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金牌文案:《医学衷中参西录》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7:08:44
桂枝


一、药性解
1、桂枝味辛微甘性温,力善宣通,能升胸中之大气、降逆气(如冲气、肝气上冲之类)、散邪气(如外感风寒之类)。仲景苓桂术甘汤用之治短气是取其能升也,桂枝加桂汤用之治奔豚是取其能降也,而《本经》言其主咳逆上气又以能降逆气为桂枝特长,又小青龙汤中原桂枝、麻黄并用,至喘则去麻黄加杏仁而不去桂枝,诚以《本经》原谓桂枝主吐吸,吐吸即喘也,去桂枝即不能定喘也。
2、其花开于中秋,是桂之性原得金气而旺,且味辛属金,原善抑肝木之盛而使之不横恣。树枝之形分鹿角、蟹瓜二种,,桂枝之枝形如鹿角直上无曲,故又善理肝木之郁而使之条达,为其味甘故又善和脾胃,能使脾气之陷者上升、胃气之逆者下降,脾胃调和则留饮自除、积食自化,其宣通之力,又能导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但小便因热而不利者禁用,然亦有用凉药利小便而少加作向导者,惟上焦有热及恒有患血证者忌用。
3、桂枝非发汗之品亦非止汗之品,其宣通表散之力旋转于表里之间,能和营卫、暖肌肉、活血脉,俾风寒自解、麻痹自开。且其味辛而甘,辛者能散、甘者能补,其功用在于半散半补之间,故服桂枝汤欲得汗者必啜粥,由此知其不能发汗也,若阳强阴虚者,误服之则汗即脱出,则知其不能止汗也。
4、桂枝与柴胡虽皆善理肝,而其性实有不同之处,若其证疼于胁下,是为肝气郁结不舒畅也,继之胁疼累胃中亦疼者,是又为肝木之横恣而其所胜也,柴胡虽善能舒肝气之郁却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气温而升,其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宜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5、桂枝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金匮》桂枝加桂汤治肾邪奔豚上于中焦,而方中桂枝为主药,其能降胃之明征也,再《本经》谓其主上气吐吸,即吸不归根即吐出,喘也,是桂枝原善降肺气,然必胃气息息下行,肺气始能下达无碍也,是以桂枝降胃之功用更可借善治上气咳逆吐吸而益显也。盖肝升胃降原为人体气化升降之常,顺人身自然之气化而调养之,则有病自然无病。
6、桂枝一药兼能升陷、降逆,故遇兼有大气陷而气逆者,用之恒有奇效。其证见喘逆迫促异常、须臾又呼吸顿停气息全无,约十余呼吸之倾,手足乱动,似有蓄极之势而喘复故,若是循环不已,其脉左关弦硬、右寸无力,此乃怒激肝胆之火挟下焦冲气上冲胃气也。夫胃气本下行,因肝胆之火转而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此喘之所以由来,逆气上干填塞胸膈、排挤胸中大气使之下陷,夫肺悬胸中,以大气为其开合之原动力,须臾胸中因逆气排挤而无大气即须臾不能呼吸,此呼吸停顿所以由来也,迨大气蓄极而通,仍上达胸中鼓舞肺脏使之呼吸,逆气又仍向上击撞排挤,是以病势又循环不已也。治以桂枝尖四钱,煎汤饮之,须臾气息调和如常。
7、凡遇脉浮有力者,桂枝宜少用,并宜加连翘以济之,盖脉有浮热之象,过用桂枝恒有失血之虞。
8、桂枝上达胸膈,下通膀胱,故肾气丸用桂枝不用肉桂
附一:道家以丹田之元阳为君火,以命门所生之火为相火,此先天之论也(即未生之前),后天(即生之后)以心火为君火,以胆中所寄生之火为相火,胆与心虽一在膈上一在膈下,而上下一系相连,其气化可相助为理。夫水火之功用,最要在熟腐水谷,消化饮食,而丹田之元阳与命门之火皆能化食,盖其居于大小肠环绕之间,是以热力实与大小肠息息相通,故其化者,肠中之食也。而胃中之食,则又赖上焦之心火、中焦之胆火以化之,是以胃中热力不足,其饮食消化不良,多生寒痰者,当药补助其上焦之阳,方用《金匮》苓桂术甘汤加干姜、厚朴,甚者加黄芪。盖桂枝与干姜同用,善补少阴君火,而桂枝与黄芪并用,又善补少阳相火也。其肠中热力不足,传送失职致生泄泻,则宜用药补助其下焦之阳,方用《金匮》肾气丸加补骨脂、小茴香,盖方中桂、附之热力原直趋下焦,而小茴香善温奇经脉络,而奇经原与气海相绕护,补骨脂之热力原能补下焦真阳,而又能补益骨中之脂,俾骨髓冲足,督脉强盛,命门之火自旺也。
附二:努伤胸络留瘀,其症得之力小任重,证见移时即“吭吭”一声,否则胸闷气弊不能忍耐,诊脉细涩,舌有瘀斑,此为劳伤咳嗽,名“半声咳嗽”,从痰瘀论治。方用丹参15克、檀香、降香、砂仁各5克,桃仁、杏仁各10克,赤芍、川芎、桂枝、薤白、红花各6克,炙杷叶、瓜蒌各15克。凡小儿半声咳嗽,见脉涩者用之数剂即愈。




肉桂


一、药性解
1、肉桂味辛而甘,气香而窜,性大热纯阳。因其为树身近下之皮,故性能下达、暖丹田、壮元阳、补相火,其色紫赤,又善补助君火、温通血脉,治周身血脉因寒而痹,故治关节腰肢疼痛及疮家白疽。因木得桂则枯且味又辛属金,故善平肝木治肝气横恣多怒。若肝有热者,可以龙胆草、芍药诸药佐之。《本经》谓其为诸药之先聘通使,盖因其为香窜之气内而脏腑筋骨、外而经络腠理,倏忽之间莫不周遍,故诸药不能透达之处,有肉桂引之则莫不透达之。
2、肉桂气味俱厚,补益之中实有走散之力,故与附子虽皆气味辛热能补助元阳,然至元阳将绝或浮越脱陷之时,则宜用附子而不宜用肉桂,观《伤寒论》少阴诸方用附子不用肉桂可知也。
3、肉桂能固摄下焦,温纳肾阳,即能引火下行,兼能蒸动下焦及膀胱气化,气化正常则小便如常,闭者行而遗溺止,故既可用于小便寒闭又可用于寒而遗尿。
4、肉桂味辣而兼甜,以甜胜于辣者为佳,辣胜于甜者次之,然约皆从生旺之树取下之皮,故均含有油性,皆可入药,至其薄厚不必计也,若其味不但不甚辣也不甚甜又兼干枯者,系枯树之皮,不可用也。
二、常用配伍
1、肉桂、黄连。痢证古称滞下,所谓滞下者,诚以寒火凝结下焦,瘀为脓血,留滞不下,而寒、火交战之力又逼迫之,以使之下也。故宜用黄连泻其火,以肉桂治其寒,二药等分而用,阴阳燮理于倾刻矣。
2、肉桂、大黄、赫石。治肝郁多怒、胃郁气逆致吐血、衄血及吐衄之证屡服他药不效者,无论因凉因热,服之皆有捷效。盖平肝之药以桂为要,而单用则失于热,降胃止血之药以大黄为要,单用则又失于寒,若二者并用,则寒热并济,性归和平,降胃平肝兼治无遗,再用重坠之药辅之,则力专下行,其效更捷也。其用大黄、肉桂各一钱,研末和匀,用赭石细末煎汤送下,吐衄遂愈,恼怒之梦亦从此不作也,至身体壮实而暴得吐血者,也可用大黄、肉桂各钱半、赭石六钱三者和匀,用开水每点半钟服一次。
3、肉桂、赤石脂。二者本相畏,然以肉桂10克,赤石脂30克合用,以肉桂补命门之火、益阳消阴、开冰解冻、宣导百药、温中定痛、引火归原,赤石互脂甘温酸涩收敛,为固下止泻要药,能吸附消化道内之有毒物质及食物异常发酵之产物,可保护胃肠粘膜,消除瘀血水肿,能止血、生肌、敛创。二药合用,对脾胃虚寒导致之久痢、久带、慢性溃疡出血、五更泻、久泻滑脱不禁、脱肛、各类溃疡性结肠炎,一服立效,一月可愈。(又有红参与五灵脂之相畏配伍,一补一通,用于虚中夹瘀之证,能益气活血、启脾进食、化积消癥、化瘀定痛、化腐生肌,用于瘀血日久,正气已虚者,如肝脾肿大等。公丁香与郁金香之相畏配伍,丁香辛温芳香,入肺胃脾肾四经,温肾助阳、消胀下气,郁金辛凉芳香、清心开窍、行气解郁、祛瘀止痛、利胆退黄、启脾醒胃,对脘腹、少腹冷痛胀满或寒热错杂之脘得胀痛,煎剂入胃,不及一刻,即可气行胀消痛止(无胀感者无效),对脾肾阳虚、五更作泻(包括部分肠结核)兼见上症者,效果最好。

使用道具 举报

林盛进 林盛进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12-15
在线时间
602 小时
推广
0
注册时间
2008-11-21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792
精华
4
UID
5164
狗仔卡

论坛讲师

威望
22
论坛币
1799
学术分
2
最后登录
2011-12-15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792
主题
49
积分
42
日志
0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7# 发表于 2011-1-15 22:55:23 |只看该作者 柴胡


一、药性解
1、柴胡味微苦性平,禀少阳生发之气,其气于时为春、于五行为木,故柴胡为足少阳主药而兼治足厥阴。肝气不舒畅者,此能舒之,胆火甚炽者,此能散之,至外感在少阳者,又能助其枢转以透膈升出之,故《本经》谓其主寒热,寒热者,少阳外感之邪也。又谓其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诚以五行之理,木能疏土,为柴胡善达少阳之木气,则少阳之气自能疏通胃土之郁,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枳实能损人胸中大气,故柴胡不宜与之同用。
2、《本经》谓柴胡主寒热,萸肉亦主寒热,然柴胡所主之寒热为少阳外感之邪,若伤寒、疟疾是也,故用柴胡以和解之,萸肉所主之寒热为厥阴内伤之寒热,若肝脏虚极忽寒忽热、汗出欲脱是也,故用萸肉以补敛之,其证常见手振颤不能循按。此二药主寒热虽同而病因判若天渊,临证当细审之,若其肝阴素虚,更用柴胡、枳实之属劫肝散气,祸旋踵矣,若遇此等证,当急用萸肉煎汤送服朱砂末以治之。
二、常用配伍
1、柴胡、麦芽。治胁下觉疼不可支而大便不通之证。其脉沉弦有力,系肝经气郁火盛,柴胡调肝在于升提,麦芽调肝在于宣通,二者相济则成调肝气之功,则肝气之郁者自开,遏者自舒,而徐还其疏泄之常也,且柴胡之性不但善于调肝,兼能消胀满通大便,然柴胡非降下之药,其于大便之当通者,能助硝、黄以通之,若遇脾胃之气下溜,大便泄泻者,伍以芪、术,转能升举脾胃之气以止泄泻。
2、柴胡、石膏。柴胡之性,不但升提实兼有发表之力,古法去渣重煎者,减其发表之力也,然重煎其升提之力也减,若佐以石膏一两,能化其发表之力而不损其升提之力,故小柴胡汤加石膏则不须去渣重煎,则柴胡宜减半而用。
附一:热入血室之证,其热之甚者,又宜重用石膏以清其热,不使血室之中外感之热稍有停留,始无他虞,若遇热之甚者,不知重用石膏,常酿成血室溃烂脓血等危险之证。
附二:凡人得少阳之病,其未病之先,肝胆恒有不舒,木病侮土,脾胃亦恒先受其扰,迨其在阳明经之邪半入于府、半传于少阳,于斯阳明与少阳合病,其热之入府中者,原有膨胀之力,复有肝胆以扰之,其膨胀之热益逆行上干而凌心,此所以烦躁与胀满并剧也,小柴胡汤去人参原可舒其肝胆,肝胆既舒自不复扰及脾胃,又若重用石膏以清其入府之热,俾其不复膨胀上干则烦躁与满闷自除也,又若加竹茹之开胃止呕以辅之,收效更捷,故以之治寒热往来、胸中满闷皆剧、时作呕吐者效果极佳。



麦芽


一、药性解
1、麦芽性平味微酸,为其根含有稀盐酸,故善消化,能入脾胃消化一切饮食积聚,为补助脾胃之辅佐品。若与补脾胃主药之参、芪、术并用,能运化其补益之力,使之不至作胀也,因参、芪、术大补后天之气若不能运化之则恒生胀满也。
2、为其性善消化兼能通利二便,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盖肝于时为春、于五行为木,原为人身气化之萌芽,且人身气化之本在肾,气化之上达由肝,故肝为人身气化之萌芽也,麦芽与肝同气相求,故善舒之。舒肝宜生用,盖用其发芽之萌发之气也,若炒之则无斯效也。因肝主疏泄能为肾行气,因麦芽能疏肝,善助肝木疏泄以行肾气,故又善催生。至妇人之乳汁为血所化,因其善消化且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
3、以其善消化行气,故气分素弱、气结上脘不能上达、不能下降者,能行而消之。
4、人之肝气宜升,胃气宜降,故凡用重剂降胃,必须少用升肝之药佐之,以防其肝气不舒,麦芽生用原善舒肝,又兼化食消胀,故宜用之。
5、麦芽善运化滋阴之药使之不滞腻,故治失眠时常用之。
6、用麦芽时当视其生芽或未生芽而生根如白须者,盖麦芽经水浸先生根后发芽,借其生发之气比于春气之条达也。故舒肝甚效也。
茵陈


一、药性解
1、茵陈味微苦微辛气微香,秉少阳最初之气,是以凉而能散。《本经》谓其善治黄疸,仲景治黄疸亦多用之,为其原与少阳同气相求,是以善消肝胆之热兼能理肝胆之郁,热消郁开,胆汁入小肠之路则毫无阻隔也。《别录》谓其利小便、除头热亦清肝胆之功也。其性近柴胡而较柴胡之力柔和,凡欲提出少阳之邪而其人身弱阴虚不任柴胡之升者,皆可以茵陈代之。
2、茵陈凉而能散,故又有除阴虚作热之特效也。
3、茵陈善入肝且凉而能散,故用药镇肝、敛肝、泻肝时,宜以之作引,否则恒引起肝反动之力而使病转加剧也。
二、常用配伍
1、茵陈、川芎、菊花、龙胆草。治肝胆火盛而致头疼之证。
附一:黄疸多因中焦失运,湿热或寒湿停聚,脾主湿,故治在脾胃,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治黄疸性肝炎,茵陈蒿汤除人实、证实、脉实外,不用栀子、大黄,常驻用茵陈五苓合藿朴夏苓化裁,从芳香化湿醒脾、健脾利湿、活血化瘀利水、降逆和胃、调燮三焦气入手,保护脾胃元气为先,不使寒凉败坏中焦气化,不能见炎消炎,治黄疸而加银花、连翘、板蓝根,甚至茵陈蒿汤一方用至百剂,结果导致苦寒败坏中焦气化,升降乖乱,湿浊不化,阳证转阴,渐渐毒入血分而转肝硬化。又若无黄疸见证而误投茵陈蒿汤,阳虚之体、寒湿之邪,复加寒凉攻泻妄施,则中阳日困,且脾胃为后天之本,必赖先天肾阳温煦始能蒸化水谷,误投苦寒,先伤脾阳,后伤肾阳,则面色黧黑、腰困如折也。

使用道具 举报

林盛进 林盛进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12-15
在线时间
602 小时
推广
0
注册时间
2008-11-21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792
精华
4
UID
5164
狗仔卡

论坛讲师

威望
22
论坛币
1799
学术分
2
最后登录
2011-12-15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792
主题
49
积分
42
日志
0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8# 发表于 2011-1-15 22:56:01 |只看该作者 人参


一、药性解
1、古之人参即今之党参,其性温而不凉,若与玄参等分用之,可使药性无凉热。
2、吐血过多者,古方恒治以独参汤,谓血脱者先益其气也,然吐血之后多有虚热上升,投以独参汤恐其转助其虚热致血证仍然反复也。故遇此等证宜以镇坠凉润之药辅之,如赭石、山药、知母、白芍之属。
3、人参之性虽长于补而有时善通。故用于清解已过而大便仍不通者,因其气分亏损不能运行白虎汤凉润之力,投以人参则大便得下,此即气足而大便自下也,非具开破之力也,盖肺与大肠相表里,其化机斡运之气贯通,肺气不降者大便多不畅通,而肺气虚弱不能斡旋运行大便亦不通,若热已清而大便不下者,气虚故,得人参之补气则大便遂能通。
4、人参之性用之得宜又善利小便。盖水饮缘三焦下达必气化流通而后始能渗入膀胱出为小便,若气化虚损则不能流通致小便滴沥全无也,其人必脉数而无力、按之即无,脉数者阴分虚也,无力者,阳分虚也,阴阳俱虚、气化亏损则脉数而无力。欲治此证,非补助而兼流通其气化不可,故补阳者,当用人参为主,并以麦冬济参之热、灵仙行参之滞,少加地肤子为向导;补阴者当以熟地为主,并辅以龟板以助熟地之润、芍药行熟地之泥,也少加地肤子为向导,,先服补阴之方三剂以起其下元,再服补阳之方三剂,轮流服之,小便当如泉涌,肿当皆消也。
5、西洋参味甘微辛性凉,能补助气分兼能补益血分,为其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代之,惟白虎加人参汤中之人参仍宜用党参,以西洋参不若党参具有升发之力能助石膏逐邪外出也。
二、常用配伍
1、人参、鸡内金。治虚劳。虚劳之证,脉络多瘀,即《金匮》所谓血痹虚劳也。用鸡内金化其血痹、人参培养其气化则虚劳可以除根,且二者并用,鸡内金又能运化人参之补力不使胀满也。
2、人参、半夏、麦冬。治咳嗽,人参为补肺主药,而有温热还伤肺之虞,有麦冬佐之则转能退热,麦冬为润肺之品,而有咳嗽忌用之说,有半夏佐之则转能止嗽。
3、人参、萸肉、茯苓。人参与萸肉、茯苓并用,借其收敛下行之力能大补肾中元气,元气既旺则相火自生,相火热力增加则一切虚寒诸证,如肾弱不能作强,脾虚不能健运,腰膝酸疼,黎明泄泻诸证自止也。为补相火热力,宜加核桃仁、乌附、补骨脂之辈,恐其过热,又宜加山药,恐其作滞,又宜加鸡内金也。
4、人参、威灵仙。治气虚小便不利。人之水路,非阳气不能通,上焦阳虚,水饮停于膈上,中焦阳虚,水饮停下脾胃,下焦阳虚,水饮停于膀胱,水饮停蓄既久,遂渐渍于周身而头面肢体皆肿,甚或腹如抱瓮而膨胀成矣。治宜用苓桂术甘汤加人参、干姜、附子、威灵仙。以苓、桂、术、甘以助上焦之阳,用甘草、人参、干姜以助中焦之阳,人参、附子、桂枝助下焦之阳,三焦阳气宣通,水饮也随之宣通而不复停滞为患也。又当加威灵仙,以人参与灵仙同用,善治气虚小便不利,且灵仙通利之性能运化术、甘之补力,俾胀满者服之,毫无滞碍,若服药数剂脉仍如旧无大效者,此真火衰微太甚之故,非仅用草木之品所能成功也,宜加服生硫黄少许以补助相火,且其能润大便、长小便,补火中有行水之功。
5、人参、柴胡。人若服降药太过,伤其胸中大气,其胸中大气因受伤下陷,不能上达于脑中则见神昏,不能上潮于舌本则舌干,大气受伤不能宣布于营卫则周身皆凉,大气伤后不能畅舒则需太息以舒其气,故五六呼吸之倾必长出气一次,其脉象微弱而迟,方用野台参一两,柴胡一钱,煎汤灌之,二剂则愈也。又胸中大气原借水谷之气以培养,故病后气虚,须得水谷之气以培养之,不可戒食过度。
附一:人参败毒散。方用红参(另炖)、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川芎、枳壳、桔梗、炙草各10克,云苓15克。用以治外感夹湿型痢疾以及过用苦寒攻下致表邪内陷而成的误治坏病。盖凡病必先解表而后方能清里,若视表证而不见,径用苦寒清里,则表邪深陷入里变成痢证及其他坏症,其症犹多见肩背沉困如压石磨、畏寒无汗、头痛体痛、呕逆噤口、脉沉紧以及产后寒热如疟等证,宜用上方,借重人参之大力,扶正益气,引邪外透出表,全身微汗而愈。

甘草


一、药性解
1、甘草性微温,其味至甘,能解一切毒性,且甘者主和,故有调和脾胃之功,甘者主缓,故虽补脾胃而实非峻补。炙用则补力较大,是以方书谓胀满者忌之。其皮红者入心,故仲景有甘草泻心汤,用连、芩、半夏以泻心下之痞,而以甘草保护心不为诸药所伤损而为主药;至白虎汤用之,是借其甘缓之性以缓寒药之下侵也;通脉汤、四逆汤用之,是借其甘缓之性以缓热药之僭上也;与芍药同用能育阴缓中止疼;与干姜同用能逗留其热力使之缓长;与半夏、细辛诸药同用能解其辛麻之味使之归于和平;惟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相反,余药皆相宜也。食物中不可与鲢鱼同食,能毙人命。
2、若轧末生服则转能通利二便、消胀除满,盖甘草熟用则补,生用则补中仍有开通之力,生用、熟用其性差别悬殊。若治疮疡暴病传染挟有毒气流行者,宜生用或用生者煎服亦可,盖生用则解毒之力较大。
3、皮之黄者为粉甘草,性平不温,用于解毒清火剂中尤宜。古方治肺痈初起者有单用粉甘草四两煮汤饮之,恒有效验。故于肺痈初期,咳嗽吐痰而微带腥臭者,可用银花三钱煎汤送服粉甘草末钱半,日服三次。若肺病已久兼有脓血者,也可用银花煎汤送粉甘草末三钱、浙贝母、三七末各钱半,若觉热者,可再加玄参数钱。
4、肿满之证,忌用甘草,以其性近壅滞也,惟与茯苓同用,转能泻湿满,若肿胀甚剧,则不用亦可。
二、常用配伍
1、甘草、五倍子。治诸淋证已愈,因淋气化不固,遗精白浊者。用五倍子一两,粉甘草八钱轨细,每服一钱,以竹叶煎汤送下。
2、甘草、远志。治肺病劳嗽。用粉甘草末二两、远志细末一两和匀,每服钱半,肺有热者,于上方加好朱砂细末六钱,此治肺病结核咳嗽不止者,极效验。
附一:呕家忌甘,此仲景法也,故呕者,甘草宜不用、少用。

远志


一、药性解
1、远志味酸微辛性平,其酸能阖,其辛能辟,故其性善理肺,能使肺叶之阖辟纯任自然,而肺中之呼吸于是能调,痰涎于是能化,即咳嗽于是能止矣。若以甘草辅之,诚为养肺要药。至其酸敛之力,入肝能敛戢肝火,入肾能固涩滑脱,入胃又能助生酸汁,使人多进饮食,和平纯粹之品,夫固无所不宜也。若用水煎取浓汁,去渣重煎,令其汁浓若薄糊,以敷肿疼疡及乳痈甚效,若恐其日久发酵,每一两可加硼砂二钱溶其中。其末服至二钱可作呕吐,盖其中含矾也,矾能利痰,其所以能利痰者,亦以其含有矾味也。矾能解毒,《纲目》谓其解天雄、附子、乌头毒,且并能除疮疡疼者,亦以其兼有矾味也。故用此药入汤剂时,未尝过二钱,恐多用之亦可作呕吐也,以矾能使人呕也。




鸡内金


一、药性解
1、鸡内金,鸡之脾胃也,其中原含有稀盐酸,故其味酸而性微温,胃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也。《内经》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盖脾中多回血管,原为通彻玲珑之体,是以居于中焦以升降气化,若有瘀积,气化不能升降,是以易致胀满,宜用鸡内金治之,若再与白术等分用之,为消化瘀积之要药,更为健补脾胃之妙品,脾胃健壮,益能运化药力以消积也,且为其不但能消脾胃之积,无论脏腑何处有积,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痃癖、女子癥瘕,久久服之皆能治愈。又凡虚劳之证,其经络多瘀滞,加鸡内金于滋补药之中以化其经络之瘀滞而病始可愈,至以治室女月信一次未见者,尤为要药,盖其能助归、芍以通经,又能助补脾胃之药多进饮食以生血也。然月信通者服之,或至过通,不通者服之,即不难不通也。
2、鸡内金,其健运脾胃之力,既能流通补药之滞,其收涩膀胱之力,又能逗留热药之性也。
3、鸡内金生用方效,炒熟则无效。
二、常用配伍
1、鸡内金、白术、天冬。健脾补胃、消化瘀积,治癥瘕坚结,月事不通。用白术者,恐脾胃虚弱者,不任内金之开通也,用天冬者,恐阴虚有热者,不受白术之温燥也,三者宜等分细末,以山楂煎汤冲红糖水送下,每服三钱,也可用山药煎浓汁送服内金末。
2、鸡内金、生酒曲。治胃脘有硬物杜塞。
3、鸡内金、柴胡。治腹有积聚,其积在胁下,按之甚硬、时或作疼、呃逆气短、饮食减少、脉象沉弦,此乃肝积肥气之证也。
4、鸡内金、芡实。治大肚痞,即小儿腹胀大而日渐黄瘦,饮食减少;也可治小儿疳积痞胀、大人癥瘕积聚。
5、鸡内金、莱菔子。能开腹中胀满以及胃结石之证。
6、鸡内金、白术、茅根。治水臌、气臌并病,兼治单腹胀及单水臌、气臌。《内经》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若失其所司,则津液气化凝滞,肿满即随之矣。是以,臌胀者,当以理脾胃为主。初次以茅根煎汤成后,加生姜再煎鸡内金五钱,服之二、三日后,渐减鸡内金而逐日加白术一钱至病愈。用生姜者,以茅根性微寒也,减内金继加白术者,以胀风消即当扶正以胜邪,不敢纯用开破之品致伤其正气也,若早加白术则较初二、三日不加之效差也。
附一:癃闭一证,病在三焦气化,肺居上焦,为五脏之盖,为水之上源,肺气宜降,则水道通调,下输膀胱而出,若因寒热外邪犯此娇脏,则肺气失其宣降之常,水道不通,下窍膀胱即闭,此类证候,当以麻、杏、紫苑、桔梗之辈开宣肺气,得汗则上焦之闭开,肺气下行,水道通调,下窍亦通而病愈,试观瓷茶壶盖,旁皆有一小孔,若灌满水而堵住此孔则水不能倒出,开此孔揭此盖则水流如注,此与中医宣上窍通下闭同理,古人谓之“提壶揭盖”,此即上焦气化之理。脾居中焦,为升降之枢机,胃气不降则诸经之气皆不得降,脾气不升则诸经之气皆不得升,若因劳倦伤脾、寒凉败胃,使中焦之升降出入之机乖乱,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微无所归藏,饮食水谷精微不能摄入,废浊之物不能排出,则诸证丛生,甚则大小便亦不能排出,正如《内经》所述之“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此即中焦气化之理。肾居下焦,为先天之本、气化之根,内寄命门之火,主温煦万物,此火一衰,膀胱寒水便成冰结,欲出而不能,故治三焦之气化乖常诸证,必以肉桂辛温善动之品,直入命门而补其火,火旺则阴凝解而气化得以蒸腾,黄酒意亦同,虫药则入络搜剔,善通诸窍。
附二: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相当于中医之“悬饮”,治法率多使用峻攻逐水之十枣汤,然须辨证准确,盖该汤仅用于表解里未和之形证俱实者,若有表证,便当先解表后方可攻里,若以西医之X光发现胸有积水,置表证不顾便投以十枣汤,则必使表邪内陷入里,缠绵难愈,甚或变生不测。盖治水饮停聚为患,不论表里内外,皆从调燮三焦气化入水,视其表里、虚实、寒热不同,皆当先表后里,或以小青龙汤解表化饮,或以人参败毒散益气解表,先开肺闭,以通水道,中阳不运者,益气健脾化湿,下焦阳虚者,以桂附蒸动之,调整体以治局部,勿因局部而害整体,则不专治水而水病自愈。胸腔积液,病机为胸阳不足、浊阴窃居阳位,阻塞气机,以瓜蒌三方(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振胸阳、宣胸膈而化饮邪,丹参饮行气活血,气行则水行,更合千金苇茎汤清肺化痰排饮(原方排脓而理肺痈,借用排水,其效竟有殊效),一般48小时即可解危,夹表者,加麻黄开肺气,下焦阳微者,加桂附温化之,若无实热的据,勿轻用苦寒解毒之剂,以免三焦气化冰结,则病反缠绵。

使用道具 举报

林盛进 林盛进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12-15
在线时间
602 小时
推广
0
注册时间
2008-11-21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792
精华
4
UID
5164
狗仔卡

论坛讲师

威望
22
论坛币
1799
学术分
2
最后登录
2011-12-15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792
主题
49
积分
42
日志
0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19# 发表于 2011-1-15 22:56:41 |只看该作者 牡蛎


一、药性解
1、牡蛎味咸而涩性微凉,能软坚化痰,善消瘰疬,止呃逆,固精气,治女子崩带。《本经》谓其主温疟者,因温疟但在足少阳,不与太阳相并为寒,但与阳明相并为热,牡蛎为足少阳对宫之药故能入其经而祛其外来之邪;主惊恚怒气者,因惊由于胆,怒由于肝,牡蛎咸寒属水,以水滋木,则肝胆自得养,且其性善收敛、有保合之力,则胆得其助而惊恐自除,其质类金石有镇安之力,则肝得其平而恚怒自息矣。至于筋原属肝,肝不病而筋之或拘或缓者自愈,故《本经》又谓其除拘缓也。
2、牡蛎所消之瘰疬,即《本经》所谓鼠瘘。而所以能消者,非其咸而软坚也,盖其原质为碳酸钙,善消瘤赘瘰疬之药也。





龙骨、龙齿


一、药性解
1、龙骨味淡微辛性平,质最粘涩,具有翕收之力,故能收敛元气、镇安精神、固涩滑脱。凡心中怔仲、多汗淋漓、吐血、衄血、二便下血、遗精白浊、大便滑泻、小便不禁、女子崩带皆能治之;其性又善利痰,治肺中痰饮咳嗽,咳逆上气;其味微辛,收敛之中仍有开通之力,故《本经》谓其主泻利脓血、女子漏下,而又主癥瘕坚结。龙齿与龙骨性相近而又有镇逆之力,故《本经》谓其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气也。
2、龙骨最有翕收之力,凡人身阴阳将离、气血滑脱、神魂浮越之证皆能愈之。以其原为真阴真阳之气化合而成,所以能使人身之阴阳互根、气血相恋、神魂安泰而不飞越也。徐灵胎曰:“龙得天地元阳之气以生,其性至动而能静,故其骨最粘涩,能收敛正气,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之。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所以仲景于伤寒之邪气未尽者皆用之。若仲景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诸方是也。”
3、天地有元阳,人身亦有元阳,气海中之元气是也。此元气在太极为未判阴阳,包括为先天生生之气即无极也,由此阳气上升而生心,阳气下降而生肾,阴阳判而两仪立矣。心,阳也,而中藏血液,肾,阴也,而中藏相火,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而四象成矣。龙为天地之元阳所生,是以元气将散者,重用龙骨即能敛住,此同气感应之妙用也。且元气之脱多由肝经,因肝主疏泄也。夫肝之取象为青龙,亦与龙骨为同气,是以龙骨之性,既能入气海以固元气,更能入肝经以防其疏泄元气,此乃天生妙药,是以《本经》列为上品也。且其能入肝敛戢肝木,若其人忽然中风肢体不遂之证,其脉甚弦硬者,知其为肝火肝风内动,恒用龙骨加于所服药之中以敛戢之,至脉象柔和其病自愈。
4、陈修园曰:“痰,水也,随火而上升,龙属阳而潜于海,能经引上之火、泛滥之水归宅,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神品。”然泛用之,多不见效,惟以治冲气上冲证之痰则效验异常,盖冲者,奇经八脉之一,其脉在胞室两旁,与任脉相连,为肾脏之辅弼,气化相通,是以肾虚之人,冲气多不能收敛而有上冲之弊,况冲脉之上原隶阳明胃腑,因冲气上冲,胃腑之气亦失其下行之常,或亦转而上逆,阻塞饮食不能下行,多化痰涎,因腹中膨闷哆气,呃逆连连不止,气冲痰涎则腹中漉漉有声,甚则两胁疼胀,头目眩晕,其多脉弦硬而长,此乃肝脉之象也,盖冲气之上冲证固系肾虚,亦多因肝气恣横,更助冲、胃之气上逆也,治此等证,宜以敛冲镇冲为主,而以降胃平肝之药佐之,其脉象数而觉热者,宜再辅以滋阴退热之品,又以此等痰涎原因冲气上冲而生,龙、牡能镇敛冲气,自能引痰涎下行,泛滥之水下归其宅,故能治痰也。
5、龙骨宜生用不宜煅,惟治女子血崩,或将流产,至极危时恒用煅者,取其涩力稍胜以收一时之功也。
二、常用配伍
1、龙骨、萸肉、石膏。治伤寒、温病之热实脉虚、心中怔仲、精神烦扰者。





玄参


一、药性解
1、玄参色黑味甘性凉多液,原为清补肾经之药,中心空而色白,故又能入肺以清肺之燥热,解毒消火,最宜于肺病结核、肺热咳嗽。《本经》谓其治产乳余热,因其性凉而不寒,又善滋阴且兼有补性,故产后血虚生热及产后寒温诸证热入阳明者用之最宜。诚以产后忌用凉药,而既有外感实热,又得不以凉药清之,惟石膏与玄参,《本经》中皆载治产乳,故可放胆用之。《本经》又谓玄参能明目,诚以肝开窍于目,玄参能益水以滋肝木,故能明目。
二、常用配伍
1、玄参、柏实、枸杞。治肝肾虚而生热,视物不了了者。
2、玄参、潞党参。治外感实热已退,其人真阴亏损、舌下无津、胃液消耗、口苦懒食者。




生地、熟地


一、药性解
1、鲜地黄性寒微苦微甘,最善清热、凉血、化瘀血、生新血,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二便因热下血。其经日晒干即为药房中之生地,性凉而不寒,生血脉、益精髓、聪明耳目,治骨蒸劳热、肾虚生热。
2、熟地即用鲜生地和酒屡次蒸晒而成,其性微温,甘而不苦,为滋阴补肾主药。阴虚发热,阴虚不能纳气作喘,劳瘵咳嗽,肾虚不能漉水,小便短少积成水肿以及各脏腑阴分亏损者,熟地皆能补之。
3、地黄之性入血分而不入气分,冯楚瞻谓其能大补肾中元气,盖阴者阳之守,血者气之配,地黄大能滋阴养血,大剂服之,使阴血充足,则人身元阳之气,自不至上脱下陷也,故下焦滑脱者宜重用熟地以固之。
4、略用清火之药即滑泻者,必其下焦气化不固,当先用药固其下焦,再用药清其上焦、中焦不晚也。当用熟地二两、酸石榴一个连皮捣烂,同煎一大碗分三次温饮之,大便遂能固。盖熟地原非治寒温之药,而病至极危者,不妨用之以救一时之危,故仲景治脉结代有炙甘草汤亦用生地。结代者,险脉也,如无酸石榴时,可用龙骨、牡蛎各五钱以代之。
5、遇其人真阴大亏不能支持外感之热者,于治寒温药中,重用熟地以滋真阴,恒能挽回人命于倾刻,故凡下焦虚损、大便滑泻,服他药不效者,单用熟地即可止泻,然日须四、五两,煎浓汤服之,少用则不效且作闷,盖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作闷也。
6、寒温传里之后,其人下焦虚惫太甚,外邪恒直趋下焦而作泄泻者,非重用熟地不能愈也。
7、熟地大补肾中元气,又善治劳嗽气不归根也。用炒薏米一两,捣成粗渣,与怀熟地二两同煎二次,分三次温服,盖重用熟地以在滋真阴,恐多用泥胃,故佐以薏米以健胃利湿行熟地之滞也。
附一:肾阴下亏,龙雷之火上燔,病程愈久,则病机愈显。盖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真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气化,是为无病,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谓之“水浅不养龙”,于是火离位上奔,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不原之证,且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养,肝中所寄雷火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见种种上热见证,如头痛、头晕、牙痛、齿浮、鼻衄、目赤如鸠、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鸣如潮、口舌生疮、咽喉如火灼等,当用“甚者从之”之法,水亏者,用引火汤壮水敛火,导火归海,水寒而龙雷之火上燔者,以引火汤加肉桂1.5克,饭妨先吞,温脏敛阳、引火归元。若误从实火治之,苦寒直折、釜底抽薪诸法,非但不能愈疾,反致变生不测。龙雷之火为脏腑内生虚火,与六淫外邪实火大不相同,有以下特征:1、双膝独冷。上下温度正常,独膝盖部其冷如冰;2、来势暴急,顷刻生变,外感多渐变,火不归元多突变;3、随阴阳盛衰之节律,天人感应现象最著,如冬至阳生则病,春来阳生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入夜自愈;4、热势蒸蒸,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外感则无现象;5、不渴尿多,渴喜热饮。引火汤为:熟地90克、盐巴戟肉、天冬、麦冬各30克、云苓15克、五味子6克。脾胃虚弱者,易致滑泄,加姜炭10克、砂仁10克与熟地同捣。又有三叉神经痛者,必挟雷火也,因巅顶惟厥阴可到,在大滋真阴引火归元之中,必佐以柔肝宁络之品为妥,故宜合大剂芍药甘草汤,以白芍100克、炙草30克加之,又若多年痼疾,久痛入络,宜佐以虫类搜剔,宜用全虫12只、蜈蚣2条研服,更加细辛15克引入少阴而驱伏寒,兼寓火郁发之之意。
又有肾阳下亏者,盖阴阳之道,阳为阴根,阳生阴始能长,阳气即命门真火,乃气化之本源,此火一衰,火不生土,胃中水谷便无由蒸化,故见纳入化艰,人身津液赖此火温煦,始能蒸腾于上,此火一衰,气化便弱,故口干,涌泉为足少阴之井穴,为肾气所注,下焦阳衰,不能统摄肾阴,而致阳火沸腾,足心热如火焚,宜补火之原,真火旺则阴火自安,宜用四逆汤。
两者有近似之处,如两膝独冷、小便清长,此肾亏所以然也。

使用道具 举报

林盛进 林盛进 当前离线
最后登录
2011-12-15
在线时间
602 小时
推广
0
注册时间
2008-11-21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792
精华
4
UID
5164
狗仔卡

论坛讲师

威望
22
论坛币
1799
学术分
2
最后登录
2011-12-15
阅读权限
100
帖子
792
主题
49
积分
42
日志
0

  •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20# 发表于 2011-1-15 22:57:20 |只看该作者 枸杞、地骨皮


一、药性解
1、枸杞子味甘多液性微凉,为滋补肝肾最良之药,其性善明目、退虚热、壮筋骨、除腰痛,久久服之,延年益寿,此皆滋补肝肾之功也。乃因古有隔家千里,勿食枸杞之谚,遂疑其能助阳道,性或偏于温热,然其性实不热且确有退虚热之功。盖枸杞子能补益元阴与先天元阳相济,是以能滋阴退虚热。
2、地骨皮即枸杞根上之皮也,其根下直达黄泉,禀地之阴气最厚,是以性凉长于退热,为其力下行有收敛之力,是以治有汗骨蒸,能止吐血、衄血,更能下清肾热,通利二便,并治二便因热下血,且其收敛下行之力,能使上焦浮游之热因之清肃,而肺为热伤作嗽者,服之可愈,是以诸家本草,多谓其能治嗽也。惟肺有风邪作嗽者忌用,以其性能敛也。
二、常用配伍
1、枸杞、萸肉。二药合用能强肾,治肾弱不能作强之证。盖枸杞为强肾之药,然素有梦遗者不宜单服,以其善兴阳也,然与萸肉同用则无斯弊。
2、枸杞、紫稍花。治下焦虚寒泄泻,房事不能作强之证。用紫稍花为末,每服二钱半,枸杞五六钱嚼服。盖紫稍花能大补肾中元气、温补下焦,凡下焦虚寒泄泻,服他药不愈者,恒服紫稍花即愈,久久服之,可使身体强壮,至服之觉上焦热者,可少佐以生地。又紫稍花如肉桂,皆宜作丸散,不宜入汤剂。
3、枸杞、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简称肾四味,每用10-30克。治腰困如折(肾精虚怯、根基不固)及喘久年不愈(肾元不固)、体虚感冒等。此四药入肝肾,药性平和,温而不燥,润而不腻,益肾精、鼓肾气,温阳而无桂附之弊,滋阴而无熟地之弊,凡遇下元亏损,肾阳虚未至手足厥逆,肾阴虚未至舌光无苔,而属肾气肾精不足之症,凡有腰困如折、不能挺直,甚或腰弯如虾状,头目昏眩、记忆衰退、体虚感冒、阳痿遗精、小儿遗尿、老人小便余沥、夜尿频多、足膝酸软、肾不纳气(加胡桃肉,合补骨脂为青娥丸)、久病及肾等症。万病不治,求之于肾,用之效若桴鼓。贫寒之人,可代鹿茸。上四味合盐巴戟、盐杜仲、骨碎补、川断、仙茅、沙苑子,为肾十味,对男女不育、骨质增生、老年前列腺退化性病变、更年期综合症,随证加减选用,疗效满意。又肾为先天之本,生长发育、强壮衰老之所系,所谓种种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等,皆责之先天不足,亦即自身免疫力低下,从肾论治,可谓治本之道,益气固表、脱敏止痒,皆隔靴搔痒而已,是以治过敏性鼻炎,初病在肺,久病及肾,则非益气固表、疏风散寒所能见效,宜从肾治之,以麻附细辛汤加肾四味及参草姜枣治之。




芍药


一、药性解
1、芍药味苦微酸性凉多液,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泻出,为阴虚有热小便不利者之要药,为其味酸,故能入肝以生肝血,为其味苦,故能入胆而益胆汁,为其味酸兼苦且又性凉,又善泻肝胆之热以除痢疾后重之证,以痢后重者皆肝胆之火下迫也;又因肝开窍于目,又能疗目疾肿疼;与当归、地黄同用,则生新血;与桃仁、红花同用,则消瘀血;与甘草同用,则和气血,善治腹痛;与竹茹同用,则善止吐衄;与附子同用,则翕收元阳下归宅窟。惟力近和缓,必重用之始能建功。
2、芍药原有白、赤二种,化瘀血以赤为优,故治疮疡者多用之,为其能化毒热之瘀血不使溃脓也。白芍出于南方,以杭州产者最佳,其色白而微红,其皮红色又微重,为其色红白相兼,故调和气血之力独优。
二、常用配伍
1、白芍、阿胶。治阴虚不能化阳以致二便闭塞积成水肿之证。白芍善利小便,阿胶能滑大便,二药并用又大能滋补真阴,使阴分充足以化其下焦偏盛之阳,则二便自能利也。
2、白芍、柴胡、橘红。治阴虚积有内热,又兼有气分不舒者,其证见二便不通利,心中满闷,时或烦燥。
3、白芍、滑石。能利小便而止烦躁。
4、白芍、附子。最善收敛浮越之阳下降。




水蛭


一、药性解
1、水蛭味咸色黑气腐性平,为其味咸,故善入血分;为其原为噬血之物,故善破血;为其气腐,其气味与瘀血相感召,不与新血相咸召,故但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且其色黑下趋,又善破冲任中之瘀。盖破瘀血者为此物之良能,非其性之猛烈也。《本经》谓其主妇人无子,因无子者多系冲任瘀血,瘀血去自能有子也。特是其味咸为水味、色黑为水色、气腐为水气,纯系水之精华生成,故宜生用,忌火炙。
2、凡食血之物,皆能破血,然他食血之物,皆以嘴食血,而水蛭以其身与他物紧贴即能吮他物之血,故其破瘀血之力独优也。
二、常用配伍
1、水蛭、山药。合用以通月信。用山药七钱,凉水调和煮作茶汤,加红糖水送服水蛭末六分,一日二次,久则月信必通。盖水蛭稍有刺激之性,屡服恐于胃不宜,故用山药煮粥送服,既可防其开破,又善调和脾胃。
三棱、莪术


一、药性解
1、三棱气味俱淡、微有辛意,莪术味微苦、气微香,亦微有辛意,性皆微温,为化瘀血之要药。以治男子痃癖、女子癥瘕、月闭不通,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其行气之力,又能治心腹疼痛、胁下胀痛、一切血凝气滞之证。若与参、芪、术诸药同用,大能开胃进食,调和气血。若细核二药之区别,化血之力,三棱优于莪术,理气之力,莪术优于三棱也。
2、三棱、莪术治女子瘀血,虽坚如铁石亦能徐徐消除,而猛烈开破之品转不能建此奇功,此三棱、莪术独具之良能也。妇女癥瘕之证治愈者甚少,非其病果难治也。《金匮》下瘀血汤原可为治妇女癥瘕之主方,特是药性猛烈,原非长服之方,于癥瘕初起未结坚硬者,服此药二、三次可将病消除,若至累年累月,癥瘕结如铁石,必须久服方能奏效,下瘀血汤原不能用,医者亦知此理,遂改用桃仁、红花、丹参、赤芍诸平和之品,见癥瘕处作疼,或更加香附、元胡、青皮、木香诸理气之品,如此等药虽服至百剂,亦不能奏效,然奏效不足,伤人气化则有余也,若视为平和之剂服之,十余剂人身之气化即暗耗矣,此所以癥瘕十中难愈二、三也。若用三棱、莪术、生水蛭诸消癥瘕之专药,用鸡内金以消食去癥瘕,更佐以参、芪、术诸补益之品,则消癥瘕诸药不虑其猛烈伤人,且又用花粉、知母以调剂补药之热,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是以方可久服无弊,而坚结之癥瘕即可徐徐消除也。
3、三棱、莪术,若但治陡然腹胁疼痛,由于气血凝滞者,可但用之不必以补药佐之;若治瘀血积久过坚硬者,原非数剂所能愈,必以补药佐之方能久服无弊,或用黄芪六钱,三棱、莪术各三钱,或减黄芪三钱,加野台参三钱,其补破之力皆可相敌,不但气化不受伤损,瘀血之化亦较速,盖人之气血壮旺,愈能驾驭药力以胜病也。





乳香、没药


一、药性解
1、乳香气香窜味淡,故善透窍以理气;没药气则淡薄味则辛而微酸,故善化瘀以理血。其性皆微温,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疼痛皆能治之,又善治女子行经腹疼、产后瘀血作疼、月事不以时下;其通气活血之力,又善治风寒湿痹、周身麻木、四肢不遂及一切疮疡肿疼,或其疮硬不疼。外用其粉以敷疮疡,能解毒消肿、生肌止疼,虽为开通之品,不至耗伤气血,诚为良药也。
二、常用配伍
1、乳香、没药、当归、丹参。治内外疮疡、心腹肢体疼痛及凡病由于气血凝滞者,恒多奇效。




当归


一、药性解
1、当归味甘微辛气香液浓性温,为生血活血之主药,而又能宣通气分,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当归。其力能升(因其气厚而温)能降(因其味厚而辛),内润脏腑(因其液浓而甘),外达肌表(因其味辛而温)。能润肺金之燥,故《本经》谓其主咳逆上气;能缓肝木之急,故《金匮》当归芍药散,治妇人腹中诸疼痛;能补益脾血,使人肌肤华泽;生新兼能化瘀,故能治周身麻痹、肢体疼痛、疮疡肿疼;活血兼能止血,故能治吐血衄血(须用酒炒取其能升也);润大便兼能利小便,举凡血虚血枯、阴分亏损之证,皆宜用之。凡治痢疾于消导化滞药中,加当归一二钱,大便时必觉通畅,此足证当归润大便之功效也。惟虚劳多汗、大便滑泻者,皆禁用。
2、当归之性虽温,而血虚有热者,亦可用之,因其能生血即能滋阴,能滋阴即能退热也。其表散之力虽微,而颇善祛风,因风着人体恒致血痹,血活痹开,而风自去也。至于女子产后受风发搐,尤宜重用当归,因产后之发搐,半由于受风,半由于血虚(血虚不能荣筋也),当归既能活血祛风,又能生血补虚,是以重用当归一两,少加散风之品以佐之,即随手奏效。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