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银饰赚钱吗:修养与勉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4:34:40

修养与勉强

    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每个人的想法都有自己的特色,简而言之,就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一切事物。于是,人群相处,就有高度的挑战了。

    经济学家认为人是“自利”或“利己”的,这不是好坏的问题,而是客观的事实。如果人人利己,在适当的规范之下,就会成为“对大家都有利”。譬如,面包师傅为了利己,烘焙出口味绝佳的蛋糕,获得顾客的青睐,然后是皆大欢喜。从利己到互利,其实是十分合理的推论。

    无怪乎近年在台湾地区倡导“群我关系”为“第六伦”的,并非教育家或哲学家,而是经济学界的领袖,如从前的李国鼎先生与现在的孙震先生。孙先生在教育界也有一定的贡献,他曾任台大校长九年,现在则致力于推动第六伦。他曾出版《富而好礼的社会》,书名的“富而好礼”一词取自《论语》中孔子的话。最近他又出版《人生在世》,副题为“善心、公义与制度”。这本由八十一篇短文所组成的新书,所环绕的焦点就是副题所说的三件事。

    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意思是:光靠善心不足以办好政治,光有法度也不会自动运作。法度包括制度在内,因此这里谈到了善心与制度。那么,公义是什么?善心在内,制度在外,公义则是二者之间的桥梁。一般谈公义,都指社会正义,显然指涉了一种理想状态。说它抽象,因为那是人心的一种期待;说它具体,因为每一个人在举手投足之间,就有可能实践之。

    可能实践而未必真的去做,原因何在?譬如,我在公园散步,要不要把随手的垃圾丢在地上呢?我替公家办事,要不要浪费资源呢?我知道别人受了委屈,要不要为他说句公道话呢?我有权力决定别人能否升职时,要不要秉公处理呢?今日社会的挑战,在于我的利己与许许多多陌生人之间,并无明确的“互利”关系。我们有时为别人制造了困境,心里还会想着:让你吃得苦中苦,将来才能有机会成为人上人。结果变成了:受委屈的人还须感谢我们呢!但是,情况也可能失控,就是双方既缺乏默契,又没有远见,以致当下出现嫌隙,演变为复杂的恩怨,进而造成各种社会新闻的题材。

    今日社会号称自由民主,但是却到处都有混乱的因素,人们的痛苦指数不减反增,问题大概就在这里。因此,在倡导公义时,不能忽略个人的修养。所谓修养,是指一个人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言行,亦即不可随心所欲,或者就须像孔子一样,做到「从心所欲不踰矩」。孔子说这话时,是七十多岁的高龄。以他一生致力于修行,尚且只能在七十岁才敢这么说:我们一般人就不必好高骛远,还是老老实实,不要随心所欲。

    因此,修养的第一步,在于勉强自己不要去做不该做的事。我一向认为,受过教育的人,最明显的特色是:不屑于去做某些没有水平的事。这也正是孔子所谓的“狷者有所不为”。人若全无洁癖,什么都不在乎,又与动物有什么差别呢?至于比狷者更为积极的,则是“狂者进取”,就是努力奋发上进。何谓上进?就是:勉强自己去做该做的事。一般人碰到该做的事,常因畏难怕苦或不耐烦,而推托找借口。狂者则不然,总是一意进取。

    孟子多次使用“强”字,譬如,“强为善而已矣”;又如,“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这个“强”字,固然可以译为“努力”,而其原意则是不择不扣的“勉强”。人必须勉强自己行善及为恕,这并不表示善是外在于人的。事实上,孟子主张人性向善,意思是:人在正常及自然的情况下,会主动及自动行善。奈何人类的现实世界,很少处于正常及自然的状况下。因此,人必须勉强为之。重要的是,虽属勉强而一旦为之,将会觉得快乐。有勉强才有修养;修养抵达某种境界,快乐将会源源不绝由内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