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胆道闭锁概率:雷竹老矣 雷笋尚能生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58:49
专家支招帮临安十万亩“摇钱竹”重获新生

  前段时间,临安太湖源镇老沈格外郁闷:原来,本该出笋的竹园地里,非但没见长出几根雷笋,原本翠绿的竹子反倒成了焦黄色,大片大片的竹叶纷纷枯萎飘落。“老把式”没招了,请来林业专家一看,原来是竹园里竹鞭少了,竹林老了,怪不得长不出笋来呢。

  “啥?这雷竹还会老哇!”老沈与全临安的竹农们一样,还是头一回听到如此新鲜的说法———但它确确实实已经成为当前影响临安竹农们增收的一个重大隐患。

  约十万亩雷竹面临退化

  说到临安的雷竹,一定得提及雷竹的覆盖技术。

  雷竹是临安的菜竹一种,因自然生雷竹在春季打雷时出笋而得名。八十年代初,临安科技人员总结了当地农民创造的经验,开发出一套改变和延长竹笋生长周期的技术,使得过去春季才有的竹笋,在冬季也能生产———这个“冬季产春笋”的新技术,专家那里的学名是“雷竹早出高产技术”,农民则称之为“覆盖”技术。

  正是这项简单的技术,让临安在二十年间竹产业迅猛增长了100多倍。目前,全市五成农民种竹子,竹农人均收入七八千元之多。

  “一年种竹,两年养竹,三年吃笋,四年卖钱”,正当雷竹带着临安农民奔往幸福大道时,一份调查显示:在临安现有40万亩雷竹林中,新造竹林有10万亩,年轻竹林20万亩,老竹林、退化竹林有10万亩。这就意味着,今后,临安将有四分之一的雷竹林处于低产或无产的状态。

  土壤结构破坏是病因

  “竹子枯死、竹鞭上浮、母竹难留、产量大幅下滑”,这些雷竹林退化的种种症状在太湖源镇夏村村格外普遍。夏村村是临安市较早实施早出覆盖技术的村,雷竹生产起步早、发展快、效益好。全村218户,728人,现有雷竹投产面积1300亩。2005年雷竹笋收入530万元,人均达到7280元。然而相比2004年,该村的雷竹笋收入还是减少了110万元,人均减少1500多元。

  据村民俞民介绍,一亩竹林的覆盖成本在三四千元左右,如果产量每亩在一千公斤以下,就很难将成本收回。正常、健康的雷笋覆盖每亩能出一千五百公斤,而现在,村里最低的一亩地才收五百斤。“尽管临安大多数土地都适宜种雷竹,但是在雷竹诱人的示范效应下,临安的一些并不适宜的地方也种上了雷竹,集约化经营加上过量的肥力破坏了土壤结构,最终导致了雷竹退化的加速。”

  临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何钧潮高工分析竹林退化的原因有五条:一是竹龄的增长;二是连续多年覆盖;三是肥料施用过量,导致土壤盐化;四是覆盖物清理不及时,土壤表层有机物大量残存,地下鞭根腐烂;五是竹园管理不科学,土壤积水,密度过大,病虫害严重。

  五年改造十万亩竹林

  为了促进雷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有序地改造退化竹林,保障农民的利益。临安市林业和科技人员早就开始了对退化竹林改造技术的研究,通过多年的试验得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方法。为了让农民有示范点可看,去年6月,临安市林业局又在竹林退化现象较为严重的太湖源镇夏村村,设立了退化竹林改造示范,为该村不同类型的退化竹林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改造。

  退化竹林改造可采用以下几种措施:一是可以深翻泥土,重新造林;二是加土5厘米以上进行改造;三是对坡度大于30度、土壤浅薄、水源缺乏、交通不便等条件不适宜种植雷竹的地方,最好退竹还林;四是对于采用开花雷竹种源、青壳雷竹、花壳雷竹进行造林的竹园,要及时更换母竹;五是覆盖最好采用轮作形式,覆盖几年后,休息一年,让其自然生长;六是覆盖后及时清除覆盖物,减少土壤表层的有机物残存;七是科学管理,合理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与此同时,在新近制定的《临安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建雷竹退化改造示范基地50个,并且出台专项扶持资金,以每年改造两万亩的速度,在“十一五”期间,使临安十万亩退化竹林重获新生。

  (临安记者站张伟星雷柏荣通讯员金海燕记者吴薇 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