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全席成员小魂照片:台湾超常教育发展现状(另称资优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0:24:53
 超常人才教育(即超常教育)在国外称英才教育或天才教育,在港、台称资优教育。最近,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2004第三届年会暨海峡两岸超常(资优)教育学术交流会在西安交大召开,共同探讨超常教育的新理念。     
    吴武典教授曾担任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前院长,对超常教育(台湾称资优教育)有较深入的研究。不久前在西安召开的海峡两岸超常教育学术交流会上,记者听了吴武典教授的主题报告并对他进行了采访。    
    成人与成才不应矛盾     
    吴武典认为,造就人才的目的就是帮助个人自我实现或自我充分发展,使他的能力表现于工作中,从而获得成就与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并能以服务社会为最终目的。众所周知,世界的文明有许多是聪明人创造出来的,世界的灾难也有许多是聪明人的“杰作”。聪明如一把利刃,可以建设,也可以破坏。一个聪明的人具有爱人的心,才不至于造成社会的不幸。因此,不只要成己,也要成人,这才是资优教育的真正目的。资优教育不只是训练学生有聪明的头脑,更要使他们具有负责任的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让利己与利人并进,造自己之福,更造社会千万人之福。     
    社会上有的人对超常教育有着片面的理解,认为超常教育只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做人的教育。吴武典肯定地说:“资优教育向来重视人格教育。”吴武典为资优学生规划出一个需要具备的走向成功的阶梯式特质:     
    肯定:肯定自我特质,感到自己是有优点、有价值的人,但又不为此而自傲;     
    珍惜:珍惜自己的资源,将其用来学习、发展;     
    感恩:感谢父母给与自己的特质,感谢社会给予自己接受超常教育的机会。资优学生往往比较顺利,不太珍惜幸福。如果不知感恩,将来走向社会将成为成功的障碍;     
    服务:能力越大,越要服务社会,与社会分享自己的能力和贡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人生以服务为目的。     
    如果不具备这四种特质,不让资优成为可爱的特质,就会受到大家的疏远。有些有才华的人并无成就这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资优学生要每日四省吾身:是否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是否力求精进:尽力而为,不断进取;是否常怀感恩之心;是否尽力帮助别人。吴武典提出做人也是一种能力,他把智力扩大到做人,知人知己才能百战百胜。     
    资优学生与资优行为     
    如果资优(超常)学生指的是经专家鉴定智商至少在130以上的学生,为数必然相当有限,只有2%-3%。但若能抛开这个标准而谈“资优行为”,会有更多的孩子有资优行为。资优行为是可以培养的。资优学生在智能上通常表现为学得快、学得多、记忆力强,或是具有创造力。然而这些在能力方面的特质如果没有资优行为的催化便很难发挥出来。资优行为包括持久的好奇心及长期的努力,并且能够在没有外力逼迫、诱导的情况下自发地学习、乐于学习,懂得学习方法,并具有广泛的兴趣、喜爱具有挑战性的事物。     
    美国全国资优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州大学资优教育计划负责人Renzulli博士认为,智力只要达到中等就可以了,但必须具备两个特质:第一,具有高度的创造性;第二,具有高度的工作热忱。两者皆可以后天培养和增强。有了高度的工作热忱,就可以把潜力发挥出来,这就是资优行为的表现,即使智商只有中等水平,只要加上高度的创造性和高度的工作热忱,就可以成为资赋优异者。所有说,一个人是否能有所成就不仅靠智力,而且靠努力。     
    挖掘潜能 成就事业     
    有人对超常教育的不同看法中有一点就是,人们把更多的资源给与了那些本来就禀赋优异的学生,造成了教育的不平等。对此,吴武典认为:“资优教育不应狭义地界定为资优班的教育,而是通过资优方案发展学生潜能的教育。能力是多元的,资优教育并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我们应着重于资优行为的培养,籍由创意思考和工作热忱,使学生的潜力充分激发出来。资赋优异指的是在一般智能、学术性向、艺术才能、创造能力、领导能力或其他特殊才能等领域有卓越潜能或杰出表现。资优教育的内涵兼顾人才培育(特定性)和潜能开发(一般性)。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Terman在1921年至1953年间,对1528位智商在140以上的天才儿童作长期追踪观察。大致来说,这些儿童长大后大多有优异的表现,但也有一些默默无闻。他将有大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分成两组进行比较,发现他们在社会上成就高低决定于三个主要因素:情绪稳定、社会适应与上进心(成就动机)。一般来说,女性受到传统的角色期待与工作机会限制的影响,成就动机较低,虽然她们的智力、情绪稳定、社会适应都不比男性差,但是由于缺乏冲劲,所以事业上的成就大都不如男性。     
    人的能力,一部分来自遗传,一部分来自于后天的培养。以一般智力测验上所得的智力来说,基本上60%-70%来自遗传。就创造力来说,环境的影响就较大了。然而从表现出来的成就来看,则是以上两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尤其后天的努力可以决定潜能发挥的程度,对往后的成就具有更深远的影响。     
    吴武典认为,一个人的最终成就不是挣了多少钱,而是创造了多少价值;不是拥有多少潜力,而是发挥了多少潜力。将今天在学校的成功变为社会未来的成功才有意义。丁肇中在学校中并非出类拔萃,只是中上而已,但他后来把潜能发挥到极致才取得巨大的成就。所以资优学生的路很长,不需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将能量在短期内耗尽,这样只会重复江郎才尽的故事。持之以恒更为重要。     
    吴武典最后说:“我们花费精力培养资优人才,目的究竟何在?第一是发展潜能,将其潜能充分发挥,成就自己。第二是使其适应社会,进而能充分地贡献自己的才华于社会之中,造福人群。”     
    超常人才教育与高层次人才培养 贺淑曼 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目前我国一般性人才短缺的状况已得到有效缓解,但高层次人才仍然十分短缺,它已成为制约我国实现“小康”的最大障碍,并影响到我国在WTO中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人才队伍建设应“突出重点,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速培养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管理及科技的高层次人才。     
    何谓超常人才?所谓超常人才,一般是指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中,其能力超群的高端稀缺人才,如学习新技能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等均很突出;其业绩和效率超群,并能在人才队伍中起骨干和核心作用者。     
    超常人才的分类:从专业和层次分:有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从层次分有国际级的、国家级的、地区的和单位的;从成才类型分,有大器早成的英才、一贯优异的天才、大器晚成的杰出人才或“异军突起”的奇才、怪才、偏才等;从才能分有通才或全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有亲合力的外向型人才、创造型人才、偏才等。     
    超常人才的人格(个性)特质一般应有:非凡的专注力,主要指对目标的专注,没有专注力就没有天才;非凡的洞察力,即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问题;非凡的意志力,即自觉性、自制性、坚韧性、果敢性等;非凡的创造力与核心竞争力,即领先的综合能力,它决定了人才的领先性;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强烈的使命感,即生存发展的能力和责任感。     
    何谓超常人才教育?所谓超常人才教育,就是开发潜能的高学力教育。诸多研究表明,智力中等偏上的人,如果能接受适合于个体发展的教育,大多都能成为优秀人才。如: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曾调查过40余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小时候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是智力中等偏上。所以,超常人才教育确信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等待开发,我们要通过开发潜能让更多学生接受这一教育,从而培养更多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因此,它的教育对象应该是:不论躯体健全与否,只要智力在中等偏上的早慧生与潜慧生,均可接受这种特殊教育。     
    超常人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道德感的英才、奇才、怪才、偏才等各种杰出的特殊人才。大中学校的少年班是超常人才教育的一种模式,而不是全部。超常人才教育模式除了各种实验班外,还应该关注普通班中的超常生教育、以及长学制、短训班等,教育年龄将从幼儿到成人。总之,从大器早成到大器晚成的,以适应各种人才发展要求的多种模式。     
    超常教育已走过26年的“实验”历程,现已有学校领先,如浙江大学由原来的理工科“混合班”发展成了包括理、工、文的“竺可桢”学院,人大附中早已开展了多学科的超常教育,有更多学校正在走这条路。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拔尖人才,决不是几所大学或十几所中学的“实验班”所能胜任的,这迫切需要我们尽快走出实验阶段。本着超常人才教育的特殊性和系统性,改革体制、拓宽教育对象和理念,加速师资培养和课程建设及理论研究等。     
    所谓“特殊”,就是与众不同,要还特殊教育的本来面目,就需要有特殊的政策支持。即体制松绑。如:“不以分数论英雄”,为一些奇才、怪才、偏才的发展打开一盏绿灯。据悉北大、人大已开此先例。要把“全面发展”理解为一专多能,而不是“万金油”。很多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几乎均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超常人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超常人才,所以我们要站在拔尖人才的高度,用能力和绩效来审视超常人才教育的最终成果。但要避免以下偏误:“神童”或“超常儿童”都不等于超常人才,二者不是必然关系,希望不要过早地为孩子贴上此标签,这给人才的发展增添了人为的心理压力;大、中、小学的阶段成果,如升入了名牌中学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或什么奖等仍为潜超常人才,尚不是最终的超常人才。     
    人才的成长是一项从“摇篮”教育到社会用人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家庭教育,大、中、小、幼的学校教育和社会用人思想等一系列的教育和制度。在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偏误,都会使一个天才被埋没乃至被扼杀。但当前似乎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在学校教育中出现教学内容重复、遗漏等失误。特别是大学的教育和教学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较大脱节。     
    超常人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各种高层次人才,最终能否如愿,它不仅与教育理念、方法、制度有关,更重要的还取决于社会的用人理念和制度,以及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等。     
    相关链接 世界超常教育概况 施建农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     
    由来     
    ▲对天才人物进行较系统的科学研究最早始于19世纪,由英国的人类学家Galton开始。     
    ▲而对天才儿童的教育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受到很大刺激,紧接着美国在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国会通过法令加强对天才儿童的教育。     
    全球现状     
    ▲就全世界范围来说,超常教育的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在英美等发达国家,超常教育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超常教育则起步较晚。比如非洲许多国家一直到1998年以后才开始针对超常儿童的教育(但南非例外)。同样,一些国家的超常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如韩国,一些国家却持低调,如日本、斯堪的纳维亚。     
    两对矛盾     
    ▲一是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比如,在冷战时期,因为美国公众担心是教育政策使美国落后了,所以全美开始强调超常教育,尤其是科学和数学,希望能借用精英的力量来增强国家的科技竞争力。但冷战结束后,这种挑战和压力少了,所以教育政策开始调整,要求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是强化教育与加速教育。     
    拉丁美洲     
    ▲巴西在各层教育中都贯彻了特殊教育,秘鲁、古巴、墨西哥、阿根廷进步显著,其他国家则很少甚至没有相关的政策条款。     
    中东地区     
    ▲1960年代以前,受英、法、伊斯兰文化影响较大,主要是灌输知识。1960年代调整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     
    ▲模式的多样化:加速——跳级,提早入学、分组教学、特殊学校、特殊班级、资源屋、辅导课、课外夏令营、导师辅导制、私人团体开办夏季学校等。     
    国际趋势     
    ▲政策在改变。     
    ▲杂乱的规章制度逐渐趋于有序化。     
    ▲从单纯使超常儿童受益到使整个教育系统(所有受教育者)受益。     
    ▲超常教育学校的形式也越来越灵活多变。     
    ▲形式上的改变。     
    ▲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全部学校都有超常教育。    
    ▲可供选择的形式较少→更多的儿童有机会参与。    
    ▲设备的利用不充分→创造性地利用设备。     
    ▲设备不足→利用当地的、国家的资源。     
    ▲假期的无结构安排→结构化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