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词典离线版本pc:精致的知识讲授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2:22:01
精致的知识讲授艺术作者:王生福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9-4-17  点击数:275

精致的知识讲授艺术

           ——以余映潮老师两课为例

南京二十九中学  王生福

近日再次聆听了余老师的课和讲座,感受最深的是余老师在课堂中精致的讲析,高雅地讲授知识的艺术。

这次余老师执教的是李白的《行路难》。余老师的教学创意是:

从背景材料和教学铺垫切入;

学习活动一:朗读,感受诗中美句。说说你感受到的诗中的美句。

学习活动二:说读,理解诗中句意。说说你对文中难句的理解。

以背读和吟诵作结。

在两个学习活动中,余老师穿插了“警句让诗文生辉”和“用典以传情达意”两个课中微型讲座,在讲座中还穿插了课文联读。

请看两个微型讲座中余老师的讲析。先是从美句的感受中谈到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美点,顺势引出警句的讲析:

警句,就是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语句。

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时代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行路难》:一首因警句而情韵飞扬的诗。

在第二个学习活动中,在对难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理解中进行了用典的讲析。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精炼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表现着我们的文化传统。

《行路难》:一首因用典而情意深长的诗。

 

 

这两次老师对知识的讲析无疑成了课中的两个亮点,对照时下语文课堂教学正在进行的反思可以看出,余老师依然在引领着一线教师的课堂方向,那就是大大方方地进行知识地讲析。一段时间以来,“淡化知识的理念”深入人心,大行其道。尤其在公开课、示范课中更是极力避免,似乎一讲知识就落伍了,就是填鸭式灌输了,就不是新课改了。而殊不知学生的积累中很重要的一种就是知识的积累。

不由想到2008年11月15日,余映潮老师在 “2008全国第二届初中语文‘新课程·新精彩·新走向’名师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中执教《荷叶·母亲》一课。他是这样设计的:

学习活动一:尝试术语点评法。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用诸如“开门见山”、“篇末点题”“过渡”“照应”等语文术语对课文评点。

学习活动二:学用课文集美法。要求学生从课文中选择句子,并进行组合,加在倒数第二段

前,形成一篇微型美文。

其步骤是:先要求学生深情朗读全文,然后画选句子并轻声朗读,再请两名学生朗读自己的“新作”,在此基础上展示自己的“选文”,介绍“集美之法”。

学习活动三:实践妙点揣摩法。要求学生从各个角度品一品文章最后一段的妙处。

最后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在第一个活动中,余老师利用术语这一高级思维的知识组织教学活动,并取得精彩的效果,让所有听课老师耳目一新。由此反思,在近几年来语文课堂上知识教学缺失的背景下,余老师这样的设计充分显现出对语文本质的深层理解与坚持,也体现出他睿智的前瞻性。统观本课中师生交流中用到的近三十个术语,其实就是一次知识的构建,它必将对学生后续的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

试想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学生何以形成能力的发展?何以谈素养的提高?何以养成深刻的思维品质?所以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知识的讲授。当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讲”是要讲究艺术的。

首先,讲什么的选择是一种精湛的技术。本节课中,对警句的选择突出了对作品主旨与作者情感的把握。结尾两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是作者从茫然困苦中释放出的乐观心态,雄心勃发,激昂奋进;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是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这两句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学生都不是很熟悉,理解起来就有困难。

两次知识的讲析突出了本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作品。所以课中的讲析不是随意地讲,而是精心选择地讲,要讲得准!

不由想起在余老师执教《荷叶母亲》时设计的“术语点评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语文术语从各个角度对课文进行点评。从这一专业语文知识的角度切入活动,全课中师生发现和运用的二十多个术语可以串起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可以整体感受全文的情感,也可以直接欣赏到课文的写作手法之美,脉络结构的梳理,它是全课教学内容整合的交汇点,或者说是载体,这样的知识讲授使得教学程序和头绪极其简单而内容相当丰厚。

其次,怎么讲的设计是一种高雅地艺术。

余老师的讲是精心策划的,他用了一个很高雅的词“课中微型讲座”,而不是我们平常所用的“讲一下”“讲一讲”“说一下”等等。用“微型讲座”有什么好处呢?最大的好处是吸引学生。初中阶段的学生能有听讲座的机会是不多的,或者说是很少的。因其少而感到新鲜,因新鲜而有兴趣,因兴趣而集中注意力就是自然的了。

在执教《荷叶母亲》时,余老师用一个专业名词“术语点评法”,将学生放在了一个欣赏的高度来进行学习活动,同样一下吸引了学生眼球。用余老师自己的话说;在课堂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上要变化角度,让学生喜欢,其用心之良苦或见一斑。

讲析的艺术还在于不为讲而刻意讲,它讲究时机的选择,讲究的是不着痕迹地顺势生发,而非生拉硬扯。在感受美句时,学生自然会说到最后两句,因为它的乐观豪迈,因为它的“知名度”。余老师先是和学生一起交流对这两句的美点感受:乘风破浪,沧海扬帆。意境开阔,壮思飞扬。千古雄句,激荡人心。由讨论交流的美点自然引出“警句”的讲析。警句的特点是语言精炼、寓意深刻。诗句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所以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时代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这也是为什么它能成为千古雄句的缘由所在。这样的讲析是为了深化刚才师生的交流而讲,与感受美句融为一体,并不是孤立地讲。

在理解难句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时,学生说到作者希望象他们一样;也有学生说到这句中作者引用典故,表达心意。余老师顺势轻轻一问:哪什么叫典故呢?学生一怔!因为他们中可能有部分学生知道这个术语,可能有学生是看了一些参考资料,也可能有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这个名词。轻轻一问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思考中产生疑惑,在疑惑中形成期待。这时余老师才进行讲析,典故就是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用典是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义。接着结合这两句给同学们介绍用典的效果:精炼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表现着我们的文化传统。学生释然,利用听老师的讲析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清晰,同时完成了一次知识的积累,学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一个继续攀登的阶梯。

而在《荷叶母亲》中,余老师则把术语作为文本解读的抓手。如他所说:我们常说的“开门见山”“篇末点题”“过渡”“照应”就是术语,再举个例子,课文的2、3节从全文脉络来看是插叙,因为莲花而展开联想。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开展默思静想的阅读学习活动过程,然后发言交流,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展示,效果自然非常精彩。

所以,课中知识的讲析应是教师课前的认真研读文本的精心选择,精心设计,它要在学生最需要、经过思考后最期待的时候讲才巧妙,这样的讲析不同于以前课堂中满堂灌,它是建立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的一次知识的丰富与积累。它一定是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的,它一定是为培养学生的素养与能力打基础的。

那么,讲到什么程度呢?

讲析度的控制是一种厚实的学术,请看余老师在讲警句时不仅结合本诗中的两句来说其作用:《行路难》是一首因警句而情韵飞扬的诗。紧接着安排《已亥杂诗》联读,举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印证警句的魅力。在讲授“用典”的知识时,联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用其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来印证用典的特点是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义。它表现出了生动典雅的效果。同时这首诗中又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样的警句使情韵悠长。联读的方法使得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也使得讲授的形式更富有诗意的艺术美感。

但余老师显然还不满足于此,他又举了一个生活事例:你的同学和你分开了一段时间后相聚,你发现他学习各方面都进步很大,你用典故会对他说什么呢?学生一起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余老师笑着说:你看这样就用上了嘛,它让我们的语言也显得典雅,富于美感。这样的动作使得知识的讲授变得立体化、生活化,让学生不仅能听懂,更重要的是能学会运用。而且让所有的听课老师明白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因此,课堂中的知识讲授要讲得清晰、透彻,讲到学生兴趣盎然,乐学而且学会为妙。

我相信,余老师这两节课中对于语文知识艺术的策划,精致地讲授会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更多的语文积累的思考。

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