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院:纯音乐透明卷画《富春山居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3:02:46
',1)">





摘要:2011年6月1日,面世660年,遭火殉360年,分隔两岸60余年的《富春山居图》得以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此次合璧,既是文化盛事,又是见证两岸同根同源的民族盛事,圆了几代人的梦想和追求。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富春山居图》的前世今生,并见证他有一个完整的结局。
诞生:黄公望携画云游历时多年完成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其画作之冠。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黄公望此画原本打算送给好友无用师,但在开始作画之后三四年里,他一直没有完成这幅长卷,而这段时间,他四处云游,每每回到山中别墅才会在长卷上补充一点。长卷表面上看来一气呵成,其实断断续续画了多年。
无用师着急,问黄公望何时能完成。黄公望答曰,干脆外出时随身带着这幅画,以便尽快完成。可是,无用师又担心,万一途中被别人索取岂不是更得不到这幅画?于是,他就让黄公望先题跋,写明完成后要送给无用师。
在黄公望题跋4年之后,黄公望去世了,究竟他什么时候完成这幅画,一直没有定论。有人说,题跋后不久他就完成了,所以整幅画画了3、4年,也有人推测,他直到去世前才完成,所以说一直画了7年。无论哪种说法,也都只是臆断。但我们可以由此得知,黄公望用了很长时间,才使这幅长卷不断完善,因此可谓凝结毕生心力。
流传:几度易手 被焚殉葬一分为二
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主人,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
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间“明四家”之首的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之后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
后来,画作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把它卖给了吴正志,清顺治年间,吴氏子弟,吴正志之孙,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得之后更是珍爱之极。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记:吴洪裕于“国变时”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书画界将《富春山居图》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有相似的命运。唐太宗因太喜欢王羲之的字,而将《兰亭集序》陪葬;吴洪裕收藏《富春山居图》,死时也要用它陪葬,因怕后人在其死后不照办,于弥留之际,点火焚烧《富春山居图》,幸好被其侄子抢下,但已烧成两段,从此,《富春山居图》变为《无用师卷》与《剩山图》两部分。
《无用师卷》的传奇:乾隆钦定真伪颠倒是非
1652年《无用师卷》经丹阳张范我转手泰兴季国是收藏,后经高士奇、王鸿绪等辗转多人收藏,最终被安岐买到。安岐后来献入宫廷,为乾隆皇帝收藏,静静的放了近200年。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没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他一边坚定地宣布后者是赝品,一边又以不菲的价格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还特意请大臣来,在两卷《富春山居图》上题跋留念。直至1933年,故宫南迁文物停留上海期间,徐邦达在库房里看到了这两幅《富春山居图》,经过仔细考证,他发现乾隆御笔题说是假的那张,实际是真迹,即《无用师卷》,那幅伪作,被称作《子明卷》。而今,这真伪两卷《富春山居图》都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共同见证着中国书画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谈。
20世纪30年代(1933年),日军进入山海关,故宫万余箱的珍贵文物分5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随其他文物一起南迁,直至1949年,国宝迁台,《富春山居图》的《无用师卷》于是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剩山图》的传奇:书画家吴湖帆为大义忍痛割爱
1938年秋,上海古董名店汲古阁的老板曹友卿拜访书画家吴湖帆,因吴湖帆既是曹的“大客户”,也是 “顾问”,曹友卿此行就随身带了一幅刚刚买到的残卷,请吴湖帆“掌眼”。徐徐展卷,只见画面雄放秀逸,山峦苍茫,神韵非凡。吴湖帆捧画赏识良久,从画风、笔意、火烧痕迹等处反复研究,断定这就是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前一部分《剩山图》,当即向曹友卿提出购买。几番交涉,吴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国宝级青铜重器周敦(敦,古代食器),换了这幅残卷。
从此吴湖帆自称其居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后来浙江博物馆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希望能够将此画入藏浙江博物馆,沙孟海晓以大义,又请出钱镜塘、谢椎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于是1956年,画的前段《剩山图卷》来到浙江博物馆,成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合璧之路:温总理寄情于画多方促成
早十几年前,浙江博物馆就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沟通,希望合璧展出《富春山居图》。但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一直没有明确回应。2005年,合璧一事出现转机。浙江博物馆通过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牵线,得到了台湾方面的反馈:“剩山图”先去台湾展览,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用师卷”来大陆的事暂且不谈。
2010年3月14日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出乎意料地说了这样一段话:“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整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温总理关于《富春山居图》合璧的倡导引起强烈反响。次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即表示,台北故宫博物院将举办黄公望特展,希望到时能在台北完整展出《富春山居图》。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也迅速作出回应,表示该馆收藏的“剩山图”可以拿到台湾展出。
温总理的一席话,也促使刘长乐重新展开斡旋。今年元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浙江省博物馆终于达成合作协议,两图于六月正式合璧。
据悉,此次《富春山居图》在台北的合璧展分两期,第一期从6月2日到7月31日,第二期从8月2日到9月5日。展览总共分为6个单元,第一个单元为《富春山居图》;第二个单元为黄公望的书画珍迹;第三个单元为《富春山居图》的临仿本,包括明代画家沈周、张鸿的临仿本以及《子明卷》,还有私人收藏的民国仿品;第四个单元是黄公望的绘画渊源与交友,包括前人对他的影响以及赵孟頫等人的作品;第五个单元是黄公望对明清绘画的影响;第六个单元是传称的黄公望作品(明清之际出现的许多题为黄公望的仿作)。第一期展出前4个单元,第二期展出后面两个单元。
背景资料: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高一尺余,长约二丈,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
笔墨上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将近20厘米的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极富灵气,洋溢着平淡天真的神韵。全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普染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上浓墨,但已足以醒目。
整幅长卷有起有落、有满有松、有浓有淡、有干有枯,树、石、屋、庙点缀其中,一层层皴染,使之相当有立体感和深度。宋代绘画讲究“三远”:高远、深远、平远,而黄公望将深远转化为阔远,使其意境更为从容平淡,因而得以成为黄公望传世最好的画作。之后又因为经历了明代大画家沈周、董其昌、邹之麟等人的大力宣扬、题咏,以至于被推崇到中国文人山水至尊的地位。
《富春山居图》组成
真迹
前半卷
名称:《富春山居图 剩山图》
馆藏:浙江省博物馆
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后半卷
名称:《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尺幅:纵33厘米,横636.9厘
仿本
名称:《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名称:《富春山居图沈周临摹本》
馆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的地位为何如此之高
对于中国古代名画,一般人耳熟能详的传世名作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但在文人画家眼中,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则被认为是登峰造极的“神品”。它不是繁华喧闹的世俗风情画,而是闲淡洒脱的山水长卷。更令后人为之着迷的是,它以清逸超凡的笔调,勾勒了中国文人内心隐匿的心灵家园,中国文人自古的清高,内心渴望与世无争的超脱境界。因此有人说,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一个最高峰产生在汉族知识分子受排挤的元代,元代最有成就的则当属“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又是凝聚其一生体悟的最精彩作品。如此三个之“最”,成就了这幅“登峰造极”的神品。
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被誉为“元四家”,黄公望是其中翘楚。他仕途不得志,被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看破人世,入全真教。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时,已79岁,他把毕生对山水画的体悟、思考、技巧都统统沉淀在这幅画上,因而成为他一生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图》被认为是上继南宗文人山水的源流,下启明清文人山水之先河,历史地位独一无二。因此可以说,它代表了中国南宗山水里的最高境界,以至于明代大画家邹之麟在这幅画的题跋里,称赞它是“画中之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