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概念定义与类型:中国产业转移地区路线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1:17:04
来源:中国产业转移基地 | 时间:2008-10-19 06:53:03
过去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基本上是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数量扩张型的增长,中国每万元GDP所需的物质消耗是发达国家的4~6倍。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中国的产业升级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而在产业升级中产业转移则是重要的一种方式。
发展大势:产业转移呈梯度推进态势
中国已“入世”五年,随着加入WTO的深入推进,中国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美、日、欧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不少沿海经济开发区都已提出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目标,希望引进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以及投资管理中心等。从我国各地区产业转移的情况看,最初转移到我国内地的产业,大多集中在珠三角区域。随着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兴起,珠三角地区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开始向这些地方转移。同时,随着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方面成本的上升与环境的恶化,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大量产业需要中西部地区来承接。由于这些原因,我国产业升级最突出的特点是产业转移呈梯度推进的态势,大致形成国际产业向我国沿海经济圈转移,沿海经济圈向中西部转移的局面。
承接地区:“溢出效应”逐步扩大
产业转移路线图

珠三角地区今后产业调整的重点是重化取向,重工业将主要分布在东西两翼的沿海带,而山区已成为当前珠三角产业梯次转移、低成本扩张的主战场,该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而向华南和“泛珠三角”延伸。长三角地区的主要着眼点是苏北和安徽,同时,逐渐向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进行产业转移。而在环渤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中,京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就是河北,今后,环渤海地区将发挥巨大辐射作用,有力带动内蒙古、山西、辽宁等周边省份的快速发展。另外,跳跃式点对点的产业转移的情况也比较多,浙商在这方面比较活跃,如浙江纺织业西进新疆,带动了当地房地产、制造业的发展。
焦点产业:纺织业和加工贸易是转移的重点
伴随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涨,能源和资源面临短缺。东部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2006年以来,我国纺织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国家发改委年初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把“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作为未来5年的重要举措。目前,长三角的棉纺业西进新疆,相关投资总额达到近百亿元。另外,随着“万商西进”的推进,2006年8月,西安、深圳、武汉、重庆、成都等9个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共同签署《东中西部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转移战略合作协议》,这次东中西部加工区之间的联手,是在加工贸易领域展开深度合作的一个开始,加工贸易在今后也必将成为产业转移的一个重点。另外,在产业转移时,中西部地区也应该考虑自身优势,引进一些突出优势特色产业,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对外贸易质量。《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04年修订)》中主要包括的四个领域是中西部地区应该着重引进的方向。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圈层示意图

四大经济区产业升级优先发展的行业
转移模式:产业转移园区成为新亮点
目前,我国沿海经济区都正承受着双重压力。一方面,该地区多年构建起来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市场的多重约束,也制约了新产业的发展。因此,“腾笼换鸟”已势在必行。作为沿海经济区,为加速珠三角产业向省内山区梯度转移步伐,广东省政府在2006年3月份出台《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的基础上,又于7月8日在粤北韶关召开全省产业转移园区工作现场会,总结并加大扶持山区大建“产业转移园区”的工作力度。另外,在转移模式上,苏州工业园区跨区域地块拍卖的江阴—靖江工业园模式,山西的“两区”开发,河北打造太行山星火产业带等也都有借鉴意义。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时都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在税收、用地、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不仅如此,中西部地区还主动出击东部地区,利用引资推介等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促进东部产业转移。山西省在这方面走在中西部地区的前列,2006年,山西省省长于幼军曾率团到香港、上海等地进行招商,引进资金近4000亿元。
广东省“产业转移园区”的运作模式

产业升级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技能人才短缺成为“瓶颈”。当前,中国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等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各地产业升级的“瓶颈”。目前,长三角为解决高级技工人才短缺问题,打出政府、企业和学校联手的“组合拳”,值得各地借鉴。
江阴-靖江工业园模式

避免产业同构现象。此前一轮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区域间为争夺外商投资而展开的竞争,不仅使外商获得了更多优惠,区域间也出现较为明显的产业同构现象,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眼下,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已经到来,各地应吸取以往的教训,尽量避免产业同构现象的发生。
能耗和污染问题值得关注。环保已经成了一条高压线,各地在招商引资时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拒绝引进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