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之家公寓:中国美术馆水彩藏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22:28:21

中国美术馆水彩藏品  

2011-06-11 23:58:35|  分类: 水彩画家 |字号 订阅

倪贻德(1901 — 1970)这件《静物》虽系习作性的写生,但充分体现了他的水彩画的明净、轻快、练达、有力的特点。他相间运用干笔和湿染、原色与复色,与一般古典写实画法不同。具有现代构成格局和后期印象派的作风,却又不流于怪诞离奇。

潘思同: 卸货
创作年代:1935 
规格:38.2×50.1cm 
潘思同(1904 —1980)在对英国水彩画各流派进行研究学习之后,又兼收中西绘画的特点,致力于水彩画各种表现技法的探索,形成了造型写实而水分挥洒自如的独特风格。《卸货》以生动的笔法、沉稳的色调迅疾的捕捉了这一运动中的劳动场景,并以水的充分运用和大面积的冲染强化了港口傍晚的气氛,仿佛使我们嗅到了潮湿的空气,感知到了卸货时的喧闹。唯有澄明的水面和淡远的坡岸为观者带来些轻松和舒缓,也许这正是画家把握水彩画韵味的着意之处。


秦威 无题 
创作年代:1940 
规格:37.2×53.5cm 
秦威(1911—1994)曾为田汉的话剧在日本公演做舞台美术设计。作为水彩画家,他的艺术视角面对着社会的大舞台;作为舞台美术设计家,他的水彩画作品又仿佛有舞台美术的构图和灯光的效果。
 在1938年至1948年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反映劳苦大众的艰难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的水彩画作品。在数次对真实情景进行速写的基础上创作的《无题》,以沉郁清冷的色调,具有戏剧性舞台效果的构图,和略带漫画的思维,将厕所旁产妇聊以栖身的席棚为主要“道具”,表现了穷苦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惨境遇,体现了他为人生而艺术的倾向。


余钟志:无家可归 
创作年代:1942 
规格:64×49.4cm 
余钟志(1912—1984)在此画的裱背纸右下记有“无家可归,一九四二。在沉重凄冷灰暗的色调中,立于画面正中的人物形象给观者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孩子那绝望的神情,破旧不堪大小不适的衣履,无不反映出当时大后方重庆的老百姓贫困无着的窘迫境况。横向处理的三大色块,加强了画面的冲突,背景下部的深绿色调,则加重了画面的沉重气氛。在那个灾难的时代,对人生的关注成为普遍的主题,连水彩这一轻松的画种也责无旁贷地承荷了批判社会的重任。


韩乐然: 草原上的生活 
创作年代:1945 
规格:32.4×47.8cm 
1945年,韩乐然到青海塔尔寺和甘肃拉布楞寺进行旅行写生,《草原上的生活》既是这一时期他大量水彩写生中的一幅。在这件清新明快的作品中,画家发挥了水彩画的特色,用动情的饱含水分的画笔,澄碧透明的色彩,单纯概括的造型,勾画出高原上藏民们牧歌式的生活。起伏有致的青山和蓝天映衬下的草原上的几缕炊烟,在轻松恬静的气氛中充满了诗意。


庞薰琹: 背篓
创作年代:1946 
规格:40×30cm 
对工艺美术的关注,促使庞薰琹对我国传统装饰艺术进行系统研究。1939年他随北平艺专内迁到昆明后,又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和装饰纹样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描绘,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创作出一系列极具装饰风格的水彩画作品。1946年秋,他带着这批作品重返上海,举办了个人画展,《背篓》即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一件淡彩作品。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平面造型与西画的写实技巧相结合,对画面作了高度装饰化的处理。背篓和植物笔法细腻而严谨,衣饰在对比中衬托出明净的及其略带忧郁的神情,体现了画家寓雅典精致于平淡之中的艺术构思。


萧淑芳: 丁香花 
创作年代:1954 
规格:57.5×45.8cm 
《丁香花》充分显示出画家纯熟的水彩画技巧和她对绘画对象的激情感悟,成功地表现出细碎的丁香花怒放的整体气氛。画家以她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以点染和留白等多样类如中国画的技法表现了侧逆光中闪烁的斑斓花枝。观其画仿佛能闻到丁香花那醉人的芳香,又仿佛照见她清醇温雅的为人。


张眉孙: 天平山风景 
创作年代:1954 
规格:40.1×54.8cm 
《天平山风景》是张眉孙1954年到苏州写生时完成的水彩画作品。他用娴熟的笔法,沉稳老练的色彩,展现了春天里充满阳光的天平山色。张眉孙作画不用西画笔,而是取国产羊毫笔作画,同时他汲取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多作湿笔点染,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水彩画,为我国早期有成就的水彩画家之一。


邵宇: 薄雾 
创作年代:1957 
规格:15×29cm 
1957年初夏,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美术家远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和创作。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的邵宇担任组长。《薄雾》就是此次云南之行中完成的速写性作品。《薄雾》画面清新淡薄,饱含水分,表现出笼罩在薄雾中的南方夏日晨景。作者运用灵动的笔触,或勾或点,轻松淋漓,一气呵成,生动描绘出集市上的热闹场面。


阳太阳: 雨 
创作年代:1950年代 
规格:41.4×28.3cm 
阳太阳在创作水彩画时,惯用毛笔和国画的颜料及墨色,使他的作品既充分发挥了轻松、透明和流畅的水彩画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息。作于皮宣纸上的水彩画《雨》,介于水彩和中国画之间的表现形式,以淡雅的色彩,近似水墨画的格调,轻松含蓄地渲染出华南三月春雨迷蒙的情景。画面上挺拔劲秀、摇曳多姿的桉树看似信手写出,实则显示出作者浓厚的传统功底。


周道生: 秋 
创作年代:1983 
规格:39.5×54cm 
就职于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周道生生于1945年,长期致力于工艺美术的研究和创作,并因之使其水粉画带有工艺印痕。《秋》体现了他对作品形式上的现代感和装饰意味的追求。为造成画面上肌理的特殊效果,他运用了刮、压、拓、画等手法,将画面颜色层层叠压在质地较粗的马粪纸上,使画面色彩浓重,层次分明,恰好地表现了作者对夏末初秋山野中那些开始变色转黄的植物树木的感悟。在远景紫色的山、绿色的树的映衬下,前景那些纤细挺拔、枝叶已抢先变黄的小树格外突出。如作者所说,他是有感于“夏天刚过,山区的树就象预报员一样抢先变成了黄色,在这绿色的海洋里,它们显得格外突出、活跃”,于是“便把它们捕捉了下来”。


黄中羊: 儿时的歌 
创作年代:1984 
规格:64×89cm 
南国和暖的阳光抚照下的陈旧的农舍前,母亲一边背着孩子缓慢地推动着流溢米浆的青石磨,一边忘情地哼着童年的歌谣。画家用坚实的造型和温暖的色调,为我们营造出一个平和安祥充满温馨的富于南国情趣的童年的梦。画家很善于以水彩画的艺术语言,并通过与另一位妇女形象的对比,将主要人物充满动感的形象生动地体现在画面上。对于背景中斑驳陈旧的墙壁和画面上其它物件的精心表现,既浓化了生活气息,同时,也体现出画家娴熟老道的水彩技巧。黄中羊生于1949年,现任教于广州美院,常有带学生“上山下乡”写生的教学活动,为此也积累了丰富的写生素材,使他以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创作出这件风格细腻、色调统一、充满亲切自然的感染力的作品。


刘向东,朱勇: 冷秋 
创作年代:1989 
规格:77×101cm 
 色调、形式感的追求和工具材料的革新已成为新时期青年画家的趋向之一。在这件形式感很强的作品中,作者利用水彩笔、木炭笔、橡皮、湿抹布等工具材料,采用干湿兼用及多次重叠的画法,营造出一个以灰绿、灰紫为主的清雅的冷调子。他们巧妙地利用画纸的本色来表现窗外强烈的阳光,映衬出窗前逆光中的树清晰的轮廓。薄而透明的湿笔表现出的桌面上的反光,与暗部用干笔多次重叠画出的窗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强了作品的厚重感和桌面的澄明感。桌子、窗户所形成的几何图形和树叶简洁的块面结构,体现了作者的抽象构成意识。而桌面上的那个梨子,则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这一切使整件作品具有现代装饰意味。
 生于1965年的刘向东,郴州师专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同朱勇共同创作了《冷秋》,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的银奖。


刘昌明:一个教师的工作台 
创作年代:1989 
规格:89×100.8cm 
材质:综合材料水彩画 
 现代水彩画的创作在继承传统水彩画的技法,延用传统水彩工具材料的同时,为追求作品的真实感或特殊效果,画家又加进了许多其它的表现手法。《一个教师的工作台》便是利用了拼贴和传统水彩画写实的手法相结合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
 出生于1952年的刘昌明拥有数年农村生活的体验,他对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境况极为熟悉。1985年,已于赣南师范学院艺术系毕业并留校任教的刘昌明为参加华东区教师美术展览,创作了油画《一个教师的工作台》,在展览中获奖。然后对作品艺术语言和形式进一步完美的追求,促使他去寻找一种更具自然真实的艺术语言和形式来体现他所熟悉的东西。于是他“用水彩工具,用综合材料进行制作创造,丰富画面语言,使画面尽可能呈现自然状态”。在这件画风谨细的作品中,作者向观众展示了一张极为简陋陈旧的办公桌,桌上诸多经过精心挑选却繁而不乱的物件,尤其是那只老花镜、红色墨水瓶、停电后备用的煤油灯,以及墙上贴的发黄的旧报纸(现成物)和它被煤油灯熏染的痕迹,无不传递出一位呕心沥血、任劳任怨工作在讲台上的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内容,达到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尽管学院派的专家们对其水彩语汇仍有所期待,但也无不受其感染,并将此作评为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相关小组: 书画鉴赏 2人  |  分享到:          阅读(99)| 评论(3)| 引用 (38)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