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方电子生活区怎么样:A、B两所大学教学激励约束机制对比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3:06:43

——— 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

   在大学组织结构中,学校领导不可能包办大学的一切事务,因此就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同样也就存在委托—代理问题①。大学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是通过科层契约关系表现出来的,就学校与学院的关系看,学校可视为委托方,学院可视为代理方;在一定的激励约束机制作用下,学校和学院将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大学组织目标转化为学院的目标和行动。也就是说,激励约束机制决定着学校与学院的责权利划分,决定着委托-代理关系是否成立,决定着双方目标是否一致,最终决定着大学的治理绩效。
  为推动和完善B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者以A大学为参照,对两校本科教学管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A、B两所大学的本科教学激励约束机制
  根据经济学家拉齐尔的说法,激励是委托方给予代理方一定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利益,使得后者按照前者的目标行为②;相反,约束就是当代理方违反双方约定,或者没有按规范履行职责时,委托方给予代理方一定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惩罚。
  受历史传统和学校实际情况决定,各大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各不相同,不同的激励约束机制反映了大学内部管理的差异;同时,机制设计的科学程度不同,其作用效果也不相同,最终也将形成不同的大学内部关系及其治理绩效。
  (一)A大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A大学位于东部沿海,2007年时,A大学有在校本科生13000人,设16个全日制学院(含70个系)和12个独立系,以及3个公共教学部门,学校内部组织结构为校-院(部)和校-系(部)并存的格局。
  在本科教学管理工作中,A大学教务处对院系的激励约束主要是通过教学经费分配和教学工作年度考核实现的。
  1、教学经费分配
  在A大学,学校的本科教学经费由全校性项目经费和日常教学经费两部分组成,总额大体保持稳定。前者大约占1/3,主要用于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新专业开办、专业实验室改造、教学管理设备更新、教材和课程建设、本科生学术研究活动等,这部分经费由教务处掌握,根据项目情况下达。
  日常教学经费占全校本科教学经费的2/3,主要由专业建设费、教学业务费和公共教学经费三部分组成,由教务处根据院系的教学参数直接下达到院系。专业建设费占日常教学经费总量的30%,各学院的专业建设费由专业学生数及专业培养成本系数计算而得;教学业务费占日常教学经费总量的65%,各学院的教学业务费取决于院系为全校贡献的本科课程大小比例;公共教学经费占学校教学经费总量的5%,主要用于公共教学部门、大量承担公共教学任务的院系和补贴个别生均教学经费过低的院系。
  A大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主要表现在教学业务费核算方面。在核拨教学业务费时,A大学教务处参照的是院系提供的本科课程量,学院所得教学业务费为本单位本科课程量占全校本科课程量的百分比乘以全校教学业务费总额。学院要获得更多的教学经费,主要途径是多为学生开课,而不是单纯扩大招生数。
  2、本科教学工作年度考核
  A大学教务处对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年度考核指标包括教学工作量(占70%的权重)、教学质量状况(占30%的权重)、教学事故扣分、教学院长(主任)出席教学工作例会的情况和教学大纲上网情况5项,前两项是加分项目,后三项是扣分项目。
  A大学对院系年度考核成绩实行排名并在全校范围内公布,教务处对院系的本科教学工作年度考核成绩占院系年度考核总成绩的28%,因此,本科教学工作考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院系的考核总成绩,影响着院系在全校的排名,影响着院系声誉,甚至影响着院系的经济利益。
  (二)B大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B大学位于西南边疆,2007年时,B大学有在校本科生13000人,设17个全日制学院(约含60个系)和3个公共教学部门,学校内部结构为校-院(部)格局。
  在本科教学管理工作中,B大学对学院的激励约束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学经费分配进行的。学校对学院下拨的本科教学经费由专项经费、学生人头费和教学绩效津贴(实为课时酬金)三部分组成(各自的比例约为40%、30%和30%)。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规划教材、专业实验室、学生实习等专项工作或者学院(部)当年度的重点建设工作,前几项由教务处分配给各项目,最后一项由财务处划拨到学院。学生人头费分别按文、理和管理与外语3种标准由财务处直接划拨到学院。教学绩效津贴每学期由教务处根据学院的开课情况进行核算,学院所得经费是学院所开课程课时酬金总和外加10%的管理费;每门课程所得课时酬金是单价与学期课时总量的乘积。
  二、对两校激励约束机制的分析
  根据组织学家的观点,激励约束机制设计应当对象明确,奖惩分明,指标科学,信息有效③,以下是作者对两校激励约束机制进行的分析:
  (一)机制的作用对象
  从经费分配依据看,除专项经费外,A大学分配经费时采用的参数是院系所开课程占全校课程总量的比例,所针对的是院系本科教学工作的整体状况,因此,院系成为课程的组织主体,院系的开课积极性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院系成为学校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对象。
  相反,B大学本科教学经费分配所根据的主要是单个教师的工作量之和;同时,学校未将学院的教学工作放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比较,因而,其机制的主要作用对象是教师而不是学院,相应地,本科教学管理的重心在学校,学院主要是作为执行组织发挥作用。
  (二)机制的激励作用与约束作用
  从A大学的考核办法看,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状况是加分项目,所发挥的是激励作用;而教学事故、教学院长(系主任)出席教学工作例会情况和教学大纲上网3个扣分项目则约束了学院和教师的违规行为。
  相反,B大学的机制设计只有激励条款,缺乏约束条款,因而难以控制教学事故和违规行为,日常教学运行也势必受到影响。
  (三)指标设计与信息收集
  A大学教学经费分配所依据的指标是课程,该指标是科学合理的,因为课程资源是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反映的是学院和教师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努力程度;课程多了,不仅学生的选择面更宽,同时也有利于优胜劣汰,淘汰一些教学质量差的课程,是学校提高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样,A大学的考核指标既包括数量指标,也包括质量指标,符合高等教育教学特点。
  相反,B大学激励机制的指标设计和信息收集却存在一定的偏差。从教学经费看,除专项经费外,学院所得教学经费以学生人数为依据,然而,学生人数这个信息是相对固定的,并不能测量出学院和教师的教学表现,反而让院系将注意力单纯集中在招生数量上。还有,B大学在核算课时酬金时采取了“计件工资”的形式,单纯依靠课时量和学生人数核算经费,未能辅之以教学质量的有关参数,促使部分教师片面迎合学生需要,从而降低了教学要求。
  (四)A、B两所大学的内部管理关系
  由于机制差异等原因,A、B两所大学在本科教学运作机制上形成了不同的校院关系。
  在A大学,由于学校对院系的教学工作进行统筹考核,学院也因此拥有了较为独立的权利和较大的自主空间,拥有了组织教学活动的财力保障,实现了责权利相统一;在利益和风险共存、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下,院系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院系成为学校本科教学管理的重心所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目标落实为学院的目标,学校和学院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绩效管理④。
  相反,在B大学,虽然学校的内部组织结构已全部调整为校-院格局,但是,由于机制设计偏差和信息收集不当,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对象是教师而不是学院,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尚未分解为学院目标,学校的激励制度不但难以调动学院的教学管理积极性,甚至形成错误的激励,鼓励学院不努力,因为不努力也可以得到管理津贴。
  对比来看,A大学尽管并未完全实行学院制的组织结构(校-院、校-系并存),但是,其学院制改革是成功的,因为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已基本实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种组织结构符合组织结构设计中权变艺术⑤。相反,B大学尽管全面实行了学院制,但是,学校与学院并未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因此,其学院制改革停留在组织结构调整层面,深入机制层面的改革没有能够与之匹配⑥。
  三、对B大学本科教学激励约束机制改革的建议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科专业急剧增加等原因,以校部机关为主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B大学的发展需要,“推进学院制改革,探索新的学院制模式,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完善院内管理运行机制,真正使学院成为责权利统一的办学实体”,已成为B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见《B大学2008年工作要点》)。
  参考和借鉴A大学等高校的做法,结合自身实际,B大学本科教学激励约束机制可作如下调整:
  (一)制定本科教学工作一揽子考核办法,考核指标包括人均开课门数和教授、副教授上课的人数比例以及学生评教成绩、教学获奖等,以使经费分配的参数既包含数量参数,也包含质量参数。为规范教学行为,维持教学秩序,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必要的扣分项目。
  (二)为激发学院的教学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在分配教学经费时应当适当参照学院的教学工作考核成绩,以营造学院之间的竞争氛围。
  (三)为鼓励学院和教师投入教学,建议学校调整本科教学经费结构———适当降低专项经费和学生人头费所占比例,提高教学绩效经费的比例。
       总之,只有通过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学院才会从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向具有综合管理职能的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转变⑦,成为大学的实体性主体, 凸显培养人才和发展学科等职能目标⑧,推进大学办学效益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注释:
① 孙天华.大学治理结构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当前中国公立大学委托代理关系若干特点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29-30.
②周雪光著.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88.
③周雪光著.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88.
④杨光.学院制大学财务绩效预算管理[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8):68-69.
⑤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97.
⑥吴杨,施卫东.大学学院制制度下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创新的探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52-56.
⑦温宁, 盖志毅, 陈世体.关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201-2.4.
⑧严燕.学院制的内涵与学院的设置[J].教育研究.2005(10)76-79.
(作者单位:王菊,云南大学;张建东,云南大学;陆靖,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