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喝多了中毒什么症状:我想隐藏在新闻背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30:39
我是从《东方之子》到《新闻调查》来的记者。直到现在我仍然很怀念在《东方主子》采访的那3年,因为几乎每一次采访都是聆听那些智者和精英讲述他们人生中最精华的体验和思考,每一次采访都像是在精神的田园里漫步,我沉浸其中,体会着他们的人生境界。我很享受那段时光。
作为记者,我的年龄还很稚嫩
我刚到《新闻调查》时觉得,凭我在《东方之子》积累出来的所谓采访经验,是可以胜任调查采访,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采访记者的。但是3年下来,我发现自己当初太自大了,因为越采访,我就觉得越不能胜任采访。比如说,因为是调查,所以经常会就一件事情采访当事的双方,但往往听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声音。这时,就需要我通过提问去求证他们所说的话是真是假。对我来说,这就是个大问题。
举例来说《左肾未探及》这个节目。一个5岁小孩的左肾在一次手术之后没有了,我要采访当事的双方:河北省一家省级医院的主刀大夫和小患者的父亲。我先采访的是患儿父亲,我问他肯定是出了医疗事故,医生给误切掉了吗?他则肯定地反问我:“那你说,手术前肾在,手术后就没了,能去哪儿呢?”当时我得到的结论是:主刀大夫切了孩子的肾,还竭力否认这次医疗事故。
接下来是采访医生。那是一位上了岁数的女医生,在采访就要结束的时候我问她,您敢对着我们摄像机的镜头保证说您没有切孩子的肾吗?我紧紧盯着她听到这个问题时的表情、反应和她的眼睛。那位医生很激动地说:“我敢拿我几十年的党龄、我的人格保证,我没有切!”双方各执一词,我的提问必须一环扣一环,容不得半点偏差,但在刚进组里的时候,我处理类似事情会有欠缺。
作为《新闻调查》的记者,几乎每一次采访都是对我知识积累、人生阅历的一种检验甚至是挑战。每个采访对象的脸上都没有贴标签,说我是好人、我是坏人,责任的归属、事情的真相都需要调查记者通过逻辑严谨、构思巧妙的提问去求证,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客观或是人为制造的假相,更需要记者具有清晰的头脑,冷静地分析,最终找到被遮蔽的真相。人生阅历和经验积累,是必须而恰恰又是急不得的。
我在采访与我同龄和比我小的被采访对象时,我就能感受到我的优势,因为他这个年龄所经历的我也大多经历过。
比如采访《婚礼后的诉讼》中的吉开桃,她比我年轻五六岁,女孩子在那个年龄的心理波动和奇思妙想我都经历过的,在采访中她的躲闪根本逃不过我的一个个追问。
有时候我想,假如我一下子就七老八十了,已经活成老妖精了,再来采访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还有能蒙过我的吗?当然这都是不切实际的假想,我今年32岁,对女性而言,这个岁数已不再年轻,但对《新闻调查》而言,这个年龄还是稚嫩的。
做调查记者,我如履薄冰
我所从事的职业让我可以接触到很多的人和事,随着我的采访和《新闻调查》节目的播出,有时也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比如我曾经采访过的白涛。当观众从节目中得知一名单身母亲拉扯着一个聋哑儿子艰难度日时,许多人伸出了援助的手,在经济上、精神上给了白涛巨大的力量。现在,这个年轻的母亲在北京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和相对宽裕的收入,她的儿子也装上了渴望已久的助听器,母子俩开始了崭新的生活。每当听到这样的反馈时,我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感:通过我们的节目,他们的命运有了转变。
但是,有的时候.节目的播出给被采访对象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麻烦,比如说《绛县的经验》这期节目。农民张海马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大胆地说出了真实的情况,使这期节目的论证更加有力。而在节目播出之后他就受到了一些部门的纠缠,让他还当时县里倡导去贷的款。种的西瓜颗粒无收,让一个农民到哪里去筹那么多钱?张海马就开始给我打电话,他相信既然我们能把这个节目制作播出,就有能力帮他这个忙。但是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记者,又怎么能帮他这个忙呢?我辗转打听到县委书记的手机号码,好容易找到他之后,讲明了情况,他说一定过问。但这之后就杳无音信,张海马几乎因为到期不还贷款而被法院带走。我能做的就只有这些了,但这些却帮不上张海马的忙。我们去采访的时候,是国家电视台、权威媒体,农民们配合了我们采访。但是节目播出之后,我就是一名普通的记者,我根本没有资格去命令当地政府说免了张海马的贷款,或再想想其他的法子。我们所有的努力是期望节目的播出能够产生广泛的影响,从而会对张海马们有所帮助,而节目和记者本身的能力与作用却都是非常有限的。张海马到现在仍然执着地给我打电话,每次我的电话上显示出他的号码时,我都很揪心。我经常在想,一个记者,除了能做好采访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
其实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采访记者。而采访了这么几年下来,我感觉达到这个目标愈来愈艰难。它实际上是一座高山,当一个人轻薄的时候,会觉得它不过是个土丘,认为它很好跨越。但知道得越多走得越近,你就会越觉得它就是一座高山,用一生的努力都不一定能攀登上去。从大学毕业做记者到现在,由于各种因素的巧合,我在观众中取得了一些知名度。与此同时,我愈发明白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些外在的荣光。所以,采访了7年,我只是感觉在采访技巧的运用上比初学时自如些,而对待每一次采访,我比以前更加小心翼翼,甚至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做《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40分钟的节目里全晃动着你的身影,你调查、你提问、你倾听、你评论,风头都让你出了,但你能不能对那个经过精心编辑之后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形象问心无愧呢?我还不能,但我不能永远不能,我不能愧对自己、愧对观众,我只能加倍地努力。
董倩印象
7年前,央视面向全国招考主持人,应试者中惟一没有浓妆艳抹的大学生董倩脱颖而出。7年后,明白了“稻子熟了也弯腰”的董倩,依然素面朝天,依然顽固地坚持出镜前绝不化妆。“新闻评论型主持人,靠的是提问的机敏和睿智,不是和人比拼脸蛋,而是和人较量头脑。”董倩说,这一点,是本质区别。
从上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到北京大学历史系,而后进入中央电视台,董倩说自己的经历是一条直线,平淡无奇。采访中,董倩不止一次地感慨自己30年的心路坦途,让她一度找不到人生新的坐标。在《东方之子》栏目做了3年总主持人之后,有一天她突然不想干了:“我天天浸淫在和精英们的对话中,不知道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这个世界除了这些精英以外,普通人是怎么样生活的。我感觉到这不是我要的一个合格记者的状态。所以我选择了离开。”接下来的董倩在找机会,没想到机会又找上门来:早就瞄上董倩的《新闻调查》和她一谈,双方一拍即合。
大至政府换届、50年国庆大典、中国入世等等展现中国政治经济风云际会的大型报道,小至探讨处女膜、杀人抢劫刑事案件的追踪暗访,董倩的触角会伸到每一个她认为自己应该出现的地方。“我也会有一些个人的偏好,比较喜欢做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大选题,比如广东佛山城市资源的重新整合,再比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比较经济优势等等。”
董倩的同事们都说她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差别比较大,是组里的开心果。生活中的她爱开玩笑、爱热闹,所以即使栏目组到最艰苦的农村调查采访,只要有董倩在,大伙儿就绝不会闷。
董倩在27岁时把自己嫁给了一个大她几岁的媒体人,5年的婚姻生活平静而幸福。“一个女人到时候就该结婚生孩子,这是自然规律,一个人太怪,不利于她理解这个社会。”
这几年婚姻和和美美,董倩说她很感激先生对她工作的无条件支持。只要她说忙,家里所有的用餐不是吃“24小时的食堂”,就是到5分钟步行就能到达的父母家去吃,老公对此绝对拥护;董倩说她还想轻松享受二人世界,暂不要孩子,老公依然没有异议。面对“不讲理”的董倩,讲理的老公从不和她计较。 感觉到董倩对家庭问题的明显闪避后,我选择了不再追问。知道她活得快乐而又幸福,相信喜欢她的观众会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作者:董倩 点击次数:3333
出处:《中国妇女》 上传日期: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