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队长1 红骷髅:帝师梦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01:37

帝师梦碎

本文来源《财经》杂志 2011-10-08  

        帝师不常有,而帝师梦很多人都在做,可是在当权者的眼中,文人的形象越来越像小丑,两相角力之下,帝师梦的破灭也就不可避免了

  据说屈原在《离骚》里把自己比作美人,而把君主比作迟迟不来或者始乱终弃的梦中男子。若就盼望“一朝选在君王侧”而言,文人的愿望怕是比美人更强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除了意味着个人的俗世成功,还兼具政治与道德意义,所以尤其受文人追捧,逐渐演变成知识分子的千古帝师梦。

  不过皇帝里面即使有一两位好学的,也并不一定愿意拱手受教。被别人和后世称为帝师者,大部分都是储君的老师,帝师云云,多出于后来的追认。

  清代入关以后,正式以“皇太子”身份存在于朝廷之上的只有一位,那就是康熙次子、曾被两次册立又两次废黜的胤。康熙二十六年,胤14岁,该正式出阁读书了。康熙考虑再三,给他选择了三位老师:汤斌、耿介、达哈塔。

  三人之中,汤斌是名动朝野的理学名臣,道光时被从祀孔庙,达哈塔只管教授满文。耿介又是何许人也?

  耿介(1623-1693),字介石,号逸庵,河南登封人。他是顺治九年的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在翰林院,他与同年进士、又是同乡的汤斌十分相投。后来耿介做了几年外官,仕途并不得意,还乡后在登封兴复了嵩阳书院,专心做他的山长。康熙选太子师之际,特意把汤斌从江苏巡抚调回北京,加礼部尚书衔,征询他的意见。汤斌想起这位30年没见过面的旧日同窗,就推荐了他。

  起初耿介并不怎么想来,倒不是因为他清高孤傲,而是考虑到自己年过花甲,耳聋十分严重,恐怕难孚众望。但帝师的诱惑实在太大,他在闻命之后,随即注释了康熙钦定的“圣谕十六条”,使者一到,立刻促装就道。

  耿介的《敬恕堂文集》保留了他关于在京活动的记述。按照耿介自己的说法,皇帝在太子读书的畅春园无逸斋问他“河图洛书之义”,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大讲了一番天地阴阳的道理。皇帝又令他展示书法,于是他写了“孔门言仁言孝”如何如何一大段。最后因为身体不适,倒在讲席之前,皇帝还赐医赐药,最后称病去职。

  如此看来,耿介的帝师虽然没做长久,但也备受尊荣,功成身退。但是,留在宫里的《康熙朝起居注》却记载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起居注》说,皇帝到无逸斋去看太子读书,把汤斌和耿介叫到跟前,确实问了他们“河图洛书之义”,但是耿介耳聋听不见,皇帝让汤斌大声问他,耿介“未能对”,又让汤斌问他《尚书》中的“钦四邻”该作何解,连问了三次,耿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皇帝让他们写字,耿介“写陈语一行,字俱平常”。在此之前,皇帝还曾出题考试,结果耿介一篇文章只写了一半,作了一首诗,第一句的平仄就错了,被皇帝当场指出,十分尴尬。

  更不巧的是,这时候汤斌为权臣所忌,被劾去职,耿介是汤斌所荐,自然难逃牵连,朝臣的弹章之中,竟称耿介为“无德无行如尸之人”,真是摧辱已极。就连他的病,也被指为“借病推诿”,最后被削去詹事府少詹事之职,放还家中。

  在《起居注》里面,耿介完全就是一个酸腐又颟顸的小丑。这与《敬恕堂文集》里面他自己描述出来的帝师形象,相差何止以道里计。

  有意思的是,在后世文人的叙述中,耿介的帝师身份不断得到强化,例如同时代的窦克勤为他作传,还提到他被人弹劾的情节,但后来的几篇传记就只提他“启沃圣心”的帝师勋业,而于他的踉跄离京只以“告病还乡”笼统言之。再往后,他就和孙奇逢、汤斌一起,成为中州理学系谱上的众神之一了。

  平心而论,耿介虽然是个笃守程朱道学的迂儒,却绝不至于“无德无行”那么不堪,说他“如尸”,就更是肆意的人身攻击。问题在于,《起居注》是记给后世的皇帝看的,它的笔调是一贯的尊君抑臣,尤其是《康熙朝起居注》,里面的文人大都很狼狈,耿介如此,汤斌也是如此。嗣君看了这种记载,当然会生出鄙视的情绪,而在文人中间,帝师的幻象却一次又一次地被重复渲染,成为道统超越政统、道理指导权力的象征。

  帝师不常有,而帝师梦很多人都在做,可是在当权者的眼中,文人的形象越来越像小丑,两相角力之下,帝师梦的破灭也就不可避免了。■

  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

【作者:段志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