法純用松煙造墨法,因善製松煙墨。沉著而無留跡,輕清而有餘潤。

◎明.清時代

程君房
  明代製墨家。歙縣人。明.清四大製墨家之首、有程氏墨宛十二卷,所製墨五百式。墨工方于魯得其墨法,後于魯因故與君房分裂,至以名相軋。君房所製墨,嘗介內廷進之神宗。

方于魯
  明代製墨家。初名大滶,後以字行,歙縣人。原係程君房家墨工,後因故與分裂,遂自行設肆造墨,經營墨業,繪刻(墨譜)六卷。能詩,並能造雲箋。

羅龍文
  明代製墨家。字含草,號小華道人。徽州人。為「歙派」製墨的代表人物。其製墨採用桐油煙。堅如玉,紋如犀,黑如漆,一螺值萬歲。

汪中山
  明代製墨家。為休寧派製墨創始人之一。初時製墨,質之佳不工羅墨,其墨形式有圓、身、圭、璋。其墨品名目繁多,開「集錦墨」之先河。

潘嘉客
  明代製墨家。號蜨菴,安徽歙縣嚴鎮人。官至廣東通判,後歸田以詩文自怡。雅善製墨,搜奇訪異,古證今,別出心裁,深得墨法三昧,名顯當時。

邵格之
  明代製墨家。一名瓊林,字正已,自號青丘山人。安徽休寧人。與方正、羅小華皆以製墨名於世。

葉玄卿
  明代製墨家。萬曆時安徽休寧人。別號如道人,先為桑林里製墨,後獨樹一幟,與程君房、方于魯相伯仲,為休寧墨人中之佼佼者。其墨傳世不乏名品。形製各殊,大小俱備,藏墨家艷稱之。

孫瑞卿
  明萬曆時製墨家。安徽歙縣人。有「千鐙寸玉」墨一品,其文字圖案皆陰文。

汪春元
  明萬曆時製墨家。安徽休寧人。踵從祖之成規,搜易水之遺法,盡其材而製玉質犀紋,鋒刃可以截紙。

葉向榮
  明萬曆時製墨家。安徽婺源人。其所製墨,在當時能歙、寧二派外別樹一幟。傳世「向榮墨」。使徽墨製造休寧、歙縣、婺源鼎立。

汪源漸
  明萬曆時製墨家。安徽休寧人。字儀卿。自稱桑林季子。琴形墨創自鴻漸,厥後休吧墨工踵起仿效,無一無之。鴻漸稱名不下方、程。

吳叔大
  明末製墨家。休寧人。其墨肆名「玄粟齋」。其墨品多仿古,曾作「義墨」三十六丸,如「天琛」、「千秋光」、「同人」等。

程鳳池
  明、清間製墨家。別署「經義齋」。安徽歙縣人。其製墨不用漆皮,一為本色。子贊、仲孫明暉吉承其業,迄康熙初年而名不衰替。

程公瑜
  明、清製墨家。號隱道人,別真實齋。安徽歙縣人。製墨頗自矜恃,肇始天啟、崇禎,盛極于康熙初年。

曹素功
  一六一五年~一六八九年。清代著名製墨家。安徽歙縣嚴鎮人。名聖臣,字昌言,原名孺昌,號素功。以貢生為布政司經歷,後回故里,接受明末休寧著名製墨家吳叔大之墨名,墨模,棄仕經商,恢復經營吳氏「玄粟齋」墨名。及康忌繼位,因避「玄」字之諱,改店名為「藝粟齋」,曹素功之名始聞於世。業務亦達到了最高峰。乾隆四年以後,曹氏墨店六世孫堯千、德酬、引泉三個支系各自獨立經營,仍用「藝粟齋」及曹素功之名。至今已經歷了十三代,綿延三百多年。先後創製「紫玉光」、「天琛」、「千秋光」、「蒼龍珠」、「天瑞」、「豹襄叢賞」、「青麟髓」等十八種名品。居清代製墨四大家之首,俗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之說。

胡開文
  清代著名製墨家胡天注,名正。徽績溪人。於乾隆四十七年至嘉慶十四年(一七八二年~一八○九年),在海陽(休寧)、屯溪兩處開設胡開文墨店。蓋取「天開文連」之意。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年)後,胡氏分家休寧店歸二房,屯溪店歸七房,各自經營。脰治八年(一八六九年)胡氏大房四世孫創設於蕪湖;光緒年間,胡氏八房五世孫又在開設廣戶氏胡;同時二房先後也在安慶、蕪湖、南京、上海、杭州、蘇州、揚州、漢口、長沙地擴展,是為胡開文的全盛時期。胡開文墨店製墨於用料配方及操作技術,都嚴格認真,產品較同業確勝一籌。故其營業發展甚速,且遠銷南洋、日本。馳譽中外。

汪近聖 汪節庵
  均為乾嘉年間製造徽墨之代表人物,著有<鑑古齌墨藪>等。

古梅園
  日本良墨老圃「古梅園」,創業於天正年(一五七七年)即我明朝曆年間,由松井道珍創辦迄今四百餘年,六世孫元泰留學長崎,吸取唐墨製造技法,生產「紅花墨」而名聲大振,製品銷售於日本宮廷官衙民間,現在奈良墨廠數十家無不受其世代啟迪。

墨的壽命
  中國人能夠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對物亦能充分利用其剩餘價值,如筆於獸毛、紙於樹皮、墨之於煙。西學者認為煙是碳素不科學的物品,無須研究。中國人卻此無用長物,研究製成寫字不可或缺的文房四寶之一「墨」,可謂智慧玄妙之一端。
  文房四寶中最易磨滅消殞者莫如墨,墨之液汁甚至固體,本無壽命可言,但經毛筆施之於紙帛,其芳蹤餘澤則可流傳千古,古來文人墨客都重視墨需用好硯,如牡丹綠葉相得益彰。名硯象徵著長壽吉祥、良墨之餘澤猶如祖德流芳。

  古人云,「新墨不過三夏不堪用」,又說「墨古膠枯不發光、墨新膠重纏滯揮毫」。須三至五年後則可使用,經過十年二十年者更宜。百年後膠盡煙浮,墨的生命終止成為古玩。但適當時機寫在紙或絹帛上、它的生命則永存不絕。洋墨水的耐久力短者數十年,長者不過幾百年則消失,實望塵莫及也。

墨的研磨
  墨之妙用,有人說,(看墨法)-質取其輕,輕取其清,嗅之無香,磨之無聲。(研墨法)-新研新水,磨若不勝,忌急則熱,熱則生沫。(研後即用)-用則旋研,研無久停,塵埃污墨,膠力泥凝。(弗墨)-用過則濯,墨積勿盈,宿滯死筆,墨乾硯清。我的臨池經驗,認為粒子細密,發墨快速磨口密著,香味薰郁,身稜邊,不漲不裂,濃度均勻、液面光澤,則是良墨。磨墨時,墨和硯接觸的感覺,如同臘丸放在熱鐵板上旋磨一樣地舒暢。把曹素功墨磨端溪硯,故開文墨磨於歙硯都有此感受。

  目前中國墨質柔軟,日本墨性堅硬,所用的油煙質柔,松煙質剛,膠質的軟硬因所用原料不同,製造出來的墨就有軟硬之分。製造後放置時間短暫者軟,長久者硬。空燥者變硬,潮濕者化軟。粒子之均勻,有無物之混入,杵搗次數之多寡,端視選料與墨工之工作情緒,品質管理之精疏如何。

  開始磨墨,先將清水滴入硯面,磨好的墨汁推入硯池,反覆研磨所需的用量,如須大量墨汁,可將磨好的墨汁移另外容器,硯池的宿墨腐敗要倒掉洗清,不可加水再磨浪費資材。執墨研磨方式可分為三種,一以垂直推拉前後磨,一則以斜的角度前後或圓旋轉磨,另一種是不規則的隨便磨,無論那一種磨法,都不可太用力,用力過猛就無法磨出光澤的色,文人常言磨墨叫少女閨秀來磨最為適當。所使用的水,最好用井水,泉水,城市人只用自來水代替,新鮮就好。我在鄉下曾吸取端午節午時的泉水封閉玻璃瓶內,經半年不臭可用磨墨。

墨的保管
  墨錠因為理境溫度,濕度的高低而影響材質的變化。最好放在溫度二十度,濕度四十度前後的室內木箱,或桌櫃的抽屜裡以防止剝裂、彎曲、起霉、零落等現象。裡體散放不如包裝保管。宜以紙張或棉布卷包,然後裝入梧桐木盒,或以絹綢裱紙板的錦盒來維護。切不可用塑膠紙、皮袋等不通風不透氣的質料來包裝收藏。李白有一首「酬張司馬贈墨」的古詩云

  上党碧松煙,夷陵丹砂末。
  蘭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
  黃頭奴子雙 鬢,錦囊養之懷袖間,
  今日贈予蘭亭去,興來灑筆會稽山。

  意思是,貢品上党墨,以松煙、丹砂、蘭、麝香合牛膠所練成的,磨出碧青的光澤色彩。為了保養良墨的品質,叫奴才婢女裝入錦囊,抱在懷袖裡來送我帶到蘭亭去呢。足見古人「惜墨如金」「掌中探珠」的可愛。

[ 本帖最后由 charlescm 于 2006-3-7 14:09 编辑 ]
UID
28452 
帖子
1839 
精华
商城币
15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657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30 
最后登录
2010-12-1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charlescm

少校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8# 发表于 2006-2-25 20:09  只看该作者 九、墨錠欣賞                                                      張豐吉

  墨的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就整體而言,可分為實用墨和珍藏墨兩大類。實用墨類主要講究質量與使用效果,珍藏墨則重視造型之美。

  實用墨依原料種類及用途可分為黑色墨類、彩色墨類及藥用墨類三種。黑色墨又分為松煙墨、油煙墨與炭黑墨。彩色墨可區分為朱砂墨、茶色墨和五彩墨。墨錠大小一般以重量區。例如中國墨以「兩」為單位;日本墨則以「丁型」為單位。一丁型重十五克。一般實用墨之大小從一丁型至十丁型均有生產。實用墨之形狀較為簡單,常呈長方形圓柱形。

  珍藏墨主要分為紀念墨、禮品墨和觀賞墨三類。紀念墨以紀念歷史人物及重要事物為主。近年來由於觀光事蓬勃發展,以名勝古蹟為題材之紀念墨便應運而生。禮品墨如貢墨、壽星墨、如意墨、龍鳳墨等。此類墨不僅有代表祝福之意,亦予人以美的享受。觀賞墨主要重視藝術造型,形狀千變萬化,有以花鳥魚蟲或以飛禽走獸為題材,有的以景物或人物造型。其外形多經精心設計。

  以下僅選出數種較具代表性之墨錠供欣賞之用。


















[ 本帖最后由 charlescm 于 2006-3-7 14:12 编辑 ]
UID
28452 
帖子
1839 
精华
商城币
15  
阅读权限
20 
在线时间
657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30 
最后登录
2010-12-1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charlescm

少校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当前离线
9# 发表于 2006-2-25 20:09  只看该作者 十、附錄                                                              蔡玫芬

墨的相關書目


(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卷五。

(宋)李孝美,{墨譜法式〕。

(宋)晁貫之,〔墨經〕。

(元)陸友,〔墨史〕。

(清)徐揚,〔墨法集要圖〕卷,現藏國立故宮博物院 品號:調二二六59。

(明)沈繼孫,〔墨法集要〕,文淵閣四庫全書八四三冊,頁六二五。

(明)程君房,〔程氏墨苑〕。

(明)方于魯,〔方氏墨譜〕。

(明)方瑞生,〔墨海〕。

(明)潘方凱,〔墨評〕。

(明)麻三衡,〔墨志〕。黃賓虹編,〔美術叢書〕〔藝文印書館〕,初集四輯。

(明)萬壽祺,〔墨表〕,〔美術叢書〕二集二輯。

(明)萬壽祺,〔論墨〕,〔美術叢書〕二集一輯,頁二五九。

(清)曹素功,〔曹氏墨林〕。

(清)汪近聖,〔鑑古齋墨藪〕。

(清)宋犖,〔漫堂墨品〕,《美術叢書》本。

(清)宋犖,〔漫堂續墨〕,〔美術叢書〕本。

(清)張仁熙,〔雪堂墨品〕,〔美術叢書〕初集五輯。

(清)袁勵準,〔中舟藏墨錄〕。

(民國)陶湘,〔涉園墨錄〕。

(明)曹昭著,王佐增訂,〔(新增)格古要論〕卷九,頁七。

(明)沈德符,〔野獲編〕,卷廿六,「新安製墨」。

(明)高濂,〔遵生八牋〕,「燕閒清賞牋」,「論墨」,頁二○三。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卷十六,「丹青」。

(明)董其昌,〔筠軒清閟錄〕,「敘造墨能手」條。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卷廿九,頁卅六,「贈朱萬初」。

(明)徐樹丕,〔識小錄〕,筆記小說大觀四十編三冊,頁五六七。

(明)方以智,〔物理小識〕,卷八,頁五。

(明)姜紹書,〔韻石齋筆談〕,「墨考」。

(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四,頁十七。

〔(萬曆)歙志〕

〔(乾隆)歙縣志〕,物產志。

〔(民國)許承堯,歙縣志〕(1936),頁四二二,附「製墨說略」。

〔續溪縣志〕卷八,頁三。

〔(康熙廿九年)休寧縣志〕,卷六。

王升,〔宜興縣志〕(萬曆十八年),卷八。

德川美術館,〔德川美術館藏古墨〕,日本京都,1991。

中田勇次郎,「明墨鑑賞記」,〔德川美術館藏古墨〕,PP.266-273。

西上實,「墨圖 作家    :丁雲鵬 中心 」〔德川美術館藏古墨〕,PP.274-287。

四 秀紀,「尾張德川家傳來 古墨」,〔德川美術館藏古墨〕,PP.288-297。

小口八郎,「德川美館所藏 墨    」,〔德川美術館藏古墨〕,PP.298-311。

小口八郎,「墨 研究」,〔古文化財 科學〕,no.20.21,昭和五十二年。

德川美術館,〔文房具〕,1988。

四 秀紀,「德川美術館 文房具」,〔文房具〕(1988),P.107。

飯島茂,〔硯墨新語〕,日本雄山閣,昭和十八年。

宮田順一,「『色墨』分析調查結果」,〔德川美術館藏古墨〕,PP.312-321。

宇野雪村,〔古墨〕,1963,東京。

宇野雪村,〔古墨 知識 鑑賞〕(1989)。

宇野雪村,〔文房清玩〕(1986)上,頁一一八。

中孕雪村,〔文房清玩〕(1986)上,頁一一八。術館藏

中田勇次郎「程氏墨苑 研究」「中田勇次郎全集」七卷。
Hiromitsu Kobayashi & Samantha Sabin, "The Great Age of Anhui Printing", Shadaws of Mt. Huang (1981, Berkley), P.28。

周蕪,〔徽派版畫史論集〕(1984安徽)。

李亞東,「中國製墨技術的源流」,〔科技史文集〕,十五輯1989,PP.113-127。

尹潤生,「漫談我國古代的製墨模具」,〔書法叢刊〕第一輯。

尹潤生,「中國墨創始年代的商椎」,〔文物〕1983-4-92。

石谷風,〔徽州墨模雕刻藝術〕。

傅秉全,「明內監孫隆清謹堂墨」,〔故宮博物院刊〕,1986-2,頁四。

傅秉全,「羅小華一池春綠墨」,〔故宮博物院刊〕,1984-4-47。

胡東波,「合肥出土宋墨考」,〔文物〕1991-3-44。

合肥市文物管理處,「合肥北宋馬紹庭合葬墓」,〔文物〕1991-3-26。

廣東省博物館、東莞市博物館,「廣東省東莞明羅亨信家族墓清理簡報」,〔文物〕1991-17-43。

廣東省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廣東出土五代至清文物〕1989,P.121。

余敦平,「墨裡乾坤:試從科學觀點探討古墨特性」,〔故宮文物月刊〕47,1987-2,P.85。

李昭如,「累世餘香:北京故宮博物的珍品明墨」,〔故宮文物月刊〕114,1992-9,P.112。

李昭如,「累世餘香: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珍品清墨」,〔故宮文物月刊(116)1992-11〕P.124。

李昭如,「明墨拾零」,〔故宮文物月刊〕119-122 1993-2.3.4.5。

蔡昭如,〔清代名墨談叢〕,天津博物館,1981。

洪丕謨,〔中國文房四寶〕,香港南粵出版社,1989。

孫敦秀,〔文房四寶手冊〕,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穆孝天、李明回,〔中國安徽文房四寶〕,安徽,1983。

上海博物館工藝美術研究組,〔紙墨筆硯圖錄〕,上海,1981。

錢存訓,〔中國古代書史〕,香港,1975。

于非闇,〔中國畫顏色的研究〕,北京,1957。

蔡玫芬,「墨雲室裡的李廷珪墨」,〔故宮文物月刊〕第九十二期(1990.11)PP.94-117。

蔡玫芬,「明代的墨與墨書」,〔建國八十年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PP.682-725。

蔡玫芬,「戰國、秦、漢的研石與硯、墨」,〔故宮學術季刊〕,五卷三期(1988春)PP.17-54。

蔡玫芬,「羅龍文:一個在政治漩渦裡浮沈的製墨家」,〔故宮文物月刊〕,第一二六期,1993年9月,PP.22-42。

[ 本帖最后由 charlescm 于 2006-3-7 14:1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