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销售能力:非遗保护的浙江行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00:29
抓住历史机遇 加强抢救保护 推进传承发展非遗保护的浙江行动

喆 江

近年来,浙江省文化厅在非遗保护工作中,以“固本强基、深入深化,转型升级、提升水平”为目标,健全保护机制,拓展保护载体,强化传承弘扬,促进人人共享,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在了全国非遗保护的前列。

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新的成果

认真组织《非遗法》学习宣传,促进依法保护。浙江省文化厅将今年6月列为《非遗法》宣传活动月,在全省部署开展百场非遗演出、百个非遗展览、百场非遗讲座、百题非遗知识竞赛、百篇学法体会文章、百册非遗普及读物、百位非遗先进典型宣传、百万群众签名“八个百”活动,各地积极策划和组织实施了有规模、有成效、有影响的宣传活动,为贯彻落实《非遗法》打下了良好的社会舆论基础。

名录体系进一步健全,加大抢救性保护力度。继昆曲、古琴艺术先后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2009年9月,以浙江省为主申报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和中国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项目,以及该省参与申报的“中国剪纸”(乐清细纹刻纸)、“中国篆刻”(西泠印社金石篆刻)4个项目,又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浙江省参与申报的中国木拱廊桥营造技艺,被联合国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16日,以浙江省瑞安市现存的活字印刷术为主体申报的中国活字印刷术又被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浙江省已有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务院先后公布的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分别有44项、85项、58项上榜,连续名列榜首。另外,浙江已公布3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共计586项,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已进入公示阶段。全省各地已公布市级名录项目1637项、县级名录项目5538项。依托名录,全省各地采取深入发掘、推进传承、重点保护、展示展演等积极措施,加大对各级项目的保护力度,一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抢救保护。

保护载体进一步拓展,促进保护深入深化。近年来,浙江省先后命名了6个高校省级非遗研究基地、36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20个省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18个浙江省重点扶持的文化节庆活动、12个浙江省中华老字号保护传承基地、62个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22个非遗旅游景区(景点)、55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2010年6月,浙江省象山县海洋渔文化生态区列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省文化厅又先后公布了9个省级非遗生态保护区试点。今年,浙江省文化厅开展浙江省非遗宣传展示基地评选工作,推进非遗展示馆等非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非遗保护基地建设,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

积极推进传承机制建设,促进非遗活态传承。自2006年以来,浙江省在元旦至元宵期间,每年在全省开展浙江省“服务传承人月”活动,对传承人进行走访慰问、发放政府补贴、召开传承人座谈会、安排传承人健康体检等服务传承人系列活动,营造全社会尊重、服务传承人的良好氛围。宁波市为促进活态传承,建立了名录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三位一体”的保护与传承机制,将项目保护的3个主体维系在一起,明确保护与传承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海宁市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和传承人带徒授艺考核机制,明确每年传承基地和传承人带徒授艺目标任务,年终进行考核,并与补助经费挂钩。

加强非遗展示宣传,促进保护成果共享。浙江省注重运用“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文化节庆活动,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自2006年以来,每年的“文化遗产日”期间,全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重点,已形成特色和规模。多年来,全省各地文化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精心组织和筹划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展览、展演、讲座等宣传展示活动,在浙江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保护、人人共享的社会氛围。

积极推进非遗展示馆建设,促进优秀文化传播。杭州市非遗展示馆建设已经开工,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投资4.3亿元;安吉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初步形成了非遗展示馆网络。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地已经建有不同类型的非遗馆、非遗展示中心和非遗展示厅等140多个,并呈现出建设类型多样、投资主体多样、非遗门类多样、发挥功能多样的特点。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凝聚社会共识。浙江积极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护原则,推进非遗保护社团建设,先后建立了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省企业家振兴民族文化促进会等社团。各地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余杭、开化、洞头等不少地方建立了非遗保护志愿者协会,有的甚至延伸到乡村,如桐庐县合村乡成立了民俗文化保护促进会。浙江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非遗志愿者团,大学生志愿者宣誓上岗,参加暑期非遗调查和保护实践。

为树立典型、表彰先进,2009年,浙江省文化厅还会同浙江日报等媒体联合开展了浙江省非遗保护十大新闻人物评选、精神家园守护者评选等活动,激励广大非遗工作者、传承者、志愿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推进非遗保护事业实现新跨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继续深入抓好非遗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后一个时期的非遗保护工作,浙江将重点抓好“六个推进”。

切实推进名录项目的科学保护与管理工作。浙江省文化厅将在全省部署实施国家级非遗项目“八个一”保护措施,即“一个保护方案、一个专家指导组、一个工作班子、一个传承基地、一个展示平台、一套完备档案、一册普及读本、一项配套政策”。依照“一项一策,分类保护”的原则,加强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合理利用;根据非遗项目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落实具体保护措施,区分轻重缓急,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濒危项目予以重点保护。

切实推进非遗保护载体的运用。近年来,浙江省非遗传承基地、非遗生态区等各类载体遍及全省各地,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融入生活,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后,浙江省将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促进非遗场馆的长效管理和有效利用。

切实推进非遗的展示传播。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让人民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全面恢复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开展文化节庆活动,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积极举办各类非遗展会,搭设传统手工技艺展示平台。积极培育传统表演艺术精品项目,积极运用非遗数据库和非遗网站等现代技术传播平台,扩大非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宣传展示。

切实推进非遗科研和成果编撰工作。大力发掘非遗资源,编撰普及读物,发挥存史、咨政、育人的作用。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第一批44册编纂出版后,今年启动了第二批丛书的编纂出版,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各地也将积极开展非遗集成志书、乡土教材、普及读本编撰工作,进行爱国爱乡宣传教育。浙江还将着重抓好非遗各门类专门史论研究和非遗保护实践实证性研究,力争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切实推进县级区域非遗保护工作。县域非遗工作至关重要,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浙江省文化厅将在各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着力推进县域非遗保护工作。一是编制当地非遗保护规划;二是大力培育有竞争力的非遗项目,形成品牌;三是积极推进非遗展示馆建设,形成多元多样的展示平台;四是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展现独特文化魅力;五是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六是促进非遗与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七是积极争取支持,加强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建设;八是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非遗保护新路子,不断提升县域非遗事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今年,浙江省文化厅将重点培育和扶持10个左右非遗保护先进县。

切实推进非遗事业保障力度。非遗事业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必须加强人财物等保障力度。一是推进非遗保护管理工作机构建设。至今年6月,经当地编制部门批准,市、县两级已经建立非遗保护中心66个。浙江省文化厅还将积极会同有关高校,推进非遗保护专业建设,推进非遗保护人才培养,逐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力量。省财政厅会同文化厅共同推进非遗保护事业,在财力上给予了积极支持。随着非遗工作的逐步深入深化,文化厅将积极争取增加非遗专项资金经费额度,并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进行修订,以适应非遗事业深入推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