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 形象:红楼梦性爱揭秘-贾母无缘于性【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6:10:21

红楼梦性爱揭秘-贾母无缘于性【16】

 

 

                                                               贾母的老年性心理探微

 

    贾母是荣国公长子贾代善的妻子,金陵世家史侯之女,她生了两个儿子——贾赦和贾政。她当初嫁到贾府的时候,做过重孙媳妇,而眼下她也有重孙媳妇了。在荣、宁两府,男男女女三四百口,可以说无人不知道这位最高权威“老祖宗”。

 

    贾母熬到这个份上确乎不容易。当初来贾府,作重孙媳妇、孙媳妇和儿媳妇,上面的长辈一大帮,礼节、孝道上的事是一点不敢马虎的,她自然只能低眉顺眼,小心谨慎,察言观色,以讨取他们的欢心。侍候丈夫,管教儿子(尽管有丫鬟、奶妈),作为妻子和母亲,丝毫也不能懈怠,必须竭尽全力。同时因为出身大家,见过世面,且精明能干,便一手躬亲所谓繁杂的家政,事无巨细,处处要照看得到,实非易事。那一份心力交瘁,那一份运筹算计,我们是可想而知了。当宝钗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贾母既自谦又自矜地回答:“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妈强远了。”(第35回)可见贾母当年比眼下的王熙凤还要精明强干,长于理家。

 

    这一切毕竟成了历史。随着岁月的推移,上面的长辈以及丈夫相继过世,她终于熬出了头,有了一大堆孙儿孙女,在辈分上和身分上都成了贾府至高无尚的象征,她再不必对谁恭谦有礼,看眼色过日子,心理上的压力逐一排去,谁也不能指挥她或限制她说什么干什么,她在晚年获得了一种真正的自由,表现出活泼的近似于少女的心态。

 

    同时,我们又从书中所载,发现贾母的爱玩耍、好游乐、喜热闹的风致,是她少女时代(未出阁前)的遗风余韵,在晚年的复苏与重萌。

 

     她出身于金陵世家的侯门大户,受惯了宠爱,谁能对她进行管束?完全可以想象她在娘家是何等的天真烂漫,甚至很顽皮,她说:“我先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一座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我那时也只像他们这么大年纪,同姊妹们天天顽去。那日谁知我失了脚掉下去,几乎没淹死,好容易救了上来,到底被那木钉把头碰破了。如今这鬓角上那指头顶大一块窝儿就是那残破了。众人都怕经了水,又怕冒了风,都说活不得了,谁知竟好了。”(第38回)但这种活泼的个性,一经作了人妇,身处贾府这样的大家庭中,只能从头收拾起,压抑自己,控制自己,泯灭内心深处的种种冲动,以崭新的“妇容妇德”出现在人们面前。一旦成了老祖宗,

 

    一旦从繁忙的家政中抽身出来,“故态重萌”是顺理成章的。

 

    我们还须注意到,此时的贾母已守寡多年,身体又十分的好,却无夫婿的相伴,“性”与“爱”已与她无缘,但并不能说老年人就不需要这些,只是再不可获得,这不能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因此,她害怕寂寞,喜欢热闹,以排解心头积压的一份情绪,那一份冲动。故贾珍说:“老祖宗是爱热闹的。”(第61回)

 

    为了这一份沸沸扬扬的热闹,贾母不惜钱财,不惜人力,不惜年事已高,主动召集或主动参与后辈们的各种聚会,以及贾府的种种人来人往的盛大娱乐活动。

 

    宝钗做生日,贾母主动捐银二十两,唤凤姐去备酒席(第22回)。凤姐寿诞,贾母发起攒金庆贺(第43回)。探春初结海棠社,赏桂花,吃螃蟹,史湘云作东,贾母一请就到,兴致勃勃,说道:“是他有兴头,须要扰他这雅兴。”(第38回)芦雪亭即景咏诗,未请贾母,诗方咏罢,贾母竟然冒雪来凑热闹,“贾母来至室中,先笑道;好俊梅花!你们也会乐,我来着了。又说:你们只管玩笑吃喝。我因为天短了,不敢睡中觉,抹了一回牌,想起你们来,我也来凑个趣儿。”(第50回)

 

    过年过节自然是热闹时候,贾母首当其冲,不肯将息。就连每年十一月初一日的小节气办消寒会,也绝不会忘,忙叫宝玉不要去上学(第92回)。

 

    像府中来了刘姥姥这样有趣的人物,老蒙颠冬,说些呆话,讲些山野间的新奇事儿,贾母必是盛情款待,把场面搞得轰轰烈烈。

 

    除此之外,说故事、猜谜语、打牌、听戏、赏花……无不全身心投入,岂肯落人之后?!

 

    孙儿孙女们偶或送她一枝花儿、两个蝈蝈儿,说是给她解闷,她也会高兴得不能自禁。总之,《红楼梦》中,描写以老祖宗为首或积极参与的家庭行乐图,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精彩细致。她要让这些充塞她个人悠长而冷寂的日子,达到一种疏导心头苦闷的效用。

 

    为了她晚年的这种需要,她把她的爱尽意地转移在孙儿孙女身上,纵容他们,庇护他们,让他们总是围绕在她的身边,使他们总是快快活活的,以与她心中的“快乐原则”互相呼应。在这个特定的氛围中,她的年纪也似乎变小了,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一起说笑,一起玩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没有谁可以责怪她,也无须顾及礼教的规范。故俗语中有“老小老小”一说,老了也就小了。

 

    在这种氛围中,好几次因有贾政在场,致使这些孩子们一个个规规矩矩,木讷而无趣,这使老祖宗颇为扫兴,所以干脆毫不留情地将他“赶”走。

 

    孩子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贾政生有畏惧之心,心理机制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故放不开。所谓“父道尊严”,很有些威慑力量。贾母要将其“赶”走,也有自身的种种考虑:儿子在场,会不断地使她意识到“母亲”的角色身份,不能闹得太不像话,无形中对她产生了一种约束、一种监督的作用,因而不能顺顺当当地进入“老小”的情境中去,故非“赶”走儿子不可。

 

    在这一大堆孙儿孙女中,贾母最钟爱的当然是宝玉,也许,有人会说因为宝玉是男性,可以传宗接代,以续贾家香火。但贾琏、贾兰等等、不也是男性吗?可见原因不在这里。

 

    且看贾母与众人去清虚观“祷福”一节文字:

 

    “谁知宝玉解手去了才来,忙上前问:张爷爷好?张道士忙抱住问了好,又向贾母笑道:哥儿越发发福了。贾母道:他外头好,里头弱,又搭着老子逼着他念书,生生的把个孩子逼出病来了。张道士道:前日我在好几处看见哥儿写的字,作的诗,都好的了不得,怎么老爷还抱怨说哥儿不喜欢念书呢?依小道看来,也就罢了。又叹道: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说着两眼流下泪来。贾母听说,也由不得满脸泪痕,说道: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个玉儿像他爷爷。”(第29回)

 

    这才是贾母酷爱宝玉的真正原因。

 

    正是宝玉与他爷爷(贾母的丈夫)“形容身段,言谈举动”如同翻版,而其他儿子孙子竟没有一个像的,才赢得了贾母的特殊看待。她从宝玉身上,引起对故去的丈夫的种种联想,便将对丈夫之情转移到宝玉身上来,爱得十分动人且执拗。正是这种近乎溺爱的举动,极大限度地保护了宝玉。她不许任何人伤害宝玉,哪怕是宝玉的父亲。当贾政笞挞宝玉时,贾母大发雷霆,宣称要回金陵去,陷贾政于困境;贾政只有叩首认错,解释教训儿子不过是为了“光宗耀祖”,贾母回答说:“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这话的意思是直指贾政的无能,比起自己父亲来已差了一截,你有什么资格教训你的儿子呢?

 

    贾母既如此疼爱宝玉,又深谙宝玉与黛玉最为相知,这本是一段美好婚姻,为什么要拆散他们而要将宝钗许给宝玉?

 

    许多文章各持一理,有说贾母是考虑贾府切身利益的;有说是因为黛玉有叛逆思想,不适合作贤妻良母的,身体又不好,恐无后福;有说是续书割裂了贾母的形象,使其产生断裂……。

 

    依我看来,仍是出于一种爱,当然主要是就宝玉方面来考虑的。

 

    一是黛玉的小性子太多,怕日后宝玉受委屈;二是黛玉的身子薄,恐无寿无福,而宝玉也是个身子弱的,需要有个知书懂礼,性格和顺,且身体好的女性作妻子。

 

    贾母考虑这些问题,多是由丈夫亡故、自身独居的切身体验而引起。正是出于对丈夫早逝的痛惜,才因移情而倍加珍爱与丈夫酷似的孙儿,所以断然选择了宝钗,而不是黛玉!

 

    贾母的形象从始至终都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