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培训:『屬靈的黃金律』馬太福音7章12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23:58:56

『屬靈的黃金律』馬太福音7章12節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定律的世界,不同的科學領域都有許多屬於它們領域的定律。有一個在所有的領域都適用的定律,被稱為「黃金比率」,它可以用一個數字來表達,這個數字是「1:1.618」。這個數字幾乎無所不在,一般樹葉的寬和長的比、蝴蝶身體長度和牠張開翅膀的比都是「1:1.618」,埃及金字的底部的長度和金字塔的高度比、巴黎艾菲爾鐵塔第二層以下到地面和第二層以上到頂端的比也是「1:1.618」。我們的手指頭,每一根手指由最底部一節和上面那一節的比例是「1:1.618」,我們在身體健康時正常的血壓,舒張壓和收縮壓的比例也是「1:1.618」,每一天活動和休息的時間比例,最好的安排也是「1:1.618」。我們平常看的報紙、書籍、雜誌,紙張的長和寬的比,大部分也是這個比率,因為這樣的長方形比率,讓人在閱讀時最感覺最舒服。最適合當模特兒的身材也符合這個比率,從腳底到肚臍和肚臍到頭頂最好的比率也是「1:1.618」。

自然界有一個無所不在的黃金比率,在屬靈方面也有一個稱為黃金律的法則存在,這個屬靈的黃金律就是我們今天所看的這一節聖經。這一個屬靈的定律有一個常見的誤解,耶穌只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一句話稱為「金律」,根據這句話有人延伸出一個「銀律」說:「你們不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不要怎樣待人.」也就是我們的一句成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雖然這一條所謂的「銀律」,也是我們普遍接受的處世法則,但我們要留意耶穌只講了所謂的「金律」,並沒有提到什麼「銀律」。

猶太教稱為「他勒目」的經典裡記載一個故事,有一個非猶太人想要歸化為猶太人,他分別去找兩個猶太教當中最有名的老師,一位是以嚴格、公正、嚴肅著名的煞買(Shammai);另一位是以溫柔仁慈著名的希列(Hillel)。這個外邦人先找煞買(Shammai),對他說:「你要是能夠在我用一隻腳站立的時間,教導我全部的律法,我就準備歸化猶太教。」煞買拿起戒尺把他趕走了。這個外邦人到希列那裏去,希列把他當歸化的猶太教徒,對他說:『不要把你自己所不喜歡的事,加在別人身上。這就是律法的全部,其他都是註解而己!』因為這個故事,而有了所謂的「銀律」。

許多人寧願選擇遵行「銀律」,對自己說:「我沒有害人、我沒有傷害人、我沒有佔別人的便宜,我沒有做對不起任何人的事。」於是就自以為遵行了上帝的律法,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上帝不單單要我們做一個不犯錯的人,祂要求我們成為一個對別人具有積極意義的人,耶穌給我們的屬靈的金律是一個積極的行動法則,要我們有實際的生命來實踐這個要求。

「屬靈的黃金律」對基督徒來說,同時適用於跟上帝和人的關係上。有許多人會抱怨上帝不公平,為什麼別人的命那麼好,我的命就這麼差?為什麼別人那麼幸運,我就這麼倒楣?抱怨是人裡面的罪性,我們自己倘若不察覺自己有問題,抱怨的話就會常掛在嘴邊。

上個禮拜二我們帶陪讀班的孩子去淡水玩,那一天大家玩得非常愉快,帶一堆孩子發生一點小插曲、小問題是免不了的,但快回到教會時,有一個孩子講了一句話讓我冒出火來,這個孩子說:「為什麼跟你們這個團體,我都會發生倒楣的事?」我問他怎麼個倒楣法,他就把遇到不順利的事講了一下,第一件,他早上拿到的捷運車票不能進車站;第二件,他花比別人多的錢才得到一個玩具,第三件,他被扣了很多點數(我們最後一天根據點數發獎品)。

我一件件的解釋給他,他的捷運車票是我買給他的,當車票交到他手上後,他開始折來折去的,不能用了還是我帶他去服務站換票的;而他的玩具比別人貴,是因為大家一開始都花30元玩遊戲,每個人都得到一個玩具,他不願花30元,卻在別人得到玩具後拿著十塊錢找人買(林懇)買,沒人要賣他,他最後自己花了50元買了一個,而他被扣很多點數是因為他不聽話、不斷的違規。這個孩子聽我解釋,雖然不再抱怨,卻繼續的違規。這個孩子才八歲,他跟他的姊姊來我們這裡,沒有付一塊錢,包括吃飯、車錢和消耗的文具,都是別人愛心的幫助。他卻認為他很倒楣。當人沒有察覺自己問題的時候,只會哀怨自己很倒楣,怪罪週遭的人和環境,把恩典當成理所當然的。

耶穌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他要我們思想自己的行動是什麼,這些行動做出來的結果又是如何,這一個思考的範圍不只在於人與人之間,更重要的是我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我們太理所當然的以為上帝本來就該把好處給我們,卻沒有時時留意要如何遵行上帝的旨意。我們該對上帝的想法作調整了,上帝並沒有欠我們,為什麼我們卻想著上帝應該要祝福我們呢?聖經告訴我們,上帝真的是要祝福我們,但如果所有的人祂都一視同仁時,我們是否還需要有是非善惡的分別?上帝不是根據我們的行為來看我們,祂看的是我們決定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馬太福音七章21-22節,耶穌論到將來的審判時說:『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纔能進去。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阿、主阿、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麼。』有為數不少的人在審判的日子感覺很迷惑,為什麼已經信耶穌了,卻不能進天國,為什麼奉耶穌的名傳道、趕鬼、行異能,卻進不了天國呢?耶穌說,最大的問題是「果子」,這些人結不出好果子來。上帝要的果子不是我們帶了多少人信主,也不是要我們趕了多少隻鬼,或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來,祂要的果子是我們生命的轉向。

當我們以為只要禮拜天到教堂做禮拜,就算是基督徒了,在上帝眼中看見的是一個有「基督徒」名分的人,當我們周圍的人當知道我們是基督徒,我們自己也很勇敢的不怕被人家排擠,堅持是非對錯的原則,在上帝眼中看見了一個有「基督徒」身分的人。有名份、有身份並不代表有生命,上帝在意我們有沒有基督徒的生命,這一個生命是能夠影響別人的。

基督徒能夠影響別人的事情是什麼呢?如果要一件件的列出來,永遠也列不完,但耶穌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我們唯一能夠影響別人的,就是我們「願意」,這不是要別人配合我們的願意,而是不管別人願不願意,我們都願意。我願意別人跟我打招呼,我必須先自己願意成為一個見到人就打招呼的人;我願意別人輕聲細語的對我說話,我就要願意輕聲細語的對人說話。我們在人與人之間有很多期待,除非我們自己願意這些期待的事發生,否則這些期待永遠不會出現,唯一能夠讓期待發生的方法就是我們「願意」。

我要做一個見證。我們教會辦陪讀班,得到最大收穫的人是我自己,我因為看見不同孩子的狀況,而能夠好好思考怎樣幫助自己的孩子成長,也學到一些實際的方法。有一天我看一個國中生做數學題目做到有點魂游象外,意思就是不專心,我坐到他旁邊看著他做,但他還是提不起勁來,我就拿起紙和筆,跟他同時做那些題目,這個孩子看見我都動筆了,他只好勉為其難的做那些題目。我們每做完一題就對一次答案,當對到第三題的時候,我們發現答案錯掉的是我,這個孩子眼睛突然亮了起來,他說:「原來牧師也會錯,我信心增加很多了。」

那個早上接下來的時間,他幾乎沒有停下來休息,很專心的做數學題目到吃中飯時間。那天早上我明白什麼叫做「陪讀班」,我不需要很厲害,只要願意陪著這些孩子,讓他們看見一個「原來也會做錯數學的牧師」,就很可以鼓勵他們了。

我們要怎樣才能夠從「不願意」改變為「願意」呢?耶穌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秘訣就是,把別人當成自己,很多我們原本不願意的事,就會變成願意了,這個叫做「體諒」,或者「感同身受」。

上禮拜四我出了一個小小的車禍,平常騎的腳踏車報銷了,眼鏡破了一個鏡片,對方是一個騎機車的年輕人。我也不知道到底是誰不對,我側面被他直接撞上來,感覺兩個人都不對,但好像也都沒有錯,反正就是撞到了。當我們兩個從地上爬起來後,我看看他,他也看看我,然後問了一下對方身體有沒有怎樣,看起來他鼻子被他的眼鏡刮傷,我手腳有點擦傷,他的車子沒事,我的腳踏車輪圈歪了。我們兩個都沒有表示要對方負責或賠償,反而旁邊有一個計程車司機,叫我抄他摩托車的車牌。我問他的計程車有沒有被我們的車刮到,他看了看沒有事,離開前告訴我,我可以要求對方賠償的。那個年輕人在旁邊開始緊張起來,等那個計程車離開後,我告訴對方沒事就好了,我們就各自離開了。

當我回教會後,跟我太太說,她看我沒事,就說:「我們終於可以換一部,穿裙子也能騎的腳踏車了。」第二天,就有人送我們一部這樣的腳踏車。

耶穌說:『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願我們可以從這一個屬靈的黃金律上,經歷生命的改變,也領受從上帝來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