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到新民客车时刻表:记者带您游文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57:4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记者带您游文庙

棂星门 资料图片

文昌阁 资料图片

文昌阁旧照 资料图片

东天街,长春文庙的外墙上有一行醒目的标语,上书《论语》里的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长春文庙以这种方式向过往的路人宣扬着国学,同时也欢迎着人们入园拜孔。
正门只为状元而开
从角门进入长春文庙,前行数步您就可以看见这里有别于现代建筑的格局。据讲解员介绍,最初的长春文庙是由当地乡绅朱琛捐资修建的,后来又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重建。由于历史原因,这里曾经遭到破坏,2002年由长春市政府出资800多万元重建了文庙,为我们这座文化城又增添了一抹浓厚的文化色彩。您现在所看到的就是恢复后的文庙,它是一座由殿堂和门庑围合而成的三进院式的仿古建筑,现在展出的内容主要是孔子、孟子的生平,儒家学派的发展以及儒学思想对古今中外的影响。
长春文庙不轻易开正门,前面是一幅照壁式宫墙,出入则通过两侧的“礼门”“义路”。传说过去有一条规矩,一定要等当地有人中了状元,衣锦还乡后,才能大开中门,笙箫鼓乐,吹吹打打地迎接“蟾宫摘桂”的佼佼者,进庙参谒至圣先师。如果无人金榜题名,则不开“状元门”。长春文庙一直遵守着这个传统,“状元门”已经130多年没有打开过了。
正门向前就是泮桥,但人们习惯叫它做“状元桥”,这是因为桥面上镶有一块浮云石,意为“平步青云”,过了桥拾级而上逐步升高,所以过去也有规定,只有“三元及第” 者,才可以由此桥“青云直上”,才是名正言顺的“脱掉烂衫换紫袍,脚踩云梯步步高”。故未中举者,不得由此桥走过。
桥下的泮池如同弦月,桥拱连同水中倒影合为一圆,“日月同辉”,阴阳相合。过去,百姓常买来红鲤放生池内,是何原因呢?因为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命薄早夭,将红鲤放生,祝愿孔鲤(与红鲤偕音)早日“劫后逢生,化鱼成龙”。这也算尊崇孔子的一个善举吧。
孔子周游列国走了“三个省”
文庙有门名“棂星”。棂星又名天田星,也叫“文曲星”,据传主得仕之庆。古人祭天,先要祭棂星,因为传说孔子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到人间施行教化。据说,“棂星门”三个字为乾隆所书,意为“尊孔如同尊天”。棂星门左右有“取士”和“必得”四个大字。可以想像,在古代中了状元从此门经过是何等的风光。
穿过棂星门,您就可以看到闻名于世的孔子行教像。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世于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和学说,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起到了无与伦比的推动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8年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据说,文庙在盛唐时期开始兴盛。当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传令各县郡立文庙祭祀孔子,所以,过去基本上每个县城都有文庙。
孔子像的东西两侧是更衣厅,在古代是供祭祀人员更换祭祀礼服和休息的地方,目前在进行图片展览。东更衣厅现在展出的内容是孔子周游列国时的一些故事和儒家思想对世界各国的影响。说起孔子周游列国,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孔子游历了好多国家,路线一定十分漫长,其实并不是这样。孔子当时由山东曲阜出发,经过河南,到达湖北,仅仅游历了现在的3个省。因为在春秋时期,中国由很多诸侯国组成,有的诸侯国面积很小,仅仅相当于现在行政县的面积。所以,就是这现在看来并不长的路线,孔子却走了整整14年。
再往里走,就是大成门了,它和正门一样,也是轻易不能开启的,除非有皇帝和状元到来才能打开。大成门得名于孟子评价孔子的一句话:“孔子之谓集大成也,集大成者,金声玉振之也。”供奉孟子的孟庙就在大成门附近。
大成殿内故事多
长春文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大成殿高约15米,完全是采用榫铆的方式建成的,整个建筑都是木制结构,没有用一根钉子。殿上的彩图是晚清时期的彩绘,如果仔细看,可以发现房檐上有一些小动物,里面还包含着好几个成语呢,比如悬崖勒马、左顾右盼等等。
进入大成殿,各位请看,殿的正中供奉的就是至圣先师孔子像。孔子头戴十二旒之冕,身着十二章之服,手执镇圭,足蹬云履,神态温而不厉,威而不猛,双目平视,凝视前方,俨然一副帝王之相。其实,孔子的地位在百姓甚至皇帝的心目中,早已凌驾于任何帝王之上了。大家请看孔子像上面对联的横批“万世师表”,四个大字为清朝康熙皇帝题写。细心的游客可以看出,“万世师表”的“师”字少了一笔。据说这是康熙皇帝在题写这四个字的时候,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敬故意隐去的,因为孔子首开私人教育的先河,暗喻孔子没有老师,老师这一职业是由孔子开始的。
文昌阁是文庙内的另一处重要建筑,它于2008年复建,现为长春市传播国学的重要场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游罢长春文庙,记者觉得要想深入了解孔夫子博大精深的思想,还需要“温故知新”。所以,在跟随记者纸上游文庙之余,建议您有机会实地游文庙。
德侔天地 长春文庙
记者 张贤达
国学复兴的落雨声韵,孔子“德侔天地”“道观古今”的精髓和景象,记者在长春文庙亲身体验了。
文庙之德 泽被后世
长春文庙始建于1872年,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像中原祖先一样,这里寄托着长春人盼望本地学子多得功名,多出人才的夙愿,是学子们拜祭孔子的地方。
在传统文化中,文庙就是一个汇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地方。因此,在那个特别强调“打倒孔家店”的特殊历史时期里,长春文庙也曾遭到破坏。
历史也常常峰回路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一个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盛世里,长春文庙复兴了,长春人对国学的热情也被点燃了。
全球联合祭孔、国学大讲堂、成人礼仪式等一系列公益活动,在长春文庙以定期、不定期的形式展开。
据了解,从2003年9月28日至今,长春文庙作为东北文庙的代表,连续8年举办祭孔大典,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长春文庙举办“全球祭孔”“海峡两岸同祭孔”和“全球华人同祭孔”等活动实况,而每次活动长春都是万人空巷。
2005年12月28日,长春文庙与吉林省社科联、长春电视台等单位共同开办了全国首家公益性国学大讲堂。目前,国学大讲堂已经举办讲座300余场,听众人数达百余万人。国学大讲堂的主讲嘉宾来自社会各界,既有专家、学者,也有政府官员。他们凭借自身渊博的国学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运用大量史实材料、耐人寻味的故事和精辟的分析,使闻者如穿越时空,纵横古今,深入细致地掌握国学知识。每当国学大讲堂开讲,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听众纷纷赶到这里,座位场场爆满,有时连长春文庙的草坪上也站满了听众。
长春文庙管委会主任王洪源据此分析,“孔子思想以及儒家学说历经磨难,频临颓废,最终还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殷透了养育着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土地,影响了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种族。究其原因,它是直指人心的哲学,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的,它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是本于生命的源泉。”
文庙不“侔” 只为传承
“德侔天地”是明成祖朱棣赞扬孔子道德与天地共存所说的话,意在赞扬孔子给人类带来的恩光滋育万物,功德与天地一样。“侔”的本意是“等”的意思,长春文庙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却丝毫没有“等”的意思。
长春文庙自2002年复建以来,由一个破烂不堪、默默无闻的古建筑群发展成今天人气飙升、人文鼎盛、誉播海内外的传统文化传播基地,其间经历的艰辛鲜有人知。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老长春”报道的记者,我深知他们的不易。2008年文昌阁复建以前,市民在长春文庙听国学大讲堂讲座时,都要在院子里席地而坐。不是他们喜欢这样,而是因为当时的长春文庙就是这样的条件。但是,长春文庙人却非常乐观地把那段日子称为“在文庙小院中感受春深似海、七月流火”。另外,长春文庙的工作人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自己给自己开工资,这对一个致力于打造公益性活动、传播传统文化的民间机构又是何等的艰难。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依然看到长春文庙人在传播传统文化上所作出的努力,如启蒙礼、成人礼、书画笔会、文昌会、走状元桥、传统婚礼、春节祈福礼、新年送祝福红蛋、重阳送祝寿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长春文庙发展的艰难历程映射出的正是孔子“仁,义,礼,智,信”思想,长春文庙人身上体现出的也正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高尚品质。
文庙天地 越走越宽
2011年,市长崔杰主持召开文庙扩建专题会议,决定将文庙西侧24000平方米的空地作为孔子文化园区用地加以利用,文庙东侧的东二小学也更名为文庙小学。
长春文庙孔子像
工程完工后,长春文庙占地面积将达到5万平方米左右,将成为全国第三大文庙。
2011年7月12日,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全国孔庙保护协会第14届年会,来自全国200多所文庙的代表评选出以长春文庙为首的12家全国孔庙保护先进单位,长春文庙管委会主任王洪源被评全国孔庙保护先进个人,这充分说明了长春文庙多年来的努力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和肯定。
的确,尽管不是全国最负盛名的文庙,也不是全国甚至吉林省历史最悠久的文庙,但是,长春文庙以学习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集现代和传统之大成于一身,长春文庙的祭孔大典已经连续6次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所报道。作为长春市对外展示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长春文庙的点滴努力和丰硕成果使得这一切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当记者请王洪源主任谈谈文庙的未来时,她说了如下这番意味深长的话语:“在今天,人们崇尚科学,崇尚文化,再次敬仰圣人先师,重新审视孔子思想以及儒家文化的深远意义,是国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要把学习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时尚,而是要用心去揣摩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深刻的思想内涵,真正体会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当然,长春文庙已经准备好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这与长春市领导“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让人们对生活、对社会抱有希望,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样社会风气才会越来越好”的寄语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