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信息管理:什么是灯草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16:55
什么是灯草边 ? (2011-09-19 22:00:27)
雍正

色釉瓷器如红釉等,口边有一圈白线,底足之处又必有圈线一围,其形若灯草,故名灯草边.以质极润,线极齐者为贵.明宣德红釉及蓝釉器,必有规矩的灯草边.清雍正仿明宣德红釉器的近灯草边处,色较淡,但亦甚规矩.灯草边如呈方形,抚之如平面,则尤为贵重,后仿之品少有方边者.

这件棱白的地方就是典型的灯草边
明宣德时烧造的上等蓝釉。见“蓝釉”。
宝石蓝釉瓷器釉色名。明宣德时著名蓝釉品种。因其色如蓝宝石,故名。深色者多泛黑,浅色者多泛白。器物口沿处,有一线醒目的“灯草口”(白边);边沿积釉处微泛黑褐色。釉质肥腴,显桔皮纹。
宣德霁蓝釉鉴定要点如下:
(1)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
(2)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足圈足露胎。
(4)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
(5)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凸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
(6)造型碗、盘常见,瓶、壶传世品中少见。
,“郎窑红的口与足,也有与明代宣德红釉相似的那种‘灯草边’;不过,宣德时为自然形成的白口,而康熙时则是人为涂施的一层厚而含有粉质的白釉或浆白釉。”这是郎红同祭红的重大差异之一。而且,郎窑红“器口的粉白釉,由于釉质疏松,常造成口沿处的漏釉与破泡,又由于干裂的破泡孔内易于藏垢,而形成器口的片片黄斑”。所以,康熙郎红的这层极易藏污纳垢的“灯草边”时至今日能保持原貌者甚少。而那些流落于民间的郎红由于保存环境通常较差,其“灯草边”大多已很不雅观,有的则被打磨掉。鉴于此,“灯草边”的形态及模样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区分郎红与祭红的依据,是鉴定时不可疏忽的一个重要细节。
“灯草边”的成因在于:焙烧过程中,红釉因流动变薄,加上口部和底足胎釉交汇之处的釉汁原本就较薄,而铜分子在高温下又容易挥发和氧化,从而形成一条宽度约2~5毫米的白边。
又:高温铜红釉瓷器口沿部特征。高温铜红釉瓷器口沿往往有一周自然或人为形成的白色圈线,犹如一叶灯草围于口部。这种现象出现于明代永乐时期,宣德时期趋于精细,均是在烧成过程中因釉的流动而自然形成的。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督陶官郎廷极仿烧明代宣德时期红釉瓷器几乎达到乱真程度。但宣德红釉瓷器口沿部那圈自然天成的灯草边却无法仿制成功,只好在红釉瓷器口沿部人为地涂一圈厚而含有粉质的白釉或浆白釉予以替代。
又:明、清景德镇窑的红釉瓷器,在焙烧中,器物上部釉汁向下流动,口沿部分釉层减薄,釉层里的铜红胶体粒子下坠,使器口呈色变淡,宛如一圈灯草围于口部,故称“灯草边”或“脱口”。因工艺不同,“灯草边”的特征也有区别,如明代宣德红釉为自然形成的白口,而康熙郎窑红则是人为涂施的一层厚而含有粉质的白釉或浆白釉。
郎窑红釉,釉汁凝厚,焙烧时,器物上部釉汁向下流动,口沿部分釉层减薄,釉层里的铜红胶体粒子也下坠,使露出的胎体和淡色薄釉,宛如一圈灯草围于口部,故称“灯草边”,也叫“脱口”。是郎窑器的一种主要特征。
乾隆灯草边祭蓝大盘 26公分 全品

色釉瓷器如红釉等,口边有一圈白线,底足之处又必有圈线一围,其形若灯草,故名灯草边.以质极润,线极齐者为贵.明宣德红釉及蓝釉器,必有规矩的灯草边.清雍正仿明宣德红釉器的近灯草边处,色较淡,但亦甚规矩.灯草边如呈方形,抚之如平面,则尤为贵重,后仿之品少有方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