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亲的谎言:择友当审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31:59


择友当审慎
   

 

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可避免要与各种人打交道,交友就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件不可少的活动。交友,首先要择友。择友则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它可能涉及到一个人声誉的好坏,事业的成败和生命的存亡。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择其友可知其人,观其人可知其友。”看你朋友的为人,也就能了解你的为人。反过来也一样。因此,俚语有“跟着好人做好事,跟着坏人学做贼”之说,这完全是因为“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缘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曾国藩在择友方面非常审慎,当他发现自己所交往的人是个品行低劣者时,随即就“与之决裂”,决不来往。他经常在家书中谆谆告诫其子弟:“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由于曾国藩及其子弟善择友,所择的都是些“志趣远大者”,故而他们大多数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孟母更是择交有才,其“三迁其邻”的故事妇孺皆知,她也因此而培养出一个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但如果多的是一个愚友,则可能会走上一条黄泉路。倒台了的官员,多数是由于结交不慎、不善造成的。就是说他们结交了不该结交的人。 择友时,凡好财色者、逸赌者、势利者、娇骄者、酒肉者、轻诺者、谄谀者、暴戾者,皆不可交,更不可常交、深交甚至臭味相投。否则,你交的只能是“面结口头交,胆中藏荆棘”一类的人物。与这些人物结交,注定你名誉损、事业无成。惟能持人间正道者可以为友。 我国古人非常看重交友,汉代有位叫刘歆的经学家就曾说,“夫交接者,人道之本始,纪纲之大要。”他所说的“交接”,就是指交友,他认为交朋友是人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环节。古代有一本叫《谯子》的书中说:“夫交之道,犹素之白也,染之以朱则赤,染之以蓝则青。”意思就是说,交友之道,所以重要,正好像未染之丝,染之以朱,则为赤色,染之以蓝,则为青色,也是说人际氛围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至关重要。 

早在2500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的辨友原则。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孔子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总结出与三种人为友是有益的:一种是“友直”,“直”,指正直,就是说要选择那些正直、爽快的人为友;“友谅”,谅指诚信,就是要选择那些真诚守信的人为友;“友多闻”,多闻,指博学多识,就是要选择那些博学多闻、见多识广的人为友,他认为,与这样的人交友才是有益的。   孔子在指出“益者三友”的同时,也告诫人们要慎交那些有损于自己成长和进步的人,这就是所谓“损者三友”。“损”,就是指“有损于”。孔子所说的那种有损于一个人成长的所谓“友”,有三种:一种是虚浮而不正直、有媚态的人;二是那种常以和颜悦色掩饰自己、较为圆滑的人;再就是那些惯于夸夸其谈,善于辩解而不务实的人。孔子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与这三种人为友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是会有损害的。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生活、对于人际交往是很严肃的、是很有原则的。孔子是要告诫人们尽可能减少那些“损者”之友对自己的影响,不过,作为交友者一方来说,也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以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去影响他们,以使他们进步。   明代一位学者叫薛王宣,他把孔子的话概括为“友正直者日益,友邪柔者日损”也颇为简要易记。孔子虽然说的是交友、择友之道,而就对方来说,实际上也是在说一种为人之道。当人们用正直、诚信、博学多识作为自己择友的原则,而力戒与那些“损者”为友的时候,事实上也在为自己、为对方确立了一个做人的道德目标和行为准则。人们会确信,只有自己在道德上努力做到正直、诚信,并且不断追求广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才会得到朋友的认可,也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的朋友在人生路上常常犯错,有的甚至最终走入歧途,这除了自身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出了差错之外,很可能与交友不慎有关。在这方面,孔子的“益者三友”也许对你会有一定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