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三pat配置: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 健康话题 - 京华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5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20:15:39

注册 登录
  • 论坛
  • 网页游戏
  • 默认风格
  • 欧美同学会
  • 动感分栏
  • 动感分栏hidden
  • 私人消息 (0)
  • 公共消息 (2)
  • 论坛任务 (0)
  • 系统消息 (0)
  • 好友消息 (0)
  • 帖子消息 (0)
京华论坛 » 健康话题 »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521# 跳转到 » 发表于 2009-6-26 10:4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西藏历代达赖介绍

达赖喇嘛的由来

  1578年(明朝万历六年)五月俺答汗与索南嘉措在青海湖边新落成的仰华寺(察卜齐雅勒庙)举行了历史性的会见。索南嘉措宣称,“阿勒坦汗尔为曩昔青吉斯汗之孙胡必赉彻辰汗之时,我为萨斯嘉班第达之侄玛第都瓦杂帕克巴喇嘛”,两人分别是忽必烈和八思巴的转世。俺答汗赠予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尊号。“圣”意谓超凡人圣”;“识一切”是藏传佛教对在显宗方面取得最高成就的僧人的尊称;“瓦齐尔达喇”梵文,译成汉语执金钢,是藏传佛教对在密宗方面取得最高成就的僧人的尊称。识一切与瓦齐尔达喇结合起来,表示索南嘉措无论显宗、密宗都达到了最高成就。“达赖”蒙语大海;“喇嘛”藏语上师。从此,索南嘉措的活佛转世系统就被称为达赖喇嘛活佛系统。格鲁派寺院集团的上层僧侣立即将索南嘉措定为第三世达赖喇嘛,并追认哲蚌寺的前任领导根敦嘉措第二世达赖喇嘛,宗喀巴的最后也是最小弟子、扎什伦布寺的建立者根敦主第一世达赖喇嘛。作为酬答,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也赠俺答汗尊号“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咱克喇瓦尔第”梵文,意为转轮王,“彻辰汗”蒙语聪明睿智之汗王。

第一世达赖喇嘛

  格敦朱巴(1391-1474)意为“僧成”.出生于后藏萨迦寺附近的一个牧场主家庭。十五岁,在纳塘寺受沙弥戒,五年后受了比丘戒。25岁拜宗巴为师,学习格鲁派教法。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大弟子之一,宗喀巴在甘丹寺圆寂后,先后师从贾杰,克珠杰等人。1447年兴建了札什伦布寺,任该寺首任赤巴(法台)长达38年。长期致力于藏传佛教的弘扬。1474年(明成化十年)在札什伦布寺圆寂,时年84岁。后来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著有关于显教注疏、因明注释、律部、中观、传记等24卷,其中代表作有《戒经疏》、《因缘集》、《释量论小疏》、《量理庄论》和《自传》。

第二世达赖喇嘛

  法名格敦嘉措(1476-1542年)意为“僧海”。出生在后藏日喀则西北达纳地方的一个普通农民家中。3岁时被认定为一世达赖格敦朱巴的转世"灵童"。1485年,他十一岁时,被迎入札什伦布寺,受了沙弥戒。1494年,在哲蚌寺学经。旋拜嘉样烈巴曲觉为师,受比丘戒。后来开始云游,在前藏、后藏、山南、塔波各地传法讲经。云游中,于1509年在山南的羊卓雍湖畔,建立了群科杰寺。不久回到札寺,出任第五任法台,6年后又返回拉萨。 1517年应僧众请求,担任了哲蚌寺的第十任赤巴(法台),1526年还兼任了色拉寺第九任赤巴。他在哲蚌寺内修建了"噶丹颇章"大殿,成为他和后世达赖驻锡的地方。以后五世达赖建立的西藏地方政权即以“噶丹颇章”取名。于1542年在哲蚌寺圆寂,时年67岁,其银质灵塔建于哲蚌寺内。著有《自传》、《根噶嘉参大师传》、《上师赞颂集》、《佛菩提颂》、《教言道情歌集》、《密集生起次第》、《中观注疏?义明》、《宗派论?海之舟》、《书札诗歌》、《噶当经典摄义》等44卷。

第三世达赖喇嘛

  索南嘉措(1543-1588年)意为“祝海”。出生于拉萨附近堆隆地方的一个小贵族家中。4岁时被认定为格敦嘉措的转世"灵童迎至哲蚌寺。7岁拜赤巴索南扎巴为师,受了沙弥戒。10岁在哲蚌寺举行坐床典礼。11岁任哲蚌寺第十二任法台。16岁时任色拉寺住持,22岁时拜格勒巴桑为师,受了比丘戒。后任了色拉寺第十三任赤巴。并把格鲁派传播到了蒙古地区。1578年5月在青海湖的仰华寺(系俺答汗之子丙兔于1577年建成,明万历帝赐名仰华寺) 与俺答汗王公会见。获赠“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尊号(“圣识一切”是“遍知一切”的意思。“瓦齐尔达喇”是梵文“金刚持”的意思。“达赖”系蒙古语,意为大海。“喇嘛”为藏语,上师的意思。)索南嘉措得到“达赖喇嘛”的尊号后,格鲁派寺院集团的上层僧侣立即将索南嘉措定为第三世达赖喇嘛。追认根敦朱巴为第一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为第二世达赖喇嘛。1580年(明万历八年)主持建立了理塘大寺,1582年到了昌都说法讲经,广收教徒。后云游至宗喀巴的出生地时修建了今天青海的塔尔寺。与此同时明朝也封给他“朵儿只唱”的名号(为藏文的音译,意为金刚持),赐印章,并召他来北京。这时察哈尔部的图们汗也邀请索南嘉措顺路到察哈尔部传教。于是索南嘉措动身从蒙古土默特起程,不幸于1588年3月卒于途中一个名叫卡欧吐密的小地方,时年四十六岁。三世达赖不遗余力地在青、甘、康、内外蒙古地区广作法事,对后世达赖、班禅将格鲁派事业推向巅峰,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第四世达赖喇嘛

  云丹嘉措(1589-1616年)意为“功德海”。出生在蒙古土默特部。系俺达汗之孙。为历世达赖喇嘛中唯一的蒙古族人。1589年被蒙古王公和藏族格鲁派的僧人共同确认为是三世达赖索南嘉措的转世。1592年被三世达赖管家班觉嘉措命名为云丹嘉措。1602年西藏三大寺派出正式代表前往土默特迎接他入藏。沿途受到青海、西藏的蒙藏僧俗人众迎接,于1603年到达西藏,先在藏北热振寺举行了坐床典礼,后到拉萨,住进哲蚌寺,受沙弥戒。1607年赴扎什伦布寺,向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学法。1614年拜四世班禅为师,受了比丘戒。接着继任了哲蚌寺第十三任赤巴,并兼任了色拉寺第十五任赤巴。 1616年,明朝万历皇帝派专人进藏,给予四世达赖喇嘛“普持金刚佛”的封号和封文。1616年12月15日,第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在哲蚌寺去突然世,时年二十八岁。对云丹嘉措之死,有人说是藏巴汗彭措南杰派人刺死的。但无确凿的事实。

第五世达赖喇嘛

  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年)出生于前藏山南琼结地方一个封建主家庭。四世达赖嘉措去世后,由于藏巴汗禁止寻找转世灵童,后经过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多方斡旋于1622年在他认定和主持下,六岁的阿旺罗桑嘉措才被迎入哲蚌寺供养。1625年,拜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为师,受了沙弥戒。 1637年受比丘戒。旋担任哲蚌寺的第十五任赤巴兼色拉寺第十七任赤巴。(自五世达赖以后,历代达赖即为哲蚌、色拉两寺的当然赤巴成为定制)。由于当时噶玛噶举和藏巴汗对黄教采取压迫摧残的政策,迫使五世达赖不得不避往山南。1641年,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商议,派人赴青海密招固始汗率兵进藏,推翻噶玛地方政权的统治,遂拥立五世达赖喇嘛建立“噶丹颇章”政权。1643年,派人朝见清皇太极,清太宗给达赖、班禅和固始汗等都写了回信,并称赞达赖喇嘛“拯济众生”,“扶兴佛法”,还赠了厚礼。1644年顺治帝即位后,即派人入藏邀请达赖喇嘛进京。1652年正月,五世达赖在清朝官员的陪同下率随行人众三千人,自西藏启程,前往内地。1653年阳历元月十五日(顺治九年腊月十六日),五世达赖到达北京。顺治帝以“田猎”为名,在南苑会见五世达赖时,赐坐、赐茶、赐宴,待以殊礼,当天由户部拔供养银九万两。五世达赖居留北京期间,一直住在安定门外清朝专门为他建造的西黄寺中。1653乍2月20日,五世达赖喇嘛离开北京时,顺治帝除赐贵重厚礼外,还命人在南苑德寿寺为达赖饯行。当年5月,五世达赖到代噶时,顺治帝还派出官员携带满、蒙、藏、汉四体文字的金册、金印赶到代噶,正式册封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

  五世达赖返回拉萨以后,以内地带来之金银,在前后藏各地新建了十三座黄教寺院,称为黄教十三“林”。同时,又给全藏所有黄教寺庙规定了常年居住的僧数、制订了黄教大小寺院的严格门制,如寺庙内部的组织机构,僧官的任免制度,喇嘛的学经程序,寺内纪律仪式等等。及至五世达赖晚年,一切政事由 1679年委任的第巴桑结嘉措(1653-1705)主持治理。他专心著作经典。其著作共有三十余卷,其中主要的有《相性新释》、《西藏王臣记》、《菩提道次第论讲议》等最为出名,传播甚广。1682年,在布达拉宫病故,享年六十六岁。


第六世达赖喇嘛

  仓央嘉措(1683-1706年)意为“梵音海”。出生于藏南门隅之邬坚岭地方一个农民家庭。由于桑结嘉措“伪言达赖入定,居高阁不见人,凡事传达赖之命以行”,密不发丧。以至于公元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亲征准噶尔叛乱时才从俘虏的口中得知五世达赖早已去世达15年之久。即降旨问罪,他才将五世达赖去世的实情禀告朝廷。1697年桑杰嘉措选定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的“灵童”,是年九月。拜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师,剃发受戒,取法名为罗桑仁钦?仓央嘉措。是年十月二十五日,仓央嘉措被迎至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时年15岁。作为格鲁派的一个忠实平民信徒,骤然端坐黄教领袖的高位之上,显然不太适应。因此,关于这位六世达赖的短暂一生,民间有许多极有人情味的迷人传说。相传他经常微服夜出,与情人相会,追求浪漫的爱情生活。但都以悲剧而告终。同时,仓央嘉措还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热情奔放的情歌,他的《情歌》诗集,在民间广为流传歌诵。

  1701年,西藏的政局发生变动。桑结嘉措被拉藏汗处死。拉藏汗向康熙帝奏称由桑杰嘉措所拥立的六世达赖不守清规请予“废立”。康熙帝准奏,决定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废黜。1706年仓央嘉措被“解送”北京途中,据说行至青海湖滨时去世,时年24岁。有的记载中说他是舍弃名位、决然遁去,周游蒙藏印等地,后来在阿拉善去世。仓央嘉措被解走以后,拉藏汗与新任第巴隆索商议,于1707年另立白噶曾巴?伊喜嘉措为六世达赖,但西藏人民认为伊喜嘉措是假达赖,始终未予承认。关于他的经历和去世的情况,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七世达赖喇嘛

  格桑嘉措(1708-1757年)意为“贤劫海”。今四川理塘人,他八岁时在理塘寺出家。1719年清正式承认格桑嘉措为六世达赖。(注:格桑嘉措是作为仓央嘉措的转世灵童找来的,格鲁派的僧人认为他是七世达赖,清朝却认为格桑嘉措是接替而不是继承已被废黜的六世达赖的法位,所以不能认作七世达赖。至今保存在拉萨解放公园(龙王潭)的康熙帝《平定西藏碑》(1721年立),仍称格桑嘉措为达赖六世。后来,因为藏族人民始终认为格桑嘉措为七世达赖。到了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乾隆帝封强白嘉措为八世达赖时,等于默认格桑嘉措为七世达赖,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1720年,清朝正式颁发给格桑嘉措一颗金印,印文是“弘法觉众第六世达赖喇嘛之印”,另外还有金册等物品,这时格桑嘉措才十三岁,一切事务都由其父索南达结代为处理。同年4月,七世达赖格桑嘉措从青海启程进藏。9月初抵达拉萨,9月15日,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拜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师,受了沙弥戒。然后,入哲蚌寺学经。 1727年受比丘戒。同年西藏发生了预谋叛离清朝的叛乱事件,七世达赖格桑嘉措之父索南达结参预其谋。清政府为防止再起事端,遂决定将七世达赖移往理塘。七世达赖格桑嘉措在理塘居住了一年后,于1730年又奉诏移驻泰宁惠远庙。其间,雍正帝曾召达赖之父索南达结自理塘进京,面斥其干预藏政的错误。雍正帝为安抚达赖,遂又加封索南达结为辅国公。1735年春末,清廷命达赖七世自泰宁返拉萨,其职权严格限制在宗教事务方面。西藏一切行政事务,由驻藏大臣监督。委任颇罗鼐全权办理。1747年颇罗鼐去世,其子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上台,准备发动叛乱。清朝政府很快地于1751年又平定这次叛乱。并下令由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掌管西藏地方政权。黄教的政教合-的地方政权是从这时候(1751年)开始的。

  七世达赖格桑嘉措亲政后,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宗教事务方面,弘扬佛法。西藏地方的行政事务,主要由清朝驻藏大臣掌管。格桑嘉措一生谦逊俭朴,颇得僧俗人民爱戴。1757年,格桑嘉措在布达拉宫逝世,享年五十岁。

第八世达赖喇嘛

  强白嘉措(1758-1804年)意为“妙吉海”.出生于托布嘉拉日。5岁时被认定为七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次年迎至布达拉宫坐床,受近事戒。8 岁时拜六世班禅罗桑华丹益希为师,受了沙弥戒,20岁受了比丘戒。1781年(清乾隆四十六年)乾隆帝命八世达赖亲政。1783年,八世达赖主持认定七世班禅,并在札什伦布寺为其剪发起法名。1788年和1791年,发生了两次廓尔喀人进犯西藏的事件。八世达赖、七世班禅(此时已移至拉萨)与驻藏大臣联名向清朝政府上奏告急,请求速派大军入藏抵御外侮。1792年5月,福康安将侵入西藏的廓尔喀人全部驱逐出境,6月,清军深入廓尔喀境,廓尔喀国王数次派人至军前乞降。8月28日,福康安接受了廓尔喀国王的投降,随即清军返回西藏。福康安经过札什伦布寺时,与八世达赖共同订立了有名的《钦定章程》。《钦定章程》经乾隆帝批准实施,八世达赖极为高兴,于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与驻藏大臣商议后,决定减免或豁免百姓交纳的赋税,对穷苦百姓优加抚恤。1801 年,在拉萨给七世班禅授比丘戒。1804年(清嘉庆九年)在布达拉宫圆寂,时年49岁。

第九世达赖喇嘛

  隆朵嘉措(1805--1815年)意为“教政海”.出生于西康邓柯。是第一个未经金瓶掣签而确定为转世灵童的达赖喇嘛;1807年被认为转世灵童,由西康迎至拉萨,在公塘寺暂住。1808年2月24日,七世班禅为九世达赖剪发并取法名为罗桑丹觉乃阿旺隆朵嘉措,简称隆朵嘉措。同年9月,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清仁宗批准九世达赖可乘前世达赖乘坐的黄轿,启用前世达赖使用的金印。此后,隆朵嘉措入哲蚌寺学法。1813年受沙弥戒。1815年正月16日,九世达赖隆朵嘉措不幸在布达拉宫暴亡,时年只有十一岁。

  在九世达赖生活的这个时期,西藏发生了英国人潜入西藏,直达拉萨,前往布达拉宫,与九世达赖会见,并且还居住了很长时间的事件。这是西藏历史上,英国人第一次进入拉萨的一次重大事件。

第十世达赖喇嘛

  楚臣嘉措(1816-1837年)意为“戒海”.出生于今西康理塘一贵族家庭.自九世达赖逝世后,在西康地方共找到了三个“灵童”。1822 年,清道光皇帝命将三个“灵童”都送到拉萨,正月十五日,在布达拉宫举行“金瓶掣签”仪式。掣签仪式由七世班禅主持,结果抽出西康理塘的楚臣嘉措为十世达赖,七世班禅为其剪发授近事戒,并取法名为阿旺罗桑丹增楚臣嘉措,简称楚臣嘉措。二月初三日,授沙弥戒。同年8月8日,十世达赖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清宣宗(道光帝)派人前来西藏“看视坐床”。清道光九年(1829年)十三岁的十世达赖楚臣嘉措到哲蚌寺学经。十四年(1834年)4月8日,拜七世班禅为师,在大昭寺授比丘戒。十七年(1837年)9月1日,十世达赖楚臣嘉措在布达拉宫暴亡,只活了二十二岁。到逝世为止,十世达赖一直没有亲政。

第十一世达赖喇嘛

  凯珠嘉措(1838--1855年)出生于今西康康定一富裕家庭。自十世达赖逝世后,在西康地方共找到了三个“灵童”。1841年在布达拉宫举行“金瓶掣签”仪式。掣签仪式由七世班禅主持,结果抽出西康康定凯珠嘉措为十一世达赖,七世班禅为其剪发授近事戒,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举行十一世达赖喇嘛凯珠嘉措的坐床典礼。对此,道光皇帝十分重视,于公元1841年两次降旨布置有关事项。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受沙弥戒。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咸丰皇帝命十一世达赖喇嘛于当年正月亲政;不满一年,18岁的十一世达赖喇嘛突然于当年十二月十五日在布达拉宫暴亡。

第十二世达赖喇嘛

  成烈嘉措(1856-1875年)出生于西藏大贵族家庭.1858年在布达拉宫举行“金瓶掣签”仪式。结果抽出成烈嘉措为十二世达赖,1860 年7月举行坐床典礼。对于这次典礼,咸丰皇帝曾两次降旨作了布置。1864年受沙弥戒,1873年同治皇帝命十二世达赖喇嘛亲政。光绪元年(1875 年)3月,十二世达赖喇嘛又突然暴亡于布达拉宫,只活了20岁,亲政仅两年。九到十二世的前后四个达赖喇嘛早年突然夭亡十分可疑,引起清廷的重视,人们也纷纷传说达赖喇嘛是被人毒死的,但因为驻藏大臣接受贿赂,每次结果都不了了之。

第十三世达赖喇嘛

  土登嘉措(1875-1933年)是继九世达赖之后清代又一个未经金瓶掣签而确定为转世灵童的达赖喇嘛;出生于拉萨东南塔波地区的朗顿村.自十二世达赖喇嘛逝世后,西藏地方政府经过寻访,于公元1876年(光绪二年)确认罗桑塔开甲错为转世灵童。此外,还寻访到两个“灵童”请奏皇帝对灵童罗桑塔开甲错免予金瓶掣签。由此确定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11月初,灵童罗桑塔开甲错被从塔波地区迎至拉萨。11月14日,按照惯例在拉萨举行了转世灵童拜接圣旨的仪式。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1月,八世班禅在蔡公堂为十三世达赖喇嘛灵童剪发剃度,取法名土登嘉措。1879年驻藏大臣代表和达赖喇嘛灵童共同启开了封存的金册。6月14日,在布达拉宫正式举行坐床典礼。十三世达赖喇嘛接受了由驻藏大臣转交的御赐。1882年受沙弥戒,1895年授比丘戒。同年光绪皇帝命十二世达赖喇嘛亲政。1904年英军侵入西藏。1910年2月12日,入藏川军进驻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在英印当局鼓动下逃往印度。1912年返回西藏。1933年12月17日晚6时许,十三世达赖在罗布林卡内的格桑颇章的寝殿圆寂.享年58岁。十三世达赖毕生勤于著述,他的佛学造诣精深,曾撰述过数部经典论著。同时他又非常勤政,他执政长达38年,也是自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以来,对西藏地方政教合一制度推动和完善最为得力的一位统治者。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丹增嘉措(1935-今)1935年7月出生于青海湟中县祁家川(今青海省平安县红崖村),乳名拉木登珠。1937年在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附近确认2岁拉木登珠为转世灵童。由此确定了十四世达赖喇嘛。1938年拉木登珠被原西藏地方政府遴选为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唯一转世灵童。1939年10月 13日在大昭寺举行了大典拉木登珠被剃度,授居士戒。并上法号为“杰尊强白·阿旺洛桑·益西丹增嘉措·斯松旺秋·宗巴米巴·德白桑布”,简称为“丹增嘉措 ”。后报请国民政府特准免予“金瓶掣签”,在中央政府特派大员吴忠信会同热振呼图克图的主持下于1940年在拉萨举行坐床典礼,继位为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1940年2月5日,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批准其继任为第十四世达赖喇嘛,2月22日在布达拉宫坐床。1950年11月17日开始亲政,年仅16岁即成为藏传佛教的领袖之一。

  达赖喇嘛·丹增嘉措亲政后,派西藏地方政府和谈代表,分两路赴京与中央人民政府就和平解放西藏事宜进行谈判。1951年5月23日正式达成《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951年10月24日致电毛泽东主席,表示拥护十七条协议。后又派出以噶伦柳霞?土登塔巴为首的致敬团到北京向毛泽东主席及其他中央领导人致敬,受到毛泽东主席等的接见和慰勉。1953年被举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6年4月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任主任委员。1956年11月,应印度政府邀请,赴印访问并参加释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纪念活动。1957年返回西藏。在1958年的传召大会上,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通过辩经考试,获得拉然巴格西学位。1959年出走国外,从此走上“藏~独” 分裂的道路。 京华论坛版主制度说明

TOP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522# 发表于 2009-6-26 10:46 | 只看该作者

新华字典之父____魏建功

新华字典之父魏建功


作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工具书”,《新华字典》的出版历史已有50多年,但因字典上未曾标注编纂者姓名,它的初版主编并不为使用者所知

  凡上过小学的人,大概没谁没用过《新华字典》――它初版于1953年,迄今12次修订,百余次重印,发行量累计已高达4亿,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图书出版、发行史上的众多之最。但鲜有人知道《新华字典》的主编是已故去27年之久的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者、语文教育家魏建功先生,先生的名字没有被记录在“典”。

  在魏建功先生诞辰一百周年(2001年)的时候,魏建功的长子,年近七旬的魏至先生很欣慰地看到了两件事:第一件,父亲的学术纪念会在北京大学举行;第二件,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五卷本《魏建功文集》。其实他当时还有一个愿望,即为父亲争取一个《新华字典》的署名权,以及补正《新华字典》的版次。迄今,6年过去了,这个愿望依旧没有实现。

  “没人要求他来编字典”

  魏建功生于1901年,正值中国传统语言学向现代语言学的转变期。先生早年,即同他的老师――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钱玄同先生一道,投身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1945年10月,台湾光复后,先生被借调赴台从事推行国语运动,历时3年,使台湾成为中国所有省份中最早普及普通话的省份。解放后,他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文字改革工作,创意并主编了《新华字典》。

  五四运动以后,国语运动进入推行期,提出“言文一致”和“国语统一”两大口号。“言文一致”是书面语不用古代文言,改用现代白话。“国语统一”是现代白话要以北京话为全国通用的国语。国语运动中,年轻的魏建功就已显现惊人的才华。1928年,他在老师钱玄同先生的推荐下,加入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并任7名常委之一,负责编辑《国语旬刊》,兼“大辞典编纂处”的资料员,时年27岁。1941年,他又主持编写了《中华新韵》,经国民政府明令颁布为国家韵书,一直沿用至今。

  抗战胜利后,白话文在中国已相当普及,然而中国的语文工具书却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广大中小学教员和一般中等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只能抱着《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等一类辞书去查,而这类旧辞书在收词上往往存在着重文轻语、脱离人民群众的语言实际,释义辗转传抄,缺乏语文科学分析等弊病。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父亲有了编纂一部‘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实用’的语文工具书的想法。”魏建功先生之子魏至在父亲离世后开始整理父亲的书信文稿等资料,一些掩埋了几十年的历史细节得以显现:1947年6月6日,魏建功在《大公报》第六版“图书周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国语辞典论评》的文章。文中,他讨论了整个辞书问题:“我们没有客观描写语言形态的工具,时常把声音的成分,拆散或沉埋在字型里。…… 我们该从新工具的产生解决这问题。”“这是我看到的最早的,关于父亲要编纂一部字典的记录。”魏至说。

  此外,魏至还从1947年9月11日母亲从北京给正在台湾推行国语的父亲写的一封信上,看到了这样话:“晓铃夫妇是可以合作的人,编字典。”“这说明,父亲在此前曾经跟母亲提到过他要编字典的事。”

  在炮声中构想第一部新型工具书

  1945年8月,魏建功以“国语会常委”的身份,被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借调”去台湾推行国语。1948年10月,他在台湾为推行国语运动做了最后一件事,即把当时设在北京的《国语小报》连人带设备迁到台湾,创办了《国语日报》后旋即回京,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那时,解放大军已经包围了北京城,父亲找来了周祖谟、吴晓铃、张克强、金克木等几位北大的语言学家,在围城的炮声中商议编字典的事。”魏至回忆称,“当时我还在上高中,有时放学回家,就能瞥见先生们在光线很暗的客厅里商议事情。”

  金克木先生有一篇回忆短文,也谈到了这件事:“我们在魏家的大厅屋中草拟新字典的构想,老式的房屋内光线不强,我们在朦胧中高谈阔论。涉及英文中的《约翰逊博士字典》《牛津字典》《韦伯斯特字典》以及黎锦熙主持多年未能成书的《中国大辞典》等。城外传来的炮声仿佛给我们打节拍,我们当时想不到所拟字典的前途,但有一个信念,中国的未来系于儿童,危险在于文盲和无知,语言文字是普及教育的工具,字典是语言文字的工具。我们不会别的,只能咬文嚼字。谈论字典等于谈论中国的前途,炮声使我们的信心增长。”

  1949年4月,魏建功写成了《编辑字典计划》。魏至至今保留着这份计划书的原件。在八张大的、淡黄色的竹纸上,魏建功以正楷书写了一部新型工具书应当具有的十大特色:一、就实际语言现象编定;二、以音统形;三、以义排词;四、以语分字;五、以用决义;六、广收活语言;七、由音求字;八、由义选词;九、适合大众;十、精选附录。

  后来,魏建功又把这“十大特色”,进一步归纳为“以音统字,以字统义,以义统词”,作为《新华字典》编写的“总体例”。

  “父亲希望通过编写这样一部有十大特色的小型字典,能对汉语的基本音位、基本义类、基本词汇,以及声音和意义、意义和文法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正确反映;能够让广大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利用这本字典,对我国的语文词汇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并且了解词汇现代化和规范化的用法,在书面上和口头上都能够正确地运用。”魏至这样诠释父亲的初衷。

  辞去北大职务专心编字典

  有了《编辑字典计划》,接下来便是联系出版社。魏建功找到了开明书店,商议编辑出版字典的事情,表示不要任何报酬,只要求书店能够提供一个聚会的场所和给一顿便饭。但这件事最终没有谈成。

  正当魏建功为联系不到出版单位犯愁时,1950年3月的一个晚上,他到时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叶圣陶先生家里串门。聊天中,叶先生告诉魏建功,上级有关领导想让出版总署把当时设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大辞典编纂处接收过来,叶老问他:“我们把大辞典编纂处接收过来之后,你能不能来主持工作?”魏建功一听要他来编字典,立即表示乐意干,只是困于自己正担任着北大中文系主任一职,必须摆脱,才能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编辑字典的工作。

  5月23日,叶圣陶给当时主持北大校务的汤用彤先生写了一封信,请他撤掉魏建功中文系主任的职务,以便有时间来出版总署主持辞书机构。6月,北大撤销了魏建功的行政职务,只保留教学任务,魏建功即开始积极筹备组建辞书机构。8月1日,辞书机构正式成立,魏建功任社长,他给机构起名为“新华辞书社”,未来的小字典也被定名为《新华字典》。

  “当年父亲出来主编《新华字典》完全是尽义务,一块钱工资都没有领过。他的工资仍由北大支付,北大的课程也继续担任着,只是抽出约一半的时间到辞书社来主持编写字典。”由于工作时间紧,魏建功常常把材料带回家里审阅。“每一个字都要单独写在一张小卡片上,编写人在卡片上撰写条目,盖上图章以示责任。然后大家相互传阅,把意见也写在卡片上,盖上图章。这样,卡片在传阅讨论后,汇总抄出的就是这个字在字典中的条目。”魏至介绍。著名语言学家袁家骅先生评价说:《新华字典》摆脱了旧字典注释“某,某也”陈陈相因的老套子,每个字的释义都明白如话,真是大功力。

  然而,就是这本下大功夫编纂的《新华字典》,第一遍编出来的时候,却被编纂者们自己打上了一个“不及格”。“因为当时编字典的人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参差不齐,编出来的字典风格也不统一。”魏至说,当时有个笑话,字典中的一些释义“白话”到了极致,出现了“吃萝卜糟心”这样的语句。于是决定推倒重来。所以,中国第一部《新华字典》,从1950年编起,一直编了3年,到1953年才面世。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音序排列的字典,它体现出了“规范、科学、实用、便捷”的特色,做到了原来设想的“能说汉语、会正确发音,就能在这本字典里找到相应的字”,消除了“文字障”,但也并非尽善尽美。

  在《新华字典》编纂后期,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看到字典的样本,认为编辑质量不佳。叶圣陶先生把吕先生的话转告给魏建功。魏建功说:《新华字典》是一部完全创新的字典,经过几年的努力总算脱出了旧字典的窠臼,“好歹算是一个好东西”,要想做到精纯正确,只有等将来有机会再进一步修订了。

  《新华字典》初版问世后,南方一些方言地区读者反映他们对注音符号不大熟悉,字典按注音符号音序排列,查起来感到不方便。于是魏建功参考《康熙字典》的部首稍作调整,编辑出版了部首检字的部首本《新华字典》,1954年8月出版发行。

  1955年,《汉语拼音方案》发布,“新华辞书社”随即对《新华字典》进行了第一次修订。次年,国家决定将《新华字典》的出版工作交由商务印书馆负责。“这时‘新华辞书社’对《新华字典》的第一次修订已经完成,就交给了商务印书馆去出版。”魏至说,而此前的两个版本,即1953年的原版和1954年的部首本,均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封面署“新华辞书社编”。

  1957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第3版《新华字典》,名曰“新1版”。此后的历次修订,均是以“新1版”为排序的基础,至今,已出到“第10版”。“事实上,这应当是第12版。”魏至说,“父亲主持编纂的第1版,和1954年出版的第2版,被隐藏起来了。”

  身后署名与版次之困

  魏至称,父亲生前,从来没提到过《新华字典》的署名和版次问题。“也许他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然而,魏至认为,今天来看,这是一个关乎历史事实的问题。

  翻开商务印书馆最新版本的《新华字典》第10版,版权页上是这样写的:1957年6月新1版,1998年5月第9版,2004年1月第10版。“父亲主持编写的1953年第1版和1954年第2版哪去了?”魏至不免会问。也正是因为不见第1、2版的版次,使得后来使用这部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字典的人们,很少有人知道这本字典和魏建功先生的关系。

  这些年来,魏至也试图通过一些途径去解决这个问题,但最终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而且他听到了一些解释,觉得有一定道理。比如有人说,《新华字典》从1953年第1版算起,跨越半个多世纪,历经11次重排或修订,参加人数是庞大的。而在这种情况下,仓促署名是比较困难的。也有人给魏至出主意,为《新华字典》的沿革立一个学术项目,专门研究这个课题。但对于一直在公安系统工作、现已退休的魏至先生而言,这也是一件渺茫的事。

  如今,《新华字典》每年印行1000万册左右,累计印数已达4亿册,发行量创造了世界辞书之最,在中国已经影响了几代人并将一直影响下去。魏至感慨地说:“父亲应当感到欣慰了。”

  关于署名问题,着急的其实还不止魏至一人。近日,第1版《新华字典》最后几位健在编者以及其他编者家属准备就《新华字典》的署名权问题与商务印书馆对簿公堂。

1971年的几次特殊修订

  总体来说是一次“左”的修订

  “文革”期间,中国的出版业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就连《新华字典》这样一本小小的工具书,也没法再出了。没有工具书,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和工农兵的学习受到了影响。周恩来总理了解到了这一状况,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小事情。于是,1970年秋天,周恩来总理指示,要国务院科教组组织一个班子修订再版《新华字典》。

  科教组以北京大学中文、历史、哲学、经济、图书馆各系为主力,吸收中国科学院、商务印书馆和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参加,组成一个50余人的修订小组。根据上级指示,北京大学教授魏建功、安平秋、曹先擢,商务印书馆阮敬英,北京第一师范学校校长、中小学教师代表曹乃木和工、军宣队各一人,组成了7人领导小组,曹先擢任组长。这年9月,《新华字典》的修订工作开始了。

  对于如何修订,周总理的意思是“小改”。但是康生、张春桥等不同意,他们主张“大改”,以“突出政治”。

  魏建功的长子魏至听父亲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修订小组一下子提出了400多条修改之处。总理看后指出,还是不要大改,除了一些反动、封建、迷信的条目不改不行外,一般都不必改动。根据总理指示精神,这一次只修改了64处。

  这些从《新华字典》里挑出来的“刺”,现在看,有些可能是笑话了。魏至举例说,“背”字条里有一个义项是“背着”,其例句为“背着太阳”,被认为“应当删掉”。总理问为什么要删,回答说“有背着红太阳毛主席的嫌疑”。听到这样牵强附会的解释,总理气愤地说:“神经过敏!”于是,这个例句被保留下来。

  在修改的64处中,有一个条目是“役”字。“‘役’字条里原来有‘劳役,兵役’的义项,修订小组认为,把这两个词并提,可能会使人把服‘兵役’联想到服‘苦役’上去,于是删掉了‘兵役’一词。但总理认为‘兵役’这个词还是应该保留的。”魏至说,总理同大家研究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批了“(张)春桥,(姚)文元,(郭)沫若,(李)四光同志校正”。不久,郭沫若提出了一个新义项,造了一个“服兵役是保卫伟大祖国的光荣义务”的句子。总理看了以后,还是觉得不够妥当。最后,同意了修订小组提出的,另立“兵役”一条义项,但不加解释的办法,机智灵活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1971年的这次修订,总体来说是一次“左”的修订。但其间也发生了两件让人津津乐道的事。这两件事,都与周恩来总理有关。

  周总理始终直接关怀着《新华字典》的修订工作,多次亲自听汇报,认真地斟酌每一个修改的条目。1970年11月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听汇报,他亲自与大家一起研究修改条目,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抠,时间长达3个多小时。

  另一件事,发生在审订附录《化学元素周期表》时。修订小组根据科学院化学所提供的资料,列了103种化学元素。汇报时,总理提出“现在又发现了两种新元素,是105种了”,让修订小组再去化学所了解情况。一问化学所,还确实新发现了两种新元素,但问题出在“命名”上:一个是“苏修”命名,“美帝”不承认;一个是“美帝”命名,“苏修”不承认,所以化学所没有提供。商议的结果是,将这两种元素在周期表上列出,但暂不写名。事后,修订小组的专家们无不为总理学识的渊博和对新事物的敏锐而深感折服。

  1971年4月,修订重排本《新华字典》开始校清样,先后校了6次,6月出版发行。然而3个月后,发生了一件石破天惊的事。9月13日,林彪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坠机身亡。修订小组的专家们又有了新任务,即从字典上抠去林彪语录。因此,1971年修订重排本《新华字典》出来以后,旋即出来了一个“挖补本”。魏至曾经拿着两本字典仔细地比对过,发现删改的地方,共有10处。

  《新华字典》版本及署名情况

195310月原版,注音符号音序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封面署“新华辞书社编”

19548月出版部首本,增加了600多字。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封面署“新华辞书社编”

1955年底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编辑室按新的汉语规范化要求修订《新华字典》,修订后交商务印书馆于1957年6月出版,仍为注音符号音序本,但加了汉语拼音注音,商务称之为“新1版”,实为第3版,这一版成了以后修订音序本的序列基础。

  封面署“新华辞书社编”

1959商务印书馆改排为汉语拼音音序本出版。

  封面署“新华辞书社编”

1962汉语拼音音序本,语言所辞典室修订。

  封面署“新华辞书社编”

1965语言所辞典室修订重排汉语拼音音序本,丁声树主持。此版完成后,“文化大革命”开始,未公开发行,以后说还可以用,遂转给旧书店发售。

  封面署“新华辞书社编”

1971修订重排原本,周总理指示并亲自参与修订,这是一次“左”的修订。1971年“9?13”林彪叛逃事件发生后,将“修订重排本”中10处涉及林彪“语录”之处删去,余皆未动,可称之为71年版的“挖补本”。

  封面未署任何名义

197912月修订版,由北师大1976年开始修订,目的是“反左”修订。

  封面未署任何名义

1990商务重排本。

  封面未署任何名义

1992商务重排本。

  封面未署任何名义

1994商务重排本。

  封面未署任何名义

1998语言所修订本。

  封面未署任何名义

    2003语言所在1998年版的基础上,认真研究1953年原版的风格特点,对比参考历次修订本,注重保持原书的简明性和实用性,进行了修订,2004年1月出版。

  封面上印“商务印书馆”字样,称之“第10版”,实应为第12版

    魏先生在音韵学,音韵史,汉语规范,汉字改革,辞书编纂等方面都颇有贡献。曾最早在中国以现代语音学为指导进行方言调查,对于中国古音系的审音方法,“音轨原则”,有独创性见解。

    《新华字典》是中国小学生必备工具书,其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在中国辞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老一辈语言学家治学严谨,不求名利,默默无闻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和现代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文中提到的丁声树先生曾在1961-1978年主持编纂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词典,也是德高望重的中国语言学界先哲。
1

评分人数

    • 槛外人: 精品文章龙币 + 2 个 威望 + 1 点
利用空间相册发图片帖 不丢图

TOP

关心.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关心. 当前离线

UID
1426619 
帖子
11333 
主题
163 
精华
20 
积分
227594 
龙币
12893 个 
竞猜积分
33 分 
威望
242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30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2 
最后登录
2010-10-15 

版主

帖子
11333 
精华
20 
竞猜积分
33 分 
在线时间
3039 小时 
523# 发表于 2009-6-26 11:22 | 只看该作者 老D兄:这几层楼又够俺学习几天了 谢谢

TOP

槛外人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槛外人 (槛儿)当前离线

UID
1386942 
帖子
24506 
主题
176 
精华
43 
积分
491761 
龙币
26177 个 
竞猜积分
30 分 
威望
217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290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7-9 
最后登录
2010-10-15 

版主

帖子
24506 
精华
43 
竞猜积分
30 分 
在线时间
2908 小时 
524# 发表于 2009-6-26 11:54 | 只看该作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纵使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TOP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525# 发表于 2009-7-9 10:54 | 只看该作者

小说里的丐帮与真实丐帮

小说里的丐帮与真实丐帮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奸相严嵩被御史邹应龙等人所参,明世宗朱厚熜革去了他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的爵位,抄了他的家,杀了他的儿子严世蕃,却念他“专权二十年有功”,赏给他一个银碗、一双金筷,让他去讨饭吃,并封他为“天下都团头” .看过武侠小说的人,对“丐帮”这个名目都不陌生。许多人都以为,既然称为“帮”,必然是江湖上生成的帮派,却不知道至少在明清时代,丐帮是受朝廷直接控制的。

“丐帮帮主”这样的名目,当然是小说家的创作。在花子社会中,统治大小花子的头目,统称“团头”。他们在花子世界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官绅、商贾、文士们的眼中,按“九儒十丐”的次序排位,团头即便是个“头儿”,也属于“下九流”中的末流,没人看得起他;但是在花子世界中,他可就是皇上,他定下来的规矩,就是金科玉律,他吩咐下来的话,就是金口玉言。谁要是不听,按“帮规家法”处置起来,简直比“国法”还要严酷三分。花子们犯了“事儿”,团头居然也同官府一样坐堂问案,轻则掌嘴打屁股,重则三刀六个洞——给你一把七寸钢刀,让你自己在身上随便哪儿戳三刀,但每刀必须戳穿;更重的还可以割鼻、剟眼、砍手、剁脚直到淹死、吊死、乱石砸死、乱棍打死。这种“帮规家法”,也跟各姓各族的“族法”一样,是受到“王法”保护的。受了刑的人,即便有那胆子告到县衙门去,太爷一听是小花子告团头,这就叫做“以小犯上”,向例是轻则轰下堂去了事,重则打四十大板再枷号三天。至于被处死的花子,自从入了丐帮,丁税钱粮全免,连个户籍都没有,乡官、地保才不愿多管这些并无油水可捞的闲事呢!

明朝各府州县的团头,据说是朱元璋坐了天下以后与各府州县的城隍同时受封的。所不同的是:封为城隍的,都是已经死去的功臣,而被封为团头的,则都是一些立有战功但又犯有小小过错的活着的下级军士。朱元璋一方面封他们当世袭的“花子头儿”,一方面又明文规定:团头生子,不得读书,生女不得裹脚。——那年月,男子不读书则不得出仕做官,女子不裹脚则不能嫁进绅宦大户人家。因此可以说,这是“皇恩浩荡”,也可以说是“逐出军队、政府”,永世不再录用;既是一种恩惠,也是一种惩罚。

团头也有“级别”,最低的是乡级,上面还有县级、府级,从上而下,层层统辖。团头除了受上级团头管辖之外,也受本级地方官诸如知府、知县、乡官的节制。朱元璋分封团头,很可能只封到省级为止,没有封过“国家一级”的。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奸相严嵩被御史邹应龙等人所参,明世宗朱厚熜革去了他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的爵位,抄了他的家,杀了他的儿子严世蕃,却念他“专权二十年有功”,赏给他一个银碗、一双金筷,让他去讨饭吃,并封他为“天下都团头”,总管全国各府州县的大小团头。但是百姓们对他恨之入骨,他走到哪家门口,谁家也不打发布施,结果饿死在北京银碗胡同。

严嵩死后,因为他是“受过皇封”的天下都团头,终于被丐帮所承认,奉为“祖师爷”接受大小花子们的香火供奉。抗战期间,我在浙江省缙云县壶镇“栖流所”的大门里面,还看见过一张巨幅彩绘的壁画,画的是严嵩身着红袍,头戴乌纱,脚蹬皂靴,腰围玉带,左手端银碗,右手执金筷,却因为饿肚子而仰面朝天作哙叹状。至于严嵩的后人是不是继承了这个“封号”,却无从考证了。

这些受过“皇封”的大小团头,也像帝王公侯一样,是可以世袭罔替,代代相传的。皇帝继位,接的是传国玉玺;团头继位,接的则是当时为当地众花子都认可的一件“信物”,例如一根特殊的打狗棒,或一根老竹根做的旱烟管之类。我见过一个团头手中代表权力的旱烟管,是老竹根做的,烟管红中透亮,熠熠生光,一看就可以知道绝不止传了三代五代,很可能还是明代初年传下来的,比严嵩的年纪还要大呢。

栖流所,一般是当地财东个人出钱或多人合力出钱盖起来的,俗名“讨饭屋”。本意是给过往的流浪汉栖身之用。所以我见到的壶镇栖流所的大门两边,有一副石刻的对联:“只可路过暂栖息;不可长川作住居。”别看名称难听,其实栖流所的规模都不小,至少也有大小七八间房间。这样宽敞的房屋,没人管理可不行,所以通常各地的栖流所就成了团头们的公廨了。正房中不但住着团头及其妻儿老小一家,中间的一间厅堂就是团头的“公廨”,审案、行刑、打屁股,就在这里执行,全所大小花子都能看得见。此外还有一个存放各种杂粮的仓库。

大小花子,则按照男女有别的原则,分住两廊厢房的通铺上。房后还养有猪羊鸡鸭。一个“乡级”栖流所,团头所能统辖的花子大约有二百多名,不过住在栖流所里的,则只有三四十人。其中一部分人每天出去乞付,当天晚上回来,必须交纳“份例”——三五文钱或几两米;一部分人在“家”里养鸡鸭、喂猪羊,由团头每月发放份例钱,和雇佣的长工差不多;还有一部分人是花子王国里的“公差”——花子们犯了家规,掌刑的就是他们;地面上有了“路倒”或“冻尸”,背到义地去埋掉,然后从地保那里领赏钱的也是他们。当然,团头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跑腿的,也是他们。而那些有家室却没有饭吃的穷人沦为花子,则仍可以住在自己家里,不过却得按月交纳“份例”,并绝对服从团头的管辖,不然,就甭想在地面上张口讨饭!

宋元时代的团头和花子,好像还管地方上死人的入殓。因为这是一宗“肮脏”的职业,一般人不肯干。《水浒传》写武大郎被潘金莲毒死以后,就是团头何九叔带着花子去入殓的。《水浒传》写的是宋代的故事,但是作者是元代末年的人。据此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元代是有这样的习俗的。

不了解丐帮内情的人,只以为一个人穷到了不得不讨饭的地步,也算是穷到底了,却不知道这个人类社会的最底层,依旧分成三流九等,依然有尊卑上下之分,而且各有各的行当,各有各的地盘,绝不容许掺和混淆的。

粗分一下,花子可以分为职业的和业余的两大类。

初听起来,花子还有“业余”,似乎是个笑话,但在丐帮内部,却并不奇怪。

所谓“业余”,指的是那人本来另有职业,因为发生了紧急的或特殊的变故或困难,不得不临时客串一下。下面以清末江南的丐帮为例加以说明。

第一种业余花子,被尊称为“先生”,他们大都是天生的瞎子,从小投师学说书,江南称为“唱故事”。像《海公大红袍》、《薛仁贵征东》、《大香山》(讲观世音菩萨从出世到得道的过程)这样的长篇故事,能唱上一两个月不带重样的。但是一年三百六十天,总是没有人来请的日子居多。饿急了,不得已,只好背起褡裢,拿上鼓板,走街串巷,去沿门乞讨。每走进一家人家,不管主人爱听不爱听,敲起鼓板,就唱上一段。主人哪怕十分不愿意,也得开销几个小钱或者几勺大米。这一路被尊称为“先生”的业余花子,有一种讲究,叫做“讨饭不带碗”,有剩饭剩菜打发,必须连碗筷一起端出来。这,也可以解释为对民间艺人的一分敬意吧。

第二种业余花子,叫做“讨青花子”。青黄不接期间,家里仅有的一点儿玉米面儿、白薯干儿,要留给下地干活儿的男人吃,于是老婆婆只好带着小孙子、小孙女到大户人家和小康人家门口去乞讨,靠残汤剩饭度过饥荒。

第三种业余花子,叫做“赶庙会花子”。凡是庙会,行善的人除了烧香之外,一般还要散几贯铜钱给花子们,叫做“积德积福”。于是庙会上除了真花子之外,还混进了许多假花子——大部分是业余串演的。为了取得香客的可怜与同情,他们有的装瞎,有的装瘸,有的把瘦肉剁碎了糊在迎面骨上装烂脚。庙会期一过,瞎的,瘸的,烂脚的就全都好了。

第四种业余花子,叫做“赶新春花子”。这一路人,并不人人都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而只在正月新春的十几二十多天中“插空”出去讨讨饭。这是因为正月里几乎人人都不干活儿,闲着反正也是闲着,出去讨饭既不误工时,也不误农时。再者,正月新春里出去讨饭,只要说上几句大吉大利的拜年话,小康以上人家,就家家户户都会打发,除了大米之外,年糕、馒头、粽子什么都有。只要拉得下这张脸来,或者走得远一点儿,一个人正月里乞讨所得,满够一家人吃上一个月的。

除此之外,也还有一些临时性的业余花子。例如跑野台子的戏班遇上了连阴雨,戏箱子挪不了窝儿,班主开不出伙食,不得不仨一拨儿俩一伙儿带上胡琴、笛子去沿门清唱。这些人,似乎也可以纳入“业余花子”的范畴,但就其“大宗”来说,当以上述四种为主。

对于各种各样的“业余花子”,团头有从祖宗那里传下来的不成文的帮规:征收多寡不一的“行业税”。对于“唱故事先生”和“赶青花子”,只要“意思”到了,哪怕只上门说两句客气话,打个招呼,就算尽到了尊重团头的“礼数”;而对于那些行近诈骗的“赶庙会花子”和“赶新春花子”,却责令他们必须拿出一定成数的“贡品”来,才能允许他们充当“伸手大将军”,喊一声“相公、奶奶,做做好事”。不然的话,只要团头一声令下,他的那一帮“孩子们”立刻就会围了上去,把胆敢混迹于丐帮的假花子撕一个上下衣衫片片飞扬,掐一个浑身皮肉块块青肿,从此再也不敢冒充叫花子了。

凡是“业余花子”,只是名义上受团头的管束,必要的时候听团头的调遣,行乞的时候遵守“丐帮”的规矩,就可以了。平常日子,依旧住在各自的家中,各操本业,各安生计。只有住在栖流所中的那一帮“孩子们”,才是花子王国中的忠实子民,才是丐帮中货真价实的“专业花子”。

在穷人中,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花子”的。要当花子,先得具备当花子的条件。首先一条,是家业失尽,亲友不认,安生无处,谋食乏术;其次才是老无所养,幼无所依,病无所治,残无所为。只有这些无家可归的老弱病残,才能在栖流所中求得一席之地,才能在团头的管辖之下,或外出乞讨,或在家操作,过那种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的。

不要以为当上了花子,一定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冻馁的死亡线上作垂死挣扎,苟延残喘。其实,只要拉得下这张脸皮来,进了丐帮,入了花子的行列,他们的生活,即便赶不上小康人家,至少比那些糠菜半年粮的贫苦农家要强得多。而对他们来说,最舒服的还是“不劳而食”这一条。难怪当时有“讨了三年饭,做官不肯换”这样一句谚语了。

当时的江南地区,除了大户人家的婚丧喜庆、各种各样的庙会和正月新春有人布施之外,每月的初二、十六两天,是不成文的打发叫花子的日子。每逢这两天,小康以上人家,都要量出一二升米来放在门口,每来一个花子,就给一小勺米,以求积德积福。对唱小曲儿、玩儿杂耍和抱小孩儿的花子,照例还要多给一小勺儿。这样一家两家一勺两勺地攒起来,只要腿脚不懒,挨家挨户地走去,积少成多,一天所得,数量也相当可观。有些花子,为了争得这多给的一小勺儿米,每每到育婴堂去抱一个弃婴来养着。养到十一二岁,就卖给大户人家做使唤丫头,或卖到娼家去当稚妓,收入几十吊钱,添置被褥。

按照丐帮的规矩,花子们的一切收入,必须先经团头过目,然后按一定成数交到“公库”中去。有胆敢隐匿不交者,处分极重,虽不致死,大概打板子、割耳朵或者三刀六个洞之类的酷刑是逃不掉的。花子们慑于“帮规家法”的淫威,极少有人敢于以身试法。更何况到了凄风苦雨、大雪封门或者是一病不起的日子,还要靠团头熬粥给他们喝呢!

栖流所里的“专业花子”,又分为外出乞讨和在家操作两大类。绝大多数花子,只要不是大雨大雪出不了门,每天都得早上出去,晚上回来。除所得铜钱、大米必须按成交库之外,所带回来的剩饭剩菜,也可以折价上交,用来喂猪。比较年轻能干的女丐,团头单挑出来,专门饲养鸡鸭猪羊,也兼管雨雪天气给花子们熬粥。还有那极懒的女丐,连大门都懒得走出去的,团头也不勉强,就用大米粥养着她们,让她们白天蒙头大睡,夜晚充当丐妓,把花子们三个五个攒起来的积蓄,三百五百地收进团头的钱柜儿里去。

外出乞讨的花子,虽然同为乞讨,但因各人行乞的本领有高低上下之分而收入也有多少厚薄之别。在花子世界中,那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粗略地分一分,沿门乞讨的专业花子,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种:

第一种称为“强叫花”。这种人尽管骨瘦如柴,但是抽足了鸦片烟,两只眼珠子滴溜乱转,透着十分精神。不论春夏秋冬,他们总是大敞着怀走上街去,手里拿一块砖,走到商家富户的门前,一声嘶哑的“老爷太太,行行好!”抡起砖头来,就往自己那肋骨根根可数的干瘦的胸脯上砸去。

打发这一类花子,三五个小钱的是不行的,出手至少一百(按清末的市价,大约能买五斤米)。若不如数布施,他手中那块青砖,就会“啪”地一声往自己的脑门儿上砸去,登时鲜红的血就会“哗”地流了下来,随着“啊呀”一声,往后便倒,口吐白沫,人事不知。这时候,他的同伙儿就会一拥而上,大喊大叫,高呼“偿命”,引来大批的行人驻脚观看,是住家的无法进出大门,是店铺的无法继续营业。事情闹到了这个气候,商家富户不拿出三吊五吊钱来,是打发不了的。去找地保来排解么?一者地保跟团头早就有了默契,讨不出便宜来,二者惊动一次地保,没有二三两银子也请他不回去,算起来,花钱更多;三者得罪了这批花子,他们什么事情都办得出来,没准儿半夜三更到乱葬岗上扒出一具死尸来背到你家门口,第二天早上叫你一惊一吓之外,还是要花钱雇人去埋掉。所以商家富户见到这一路花子驾到,大都自认不敌,赶紧捧出百儿八十个铜钱来打发他们走了算完事儿。至于他们拿了这笔钱是去抽大烟,还是去嫖丐妓,可就管不了那许多了。

第二种叫做“艺叫花”。下面又可以分为“唱”和“做”两路。唱,以瞎子和小姑娘居多,有打着竹板唱莲花落的,有打着鼓板唱故事的,有拉着胡琴唱小戏的,有打着金钱板或三棒鼓唱小调儿的,还有由人唱曲子却由狗踩着特制的小钹——当地称为“狗踏碓”——击节伴奏的;做,有用一根竹棍儿转盘子转碗的,有用九连环——九个直径一尺的铁环——套进套出组合各种图案的,有用小道具变小戏法的。

这一路花子,进得门来,不管你听不听看不看,表演完了,不给钱米是不行的。真有那不开眼的主儿,舍不得两三个小钱,让他们献艺之后却没有收入,那他们也就老实不客气,难听的、不吉利的调调儿,可就要接着唱出来了。

第三种专业花子,叫做“神叫花”。这一路花子,靠神道或者占卜求得施舍。最常见的一种叫做“龙船”:肩上扛一条龙船——木制、四只脚、比板凳高大,船内供一尊像玩具娃娃大小的龙船娘娘。进门之后,放下龙船,敲响了小锣,拖长了尾音唱两句“龙船弯一弯,伤风咳嗽带回龙船湾;龙船摇一摇,天花麻症带回龙船桥”之类。家有小孩儿的人家,主妇就会出来烧一炷香,舍三五十文钱,求龙船娘娘保佑小孩儿无灾无病。已经伤风咳嗽的,还可以包上一包香灰当灵药,或多花几十文钱,许上一个小小的愿心,或认龙船娘娘做干娘之类。

简单说,这是把神像扛到你家门口来让你烧香,对于家务繁忙没工夫到庙里去烧香的主妇们说来,简直是大开方便之门。另一种叫做“跌门头卦”:把一块老竹根锯开成两半,再用一根线绳把两头拴住,就做成了一副特殊的卦具。把这种卦具扔到地上,就会出现全阴、全阳、一阴一阳三种卦象。连续扔下三副卦具,就可以组成一卦,根据卦象组成“六爻”,并据此判断凶吉及破解的方法之类。主人如果丢失东西,他们还能够指示寻找方向或范围。这一路花子,是神道派出来广施恩泽的使者,一般只收钱米,剩饭剩菜是不吃的。

第四种专业花子,叫做“苦叫花”。最常见的是“滚地龙”和“磕头虫”。“滚地龙”的手脚从肘、膝以下都断了,既不能走,也不能爬,只能在地上滚。一边滚,一边唱着诸如“前世不修行,这世现报应”之类的劝人布施行善的唱词,同时把一只小笸箩用半截肘棒往前推。路人如果有布施,就把钱扔进小笸箩里。“磕头虫”虽然也长着手脚,但那胳膊腿儿却又短又细,简直跟五六岁的孩子差不多,既不能走路,也不能做事,只能在屁股底下绑一个草垫子,盘着双腿,用两手撑地一步一步向前蹭。每蹭一步,在地上磕一个响头,把面前的一个笸箩往前一推,同时唱着有板有眼的劝人布施行善的“讨饭腔”。除了那哀哀求告的唱词儿之外,更能打动人心的,还在于他那每蹭一步就磕一个的响头。不管前面是土地,是砖地还是石板地,那头磕下去总是“咚咚”有声,让人听了心惊肉跳,不摸出几文钱来布施布施,就好像过意不去似的。

关于“滚地龙”和“磕头虫”为什么会没有手脚或虽有手脚也跟没有差不多,去问他们自己,答复总是“前世不修行,这世活报应,一出娘胎就是这样”;但是据知道内情的人说,这是丐帮中人造的孽:把还不会说话的孩子拐去,剁掉手脚,或给他吃一种药,叫他长大以后胳膊腿儿又细又弱,从此只能讨饭,不能干别的。事实上,凡是这种“苦叫花”,身边总有一个膀大腰圆的汉子随时“伺候”着,一出村街,背起就走,还要买些烧饼馄饨之类一口一口喂给他吃,照顾得可谓无微不至。当然啰,这个身强力壮的大汉,是要依靠这个四肢残废什么也不能干的可怜虫才能有吃有喝的呀!

第五种专业花子,那就是数量最多的“赖叫花”或“懒叫花”了。这一路人,既不敢把命豁出去耍无赖,又不会演杂技唱小曲儿,更不会通神卖卜,至于剁去手脚,为时已晚,也办不到,于是就只好“死乞白赖”了。他们老的老态龙钟,弱的弱不禁风,病的病入膏肓,残的肢体不全。不论是真的假的,总之是一定把自己那可怜之处全都有意地暴露出来给别人看,以此换取他人的同情,给予施舍。除了初二、十六这两天可以名正言顺地挨家挨户去“收取”那一小勺子大米之外,平常日子,就只能依靠赖着不走这一看家本事乞讨一碗残汤剩饭,“赖叫花”之名,也因此而来。

当花子也有他的“好日子”和“苦日子”。苦日子当然是凄风苦雨或大雪封门的寒冬腊月,无法外出乞讨。那时候饥寒交迫,除了喝团头供应的稀粥之外,就不得不动用平时的积蓄了。好日子,则是本乡本土哪家财东大户的婚丧喜庆。你家婚娶或做寿,团头会拿出钱来,买一刀肋条肉,宰一只鸡,煮得半熟,放在一个红漆托盘里,再用红纸包两个银元,然后在团头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到喜庆人家去贺喜。这时候,这些大小花子就都是上门来送礼的“贺客”,应当受到主任的“礼遇”了。

一般情况下,是本主请出一位地面上说得响的绅董来,跟团头讨价还价,讲定以后,把花子们带到后门去,每人发给二十个铜钱、两个馒头、两块寸半见方的猪肉等等。这时候,团头只要把他那根代表权力的旱烟管在后门口一挂,就可以随着知宾到前廊去入席了。只要有这管旱烟杆坐镇,任何一个花子就都不敢在这里闹事儿了。也有的团头自知身份,不去入席而直接回家的。不过这样的话,本家办完喜事,把旱烟管送回团头家里去的时候,外带一坛好酒,那是免不了的。

遇上办丧事的人家,当时的风气,都以吊客众多为光彩。因此,都搭起席棚,准备了几十桌“豆腐席”,广招吊客。不管你和死者是否认识,只要带上一刀纸、两支蜡烛、几根香,就可以在丧家吃三天豆腐席(江南的丧家招待吊客,以豆腐为主,因此在丧家吃丧饭,通称“吃豆腐”或“吃死人豆腐”,含有占便宜的意思)。这时候,团头除了可以以“吊客”的身份带着花子们去“吊丧”,即便不能坐上“豆腐席”,作为回礼的“程仪”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还可以带领整齐点儿的花子参加出殡的行列,或肩扛旗牌当执事,或临时客串一下送殡的“亲友”,那时候,他们不但可以名正言顺地坐进席棚吃豆腐席,还可以给自己挣一份儿树木不小的“份子钱”。

以上所说,是清末以前江南丐帮的大致情形。如今城市里的乞丐,因为既没有丐帮的统治,也没有团头的管辖,以致真假难分。许多在大城市要饭的花子,“下班”后穿的是西服,吃的饭馆,回家盖的是大房子,娶的是大姑娘。这就是另一个世界的花子世界,不是本文所能概括的了

TOP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526# 发表于 2009-7-9 10:56 | 只看该作者

武则天、无字碑与乾陵之谜

武则天、无字碑与乾陵之谜


武则天简介

武则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汉族。中国正统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继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705年退位。

武氏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武则天这位祖籍山西文水,生于陕西长安。本名不详,14岁入后宫为才人(正五品),唐太宗赐名媚,人称“武媚娘”。高宗时上尊号为“天后”。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改尊为“则天顺圣皇后”。武氏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等。后世通常称武氏为“武则天”或“武后”。

生平事迹

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祖籍山西文水,生于陕西长安。其父以经营木材为业,家境殷实,富有钱财。隋炀帝大业末年,李渊任职河东和太原之时,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结识。隋炀帝命李渊镇守太原,曾提拔武士彠做了个行军司铠参军。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后,曾以“元从功臣”历官工部尚书、黄门侍郎、库部侍郎、判六尚书事、扬州都督府长史、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都督等职。

武则天从小性格强直,不喜女红且不习女红,唯喜读书,故知书达礼,深谙政事。童年时代,曾随父母遍游名山大川,阅历深厚,培养了她的眼界和才干。

贞观十一年(637)十一月,唐太宗听说年轻的武则天长得明媚娇艳,楚楚动人,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故称武媚娘。武则天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亦有记载说为‘见天子庸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

有一次,当她听说唐太宗有一匹名叫“狮子骢”的烈马,无人能够驯服,便主动对唐太宗说:“臣妾能制服陛下的这匹烈马,但需三件器物:一是铁鞭,二是铁檛,三是匕首。我先用铁鞭抽它,如果不服,再用铁檛击它的头,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唐太宗乃爱马之人,对她的驯马方法甚不认同,只觉武才人很是霸道。

贞观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被废,晋王李治被立。此后,在侍奉太宗之际,武则天和李治相识并产生爱慕之心。唐太宗死,武则天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永徽元年(650)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这时,由于无子而已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唐高宗早有此意,当即应允。永徽二年(651)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则天便再度入宫。次年五月,被拜为二品昭仪。

永徽五年(654)初,武则天生一女婴,唐高宗视她如掌上明珠。有一天,王皇后独自前来探望女婴,等王皇后离去以后,武则天发现女婴已死。唐高宗得知后大怒,立即下令追查凶手。侍奉宫女都一致诉说王皇后刚刚离开此地,武则天便也痛哭流涕,乘机历数皇后的种种不满。唐高宗听后深信不疑,认定女婴为王皇后所害,顿生废立之心,同时也想借废立皇后打击权臣。于是,他便和武则天一起来到长孙无忌府第,藉饮宴刺探他的立场。在饮宴期间,高宗先是把无忌的三个儿子拜为朝散大夫,又赐给了大量金银锦帛,接着再吐露打算废立皇后的心意。但长孙无忌只是岔开话题,回避正式的表态。唐高宗和武则天没有达到目的,只得不快地回宫。不久,武则天又指示她的母亲杨氏到无忌处说项,但却遭到无忌的严词拒绝。

永徽六年(655)六月,王皇后与其母柳氏找来巫师,企图用“厌胜”之术,将武则天诅咒而死。事泄之后,唐高宗在大怒之下,不但将柳氏赶出宫中,而且还想把武则天由昭仪升为一品宸妃,由于受到宰相韩瑗和来济的反对,最后不能成事。

不久,中书舍人李义府等人得知唐高宗欲行废皇后而立武则天的消息后,勾结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大臣,向唐高宗接连投递了请求立武则天为后的表章。唐高宗看到有不少人支持,废立之意再次萌生。

十月十三日,唐高宗又在李绩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下,终于颁下诏书: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并加囚禁,她们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七天以后,唐高宗再次下诏,将武则天立为皇后。与此同时,又将反对最力的宰相褚遂良贬为外州都督。

十一月初,武则天又派人将正被囚禁的废后王氏和萧淑妃各打一百棍杖,并割去手、足,投入酒瓮之中,还气愤不过地说:“让这两个泼妇的骨头醉死酒中。”王、萧二人在酒瓮中哭喊了几天几夜,才气绝而死。临死以前,萧淑妃大声骂道:“阿武妖精,竟惨毒至此!愿来世转生为猫,阿武为鼠,我要活活将她喉咙咬断。”据说武则天后来在宫中禁止养猫,而且常常夜梦王、萧二人披头散发,在宫中作祟。所以,她在执掌朝政以后,就常住东都洛阳,终身不归长安。

显庆四年(659)四月,武则天又捏造罪名,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至此,反对武则天的大臣都被或贬或杀,一个不剩。

显庆五年(660),高宗患上头风之疾,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遂命武则天代理朝政。但武则天生性霸道,故每当决事,高宗每每受制于武则天,高宗非常不满,于是在麟德元年(664)与宰相上官仪商议,打算废掉武则天皇后之位。但上官仪的废后诏书还未草拟好,武则天即已接到消息。她直接来到高宗面前,追问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责任推到上官仪身上。十二月,上官仪被逮捕入狱,不久,即被满门抄斩。从此以后,唐高宗每次上朝,武则天必在帘后操纵,天下大权完全归武后掌握,甚至连生杀大事都由武后决定,天子高宗只能唯唯从命,所以,朝廷内外都称为“二圣”。

乾封二年(667)高宗因久疾,命太子李弘监国。上元元年(674年)秋八月,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名为避先帝、先后之称,实欲自尊。十二月武后上表建议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免除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之徭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场)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下)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 (丧服)三 年 (过去是一年)。十,上元(年号)前勋官已给告身 (委任状)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廪入(增加薪水)。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提级)申滞。”高宗诏皆施行之。武则天能够重视农业生产,规定各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所编《兆人本业》农书,颁行天下,影响很大。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上元二年 (675)三月,武后召集大批文人学士,大量修书,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僚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且密令这批学者参决朝廷奏议,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时高宗风眩更甚,拟使武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说:“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高宗才罢摄政之意。太子弘深为高宗钟爱,高宗欲禅位于太子。武后想总揽大权,不满于太子弘,刚好太子弘见萧淑妃之女义阳公主、宣城公主因母得罪而被幽禁宫中,年逾三十而未嫁,奏请出降,高宗许之。武后怒,不久太子死于合璧宫,时人以为武后所毒杀。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唐高宗病逝,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则天决定。四天以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

光宅元年(684)二月,中宗欲以韦后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力谏不听,武则天遂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并迁于房州(治所在今湖北房县)。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临朝称制,自专朝政,改国号为周。同年九月,徐敬业、徐敬猷兄弟联合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以支持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举兵反武则天,十多天内就聚合了十万部众。武则天当即以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兵三十万,前往征讨。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自杀。

垂拱二年(686)三月,武则天下令制造铜匦(铜制的小箱子),置于洛阳宫城之前,随时接纳臣下表疏。同时,又大开告密之门,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属告密之人,国家都要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即使是农夫樵人,武则天都亲自接见。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所告并非事实,亦不会问罪。同时,武则天又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狱,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狱,酷吏们则使用各种酷刑审讯,能活着出狱的百无一二。这样,随着告密之风的日益兴起,被酷吏严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渐增多。于是在朝廷内外便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气氛,以致大臣们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诀别,整天都惶惶不可终日。

武后谋夺李唐的社稷,翦除唐宗室,诸王不自安,欲起兵对抗。垂拱四年(688)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李贞子),八月于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举兵。豫州刺史越王(唐太宗之子)李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呼应。武后分遣丘神绩、魏崇裕击之。琅邪王李冲起兵七日败死;九月,越王李贞兵败自杀。

这年命令僧薛怀义率领万多人,毁乾元殿,建明堂,费时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阔三百尺。共三层,上为圆盖,有九条龙作捧着的姿态。上有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称为“万象神宫”。明堂既成,又命僧怀义铸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纳数十人,于明堂北建五层高的天堂来收纳这个大像。所花费用以万亿计,政府财政为之枯竭。是年武承嗣命人凿白石为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称在洛水中发现,献给武后,武后大喜,命其石曰“宝图”。之后武后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武后想杀尽李氏诸王,使周兴等审讯之,迫韩王元嘉、鲁王灵夔、黄国公撰、东莞郡公融、常乐公主等自杀,亲信等均被诛。

武后当政期间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共录取进士205人,高宗武后统治期间共录取一千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武后载初元年(690)武则天在洛城殿对贡士亲发策问,是“殿试”之始。是年遣“存抚使”十人巡抚诸道,推举人材,一年后共举荐一百余人,武则天不问出身,全部加以接见,量才任用,或为试凤阁(中书省)舍人、给事中,或为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制度自此始,时人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之语。武后虽以官位收卖人心,然对不称职的人亦会加以罢黜;明察善断,故当时的人亦乐于为武后效力。为奖励告密,武后对告密者破例授官,以卖饼为生的侯思止,是一名无赖,因诬告舒王元名与恒州刺史裴贞谋反,被任命为游击将军、侍御史。王弘义,以无德行见称,告乡里谋反,擢授游击将军、殿中侍御史。是年杀安南王颖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贤二子,唐之宗室至是杀戮殆尽,其幼弱幸存者亦流岭南,又诛其亲党数百家。

今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指武后是弥勒佛下世,当代唐为天下主,武后下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命僧人讲解,并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是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共六万余人,亦上表请改国号。武后准所请,改唐为周,改元天授。武后称圣神皇帝,以睿宗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其余武氏多人为王及长公主。

同年九月,武则天派右鹰扬卫将军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赴西域征讨吐蕃。十月,唐军大胜,连克于阗、疏勒、龟玆、碎叶等安西四镇,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玆,发兵戍守。

长寿三年(694)武三思率四夷首领请以铜铁铸天枢,立于端门外,以歌颂武后的功德。武后亲题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天枢铸造历时八月而成,其形制若柱,高一百零五尺,直径十二尺,八面,每面各五尺,下为铁山,周一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环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直径三丈,盘上四龙直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首领之名于其上。用铜铁二百万斤,“请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

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率兵叛乱,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武则天派将军曹仁节、张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征讨。由于误中吐蕃伏兵,全军覆没。接着,武则天再派武攸宜、王孝杰等率兵讨伐,均大败而归。神功元年(697)四月,武则天又派武懿宗、娄师德、沙咤忠义率兵二十万,讨伐契丹。六月,孙万荣兵败被杀,契丹余众归降于突厥。

神功元年 (697)武后使武懿宗审讯刘思礼谋反事,武魏宗说只要刘思礼指出哪些朝士有分谋反,就免其死罪,于是刘思礼诬告宰相李元素、孙元亨等三十六家 “海内名士”,皆遭灭族,亲旧连坐流窜者千余人。时人以为武懿宗之残暴仅次于周兴、来俊臣。

是年,来俊臣欲罗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中宗之妹,武则天唯一的亲生女儿),又欲诬皇嗣(睿宗)及庐陵王 (中宗)与南北衙共同谋反,拟一网打尽,使他可以继位为帝。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都十分害怕,共同揭发其罪行,下狱处以极刑。仇家争食其肉,不一会就食尽。来俊臣凶狡贪暴网罗无辜,织成反状,杀人不可胜计。“赃贿如山,冤魂塞路”,武后亦知天下愤怨,下令数他的罪状,并没收其家财。

圣历元年 (698)武承嗣、武三思谋求当太子,几次使人对武后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武后犹豫未决,狄仁杰对武后说:“姑侄之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 (武承嗣、武三思皆武后之侄,中宗、睿宗则武后之子)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祭祖于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祭姑于太庙者”。又劝武后召还庐陵王(中宗)。武后由是无立武承嗣、武三思之意。 乃召庐陵王还东都,皇嗣(睿宗)请逊位于庐陵王,武后立庐陵王为皇太子,命为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率兵击突厥。武后信重狄仁杰,常谓之“国老”而不呼其名。狄仁杰好诤谏,武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卒,武后泣曰:“朝堂空矣!”常叹:“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只有宠臣张易之和张昌宗侍侧。宰相张柬之与大臣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等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张易之兄弟,武则天被迫传位给太子李显,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恢复唐国号、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恢复以神都为东都。同年十一月卒于上阳宫,年八十二。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神龙二年(706)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

历史作用

武则天为了扫清其登基称帝的障碍,大肆诛戮李唐皇族势力,唐高祖、太宗、高宗的子孙被其诛杀殆尽,甚至连她的六个亲生子女中的一个女儿、两个儿子,也成为她夺权斗争的牺牲品。被她贬逐软禁的庐陵王李显(中宗)曾吓得几次欲寻短见。

武则天重用酷吏、实行恐怖政治。从临朝称制开始,武则天先后重用酷吏二十七人,以严刑峻法排除异己,其中著名酷吏多达十一人。武则天还在朝堂上设立铜匦(告密箱),大兴告密之风,大批朝臣被无辜株连,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官员上朝如同赴刑场。酷吏中最血腥的人物是来俊臣,在其为官二十年间,经其手杀害的大小官员近两千人,灭族一千零五十七个,其中有李唐亲王、郡王、国公等几十位,有宰相五位,有大将军十几位。由此可见,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其重用酷吏杀人之多!对官僚体系的冲击之烈!

武则天改朝称帝的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权欲炽烈。二是提升个人地位。武则天从十四岁入宫受封为才人,直到太宗去逝,十二年间仍然是低微的才人,而与其差不多同时入宫且小两岁的另一女人却已升至正二品的充容。这一经历难免不激起武则天攀登更高地位的欲望。三是受当时的文化氛围影响。武则天出身庶族,其父虽然属于开国功臣,但仍被世族们视为寒门微贱,受到歧视,太宗时成书的《氏族志》甚至没有收录武氏一姓。而武则天一旦成为皇帝,必然大大提高了其武氏家族声望。

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到战国后期逐渐出现选拔官吏的作法。汉文帝时期开始采取察举和考试并举行的办法选拔官僚。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标准全凭门第出身,名门望族的子弟被选为上品作高官,庶族寒门出身的人只能被选为下品小官,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与世族相对的是庶族,又称寒门,在政治上没有发言权。寒门出身的人要想进入仕途,大多要依附某个世族,与举荐者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举荐制度下,一些世族往往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集团,左右政局,以至于改朝换代频繁的南北朝时期,新皇帝的登基加冕仪式要由世族大姓主持,要获得世族大姓承认,其皇位才具有合法性。

隋文帝于公元五九八年下令“以志行修谨(修养品性),清平斡济(组织协调才干——”二科举荐官员,隋炀帝即位后又创置进士科,国家以考试的办法以才取人,考取者就可以进入仕途。这就是我国的科举制度的开始,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科举就是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选取官员,这种作法也称开科取士。李唐皇朝建国后继承了科举制度,但执行并不彻底。李唐皇朝初期的官僚制度采用举荐与科举并行的办法,实际结果并没有改变世族垄断高官重位的局面,世族势力成为笼罩在官僚体系上层的坚冰。

武则天的所作所为打击的主要对象是世族集团,为庶族出身的科举入仕者攀登高位打开了通道。同时,在酷吏恐怖政治的频繁打击之下,高层官吏也频频更新,从而加速了官僚体系的新陈代谢过程,最终使科举制度成为维持官僚体系正常运转的主流机制。因此,武则在这一历史变革中扮演的角色是劈荆斩棘的开路先锋。

后人对她的评价

对于武则天,从唐代开始,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评奖,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并且儒家正统观念还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当时对武则天的评奖相对比较积极,比较正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司马光所主编之《资治通鉴》,对武氏严厉批判。到了南宋期间,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轻女的舆论决定了对武则天的评价。譬如明末清初的时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评价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惟不可否认的是,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武则天对历史发展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虽然,早在贞观年间就提出过“劝农桑”的政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很好的施行。因此,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在她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也由唐高宗初年的380万户进一步增加到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9.1%。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唐代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北边一度臣服的突厥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则天一方面组织反攻,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县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以温和的民族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娄师德,武则天特更致书嘉勉。书中特别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咸得支给”。

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沈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志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他亲临考场,主持考试。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你是否是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这就大大刺激了诗人参加客居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浸已成风”。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武则天主政初期,由于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周兴、来俊臣等,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拥有男嫔妃(称为“男宠”),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所作所为大加鞭鞑,直斥其阴险、残忍、善弄权术,与中宗时韦后之专政,合称为武韦之乱。但赵翼为武则天的私生活辩护,说:“人主富有四海,妃嫔动千百,后既为女王,而所宠幸不过数人,固亦未足深怪,故后初不以为讳,而且不必讳也。”

武则天也有不少消极的行为。她信图、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打击政敌的过程中也不免滥杀无辜。官吏大增也必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在她统治时期尽管社会经济有所上升,但逃户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府兵制开始走向破坏。武则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大臣吉顼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698)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武氏晚年宠爱男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

谥号

虽然唐室依照她的遗诏谥号,后来仍有数次修改:
中宗唐隆元年(710),改为天后;
睿宗景云元年(710),改为大圣天后;
延和元年(712),改为天后圣帝,未几,改为圣后;
玄宗开元四年(716),改为则天皇后;
天宝八载(749),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著有《垂拱集》百卷,《金轮集》十卷,已散佚。今存诗四十六首,《全唐文》编其文为四卷。

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说:“汉之武帝、唐之武后,不可谓不明”,清代赵翼谓其为“女中英主”。

子女


孝敬皇帝(代王)(曾有庙号——唐义宗)李弘
章怀太子(潞王,后改封雍王)李贤(曾改名李德)
中宗李显(曾用名李哲)
睿宗李旦(曾用名李旭轮、李轮)


安定公主早殇,后来武则天收养唐高祖女千金公主,并改其封号为安定公主。
太平公主,名不详,现有人根据《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

造字

武则天造的字
照(曌、瞾);月(囝);地(埊);国(圀);人(玍);正(缶)

据说武则天当皇帝时,曾造过19个字。武则天造字,都是把原来已有字的字形加以改变,并没有新鲜的内容,实在是多此一举。但在武则天看来则是夸耀她的高明、伟大、博学、睿智,表达她皇统万年、长治久安心愿的一种手段。比如改“照”为“曌”,明含她的法号明空,暗含她犹如日月当空,无微弗明,无远弗照(武则天名曌);“、“ ”已是古代的死字,她下令起死回生,这不仅表明她认得古字,而且说明她领有山川土地,并要求臣民对她忠心不二;但改“国”为“圀”,倒是有点波折,据《正字通》载:“有言国中或者,惑也,请以‘武’镇之,改为‘ ’。”可有人说不妥,改后像武氏被困,于是又改成“圀”,颇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意味。

武则天造字,根本不合文字发展规律,全是以繁代简,多带封建迷信色彩,当她的淫威能及于人身时,人们被迫遵从,一旦人死权消,就被世人唾弃遗忘了。

诗词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存世之作:

《臣轨》
【原文】夫修身正行①,不可以不慎。谋虑机权,不可以不密。忧患生于所忽②,祸害兴于细微。人不慎密者③,多有终身之悔。故言易泄者,召祸之媒也。事不慎者,取败之道也。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④,谋者谋于未成。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⑤。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
【注解】①正行:端正品行。 ②忽:轻视。 ③慎密:谨慎周密,慎重隐密。④聪者:听觉灵敏的人。 ⑤豫:预计。
【释文】修身养性,端正品行,不能不慎重;谋划思考机密大事,不能不周密。忧患常源于轻视小事,灾祸常因为忽略细节。一个人行事不慎重周密,大多会后悔终生。所以说,说话容易泄漏机密,是灾祸的媒介;做事不慎重,是失败的缘由。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事物;耳朵聪敏的人能听到弦外之音;善于谋划的人对策出现在预兆之前;做事慎重的人在事情没发生之前就十分慎重。远离困窘就必须及早谋划,不想贫穷就必须趁早预计。不该说的话不说,可以避免祸患;不该做的做不做,可以躲避危险。

「曳鼎歌」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唐享昊天乐。第一」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德迈娥台敞,仁高姒幄披。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

「唐享昊天乐。第二」瞻紫极,望玄穹。翘至恳,罄深衷。听虽远,诚必通。垂厚泽,降云宫。

「唐享昊天乐。第三」乾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闓阳晨披紫阙,太一晓降黄庭。圜坛敢申昭报,方璧冀展虔情。丹襟式敷衷恳,玄鉴庶察微诚。

「唐享昊天乐。第四」巍巍睿业广,赫赫圣基隆。菲德承先顾,祯符萃眇躬。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微诚讵幽感,景命忽昭融。有怀惭紫极,无以谢玄穹。

「唐享昊天乐。第五」朝坛雾卷,曙岭烟沉。爰设筐币,式表诚心。筵辉丽璧,乐畅和音。仰惟灵鉴,俯察翘襟。

「唐享昊天乐。第六」昭昭上帝,穆穆下临。礼崇备物,乐奏锵金。兰羞委荐,桂醑盈斟。敢希明德,幸罄庄心。

「唐享昊天乐。第七」尊浮九酝,礼备三周。陈诚菲奠,契福神猷。

「唐享昊天乐。第八」奠璧郊坛昭大礼,锵金拊石表虔诚。始奏承云娱帝赏,复歌调露畅韶英。

「唐享昊天乐。第九」荷恩承顾托,执契恭临抚。庙略静边荒,天兵曜神武。有截资先化,无为遵旧矩。祯符降昊穹,大业光寰宇。

「唐享昊天乐。第十」肃肃祀典,邕邕礼秩。三献已周,九成斯毕。爰撤其俎,载迁其实。或升或降,惟诚惟质。

「唐享昊天乐。第十一」礼终肆类,乐阕九成。仰惟明德,敢荐非馨。顾惭菲奠,久驰云輧。瞻荷灵泽,悚恋兼盈。

「唐享昊天乐。第十二」式乾路,辟天扉。回日驭,动云衣。登金阙,入紫微。望仙驾,仰恩徽。

「唐明堂乐章。外办将出」总章陈昔典,衢室礼惟神。宏规则天地,神用叶陶钧。负扆三春旦,充庭万宇宾。顾己诚虚薄,空惭驭兆人。

「唐明堂乐章。皇帝行」仰膺历数,俯顺讴歌。远安迩肃,俗阜时和。化光玉镜,讼息金科。方兴典礼,永戢干戈。

「唐明堂乐章。皇嗣出入升降」至人光俗,大孝通神。谦以表性,恭惟立身。洪规载启,茂典方陈。誉隆三善,祥开万春。

「唐明堂乐章。迎送王公」千官肃事,万国朝宗。载延百辟,爰集三宫。君臣德合,鱼水斯同。睿图方永,周历长隆。

「唐明堂乐章。登歌」礼崇宗祀,志表严禋。笙镛合奏,文物惟新。敬遵茂典,敢择良辰。絜诚斯著,奠谒方申。

「唐明堂乐章。配飨」笙镛间玉宇,文物昭清辉。?影临芳奠,休光下太微。孝思期有感,明絜庶无违。

「唐明堂乐章。宫音」履艮包群望,居中冠百灵。万方资广运,庶品荷财成。神功谅匪测,盛德实难名。藻奠申诚敬,恭祀表惟馨。

「唐明堂乐章。角音」出震位,开平秩。扇条风,乘甲乙。龙德盛,鸟星出。荐珪篚,陈诚实。

「唐明堂乐章。徵音」赫赫离精御炎陆,滔滔炽景开隆暑。冀延神鉴俯兰尊,式表虔襟陈桂俎。

「唐明堂乐章。商音」律中夷则,序应收成。功宣建武,义表惟明。爰申礼奠,庶展翘诚。九秋是式,百谷斯盈。

「唐明堂乐章。羽音」葭律肇启隆冬,苹藻攸陈飨祭。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唐大飨拜洛乐章。昭和」九玄眷命,三圣基隆。奉成先旨,明台毕功。宗祀展敬,冀表深衷。永昌帝业,式播淳风。

「唐大飨拜洛乐章。致和」神功不测兮运阴阳,包藏万宇兮孕八荒。天符既出兮帝业昌,愿临明祀兮降祯祥。

「唐大飨拜洛乐章。咸和」坎泽祠容备举,坤坛祭典爰申。灵眷遥行秘躅,嘉贶荐委殊珍。肃礼恭禋载展,翘襟邈志逾殷。方期交际悬应,(下一句逸)

「唐大飨拜洛乐章。九和」祗荷坤德,钦若乾灵。惭惕罔置,兴居匪宁。 恭崇礼则,肃奉仪形。惟凭展敬,敢荐非馨。

「唐大飨拜洛乐章。拜洛」菲躬承睿顾,薄德忝坤仪。乾乾遵后命,翼翼奉先规。抚俗勤虽切,还淳化尚亏。未能弘至道,何以契明祇。

「唐大飨拜洛乐章。显和」顾德有惭虚菲,明祇屡降祯符。汜水初呈秘象,温洛荐表昌图。玄泽流恩载洽,丹襟荷渥增愉。

「唐大飨拜洛乐章。敬和」兰俎既升,苹羞可荐。金石载设,咸英已变。林泽斯总,山川是遍。敢用敷诚,实惟忘倦。

「唐大飨拜洛乐章。齐和」沉潜演贶分三极,广大凝祯总万方。既荐羽旌文化启,还呈干戚武威扬。

「唐大飨拜洛乐章。德和」夕惕同龙契,晨兢当凤扆。崇儒习旧规,偃伯循先旨。绝壤飞冠盖,遐区丽山水。幸承三圣馀,忻属千年始。

「唐大飨拜洛乐章。禋和」百礼崇容,千官肃事。灵降舞兆,神凝有粹。奠享咸周,威仪毕备。奏夏登列,歌雍撤肆。

「唐大飨拜洛乐章。通和」皇皇灵眷,穆穆神心。暂动凝质,还归积阴。功玄枢纽,理寂高深。衔恩佩德,耸志翘襟。

「唐大飨拜洛乐章。归和」言旋云洞兮蹑烟涂,永宁中宇兮安下都。包涵动植兮顺荣枯,长贻宝贶兮赞璇图。

「唐大飨拜洛乐章。归和」调云阕兮神座兴,骖云驾兮俨将升。腾绛霄兮垂景祜,翘丹恳兮荷休征。

「唐武氏享先庙乐章」先德谦撝冠昔,严规节素超今。奉国忠诚每竭,承家至孝纯深。追崇惧乖尊意,显号恐玷徽音。既迫王公屡请,方乃俯遂群心。有限无由展敬,奠醑每阙亲斟。大礼虔申典册,苹藻敬荐翘襟。

「早春夜宴」九春开上节,千门敞夜扉。兰灯吐新焰,桂魄朗圆辉。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务使霞浆兴,方乘泛洛归。

「游九龙潭」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赠胡天师」高人叶高志,山服往山家。迢迢间风月,去去隔烟霞。碧岫窥玄洞,玉灶炼丹砂。今日星津上,延首望灵槎。

「从驾幸少林寺」陪銮游禁苑,侍赏出兰闱。云偃攒峰盖,霞低插浪旂。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铎吟轻吹发,幡摇薄雾霏。昔遇焚芝火,山红连野飞。花台无半影,莲塔有全辉。实赖能仁力,攸资善世威。慈缘兴福绪,于此罄归依。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

「石淙」三山十洞光玄箓,玉峤金峦镇紫微。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且驻欢筵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讨武曌檄》 骆宾王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骆宾王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jì)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huī)翟,陷吾君于聚麀(yōu)。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鸣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yàn)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chí)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地,或叶(xié)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武则天年表

公元624年,武则天出生。
公元636年,武则天被选入后宫,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封“才人”。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死,武则天被迫入感业寺为尼。
公元650年,唐高宗李治将其接回宫中。
公元655年,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
公元659年,武则天利用朋党案,将劲敌长孙无忌除掉。同年,武则天开始重新编修《姓氏录》。
公元666年,李治封禅泰山。
公元684年,武则天第三子李显即位,旋即被武则天废掉。四子李旦即位,但被武则天锁入深宫,不得参政。
公元684年,徐敬业等人起兵反对武则天,不久便被镇压。
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自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
公元704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被迫武则天退位。
公元705年,退位不久后的武则天病逝。

有关于武则天的姓名:

武则天的“则天”二字,并不是这位女皇帝的本名,而是来自于她在神龙元年(705)被迫退位后,由唐中宗所赐的“则天大圣皇帝”的尊号。

在历史上,武则天为登上帝位,也曾自己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武曌”。“曌”是武则天自己创造的一个新文字,取“日月凌空,光被天地”之意。“除了武,人们还以武则天在做妃子时的品级封号来称呼这位女皇帝,比如武昭仪、武才人,甚至还有唐太宗赐给她的名字‘媚娘’。不过,她父母给她取的本名却一直不为人知。”陈洋告诉记者,尽管在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称谓大多以姓氏呼之,但在唐朝,有很多书香门第、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也给自己的女儿取有正式的名字,时任利州都督的武则天父亲武士彟给女儿取名,也应当在情理之中。

翻阅《旧唐书》《新唐书》,武周时期出现了奇怪的更改地名现象。“《旧唐书》里记载,在武则天行将改唐为周自立为帝的前夕,华原、华州上辅、华阴、华亭、华容、江华等带”华”字的地方都改名,去掉”华”字,而在唐中宗复位后改回原名。查阅史料发现,连西岳华山在武周时期都叫“太山”。

问题就出在”华”字上。在中国古代,更改地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避尊者讳”。但凡地名与帝王名字重了字,就要避讳改名。”在《新唐书》中更有明确记载,当时华州郡因为“避武氏讳”而要改称“太州”。

如此看来,武则天的名字里应有一个“华”字。“华”在古代有光芒普照的意思,从本质上看,”华”与武则天后来造出的”曌”字本意是一样的,而且她给儿子取名为弘、显、旦,也正是”华”字的派生。

难道武则天就叫“武华”?如果武则天叫武华,就和自己的爷爷重名了。虽然历史上也有父母给晚辈取名字时直接使用上辈人的名字,或取一个字来作纪念。但直接套用父亲的名字来称呼女儿,未免拗口,所以在武则天的名字里应该还有一个字才更合乎情理和逻辑。

古人取名字一般要依班辈,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的三个兄弟分别叫士稜、士让、士逸,而她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一个叫元庆,一个叫元爽,都是按班辈在取名,可见武则天也应该是元字辈。元华是光芒初始和绝代芳华的意思,和她后来取的曌字也更为相通。据此推断,武则天的本名应该是“武元华”。

武则天的年龄秘密

要弄清楚武则天的真实出生地,只需搞清楚她的出生时间。史书给出了武则天的死亡时间和年龄,但却回避了出生时间。不是因为他们不懂逆推,而是因为包括司马光在内的史学家都对其出生年月存疑,其实研究武则天使用过的年号就会发现武则天死亡年龄的秘密。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使用年号最多的一个帝王,共使用过18个年号。这位女皇经常打破常规,不足一年就改元一次,造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这些以帝王纪年的史书在计算帝王年龄时给武则天多算了5岁。因此,武则天应该是活了77岁左右。

通过对皇泽寺出土的《广政碑》和《并西龛佛阁记》以及浅浮雕壁画《礼佛图》的残存文字和画面进行研究,武则天出生年代应当是贞观二年,而上世纪日本著名作家原百代花11年时间创作的《武则天》直接写明武则天出生在公元628年,即贞观二年。在唐代,日本有遣唐使将武则天创作的文学作品集《垂拱集》带回日本,或许原百代正是参阅了这些资料。

一旦明确了武则天生于贞观二年,那么,武则天的出生地就只可能是四川广元了,因为,当时其父正在广元担任利州都督一职。


无字碑与乾陵

武则天为何要为自己竖一块“无字碑”?至今仍然是个谜。比较多的一种猜测是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将自己的功过是非留给后人去评论,这是聪明之举。

陕西乾陵素有考古界的“三峡工程”之称。在位于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埋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这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稀罕的。半个世纪以来,发掘乾陵始终是个热门话题,随着我国考古技术的进步,让武则天重见天日的时机成熟了么?挖还是不挖?什么时候挖?此时,我们呼吁国内外的有识之士参与讨论,再次激活这个话题,旨在审视“科学发掘乾陵”的现实意义。

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个。它凿山建穴,规模宏大,收藏丰富,一男一女,两朝皇帝,合葬一室,且1000多年间,原封未动。而武则天名扬天下,妇孺皆知,更使这座陵墓备受国内外关注。



众多的石像和梁山北峰的高大形体,共同构成了乾陵雄伟壮观的气势

远远望去,可看见乾陵的形状恰似一个横卧的女人

武则天给自己竖的一块“无字碑”

文物专家郭沫若先生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过:“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重见天日!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石破天惊,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郭老只字未提墓室中那车载斗量的金银珠宝。其实,可以想象,乾陵一开,其间珍宝定会光耀全世界,不弄个世界第九奇迹才怪哩!

漫漫历史,几多沉浮?对乾陵感兴趣的岂止郭老一人?多少代志士仁人,谁不想在有生之年一饱眼福?

1960年,几个农民放炮炸石头,一不小心竟炸出了武则天的墓道口。这个墓道口是真正的国家级绝密,盗墓贼们找了1000多年也没找见,黄巢40万大军挖了几年也没挖出来。此后,人们在这个墓道口上边手植了一棵华山油松,如今四面迎风,已成栋梁之材。

对一座帝王陵墓来说,墓道口好比一把钥匙,若要发掘,相当完成了一半工程量。如今,乾陵地宫的钥匙已被我们握了40多年,这把钥匙若是让历史上那些盗墓贼拿到手,乾陵早被挖掘一空了。

在我国历史上,挖乾陵一事,早已有之。长达1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没有断绝过盗墓者的身影。小毛贼多如牛毛,正史里不记载,野史里也懒得写。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较大的盗掘活动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种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盗成功。

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他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直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挖走了半座大山。因为军中无饱学之士,不懂乾陵座北朝南的结构特点,结果因为挖错了方向,终没得手。

史载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是个有官衔的大盗墓贼。他率领兵丁一古脑掘开了十几座唐陵,发了一笔横财。因为手中有了钱,便驱动数万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挖掘过程十分不顺,遇到的天气总是狂风暴雨,温韬受了惊吓,才绝了发掘乾陵的念头。

民国初年,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亲率一团人马,也想学学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炸开了墓道旁的三层岩石,最后却也没能捞得半点好处。

目前,许多专家认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从石山腹部另凿新洞入地宫,难度很大,目前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至于事实是否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只有等到打开地宫的那天才能得知了。


发掘乾陵是陕西省政府40多年来的一种官方行为,在花重金撰写几十万字、有众多科学家参与、异常严密的《唐乾陵发掘计划》中指出:所谓发掘,就是在采用密闭系统,阻隔空气流通的有效措施下,只允许两个携带有氧呼吸设备的无菌工作人员(或机器人)进入墓道,用微光摄像器材采回资料就算发掘成功。如何保护,如何展出应根据资料制定。那肯定是若干年之后的事情了,这怎么会对文物有损害?

乾陵具有全国其他帝陵目前都不具备科学发掘的五个条件:知道主墓室的位置,且准确无误,一打就开;内藏丰富且证明没有被盗过;花重金撰写的发掘方案,和经多方考证的征求意见稿;几十年不间断的上书中央,已引起高端重视;可以证明帝陵正处于损坏之中,而要立即进行抢救的资料。

在科学发掘乾陵的客观环境已经成熟的情况下,早一天发掘比迟一天发掘要好。“震国之宝”早日面世,对盛唐的研究可以推向一个中西文化比对的高潮;可以提升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声望。更可以有力地促进“西部大开发”,繁荣中国的旅游业。

对于陕西来说,经济学家和文物工作者们预测,乾陵一开,陕西每年最少可增加五百万游客,五百万游客会带来多么大的经济效益?而这五百万游客又会给西部大开发带来多少信息、多少投资?而迟迟不能进展的主观原因是某些专家们不愿说明的私心在作怪。他们关注的并不是乾陵能不能发掘,而是对自己有什么实际利益。

TOP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527# 发表于 2009-7-9 10:58 | 只看该作者

唐朝历史上的四次“玄武门之变 ”

唐朝历史上的四次“玄武门之变 ”


李唐皇朝有国近300年。读与之有关的史籍(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唐纪》等),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高祖开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发生了四次宫廷政变,而这四次政变却都牵涉到当时的皇宫城墙的北面正门——玄武门。
 
  第一次政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是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皇位继承权之争的总爆发。世民和建成、元吉同为高祖原配窦皇后所生,建成为长子,世民次之,元吉排行第四。在唐高祖统一全国的过程中,世民先参与策划了太原起事,而起事之后,在讨平群雄的战争中,他又立功最大。但因为世民不是嫡长子,按照传统习惯,皇位应由嫡长子继承,所以,唐高祖即位后,便立建成为皇太子。而由于李世民能征惯战,智勇兼备,已成为唐军事实上的最重要的领导人,武德四年,唐高祖特任命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并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还诏令在秦王府中设置官属。世民自恃才能和显功,在府中开置文学馆,延揽四方文学之士,礼遇甚隆,这些人都成了世民的谋臣策士。此外,世民南征北讨,逐渐在天策府中网罗了不少勇将猛士。 拥有了如此众多的谋士与勇将,秦王世民的周围自然形成了当时政坛上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直接威胁到太子建成。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确保未来皇位的继承,就联合因同样有政治野心而对世民不满的齐王元吉,采取曲意联络唐高祖的妃嫔以为内助、加强自己的军力、收买世民的部下等策略来强化自己并削弱世民的势力,甚至发展到在召世民饮酒时在酒中下毒的地步。到了武德九年,建成、元吉和后官妃嫔更是常常在高祖耳边说世民的坏话,使高祖渐渐对世民产生了猜疑,局势对世民十分不利。秦王和僚属忧惧万分,遂定计发动政变。六月四日,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经玄武门入皇宫,埋伏在临湖殿附近,突然射杀了准备入朝的建成和元吉,然后声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并派亲信“宿卫”高祖,迫使高祖接受了既成事实。三天后,高祖立世民为皇太子,诏令军国庶事一切委太子处决。八月,高祖传位于太子世民,自称太上皇。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这就是史称的“玄武门之变”。
第一次玄武门之变,表面上看是四个参与者,高祖、太子、秦王和齐王,但实际上背后的矛盾只有一个,那就是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储君之争。而作为皇帝和父亲的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前后都持消极态度,齐王李元吉则站在太子一边。

由于矛盾只有一条线,所以当李世民闪电般的同时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后,这个矛盾就解开了,李唐王朝未来的继承者注定是李世民。除非想要推翻李唐建立新的政权,否则继续与李世民为敌已经毫无利益可言了,不仅是原先的太子成员,就是一心忠于李渊的人,也没必要得罪未来的主子。

说起来也好笑,玄武门之变中,伤亡最惨重的,既不是秦王府,也不是东宫和齐王府,而是驻守玄武门的屯营。太子和齐王遇袭身亡后,冯立和谢叔方分别率领东宫和齐王府护兵赶往玄武门营救,结果执掌屯营兵的云麾将军敬君弘与中郎将吕世衡在兵力尚未集结的情况下仓促出战,被打得一败涂地,等大队屯营兵赶来时,发现敬、吕二位主将已双双战死。最令人奇怪的是,时至今日,后人也没有搞清敬、吕二人为何参战。有人猜测他们早已为秦王所收买,不过如果他们事先得到消息的话,又怎会仓促出战以至兵败身死?敬、吕二人死后,形势一度危急,此时尉迟恭割下太子和齐王的首级示众,东宫和齐王府的卫士们见状散去,企图进攻秦王府的薛万彻部在接到李渊圣旨后也完全溃散。李世民趁势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各五子全部杀死,彻底消灭了竞争对手。

至此,李世民已然是万众归心,从第二天开始,原先太子身边的有识之士相继归降。武将中,在玄武门之变中率领东宫和齐王府卫士奋战的冯立、谢叔方和薛万彻等人,兵败后一度逃亡,不久陆续回来请罪,李世民一一赦免,并封以高官厚禄。除了薛万彻晚节不保,因为谋反被高宗所杀外,其余二人后来都被视为忠义之楷模。文官中,太子近臣魏征投降,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耿直之臣。魏征早年投奔瓦岗军,兵败后归唐,后被窦建德俘虏,又降了窦建德,窦建德兵败后重新归唐,成为李建成的近臣,李建成死后又归了李世民,算起来,他已经换第五个主人了。按说魏征不是怕死的人,所以他转投李世民应该很说明问题,类似他这样识时务的人很多。总之,转眼间太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也就不需要李世民清洗了。

参战人数,其实讨论这个意义不大,因为无论怎么算,秦王府的军事实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李世民肯定是收买了玄武门的守将,不过究竟收买的是谁,目前还无定论。并且收买的原因是为了他的特种小分队能够顺利潜入进行埋伏,而不是利用玄武门的守军与东宫和太子的将士战斗。事实证明,屯营兵根本不堪一击。另外从“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这句话来看,敬君弘和吕世衡事先根本没有准备,连兵马还没有集结起来就仓促出击了。最终瓦解太子的是建成和元吉的头颅以及随后来到的李渊的圣旨,而这些都应主要归功于特种小分队的斩首行动。

至于天京事变,其背景远比玄武门之变复杂得多。天京事变中天王洪秀全(包括心腹陈承瑢和燕王秦日纲),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四方势力各怀鬼胎,彼此之间都有矛盾,为了争夺权力互相攻杀。他们时而联合,时而反目,直到永安五王的最后一位——翼王石达开在四川兵败身亡,这张矛盾网才最终被解开。天京事变中最大规模的屠杀是血洗东王府。这主要是因为韦昌辉野心大,势力小,如果不尽杀东王府部属,他无法在天京建立个人的统治。另外,杨秀清生前得罪的人太多,韦昌辉、秦日纲和陈承瑢等人在这次屠杀中也有公报私仇的意思。至于其余几次清洗,主要针对诸王家属,所以伤亡不是很大。

第二次政变发生在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一月,其时武则天称帝已经十四年,年老病重,一些久已对她的“武周革命”不满、希望恢复大唐社稷的官员,在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的率领下趁机起事。张、崔与左羽林卫将军敬晖等带领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占领玄武门,并把太子李显从东宫迎来,然后一同闯入皇宫,直至武则天所寝的迎仙宫,斩杀了武则天宠任的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宗昌,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重即帝位,复唐国号。

第三次是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变。中宗李显复位后昏弱无能,而皇后韦氏强悍,她与武三思内外勾结,把揽朝政。韦后因太子重俊不是自己亲生,很不喜欢他。三思也很忌恨重俊,并纵容其子驸马左卫将军武崇训和子妇安乐公主时常陵侮重俊,甚至呼重俊为奴。崇训还教公主去对中宗请求废黜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重俊终于忍无可忍,于景龙元年七月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假称奉诏,率左羽林和千骑兵三百余人冲入武三思和武崇训的府邸,杀了三思和崇训,随即又发兵包围了皇宫,索要韦后和安乐公主。韦后闻变,挟持中宗登上玄武门门楼,调兵镇压。重俊率军攻到玄武门前,中宗对军士宣布重俊谋反,于是军士倒戈,杀了李多祚等,重俊的党羽立时溃散,政变一下子土崩瓦解了。重俊逃到终南山,被追获杀害。

  第四次则是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的政变。其年六月,韦后和安乐公主等密谋毒死了中宗李显,立温王李重茂为帝。韦后想效仿武则天,于是在京畿要害部门安插韦氏子弟,广聚党众,准备废黜重茂自立,但又害怕相王、太尉李旦反对,故欲寻机杀之。相王之子、临淄王李隆基接到密告,即联合太平公主等先发制人,冲入羽林卫军,杀了韦后派来统领卫军的韦璿、韦播,占领了玄武门,随之纵兵闯入皇宫,斩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相王李旦和隆基父子二人掌握了军政大权,后来威慑少帝重茂让位,相王登基,是为睿宗。

这四次政变有个共同之处,就是各次政变成败的关键均在能否控制玄武门。在政变中,凡控制玄武门的一方即属胜利者,凡没能控制玄武门的一方最后都失败了。可见玄武门在唐代前期这四次政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要明白玄武门为什么会在唐朝前期历次政变中具有决定成败的地位,就必须知道唐代皇宫的规制。在唐朝,都城的皇家宫殿是帝王居住和听政的主要场所,亦即政治权力中枢,所以太极、大明两宫和洛阳宫城的宫殿建筑格局完全一样,都是沿着南北向轴线对称排列,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主要是皇帝听取朝政、举行宴会的宫殿和若干官署,内廷则是皇帝和后妃的寝宫和花园,是帝王后妃起居游憩的场所。而最关健的是,外朝位于皇宫南部,内廷则处在皇宫北部。因此,皇宫城墙北面诸门就对内廷的安全起着主要的作用,这其中,作为北面正门的玄武门,就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皇宫城墙各门都由宫廷卫军把守,而玄武门外就设有两廊,宫廷卫军司令部驻在这里,称为“北衙”,有着坚固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据此,政变发生时首先控制玄武门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因为控制了玄武门便可以控制内廷,而控制了内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从而控制中央政府,乃至整个国家。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发生前,玄武门的守将常何曾是建成的部属,所以建成认为玄武门是他的势力范围,才能在已获知世民有不正常举动、形势一触即发的情况下,毫无防备地和元吉经玄武门进宫参加早朝。殊不料常何已被世民暗中收买,所以世民得以控制玄武门。事变的消息传出后,东宫和齐王府的精兵二千人由建成的僚属冯立、薛万彻率领,向玄武门进攻,玄武门守兵应战,守玄武门的云糜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都战死,但东官和齐王府的军队始终攻不进玄武门,足见玄武门卫军战斗力不凡。待到尉迟敬德出示建成、元吉的头颅后,东官和齐王府的兵就作鸟兽散了。随后,世民派尉迟敬德下玄武门入宫,控制了正在内廷“泛舟海池”的高祖,并逼他“手诏诸军听秦王节度”,于是胜利才最后归于世民。倘若世民没有控制玄武门,他就不可能率部属在玄武门内的临湖殿伏击建成;伏击成功后也不可能抵挡住建成部下的猛烈进攻,无法控制皇宫,慑服高祖,则世民的下场只能是作为谋反者而被诛杀。后面三次政变的获胜者也都是由于控制了玄武门,进而控制了皇宫,亦即掌握了中央政府,最后取得胜利的。成王败寇,都只在一转瞬间。
 
  后世专称武德九年的这第一次政变为“玄武门之变”。其实,从玄武门在这四次政变中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来看,这四次政变都可称“玄武门之变”。这发生在唐朝最鼎盛时期的四次“玄武门之变”,对唐代政治产生了一个极为不良的影响,即:太子地位可争而得,因此宫廷之内常为皇位的继承而明争暗斗,骨肉相煎,受封为太子者未必能安稳地继承皇位。唐代太子地位的不稳定促发了皇位继承权的激烈争夺战,造成了朝臣的结党和宦官的分派,使玄宗朝以后唐朝政局纷争不断,中央政府逐步走向衰弱。所以,每次“玄武门之变”虽然都很快结束了,但遗患唐室子孙却十分深远。“贞观盛世 ”的无法继续,也许早就注定了。 

TOP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528# 发表于 2009-7-9 11:00 | 只看该作者

古人八拜之交指的是哪八拜?

古人八拜之交指的是哪八拜?


“八拜之交”在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常见率很高的历史典故。那么“八拜之交”有什么来历?古人的“八拜之交”又是指哪八拜呢?这还要从宋代的一个故事说起。

在中国宋代,徽宗时期著名文人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故事:文彦博听说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分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 李稷因辈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成语“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后来,人们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

后来《紫钗记·吹台避暑》中有:“俺二人以八拜之交,同三军之事。”元曲《冻苏秦》中有:“你不知这张仪和我是八拜交有朋友。”《西厢记·张君瑞闹道场》中也有:“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

从这些说法中不难看出,八拜之交无疑是结拜兄弟的最重要礼仪。

说起“八拜之交”中的“八拜”指的是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之交,廉颇、蔺相如的刎颈之交,陈重、雷义的胶膝之交,张元伯、范巨卿的鸡黍之交,羊角哀、左伯桃的舍命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的生死之交,管仲、鲍叔牙的管鲍之交,孔融和祢衡以及范云和何逊的忘年之交。下面择选其中四个鲜为人知的典故,以飨广大网友。

一、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之交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琴师,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俞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一时苦恼无比。

一天夜晚,俞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抬头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俞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俞伯牙激动地说:“知音,知音,真是知音啊!”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钟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已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仍在上演。

世上如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知音难觅,知已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已已足矣!这无疑成为了人们永远的渴望和追求。

二、陈重、雷义的胶膝之交

陈重和雷义,是东汉年间豫章郡,即今日江西南昌的两位品德高尚、舍己为人的君子。两人为至交密友,当时人们称颂道:“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事见《后汉书·独行列传》。后以“陈雷胶漆”比喻彼此友情极为深厚。元无名氏《鲠直张千替杀妻》楔子:“咱便似陈雷胶漆,你兄弟至死呵不相离。”

陈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年轻时与同郡雷义结为知交。两人一起研读《鲁诗》、《颜氏春秋》等经书,都是饱学之士。太守张云闻陈重之名,嘉许他的德才品行,举荐他为孝廉,陈重要把功名让给雷义,先后十余次向太守申请,张云不批准。第二年,雷义也被选拔为孝廉,两人一起到郡府就职。同事中有一小吏家遭变故,举债负息钱数十万,债主天天上门索讨,小吏跪求暂缓,仍无法通融,欲诉诸官府,陈重得知后,便私下替他还债。小吏感恩戴德,登门拜谢,陈重若无其事地说:“这不是我做的,也许是与我同姓名的人代你偿还的吧!”始终不谈自己的恩德。有一次,一个同事告假回乡,忙中穿错了别人的一条裤子回去。失主怀疑是陈重拿走,陈重也不置申辩,而去买了一条新裤赔偿他。直到回乡奔丧的同事归来,才真相大白。

陈重与雷义两人同时官拜尚书郎,雷义因为代人受罪,被免职。陈重也以身体有病为理由,辞职一同还乡。后来陈重复出,任细阳县令,颇有政绩,举措标新立异;又升任会稽郡太守,因为姐姐去世守丧,辞官离职;后又被司徒征召,官拜侍御史,卒于任上。

雷义,字仲公,豫章鄱阳人。初时任郡府功曹,举荐擢拔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却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雷义曾经救助过一个犯了死罪的人,使他减刑得以赡养一家老少。这个人为了感谢雷义的再造之恩,攒了两斤黄金送到雷家,以表寸心。雷义坚辞不受。这个人没法,只好趁雷义不在家时,暗暗把金子放在雷家老屋的天花板上。若干年后,雷义修葺房屋,翻开屋顶,才发现那两锭金子。但是送金子的人已过世,妻小也不知流落何方,无法退还。雷义便将这两斤黄金交付县曹,充入官库。雷义任尚书侍郎时,有一同僚因犯事,当受处罚,雷义为他分担责任,向上司上书申辩,愿意自己独担罪责。同僚闻知,弃职进京自陈曲衷,请求为雷义赎罪。后顺帝下诏,两人皆免官,并免予刑事处分。

雷义回乡又被举荐为秀才,雷义要把这功名让给陈重,刺史不批准。雷义就假装发狂,披头散发在街上替陈重奔走呼吁,而不去应命就职。因此遍乡里传颂他们两人的事迹,说道:胶和漆自认为融为一体,坚不可摧,还不如陈重与雷义,荣辱与共,生死相依。后来三府同时征召两人,雷义被任命为灌谒太守,让他持节督察诸郡国的风俗教化,他设席讲学,太守令长各级官员来听讲的有70多人。不久雷义官拜侍御史,授南顿令,卒于任上。陈雷胶漆,肝胆相照;为官为民,政声载道。

三、张元伯、范巨卿的鸡黍之交

范巨卿,名式,山阳金乡,即今山东金乡县人。一名范汜。他和汝南人张劭是朋友,张元伯,名劭,与范巨卿两人同时在太学学习。后来范式要回到乡里,他对张劭说:“二年后我还回来,将经过你家拜见你父母,见见小孩。”于是两人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酒菜等待范式。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虽然约定了日期,但是远隔千里,你怎么就确信无疑呢?”张劭说:“范式是个守信的人,肯定不会违约。”母亲说:“如果是这样,我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日期范式果然到了。拜见张劭的母亲,范、张二人对饮,尽欢之后才告别而去。

后来张劭得了病,非常严重,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视他。张劭临终时,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说:“我和郅君章,都尽心和你交友,如果我们称不得上是你的生死之交,谁还能算的上?”张劭说:“你们两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阳的范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张劭不久就病死了。

范式忽然梦见了张劭,带着黑色的帽子,穿着袍子,仓促的叫他:“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远回到黄泉之下。你没有忘记我,怎么能不来?”范式恍然睡醒,悲叹落泪,于是穿着丧友的丧服,去赶张劭埋葬的那天,骑着马赶去。还没有到达那边已经发丧了。到了坟穴,将要落下棺材,但是灵柩不肯进去。张劭的母亲抚摸着棺材说:“张劭啊,难道你还有愿望?”于是停下来埋葬。没一会,就看见白车白马,号哭而来。张劭的母亲看到说:“这一定是范巨卿。”范式到了之后,吊唁说:“走了元伯,死生异路,从此永别。”参加葬礼的上千人,都为之落泪。范式亲自拉着牵引灵柩的大绳,灵柩于是才前进了。范式于是住在坟墓旁便,为他种植了坟树,然后才离开。

四、羊角哀、左伯桃的舍命之交

春秋时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闻风而归,西羌积石山,有一个贤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双亡,勉力读书,养成了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那时候左伯桃已经快上五十年纪,因鉴于中国诸侯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一向没有做官的念头,后来听说楚元王慕仁为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迳奔楚国而来,迤逦来到雍地,时值严冬,雨雪霏霏,再加一阵阵如刀如刺的狂风,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湿透了,勉强忍住寒冷向前走去。

看看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远远望见远处竹林之中,有一间茅屋,窗中透出一点灯亮来,左伯桃大喜,就跑到这茅屋前去叩门求宿,屋里走出一个书生来,四十四五年纪,知道了左伯桃的来意,便一口欢迎他进屋去。左伯桃进得屋内,上下一看,只见屋中家具简单,而且破陋不堪,一张床上满堆了一些书卷,左伯桃请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爱好读书,想救国救民的人,二人三言两语,便十分投机,大有“恨相见之太晚”的意思,两人便结拜做异姓骨肉。

左伯桃见羊角哀一表人材,学识又好,就劝他一同到楚国去谋事,羊角哀也正有这个心思。一日天晴,两人便带了一点干粮往楚国而去。

晓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干粮将要用尽,而老天又降下大雪来,左伯桃兀自思量,这点干粮,若供给一人受用,还能到得楚国,否则两个人都要饿死。他自己知道学问没有羊角哀的渊博,便情愿牺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罢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块大石来坐着休息。等羊角哀把大石搬来,左伯桃已经脱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冻得只剩了一口气。羊角哀大恸而号。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粮带走,速去求取功名。言毕死去。

羊角哀到了楚国得由上大夫裴仲荐于元王,元王召见关角哀时,羊角哀上陈十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做中大夫,赐黄金百两,绸缎百匹。羊角哀弃官不做,要去寻左伯桃的尸首。

羊角哀把左伯桃的尸首寻着之后,给左伯桃香汤沐浴,择一块吉地安葬了。羊角哀便在这里守墓。

左伯桃的坟和荆轲墓相隔不远,相传荆轲因刺秦王不中,死后精灵不散,见左伯桃葬在他的旁边,鬼与鬼便起了纠纷。一夜:羊角哀梦见左伯桃遍体鳞伤而来。诉说荆轲的凶暴,羊角哀醒来之后:提剑到左伯桃坟前说道:“荆轲可恶,吾兄一人打不过他,让小弟来帮你的忙罢。”说罢,自刎而死。是夜: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隐隐闻喊杀之声。天明:荆轲的坟爆开了。这消息给楚元王知道之后,给他们建立了一座忠义祠,勒碑记其事,至今香火不绝。

TOP

DBSoft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DBSoft (DBSoft)当前离线

UID
750472 
帖子
8603 
主题
96 
精华
98 
积分
175037 
龙币
12065 个 
竞猜积分
0 分 
威望
204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7-21 
最后登录
2010-10-8 

论坛精英

 

帖子
8603 
精华
98 
竞猜积分
0 分 
在线时间
606 小时 
529# 发表于 2009-7-9 11:01 | 只看该作者

楷书四大家

楷书四大家


楷书四大家---欧阳询



    欧阳询(公元557-641)初唐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由陈、隋入唐,深得李世民的赏识和器重。历任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博通经史,编撰《艺文类聚》100卷。书法初学二王,后遍学秦汉篆隶、魏碑,各体俱精,楷法独尊。楷书劲险刻厉、法度森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世称“欧体”、“率更体”。清代翁方纲《复初斋文集》评:“千门万户,规矩方圆之至者矣,斯所以范围诸家,程序百代也。”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楷书碑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姚辩墓志铭》、《温彦博碑》等,隶书碑有《房彦谦碑》、《唐宗圣观记》等,行书帖有《张翰思鲈帖》、《梦奠帖》、《卜商帖》、《千字文》等,草书有《千字文》残本。书法理论有《用笔论》、《三十六法》、《八诀》等。《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上、《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皆有传。

    初唐四大家的书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楷书的风格都是“清秀瘦劲”,其中欧阳询楷书更为突出,贡献也最大,并与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顋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九成宫》,历来被奉为学习楷书的楷模。




楷书四大家---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终为李希烈缢杀,终年77岁。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草书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 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他的“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楷书四大家---柳公权

    柳公权( 778-865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时穆宗荒纵,为之改容,悟其笔谏也。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朝中,仕途通达。他书法初学王羲之,以后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然后自成一家,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为后世百代楷模。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历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楷书四大家---赵孟顋

    赵孟顋,1254年生,1322年逝世,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官道人,中年曾作孟俯,湖州(今属浙江)人。宋宗室。宋亡,归里闲居。元世祖忽必烈搜访“遗逸”,经程钜夫荐举,始任兵部郎中,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朝(1311—1320),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于书法绘画成就尤高。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 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 以飞白法画石, 以书法用笔写竹。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遥追五代、北宋法度,论者谓:“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能诗文,风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传世书迹较多,传世画作有《鹊华秋色图》、《红衣罗汉图》、《幼舆邱壑图》、《秋郊饮马图》、《江村渔乐图》。著有《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
1

评分人数

    • 关心.: 龙币 + 2 个 威望 + 1 点

TOP

关心.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关心. 当前离线

UID
1426619 
帖子
11333 
主题
163 
精华
20 
积分
227594 
龙币
12893 个 
竞猜积分
33 分 
威望
242 点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30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2 
最后登录
2010-10-15 

版主

帖子
11333 
精华
20 
竞猜积分
33 分 
在线时间
3039 小时 
530# 发表于 2009-7-9 13:15 |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

TOP

关闭侧边 论坛精华
  • ·【周末愉快】 猫 哥 大 (写真)
  • ·社区办活动,欢庆重阳节
  • ·自然之声
  • ·爱的呓语
  • ·俯瞰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 ·1950年深圳中英街的公安
  • ·来源于骨牌中的老北京话
  • ·重阳节,哪些老年人不宜登高!
  • ·新疆喀纳斯
  • ·红叶中的 长城——雄伟
  • ·我看余英坊
  • ·千岛湖掠影
  • ·狗狗也做环保小使者
  •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夫妻缘
  • ·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 山楂树开满
版主推荐
  • ·儿子那点事(10月5日的故事)
  • ·长篇爱情时尚小说《网络恋歌》【
  • ·PDF下载:摄影构图之进阶指南
  • ·精美电子书下载——数码摄影入门
  • ·【九钻珠宝】十全石美!3EX顶级美
  • ·群星《Hi-Fi夜迷情 DTS》感性十足
  • ·长篇爱情小说《通吃岛演义》【9月
  • ·京华论坛2010世界杯“足球大猜想
  • ·磁性的嗓音吸附你心灵深处-陈瑞《
  • ·群星《丝丝入扣(柔情女声)》3C
  • ·杨曼莉《民歌红IV DSD》新世纪发
  • ·群星《金耳朵·烟雨江南》2CD 效
  • ·张蕊《语过添情》UP-DTS 独特的声
  • ·欢迎大家在此举报下载失效的帖子
  • ·雨帘心情小记(更新中)
精彩图片 最新关注
  • ·发现一个很赞的关于世博的活动
  • ·90后世博最美志愿者,有图有真相
  • ·国庆节七日自驾游感想
  • ·国庆节七日自驾游感想
  • ·给孩子买车
  • ·谁说女人只能开小车?
  • ·国庆节去海边烧烤
  • ·一辆车的感动
  • ·BH女上司唯独对我温柔似水
  • ·一辆车的感动
  • ·给孩子买车
  • ·国庆节去海边烧烤
  • ·谁说女人只能开小车?
  • ·准婆婆说,只有这些才能配上她家
  • ·BH女上司唯独对我温柔似水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您可以用快捷键 Ctrl + V 粘贴到 QQ、MSN 里。')" href="javascript:;">[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千龙网 |联系我们 |Archiver|WAP

GMT+8, 2010-10-15 09:20, Processed in 0.293242 second(s), 9 queries,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Discuz! 7.2

京华论坛商务合作:010-84686905( 工作日 : 0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