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渥道夫爱斯特是谁:普心学3-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3:43:44
普通心理学第3-8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注意-感觉-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   发表日期:2005-01-22  作者:迟毓凯《华东师大心理  出处:世纪心理沙龙  本页面已被访问:15911次 发表日期:2004年7月31日   出处:世纪心理沙龙    作者:迟毓凯《华东师大心理学笔记(doc)》   已经有388位读者读过此文 普通心理学第3-8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注意-感觉-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

 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1. 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心理的发生
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反映一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双方留下痕迹的过程
(1)无机物反应形式: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无心理)
(2)生物的反应形式: 感应性(植物和单细胞动物的反应形式)
(3)心理的反映形式: 揭露和加工刺激
                  映象: 生物信号意义的过程
二.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
1.感觉阶段
2.知觉阶段
3.思维的萌芽阶段
动物类别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 ~~ 环节动物 ~~ 节肢动物 ~~ 鱼类 ~~ 两栖类 ~~ 爬行类 ~~
网状N ~~ 链节N ~~ 节状N ~~ 原始脑 ~~ 大脑半球 ~大脑皮层
  ↓        ↓       ↓        ↓          ↓         ↓
感觉萌芽~~ 感觉  ~~  感觉  ~~ 知觉   ~~  知觉   ~   知觉
鸟类
哺乳类 ~~ 灵长类 ~~ 渐部古猿 ~~ 埃及古猿 ~~ 大脑皮层逐渐完善 ~~ 猿脑
知觉 ~~ 思维萌芽
森林古猿 ~~ 现代猿
拉码古猿 ~~ 人类 ~~ 人脑 ~~ 意识
人的心理是人的神经系统的人脑的发生,发展,完善的结果
                        &2. 人类意识的产生
一.人的意识 I.语言 II思维
1.意识的定义
2.意识的水平
3.意识的分类. I.自我意识 II.对周围事物的意识
二.人类意识产生
1.人类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
(1) 无机物 ~~ 有机物:感应性
(2) 刺激感应性 ~~ 动物心理(感,知,表象)
(3) 动物心理 ~~ 人类意识(概念判断,推理)
动物心理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人类意识是生物反映形式逐渐发展的结果
2.人类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
(1)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中起决定作用
  劳动的特征: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社会集体性
(2)语言(与劳动一起)推动了猿脑变成人脑
(3)人类的思维能力是在劳动中形成,发展和提高并指导实践活动
&3.人类意识的特征
                                p85 ~ 89
第四章 注意
 &1.注意的概述
一. 注意的涵义
1.注意定义: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动作或行为(心理特性)
2.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指向性特征
  指向性: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特征: 强度或紧张度
3.注意的功能
(1) 选择功能
(2) 保持功能
(3) 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1.注意的生理机制
(1)注意是一种定向反射, 发生在人的大脑皮层上的特定机能区域,导致有关器官朝向某种刺激(物)
(2)大脑皮层上的诱导规律作用
 神经活动过程:*兴奋
*抑制
 
(3)大脑皮层上的额叶在调节和监督有意注意上的重要作用.
  注意时间        皮层发育.发展.成熟
5岁,7’
12岁,20’
17岁,30’
20岁,35’
发育先后:枕~颞~顶~额

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感觉器官)
(2)无关运动的停止(运动器官的运动)
(3)呼吸运动的变化
 正常:          呼       吸
 注意状态:   长一些    短一些
 紧张度:        0         0
                                &2.注意的种类
1.根据人在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
(1)无意注意 (又叫:情绪注意,不随意注意)
  意志努力程度很低
a. 定义
b.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 外在环境刺激:刺激物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 内在环境刺激: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2)有意注意(又叫:意志注意,随意注意)
a. 特点:目的性(对象)明确,有一定意志努力成分的参与
b.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第一,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第二,培养间接兴趣
第三,合理组织活动
第四,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3)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最高表现形式)
a.定义
b.特征
第一:有预定的目的性
第二:由于有知识经验的积累,所以不需意志努力
&3.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稳定性特征
1.定义
(1)狭义的注意稳定性:  人的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2)广义的注意稳定性:  人的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2.注意的起伏现象:起伏周期 8~10s
3.广义的注意,稳定性的条件
(1)人对所从事活动和意义的理解。理解越深,稳定性越强
(2)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3)刺激物的复杂性和活动对注意稳定性有显著影响
4.注意的分散(分心)
二.注意的范围(注意广度)
1.定义
2.影响人的注意广度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a. 知觉对象集中,有规律性,注意广度越大
b. 颜色,大小,数量
(2)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a. 当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广度越大,渊博
b. 知觉活动任务越少
三.注意的分配
1.定义
2.注意分配的条件
四.注意的转移 不等于 分配 不等于 分心
1. 定义
2. 注意转移的条件
第五章感觉
&1.感觉概述
一. 感觉的涵义
1.感觉的定义
(1) 特点:a.直接性 b.对个别属性. 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
 2.感觉的内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包括环境中的具体事物和人本身)
人脑、整个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是感觉的生理基础
 3.感觉的形式
a. 感觉是人的主观反映,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觉发展历程与寄过,而对同一事物的感觉会不同
b. 受到人的知识经验参与的一定的影响
c. 感觉的能力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发展起来的
所以,感觉是客观内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4.感觉的生理机制
(1)感觉研究的领域
a.感觉生理学: 考察刺激的物理能量怎样被转化成神经和心理过程
b.感觉心理学: 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2)感觉的生物物质基础
a. 感受器(换能器) 接受并转换能量的核心装置位于感觉器官(有机体接受内外刺激的生理装置)内
b. 传入神经
c. 大脑中区(分析,综合 ~~ 产生感觉)
二.感觉的分类
1.按刺激物与感觉器官的接触来分
(1)距离感觉(视觉,听觉)
(2)接触性感觉(触压觉,味觉)
2.按感觉器分布及其作用分
(1)体表感觉(视觉,听觉,肤觉)
(2)深部感觉(姿势,运动觉)
(3)内脏感觉
3.按内外感受器及其反映的内外环境刺激不同分
(1) 内感觉
(2) 外感觉
(3) 本体感觉
三.感觉的意义
1. 感觉是认识的源泉
2. 感觉是人的意识(语言,思维)行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3. 感觉是为人适应生存环境提供重要线索或依据的心理活动
适应:每一分析器接受的刺激(量)必须是适宜的
                          &2.感觉的度量
一.感觉度量的概述
1. 定义:对人的感觉的心理内容的量化说明
2. 心理量化的指标:阔限(引起心理活动的界限或临界值)
3. 感受性概述
(1) 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定义
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2) 感受性的差异的影响因素
a. 不同刺激物作用
b. 人与人之间有机体因素
c. 年龄
(3) 感受性(心理量)是用感觉阔限度量(物理量)
感受力 ~~ 感觉能力,代表差异性
a. 绝对感觉阔限与绝对感受性
b. 差别感觉阔限与差别感受性
4.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
(1) 绝对阈限定义
(2) 绝对感受性定义
        刚刚能觉察出绝对阈限的能力
5.绝对阈限的测量
(1)心理物理函数曲线
 (2)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的关系
 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S)
   大(强)          小(弱)
 S=1/R(反比)
6.差别感觉阈限的测量(差别感受性)
a. 对一种刺激前后强度变化的觉察  一种:前后的比较,同一事物中)
b. 不同刺激强度变化的觉察(同时)
(1)差别阈限的定义
  单位 jnd (just noticeable diffevence)  (最小可觉差)
(2)差别感受性的定义
  刚刚能觉察出两个以上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可不同时)
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E)的关系:反比关系
                E=1/R
  韦伯定律:三角I/I=K(韦伯分数)
7.心理物理定律
(1) 韦伯定律:⊿I/I=K
(2) 费希纳定律 S=klgI + C
(3) 史蒂文定律 Φ=ks(b次方)    b由被试给出
8感觉阈限测量方法
(1)最小变化法
   t=Σ(T↑+T↓)/2n
(2)正误法
(3)平均误差法
(4) 信号质差法
                                  &3.视觉
一.视觉概述
(一)视觉产生过程
1.视觉刺激
 光是离子的运动过程
 视觉刺激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谱)
 可见光:是白光,由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混合得到,为混合光
 在视网膜上对物理刺激的三元色进行混合
2.视觉产生的生理机制
(1)光路系统:
  适宜光波 ~~ 角膜 ~~ 虹膜(色素) ~~ 瞳孔 ~~ 水晶体 ~~ 玻璃体(提供营养) ~~ 视网膜
(2)感觉系统.(视网膜:视帷,视杆)
 光波 ~~ 视维,视杆细胞(透过节状细胞,双级细胞) ~~视色素变化(冲动) ~~ 视神经冲动 ~~神经节(节状)细胞 ~~ 视神经 ~~ 大脑枕叶中区
(3)视交叉
 左眼:左视野在左半球的枕叶,右视野(鼻侧)在右半球的枕叶
 右眼:做视野(鼻侧)在左半球的枕叶,右视野在右半球的枕叶    
 枕叶:对信息加工
3.视觉现象
(1).浦肯野现象
(2).色调的差别感受性
(3).视觉适应 ~~ 也有范围,人对中等强度可适应.
a. 定义…….对强度大的刺激适应后,感觉性下降,阈限提高
b. 种类: 第一,明适应(1~2’)
         第二,暗适应
         都是心理生理现象,过程:*瞳孔  *视网膜上的感光化学物质:I.分解 ~~ 明适应 II.合成 ~~ 暗适应
(4)色觉(视锥的功能)
a. 色觉的定义
b. 色觉的产生视色光混合的结果
色觉产生三要素:
I. 明度(光强),定义
II. 色调(波长)
III. 饱和度(纯度),越纯越新鲜
c.  色光混合三定律
    I.互补律
II.间色律
III.代替律
注:颜色三角
d.色觉理论 ~~(不重要)
第一,三色说
   感受色:视锥 ~~ I.感红 ~~冲动
                 II.感绿 ~~冲动            枕叶
                 III.感兰~~冲动
第二.四色说(结抗说)
(5) 视敏度力
a.空间视敏度
公式 a=A/O
a,视角   A高度  O距离
b.时间视敏度(闪光融合现象)
 迟滞效应,间隔时间足够短
(6)视觉后象
a. 定义
b. 种类
正后象,负后象定义
4.感觉现象(概括)
(1) 感觉对比
a. 定义: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刺激抑制了其他临近部位的反应,而不同部位反应的被加强的心理现象
b. 种类/差别
I. 同时对比:由同一感受器同时接受两种刺激而产生的对比
II. 继时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
(2) 联觉
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刺激时,在另一个感觉通道中也产生了某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4.听觉
一.听觉概述
(一)听觉的涵义
1.听觉的适宜刺激
 物体振动使其周围的介质产生周期性的压缩,膨胀的连续纵波,当这种波的频率为20~20000Hz时,引起听觉
 所以20~20000Hz的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也称”可听声波”
2.声波的物理属性(与下联系)
(1) 频率(波长) ~~ 单位时间内,物体周期性振动的次数
(2) 强度(振动的幅度)
(3) 声波的纯度 ~~ 是否有单一频率的振动
a. 纯音:单一的正炫振动波构成
b. 噪音:不规则的振动波的组合
c. 复合音:不同频率加振幅的纯音
使愉悦~(乐音) 混合在一起
噪音是乱七八糟的一种复合(有损害)
3.声波的心理属性
(1) 音高:相对应于声波的频率的心理感觉量(单位:媄,mels)
(2) 音响:相对应于XXX强度的XXXXXXX(宋,sone)
(3) 音色:反映声波混合特性的心理感觉量,带愉悦感(非单位)
4. 听觉的感受性
(1)可听声波的频率:20~20000Hz(频率)
  超过20000Hz为有害刺激
  20hz ~ 听觉下阈
  20000Hz ~ 听觉上阈
(2)可听声波的强度:(心理量:音响)
  单位:分贝DB
频率:20Hz ~ 20000Hz
当频率为1000HZ,振幅为0,时,称为绝对感觉阈限,即0dB
二.听觉的生理机制
声波 ~~ 外耳道空气振动 ~~ 中耳的机械运动 ~~ 内耳机械波动
~~ 毛细胞电位变化(基底膜) ~~ 神经冲动 ~~ 大脑皮层听觉中区(颞叶)
                          第六章 知觉
&1.知觉的概述
一.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涵义
1.知觉的定义
2.感觉与知觉的异同和联系
同:都时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直接性(在人的面前)
异:(1)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各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是间于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一个过程.
    知觉是纯粹的心理体会,受人的知觉经验的参与
  (3)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的结果,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联系:
  (1)感觉是知觉产生或形成的前提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2)感觉愈丰富愈精确
    知觉越完整,越正确
(二)知觉的分类
1.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特性分:
(1) 观知觉(视觉经验)
(2) 听知觉
(3) 触知觉
(4) 嗅知觉
 2.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特性分:
(1) 时间知觉(一维性,即不可逆)
(2) 空间知觉(三维性)
(3) 运动知觉
3.根据知觉反映客体的正确与否分
(1) 错觉
(三) 知觉链(部分)
1.外界环境(适宜刺激)
客观事物的体积,颜色,硬度,运动等属性
2.中介物(“桥梁”载体)
空气,水,电波 …
3.各种刺激能与感受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换能)
4.感受器大脑的感觉神经(传入)
5.大脑皮层中区(分析与综合) ~~ 人的知识,经验参与
                         &2.知觉的基本特征
内在规律的外部表现
一.知觉的选择性
1.定义
2.”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1)主观因素影响
a. 人的当前的需要(内驱力)
b. 人的期望
c. 兴趣与爱好
d. 任务与目标
e. 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f. 刺激物对个人的意义
(2)客观因素的影响
a. 刺激物的强度和对比度
b. 视野中的接近
c. 相似(形状,颜色,对称,亮度)
d. “良好图形”(有连续性,闭合)
二.知觉的理解性
(一)涵义
1.定义
2.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a. 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b. 言语指导
三.知觉整体性
(一)涵义
1.定义
2.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a. 过去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提供补充信息
b. 客观事物的关键部分对知觉整体性起决定性作用
3.格式塔定律
完形心理学
a. 接近律
b. 相似律
c. 连续律
四.知觉的恒常性
1.定义
知觉条件:*外界事物的变化
        *感觉映象的变化 ~ 未到大脑皮层
2.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
a. 人的知识经验起极其重要种类
b. 是人适应环境极其重要的能力
c. 是人类长期生活时间活动的结果
(二)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1.大小知觉恒常性
(1) 定义
(2) 大小知觉恒常性的关系
a. 观察者不受投射在网膜上的物体映象大小的影响
b. 观察者不受物体与视网膜视象距离的影响
2.明度与颜色恒常性
(黑白系列,彩色系列)
(1) 定义
(2) 实际恒常性
客观刺激在一定限度内变化时,人的知觉并不随之变化的知觉现象
(3)完全恒常性
      当客观刺激发生很大变化时,人的知觉仍保持不变的知觉现象.
  人的知觉的恒常的范围:
(知觉能力)实际恒常 ~~ 完全恒常
3.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
(1) 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
(2) 人的知识经验的参与
&3.空间知觉
一.距离知觉(立体知觉)
(一)距离知觉概述
1.定义
(二)距离知觉的线索,*视觉提供*
1.单眼线索
(1) 遮挡
(2) 线条透视
(3) 空气透视
(4) 阴暗和阴影
(5) 运动级差
(6) 结构级差
2.双眼线索
(1)双眼视轴的辐合
在一定范围内 ~~ 双眼视轴集中 ~ 近
                双眼视轴分散 ~ 远
(2)双眼视差 ~~ 产生立体知觉的关键
二.方位知觉
(一)方位知觉概述
1.定义
2.方位知觉的形成(原因)
(1) 必须确定参考系
(2) 由视觉,动觉和听觉协同活动来完成
(3) 来客观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
3.视觉阿方位知觉
(1) 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倒像)的相对位置不同,与触摸觉等经验相联系
(2) 视觉和动觉相联系
4.听觉的方位知觉
(1) 听觉方位知觉产生的规律(四条)
(2) 听觉方向定位的线索
a. 单耳线索
b. 双耳线索(两耳距离差:27.5cm)
I. 时间差
II. 强度差
III. 声波位相差
&4.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概述
(一) 定义
(二) 特征
1.有时并非因固定刺激所引起
完全是个人心理感受
            2.人的时间知觉无专门感觉器官
(三) 时间知觉的线索
1. 外在标尺(eg:日历,自然界的周期变化)
2. 内在标尺:人体内部节律性的变化
(四) 时间的估计
活动内容丰富 ~~ 时间知觉短估
活动内容贫乏 ~~ 时间知觉长估
回忆时,丰富 ~~ 长估
贫乏 ~~ 短估
 二.运动知觉
 (一)运动知觉概述
1. 定义
(二) 运动知觉的类型
1. 似动 ~~ 完全是心理的
2. 似动种类
(1) 动景运动
(2) 自主运动
(3) 诱导运动
3. 真动 ~~ 是生理的心理的
                           &5.错觉
一.概述
(一) 定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歪曲了的知觉
(二) 错觉的类型
二.错觉产生的原因
                                    第七章 记忆
                                   &1.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的涵义
1. 定义.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一个过程
2. 记忆过程(三环节)
(1) 实记(学习) ~~ 辨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总知识经验的过程
(2) 保持 ~~ 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强化(复习)
(3) 再认或记忆
a. 再认:过去感知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感到熟悉,确知从前实记过的过程.
b. 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打它们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过程
二.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分
内容:天然自然
1.形象记忆
(1) 定义
(2) 特点
a. 保持了事物的外在属性
b. 内容具有”直观”性
c. 形象记忆与形象思维相联系
    2.语词记忆(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1) 定义: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以事物的关系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
(2) 特点
a. 保持了事物的内在联系(概念,规则,规律)
b. 与人的抽象思维相联系
c. 语词记忆组成了人的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3.情绪记忆(保持的是自身已有的主观体验)
(1) 定义: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2) 特点
a. 与人的自身需要相联系
b. 有正激励,负激励的作用
    4.运动记忆
(1) 定义:以过去经历过的动作或身体的运动为内容的记忆
(2) 特点
a. 来自于动作表象
b. 以形象为主要成份,贮存在人的头脑当中
c. 一旦贮存,不易遗忘
    (二)根据记忆中信息的编码,贮存与提取分
    1.感觉记忆(感觉登记)系统(加工,处理信息)
(1) 定义.感觉记忆的形式是感觉的”痕迹”(映象)
(2) 感觉记忆的特点
a. 信息以物理特性(事物的外在属性)编码
b. 保持时间很短暂
c. 容量受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
d. 人脑中的记忆痕迹很容易衰退
    (3)感觉记忆的信息贮存方式(形式)
a. 视觉登记
b. 听觉登记
3. 短时记忆系统(操作或工作记忆)
(1) 定义
(2) 短时记忆的特点
a. 是非感觉性的记忆
b. 具有操作性功能特征
c. 信息容量非常有限
            短时记忆力广度”7+2,7-2”
指信息短暂呈现一次,人脑所能记住的最大量
组块(chunking) ~~ chunk  “7+2,7-2”的单位:chunk(创克)
d. 信息在没有加工处理的情况下,保存时间相当短暂
短时记忆加工处理的形式:复述言语复述
e. 短时记忆的信息没有复述,则易受干扰
(3) 短时记忆系统信息加工形式
a. 言语,听觉形式编码(eg:言语复述) ~~ 大量的
b. 视觉或语义形式编码(少量)
       3.长时记忆
(1) 定义(备用性的)
(2) 特点
a. 长时记忆信息的容量无限
b. 编码方式:表象,语义(规则)编码
c. 编码与提取需一定策略
d. 信息受干扰,所以提取会有困难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知识):*陈述性知识(记忆)
*程序性知识(记忆)
4.记忆系统模型
略阿
                            &2.记忆过程
一.识记
(一)识记的概念
1.识记定义
    一个人获得和巩固知识经验的过程
(二)识记种类
1.根据识记(学习)时有无目的分:
(1) 无意识记(不随意识记)
a. 定义.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没有意志努力的识记
b. 特点
I. 有很大的选择性和不随意性
II. 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物无意识记
III. 无意识记对人的兴趣,需要和能引起人的情绪活动的事物紧密相联
IV. 无意识记的内容一般具有偶然性和片面性
       (2)有意识记(随意识记)
a. 定义:事先具有预定目的,并经过一定意志努力,用一定方法进行识记的过程
b. 特点:
I. 识记的任务对识记的效果作用十分明显
II. 有意识记能调动记忆积极性和引起人的复杂的智利活动
III. 有意识记会影响,调整人的识记方法进程和效果
       2.根据识记(学习)材料时有无意义或是否理解分:
(1)机械识记
a. 定义:是指没有意义的材料或对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外部特征或表现形式进行识记的过程
b. 特点:
I. 不去理解识记材料的意义,单纯采用重复方式
II. 不用或很少利用自己过去的知识和经验
III. 不用或很少利用多种多样的有效记忆方法
                 (2)意义识记
a. 定义:指人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识记的过程
b. 特点:
I. 理解识记对象和材料的意义
II. 充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III. 采取多种多样的有效记忆方法
            3.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关系
                两者是有联系的,机械识记和意义是人们利用的两种最基本方法,从效果看,机械~不如意义~,但两者是相辅相承的,现实生活中,对一些材料难以理解,只能先用机械~,以后随着人知识经验的丰富和提高,才逐步加以理解,所以只有两者综合运用,发挥各自特点,才能提高人的整个记忆效果
           二.影响识记的因素
           (一)识记的目的
           (二)学习态度(目的性,意志努力)
           (三)材料数量与性质
               数量     适宜
               性质     直观(儿童)
                        逻辑(成人)
           (四)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五)学习方法:(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综合识记法)
转书p229   三.复习
           (一)复习概述
            1.定义:是指不断进行对信息的再编码,并不断提高编码适宜性的记忆过程
            2.有效复习的条件:
(1) 及时复习
(2)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分散复习),分散复习总的来说好一些
(3) 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4) 复习多样化
(5) 活动有助于记忆
&3.回忆的联想
            一.回忆的概述
            (一)回忆的涵义
             1.定义
在人的头脑中,曾经经历过的事情重新呈现出来,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
             2.回忆的种类
(1) 有意回忆: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有意识地区搜索和呈现过去已有地映象(特殊形式,追忆)
追忆 ~~ 根据有关线索,运用一定的策略,通过推理和探索,在意志努力下完成映象复现的有意回忆
(2) 无意回忆 没有明确的回忆目的,按联系原则自然而然地提取和重现映象地记忆过程
(3) 直接回忆
(4) 间接回忆
二.联想
(一)联想地涵义
1定义
2种类
(1) 接近联想
(2) 对比联想
(3) 类比联想
(4) 因果联想
&4再认
             一.再认的概述
             (一)再认的涵义
             1.定义
             2.特点:
(1) 总是和其它心理活动同时进行,和感知觉,和具体事物相??????
(2)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取决于记忆的巩固程度和与曾经感知过的改事物的相似程度
(3) 是主动的,有组织的信息加工过程
3.错误再认:*不能再认
          *错误的再认
                           &5.保持和遗忘
一.保持的概述
(一)保持的涵义
1.定义  指人的知识经验在闹中贮存和巩固的心理活动过程.保持是记忆的重要标志
2.特点:
(1) 信息在人记忆中的保持是发展变化的,并经历着信息的再加工过程
(2) 保持的内容再质上加量会发生很大变化
a. 量变:不重要的部分消失,使记忆内容简略,概括,合理,不使记忆负荷过重
b. 质变: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使记忆内容趋于理解化
3.记忆恢复现象
二.遗忘的概述
(一)遗忘的涵义
1. 定义: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2. 种类:I.暂时性遗忘
       II.永久性遗忘
      III.动机性遗忘
            (二)人类遗忘的规律
                1.艾宾浩斯对人类记忆研究的贡献
(1) 首创记忆研究的材料,无意义音节两辅加一元的无意义音节
(2) 创造了重学法(节省法)作为遗忘研究的方法或程序
(3) 把科学的统计方法引入了记忆心理学的研究
(4) 得出了人类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
2.引起人类遗忘的因素:
(1) 时间
(2) 数量(识记材料的数量)
(3) 学习程度
过渡学习:学习效率达到100%,再学习的过程打15%即可
(4) 序列位置因素
规律,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第八章 表象和想象
   &1.表象
一.表象的概述
(一)表象的涵义
1.定义:人脑中出现已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1) 建立在感知的事物的基础上
(2) 与感知觉不同,表象是间接的,形象的,感知是直接的,具体的
(3) 以形象的主观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处理
(4) 不受客观刺激物的作用
2.特征(“两大”)
(1)”直观”性:指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比较模糊,宏观
a.不如感知觉那么鲜明
b.不如感知觉那么完整
c.不如感知觉那么稳定
(2)概括性:不等于思维的概括
a. 表象用形象进行概括
b. 表象中混杂着本质与非本质属性,思维揭露的都是本质属性
3.表象的作用
高级心理活动.感知觉与思维活动过程的中间环节.
(二)表象的种类
1.根据表象产生的感觉通道分
(1) 视觉表象(85%)
(2) 听觉表象(12%)
(3) 运动觉表象
2.根据表象产生的概括性程度分
(1) 一般表象(同类事物)
(2) 个别表象(某一具体事物)
3.根据表象产生的创造性成份分
(1) 记忆表象
(2) 想象表象
心理旋转实验
&2.想象
一.想象的概述
(一)想象的涵义
1. 想象的定义
2. 想象的特征
(1)”形象”性
(2)”新颖”性
从记忆表象为基础,而作进一步加工和组合的心理活动.并从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来对客观事物作出超前反应.    超前反应 ~~ 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反应
二.想象的种类
1.根据想象时有时无目的性和计划性来分
(1) 随意想象
(2) 不随意想象
2.根据想象时创造性成份分
(1)再造现象(P262)
a. 定义
b. 特点
I. 必须从他人的描述和提示而产生
II. 是理解,掌握知识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III. 对人格塑造起重要作用
c. 形成再造想象的条件
(3) 创造想象(p264)
a. 定义:(创造性想象产生创造思维导致创造能力)
b. 特点
I. 有预定想象目的
II. 必须运用词汇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组合
III. 对个人来说,具有创造性,独特性,新颖性
d. 条件.
 三.幻想
 1.(任何幻想与人的生活质量是不可分的)
 幻想与一个人的世界观,个人的当前思想状态有关
 2.幻想的形式
(1) 积极幻想 ~~ 理想
(2) 消极幻想 ~~ 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