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翼默示录tv:诗歌的特点与分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3:54:09

诗歌的特点与分类

(2006-07-19 22:57:31)转载   分类:理与学---诗歌理论与观点 说明:本文是从确立诗原道的角度上对新诗予以分类,并不包含传统的古典诗词.  

        关于诗歌的特点与分类,我国的专业教材从来就没有统一的说法及规定;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在当代诗坛上已是司空见惯。
        我将按照“特点的规范”和“分类的标准”,试图对诗歌的特点与分类进行大胆地剥离与梳理,力求公正与准确。
        1、诗歌的特点
        所谓特点是指事物之间相互比较,此一事物区别彼一事物的独有特征。同理,所谓诗歌特点,即是指诗歌体裁特有而其它文学体裁所没有的独有特征。
        以往的专业教课书,谈到诗歌的特点,大致归纳起来有三点:1、浓烈的抒情性,2、鲜明的形象性或图画性,3、优美的音乐性。我以为,这些虽然是诗歌的特点,但它不是诗歌独有并以此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唯一特点。
    首先,从其浓烈的抒情性来说,许多散文诗和抒情散文,也具有这一特点。此外,传统诗学理论把诗歌的特点仅仅归结于抒情性就更偏颇。我们知道,哲理诗也是诗,而哲理诗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感悟性。
         其次,从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图画性来说,许多小说、散文、故事、寓言也都具有这一特点。
    第三,从其优美的音乐性来说,诗歌韵律“音乐性”与实际的音乐本质上有所不同。音乐是以1234567个音符为基础,由低、中、高21个音节不同的排列组合谱为乐曲,以节奏和音调去表现情感与生活,具有表达的象征性和不确定性。而古典诗词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平平仄仄的格律上。随着新诗的发展,已经消解了古体诗词的格律要求,现代诗歌的文本结构,是一种抑扬顿挫的四声随着语法规则而自由组合,形成语调的自然声乐,与其它体裁的文本结构所表现出来的声调没有了本质的区别;所以,再用“诗歌韵律的音乐性”作为诗歌的独有特点,显然就不再合适了。
    那么,什么是现代诗歌独有的特点呢?我以为,一是它的文字表达的喻象性,二是文本结构的行跃性。
        A、诗歌的喻象性。
        所谓喻象性,是指诗歌运用意象、想象、联想、比喻、象征和变形等形象元素而结构意境,力图超越逻辑概念的语言局限,在词与物之间保持相对吻合的艺术平衡,通过意象语言而表现或再现文字以外所体验与感悟到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与感悟,把具象或抽象的认知对象比喻或描绘得若闻若见而唾手可得,表现作者情感体验及感悟的总体方法。
        (A)意象:是指“意”与“象”交汇之和,是指蕴涵一定“意义”的“事物”之象。
         所谓“意”,是指诗人以其知识系统的诸多元素及理性与情感的双重经验,通过感觉或知觉而对认知对象进行认知和感悟的结果,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
        意象必须通过语言的结构及阐释而表现。如“星星的弹孔,流出血红的黎明”。“星星”是具象,“弹孔”也是具象,但用“星星”作为“弹孔”的定语而修饰“弹孔”,就使“弹孔”获得了意象:此时黎明的天空以作为一个物体的巨大背景,而“星星”像“弹孔”一样,镶嵌在天空的巨大物体之上,这就使“星星”与“弹孔”这两个独立的具象,通过语言结构而获得了清晰的意象;随之而来的“流出血红的黎明”,则通过“弹孔”而流出的鲜血而联想到朝霞,抑或是通过黎明的朝霞而联想到弹孔的流血,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将“中弹流血”与“星空到黎明”的景观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星星的弹孔”的意象更加丰富和完整。因此说,任何一个意象都是诗作者的经验或体验在瞬间捕捉到的具象而形成理性与情感的复合呈现。
        意象又分为智性意象、情感意象、经验意象、观念意象、想象意象、联想意象、比喻意象、象征意象、变形意象、结构意象等。
        意象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其感悟性,二是其情景性,三是其独特性。
        意象决定诗歌。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在一首诗中,意象的成分越多,诗歌文本对道与体感悟及再现的容量也就越大。
        所谓象,是道的外化与显现,是一切存在的实体现象,包括实象与虚象。
        所谓实象:是指一切存在的实体之象。包括自在物象2,事件之象3,映在之象4,符号之象。
        自在之象,是指特立于人的认知器官以外的一切实体存在。
    事件之象,是指具体的事件与经历的具体事象。
    映在之象,是指映入人的认知器官之内的一切实体存在。
    符号之象,是指词语概念所蕴涵和表现的一切存在之象。符号之象的公共通用性与自我体验的独立个人性构成表现难以避免的冲突。如,“山”之文字符号所代表和表现的是自然界的一切“山”,但诗人在诗中所体验和表现的总是自己所经历所见闻而又充满情感的具体的“山”。也就是说,同一个具象,不同的诗人根据不同的情感与经历,就会产生呈不同的意象。具象的推积便是“隔”,意象的浑然一体便是“融”。因此,这种冲突,必然给阅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鸿沟。
    所谓虚象:是指诗人内在的情感体验与显现。如,愉悦、孤独、痛苦等情感体验。
        象是通过语言体现诗人意志的实体。象随意变,它倾注了诗人的全部意志与情感。也就是说,闯入或进入大脑中的具象通过经验、移情、而激活回忆、想象和联想而变为映象或表象,打通了显现意识与潜在意识之间的屏障,拓展了情感与理性的双重空间,诱导直觉产生顿悟,捕捉映象或表象之间的通感与联系,结构或重组达情表意的词语意象,通过一些新奇的比喻、夸张和拟人营造诗歌语境,使整合后的语言意象具有一种动态的美。
        一首诗的创作过程,就是作者意象繁衍、组合和变化的具体过程。诗歌是以顿悟的方式捕捉具象的语言,以结构喻象的方式表达或再现对道与体的感悟及认识,并由此获取生存的认识,达成自我灵魂的冶炼与升华。
        (B)想象:是指在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广泛的感知基础上,通过回忆、联想或其它方式激活大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重组与加工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总体过程。
        想象根据所造的新形象是否合理分为合理想象和悖理想象。
        合理想象指由知觉的材料而创造出有可能会产生的新形象的思维
        悖理想象指由知觉的材料而创造出完全不可能产生的新形象的思维。
        凡是通过语言、文字或图画等的描绘而形成的形象叫再造形象。诗人借助于想象,在诗歌创作中实现自已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实现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从而达到自我的满足与宣泄。
        想象的本质是一种虚构的幻象。想象力进入诗歌的唯一渠道,就是借助思维的联想与语言的意象而联想或幻象。
        想象使诗人对每一个引起他注意或欲望的事物都产生淋漓尽致的联想。想象的功能还能以幻想的形式来满足人们某些难以满足的物质需要,达成情感共鸣与理性反思的审美愉悦。
        诗歌创作离不开想象,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只有通过想象诗歌创作过程才能出色地完成。正如黑格尔所说:“真正的艺术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靠想象易给读者留下耳目一新之感。
        (C)联想: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或由某概念而引出其他相关的概念的思维。即“由此及彼”。联想的主要方式有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等。
        相关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想起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的思维。
        相似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想起与之相似的人或事物的思维。
        相反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想起与之相反的人或事物的思维。
        因果联想是由事物的现象想起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或根据原因想到这种原因可能或必然产生的结果的思维。
        (D)比喻:是指依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特点;用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与其本质不同却又相似的另一事物,以此加重对其形象感受与理解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具有明显的单一代指性。比喻的修辞作用绝非意在增加辞藻和展现技巧,必须是对事物本质的更好接近和抵达。因此,一首诗只要本真地呈现事物本质就够了。
        (E)象征:是将具象的局限上升到普遍的寓意领域,使其隐喻的内涵超过了表层的容量,直接指向形而上的“道意”境界,这就是象征意象的独到魅力。象征的特点,具有深刻而模糊的寓意性和抽象而朦胧的泛指性。
        象征是诗人认识或感悟不可言说的意象表达。所为的不可言说,一是认识到却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只能用通感的意象去表达与体会,二是对自己的认识能够准确表达,但迫于某种形势和压力而不便直接表达,所以才需要采取寓意或含蓄的表现手法。
   (F)变形:是指用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技巧,表达对事物认知与理解的感觉程度。
        诗歌运用喻象语言展示个人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从而能表现出人类的普遍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喻象的语言更接近人类本性的原象与本真。因此,诗歌必须通过语言喻象将存在“如其所是”地再现出来。这就要求诗歌者或诗人对词与词和物与物以及词与物或物与词之间的关系具有卓越的洞察力和表现力。
        B、诗歌分行的跳跃性:是指诗歌分行排列,或是段落与段落之间,或是诗句与诗句之间留有艺术空白的跳跃性。
        诗行之间或诗句与诗句之间因其跳跃而留有的艺术空白,是诗人言未尽意的一种艺术含蓄与想象。
        诗中的艺术空白,是诗人故意营造和设置的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智性暗示与情感隐喻。“就象连接两个相距遥远的村落的广阔地域,房屋和树木是诗人选择与设置的,他没有留下固定的道路,读者可依据诗人提供的闪跳不定的意象和情绪,溶合自己的个人知识、经历去开拓自己的道路。”#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8页
        诗歌中的艺术空白,就在于激发阅读者的丰富想象而直逼载体原道的事物真相。
       总体说来,诗句之间的跳跃,可分为时间上的跳跃、空间上的跳跃、情感上的跳跃、想象上的跳跃和意识上的跳跃等多种。
    (A)以时间为线索的跳跃:是指打破时间顺序,故意造成时间上的断裂与交错所设置的艺术空白。
    (B)以空间为线索的跳跃:是指在诗的时空结构上,打破了生活固有的时空形态和时间的顺序所设置的艺术空白。
    (C)以情感为线索的跳跃:是指以诗人的情感波动为线索,进行闪跳、跌宕与逆转所设置的艺术空白。
    (D)以想象为线索的跳跃:是指以诗人的想象为线索,形成不连贯的衔接与闪现所设置的艺术空白。
    (E)以意识为线索的跳跃:是指以诗人的意识为线索,进行流动、辐射或荒诞、传奇般地衔接而设置的艺术空白。
        诗歌段落或行距间的艺术空白,在打破时空的顺序或对零散事件的交融与错接过程中,不仅给读者以广泛的想象空间,而且还使诗歌的意象更具有丰富的表现性和暗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