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恋人心》演示:历代女诗人的诗生活(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7:47:26

第31章 王清惠


第31章 王清惠

我为你离歌一曲

个人简历

姓名:王清惠

朝代:南宋

籍贯:临安

职业:昭仪

主要作品:《满江红》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辗关山月。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满江红》

宋朝女诗人数量上比男诗人少,但都是文学史上举足重轻的翘楚。如大姐大李清照,“断肠诗人”朱淑真,“鹦鹉诗人”张玉娘等等。下面说到的王清惠,虽然没有前面三位那么有名,但也是实力派诗人。王清惠仅凭借一首诗就成为名垂千古的女诗人,这在诗歌史上还真不多见。南宋的第六位皇帝赵禥脑子有点进水,只知道寻欢作乐,不知道治理国家。眼看国家要葬送在自己手里,这个赵禥非但没有励精图治重整山河,反而是唉声叹气前怕狼后怕虎,埋怨前任皇帝太不够意思,留下这么个烂摊子让自己收拾。赵禥确实有点傻,再怎么说这也是老赵家的江山,只要加把劲还是有希望扭转败局的,但他没有。后来赵禥干脆当了甩手掌柜,把残局交给宰相贾似道收拾。贾似道一拍胸脯说道:“陛下您就放心吧,有我老贾在,大宋王朝必定安然无事。”后来,赵禥真的彻底放心了。经过贾似道的精心“治理”,大宋王朝很快濒临“破产”,所有子民即将面临被兼并到元朝,寄人篱下的结局。

王清惠是赵禥的昭仪,也是赵禥私人乐队的主唱,她和乐队成员之一的汪元量处得不错。汪元量暗恋过王清惠,但最终摄于赵禥的淫威,没敢轻举妄动,将这段感情深埋心底。王清惠也明白汪元量的意思,无奈中间隔着一个惹不起的皇帝,所以也只能当爱已成往事了。1276年3月,蒙古大军打进临安,南宋彻底灭亡。后宫所有女人(上到九十九,小到刚会走)都被俘虏北上。一行人等经过汴梁夷山驿站休息时,王清惠突然想到,国家没了,幸福没了,一切美好都在战火中被摧毁。不由地悲从心头起,诗向胆边生,在驿站墙壁上快速写下一首《满江红》:“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辗关山月。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只要是热爱古典诗词的朋友就不难看出,如果遮盖这首诗的标题,恐怕十有八九的人都会想到岳飞那首《满江红》。尤其是这句“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与这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简直就是一对手足情深泣泪啼血的“双胞胎兄弟”。不同的是,岳飞乃一员驰骋疆场的将军,王清惠是一名侍奉君王的弱女子。当南宋江山社稷遭遇铁蹄践踏时,他们的国仇家恨是一致的,血液里的反抗因子是统一的。这首写于驿站的《满江红》,是即兴之作,并没有公开发表,但却很快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一代人的亡国记忆。此诗之所以能闻名于世,首先要感谢文天祥老师,没有他的力挺,此诗恐怕早被如烟的时光遮蔽了。题诗不久,王清惠随众佳丽到达北京,成为阶下囚。

王清惠离开汴梁夷山驿站不久,文天祥被俘。重走老路,让这位大诗人有幸在墙壁上看到王清惠这首《满江红》。当时文天祥非常激动,大声说道:“好!如此充满爱国主义的诗篇居然出自一位女子之手,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喊完好之后,文老师也提出了疑问。他认为,王清惠这首诗的瑕疵是写得不彻底,对亡国之痛的心情表达得还不够纯粹。应该再悲愤一些,再决绝一些,再声嘶力竭一些。文天祥老师叫好的同时还是留下一丝遗憾。后来,文天祥心血来潮,就擅做主张地把这首《满江红》做了一番修改。说是修改,还不如说是重新写了一首。文老师是这样“眉批”王清惠的《满江红》的:“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客观评价,这首诗经文老师这么“改”完之后,品质确实有所改观,但没有发生质的飞跃。文天祥是大文学家,曾写出《过零丁洋》那样豪气冲天的大作品。文式诗风走的也是岳飞“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那样大开大阖的路子。细读此诗,却发现其间洋溢着阴柔之气,阳刚之美不见了,倒迸发了婉约派的意味。反过来再读王清惠的《满江红》,阳刚之气甚浓,也不像文老师所说的那样“不够决绝”。而更绝妙的是,王清惠的《满江红》经过文天祥的一番渲染,居然火了起来,成为历史上爱国主义诗歌的经典作品之一。不知道这首诗的版权到底归谁所有?

前文说过,王清惠在给赵禥当昭仪的时候,有个相好的音乐家叫汪元量。后来汪元量和王清惠一同被元兵俘虏,一同被押至北京。汪元量是个有血性的音乐家,他和文天祥关系不错。汪元量听到文天祥的“改诗”事件后,不是很赞同文老师的做法。写信对王清惠说:“文老师固然是大师,但改得味道全然变了,不好不好。待我来改之,你看看是不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汪元量“润色”的《满江红》(和王昭仪韵)是这样的:“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CS。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人去后,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蝉娟,菱花缺。”汪元量毕竟是音乐家,对文字的把握远远不如专业诗人那么自如。他的这首和诗,比文天祥那首强不到哪去,更比不了王清惠那首。具体说来,文天祥之诗,至少还是表达准确,词句华丽。而汪元量之诗却连个中心思想都没有,只能算初级文学青年的水平。若干年后,国学大师王国维重新品读三位的《满江红》,说汪元量这首诗“其境界与清惠之词相差十万八千里”。

王清惠随“大部队”到达北京后,应邀加盟元朝朝廷歌舞团,成为一名独唱演员,经常和乐队一起慰问演出。身为宋朝皇帝的贴身昭仪,整日站在台上为一群草原深处来的基本不懂艺术的蒙古人表演,真有点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的感觉。身为艺术家的王清惠感到悲哀,艺术自有其高贵之处,欣赏者也该是懂风雅解风情的雅士们,想不通,无论如何也想不通。没多久,王清惠就以身体不适情绪不佳为借口申请提前退休。元朝文化部最高长官一看,王清惠这是“罢演”啊,几次三番找借口拖延,故意不予批准。这让王清惠心情更加郁闷,就以绝食抗议。王清惠每天一睁开眼,看到的都是元朝的官兵,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破败的山河,感到无比悲伤。最后王清惠终于找到一个清净的道观,当了道士,从此过上了眼不见为净的生活。王清惠的相好汪元量则下落不明,史书上也没有记载。诗人王清惠这种赤诚的爱国之情几百年来一直为世人称道,作为诗人,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她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一个泱泱大国,怎么可以没有皇帝和诗人呢?虽然皇帝是昏君,但诗人却是真诗人。

 

 

第32章 张玉娘


第32章 张玉娘

鹦鹉一去春寂寂

个人简历

姓名:张玉娘

朝代:南宋

籍贯:浙江松阳

职业:诗人

主要作品:《赠沈佺》、《玉女摇仙佩秋情》

朝云暮雨心云来,千里相思共明月!

《山之高》节选

强起推残绣褥,独对菱花,瘦减精神三楚。为甚月楼,歌亭花院,酒债诗怀轻阻。待伊趋前路。争如我双驾,香车归去。任春融、翠阁画堂,香霭席前,为我翻新句,依然京兆成眉妩。”

《玉女摇仙佩秋情》节选

品读张玉娘之前,先看看后世的学者是如何评价这位六百多年前的女诗人的。现代著名词学家唐圭璋教授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宋代女词人张玉娘“鹦鹉冢”故事的来源》中写道:“可是很少人知道,宋代还有一位女词人张玉娘,足以和她们分庭抗礼呢!……她短促的身世,比李易安、朱淑真更为悲惨。李易安是悼念伉俪,朱淑真是哀伤所遇,而她则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含恨千古。她这种贞孝的大节,不独超过寻常百姓,便是李易安、朱淑贞也还逊一筹呢!”现代词学家谭正璧在其编著的《中国女性文学史》中写道:“宋代女词人以地位著名的,有魏夫人和孙夫人。以作品著作著名的,有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被称为四大词家。”陶秋英教授在她的《中国妇女与文学》一书中有言:“玉娘的诗很好,虽不十分多,差不多首首都好。”现代戏曲史家赵景深教授称张玉娘故事为“一出希腊式的大悲剧”。从中不难看出,以上学者对张玉娘的评价非常高,甚至有超越李清照之势。那么张玉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她有何等才华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这还得从她生平说起。

诗人张玉娘字若琼,自号一贞女士,出身豪门,家学渊源。自小跟沈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十五岁时被父母“预定”(订婚)给了沈佺。后来沈佺家道中落,无钱无势,贫困交加。张玉娘的父母担心闺女嫁过去吃苦,就故意推延婚期。沈佺一看老丈人要“毁约”,就乱了阵脚,整日心情抑郁,不思茶饭。张、沈二人毕竟感情基础牢固,这点小风浪还不至于将爱情之船掀翻。张玉娘担心沈佺想不开,就写诗表明态度:“汝心重石坚,我扣冰雪洁。心去未千里,相思共明月。”张玉娘说得明白,无论发生任何变化,我都为你坚守最后一块阵地。希望你也别灰心丧气,要努力争取,让我父母回心转意。沈佺得诗之后信心倍增。就“气势汹汹”地对老丈人说:“您不是嫌我没出息吗,我倒要混出个人样给你看看。好好对待玉娘,等我功成名就之后接她享福。”之后沈佺踌躇满志到了东京汴梁,打算凭借自己一身才学考取功名。沈佺毕竟出身书香门第,自小饱读诗书,底子扎实。到了京城没多久还真就考上了榜眼,这下功名利禄自然随之而来。沈佺心中还对“岳父岳母”耿耿于怀,你们不是嫌我穷吗?怕我给不了张玉娘幸福。现在好了,我终于拿到了迎娶玉娘的“资格证书”了。想到这里,沈佺竟然生出了报复的快感。但人生就是这样变幻莫测,一切充满了种种难以预料的未知。满以为就此过上幸福生活的沈佺还没等见到张玉娘,就得了流行感冒死在途中,年仅二十二岁。噩耗传来,张玉娘悲痛欲绝、不思茶饭。见沈佺已死,张父欲让张玉娘另攀高枝,就苦口婆心地劝说:“人已死,莫悲伤,还是为自己的将来多考虑一下吧。你这么有才华,模样也标致,不嫁个有钱人真是可惜了。”张玉娘却是贞洁女子,心中早已打定主意,为沈佺守节终生。父母多次苦劝无果。张玉娘果真为沈佺守节数年,终因相思过度郁郁而终。张玉娘和沈佺这一对苦命鸳鸯,上演了一出让世人哀婉神伤的“梁祝”,悲哉。

张玉娘死后,其诗人身份才浮出水面并得到后人追捧,服侍她的两名丫鬟因过度悲伤忧郁而死,她养的鹦鹉也因思念主人精神委靡,消沉而死。父母将三位“殉葬者”一同陪葬在张玉娘和沈佺墓左右,以此减轻内心对女儿的歉疚。宋朝注重文艺,资讯传播也不算闭塞,按说张玉娘的“梁祝”事迹和重量级作品《兰雪集》应该迅速流传开来才对,但在近三百年间却一直鲜为人知,着实让人费解。在此笔者不妨妄加猜测一番。先分析“梁祝”事件为何秘而不宣。张玉娘和沈佺的悲剧,是由张的父母一手造成的。张父张母虽然没有直接“杀人”,但也有间接“杀人”的嫌疑。他心中有鬼。逼死闺女本身是不光彩的事情,万一家丑外扬,必然遭到世人的唾弃,官府方面也不好交代。为了保全名节,张父张母只好“牺牲”女儿了。所以这件事能遮掩就遮掩,能不提尽量不提。再说说这《兰雪集》为何尘封。据说《兰雪集》集成后,并未付梓,一直存放在沈氏宗祠。这就更奇怪了,张玉娘的作品怎么会放在沈氏宗祠?虽说张玉娘和沈佺做了“地下夫妻”,那也只是走走形式而已。张玉娘的生前遗物要么陪葬,要么由张家保管。难道当地的风俗还有这样一条:女方死后,生前所有物品都当做陪嫁给男方?事实就是这样,张玉娘的《兰雪集》一直隐藏于沈氏祠堂,未与世人见面。直到明代弘治年间,张玉娘的松阳老乡王诏为她写下《张玉娘传》,里边提到一部经典著作《兰雪集》,张玉娘的事迹才被世人所知。在这部《兰雪集》中,有一首《玉女摇仙佩秋情》是其非常重要的一篇作品:“霜天破夜,一阵寒风,乱淅入帘穿户。醉觉珊瑚,梦回湘浦,隔水晓钟声度。不作高唐赋。笑巫山神女,行云朝暮。细思算、从前旧事,总为无情,顿相孤负。正多病多愁,又听山城,戍笳悲诉。强起推残绣褥,独对菱花,瘦减精神三楚。为甚月楼,歌亭花院,酒债诗怀轻阻。待伊趋前路。争如我双驾,香车归去。任春融翠阁,画堂香霭,席前为我翻新句。依然京兆成眉妩。”意思是说:“回望时光的隧道,秋风渐起,像一个依稀模糊的身影踯躅窗前。人的心在深秋容易老,有些爱在流光中变了。那些旧事,那些爱,那些骊歌,是空洞的镜花水月,虚无缥缈遥不可及。连我病弱的身躯,痛彻心骨的记忆,如洗旧的丝绢,褪去鲜明的色泽,变得灰暗无光。山城的面目扑入我的眼帘,那么柔和,那么愁苦。还有那守卫边疆异域的音乐,如流弹击中我的心,布满胸口的旧日伤痕,一点点触着MG的神经。我停下手中的针线活儿,独对今夜秋风渐劲,残花败去。我站在楼上看歌亭花院,独饮残酒一杯,喟叹时间是疗治心灵暗伤的良药,祭奠悄然埋葬的恋情。即使再豪华的香车载我归去来兮,即使春天缓缓扬起它的手臂,即使他一如往昔矗立床头,为我朗诵情诗,没来由地,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从前的往事。我们约定难过的往事不许提,也答应永远都不让对方担心,我们约定一争吵很快要喊停,也说好没有秘密彼此很透明……”

张玉娘的事迹曝光后,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各方媒体纷纷报道其感人事迹。张玉娘红了。不久又一次的“锦上添花”,彻底让张玉娘红遍大江南北。清朝顺治年间,著名编剧孟称舜让张玉娘浮出水面。孟称舜是明末秀才,精通曲艺,是著名剧作家汤显祖汤老师“玉茗派”的文艺骨干。后来孟称舜自己成立影视文化公司,投资拍摄了《娇红记》、《桃花人面》、《贞文记》等名噪一时的经典戏剧,在业界享有极高声誉。孟称舜读完张玉娘的《兰雪集》大为叹服。心想,此女真是太有才了。如果晚生几百年,我一定招至麾下为我所用。那么这部《兰雪集》到底有何奇特之处,为何让一位著名编剧叹为观止呢?这部《兰雪集》共有诗117首,词16阕,作品不多,艺术成就极高。其最大特色是内在的丰富性,题材和风格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性。风格方面,既有委婉清丽又有洪钟大吕。既有对月感怀,又有爱国情怀。题材方面,既有慷慨激昂的人生感悟,又有充满日常化的生活琐碎。这完全规避了同时代女诗人对题材把握上的单一性,同时也说明,张玉娘是位诗歌创作的全能选手。另外,张玉娘的传奇故事也是吸引这位孟称舜注目的一个重要原因。

孟称舜不愧是行家,他一眼就看出张玉娘作品的不凡之处,从而也认定这是位被埋没的诗人。出于爱才,孟称舜自己掏钱将这部《兰雪集》整理出版。此书一下就火了,传遍街头巷尾,畅销一时。后来还被收录于清朝《四库全书》别集类存目。孟称舜为张玉娘义务做的第二件事是:发动当地群众为其修墓扩祠,并亲自撰写祭文《贞文祠记》,以示敬仰。孟称舜为张玉娘义务做的第三件事是:根据张玉娘感人的爱情故事,为其量身打造了一部三十五折传奇苦情剧《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这部剧与《西厢记》、《追魂记》、《娇红记》并称四美。至此,张玉娘这位被时光的尘烟埋没的女诗人,在几百年后才确立她应有的地位。所以说,张玉娘应该感谢孟称舜。如果没有这位慧眼识珠的编剧,我们绝对不会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还曾经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品读女诗人张玉娘,好比挖掘一个从未开掘的宝藏,越往后越是眼睛一亮。

 

 

第33章 萧观音


第33章 萧观音

岁月油炸了我的坚持

个人简历

姓名:萧观音

朝代:辽代

籍贯:浙江

职业:诗人

主要作品:《回心院》、《十香词》、《怀古诗》

拂象床,凭梦借高塘。敲坏半边知妾卧,恰当天处少辉光。拂象床,待君王。

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是秋来展转多,更有双双泪痕渗。换香枕,待君寝。

铺翠被,羞杀鸳鸯对。犹忆当时叫合欢,而今独覆相思块。铺翠被,待君睡。

《回心院》节选

青丝七尺长,挽出内家装。不知眠枕上,倍觉绿云香。(发香)

红梢一幅强,轻拦白玉光。试开胸探取,尤比颤酥香。(乳香)

芙蓉失新艳,莲花落故妆。两般总堪比,可似粉腮香。(腮香)

蝤蛴那足并,长须学凤凰。昨宵欢臂上,应惹颈边香。(颈香)

和美好滋味,送语出宫商。定知郎口内,含有口甘香。(吐气香)

非关兼酒气,不是口脂芳。却疑花解语,风送过来香。(口脂香)

既摘上林蕊,还亲御苑桑。归来便携手,纤纤春笋香。(玉手香)

凤靴抛合缝,罗袜卸轻霜。谁将暖白玉,雕出软钩香。(金莲香)

解带色已颤,触手心愈忙。那识罗裙内,消魂别有香。(裙内香)

咳唾千花酿,肌肤百和装。无非啖沉水,生得满身香。(满身香)

《十香词》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怀古》

古代著名女诗人中,萧观音也许是唯一一位少数民族女诗人。她是辽钦哀皇后之弟枢密使萧惠之女,世为皇亲贵族。萧观音是个天才美女诗人,既擅长写诗,精通音律,还非常聪明。萧观音五岁的时候,她父亲请来一位老师传授其诗词歌赋。但没多久萧观音就把老师给PK下去了。为什么呢?萧观音太聪明了,老师教她什么,都是一遍就会。没多久老师就被她搞得黔驴技穷,找个借口开溜了。要说这个老师也够实在的,他难道不知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古话?后来萧观音的老爸又高薪聘请了一位“外教”(契丹语以外的语言统称外语,在此特指宋朝人说的汉语),是宋朝的一位著名的艺术家。这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家果然了得,不但传授萧观音出色的“外语”,还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八个方面进行综合调教。萧观音聪明啊,学什么都是一遍就会。但这位艺术家可比前面那位“乡村教师”有教学才能,人家细水长流地教,慢条斯理地教,饭碗自然能保住。经过艺术家的熏陶,萧观音这朵含苞待放的艺术蓓蕾迅速绽放,好一朵茉莉花呀!花香满枝丫。

萧观音诗人身份的真正确立,归功于两部作品。第一部是叫《回心院》的组诗,共分十首诗。第一首写萧观音督促宫人打扫宫殿:“扫深殿,闭久金铺暗。游丝络网空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扫深殿,待君宴。”第二首写擦拭象牙床:“拂象床,凭梦借高塘。敲坏半边知妾卧,恰当天处少辉光。拂象床,待君王。”第三首写更换香枕:“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使秋来辗转多,更有双双泪痕渗。换香枕,待君寝。”第四首写铺陈锦被:“铺翠被,羞杀鸳鸯对。犹忆当时叫合欢,而今独覆相思块。铺翠被,待君睡。”第五首写张挂绣帐:“装绣帐,金钩未敢上。解除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见愁模样。装绣帐,待君眠。”第六首写整理床褥:“叠锦茵,重重空自陈。只愿身当白玉体,不愿伊当薄命人。叠锦茵,待君临。”第七首写弛张瑶席:“展瑶席,花笑三韩碧。笑妾新铺玉一床,从来妇欢不终夕。展瑶席,待君息。”第八首写剔亮银灯:“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偏是君来生彩晕,对妾故作青荧荧。剔银灯,待君行。”第九首写点燃香炉:“薰炉,能将孤闷苏。若道妾身多秽贱,自沾御香香彻肤。薰炉,待君娱。”第十首写弹奏鸣筝:“张鸣筝,恰恰语娇莺。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张鸣筝,待君听。”《回心院》作为一个词牌,共六句二十八字,可押平韵可押仄韵。回心院十首作品与其说是十首词,倒不如成为一部组词更为确切。有人说,十首词形式相同,写法也类似,都是一二句赋事或做比,三四句起兴,五六句重复,表达思君之意。单首读来像一个奏鸣曲式的乐章,而十首连读,则像一部变奏曲,回环往返,一情十叹,颇为感人。从内容上看,作者并没有选择高蹈宏达的场景,而是选取生活中最普通的十个闺中场景,表现的也是平平淡淡的闺阁之怨,语言上更是以日常化的白话铺陈。全诗情真意切,角度新颖,是难得的佳作。

萧观音自小跟耶律洪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来耶律洪基做了大辽皇帝,就娶了萧观音做老婆。耶律洪基是个打猎发烧友,常常一个人骑马背弓,到深山老林追着老虎狗熊满山跑。耶律洪基技术不错,每次都有不小的收获。有一次他指着地上的猎物跟大臣们炫耀:“你们看看我多神勇,这只狗熊是我一箭射死的,还有这只野猪,是我用一个背口袋摔死的。还有这只野兔,跑得太快了,我徒步追了几十公里才逮到。”众位大臣一听太邪乎了,但也不敢说什么,只得齐声赞美:“万岁真是超级无敌大力士,往那一站不用动手,就能让百兽闻风丧胆、屁滚尿流。”耶律洪基如此痴迷于打猎,让萧观音非常担心,就百般劝阻老公:“陛下乃一国之君,既然是打猎就多带些人去,一个人出去恐有危险。”耶律洪基是暴脾气的糙老爷们儿,根本听不进去萧观音的话,愤怒表示:“你一个老娘们懂什么,打猎可是人越少越好,人多就会惊扰猎物。”萧观音无奈,但还是继续唠叨打猎的弊端,耶律洪基彻底不耐烦,干脆来了个惹不起躲得起。长此以往,夫妻感情逐渐疏远,萧观音也基本上告别了夫妻生活。但萧观音不甘心,打算扭转局面,就绞尽脑汁创作了这首《回心院》给耶律洪基看。萧观音这种带有诗人独特情趣的缓和感情矛盾的方式,并不适合耶律洪基。前文交代过,耶律洪基是个敬业的好猎手,整天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将野兽抓获,根本没心思看诗,更理解不到诗中要义。这一天,耶律洪基披挂整齐正要独自出去打猎,萧观音推门进来问道:“陛下,我前几日呈上的诗,您觉得如何?”耶律洪基说道:“诗,什么诗?”萧观音顿时心凉了半截,再问:“就是我写给陛下的情诗啊!”耶律洪基“恍然大悟”说道:“哦,我想起来了。那诗写得还可以吧。我现在很忙,要去打猎,这事等回来再说吧。”见耶律洪基敷衍自己,萧观音心想,真是焚琴煮鹤、对牛弹琴,一番苦心算是白费了。不久,萧观音又将这首《回心院》谱上曲,并制作成专辑,可惜市场反应平庸,叫好不叫座。萧观音心中痛苦啊,难道普天之下就没有一人懂我的音乐吗?

皇天不负有心人,一位叫赵惟一的音乐家发现了萧观音的才华。赵惟一主动找到萧观音说:“你好,我是一个知识渊博的音乐家,你愿意当我的学生吗?”此时的萧观音被耶律洪基冷落许久,整日百无聊赖,闻听音乐家招收学徒,自然乐意拜师学艺。音乐家非常喜欢这位天分极高的学生,师生二人没多久就擦出火花,开始了秘密的地下恋情。萧观音是久旱逢甘露,音乐家是老树吐新芽,二人在一起各取所需,倒也和谐。辍笔许久的萧观音,某天心血来潮,想创作诗歌。就将和音乐家云雨时的美妙时光写成一首香艳无比的《十香词》:“青丝七尺长,挽出内家装。不知眠枕上,倍觉绿云香。(发香)红梢一幅强,轻拦白玉光。试开胸探取,尤比颤酥香。(乳香)芙蓉失新艳,莲花落故妆。两般总堪比,可似粉腮香。(腮香)蝤蛴那足并,长须学凤凰。昨宵欢臂上,应惹颈边香。(颈香)和美好滋味,送语出宫商。定知郎口内,含有口甘香。(吐气香)非关兼酒气,不是口脂芳。却疑花解语,风送过来香。(口脂香)既摘上林蕊,还亲御苑桑。归来便携手,纤纤春笋香。(玉手香)凤靴抛合缝,罗袜卸轻霜。谁将暖白玉,雕出软钩香。(金莲香)解带色已颤,触手心愈忙。那识罗裙内,消魂别有香。(裙内香)咳唾千花酿,肌肤百和装。无非啖沉水,生得满身香。(满身香)”这首诗写得确实有让人流鼻血的猛劲儿,够骚、够味儿、够辣、够爽!生理正常的人读罢,都会产生种种臆想,从而唤起内心潜在的原始的能量。萧观音不愧是诗人,在这首诗中将诗歌的功能直指人心,发挥得淋漓尽致。凭借此诗,萧观音也成为史上香艳诗派的先驱。写完《十香词》之后,萧观音又赠了赵惟一首《怀古》诗:“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诗中的第五字、第十五字、第十九字合起来就是“赵惟一”三个字。萧观音爱得忘乎所以,爱得不计后果,她丝毫没有意识到大难临头。萧观音要是个聪明人,就应该悬崖勒马。因为她毕竟是有家庭的人,又处于宫廷禁地,做这种偷鸡摸狗的苟且之事早晚得曝光。QY就像洪水猛兽,一旦泛滥很难控制。萧观音意志薄弱,就没控制好,终于被洪水给“淹死”了。她的死是由于她的愚蠢,她不该留下“作案”的罪证《十香词》和《怀古诗》。

耶律洪基很快就知道了萧观音给自己戴绿帽子的事,气得暴跳如雷。耶律洪基心想,赵惟一啊赵惟一,你狗胆包天,敢破坏我的家庭。我诛你全家。恼羞成怒的耶律洪基下令将赵惟一及其全家凌迟处死。耶律洪基再一想,萧观音你也不是好东西,为人妻你不守妇道,为人母你蒙羞子女,你必死,不死不足以平我心中怨愤。萧观音最终被迫自杀。此事让耶律洪基精神上遭受很大刺激,他一直难以平复心中积怨。想我耶律洪基,堂堂大辽帝国的君主,居然被老婆生生给戴了顶绿帽子,以后在圈里还怎么混啊。恼羞成怒之下,耶律洪基命人将萧观音尸体扒光,只裹了草席埋葬,这是萧观音尸体第一次曝光。耶律洪基作为一个男人,在处理这个事情的问题上,确实有其值得商榷之处。如果他只是个平民百姓,就不会如此专制暴虐。如果他像个男人那样,跟赵惟一单挑,或者双方协商私了,也不至于流血死人。坏就坏在耶律洪基是手握权势之人,一旦丧失理智,其掌握的权势就是一把刀,杀别人时自己也会溅一身血。再者,耶律洪基也不是大度之人。俗话说杀人不过头点地,以命相抵已是最大公平,何必又在人死后还不依不饶?后来,萧观音的孙子天祚帝继位,这孩子还算善良,将奶奶的尸体刨出,重新穿好华美的衣服,并以“宣德皇后”的封号与爷爷耶律洪基合葬一处。这是萧观音尸体第二次曝光。这个天祚帝也真糊涂,他难道不知道爷爷奶奶生前曾发生过不可调和的矛盾?朝野皆惊的重大丑闻,他不会没听说。但天祚帝为什么还要将两个冤家合葬呢?也许是出于孝道,他是真心希望两位老人在死后能摒弃前嫌,重新做一对模范夫妻吧。

大辽灭,金国掌握江山。据历史上记载,金国盗墓之风盛行。盗墓者钻进墓室,将萧观音陪葬金玉悉数盗走,并且将萧观音的尸骨抛掷于荒野。这是萧观音尸体第三次曝光。清朝诗人纳兰性德听说萧观音的事情后,在对耶律洪基提出强烈抗议的同时,还不排除鄙视的可能。纳兰性德为萧观音写诗感叹:“六宫佳丽谁曾见,层台尚临芳渚。一镜空潆,鸳鸯拂破白萍去。看胭脂亭西,几堆尘土,只有花铃,琯风深夜雨。”一位女诗人,死后遭到如此惨无人道的折磨,史上还真不多见。虽然萧观音曾经做过糊涂事儿,那也是被“猎手”老公逼的。如果耶律洪基不是整天追着老虎狗熊满山跑,而是围着老婆团团转,那萧观音还会出去幽会音乐家吗?还会发生骇人听闻的“虐妻”事件吗?

 

 

第34章 贾蓬莱


第34章 贾蓬莱

我不是别人,你也不是我

个人简历

姓名:贾蓬莱

朝代:元朝

籍贯:福州

职业:抗元女英雄

主要作品:《画绯桃题诗》

朱砂颜色瓣重台,曾是刘郎旧看来。

只好天台云里种,莫教移近俗人栽。

《画绯桃题诗》

又明年,为至正壬寅,闽城为盗所据,城中大姓多避匿山谷,粹亦挈家遁。盗踪迹得之,尽戕其一门,留蓬莱一人不杀,将以为妻。蓬莱知不免,绐盗曰:“我一家尽死,无所于归,将军纵舍我,我亦何以为生乎?愿事将军终身,乞埋其故夫,然后相从未晚也。”盗喜从之,同至尸所,拔佩刀为掘一坑,掘讫,植刀于地,坐于旁曰:“吾倦矣!吾倦矣!”目蓬莱,使取刀抄土掩之。蓬莱即举刀自刎曰:“死作一处,无恨也。”盗遽起夺刀,已绝咽矣。盗怒曰:“汝死则死,我定不教汝死作一处。”遂埋蓬莱二十步外,使两冢相望。其年,燕只普化为福建行省平章,乃集诸县民兵克城,民方复业。又数年,有同避寇者,始备说蓬莱事。平章遣人视之,将以礼改葬;至则两墓之上,各生一树相向,枝连柯抱,纠结不可解。使者归报,平章亲往视之,果不谬。乃不敢发,但加修葺,仍设奠祭焉。人呼为连理冢树,闽人至今称之不绝。

此段文字出自李昌祺《连理树记》。

“噗”的一声,一颗人头落地。“噗”的一声,又一颗人头落地。“噗”!“噗”!“噗”!无数颗人头落地,像西瓜般散布在皎洁的月光之下。一个面露凶光的黑衣人傲然站立,他大手一挥,手持弯刀的士兵继续展开屠杀,鲜血很快浸透了土地。披头散发的贾蓬莱看着眼前凄惨的一幕,双眼布满血丝,她的神经已经麻木,她的悲伤已经深入骨髓。黑衣人踱步来到贾蓬莱面前,借着燃烧的火把仔细端详,真是个标致的女人。黑衣人生了怜香惜玉之心,下令放贾蓬莱一马。黑衣人道:“可惜一个大美人了,你要是从了我,我就不杀你,你考虑一下。”贾蓬莱泪流满面,沉思片刻答:“好吧,我答应你,但请你将我亲人的尸首埋葬。”黑衣人答应。兵卒迅速掩埋了贾蓬莱亲人的尸首。黑衣人道:“你的事情我已经办完了,现在该办我们的事情了,你准备好了吗?”黑衣人对贾蓬莱欲行不轨。兵卒很识趣地回避。贾蓬莱面带微笑,边后退边从地上拾起一把尖刀,猛地向黑衣人心口刺去,嘴里怒吼道:“杀死此贼,为我亲人报仇。”刀未到,被黑衣人一脚踢飞,女诗人贾蓬莱惨死于乱刀之下。黑衣人嫌不解恨,将贾蓬莱的头颅和尸体分隔两处,使其永世不得“相聚”。

这一幕惨剧发生在元朝末年。福州女诗人贾蓬莱全家被元兵杀害,贾蓬莱也在这次动乱中尸首分离,死于非命。后来,混混出身的朱元璋做了大明朝皇帝,将元朝残部驱逐至塞外,刚刚建立的明朝这才趋于稳定。老朱当了皇帝以后,没忘记当初打江山时帮助过自己的群众,就命令各个州府统计对明朝建立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进行统一表彰。当时福州巡抚到民间微服私访,了解到贾蓬莱的典型事迹之后大为感动,就亲自去墓地拜望这位女诗人。一行人到了墓地,发现贾蓬莱坟上长出一棵小树,不远处其家人之墓上也长出一棵小树,两棵小树各自向对方倾斜,似有相拥之势。巡抚大人感慨道:“人间悲剧,莫过于生可同床,死却不能同穴,可惜可叹。”巡抚大人下令让贾蓬莱和其亲人“团聚”。这时身边秘书对巡抚大人而语:“大人且慢,事发当日尸骨遍地,死者身份姓名均无从考证,不如等确认其身份再合葬不迟。”巡抚大人觉得有道理,就说:“那就等等再说,但一定要厚葬这位抗元女英雄。”当地官员得到上级指示,不敢怠慢,将葬有贾蓬莱的那片坟地重点修缮保护,并列入当地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成为福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贾蓬莱的英雄事迹就此流传于民间,其墓地成为当地旅游业的“名片”。

贾蓬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她的生平又具有怎样的戏剧性呢?她死后明朝政府为何对其如此重视?一切要从贾蓬莱的爱情说起。贾蓬莱和上官粹奴从小就定了娃娃亲,双方家长约定等他们到了成人年龄就让他们完婚。贾蓬莱十八岁的时候,上官粹奴之父上官守愚找到亲家贾虚中说:“兄台,真是时光如水岁月如歌,转眼间孩子们就长大了,按照当时的约定,该让他们完婚了。”贾虚中也感慨道:“可不是吗,真是时光如水岁月如歌,转眼孩子到了结婚的年龄了。我今天很忙,这个事情我记着呢,咱改天再说……”见贾虚中吞吞吐吐,上官守愚意识到事情有变动,就说:“看兄台的意思,好像不着急这门亲事,你不会是想毁约吧?”贾虚中一听,话都问到这个地步,也没隐瞒,就说出心中隐忧:“经过我的考察,觉得你儿子上官粹奴条件太差,一没才华二没稳定工作三没房子,我担心闺女嫁过去会过苦日子。考虑再三,这个婚还是退了吧。”没多久,贾虚中就将贾蓬莱许配给一户有钱的林姓人家,得财礼无数。要说这个贾虚中也太不够意思了,嫌贫爱富见利忘义,生生拆散了一对恋人。但反过来想想也不能完全怪他,这叫可怜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谁不想让孩子找个家庭条件好的伴侣?亲事黄了,对满心欢喜的上官粹奴打击挺大,作为一个男人,被人以无钱无才的理由给甩了,心理上一时很难接受。上官粹奴开始意志消沉,喝酒逛窑子,在虚无中放纵,在放纵中变态。贾蓬莱知道这个事情后对上官粹奴解释:“我也是迫于无奈,当我得知我那见钱眼开的父亲私自退婚之后,他已经收了姓林的彩礼,我让他退他死活不去。虽然事已至此,但并不意味着我就答应这门婚事了。我心里并不认同这门亲事,我要反抗,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肯定能扭转局势,你有信心吗?”话说到这个份上,上官粹奴才明白自己错怪贾蓬莱了,心中感到无限懊恼,就说:“由于我太冲动,导致你太委屈,我向你道歉。你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贾蓬莱说:“办法你自己想,我到时候配合你,你要是真的爱我,肯定能想出好办法。”

贾蓬莱走后,上官粹奴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意工程。很长时间过去了,他绞尽脑汁还是没有想出好办法。眼看贾蓬莱和林姓有钱人的婚期临近,上官粹奴还是没有任何举动,贾蓬莱急得心如猫抓,就在白色手帕上写诗《画绯桃题诗》托人捎给上官粹奴:“朱砂颜色瓣重台,曾是刘郎旧看来。只好天台云里种,莫教移近俗人栽。”贾蓬莱诗中说得明白:“咱们不是都说好一起想办法的吗,这么长时间了你怎么还没有动静?难道你让我一个姑娘家去抛头露面吗?你到底还是不是男人?”男人最怕被人说自己不是男人,上官粹奴见诗后面红耳赤,但他最终也没想出证明自己是男人的好办法。无奈之下,上官粹奴回复一首诗给贾蓬莱:“蕊玉含春缊素罗,岁寒心事谅无多;纵令肯作仙郎伴,其奈孤山处士何?”上官粹郎的意思是:“你先别着急,办法我正想着呢,你要相信我。我现在遇到瓶颈了,我想,你毕竟已经跟姓林的有了婚约,如果我横插一杠子,势必对姓林的造成伤害。那样做很不道德,我毕竟是恪守孔孟之道的读书人,给我点时间再慎重考虑一下。”上官粹奴的理由苍白无力,透露出他作为男人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拖泥带水。贾蓬莱见诗后很绝望,心想,上官粹奴,算我看走眼了,你这个懦弱的鼠辈,拜拜。贾蓬莱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嫁给这个“伪男人”。就在贾蓬莱接近绝望之际,上官粹奴的“万全之策”终于想出来了。

那是一个烟花漫天的元宵节之夜,整个福州城一片灿烂景象。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远处锣鼓喧天。上官粹奴得到确切情报,晚上贾蓬莱和母亲要来街上观赏烟火,就早早蹲在路口守株待兔。晚上,果然见一抬轿子缓缓而来,上官粹奴定睛一看,正是贾家母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上官粹奴一个箭步冲到轿子前面,放声朗诵情诗:“天遣香街静处逢,银灯影里见惊鸿;采舆亦似莲山隔,鸾鸟西飞鹤自东。”轿中的贾蓬莱听到是上官粹郎的声音,又惊又喜,她说过要配合的,就立刻回一首情诗呼应:“莫向梅花怨薄情,梅花肯负岁寒盟;调羹欲问真消息,已许风流宋广平。”要说这二人也够神经的,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玩起了“情诗接龙”,真是勇气可嘉,精神可畏。贾母虽说上了年纪,但也是“明察秋毫”。她一听有人“调戏”姑娘,就掀开轿帘观看。只见一年轻公子正梗着脖子慷慨激昂地朗诵诗歌,细听其中内容,顿时明白了八九不离十。贾母问上官粹奴:“你当街阻拦官眷,意欲何为?”上官粹郎一看惊动了前任丈母娘,立刻衣躬到地,说道:“岳母莫惊,我是您的爱婿上官粹奴。你们不该在没有征得我同意的情况下,将蓬莱许配给林姓人家。蓬莱生是我的人,死是我的鬼。我请求您收回成命,否则我将横尸街头,您看着办吧。”上官粹郎话虽不多,但却字字铿锵有力,贾母一时乱了方寸。连忙说道:“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你千万你别耍无赖,这个事情好商量。”上官粹奴一听有门,就乘胜追击:“只要您答应我们的婚事,我愿意出两倍的彩礼,成亲之后我一定会孝顺二老。”贾母跟贾父一样,也是个见利忘义的主,闻听有利可图,就说:“你先起来,回头我跟老头子好好商量一下,等我好消息。”事情有了进展,上官粹奴和贾蓬莱为爱情的努力算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贾蓬莱对上官粹奴这次惊人之举非常满意,她似乎非常看好这个男人,她似乎已经看到幸福的生活摆在自己面前……

就在二人翘首企盼贾母的好消息之时,事情发生了巨大转机。时逢福州城内瘟疫横行,贾蓬莱的未婚夫林姓公子在这场灾难中光荣“牺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个人的离开成全了两个人的幸福,这也算死得其所了。上官粹奴和贾蓬莱这对历尽磨难的新人,终于如愿以偿做了夫妻。新婚之夜,二位新人以诗纪念这难得的幸福时光,上官粹奴诗曰:“海棠开处燕来时,折得东风第一枝。鸳枕且酬交颈愿,鱼笺莫赋断肠词。桃花染帕春先逗,柳叶舒黄画未迟。不用同心双结带,新人原是旧相知。”贾蓬莱诗曰:“与君相见即相怜,有分终须到底圆。旧女婿为新女婿,恶姻缘化好姻缘。秋波浅浅银灯下,春笋纤纤玉镜前。天遣赤绳先系足,从今唤作并头莲。”婚后贾蓬莱孝顺公婆,抚养孩子,被全家公认为最贤惠的女人。贾蓬莱虽然整日操持家务,但并没有放下诗歌创作,期间她创作的《春晓曲》、《秋夜曲》、《咏并蒂荔枝》和《园中咏菜》都是不错的作品。贾蓬莱一家其乐融融,家庭和睦,按理说,故事应按照这条喜剧路线发展下去才对。但是,事情就是这样,越是曲折离奇对听众(读者)越具有吸引力。但这种曲折离奇的情节往往带有悲剧色彩,对故事主人公有些残忍。好日子没过多久,贾蓬莱一家的厄运来了。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在一个不平静的夜晚,贾蓬莱一家十几口全部被元兵所杀,这就出现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第35章 冯小青


第35章 冯小青

女人最好在懂的时候装不懂

个人简历

姓名:冯小青

朝代:明朝

籍贯:扬州

职业:礼仪公司职员

主要作品:《天仙子》

文姬远嫁昭君塞,小青又续风流债。

也亏一阵墨罡风,火轮下,抽身快,单单零零清凉界。

原不是鸳鸯一派,休算作相思一概。

自思自解自商量,心可在,魂可在,著衫又执双裙带。

《天仙子》

冯小青是古代著名女诗人中死得最早的,十八岁便染病而死。她的死跟林黛玉颇为相似,都是因为小心眼导致怨气淤积,最终引起并发症夺了性命。关于冯小青的死因,版本很多,笔者在文章后边会重点讲述。先表冯小青的简历,冯小青是干部子弟,其祖上曾追随朱元璋南征北伐,为明朝打下大好江山建立了汗马功劳。明朝定鼎南京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冯家老少均加官晋爵,到冯小青父亲这一辈,受封为广陵太守。可以说,冯小青的日子过得非常安逸,在父母的严加督促下,冯小青茁壮成长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但是,再细心的父母也有粗心的时候,冯家父母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女儿的学业之上,而在心理健康这方面却麻痹大意了。繁重的学习压力,压得冯小青喘不过气来,但她却找不到人去诉说,只好自己对着镜子自说自话。这导致后来的冯小青极度自恋,甚至心理变态。

冯小青十岁的时候,府中来了一位老年尼姑,见冯小青相貌不俗,欣喜之下,就闭着眼念了一段佛经给冯小青听。冯小青不知尼姑是何用意,当即也闭上眼,把刚才老尼念的佛经复述了一遍,竟然是一字不差。老尼大惊,连呼怪哉。随即对冯母说道:“此女命薄,如果遁入佛门或许还可以活到三十岁。如若不然,必定早夭。”后又说:“万勿让她读书识字,如若不听,必胜祸端。”冯母是知识女性,上下打量老尼几个来回,心想,这个尼姑来路不明,别是个骗子吧?不让我闺女读书识字,那不成文盲了吗?冯母闻听淡然一笑,没做理会,款待尼姑斋饭之后起身相送。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夺位,冯小青之父作为建文帝之臣,带兵抵抗未果,被诛九族。十五岁的冯小青当时恰随远房亲戚杨夫人外出,幸免于难。后两人逃往扬州。为了混口饭吃,这个杨夫人就把冯小青送到了专门培训小妾的“瘦马培训班”接受形体声乐、美容护肤、礼仪接待等方面的强化训练,为将来给富豪当小老婆作准备。何为瘦马?就是指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聪明漂亮的瘦弱女孩。“养瘦马”就是从小调教她们的举止投足,一颦一笑,都必须严格符合豪商巨富们的审美趣味。譬如走路要轻,不可发出响声。譬如眼神,要学会含情脉脉地偷看。譬如吃饭,要温文尔雅,不能吧嗒嘴。这样养出来的“瘦马”卖得快,价钱也好。当时扬州城里,有数百人如同牲口贩子一样,做着贩卖“瘦马”的生意。

从“瘦马学习班”毕业的姑娘出来很好找工作,毕竟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嘛。像冯小青这类“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未毕业就已跟“用人单位”签署了协议。十六岁的时候,冯小青被杭州富豪冯千秋从扬州买走。进入豪门,锦衣玉食,金银珠宝,那是多少“瘦马”梦寐以求的生活,但冯小青却高兴不起来,整日悲伤抑郁。后来把冯小青卖进“瘦马培训班”的那位人贩子杨夫人来冯府看望冯小青,二人约定元宵节上街观灯。这个杨夫人很神奇,每次只要她一出现,总能改变冯小青的命运。上一次是她将冯小青领入歧途,这一次又是她从中作梗扰乱了冯小青原本平静的生活。元宵节之夜,杨夫人和冯小青如期来到人头攒动的街上,看到不少谜语挂在灯上。冯小青可是位知识女性,一看有谜语猜,当时就来了兴致。她看到一条谜语的谜面,写着:“话雨巴山旧有家,逢人流泪说天涯。红颜为伴三更雨,不断愁肠并落花。”冯小青觉得此谜底过于简单,随口说道:“切,连三岁孩童都知道,不就是红烛吗?”这时身边一位青年相公大呼妙哉,说道:“妙啊,这位小姐真是好文采,确是红烛。可以认识一下吗?我叫冯通,这是我的名片……”

不久杭州城降下大雪,冯小青拿着瓷盆到梅花林采集梅花瓣上的积雪,用来烧梅雪茶。此时“埋伏”在梅林附近的冯通假装经过,“偶遇”冯小青,冯通故作惊讶地说道:“这个世界真的很小,没想到我们又见面了,难道这就是冥冥中的缘分?”冯小青也难得糊涂,说道:“梅林邂逅,莫非冯公子也喜欢雪中观梅?”冯通答:“然。梅花虽美,但不及冯小姐半分。”冯通很会拍马屁,涉世未深的冯小青哪听过这些甜言蜜语,心湖顿起涟漪,立刻说道:“随我来,到屋中喝杯梅雪茶吧。”品茶、谈诗,二人在漫天飞雪的杭州城度过一个美妙的下午。冯通问:“你觉得我这个人咋样?”冯小青答:“想听真话还是假话?”冯通:“当然是真话了。”冯小青答:“我觉得你还不错。”冯通:“那你是同意跟我交往了?”冯小青答:“看表现吧。”有冯小青这句话垫底,冯通像吃了定心丸,天天往冯小青屋里钻,两人正式地公开地热火朝天地谈起了恋爱。这里该交代一下冯通的情况了,冯通何许人也?这个冯通就是冯千秋的儿子,打冯小青被冯千秋买进冯府的那天起,就被冯通一眼相中了。冯通是已婚之人,老婆崔氏不仅是个虎背熊腰的悍妇,还是个不会“下蛋”的老母鸡,两口子经常打架。冯通的日子也不好过,心情极度郁闷。一见冯小青这位相貌俊美、身材苗条且举止端庄的姑娘,心中那匹奔放的野马立刻就挣脱了缰绳。于是找到那位杨夫人,二人便设下“元宵节猜谜”的局,引冯小青就范。

一天,冯通鼓起勇气对冯千秋说:“敬爱的父亲,孩儿有件事情不知该说不该说?”冯千秋说:“说吧。”冯通说:“我想纳冯小青为妾,我们已经私下定情。我家里那个崔氏您也知道,粗俗蛮横,还不会生育。所以我想休了崔氏,娶冯小青过门,求父亲答应儿子的请求。”冯通说完,心里就开始打小鼓,冯小青毕竟是老爸的人,自己这么做会不会惹老爸生气?

冯千秋一看儿子动了真格的,拒绝势必影响父子感情,就顺水推舟地说:“你小子真会找机会,都算计到老子头上了。好吧,老子就成全你个龟儿子。冯小青本来就是为父买来送给你的,没想到你却等不及了,你这个没出息的东西。”冯通跟冯小青成婚之时,冯小青十六岁,按照现在的说法,还属于未成年少女。而冯通这个已婚男人在床笫方面还有些特殊癖好,这个少儿不宜,暂且不表。冯千秋给儿子开了绿灯,这可惹恼了悍妇崔氏。崔氏发威,大闹冯府。第一闹,冯小青不吃荤腥,冯通就让厨子单独开小灶。崔氏骂:“真是太太的身子丫鬟的命,放着大鱼大肉不吃,反去吃些菜类瓜果,这不是放着人不当去当畜生吗?”第二闹,斗不过崔氏,冯小青只能在诗里发泄私愤。她将写好的两首诗贴在墙上每日欣赏,以此来平衡内心的委屈。其一:“垂帘只愁好景少,卷帘又怕风缭绕;帘卷帘垂底事难,不情不绪谁能晓!”其二:“雪意阁云云不流,旧云正压新云头;来颠颠笔落窗外,松岚秀处当我楼。”这两首诗倒没明着骂崔氏,最多也只是发发牢骚而已。但崔氏看到后,就借题发挥。崔氏说:“一山难容二虎(母老虎,笔者注),这个家有她没我,有我没她。不分出个输赢胜负,谁也别想好过。”冯通得罪不起这位姑奶奶,就让冯小青搬到了郊区的别墅居住,算是对崔氏做出极大的让步。

这次家庭斗争,冯小青一败涂地。冯通也无能为力。冯小青整日以泪洗面,写诗解忧。有三首诗很能代表她当时的心情。其一:“春衫血泪点轻纱,吹入林逋处士家;岭上梅花三百树,一时应变杜鹃花。”其二:“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其三:“乡心不畏两峰高,昨夜慈亲入梦遥;说是浙江潮有信,浙潮争似广陵潮。”通过这三首诗,可以窥视出冯小青当时的精神状态确实不是很好,似乎透露出要得抑郁症的前兆。不久,冯小青就由于心情抑郁导致严重厌食,人瘦得皮包骨头。其间她又创作了一首《天仙子》:“文姬远嫁昭君塞,小青又续风流债。也亏一阵墨罡风,火轮下,抽身快,单单零零清凉界。原不是鸳鸯一派,休算作相思一概。自思自解自商量,心可在,魂可在,著衫又执双裙带。”我们的小青彻底抑郁了,从这首词中,可以解读出不一样的内容。此时的冯小青已经患上了严重的幻想症,有事实为证。例证一,冯小青在诗中自比历史名人蔡琰、王昭君,自美之辞很多,这是自恋情绪的流露。例证二,词中“火轮”暗指冯通对冯小青有性虐待,这对于未成年少女来说,无疑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生理摧残。这首诗,也可视为冯小青的“检举诗”,但诗中真正要义恐怕只有她本人才知晓了。

病重的冯小青精神恍惚,拒绝服药,每日只饮少许梨汁。尽管如此,她依旧明妆靓服,从不蓬垢卧床。一日,冯小青突感时日无多,就请画师为自己画像。第一张嫌未得神采,废。第二张虽得其神,却又嫌不够风采摇曳,废。画第三张时,冯小青先让画师观摩自己的行为举止,再画出其婀娜多姿的风采。画成之后,冯小青将画像挂于床头,每日自言自语:“冯小青,你是世界上最美的人。”如此反复,喃喃而眠。她将那段日子的悲伤写成两首诗,其一:“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其二:“稽首慈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先。愿为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秋天来临,冯小青给那位杨夫人留下一封信之后,就去打扮了一下自己。她沐浴薰香,怀抱画像,端坐而亡。冯小青死时十八岁,果然应验了那个老尼的话“此女命薄,如果遁入佛门或许还可以活到三十岁。如若不然,必定早夭。”杨夫人受冯小青之托,从各方搜罗了她的诗稿,将它们整理出版,书名叫做《焚余稿》。说到这里,我们把目光转回到文章开头,该说说冯小青的真正死因了。有人将冯小青的死归纳为三点:一、早婚。冯小青结婚时才刚满十六岁,性发育没有完全成熟,过早地有夫妻生活,容易引发性心理变态。二、性虐待。这一点冯小青在诗里已有明确记录,如“性憨跳不韵”,“结缡以来,有宵靡旦”,“火轮”等等。丈夫冯通只顾发泄,丝毫不顾及未成年妻子的感受,冯小青遭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摧残。三、委屈。冯小青作为小妾,日子非常压抑。面对崔氏的淫威,只能忍气吞声,逆来顺受。长此以往,心情自然极度抑郁。冯小青运气不好,没赶上一个好时代。在那样极度闷骚的古代,女人卑微,连爱情都要与别人分享,可悲可叹。所以,她最终死似秋叶之静美,让人好生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