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必备吧论坛邀请码:浅析美国两党制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0:52:05

浅析美国两党制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

    高雪松(机关一总支)

  一、美国两党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一)美国两党制的历史回顾
    当今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轮流执政的格局,不是在美国建国时就已经存在的,而是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发展而形成的。辉格党和托利党的说法早在酝酿和进行独立战争的时候就有,但这两个派别没有党的纲领、党章和党的组织,算不上现代意义的政党。在围绕1787年宪法批准的斗争中出现了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但也没有形成正式的政党,且在新宪法被各州相继批准后就消失了。

美国有组织的全国性政党,是在最初几届联邦政府时期,围绕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的争论而出现并发展起来的。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在华盛顿政府中担任财政部长的汉密尔顿主张建立国家信贷、建立国家银行、征收进口税以保护美国工业,并要求集中权力于联邦政府,要求从宽解释宪法赋予联邦政府权力。而担任国务卿的杰斐逊却反对汉密尔顿的财政政策,并主张各州和地方政府能够分享到更多的权力,因而从反面要求从宽解释宪法。其中以汉密尔顿为代表的自称联邦派,后改称联邦党,此外还有约翰•亚当斯、约翰•杰等。杰斐逊和麦迪逊另成一党,原名民主党,后为避免被误认为同情法国雅各宾党,1794年改名为民主共和党。民主共和党在1800年大选胜利后保持了较强政治影响,但其政治主张却逐渐转向以前联邦党的立场。而联邦党由于组织松散、内部倾轧而一蹶不振,终于瓦解,此后美国历史上出现了民主共和党一党统治的政治局面。

这种民主共和党一党统治的政治局面一直维持到19世纪20年代。此时,民主共和党已无反对党,但在其执政期间,执政总统常有独断专行的事发生。因而其内部开始分化,追随约翰•昆西•亚当斯的一派被认为是联邦党的继承者,自称青年共和党。支持安德鲁•杰克逊的一派则仍为民主共和党。1824年总统选举中,青年共和党人约翰•昆西•亚当斯当选。此后,民主共和党公开分裂,青年共和党开始称国民共和党。以安德鲁•杰克逊为代表的一派则在1828年改称民主党。并在1840年举行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定名为民主党。而国民共和党在1828年和1832年的两届总统选举中失败,此后便逐渐湮没无闻。1828年,杰克逊当选为总统。1834年,国民共和党的一些人和某些反对杰克逊的势力结成松散的联盟,成立辉格党,因英国辉格党长期拥护议会反对王权而命名,并于1840年赢得总统选举后成为一个全国性的主要政党。但由于辉格党是因为反对杰克逊而结成的暂时同盟,其内部并不稳定,总统选举后其共同利益消失,18世纪50年代便瓦解了。

在辉格党与民主党对立期间,西部土地归属问题和黑奴问题日益成为政治上的重大问题。民主党和辉格党本来就有南、北两大派别。此时终于因为这些问题而公开分裂。1854年,美国国会接受堪萨斯州和内布拉斯加州加入联邦,准许两州居民自行决定该州是蓄奴州还是自由州。南部奴隶主为了在新州强制实行奴隶制,组织武装匪徒进入这两个州,导致了1854—1856年的堪萨斯战争。在此期间,代表工业资本家利益的北方辉格党人、主要反映农民渴望获得土地的要求并主张在新加入联邦的州禁止奴隶制的自由土壤党人以及其他废奴主义组织成员联合起来,于1854年建立了共和党。在这个过程中,共和党在北方各州取代了辉格党,而北方民主党人也大都站到共和党的旗帜下。南部辉格党人却转向民主党。而民主党的分裂,促成了1860年共和党在总统竞选中获胜。林肯当选为总统。这时,主张维护种植园奴隶主利益、巩固和扩大奴隶制的南方民主党人制造武装叛乱,南部十一州相继宣布脱离联邦,于1861年4月组成南部联盟,导致南北战争爆发。南北战争的结果是先进的北部资本主义工业战胜了落后的南部奴隶制种植业,奴隶制被废除。战争结束后,南部经过重建,民主党逐渐恢复了在联邦政治生活中的作用。1884年格罗佛•克利夫兰当选为内战后第一位民主党人总统,结束了二十多年来共和党单独掌握政权的局面。美国两党制由近代走向现代,从此开始了共和党与民主党轮流执政的历史。

1880年以来,美国的两党政治基本经历了三个周期。从1884到1932年为第一个周期。这48年间,共和党居优势,在十二次选举中获胜八次,传统的保守主义占了主导地位。中间虽存在一段时间短暂的威尔逊政府的“进步改革”,但随着一战的结束,美国的政治钟摆又摆回保守主义一边。1932年罗斯福击败胡佛,开始了美国两党政治的第二个周期。这个周期大约持续到60年代末。由罗斯福“新政”开始的社会改良政策,在进行社会福利、扩大公民权利等社会改革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而共和党仅依靠艾森豪威尔的个人声望赢得了两届总统职位。1968年,尼克松赢得选举,开始了美国政治潮流的又一次转变,美国两党制进入了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第三个周期。尼克松所进行的只是“温和的”、“断断续续”的保守主义改革。到70年代末,整个西方世界普遍转向保守主义,美国才开始了里根的保守主义“革命”。里根政府在经济方面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维持了连续6年的低通货膨胀下的低速增长。然而,由于在大量减税的同时增加军费开支并紧缩货币供应,里根政府不仅未能实现所许诺的预算平衡,反而使预算赤字和联邦债务猛增。虽然老布什在外交上取得了辉煌成果,但由于拜里根所赐,在1992年还是被民主党人克林顿击败。克林顿入主白宫后提出了所谓的“第三条道路”的主张,自由主义抬头。

(二)美国两党制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美国两党制的历史回顾,我们认为美国的两党制在现实的运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其发展趋势必将是逐步走向终结。例如,在2000年,小布什和戈尔竞选,在佛罗里达州选票统计问题上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大选争端。在最高法院裁决下,在全国范围内赢得选民票最多的民主党候选人戈尔没有成为美国总统,当选的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被称为“由法院判决出来而非选民选出来的总统”。此外,美国的两大政党走向空洞化。具体表现为;无党派选民日益增加;基层组织作用越来越小;分裂投票现象日益严重;第三党或独立候选人影响力不断上升,对两党制威胁越来越大。政党凝聚力下降,内部一致性不复存在。

1、从两党各自的内部来看

(1)在政党纲领方面,美国的两大政党制定的纲领不过是为了竞选而炮制的临时性文件,不要说对其普通党员没有约束力,就是对作为本党党员的议员甚至总统都没有多大约束力。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阶级、阶层、社会群体、利益集团和个人不是出于作为政党成员所必须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纪律,而是出于自身的利益和权力欲望而从事政治活动,如果他们还宣称自己属于某个政党的话,该政党也只不过是他们出于功利目的而借助的一面旗帜而已。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两大政党的政策界限进一步模糊,政治主张和政治立场日益趋同,两党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过去两党制各自代表的政治观点和政策截然不同。民主党长期坚持自由主义政治观。共和党则是保守主义的代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两党的政治主张差别越来越小,人们更多的只能在选举期间从其本身的党派色彩而非政治主张来划分谁是民主党谁是共和党。在1994年的国会中期选举中,民主党打出“变革”旗帜,而共和党也提出了“美利坚革命”的竞选口号,而在共和党宣传攻势中,共和党成了改革者,克林顿却被指责为“竭力维护过时了的体制”。

(2)在组织方面,美国两党内部的组织中只有少数职业党员真正为本党服务。其他党员都是在选举时的选民登记中统计出来的,选民只是在投票时宣布一下自己是属于民主党还是共和党,而投票时却并不受党派的身份限制,一个宣布为民主党的选民可以投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票,而在国会中期选举中还可以再投民主党的票,反之共和党的党员也可如此。这样的跨党现象不仅在普通选民中时有发生,在总统或国会议员候选人中也屡见不鲜。例如艾森豪威尔在1952年参加总统竞选前一直是民主党人,但在选举中却以共和党人的身份出现并当选为总统。再如前共和党总统里根,早年就一直是一位共和活动分子和民主党人,曾支持罗斯福和杜鲁门,1950年还积极帮助民主党众议员海伦•道格拉斯与尼克松竞选参议员的席位,但在50年代加入了支持艾森豪威尔的民主党候选人的行列,1960年支持尼克松竞选总统,1962年把自己的选民登记正式改为共和党人,1967年成为加利福尼亚州的共和党州长。

(3)在职能方面,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本党总统候选人,通过大选的竞选纲领。总统大选结束组建政府后,本来就不太集中统一的执政党组织,实际上成了以总理、总统为代表的所谓“总统党”和议会为代表的“议会党”和“全国委员会”三个部门。对此,1986年底,邓小平在《旗帜鲜明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谈话中说:“我们讲民主,不能照搬资产阶级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麻烦,这种办法我们不能采用。”

2、从两党的外部来看

适应工业社会的两党制在信息社会其作用已大大下降。美国的两党制是复杂的种族、宗教、利益集团多元结构中主流价值理念相对一致的产物,而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美国的科技、社会、政治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单化的两党制越来越无法反映多元化的美国政治现实,更不能满足选民要求更多政治选择余地的呼声。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利益集团作用的上升,两党制的影响已越来越小。因此它的日渐衰落也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中美政党制度之比较

通过对美国两党制的历史回顾和发展趋势展望,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美国两党制有着本质区别。这一区别体现在:两种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社会性质和阶级性质不同;社会经济基础不同;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最高纲领不同。

(一)中美政党制度形成的政治基础之比较

中国近代现代以来历史已经证明,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制度在中国行不通。早在19世纪70年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一些早期代表人物就开始介绍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主张中国效法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此后从维新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都试图按照三权分立学说来改造中国,但在中国却全都破产了。中国政党政治始于民国。民国肇始,党禁大开。一时政党及政治团体林立,各界竞相立党。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个人的推诚让位,独显华盛顿之风范,但很难确保继承人是亚当斯或杰斐逊。那时的军阀普遍是一些较为典型的新旧思想兼备的人物,其封建意识、皇权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革新思想只不过是他们通向巅峰的面具,一旦步入权力的塔尖,即撕去面纱,尽显本来面目,置现代的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于不顾,恣意践踏近代民主志士用鲜血换来的共和国。袁世凯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轰轰烈烈的政党政治在袁世凯的高压下最终瓦解。其根本原因就是:那时的中国是一个没有独立和民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在外部受帝国主义侵略,没有民族独立;在内部受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没有民主可言。因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没有议会选举和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合法的议会道路行不通。

近代中国人民灾难深重,反帝反封建的一次次失败使广大人民迫切希望有一个新的领导核心来解放中国,而这个新的核心就是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遵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原理,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发展。

与美国相比,中国反动统治结构的专制化程度和政治发展任务的艰巨性,是中国党派合作的基本政治背景。美国的两党制的发展有比较宽松的政治条件。一是没有中国这样的反帝反封建的艰巨政治任务,其任务可由资产阶级独立完成。二是,美国没有中国这种长时间的封建专制社会的历史,它的政治结构弹性系数比较大,可以吸收不很偏激的政治反对派。而中国的政治任务是双重的,但统治阶级又不肯让步,因而把反对派和温和力量都赶到一条道路上来。另一方面中国又有着错综复杂的阶级结构,这是多党现象的物质基础。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异常复杂。传统社会的阶级成分与现代社会里的阶级成分同时并存。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某一阶级或阶层,哪怕只占总人口的一个百分点,也就意味着将拥有数百万成员,完全可以形成一支颇有威势的政治势力。特别是在政治急剧变革的时期,各阶级都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中国应实行多阶级合作。

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来看。1923年6月,中共三大决定,加速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由于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实行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创立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竭力维护包括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使得国民党一直坚持抗日,中华民族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损坏国共合作,悍然发动内战,使民主党派认清事实,抛弃中间道路幻想,接受新民主主义,一心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建国后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依靠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逐渐成为中国多党合作的主导力量,这是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基础。

(二)中美政党制度形成的经济基础之比较

政党政治受经济基础制约。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至民国初期已有一定规模,但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低,资产阶级力量还不足以缔造一个由资产阶级掌权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民国初期的政党多半是松散的政治联盟,充其量不过是资产阶级的间接代言人。不成熟的经济注定产生不了成熟的政党政治。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的。它是为社会主义的巩固、完善和发展服务的。公有制是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社会经济基础。美国的两党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之上的。它是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最好的政党体制。这种制度反映和体现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关系以及通过权力分割调整垄断资本不同利益集团的内部关系。而我国实行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全体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这一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必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决定了人民的权力是不可分割的。经济制度决定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又维护其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制度服务,这一原理是改变不了的。

(三)中美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最高纲领及其组织纪律之比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指导思想是一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它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具体的行动过程中,又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由此而决定的革命和建设任务,制定具体的现实纲领、方针、政策和路线,争取和团结一切可以争取和团结的阶级、阶层和其政党,来实现本阶段的革命和建设任务。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新修订了党纲,其中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改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是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政党。而美国政党的纲领其基础是唯心主义的西方哲学。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些理论看似是合理的,其实却是很荒谬的。无论怎样掩饰,它的最终的实质都是唯心主义的。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党制定的纲领只是一纸空文,对其党员、议员甚至总统都没有约束力。党的纲领政策和政治信仰只不过是个人权力欲望的工具。

三、美国的两党制给我们的启示

辩证的来看,美国以两党制为基础的政治体制虽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但有很多东西还是值得借鉴和吸收的。在民主和法制方面,抛开其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本质不谈,民主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具有继承性和开放性。民主发展同其他一切文化发展一样,是对前人创造的优秀文化借鉴、批判和吸收。不能否认,经过几百年时间,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权力制衡、政党与政权分开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和完善的运行机制,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的法制化。

(一)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在我国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首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个前提,同时又必须面对以下现实: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文化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历史上缺乏民主法制传统,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相当影响;党内民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民主监督制约机制尚未健全;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情况依然存在,民主主体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权利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等都亟待提高。而民主与法制的发展水平总是受到这些社会因素的制约。就直接选举而言,我们党和国家一直是很重视的,并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内容和范围。我国选举法已把公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对村委会成员进行直接选举。从国家制度上看,我国目前实行的“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香港和澳门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着极大的优越性。我们可以说“一国两制”就是最大的民主。实践证明,这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可以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也会逐步走向完善。

(二)依法治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需要法制化。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从美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政党及其领袖人物的表率作用,是政党领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建国初期,联邦党、民主共和党在遵守宪法和法律方面都发挥了极好的表率作用。华盛顿、杰斐逊、麦迪逊等人都主动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传统的国家元首职务终身制划清了界限。他们从国家的大局出发,从建设现代民主和现代法制的神圣目标出发,都在政治上的盛年时期放弃了第三届总统竞选。这种作法对美国的法制建设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另外,在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在最高法院裁决下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当选为新一届的美国总统,他虽被称为“由法院判决出来而非选民选出来的总统”。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的法制体系是强有力的、完善的。除此之外,美国还有对执政党健全的司法监督和舆论监督。虽然其政党之间的监督在主观上总有互相倾轧直嫌,但在客观上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转变领导方式的探索,逐步告别了旧的领导方式,初步确立了法制化的领导方式,从而有力促进了国家的稳定、繁荣和富强。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立足于自身实际不断的探索同时借鉴人类一切值得借鉴的文明成果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对美国的两党制和以两党制为基础的美国政治制度的一些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的政治制度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因此在中国的政治进程中应该坚持和完善这些制度,而不能照搬美国或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和多党制。但是在保持我们的优势的同时,还应该大胆借鉴作为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美国政党制度的某些形式,促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