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匪传奇电视剧第五季:与时间赛跑 十堰市疗治黄姜之“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56:40
[特别关注]与时间赛跑 十堰市疗治黄姜之“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 05:16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 陈勇 通讯员 曹南燕 实习生 胡帆
与时间赛跑
对十堰市百万姜农和29家黄姜加工企业来说,时间紧迫,因为再过一年,黄姜加工皂素如果不能实现清洁生产,废水不能达标排放,所有企业都必须关停。
去年10月,省委、省政府就下了这道以2007年6月30日为限的“硬杠杠”。
黄姜产业能否绝地逢生?关键在于皂素加工废水能否达标排放,为攻克黄姜皂素加工污控难题,科研人员正与时间展开赛跑。
黄姜是一种药用植物,其根茎含有薯蓣皂素,是合成292种甾体激素类药物的起始原料,每吨皂素的市场价格一度攀升至53万元,堪称“药用黄金”。黄姜产业发展成为十堰市的特色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3年,全市种植面积达86万亩,围绕黄姜种植、销售、加工的从业人员接近100万,黄姜产业税收占全市县域财政收入的7%以上。
然而从黄姜中提取皂素是一件麻烦事:每提取1吨皂素,需要黄姜130至150吨,消耗盐酸15吨至20吨,水1500吨左右。提取每吨皂素排放的高浓度酸性废水有350吨至800吨,其中主要污染物的COD和BOD5分别超过国家一级排放标准300倍。一个小皂素厂污染一条河在原本山清水秀的秦巴山区已屡见不鲜,很多河流中鱼虾不见,河边寸草不生。据统计,目前占全国皂素产量80%的黄姜加工企业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上游的汇水盆地内,每年有一百多万吨高浓度酸性废水最终都汇入丹江口水库,成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危害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去年5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通报了全国首批挂牌督办的9个环境违法案件,郧西县富民生物
化工厂因加工黄姜的废水未经治理直接排放而名列其中。
 
破解关键
针对黄姜皂素生产的污染问题,解决途径不外乎末端治理和工艺改造两个方向。
自2002年国务院批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后,我省和十堰市组织开展了多项末端废水治理的科技攻关项目。2003年,十堰市10家黄姜皂素企业建设了末端废水处理设施,但这些每套价值数十万至数百万元的设施并没有发挥明显作用,排放出去的废水仍然高出国家标准几十倍。郧西县一家企业投入300多万元开展治污示范工程,项目进行到一半,不得不中途下马,因为由于废水浓度太高,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末端治理的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皂素生产的全部收入全部用于末端治理,也不足以实现废水的达标排放。
科技人员从失败中认识到:皂素在黄姜中以皂甙的形式与淀粉共存,淀粉与皂甙一起进入酸水解工艺是污染产生的源头,因此,采取技术手段在酸水解前将黄姜中的淀粉进行转化或预分离,从而降低废水产生量和废水中污染物浓度,是破解黄姜加工污染控制难题的关键所在。
2004年5月,我省将“黄姜皂素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及示范工程”列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省科技厅和十堰市政府面向全国进行了招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工程大学等5家单位组成的投标联合体一举中标。
曙光初现
在源头治污新思路的指导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焰新教授领导的课题组通过各种对比实验后,采用糖液分离法在酸水解前成功实现了淀粉与皂甙的预分离,在2004年4月最终确定了“糖化-膜分离回用-水解”(SMRH)清洁生产工艺。
一项新的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往往要经过从实验室到工厂、市场的千锤百炼。2004年5月中标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及地大环保科技公司20多名专家放弃大都市优越的生活,一头扎进了条件艰苦的鄂西北山区。
今年4月,年产50吨皂素的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在竹溪竣工。经过2个月的调试和试生产,不仅生产出皂素和淀粉糖产品,而且实现了生产工艺清洁化改造,水、酸回收利用,末端废水达标排放,副产品资源化利用3大环保目标。6月26日,“黄姜皂素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及示范工程”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项目验收和技术鉴定。经过科研人员800多个日夜的努力,困扰黄姜产业多年的污染控制技术难题被破解,社会各界翘首以盼的清洁生产新工艺终于问世了。
参加该项目验收和技术鉴定的专家指出,新技术的应用将使黄姜加工企业面临一次重新洗牌,一批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专家们建议尽快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工艺,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污染防治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