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empt try:胡兰成传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48:50
胡兰成传略

  胡兰成(1907-1982)出身贫寒,中学未毕业即回家乡小学教书。他从小聪明好学,有“乡间才子”之称,因此自视甚高,不甘心当一辈子“孩子王”,不久就离开家乡,闯荡四方,但郁郁不得志。1936年6月1日,广东军阀陈济棠和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联合发动反蒋的“两广事变”。胡兰成在《柳州日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政论文章,积极鼓吹两广与中央分裂。他的政论引起各方的注意。汪精卫系统的《中华日报》也邀他撰稿。他的文章发表后又受到日本刊物的青睐,当即译载。 

  抗战爆发,上海沦陷后,他被调到香港《南华日报》当编辑。他写的社论《战难,和亦不易》,深受汪精卫妻子陈璧君的赏识,认为他是个人才,想见见他。经过打听,才知道他还是一个月薪仅60港元的小编辑,一家生活很不易维持,且眼病甚重,无法应召去见“夫人”。陈璧君为此狠狠地责备了主持该报的林柏生,认为他埋没真才。林柏生大为惶恐,连连谢罪,立刻提升胡兰成为总主笔。 

  1939年春,汪精卫从河内偷渡到上海,着手组织伪政权时,由于陈璧君的推荐,便电邀胡兰成到上海,充当自己的侍从秘书。翌年,汪伪政府成立,胡兰成被任为宣传部政务次长、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中华日报》总主笔。当时汪精卫称他为“兰成先生”,经常向他“殷殷垂询”,他因此被称为汪精卫的“文胆”。胡兰成踌躇满志,自诩“稳坐政论家第一把交椅”,“和平运动时位居第五”,不料因此得罪了汪精卫、周佛海和林柏生等人。胡兰成很快就被免去职务,又成了“一介布衣”。 

  被排挤出汪伪集团后,他通过日本使馆的官员清水、池田笃纪,和日本军政界的少壮派人物拉上了关系。日本宇垣一成大将约见胡兰成,向他请教:如果日本失败,应该向谁求和。胡兰成献计道:“向重庆求和,必遭到拒绝;至于延安,可以取得某种军事上默契,但于大局无补。求和必须向英、美,别无他途。”宇垣认为他的话有道理,由此他的身价倍增。 

  日本投降后,胡兰成逃出武汉,先后隐居上海、浙江等地。于新中国建国前后偷渡日本,后又曾执教台北。1976年,胡被逐出台湾,又客居日本,1982年病死于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