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验资程序:苏城老宅保护思考 在历史与现代交融中重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8:10:18
———对苏城老宅保护利用的观察与思考

  □本报记者 闻 一

  今年8月的第一天起,本报启动了一组系列报道,把关注的目光聚焦于苏州老宅。不知不觉间,已有20处经典苏州老宅的重焕青春见诸报端。记者们的笔下,再现了苏州老宅的前世今生,过去的风光,曾经的暗淡,再度的辉煌,当然,也有的正翘首期盼着新生。

  最初,老宅的印象是灰暗的,就像触碰一件尘封久远的旧物。随着走入老宅的深处,触碰的人与事越来越多,深藏于老宅中的闪光点,让记者们眼前越发敞亮,同时也触发了对于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份古城遗产的思考。

  苏城老宅,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对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来说,老宅的确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系列报道仅精选了苏州老宅中的20个,而深藏于古城街巷内的老宅却数十倍于这个数字。据市有关部门介绍,苏州全市范围内的各类文物保护建筑总数达690处,古建老宅总面积超过了180万平方米。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历史建筑资源,主动服务于建设文化旅游城市,是一个摆在城市建设者面前的新课题。

  曾经的名人故居,是苏州古建老宅的最大特色。走进一座座老宅,我们惊喜地发现,每一座老宅都有其特别的精彩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我们选取报道的20处老宅中,老宅的主人有的是名噪一时的文人墨客,有的是富甲一方的商贾之家,有的是造福乡邻的医药世家,更有在当时政坛上叱咤风云的士族官员。他们的故事,因为有了老宅的载体,被古往今来的人们广泛传颂。

  从阊门外明代大学士吴一鹏故居玉涵堂,到平门内桃花坞的江南第一才子唐寅故居; 从白塔东路安徽人陆解眉的陆氏半园,到王洗马巷山东河道总督任道镕的经典园林宅第……

  往昔的岁月里,有多少文人、官宦、商贾名流从苏州走出去,或者选择这里作为居家之地。他们或者他们的祖辈们选择了苏州,是因为这里历来就是一座宜居的城市,也是因为这座城市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而这些历史名人以苏州为家,又为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更增添了厚重的内涵。

  苏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尹占群对苏州古建老宅如数家珍。据他介绍,在苏州众多的名人故居中,留存下来的具有相当知名度的有80余处,而其中单是状元宅第就有10处。尹占群认为,古建老宅是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古城风貌的重要载体,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成为苏州城市品质的体现与象征。非但如此,苏州老宅所呈现的苏式民居风格,在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苏州的许多老宅,目前仍是大学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因此,对老宅进行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对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穿越变身,合理利用让老宅造福民生

  相比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源远流长,苏州老宅作为不同年代的历史建筑,毕竟是物质的,是有着自身生命周期的。老宅历经了风风雨雨,老旧,甚至破败在所难免。许多老宅由于超负荷使用、基础设施差、生活功能缺失等原因,正逐步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从这点上说,苏州老宅不仅对于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深具挖掘与保护价值,对它们的科学合理利用,更是一项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
事实上,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苏州历届市委、政府都非常重视,各相关部门也都积极做了大量的工作。《聚焦苏州老宅》系列报道中选取的老宅,不乏成功“变身”的范例:平江路方宅、董氏义庄变身为文化型酒店,被网友评为“中国十个最不能错过的客栈”之一;玉涵堂变身成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一处精华景点,成为展示吴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医世家曹沧洲祠变身为沧浪区道前社区的居民活动中心,既是纪念地,也是普通居民的文化乐园……一处处老宅经过城市建设者们的精心打造,在新时代获得了蓬勃的生命力。作为历史对于今人的馈赠,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中,老宅文化正成为当下苏州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在对于古建老宅的保护利用上,虽然这些年有过一些成功的案例,但由于配套制度和措施没有及时跟进,以及技术、资金以及操作层面上的情况,总体上还是零散运作,而且实施难度较大。令人欣喜的是,目前,我市已经从战略层面上把老宅保护和利用工作推向了前台。8月8日,苏州古城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程正式启动,潘世恩故居、德邻堂吴宅、潘镒芬故居等12处老宅被列为试点,市政府将投入1亿元引导资金,对这批老宅进行统一的保护性修缮和科学合理利用。这是我市有史以来首次尝试系统解决这一课题。为此,我市协调各方力量,成立了“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指挥部”。目前,12个试点项目中,位于大儒巷6号的丁宅已正式奠基,开始实施整体移建,其它试点老宅也正紧锣密鼓地在进行调研、论证及实施多元化运作。

  对于这一变化,负责主体实施试点项目的苏州文旅集团下属苏州古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林强有深切体会。他说,这一次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古城历史文化保护的高度重视,市里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安排了相当的资金,同时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合力,这让我们对老宅焕发青春充满了信心。

  规划整合,历史建筑可望成旅游新名片

  系统科学的整体规划,是推动苏州老宅重新焕发青春的重要前提。为了更好地对老宅实施全面保护利用,据苏州市规划局总建筑师葛昕介绍,规划部门正在编制《古建老宅保护利用规划研究》,以苏州古城保护范围“一城、二线、三片”(一城,即古城;二线,即山塘线和上塘线;三片为虎丘片、留园片和寒山片)22.63平方公里范围为规划研究对象,对其中121个文保建筑和232处控保建筑,根据每个古建老宅的历史沿革、人文内涵、历史功能、建筑面积及周边交通区位等因素,建立信息库,分别提出保护、整治等引导性意见。

  随着试点工程的启动,今后将有更多古建老宅被列入保护利用工程。对于这样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各方人士寄予了厚望。

  文史学者徐刚毅对苏州老宅具有深厚的感情,但谈到老宅,他更多的却是着眼未来。他说:“并不是仅仅生活富足,我们的未来就美好了,未来应当是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有品位的生活。”因此,保护利用好老宅,是百姓的需要,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他认为应通过试点,从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以及合理利用等方面摸索经验,为全面实施老宅保护利用探路。

  平江区,是我市拥有老宅资源最为丰厚的城区。被列入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平江路,看似漫不经心的支巷里,深藏着许多曾经名动一时的名人故居。这里有在清朝“占城一大半”的贵富二潘的旧宅,有从苏州走出的史学大家顾颉刚故居,也可寻觅到颇具传奇色彩的奇女子赛金花的影踪。今年,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成功跻身国家4A 级旅游景区,这也成为撬动苏州历史文化现代转型的一个杠杆。在平江区旅游局局长包维明看来,苏州打造文化旅游城市,古城旅游是一个核心品牌,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对老宅,特别是名人故居保护利用,是这一核心抓手中的“牛鼻子”工程。开发好老宅,利用老宅本身的建筑形态及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各种创新的方式展现给游客,可以形成从古典园林、博物馆到古宅、再到特色街巷的连点成线、成片的古城旅游新格局,使得古城的老宅文化与园林文化、博物馆文化一起,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城市精神的一张张新名片。
而在苏州,可以打造成为文化旅游城市新名片的资源有很多。从隋至清,苏州出了50位状元,明清两代的苏州状元府第还有多处存留,如位于十全街的彭定求故居、平江路钮家巷潘世恩故居、阊门内下塘陆润庠故居等。这些状元府第资源,何不有意识地培植一条以“状元府第游”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游线?作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地的苏州,明清时期商贸盛极一时,各地商会会馆遍布苏城,那么,作为传统商业文化与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如此大规模、各具特色的商会会馆资源能否作更进一步的整合开发?

  在探访一座座老宅的过程中,记者感到,在新一轮的老宅修缮和利用中,如何根据不同文化内涵及地理位置对老宅进行系统归纳整合,将散落在古城深巷里的数百处古建老宅串起来,以线带片,以片带面,推动苏州古建文化朝集聚型、产业化方向发展,这应该是苏州打造文化旅游城市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