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黑花生种植技术:中国到底有没有能力挑战美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32:41

中国到底有没有能力挑战美国?

司马平邦

有话要尽量好好说,不能见谁都扔鞋子,扔鞋子也要分对象,比如对美国总统布什就可以扔,他何止该挨两鞋底子呢?

但扔鞋之前,扎伊迪要环顾四周,如果有《扔向布什的鞋子和记者伦理学》的作者在的时候,千万不要扔,扔了之后她可能要跟你拚命,她还会说你不是一个合格的记者,所以你也不一个英雄。

一,她可能是一个自以为标准的新闻记者兼布什总统的女保镖,或者梦想成为他的女保镖的人。

二,她认为只有当好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才能当英雄,在她眼里黄继光、邱少云也都是做记者做合格了才有资历做英雄。否则,就是违反了伦理。

你的伦理几分钱一斤?

连皮带瓤给我称半车!

新闻中有说,扎伊迪向布什摔鞋后被伊拉克军警摁倒痛揍,手臂和肋骨都骨折了,而且还据说他可能被判处两年以上的徒刑――但在阿拉伯世界,扎伊迪已经成了又一个大英雄,我相信如果现在28岁的他某日被释,巴格达的大街小巷将像过节一样沸腾。

伊拉克人民会告诉这篇文章的女作者,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英雄?

所以我更相信他不会被释放的。

只有陈水扁这样的人,即使犯了法,也会被放。

现在的伊拉克政府,它的总理、它的军队、它的警察肯定是不敢挑战美国的,所以才有了扎伊迪身上可能出现的多处骨折,但即使所有的伊拉克人中只有他一个敢于向布什扔鞋,我仍认为他是英雄,而其它人是狗熊,但现在看来,在他的带领下向布什扔鞋的人会越来越多。

伊拉克的总理、的军队、的警察,都是狗熊,狗熊当然不敢向美国发出挑战的,而扎伊迪是英雄,他一人向布什亮鞋(剑)了,而民众将用他们的爱戴再次肯定谁是英雄以及英雄才是民族的精华和人类的希望。

其实,中国如此的例子也有不少,比如这两天的:

北京时间1978年12月16日,中国与美国发表建交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30周年后,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抵达纽约,参加中美建交30周年的纪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戴秉国在布鲁金斯学会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晚宴上发表的演讲。演讲稿中文版长达5600多字,戴秉国专门谈到了接下来中美关系发展最现实的任务、最紧迫的议程、最核心的环节、最根本的途径和最重要的日程,这也是目前公开途径可见的中方最高级别官员对于未来中美关系发展框架的最具体表态。戴秉国说,中国经过30年艰苦创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社会更加关注我们,更想了解中国的长远意图和根本走向究竟是什么。其实,中国的战略意图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么复杂,那么深不可测,中国人没有什么阴谋,只有阳谋,没有什么野心,只有善心。这个阳谋简单得很,就两个字:发展,就是在解决13亿中国人的温饱之后,再让他们都过上小康生活,使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不做霸权梦,不做帝国梦。

戴秉国还说,中国的发展道路、真正繁荣富强起来的道路还很漫长,万里长征才走完了几步啊!中国哪有意图和能力去挑战美国!

我没有看到戴先生如何解释所谓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霸权梦”的关系,可能他也没有做具体解释,不过如果咱不做“霸权梦”,发展到现在也就够了,至少现在中国“立于民族之林”是没问题了,既然我们不想称霸,我看也就不用发展了――如果我是个美国记者,一定会这样问。戴先生试图用最直截了当的“中国没有能力去挑战美国”在这个中美之间的这个重要日子向美国人为中国人的30年改革开放成果打圆场,这就叫一个外交官的尽职尽责的外交辞令吧。

不过,就在同时,另一批中国平民似乎没有他们国家级的外交官那样有风度和给外国人面子,2008年12月17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所属振华4号轮上30多位中国船员终于逃脱了亚丁湾水域的索马里海盗的魔爪,他们之前在从苏丹返航途径亚丁湾水域时遭遇两艘海盗船袭击,有9名海盗登船,并在甲板上与我船员对峙,这帮家伙太小看这批汉武大帝和成吉思汗的后人的胆识和能力了,更想到不英勇的中国船员居然端起高压水枪与之对峙,并成功阻止了海盗进入内舱,他们的无畏震慑了海盗,在随后赶来的马来西亚防海盗信息中心直升机的支持下(击沉海盗船1艘),海盗只好放弃攻击,狼狈逃窜。

昨天看到扎伊迪扔鞋的壮举还在感叹在中国这样的爷们太少,今天振华4号的中国男人就赤手空拳打败了国际海盗,建议在这只伟大的民船和这船伟大的海员返回祖国的时候,请给予他们英雄般的迎接吧。

振华4号,振兴中华的意思。

当然,在那位对扎伊迪没有记者职业素质的作者看来,这群船员肯定也不是英雄,因为一个普通的平民船员并没有抵抗海盗的职业要求,所以他们拿起高压水枪抗争就是不合格的船员,正像扎伊迪一样,都没有资格做英雄的。

以上最近发生的两件事又说明,虽然某些权力部门在向表示“中国没有能力去挑战”,但振华4号上的30多位船员的行动仍然明确告诉我,在中国民间,仍然有那么多不怕死的,不畏恶的,不信邪的人。

其实,在今年初,亦有一位叫陈炳德的中国将军也说过与戴先生类似的“外交辞令”,陈炳德军衔是上将,和平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军衔,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即中国军队的战略主脑。

2008年1月中旬,陈炳德上将会见访华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基廷海军上将,基廷对记者说:“我们希望能直接地告诉我们的中国同事,增加透明度可以带来更多互信,减少可能的误解。我们来这里的原因之一就是要厘清(中国增加军备的)动机,因为误解将导致冲突或危机。”而陈炳德在会晤基廷前回答一美国记者提问时也说了一段类似“中国没有能力去挑战美国”的话,“你确定美国担心中国的军备扩张吗?那是不可能的。中国与美国在军事上的距离很大。”不过,这并不是陈将军的全话,他紧接着冷笑着又送了美国人一句:

美国怕中国,那是你们自己胆子太小了。

我看到当时媒体对陈炳德将军的这番发言有多种解读,但我认为最靠谱的是如下这种:陈炳德将军这一句谦卑兼带利刺的话,谦卑是虚的,是外交式的,但骨子里分明是一声呐喊:

孙子,有种你们放马过来!

当然,做外交官,像扎伊迪那样情绪一激动就向对手扔鞋子,会让世界各国以为中国是个鞋(邪)教国家,但把“中国没有能力去挑战美国”当成教科书式的外交辞令,显然更不能代表这个国家,至少不能代表那30多个赤手空拳跟海盗对着干的振华4号中国船员。

所以,我觉得还是陈炳德将军的这个表态最得体。

忽然想起当年的周总理、陈毅元帅和如乔冠华主导中国外交部的时候,中国那些掷走有声的表态,最近,法国总统萨科奇对中国的态度反反复复,弄得中国政府很难办,这里面会不会也有我们驻法外交官的责任呢?

对海盗,即使赤手空拳也要用高压水枪抗争。

对侵略者,即使掌中无剑也要敢于向他亮鞋底。

要学会像陈炳德将军那样说话:孙子,有种你就发马过来。

而且,现在看来,中国真的急需一种全新的外交思维方式和一套全新的外交话语系统。========================================================================

庚子赔款是对华侵略还是资助?

发表于 2009-01-20 20:47:41

常常听说“庚子赔款”,但对庚子赔款的数额和用途许多人并不清楚。所谓“庚子赔款”是清朝政府在1901年9月7号与西方11国签订的《辛丑条约》所规定的赔款,由于这笔赔款是针对1900年,也就是中国农历庚子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所以称之为庚子赔款。

庚子赔款的总额为4亿5千万两白银,其中对美国的赔款为3200多万两,在当时折合大约2400万美元。

1906年3月,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向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建议,用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办教育,并资助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罗斯福采纳了这个建议,向国会提出赞助中国教育的咨文。1908年5月25号,美国国会通过了有关决议。

1908年,美国正式宣布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也就是1160多万美元,用以资助留美学生。

为了开展派遣留美学生的工作,清政府1911年在北京开设了清华留美预科学校,1924年改名为清华大学。1917年到1921年,美国又用庚子赔款在北京建立了协和医院以及协和医学院。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把庚子赔款的剩余部分全部用于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为此专门成立了中国文化教育促进基金会,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托管董事会,负责掌管基金会的运作。

此后,这个基金会把大笔款项以奖学金的方式提供给清华大学。由于拥有可靠的经费来源,清华大学从创建之初就具备特殊的优势和办学条件。另外,很多中国的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后来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精英,他们在推动中国在人文和科技领域的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对于美国利用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办教育,通常说法是美国这种做法并非出于正义和公道,而是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也就是说,美国的庚子赔款兴学非但无功,而且有过。

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美国从来不曾干涉清华大学的办校方针,从来不曾介入中国选送留美学生的事务,并没有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主权,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美国的带动下,辛丑条约涉及的其他一些国家后来也陆续向中国退还了庚子赔款。 强盗到你家杀人防火,抢走100万,后来强盗还给你50万,你就要感激强盗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对于美国利用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办教育,通常说法是美国这种做法并非出于正义和公道。客观上,很多中国的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后来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精英,他们在推动中国在人文和科技领域的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 所以我们不必感谢美国,也不必特别痛恨美国!只不过是美国减轻罪恶吧!辛丑条约是不平等条约,庚子赔款是国耻.我们不宣扬仇恨,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历史.唉,悲哀,现在还有如此不要脸之人。你被人打了三巴掌,然后又被他在脸上轻轻安抚了一下,你就感激不尽了?!研究历史,必须尊重史实。在当时的世界各国列强对待中国这块土地,应该是“各有各的”不同对华政策。其用心和目的,那就是更加贴近中国,了解中国,进而实施帝国列强的整个对华政策。至于美国的传教士向自己本国的总统提出一些“建议”,充其量也就是“施恩于小慧”以便在中国获得更多的信徒。现在的一些教会不也是在实行这种办法“教化于民”吗!?正像有那么一小撮“汉奸”的逻辑:“如果日本鬼子仍能继续统治东三省,现在早发达了”奴化论调一样。这种为洋化的思维还是不要继续“滋生”为好。病态的思想。美国退还赔款是因为签订辛丑条约时虚报数额,迫于国内压力才退还部分赔款。人家精明,多培养几个人为"美国的月亮圆"的人,这是放长线钓大鱼,事实上,人家的目标早就达到了!这就好比赤裸的殖民主义和现在的民主输出一样有其进步 的一面但侵略就是侵略再文明掠夺还是掠夺而美国这一个措施的深远影响在于可以把中国自身文明灭亡于无形与快乐之中毛主席说。美国的这种做法是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是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最有效的办法!\\\\\\\\\\\\\\\\\\\\\\\\\\\\\\\\\\\\\\\\\\\\\\\\\\\\\\\\\\\\\\\\\\\\\\\\\\\\\\\\\\\\\\\\\\\\\\\\\\\\\\\\\\\\\\\\\\\\\\\\\\\\\\\\\\\\\\\\\\\\\\\\\\\\\\\\\\\\\\

中国副外长斡旋印巴冲突为何无功而返?

司马平邦

中国副外长何亚非作为特使赴印巴斡旋印巴矛盾,是2008年中国外交界的最后一件大事,不过很可惜他只交了张50分的答卷,而及格线在60分。

印度媒体用“中国特使一到,巴基斯坦态度就软化”来赞叹中国在这个被印度视为敌国的邻国的影响力,12月28日,在印巴关系剑拔弩张之际,中国政府紧急派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作为特使赴巴基斯坦进行斡旋。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斯瓦兰·辛格教授30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灭火”举动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通过何副外长的说服和努力,巴基斯坦政府和军队已经在和印度的强烈对抗中渐渐软化。

但就在印度媒体和外交专家发出这样的“赞叹”的同时,何副外长却在结束对巴基斯坦的访问后,又取消了原订飞向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行程。据媒体报道:“印情绪化对待中国善意调停”。

据某外交人士表示,印度与巴基斯坦因孟买恐怖袭击事件交恶之后,北京试图插足其间扮演“诚实的仲裁者”角色,但对北京与伊斯兰堡关系密切早已不满的印度故意不理不睬。印度主要媒体《印度时报》外交新闻主笔英德拉尼•巴格奇今天透露,北京特使副外长何亚非昨天访问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受到巴国领导人热烈欢迎,但由于印度政府直到最后关头仍故作不理不睬,使得何亚非被迫临时取消访问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行程。

巴格奇又说,12月27日,北京外长杨洁篪打电话给印度外长慕克吉,建议新德里与伊斯兰堡恢复对话,可能对解决问题会比较有建设性,但对北京与伊斯兰堡关系密切早有心结的慕克吉正在气头上,断然回绝了杨洁篪提出的任何有关建议。不过,在印巴对峙上处于劣势的巴基斯坦,对北京的及时介入则是感激涕零。巴格奇指出,巴国外长沙阿•马哈茂德•库雷因此在今天又重覆北京提出的印巴对话建议。

印巴紧张关系,不但是这两个国家的事,因为这两个国家和中国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殊关系,它们之间的紧张对峙,显然也会破坏中国南部边境的和平环境,而且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大国能够承受两个与自己领土接壤的有核国家爆发大规模冲突,所以印巴冲突对中国的干系似乎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中国没有任何袖手旁观的理由,而且作为外交手段,从中调整印巴矛盾,对中国来说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但现在看来,至少何亚非的调停是失败的,他只搞定了巴基斯坦,而连印度领土都没有沾。

不知道何亚非外交斡旋的结果是不是在他出差之初外交部已经料到的,也不知对于并未缓解的印巴局势,中国外交部还会拿出什么样的调停手段。

或任由印巴关系紧张上升?

当然,直观此事,中国作为一个正在成为“世界公认”的大国在南亚次大陆的影响力也受到了质疑。

看来南亚次大陆真的不是中国的码头,混不开。

为什么中国能这么容易搞定巴基斯坦,却对印度无能为力?

其实,或者2008年底登在《南方周末》上的一篇中国外交学院现任吴建民院长、前中国驻法国大使的访问可以给何亚非的这个答卷一个注解。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认为中国外交硬就好是浅薄表现》,吴建民先生为报纸读者认真梳理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交重大方略,对所谓的“韬光养晦”、“ 解放思想”进行了细致解释,不过我觉得这篇采访更多是对“民族主义”和“价值输出”的批判。

按吴先生的解释,首先那个拒绝了中国外长杨洁篪和副外长何亚非的印度外长慕吉克显然是标准的“浅薄”,他对巴基斯坦和从中调停的中国的态度都傲慢,如果相信吴先生的话是对的,那么印度外长就是错误的。

但这回是“不浅薄”的我们不得不面对斡旋的失败。

这次何亚非的外交斡旋也可以说是吴先生所言的“韬光养晦”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吴先生在访问中说:

有人反对韬光养晦,我不同意。一个国家和一个人一样,是夹起尾巴做人好,还是张牙舞爪、锋芒毕露好?当然是前者好。很多反对韬光养晦的人,我想他们很多问题还没有想清楚,比较浅薄。

所以,这次不但我们要“夹着尾巴做人”,又派出副外长去劝说小兄弟一起“夹着尾巴做人”,小兄弟还很中国面子,正如印度媒体所言:“中国特使一到,巴基斯坦态度就软化”,当然,我们原订的计划是说服印度也要“夹着尾巴做人”的,如果两家都“夹着尾巴做人”,肯定相安无事,天下太平。

但万万没料到印度出了个“张牙舞爪、锋芒毕露”的外长慕吉克,慕吉克肯定是代表了现在印度政府的“张牙舞爪、锋芒毕露”,所以,何亚非的调停只能无功而返——现在,在中国的劝说下“夹着尾巴做人”的巴基斯坦眼中,我们这个“夹着尾巴做人”的大哥会是什么形象呢?

其实,“夹着尾巴做人”和“张牙舞爪、锋芒毕露”确实是国家外交的两种典型形象,比如现在巴以局势的两端哈马斯和以色列,就是两个“张牙舞爪、锋芒毕露”的敌对力量,恐怕如吴先生所言,有一方“夹着尾巴做人”也不会至此,但为什么以色列不这么干,而比它弱小的多的哈马斯也不这么干呢?

好,我们各送它们一个“浅薄”吧。

但这次“浅薄”的还不止是以色列和哈马斯,还有美国和英国,它们不但没有劝以色列见好就收“夹着尾巴做人”,还在不断明支持以色列一轮比一轮更猛烈的对巴勒斯坦的军事打击,而且大有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架式――不知道如果让“夹着尾巴做人”的吴院长现在去当巴勒斯坦的外交官,他会如何让两个敌对方都“夹着尾巴做人”――其实谁都知道让两个敌对者都“夹着尾巴做人”是不可能是,只能是在一方“张牙舞爪、锋芒毕露”面前,它的对手最后选择“夹着尾巴做人”,甚至举白旗投降了事。

如果外交上可以把举白旗投降当成最后的底线,“夹着尾巴做人”当然是行得通的。

这也正是我佩服哈马斯而不佩服吴先生的地方,前者当然是宁死不屈的(以色列应该也一样),但吴先生的外交主张却有把举白旗投降当成外交底线的嫌疑。

为吴先生和一切主张“夹尾巴做人”比“张牙舞爪、锋芒毕露”更好的先生们再找一个反面例子:

1965年9月2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陈毅在北京举行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就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当时国际局势中的许多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香港《正午报》、《香港夜报》、《国际文摘》等报社的记者提出一个问题:中国政府怎样看待美国利用香港作为侵越战争的据点?

听完提问,陈毅神情顿时严肃起来,他严正指出:“如果美帝国主义决心要把侵略战争强加于我们,那就欢迎他们早点来,欢迎他们明天就来。中国人民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来保卫自己神圣的祖国不受凌辱侵犯!”他声若洪钟,语气严厉:“我们等候美帝国主义打进来,已经等了16年。我的头发都等白了。或许我没有这种幸运能看到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我的儿子会看到,他们也会坚决打下去……”

如果陈毅元帅在世,不知道他的副外长会带着什么样的旨意赴巴基斯坦调停,如果他的副外长被印度外长狠狠地卷了面子后,他是会愤怒地发出咆哮,还是转过头来奉劝国人“夹着尾巴做人”比“张牙舞爪、锋芒毕露”好。

吴先生现在是外交学院的院长,他在《南方周末》上的这篇访问可以看成有外交教科书式意义的东西,但显然它不是得自陈毅元帅及毛周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新中国外交事业的真传。

中国的外交,在何亚非印巴斡旋半途而废中从2008年过渡到2009年,这个起点一点儿也不好。

莫说别的,只在印巴问题,我们的下一步外交动作是什么?

软的手段,“夹着尾巴做人”的,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巴基斯坦,都用过了,但对印度来说看来没什么大用处,这也是为什么外交部最后决定让何副外长回京的主量用意,是不是紧接着中国的“浅薄”的硬手段要上场了呢?如吴先生在这篇采访中说的:硬和软都是手段,不是目的。

但中国在印巴冲突事件上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说过,在这件事上,中国不可以也不可能袖手旁观,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对抗太悠关中国利益了,而现在中国仍不能如吴先生所说的用“深刻”的手段制止战争危险的升级,所以,也就必须面对那种战争发生的可能。

那么,这时中国的“目的”是什么呢?

当然是胜利――第一,让印巴之间的对立在中国的强大压力下瓦解;第二,即使战争真的发生,中国必须站在巴基斯坦一方,尽全力让战局有利于我们。也就是说,即使我们采取了“夹尾巴做人”的手段,早晚有一天也不得不重新回到“张牙舞爪,锋芒毕露”的“浅薄”上来。

就是让中国的军队代替所有的外交官们发言。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让中国的军队代替外交官们发言呢?

关于此,我看到一篇《中国军方保卫巴的决心为何如此坚定?》的帖子,觉得说得很有道理:

印度在战略上对巴基斯坦方面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一点是中国所无法容忍的和漠视的。更何况,印度的背后,美国也在推波助澜,更需要高度警惕。印度已经在美国的帮助下,开始谋求彻底改变中印边界现状。

巴基斯坦亲华的状态就是中印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现状。印度谋求改变这个现状也就触及到了中国最核心的利益,一旦巴基斯坦改变现有立场或者实力结构被摧毁,将对中国力量部署的整体格局产生致命的负面影响,巴基斯坦方向的现状被改变的后果之严重,实在是中国所不能承受的

在前一个阶段,中国为了建立双边战略互信的努力也让印度对中国产生了一个不大的战略误判。然而,这个战略误判自产生伊始便似多米诺骨牌一般产生了连锁的反应。印度不断加强自己的试探,在涉华问题上日益反动,最后终于还是走上了触碰巴基斯坦方向现状的道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现今,印度还没有最终进行改变现状的致命一搏,中国还有机会来让事态回归到正常轨道上。一方面,支持巴基斯坦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敲打印度也是必须的。甚至,中国要在孟买问题上表现出与美国截然不同的立场。

从理论上说,我们当然可以时刻准备着应对危机升级。可是俗话说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中国不可能时刻保持高度的精力集中应对巴基斯坦方向。因而,还是要将真正的危机扼杀于萌芽阶段,逼迫印度回到互信的道路上来。压力会让印度认识到,在现状的压制下,没有中印互信,印度的脚步很难走出南亚和印度洋这一区域。

事涉中国核心利益,是可忍孰不可忍。用坚决的态度协同巴基斯坦(用军事手段)打消印度改变安全边界现状的任何企图,这是发展中印互信不得不走的道路。如果印度始终无法接受现状,那么他就不适应大国之间的游戏。对付这样一个不成熟的国家,恐怕进一步升级冲突直至走向战场,都是无奈中不得已的选择。适当的时候,确实应该展现一下中巴友谊的力量。

其实,做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有时候难免会采取一点儿桌子下的手段,有时候也会有迂回和隐忍,但如吴先生这样,堂堂正正地把这样一个尊严大国的外交政策归结为“夹起尾巴做人好”,说实话,我实在是第一次听说。

联系吴院长曾经服务的中国驻法大使馆在2008年剧烈动荡的中法关系中的负作为,是不是就因为我们太过信奉“夹起尾巴做人好”而将另一种中国软弱可欺的信号传达给了法国政府和萨科奇呢?再联系现在美国政府对以色列在与巴勒斯坦人的战争中的强硬支持,以及印度政府在印巴紧强对峙上的强硬态度,以及俄罗斯在格鲁吉亚等诸国际问题上的强硬态度,我们是不是需要检讨一下那种曾被奉为圭臬的实用外交策略和极可能被吴先生写进外交学院教材中的“夹着尾巴做人”比“张牙舞爪、锋芒毕露”更好的外交原则已经和现在的中国,这样一个可以与美国、印度、俄罗斯这样的世界大国并列的大国应该奉行的外交政府或外交原则非常不相称、甚至背道而驰了呢?

时至今日,我们既要承受何副外长被印度外长卷面子的尴尬,又不能制止印巴冲突的升级,试问,中国外交将这样的尾巴夹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亲爱的中国的外交家们,中国既不需要你们“夹着尾巴做人”,也不需要“张牙舞爪,锋芒毕露”。而是要不亢不卑,有礼有节--但该硬气的时候一定要硬气,既有原则又维护尊严,为国家争取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