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uap2816 说明书: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在线阅读、电子书及作者介绍 - 乐 活 - 海拉尔 - 和讯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8:08:06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经典

《亚洲周刊》评出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

评委名单

中国大陆

余秋雨: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前院长;
王蒙:小说家、中国文化部前部长;
王晓明:文学评论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刘再复:文学理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前所长;
谢冕: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台湾

王杏庆:又名南方朔,文化及时事评论家;
施淑:文学评论家、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北美地区

郑树森:文学评论家、美国圣地牙哥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
王德威:文学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文学系教授。

香港

刘以鬯:小说家、《香港文学》杂志总编辑;
黄继持:文学评论家、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黄子平:文学评论家、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马来西亚

潘雨桐:小说家。

新加坡

黄孟文:小说家。

================

这百部书都是有相当影响力的,其中很多后来改编成电影、戏剧。强不强、位次,且不议论,咱们读百部经典,品百味人生,看世态凉炎变迁,增智开眼。

我尽量将作者、作品简介介绍给大家,并提供可能的网上阅读。网来网去,仅供消闲之用。

================


书名               作家
==============================

1 呐喊              鲁迅

鲁迅(1881――1936)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浙江绍兴人。出生于破落土大夫家庭。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迅在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艺运动。1927年10月定居上海,从事文学写作,参与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实际领导者和旗帜,在与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中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呐喊》是鲁迅1918年――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在线阅读:

http://wangdaning.sina.net/001.nh/face.htm

==============================

2 边城              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以《边城》等作品享誉文坛,蜚声海外。
    1902年12月28日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旧军官家庭,后因家境转入困顿,1917年,沈从文刚刚小学毕业、年龄还不满15岁时,即厕身行伍,到人世间去“学习生存”。其后数年间,他随当地军阀部队辗转于湘、川、黔边境及沅水流域各地。1923年秋,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开始不安于现状,并毅然离开湘西,独自来到北京。从1924年开始,先后以休芸芸、懋琳、小兵、甲辰、璇若、上官碧、炯之、巴鲁爵士等为笔名,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迄于1948年,先后有数十种创作集问世。
   30年代初,沈从文于创作的同时,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以其在文坛的广泛影响,被视为“京派”作家年轻一代的领袖。1949年以后,由于“历史的误会”,改行从事古代文物研究,并先后出版《明锦》(与人合作)、《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古代文物图案集及学术论文集。1964年,受周恩来之嘱,着手编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其后的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却使此书叠经劫难,直至1980年方得以完成,1981年9月始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在线阅读:

http://wangdaning.sina.net/002.bc/face.htm

==============================

3 骆驼祥子          老舍

老舍(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骆驼祥子》一书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

在线阅读:

http://wangdaning.sina.net/003.ltxz/face.htm

==============================

4 传奇              张爱玲

张爱玲(1920.9.3-1995.9.8)
    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1930改名张爱玲。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1942年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写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周瘦鹃发在《紫罗兰》杂志上。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此后三四年是她创作的丰收期,作品多发表于《天地》、《万象》等杂志。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移居香港,在美国新闻处工作,曾发表小说《赤地之恋》和《秧歌》。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与作家赖雅结婚,后在加州大学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在美过着“隐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发现老死于美国洛杉矶自寓。
    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随后,又写有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

    小说集《传奇》出版于一九四四年九月,共收小说十篇。《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沉香屑第二炉》,《琉璃瓦》,《心经》,《年青的时候》,《花凋》,《封锁》。凡二十四万字。

在线阅读:

http://wangdaning.sina.net/004.cq/face.htm

==============================

5 围城              钱钟书

钱钟书 (1910.11—1998.12.19)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33年-1935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外文系讲师。1935年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英文系,获副博士学位,后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研究法国文学。1938年回国,曾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湖南师范学院、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北京图书馆英文馆刊顾问,南京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纂。
  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古典文学组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选集》英文编译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毛选英文编译定稿小组成员。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一级研究员。“文革”中受冲击。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3年免)、文学所研究员。1993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研究。主张用比较文学、心理学、单位观念史学、风格学、哲理意义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从多种角度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选本《宋诗选注》。文论集《七缀集》、《谈艺录》及《管锥篇》(五卷)等。
  《管锥篇》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夫人:杨绛。
  女儿:钱瑗。
  
   《围城》是一部以讽刺知识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为主题的小说,目的是力求刻画出当时某一空间某一群体的一部分人的人生面貌。理解“围城”这两个字,不能空泛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词,在某种层面上,它与西方现代主义所描写的人类的尴尬困境所采取的一些象征手法不谋而合。书中充满苦涩的笑,无奈的自我欺骗,这都是这部小说的成功所在。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所包围。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这部作品已被译成世界上多种文字,有十数种不同的译文在各国出版。在美国,由于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钱钟书为题撰写博士论文和专著。法国的西蒙·莱斯曾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就凭这部惟一的长篇小说,钱钟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小说大师级人物。

在线阅读:

http://www.chineseliterature.com.cn/xiandai/qianzs-weic/index.htm

==============================

6 子夜              茅盾

茅盾(1896-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1916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做编辑,并开始文学创作。  “五四”时期积极投身新文学运动,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20年代茅盾以坚实的创作实践成为左翼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在1928年前后发表“《蚀》、《幻灭》、《动摇》、《追求》,展示了现代青年在革命浪潮中经历的三个时期。1929年4月发表了《虹》,作品写出青年知识分子由苦闷到振奋、积极进取的心路历程。30年代茅盾进入创作爆发期,先后出版了“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反映了30年代农村“丰收成灾”的时代痛苦;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揭示了城乡人民无法摆脱的生活厄运;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是一部深刻而广泛地反映30年代初期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子夜》的问世,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已经走向成熟,他继承了鲁迅所奠定的现实主义传统,把长篇小说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

    《子夜》描写了30年代初期的社会现象,作品以主人公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轴心,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画卷。它不仅有股票市场上弱肉强食的残酷斗争,中小民族工业的艰苦挣扎,各色地主的卑劣行径,资产阶级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而且还有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等场面。《予夜》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部民族工业资本社会命运的悲剧。
    《子夜》的命名寓意深刻,“子夜”即半夜,半夜离黎明已经不远,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描写民族资产阶级的衰败历史,揭示了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这是中国社会由黑暗走向光明的过渡时期。

在线阅读:

http://www.chineseliterature.com.cn/xiandai/maodun-ziy/index.htm

==============================

7 台北人            白先勇

白先勇(1937,7,11~)
    当代作家。广西桂林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在读小学和中学时深受中国古典小说和“五四”新文学作品的浸染。童年在重庆生活,后随父母迁居南京、香港、台湾、台北建国中学毕业后入台南成功大学,一年后进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1960年与同学陈若曦、欧阳子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小说多篇。1961年大学毕业。1963年赴美国,到衣阿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研究创作,1965年获硕士学位后旅居美国,任教于加州大学。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描写新旧交替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

    这本书是在讲述台北人的故事。他们中有昔日的王谢子弟,也有卑微的寻常百姓,在经历了巨变的世界上忍受着造化的拨弄,活得沉重而真实鲜活。白先勇的创作受《红楼梦》影响至深,对世事无常的喟叹和对华年不再的感慨都以悲悯的声口写出,眼光越过个别人的命运,投射在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人身上。这使他的作品历久弥坚,不断再版。

在线阅读:

http://wangdaning.sina.net/007.tbr/index.htm
 
==============================

8 家                巴金

巴金(1904~2005.10.17)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正通顺街。从1921年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到1999年2月续写《怀念振铎》一文,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他的《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家》《春》《秋》)等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丰碑。
  巴金是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25日,国务院在上海授予巴金“人民作家”光荣称号。几十年来,尤其从1981年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起,巴金在人们心中如一盏长明灯,照亮文坛,给人精神慰藉。
  巴金于1999年2月因感冒发高烧,6年多来,病情反反复复,党和国家尽全力救治,终因恶性间皮细胞瘤等病因,不幸逝世。
  
    《家》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刻画了高公馆封建家长们的群丑图。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专横、残忍、荒淫无耻。高老爷即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他是这个封建家族最高的统治者,以不许置疑的绝对权力,维护封建礼教和家庭制度,扼杀年轻一代的青春、爱情与生命。然而,他所卫护的制度,与他衰朽的躯体一样,已经日薄西山,其崩溃的命运是无法挽回的。高老太爷是旧制度的维护者,也是旧制度的产物。小说在刻画这一形象时,其批判锋芒,并没有简单地指向这个人物的恶德恶行,而是深入鞭挞这个人物所代表的家庭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描写高老太爷临死前破例对觉慧表示的宽厚,就是相当深刻的一笔;表明作者即使是对反面人物,也没有简单化,而是努力展示其性格的多面复杂性。
   《家》的主要情节,是由觉新与梅、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风的爱情故事构成的。由于各自的处境与选择不同,他们的爱情故事各有各的结局。觉新,这个封建家庭和礼教制度的受害者,他既清楚封建伦理道德对包括他本人在内的青年一代的残害,又不能不担负起封建家庭的长子责任,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实行“作揖主王义”,结果却于一切无补,徒然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他时时处于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中,在无所适从中承受精神煎熬。就人物形象塑造来说,觉新是《家》的人物形象中性格内涵最为复杂的悲剧性典型。
   《家》是把觉新“作揖”与觉慧的反抗对照着表现的。觉慧是高家最早的觉醒者,他认识到,封建家庭“是埋葬青年人青春和幸福的坟墓”,他不肯象觉新那样忍受,他要“做自己的主人”,走出家庭,勇敢地追求新的光明的人生道路。作家在这部小说的序言里曾说,尽管“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正在什么地方总能看见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可以说,作家的希望和理想,主要寓奇在觉慧这一形象里。
   《家》最初在报纸上发表时题为《激流》,出版单行本时改题为现名,1938年至1940年间,巴金沿着《家》的情节线索又先后写了《春》、《秋》,并把这三部长篇合称为《激流三部曲》,因此,《家》又称为“激流”之一。
   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家》的新版单行本,以后多次据此版本印行,近年收入《巴金全集》及其它些选本。

在线阅读:

http://wangdaning.sina.net/008.j/face.htm

==============================

9 呼兰河传          萧红

萧红(1911.6.2—1942.1.22)
    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呼兰河传》,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在线阅读:

http://wangdaning.sina.net/009.hlhz/index.html

==============================

10 老残游记         刘鹗

刘鹗(1857~1909)
    原名梦鹏,又名孟鹏,谱名振远,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别署鸿都百炼生。祖籍江苏丹徒,1857年10月18日生于江苏六合;1909年8月23日去世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刘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他涉猎众多领域,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老残游记》的主人公老残,其实姓铁名英,原本是清末小说家刘鹗自己的化身。

   在济南的三四年,刘鹗广泛接触群众,熟悉济南风土人情,游览名胜古迹。《老残游记》就是根据其在山东和济南的生活撰写。书中对“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优美的济南风景作了细致的描绘。认为“济南风景犹在江南之上”,“明湖景致似一幅赵千里画”。通过精致的白描,刘鹗展示给后人的济南城充满了市井气息和空灵雅蕴。

在线阅读:

http://wangdaning.sina.net/010.lcyj/face.htm

==============================

11 寒夜             巴金

    《寒夜》写的是1944年冬季到1945年年底国民党统治下重庆一个总是脸色苍白,眼睛无光,两颊少肉,埋着头,垂着手,小声咳嗽,轻轻走路的小公务员汪文宣直到患肺病死掉的经历过程,述说着他那凄凉的一生!

在线阅读:

http://wangdaning.sina.net/011.hy/face.htm

==============================

12 彷徨             鲁迅

    《彷徨》共收录鲁迅短篇小说11篇。《彷徨》更多的注意了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挣扎,反映了当时他们个人斗争的现实体验。同《呐喊》相比,《彷徨》较多的流露了作者当时忧郁、彷徨的情绪,但对于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同样是清醒和深刻的,表现着“荷戟独彷徨”的斗士风采。

在线阅读:

http://wangdaning.sina.net/012.ph/face.htm

==============================

13 官场现形记       李伯元

 李宝嘉(1867~1906)
    字伯元,江苏武进人,生于同治六年(1867年),卒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成年以后号南亭亭长。他在青少年时期就显得卓荦不凡,曾怀“致其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美好抱负踏上科举作官的路途。经年的挫折使使他大彻大悟,认清了晚清时政的罪恶和龌龊官场的种种丑态,从此他绝意仕途,专门致力于小说创作,以文学为武器,对封建社会末期极端腐朽的专制制度和官场的恶言浊行痛加挞伐。

   《官场现形记》以暴露清朝官场黑暗腐朽为主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展示了清廷官员上自中堂、巡抚、总督,下至道台、知县、统领、典吏等一幅百丑图。

在线阅读:

http://wangdaning.sina.net/013.gcxxj/face.htm

==============================
14 财主底儿女们     路翎

路翎(1923-1994)
     原名徐嗣兴,祖籍安徽省无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少年亡父,故改随母姓,寄居于舅父的封建大家庭中,抗战逃难中接触到苏联著作,开始尝试写作,因写作宣传抗日的《实战日记》而被学校开除,17岁时以短篇小说《“要塞”退出以后——一个青年经纪人底遭遇》受胡风赏识而于文坛初露头角,自此成为三十年代七月派的主力作家。1940年之后曾在矿区生活工作,因此创作了一些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其中《卸煤台下》颇有成就。
     1942年后,未满20岁的路翎进入创作高峰,创作了被邵荃麟评价为“在中国的新现实主义文学中放射出一道鲜明的光彩”的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1944年发表)及当时篇幅最长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 (1945),表现封建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建国后,因受胡风牵连,路翎中断写作20多年。
     路翎是七月派中作品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创作,善于揭示社会的复杂内涵,描写人物心理的多层性,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

    《财主底儿女们》,是继巴金的《家》之后又一部描写封建大家庭及子女所走曲折道路的宏大作品,以此表现“青年知识分子为幅射中心点的现代中国历史底动态”(胡风《〈财主底儿女们〉序》)。它是一部展示中国知识分子悲剧性历史命运的史诗性作品。

在线阅读:

http://wangdaning.sina.net/014.czdnr/face.htm

==============================

15 将军族           陈映真

陈映真(1937~
    我国台湾著名作家,1937年出生于台湾。1959年开始创作,主要著作有《将军族》、《第一件差事》、《夜行货车》、《山路》等。1968年,陈映真被台湾当局以“阅读毛泽东、鲁迅的著作”“为共产主义宣传”的罪名逮捕,并判刑7年。陈映真坚持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有“台湾良心”和“老灵魂”之称。陈映真始终是祖国统一坚定的拥护者,1988年,陈映真发起并组建了“中国统一联盟”,并担任主席,为两岸和平统一奔走呐喊。

在线阅读:

http://wangdaning.sina.net/015.jjz/jjz.htm

==============================

16 沉沦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曾用达、达夫等笔名。幼年丧父,1913年随兄赴日留学,1921年以小说《沉沦》轰动文坛。他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组织发起创造社,1923年到上海任《创造季刊》、《创造周刊》编辑。1924年与鲁迅合编《奔流》。1930年入"左联"。抗战爆发后,辗转香港,南洋群岛从事抗日宣传,后流亡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一生著述颇丰,有文集十二卷,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主要小说有《沉沦》、《迷羊》、《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散文集有《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

   《沉沦》叙述的是他在日本留学时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由此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在线阅读:

http://wangdaning.sina.net/016.cl/face.htm

==============================
17 死水微澜         李劼人

李劼人(1891-1962)
    中国小说家,翻译家。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中学时代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擅长讲述故事。1912年发表处女作《游园会》,1919年赴法国留学,曾任《群报》主笔、编辑,《川报》总编辑。代表著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另外,发表各种著译作品几百万字。

    小说通过描写上世纪初,川西小镇一个女人婚姻的变迁和世态的悄悄转变,折射出当时中国的深忧巨患;并通过一个社团与教会的突出,描绘了中国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画面。

在线阅读:

http://wangdaning.sina.net/017.sswl/face.htm

==============================
18 红高粱           莫言

莫言小档案
  1955年2月 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 加入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
  1981年 开始创作生涯。迄今有长篇小说《红高梁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等,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等。另有《莫言文集》五卷。
  1986年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91年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1997年 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1997年 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

   《红高粱》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莫言所住的村庄的邻村。当时日本鬼子为了报复某个村庄的村民对他们的攻击,准备对这个村庄进行报复。在路上,因为一个人指错了方向,使得另一个村庄的100多人惨遭杀害。

在线阅读:

http://wangdaning.sina.net/018.hgl/face.htm

==============================

19 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

赵树理(1906—1970)
    山西省沁水县人。1943年发表成名作《小二黑结婚》而蜚声解放区文坛,其作品通俗化大众化的追求与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恰相吻合,以至于甚至产生了所谓“赵树理方向”的口号。建国后出版短篇小说集《下乡集》、《赵树理小说选》及长篇小说《三里湾》、长篇评书《灵泉洞》(上)等。赵树理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坚持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同时,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努力使自己的创作与农民的阅读心理、欣赏习惯相一致。这种创作追求使他的作品既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在他的影响下,马烽等山西籍作家形成了一个被列为“山药蛋派”的作家群体。文革中赵树理的作品被批判,本人也被迫害致死。

   小说塑造了两代农民的典型。老一代有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尚未觉醒的二诸葛、三仙姑,新一代是幢憬新生活,追求爱情自由的小二黑与小芹。通过新旧两代人在“结婚”这一焦点问题上所产生的矛盾,来表现农村思想的变化,社会的变动和历史的变迁,尤其是“团圆”式的喜剧结尾,更是一个时代的提示。

在线阅读:

http://wangdaning.sina.net/019.xrhjh/xrhjh.htm

==============================

20 棋王             阿城

阿城(男)(1949—)
    原名钟阿城,钟惦棐先生之子。原籍四川江津,生于北京。
    高中一年级逢“文革”中断学业,1968年下放山西、内蒙插队,后又去云南农场。
    1979年回北京,曾在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工作,后任《世界图书》编辑。
    1984年发表处女作《棋王》(《上海文学》1984年7期),引起广泛关注,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此后又有小说《树王》、《孩子王》相继问世,他的具有散文化倾向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也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他的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关于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关心人类的生存方式,表现传统文化的现时积淀。这些作品以及他在1985年发表的关于“寻根”的理论文章《文化制约着人类》使他成为当时揭示民族文化心理的文化寻根派的代表人物,在海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90年代后定居美国,仍有不少杂感和散文作品发表,依旧沿袭了他直白冲淡的语言风格。

在线阅读:

http://wangdaning.sina.net/020.qw/face.htm

==============================

21 家变             王文兴

王文兴(1939- )
    福建省福州市人,台湾作家。他入学较晚,一入学就是三年级。他从高中三年级开始写小说,他的第一篇小说,曾在亚洲杂志举办的学生组小说比赛中得到第三名。台北师大附中毕业后,考取台湾大学外文系。1960年和同班同学白先勇、欧阳子、陈若曦等人创办《现代文学》杂志。早期的《现代文学》编辑事务多由他负责。台湾大学毕业后,他去美国依阿华大学的作家工作室从事研究,并获硕士学位。返回台湾后,在台湾大学外文系任教授,并担任中文系的课程。他专心教书和写作,极少参加社会上的活动。但1978年台湾乡土文学大论战时,他却多次表态,对台湾的乡土文学持否定态度。他的作品不多,但大都以儿童或青少年为主人公或为背景,以儿童的悲伤和恐惧刻画人生。他的小说中表现得最沉着有力的主题是:命运。著有短篇小说集《龙天楼》、《玩具手枪》,长篇小说《家变》、《背梅的人》。

    这部小说以父与子两代人的冲突为主线,揭示了台湾小公务员的贫苦,以及在金钱观念、西化意识影响下,人们在精神生活及心理上的畸形发展。

在线阅读故事梗概:

http://wangdaning.sina.net/021.jb(gg)/jb.htm

PDF试读http://www.duxiu.com/book/000/001/069/720/4435A7A639DEE3AAF5B44ACE89A56E1C.htm

==============================

22 马桥词典         韩少功

韩少功(1953.1~)
    出生于湖南省,汉族,现居海南。1968年初中毕业后赴湖南省汩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后任湖南省《主人翁》杂志编辑、副主编;1985年进修于武汉大学英文系,随后任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8年迁调海南省,历任《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88)、《天涯》杂志社长(1995)、海南省作协主席(1996)、海南省文联主席(2000)等职。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主席团委员(1997,2001),中国文联全委委员(2001)。
    曾在青年部门(1985)、林业部门(1986)以及大学(1995)兼职,曾社会兼任省政协委员、常委(1983、1989、1993)和省人大代表(2003)等职。
    80年代中期曾在国内的文化寻根思潮中挑起大旗,写下《文学的根》这样著名的文论,与《爸爸爸》这样表现楚文化、被视为寻根小说代表作的中篇。90年代又因《马桥词典》一书在文坛引起轰动。出版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等,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意等多种文字。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台湾最佳图书奖,2002年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奖章”。

    《马桥词典》集录了湖南汨罗县马桥人日常用词,计115个词条。它以这些词条为引子,讲述了古往今来一个个丰富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这部长篇小说没有采取传统的创作手法,而是巧妙地糅合了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思想随笔、经典小说等诸种写作方式,用词典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使读者在享受到小说的巨大魅力时,领略到每个词语和词条后面的历史、贫困、奋斗和文明,看到了中国的“马桥”、世界的中国。小说主体从历史走到当代,从精神走到物质,从丰富走到单调,无不向人们揭示出深邃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收获。

在线阅读:

http://wangdaning.sina.net/022.mqcd/face.htm


下载处:http://www.book118.cn/soft/softdown.asp?softid=3054
==============================

23 亚细亚的孤儿     吴浊流

吴浊流(1900.6.20~1976.10.7)
    本名建田,新竹县新埔镇人。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部乙科毕业,从事教职达21年。37岁开始创作小说,其中《亚细亚的孤儿》深刻描绘台湾人悲情彷徨的灵魂,被公认是台湾文学的经典,《无花果》、《台湾连翘》则探索战后台湾人的心灵伤痕。1964年,独力创办《台湾文艺》杂志,以推动台湾本土文艺。1965年,创设“台湾文学奖”,积极奖掖新人创作,后更名“吴浊流文学奖”。1976因病去世,享年77岁。

    《亚细亚的孤儿》是日据时代下台湾的缩影,以主角胡太明一生为主轴,具体描画了台湾社会从教员、官员、医师,以至走狗的人间像,而且也包括了台湾人对中国人、台湾人对日本人矛盾的关系。此书描写了人间的深刻苦闷。描绘从战前到战时中殖民地体制下的台湾特殊环境,具有透澈的历史眼光与社会分析能力。

http://wangdaning.sina.net/023.yxydgr/index.htm 点击阅读

==============================

24 半生缘           张爱玲


    故事梗概:曼桢的父亲早逝,姐姐曼璐放弃了恋人张豫谨,嫁给了投机分子祝鸿才。曼璐因不能生育企图劝曼桢当其夫的姨太太,遭曼桢拒绝,鸿才强暴了曼桢,曼桢无脸见恋人沈世钧,拒绝沈世钧的求婚。曼璐的恋人张豫瑾对曼桢情愫暗生,这一幕幕纠缠不清的感情,独具风格地展示了一场红尘情爱。

http://wangdaning.sina.net/024.bsy/face.htm点击阅读

==============================

25 四世同堂         老舍


    作品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辅以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实地记述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心灵震撼和反抗斗争,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及生活画卷,可歌可泣,气度恢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是一部感人的现实主义杰作。

http://wangdaning.sina.net/025.sstt/face.htm 点击阅读

==============================

26 胡雪岩           高阳

高阳(1926-1992年)
    本名许晏骈,字雁冰,浙江人。出身于钱塘望族。1962年发表第一部历史小说《李娃》,一鸣惊人。《慈禧全传》、《红顶商人》、《胡雪岩》、“红楼梦断”系列等使他成为当代知名度最高的历史小说家之一,读者遍及全球化人世界。高阳的历史小说注重历史氛围的真实,又擅编故事,论者称其“擅长工笔白描,注重墨色五彩,旨在传神,写人物时抓住特征,寥寥数语,境界全书”。一生著作凡九十余部,约105册。

    小说简介:清朝末年,一名杭州普通的钱庄伙计,竟然一跃而成为同治光绪年间全国最大的钱庄“阜康钱庄”的主人。此人便是闻名中外商界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http://wangdaning.sina.net/026.hxy/face.htm 点击阅读

==============================

27 啼笑因缘         张恨水

    张恨水生于1895年,是现代文学史上号称“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在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总字数近2000万言,张恨水的小说欲中有雅,雅有有趣,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对社会,对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4部长篇小说为代表作。
    张恨水是由深受鸳鸯蝴蝶派影响的旧派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的代表性作家。1929年,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小说通过大学生樊家树和几位女性的感情纠葛,将言情内容与传奇成分融为一体,在传统章回体式中融入西洋小说技法,吸引了各个层次的广大读者,1930年在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上连载后,成了家传户诵的读物。《啼笑因缘》是张恨水最叫好的一部作品,仅在香港一地就曾3次被改编成电影,而上个世纪30年代明星影片公司将这部作品搬上银幕时,曾邀请一代名角胡蝶担当主演,影响颇大。

   简介:青年学子樊家树游北京天桥时,结识了武师关寿峰、关秀姑父女,又同天坛鼓书艺人沈凤喜一见钟情,他的表嫂则撮合他和财政部长的千金何丽娜的姻缘。后来军阀刘将军霸占了沈凤喜,关秀姑扮作佣人深入刘宅,把刘将军诱到西山极乐寺刺杀……

http://wangdaning.sina.net/027.txyy/face.htm 点击阅读

==============================

28 儿子的大玩偶     黄春明

黄春明(1935~)
    台湾作家,出生于宜兰罗东,1956年发表第一篇小说< 清道夫的孩子 >。黄春明的作品有敏锐触觉,能贴切反映蜕变社会现象,特别是市井小民、乡土人物,描绘入微,情感细腻真实。从早期的< 儿子的大玩偶 >、< 看海的日子 >,到后来的以民族主义为议题的< 莎呦娜啦.再见 >、< 我爱玛莉 >等,藉由一个个的小人物的辛酸与挣扎、幽默与喜乐,表达出人们对命运的无奈,对世界的误解,让读者看到六○、七○年代台湾城乡演变的鲜活风貌。
    黄春明是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重要作家。很多台湾新电影的导演喜欢以黄春明的作品改编成电影,“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顶帽子”、“苹果的滋味”、“莎哟娜啦、再见”、“看海的日子”、“我爱玛莉”等七部,就这样子黄春明的小说就和电影重新结合,又缔造了台湾电影的新纪元。
    这十多年来,黄春明把跑道换到童话世界。他的童话世界出现了< 我是猫也 >、< 短鼻象 >、< 小驼背 >、< 爱吃糖的皇帝 >、< 小麻雀˙稻人 >。黄春明无师自通的撕画,拿了任何纸张,都可以撕出一张张色彩鲜丽、构图简单、饶富趣味的童话,很能抓住小孩儿的心理。或者他也试着用小孩的眼光来讽刺这个社会吧!< 毛毛有话 >,收集了他七十九到八十二年的作品。
    除小说外,黄春明的散文作品也很出色。他惯于使用小说的手法写散文,故事性强,常呈现类似小说戏剧性、悬疑性的效果。着有散文集<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儿子的大玩偶》的故事主角为了生计,打扮成小丑模样,穿梭在大街小巷。他内心的情感交战,以及他和妻子、小孩间微妙的情感,深深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28.ezddwo/ezddwo.htm ]点击阅读[/url]

==============================

29 射雕英雄传       金庸

金庸(1924年2月6日~)
     查良镛,浙江海宁人,出身望族。
     大学主修英文和国际法。毕生从事新闻工作,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及《新晚报》任记者、翻译、编辑,1959年创办香港《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
     所获荣衔甚多,包括:1981年英国政府O.B.E.勋衔,褒扬其对新闻事业及小说写作的贡献;1986年香港大学社会科学荣誉博士,表扬其对社会工作及文学创作的成就;1988年香港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名誉教授;1992年加拿大UBC大学DoctorofLetters;1994年北京大学名誉教授;以及1996年剑桥大学荣誉院士等。
     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29.sdyxz/face.htm ]点击阅读[/url]

==============================

30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

丁玲(1904~1986)
    现、当代女作家。原名蒋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1923年进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1927年发表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1933年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后逃离南京转赴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县。在陕北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并先后创作《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夜》、《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时》等解放区文学优秀作品。1948年写成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被译成多种外文。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金。新中国成立后,丁玲先后担任文艺界多种重要领导职务,并在繁忙工作之余,发表了大量小说,散文和评论文章。1955年和1957年被错误地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主要成员,1958年又受到“再批判”。并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深受迫害并被投入监狱。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坛、先后出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并多次出访欧美诸国。丁玲一生著作丰富,有些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品以自述的形式勾画出一个处在变革时代的感情细腻而大胆、内心充满彷徨与幻灭的中国女性悲剧形象。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30.sfnsdrj/face.htm ]点击阅读[/url]

==============================

31 鹿鼎记           金庸
  
   小说以清代康熙年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少年韦小宝的传奇经历。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31.ldj/face.htm ]点击阅读[/url]

==============================

32 孽海花           曾朴

曾朴(1872~1935)
    字孟朴,又字小木、籀斋,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城区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例授内阁中书。宣统元年(1909年),为两江总督端方幕僚;次年捐候补知府,分发浙江。民国初,参加共和党,为江苏省议会议员。后任江苏省官产处长、财政厅长、政务厅长等职。于民国15年(1926年)秋去职。民国30年返里,居虚廓园,后卒。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思想激进,形象生动,结构工巧,文彩斐然,为我们全面展现了一幅晚清社会生活历史画卷,为中国小说史的人物画廊增添了“斗方名士”的肖像。小说不仅昭示了晚清社会的必然崩溃,同时亦传达了革命必然成功的信号。
    作者通过上流社会中的达官名士的活动和言论,反映了中国自同治初年到甲午战败这三十年间,知识分子从蒙昧闭塞、自我陶醉到睁眼看世界、并进而探索强国富民之路的心路历程。这正是《孽海花》小说最值得珍视的价值。
   小说规模宏阔,人物众多,且大多都有原型。它以状元洪钧、妓女赛金花为主人公,涉及数百位达官名士,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孽海花》在艺术上远远高出其他晚清小说。人物有生活,有性格,笔笔有来历。小说结构工巧,文采斐然,笔触老到,显示出曾朴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32.nhh/face.htm ]点击阅读[/url]

==============================

33 惹事             赖和

赖和(1894~1943)
    原名赖河,笔名有懒云、甫三、走街先、灰、安都生等。彰化人。医学校毕业后回故乡彰化开设“赖和医院”,地方父老尊称为“和仔先”。行医之余,从事抗日文化工作,不仅加入“台湾文化协会”,又主编《台湾民报》“学艺栏”,培植新文学作家。后因“治警事件”(1923年12月16日)被捕入狱。
    1925年8月发表第一篇白话随笔〈无题〉,同年十二月受彰化蔗农“二林事件”感发,撰就生平第一首白话诗〈觉悟下的牺牲--寄二林事件战友〉,自此积极投入台湾新文学的创作。后又发表〈斗闹热〉、〈一杆‘称仔’〉小说,这些作品实际代表了赖和日后文学创作的主题及30年代台湾作家作品的共同主题与文学精神--殖民地人民被压迫、榨取的惨况,与台湾旧社会陋习的批判及弱者不屈不挠精神的发扬。此外,他也从各方面探讨台湾人的性格,表达了他的观察与忧思。
    赖和在台湾新文学史上特别受到推崇与肯定,有“台湾新文学之父”的美称。实由于他激发了台湾新文学的精神,树立了台湾作家的典范,提携了不少年轻的文学工作者。他不仅开拓反殖民、反帝国主义、反传统陋习的文学内容,更开创了台湾话文的文学语言形式,他他的小说总是尽量融入闽南方言,使台湾人民的口吻神情,活灵活现如在目前。作品有《赖和全集》(赖和文教基金会出版)。

《惹事》简介
      刚出校门赋闲在家的年轻人“丰”,因日本警察为一只自投罗网的鸡,诬陷一位可怜的台湾寡妇,而打抱不平,想带领群众抗争,却被群众“遗弃”的故事。除了批判日本警察欺压民众的恶行,也透露出台湾群众对争取公理正义怯于行动力,呈现一种自私的负面性格,从而表达了反抗者的孤立无援。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33.rs/rs.htm ]点击阅读[/url]

==============================

34 嫁妆一牛车       王祯和

王祯和(1940~1990)
    台湾花莲人。就读台大外文系时,与白先勇、欧阳子等人创办《现代文学》,发表〈鬼、北风、人〉。毕业后曾任中学英文教师、台湾电视公司,并曾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研究一年。初期小说多以花莲为背景,作品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描写小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对人的命运和人性的卑微有透彻的观察与同情。到7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台湾政治生态的变化,其作品倾向于反映社会现实,关注社会变迁所衍生的相关问题,有力批判了美、日帝国主义,并对资本主义下人心物化的种种荒谬加以揶揄。其创作风格特殊,善以喜剧手法处理人生悲境,于嘲讽中蕴涵悲悯情怀。他大量使用故事人物的日常用语,以真实的声音来呈现故事,所以小说语言时夹有国、台语、外语,还偶有歌谱、各式字体羼杂,繁复多样。兼跨当时风起云涌的“现代派”和“乡土派”两大流派,而融冶于一炉。1979年他罹患鼻咽癌,开始与病魔奋战,仍坚守创作,作品横跨小说、戏剧,1990年因心脏衰竭过世。作品有《嫁妆一牛车》、《香格里拉》《玫瑰玫瑰我爱你》、《人生歌王》等。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34.jzync/jzync.htm ]点击阅读[/url]

==============================

35 异域             邓克保(柏扬)

柏杨(1920~
    台湾著名作家,人文大师。据柏杨自己推算,1920出生于河南辉县。1949年去台湾。自1950年代用郭衣洞之名开始创作,1960年用笔名柏杨写杂文,揭露中国文化的病态与台湾社会的黑暗面。目前定居台北。
  柏杨一生念过无数个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因屡屡被学校开除,从没有拿过一张文凭,为此还造过假文凭。一生中娶过五个妻子,每一次婚姻都伴随过一段如烟往事。少年时代打过继母,青年时代从过军,和蒋氏父子都有过面对面的经历,多次企图自杀,无数次被学校和单位开除,曾遭遇十年牢狱之灾,在七十年代几乎被枪决。
  柏杨一生著述丰厚,《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其中《丑陋的中国人》在当代华人世界中流传最为广泛。

 没找到

==============================

36 曾国藩           唐浩明

唐浩明(1946~
    湖南衡阳人,文学硕士。现任湖南省作协主席、岳麓书社总编辑。在岳麓书社从事编辑工作近20年,主要从事湖南地方文献的整理编辑工作。曾编辑出版《曾国藩全集》、《胡林翼集》、《20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商用二十五史》,长篇历史小说《彭玉麟集》等。先后被评选为全国首届中青年编辑、中国书业界十大新闻人物、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人物。唐浩明为著名的曾国藩研究者,占有大量珍贵历史资料,本书在史实的基础上,对事件描述、情节细部作了恰当的虚构,使曾国藩这个长期被当代历史忽略的人物,重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既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他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位等等,都在书中得到精彩的体现。 历史小说难得,好的长篇历史小说更难得,读毕此书,当有收益。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36.zgf/face.htm ]点击阅读[/url]

==============================

37 原乡人           钟理和
    
钟理和(1915—1960)
    台湾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笔名江流、里禾,号钟铮、钟坚,祖籍广东梅县,1915年出生于台湾屏东县农家。19岁离开学校后,在父亲的农场爱上了一个女工钟台妹。因是同姓而遭到父母和社会习俗的反对,离家出走。1940年把钟台妹接到沈阳结为伴侣。1945年在北京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夹竹桃》,1946年回台湾,代表作包括长篇《笠山农场》、中篇《雨》、短篇《原乡人》、《贫贱夫妻》等。1960年8 月4 日,钟理和肺病复发,吐血而死,年仅四十五岁。
  钟理和是台湾乡土文学杰出的奠基人之一。这位被称为“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生前一直在默默地拓荒,钟理和留下相当数量的优秀作品。他一生的作品共计有: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七部,短篇小说四十一篇,还有部分诗歌和散文等。他的作品绝大部分是身后出版的,就连获“中华文艺奖委员会长篇小说第二奖”的代表作《笠山农场》,都是在死后才发表的。
  但是,钟理和的作品也存有不足之处,小说较多取材真人真事,题材较狭窄,自传味过浓;并且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影响了他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根源的深刻挖掘。但瑕不掩瑜,这并不能抹煞他为乡土文学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

    这是抒发作者对祖国深情厚谊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在作品中,作者叙述了“我”如何从少年时代起一步步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从而坚定了“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的信念,小说洋溢着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愫。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37.yxr/yxr.htm ]点击阅读[/url]

==============================

38 白鹿原           陈忠实

    陈忠实,1942年生于西安乐郊灞桥区西蒋村。1965年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9年以来发表中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80余篇,报告文学散文以及创作漫谈50余篇。其中9部(篇)作品获全国及各大刊物奖。已出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夭折》,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长篇小说《白鹿原》(修订本)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38.bly/face.htm ]点击阅读[/url]

==============================

39 长恨歌           王安忆

王安忆
    上海人,1954年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读小学,初中毕业后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后调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主要著作:《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锈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等长篇小说。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98年并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  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理解”与“爱”是她的创作宗旨。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

    在王安忆的笔下,上海的弄堂也是有灵魂的,这灵魂也是一个少女的形象——王琦瑶。王琦瑶闭月羞花,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单看这些,王琦瑶与经典恋爱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别忘了,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她的心是上海弄堂的心。如果读者希望在王琦瑶身上,或者在《长恨歌》里看到纯粹的美,纯粹的爱,那他免不了会失望的。《长恨歌》里的一切都是现实的,而一切现实都是免不了要让人失望的。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39.chg/face.htm ]点击阅读[/url]

==============================

40 吉陵春秋         李永平

李永平1947年生于英属婆罗洲沙劳越邦。
  中学毕业后来到台湾就读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留系担任助教,并任中外文学杂志执行编辑,后赴美深造,获圣路易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中山大学外文系及东吴大学英文系,现任“国立”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教授。

    全书主要人物结构:长笙来自一个不幸家庭,后被辱而自杀、刘老实因妻子被辱和自杀而发了狂,提了菜刀去复仇,在这风声鹤唳的吉陵镇上,镇民的蠢蠢不安的罪恶感、人人的疑神疑鬼等;本书的气氛强烈、场景生动。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40.jlcq/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41 黄祸             保密(***)

    王力雄(1953~
    祖籍山东,1953年生于东北长春。其父母都是共产党干部,父亲死于 「文化大革命」,定论是自杀(也有怀疑是被害)。他没上过中学,「文革」期间下 乡四年当农民。后成为「工农兵学员」,在吉林工业大学汽车专业上了三年学。毕业 后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当了一年多工人,后转到位于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研 究企业管理。1980年后脱离「体制」成为自由职业者,进行研究和写作。

   《黄祸》1989年出版,笔名「保密」。
   是晚清以后中国第一部未来小说,也是中国至今最大规模的未来小说,是政治寓言小说。
   把中国悲观前景描绘到极致;陷于政治、经济、人口危机,终于导致总爆发,并危及世界和人类的存在。
   主人公石戈饿死在黄土高原,他的女友被重归野蛮的中国人轮奸而死,他们的乌托邦理想,却在拯救核劫后世界:悲观的中国未来,转为乐观的理想世界。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41.hh/hh.htm ]点击阅读[/url]

==============================

42 狂风沙           司马中原

    司马中原(1933~
    原名吴延玫,原籍江苏省南京市, 1933年生于江苏省淮阴县。1948年参加国民党军队,历任教官、训练官、参谋、新闻官,1962年以上尉军衔退役。1949年去台湾。
    他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歪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反共文学;第二类的“纯抒情”式的作品,多半是自传式的,写他个人的经历;第三类作品数量最大,在台湾也比较受读者欢迎,长篇有《狂风沙》、《刀兵冢》,主要是收在五本集子里的二十七篇“乡野异闻”,其中有三篇是艺术品逸话,如《红丝凤》,七篇地方色彩的悲欢离合等主题的故事,其余的都是些古老的、阴森的、奇奇怪怪的传说。

    乡野传奇小说。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42.kfs/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43 艳阳天           浩然

浩然(1932年3月25日~
     本名梁金广,原籍河北省宝坻县单家庄(现属天津市)。1932年3月25日出生于开滦赵各庄矿区,在蓟县王吉素村长大。1946年即14岁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即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过八年村、区、县基层干部。1954年至1964年先后任《河北日报》、《俄文友好报》记者,《红旗》杂志编辑。以后在北京市从事专业创作。1973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三河市文联主席,《苍生文学》杂志主编。
  浩然从1949年即17岁立志文学创作,一面工作,一面练笔,走自学成才的道路。他手里举者“写农民,给农民写”的旗帜,以“深入一辈子农村,写一辈子农民,给农民当一辈子踏实代言人”的誓言和奋斗目标,在北京郊区和冀东农村做了五十余年艰辛的艺术耕耘。五十年代,浩然以歌颂农村新人新事的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艳阳天》、《金光大道》闻名国内外,八十年代,以反映农村巨著的长篇小说《苍生》等再次崛起,九十年代,出版自传体长篇小说《乐土》、《活泉》和《圆梦》三部曲等著作。
    浩然先后出版的著作约1300万字,近六十种。

    这是一部取材于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作品。它以宏大的规模、细致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5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形态,展示了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43.yyt(gg)/yyt.htm ]点击阅读梗概[/url]

==============================

44 公墓             穆时英

穆时英(1912~1940)
    现代小说家。笔名伐扬、匿名子。浙江慈溪人。父亲是银行家,自幼随父到上海求学。读中学时爱好文学。毕业于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读大学时潜心研究外国新文学流派。1929年开始小说创作。翌年在《新文艺》上发表第一篇小说《咱们的世界》及《黑旋风》,又有《南北极》经施蛰存推荐到《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坛注视,自此成名。
  1932年在《现代》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小说《公墓》,为创刊首篇作品,成为现代派健将,以其年少多产而风格独特,被人称为“鬼才”作家。同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南北极》,反映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两极对立。1933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说集《公墓》,转而描写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技巧上也显示出作者着意学习和运用日本新感觉派横光利一等人的现代派手法,还尝试过写作弗罗伊德式的心理小说,迥然有别于《南北极》。自此与刘呐鸥、施蛰存等形成中国文坛上的新感觉派。此后又出版了小说集《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这正是这一现代派的代表性作品。这些小说也流露出明显的颓废感伤气息,但穆时英笔调却风靡一时。
  随着政治思想的激变,于1933年前后参加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后参加编辑《文艺画报》。抗日战争爆发后赴香港。1939年回沪,主办汪精卫伪政权的《中华日报》副刊《文艺周刊》和《华风》,并主编《国民新闻》。后被国民党特工人员暗杀。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44.gm/face.htm ]点击阅读[/url]

==============================

45 旧址             李锐

李锐(1950年9月~
    男,生于北京,祖籍四川自贡。1966年毕业于北京杨闸中学。1969年1月到山西吕梁山区插队落户,先后做过六年农民,两年半工人。1977年调入《山西文学》编辑部。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198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函授部。1988年12月当选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7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迄今已发表种类作品百余万字。系列小说《厚土》为作者影响较大的作品,曾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十二届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出版有小说集:《丢失的长命锁》、《红房子》、《厚土》、《传说之死》。长篇小说:《旧址》、《无风之树》、《万里无云》、《银城故事》。另有散文随笔集:《拒绝合唱》、《不是因为自信》、《另一种纪念碑》出版。和外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一样,李锐作品也曾先后被翻译成瑞典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荷兰文等多种文字出版。

    《旧址》是李锐的长篇处女作,是一部构思精巧、内容浓缩、有独特风格的力作。作者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大家族的独特历史,显赫的功勋及其成员可歌可泣斑斓的人生旅途。作品容量较大;用时空交错的手法再现了时代风云的变幻,描绘出李氏家族几代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物的心灵轨迹。李氏这个特殊的大家族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从李氏家族的变化可见社会的变迁。作者着笔有力度、描绘细腻、感人。字里行间充溢着诗情画意,跳跃着纯真、美好的情感。多彩的描绘辉映着时代的风云,深沉的叙述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45.jz/index.htm ] 点击阅读[/url]

==============================

46 星星.月亮.太阳     徐速

徐速(1924~1980)
    徐速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一位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曾获选为香港现代十大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原名徐斌,又名徐直平,1924年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县利农乡徐庄一个乡绅家庭。 私塾和家教培养了他的侠骨及爱国感情。徐速的中小学都是在家乡读的,中学毕业后适逢抗战军兴,他怀报国之志,冒险从沦陷区跑到大后方,为抗战救国而从军,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西安王曲分校第十九期。毕业后曾出任青年远征军参谋,在军队里度过了几年的艰苦生活。抗战胜利后,他随军进驻北平,虽隶属军队,因生性酷爱文学,公余常至北京大学中文系旁听,广泛学习文学知识。1948年,徐速离开军队,从事文学、文化事业,在北平与几位朋友创办《新大陆》杂志,开始叩文学之门。这份杂志是综合性的月刊,但偏重于文艺方面,编务之余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实践。他的处女作中篇小说《春晓》,即在该刊发表,但没有存留下来。由于时局急剧变化,徐速对新政权有偏见,离开北平,向南方流亡,他与友人辛苦经营的《新大陆》杂志便昙花一现地结束了。这是他一生不懈的文学生涯的预备阶段。
    徐速被称为香港作家,这主要由于后来一直定居在香港,他的真正的文学生涯也是从到香港后开始的。1950年,26岁的徐速由于对大陆新生的政权的误解,自成都流亡到香港,从此客居他乡三十余年,直到死后才葬回大陆。流亡到香港的徐速,一度想去台湾,但没有去成,便在香港设法谋生,终于一直定居在香港。起初,他想通过写作生存,积极四处投稿,终于出现机会,受聘在一家自由出版社任职,任该社《自由阵线》周刊编辑。1952年,他又任香港《人人文学》月刊编委,并创办《海澜》文艺杂志。接着创办了后来一直以家庭形式经营的高原出版社,以出版文艺书籍、繁荣华文文艺创作为目的。继1952年出版长篇小说处女作《星星之火》,(徐速与许多作家一样,作品都是在不同的版本中不断修改的。本论文注明的各部作品时间依据《徐速重要文学活动及作品年表》,收入《沉沙》,当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对作品的分析则依据论文后附的《主要参考书目》上的版本。)  1953年代表作长篇小说《星星·月亮·太阳》出版后,徐速于195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第一片落叶》,1959年出版长篇小说《樱子姑娘》,1963年又出版长篇小说《疑团》,各书均由高原出版社出版,皆获读者广泛喜爱。徐速的创作以长篇小说为最丰硕的成果,除长篇创作外,他还撰写了一些中短篇小说。他还写了大量的散文和文论文章。小说外其它体裁的作品有新诗集《去国集》、散文评论集《一得集》、《心窗集》、《百感集》、《衔杯集》以及取材于印度史诗《摩罗衍那》的青少年读物《印度王子与神猴》。旁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研究,1979年出版《徐速小论》。徐速晚年的随笔文字写得越见精娴,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获很高评价。
     从事文化事业为徐速终身职志,除创作外,徐速1952年创办高原出版社,出版了大量新文艺书籍。徐速于1952年创办《海澜》文艺杂志,1956年又创办青少年刊物《少年旬刊》杂志,为青少年文学者提供宝贵的文艺精神食粮外,还给他们提供发表园地。1965年12月,徐速不惜以身患高血压之躯,创办大型纯文艺杂志《当代文艺》月刊,畅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地。在此期间,1969年至1971年,徐速曾应聘担任香港珠海书院文史系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史及创作研究,两年后以健康欠佳辞去此职。徐速曾为香港青年举办文艺函授班,对培植文艺新苗不遗余力,1969年,他创办“文艺函授班”共三期,为香港培养文学人才。1979年4月,出版了十四年之久的《当代文艺》月刊因资金困难和徐速健康欠佳而停刊。该刊在苦心经营下维持十四年之久,所栽培青年作家为数甚多,对推动香港和海外华文文艺创作有不容抹煞的巨大贡献。徐速还积极参加了其它文艺活动。1956年,徐速参与组织香港作家协会,并参加国际作家笔会(International Pen Club),被推选为香港区理事。1975年,徐速协助香港青年作家组织香港青年作家协会,该协会成立后即身退。去世前不久,徐速应邀担任香港市政局文学创作奖小说组评判及青年文学创作奖小说评判,不幸于市政局文学创作奖颁奖之日,未及亲睹所评选的新作家领奖,即瞑目长逝了。
     三十多年时间,徐速写作不缀,留下了大量作品。徐速对文学创作的喜爱逾于生命,以“努力不断地学习,将你的生命贡献给你所喜爱的工作”一语,为他的自策自励之座右铭。“生命最后十多年,以抱病之身,仍完成近百万字长篇巨著《媛媛》,惜乎结尾小部分章节未及完卷即撒手人寰,岁月之于优秀作家,实太吝啬,令人悲叹!” (《徐速先生之著述及行谊》,《徐速纪念集》,附进《浪淘沙·沉沙》,当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页。) 1981年8月14日,徐速因心脏病发,逝世于香港湾仔圣保罗医院,享年58岁。他生前编好的《徐速自选集》由时代图书公司出版;散文集《故人》与中篇小说集《传令兵》,由博益出版集团出版。徐速到去世仍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浪淘沙》经夫人张慧贞女士整理,补充,出版,完成其生年夙愿。1989年,由当代文艺出版社(高原出版社后改的新名)出版《浪淘沙》之一《媛媛》。1991年,《浪淘沙》三部曲之二《惊涛》;1993年,之三《沉沙》,皆由当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徐速的《浪淘沙》三部曲遗著是百万言左右的长篇小说巨著。
    徐速是一位爱国的作家,从他从军抗战的经历,和他对抗战主题的热情抒写,到他在香港对大陆的思乡,对祖国命运的热情关注,乃至要求死后安葬回故土终于如愿,他始终体现了一个爱国作家的对祖国的赤子深情。由于战乱的原因,徐速居住到香港,但他的创作是始终与“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作为香港的南迁作家,他其人其文都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性。徐速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青年爱国活动,并歌颂圣洁爱情,间或亦取材香港社会现实,以探索人性的奥秘为自己的艺术的执着追求。在风格上,发扬三十年代的传统精神,并结合现代文学的表现技巧,赋予东方哲学思想,颇获读者欢迎,曾获选为香港当代十大最受欢迎的作者之一。他不但以长篇小说饮誉海外文坛,其短篇作品如散文《雨》、短篇小说《十诫》等亦受国际重视。繁荣华文文学事业是徐速的抱负,也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他不但在创作上为香港及海外华文文艺繁荣做出了成绩,而且通过他自办的高原出版社和著名的《当代文艺》刊物,以及其它文学活动,为繁荣香港及海外华文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徐速是一位以其创作成就和文学活动繁荣了华文文学事业的爱国著名作家。

   战乱年代,颠沛人间,一个王子与三个灰姑娘的情爱传奇…… 她们分享友情,她们分离激情,但她们无法分享爱情……

[url=  http://www.folkchina.org/user1/124/archives/2006/6299.html# ]点击阅读作者介绍[/url]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46.xxylty/xxylty.htm ]点击阅读梗概[/url]

==============================

47 台湾人三部曲     钟肇政

钟肇政(1925~
    笔名有九龙、钟正、赵震、路加、路家等。1925年生于台湾省桃园县龙潭乡。1943年淡水中学(现在的淡江中学)毕业之后,他在大溪的国民小学当了一年代课教员,1944年进入一年制的彰化青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日本统治者征召入伍,为“学徒兵”,在大甲的海边构筑铁砧山阵地工事约有半年之久。光复后就读台湾大学中文系,旋又退学,仍任小学教员,决心自学,苦读中文。他从《百家姓》、《三字经》、《幼学琼林》学起。遇到不认识的字,便找来《康熙字典》,因为他用的口语是方言,音也查不出来。初步掌握了祖国的语言文字,他就开始涉猎一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通过阅读,他慢慢有了自己的写作欲望。开头,他以日文拟草稿,然后再译成汉文,用这种方式写下最早的几篇作品;后来,逐渐习惯以日文构思,再用汉语写作;最后才达到用汉语构思,再直接用汉语写作。1951年4月,他发表第一篇小说《婚后》。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他出版的长篇小说有《鲁冰花》、《八角塔下》、《浊流三部曲》、《大坝》、《大圳》、《台湾人三部曲》、《高山三部曲》,中篇小说有《初恋》、《摘茶时节》,短篇小说集有《残照》、《轮回》、《大肚山风云》、《中元的构图》《钟肇政自选集》、《钟肇政杰作选》;文艺理论有《写作与鉴赏》、《西洋文学欣赏》;翻译有《战后日本短篇小说选》、《砂丘之女及其他》、《金阁寺》、《阿信》等。
    钟肇政的作品主要反映日据时代与光复前后台湾人民的痛苦和抗争,也表现台湾青年知识分子的彷徨和憧憬。早期小说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60年代开始借鉴西方现代派小说技巧,但作品仍保持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

   《台湾人三部曲》是作者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一部百万言的长篇小说。小说取材于台湾沦陷至光复的五十多年历史,以台湾北部九座寮陆家世代坚持抗日的情节为主线,再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台湾同胞反抗日寇侵略的不屈不挠的历史画面。这是“用血,用泪,用骨髓”写下的“一部可歌可泣的伟大民族史诗”,也是一座标志当代台湾文学创作水平的丰碑,深受海内外文坛的推重。

点击阅读作品简介

 http://wangdaning.sina.net/047.twrsbq(gg)/twrsbq.htm

点击试读PDF文件http://www.duxiu.com/book/000/000/955/034/CD26AADE482C930849E429D943708066.htm 

==============================

48 洗澡             杨绛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原籍江苏省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1970年下放河南省息县干校,在菜园劳动。1972年回北京。“文革”后继续研究翻译外国文学,并从事散文创作。著有论文集《春泥集》,翻译了西班牙塞万提斯的著名长篇小说《堂·吉可德》等。关于干校生活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很受推崇,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并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其他还有一些散文如《将饮茶》、《回忆两篇》、《记钱钟书与〈围城〉》等都是平常的生活琐记和关于亲人的回忆文献性质的文章。长篇小说《洗澡》(三联书店1988年初版)以客观超脱的白描手法记录了一群知识分子在1953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其间的生活遭遇,以及他们在政治运动中的不同心态和表现,出版后很受评论界的重视。

    《洗澡》写中国知识分子在三反五改中的表现,字里行间透着对世情的了然,却又处处是令人拍案的讽喻。《洗澡》中写女性对男人的失望,对照《围城》中对女性的挖苦,极为有趣。
    杨绛以平实的笔触,朴素、甚至不动声色,而写尽了一个动荡时代对人心灵的冲击以及人们内心的改变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48.xz/face.htm ]点击阅读[/url]

==============================

49 旋风             姜贵

姜贵(1908~?
    原名王林渡,山东省诸城县人。中学时代,激于爱国热忱,由家乡潜赴广州,献身革命,参加北伐。后入文教界服务。抗战军兴,再度投笔从戎。战后中共倡乱,姜贵先生历经劫难,于大陆沦陷后来台,鬻文维生,迄于今日。其自少壮以还,饱经世变,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故所作殆为近代中国的写照。
  姜贵先生早在大陆从事写作,而其驰誉文坛,始于1957年在台出版章回体长篇小说“今梼杌传”,深获胡适博士赞赏。该作旋经取销章回体。易名“旋风”再版,益受中外人士重视。继而出版长篇小说“重阳”及“碧海青天夜夜心”,合为三部曲代表作,于质于量,均为扛鼎巨构。综其在台出书十余部,都约千万言。
  姜贵先生在自传中,述及早岁读托尔斯泰“复活”,深为感动。其于西洋文学,颇有涉猎。然其受我国固有自话小说的影响,尤为显著;故其代表作“旋风”,初以章回体出之。旅美文评家夏志清教授谓姜贵先生“可说是晚清、五四、三十年代小说传统的集大成者”、“是晚清、民国小说传统的发扬光大者”,殊不为过。
  综观姜贵先生作品,在风格上保有传统的民族性,在主题上富有真实的时代感。

    以下节录自“论姜贵的《旋风》”,夏志清作、刘绍铭译:
   “《旋风》是近代中国小说中杰出的一本,同时也是一部能够发人深省的研究共产主义的专书,与张爱玲的《秧歌》和《赤地之恋》占着同样重要的地位。较少为人注意的是,《旋风》实在是中国讽刺小说传统──从古典小说到近代作家如老舍、张天翼和钱钟书──中最近一次的开花结果。张爱玲的短篇,无论人物与背景,多出自中国小说的传统。姜贵对西方小说的技巧,在训练上虽不能和张爱玲相比,但野心却大,因为他的《旋风》是揉合着中国传统小说和西方“浪人小说”(Picaresque novel)技巧的产品。由此看出,今天严肃的中国和日本作家,为了希望能在世界文坛一显身手,迫着自己去发掘本国的固有传统,日见成功,这真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有点反共,文笔不错。

[url= http://www.fifid.com/subject/1387714/ ] 点击阅读简介[/url]

==============================

50 荷花淀           孙犁

孙犁(1913~2002年7月11日
    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荷花淀》是一篇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作品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50.hhd/face.htm ]点击阅读[/url]

==============================

51 我城               西西

西西(1938~
   原名张彦,广东中山人,1938年生于上海。香港葛量洪学院毕业,曾任教师,现从事文学创作和研究。

  长篇小说《我城》写于1974年,1975年在香港《快报》上连载,字间镶嵌一幅画和几个字,平行拼贴,连载共刊16万字。1979年由香港素叶出版社出版了《我城》删节本,1989年3月才出版了完整的全文及插图版,其中108幅图均系作者自己绘制的。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51.wc(gg)/wc.htm ]点击阅读概要[/url]

==============================

52 受戒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
     江苏高邮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短篇小说《受戒》中一对活泼可爱的小儿女之间萌发的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这种内在的欢乐情绪同古代乐府和民间情歌相同。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52.sj/sj.htm ]点击阅读[/url]

[url= http://www.jinmiao.net/n632c113.aspx ]点击收听[/url]

==============================

53 铁浆               朱西宁

朱西宁(1927~
    台湾作家。原名朱青海,1927年生于山东省临胸县的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家庭。抗日战争爆发那年,他才11岁,便离开家乡,开始了流亡生活,浪迹于苏北、皖东、南京、上海等地,断断续续地读书和工作。抗战胜利后,入杭州国立艺专。1946年,他19岁时,在当时的《中央日报》副刊发表第一篇小说《洋化》。解放战争时期加入国民党军队,并随之去了台湾。他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上等兵至上校军阶,先后25年之久。50年代登上台湾文坛,是台湾“军中作家”之一。他曾任台湾黎明文化公司总编辑、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并曾主编《新文艺》杂志、任职于新中国出版社。70年代,他曾公开提倡开放30年代文学作品,因而遭到官方冷遇。1977年8月,台湾当局召开规模较大的“第二次文艺会谈”,会议不仅不让他参加,还针对他所提倡的开放30年代文学作品问题,正式通过决议,要“匡正视听,以免流毒社会”云云。著有:长篇小说《猫》、《画梦记》、《旱魃》、《猎狐记》、《茶乡》等,短篇小说集《大火炬的爱》、《铁浆》、《狼》、《破晓时分》、《第一号隧道》、《冶金者》、《现在几点种》、《奔向太阳》、《非礼记》、《蛇》、《将军与我》、《将军令》、《海燕》、《牛郎星宿》、《熊》等。他的夫人刘慕沙,是台湾著名的女翻译家,三个女儿朱天文、朱天心和朱天衣,也写小说或写电影剧本,或表演京剧。
 
   《铁浆》是一篇精彩杰作。作者以熟练的叙述方法,把我们带到一个古老而遥远的世界,借孟家三代兴衰的故事影射时代的递变。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53.tj/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54 世纪末华丽         朱天文

朱天文(1956~
    女,山东临朐人,1956年生于台湾高雄凤山,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生于文学世家,其父朱西宁,有小说《铁浆》;私塾老师胡兰成,受其影响颇深。其妹朱天心亦为台湾著名作家,著有《古都》。曾主编《三三集刊》《三三杂志》,现专事写作。曾获《联合报》第一届小说奖第三名、《中国》第五届时报文学奖甄选短篇小说优等奖,1994年并以《荒人手记》获得首届时报文学百万小说奖。著有小说、散文以及电影剧本集多部。

    作者以华丽熟艳的技法笔调写人生腐坏前的一瞬,充满着对人生苦短的感叹,对蜉蝣众生的同情,以及对一切青春的伤逝。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54.sjmdhl/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55 蜀山剑侠传         还珠楼主

还珠楼主(1902一1961)
    本名李寿民,原名李善基,解放后改名李红。四川长寿人。他生长在山高水深的四川,从小随着父亲宦游,曾经三上峨眉,四上青城,大好河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虽然只上过私塾,却对佛道医卜星象都有心得。17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19岁时随母亲移居天津,在《大公报》供职,兼作家庭教师。23岁进入军界作幕僚。婚后为天津电话局局长秘书,兼写京剧剧本。他的小说处女作《轮蹄》署名“还珠楼主”,自述奔波经历和少年恋情,取唐代诗人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诗意。当时北方武侠小说十分流行,李寿民本人也很想把所历的山水人物写成笔记。约在1930年前后,天津的《天风报》缺少一个武侠长篇,他在人家鼓动之下,就以《蜀山剑侠传》为篇名,一天天地写下去,而还珠楼主的名头也就开始响了起来。他的创作欲望因此高涨,再加上生活的压力,他最多的时候竟同时为8家报刊撰稿,过足烟瘾之后,指天划地,滔滔而谈,请人代录出来,即为美文。日寇侵占华北以后,日本人要他合办刊物,他不答应,结果被抓去关了两个月。出狱以后,生活十分困苦。抗战胜利后,他再次到上海,正气书局的陆先生劝他不要再涉足政界军界,还是住在上海写稿子,生活想来总是可以维持的。他于是住在上海老垃圾桥北面,一直写到1948年。解放后,他于1956年在报上写过关于神怪荒诞小说的公开检讨。后来任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委员,写了一些戏,还写过小说《剧》。1959年他中风, 1961年3月去世。
     还珠楼主代表了民国武侠荒诞怪异的一派,融合神话、志怪、剑仙、武侠于一体,进行高度哲理化、艺术化的想象发挥,尤其是各种剑仙神术、奇幻法宝,显示了天纵奇才的大气魄,为中国小说界的千古奇观。对后世武侠作家影响巨大,几乎无人可以企及,如台湾武侠泰斗古龙,就曾说到他受还珠楼主的影响颇深。 还珠楼主武侠小说共37种。 《蜀山剑侠传》、《蜀山剑侠后传》是还珠楼主代表作。以此为中心,构成了还珠楼主武侠小说的一个庞大系列,计有: “蜀山剑侠正传”——《蜀山剑侠传》《蜀山剑侠后传》《峨眉七矮》;“蜀山剑侠前传”——《长眉真人传》《柳湖侠隐》《北海屠龙记》《大漠英雄》;“蜀山剑侠别传”——《青城十九侠》《武当七女》《武当异人传》,“蜀山剑侠新传”——《蜀山剑侠新传》《边塞英雄谱》,《冷魂峪》;“蜀山剑侠外传”——《云海争奇记》《兵书峡》《天山飞侠》《侠丐木尊者》《青门十四侠》《大侠狄龙子》《蛮荒侠隐》《女侠夜明珠》《皋兰异人传》《龙山四友》《独手丐》《铁笛子》《黑孩儿》《白骷髅》《翼人影无双》其余还有:《万里孤侠》《黑森林》《虎爪山王》《血滴子大侠甘凤池》《征轮侠影》《力》《拳王》《黑蚂蚁》《酒侠神医》。

   小说描述了一帮在蜀山修道的侠客的故事。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55.ssjxz/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56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於梨华

於梨华(1931~
    台湾作家,浙江省镇海县人。1931年生于上海。抗日战争前,因父亲职务的关系,举家迁到福建省。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家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活,最后定居于四川省成都。抗战胜利后,全家先回到上海,然后返回乡下居住。1948年父亲去台湾,第二年於梨华也去台并转学到台中女子中学。她在台中女子中学读书时就开始了写作,她的第一篇文章是评论沈从文的《边城》。1949年於梨华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转到历史系。在大学读书时仍不断写作,初期的小说大都发表在夏济安主编的《文学杂志》上,因此在同学中颇负文名。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同时9月赴美留学。1954年入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攻读新闻系。在学期间,她以一篇用英文写的小说《扬子江头几多愁》获米高梅征文比赛的首奖。1956年获硕士学位。1965年任教于纽约州市大学奥尔巴巴分校,讲授中国文学(英译中国文学选讲、英译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报章杂志选)、中文会话、中文写作等课程,并从事创作。1977—1978年任该校中文研究部主任。1975年,她第一次回祖国大陆旅游探亲,其后又多次回国,并写过大量的观感文章。著有长篇小说《梦回青河》、《变》、《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焰》、《考验》、《傅家的儿女们》,中篇小说《也是秋天》、《三人行》,短篇小说集《归》、《雪地上的星星》、《白驹集》、《会场现形记》,散文集《新中国的女性及其他》、《一个夏天的收获》、《谁在西双版纳》等。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乍看好像是一部游记小说,小说叙述的是出国多年的游子——牟天磊回到台湾故地重游的故事,通过主人公从台北到金门,到台南,而且又“时空交错”到美国,既写了台湾、美国,也写了祖国大陆。这本书,是写给出国的,更是没有出国的朋友们看的,当时是如此,现在更是如此。60年代前后,台湾大批的中国留学生负笈海外(尤其是美国),学成后留在当地成学就业作定居下来的人数增多了,其中研究文学甚或原来就从事过文学创作的人也随比例而增加,于是在台湾文坛便出现所谓“留学生文学”。60年代台湾“留学生文学”的题材大多是留学生的切身问题:学业、工作、爱情、来自本国和异国的精神和生活压力、种族歧视,等等,於梨华的文学道路和“留学生文学”的成形、发展是分不开的。她可以说是“留学生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而她的这部《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既可以说是她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台湾“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56.yjzl(gg)/yjzl.htm ]点击阅读小说梗概[/url]


==============================

57 浮躁               贾平凹

贾平凹(1952~
    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S226;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本书以农村青年金锁与小水之间的感情经历为主线,描写了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整个社会的浮躁状态和浮躁表面之下的空虚。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57.fz/face.htm ]点击阅读[/url]

==============================

58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王蒙

王蒙(1934~)
    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从事青年 团的区委会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这时期著有长篇 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 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58.zzbllgnqr/zzb.htm ]点击阅读[/url]

==============================

59 玉梨魂             徐枕亚

徐枕亚
    原名觉,笔名东海三郎、志枕、眉子等。江苏常熟人。早年就读虞南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乡里任教。善韵语、喜作诗,曾参加南社为社员。辛亥革命后,应聘任上海《民权报》新闻编辑,业余为该报附刊撰写《玉梨魂》等长篇小说,风行一时。1914年《民权报》停刊后,任中华书局编辑,主编《小说丛报》,成为鸳鸯蝴蝶派一员健将。后出资自办清华书局,编《小说季报》,不久,以营业不振将书局盘出,回到家乡常熟,潦倒而死。

   《玉梨魂》,1911年出版,全书三十章。鸳鸯蝴蝶派小说代表作。故事主人公何梦霞是无锡某乡绅家的教师,和这一家的年轻寡妇白梨影相爱,但根据封建礼教,梨影不可能再嫁,便介绍她的小姑筠倩与梦霞订婚。但梦霞仍爱着梨影,而筠倩也因婚姻不由自主而郁郁寡欢。不久梨影、筠倩相继夭亡,梦霞遂东渡日本。辛亥革命时回国,在攻打武昌的战役中阵亡。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59.ylh/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60 香港叁部曲         施叔青

施叔青
    台潭彰化人,生长于鹿港,淡江大学外文系毕业,后留美专攻戏剧,获纽约市立大学(CUNY)硕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政大及淡江,现居香港,从事文学创作;二十年来出版长短篇小说甚多,包括洪范版《素细怨》及《韭菜命的人》等五种。此书《她名叫蝴蝶》为施叔青写作计划中《香港三部曲》之一,通过厂泛而精密的资料搜集、检验、分析,作者以不平凡的野心构架起十九世纪香港割让英帝国初期的时窍网点和脉络,凸显出一女牲自内地流落香港之风尘,笔端所及包括当年华人和殖民者的关系,各别的生死遭遇,以及彼此纠缠之命运,略无所遗。
    1978年,香港成为其生命中“第三个岛”,这个“岛民”孕育出一系列“香港传奇”(后结集为《一夜游》、《夹缝之间》两书),以细腻笔调、敏锐触角、鲜活语言来描绘香港五光十色的众生相;该系列小说在海峡两岸均有热烈回响。近年来施叔青致力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曾以年余时间访问大陆具代表性的十五位名作家,这些采访实录后结集为《文坛回顾与前瞻》。
    
    第一部——她名叫蝴蝶
   第二部——遍山洋紫荆
   第三部——寂寞云园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60.xgsbq/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61 京华烟云           林语堂

林语堂(1895.10.3-1976.3.26)
    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61.jhyy/index.html ]点击阅读[/url]

==============================

62 倪焕之             叶圣陶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
  叶圣陶原名时绍钩,生于江苏苏州。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年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期间小学教员倪焕之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迁。他曾经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但在旧势力的阻挠下失败了;他希望在事业基础上建立理想家庭,但妻子沉溺于家务变成了一个旧式家庭妇女;他一度参加大革命,革命失败后在苦闷中死去。小说人物形象很有典型意义,是五四以来颇有影响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62.nhz/index.html ]点击阅读[/url]

==============================

63 春桃               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
    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 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1935年因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不合,去香港大学任教授。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渡而病逝。

    小说讲述30年代的北京城内,一个卑微而倔强女子春桃的恋爱传奇。
    30年代的北方农村,年轻姑娘春桃与李茂结为夫妻,但在新婚之夜被土匪冲散。李茂下落不明,春桃只好独自一人逃难到北平。途中与难民刘向高相识,二人同室栖身,相依为命, 以捡破烂为生。三年后的一天,春桃在街上偶遇沿街乞讨的李茂,始知当年他被抓去当壮丁,后在军阀混战中失去双腿。春桃不忍看他流落街头,便把他领回家。然而,半间破屋,一铺土炕,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又怎么生活呢?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更使人难以忍受。为此,李茂曾与向高私下商定,将春桃“卖”给向高为妻,遭春桃训斥。向高不忍心让春桃过这种尴尬的日子,离家出走。深爱着向高的春桃四处寻找未果,返家后发现李茂上吊自缢,遂将他救下。不久,四处流浪的向高在爱情的驱使下,又回到春桃身边。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63.ct/ct.htm ]点击阅读[/url]

==============================

64 桑青与桃红         聂华苓
 
聂华苓(1925~
    女,美国华裔作家。出生于大陆,湖北武汉人,1949年抵台湾定居并从事创作。1964年,由于《自由中国停刊》事件,聂华苓离开台湾,应聘至美国爱荷华《作家工作室》工作,致力于世界文化交流,1967年更创办国际写作计画,每年邀请世界各地的作家、诗人前往爱荷华大学进修创作。
  自50年代起,聂华苓创作了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中篇小说《葛藤》,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聂华苓短篇小说集》、《王大年的几件喜事》、《台湾轶事》及散文评论集《梦谷集》、《黑色、黑色、最美丽的颜色》、《三十年后──归人札记》与《沈从文评传》等,部分作品亦翻译成多国语文发表,其代表作品为《桑青与桃红》,被列入亚洲小说一百强之中。新著有回忆录《三生三世》。

    小说借女主人公桑青一生两次放逐飘泊,以致最后精神分裂的悲惨遭遇,首次向世人倾诉了海外浪子的"失根"之苦,在艺术上则运用了多种不同于传统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从而使其成为聂华苓最优秀的代表作.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64.sqyth/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65 蓝与黑             王蓝
 
王蓝(1922~2003)
    笔名果之。1922年出生天津,长大于北平,自幼习画,七七战起,走出艺术学校投笔从戎,在太行山与日军战斗,战地岁月丰富了生活体验,充实了创作题材,使他成为杰出的小说家。
  早年于京华美术学院、云南大学毕业,曾任记者、采访主任、总编辑。来台后除创作及写作外,曾任文艺协会常务理事、国际笔会台北分会秘书长、国大代表、中国水彩画会会长等职。
  王蓝先生晚年定居美国,2003年10月9日因心脏衰竭病逝于洛杉矶,享年81岁。

   畅销且长销达50余年的《蓝与黑》,被誉为四大抗战小说之一。全书长达42万言,从1937年抗战到1950年,由天津、北平、重庆、上海,到台湾,作者以孤儿张醒亚,孤女唐琪,千金大小姐郑美庄,二女一男感人的烽火恋,见证大时代。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65.lyh(gg)/lyh.htm ]简介[/url]

 http://www.duxiu.com/book/000/002/370/034/B7440A59DB9053B215D3B77E5647A177.htm试读

==============================

66 二月               柔石

柔石(1902—1931)
    小说家,左联五烈士之一。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1918年入杭州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1925年到北京大学旁听,次年回宁海任县教育局长。1928年到上海从事进步文学活动,曾编辑《语丝》,在鲁迅的支持下创办朝花文学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常务委员和编辑部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被国民党杀害于上海龙华。主要作品有短篇集《疯人》、《希望》,中篇《三姊妹》、《二月》,长篇《旧时代之死》,诗剧《人间的喜剧》等。其代表作有《为奴隶的母亲》、《二月》等。

    写于1929年的《二月》,反映了大革命失败以后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和彷徨。作为主人公的萧涧秋,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到了芙蓉镇以后,面对陶岚和文嫂两个女性,他卷入了痛苦的漩涡之中。现实如四布的陷阱和黑洞,使他寸步难行,甚至无法立身。他同情文嫂的悲惨遭遇,竭尽全力救助她的一家,然而流言四起。孩子病死,文嫂自尽,使他人道的愿望如幻影破灭。聪明而美丽的陶岚爱他,他本可接受这上天的安排,而纫绔子弟钱正兴因看中陶岚而与他死皮赖脸百般纠缠,脆弱的他便落入了悲哀的迷茫之中。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66.ey/coverpage.htm ]点击阅读[/url]

==============================

67 风萧萧             徐 訏

徐訏(1908-1980)
   这是一位曾被称为“鬼才”的教授作家,1937年以中篇小说《鬼恋》成名。浙江慈溪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并继续就读研究生,1936年赴法国留学,得巴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孤岛时期”滞留上海办报及创作,其间完成《吉布赛的诱惑》、《荒谬的英法海峡》、《精神病口才的悲歌》及《一家》四部长篇小说,成为上海最多产的畅销作家。1943年他的作品居大后方畅销书榜首,这一年被出版界誉为“徐訏年。徐是一位主观想象型的作家,其早期作品往往以爱情为经,心理分析为纬,将浪漫传奇的幻境与哲学理念结合起来,构成了先锋与通俗的怪异组合。
    建国后,作家定居香港,60年代先后在新加坡、香港任教,这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彼岸》与《江湖行》等作品。后由台湾正中书局将其种类体裁作品计六十余种统编为《徐訏全集》十七卷。
   
    <风萧萧>是徐訏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演绎着多重角色,他具有浓郁的平民情怀、理想主义者的诗人之梦、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67.fxx/face.htm ]点击阅读[/url]

==============================

68 芙蓉镇             古华

古华(1942~
    出生于湖南省嘉禾县一个小山村,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由于他曾长期生活在五岭山区农村,故对乡镇风俗很为熟悉。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木屋》等5部、中篇小说《浮屠岭》等10部、长篇小说《芙蓉镇》第2部。其中《爬满青藤的木屋》获1981年全国短篇小说奖,《芙蓉镇》是他的长篇力作,获首届矛盾文学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68.frz/face.htm ]点击阅读[/url]

==============================

69 地之子             台静农

台静农(1903-1990.11.9)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安徽霍丘人,曾用笔名青曲、闻超、孔嘉、释耒等。中学时代热爱文学,后到北京大学文学系旁听,又转该校国学研究所半工半读。他是未名社的主要成员。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地之子》。早年也写散文,散见于《莽原》杂志上。
   抗日战争爆发前,曾任教北京辅仁大学、山东大学等。抗战期间在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中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赴台北市,但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1949年以后因周围环境缘故,以潜心教育.钻研学问和书法创作为主,成为一名成就斐然的教育家.学问家和书法家,间或撰写散文,1988年出版了杂文专集《龙坡杂文》,晚年的作品里怀旧之情溢于言表,蕴藏着对中华大地的一往情深,文笔炉火纯青,恬淡的风格反衬了感情的奔放,格外感人。身后第三年(1992年)有文集《我与老舍与酒》问世。其一生的文学成就日益得到普遍肯定。

   小说被鲁迅称为“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69.dzz/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70 城南旧事           林海音

林海音(1981~2001)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城南旧事》描写2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快乐的一家,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复杂的情感。《城南旧事》包括了五个短篇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 它们分开来是独立的故事,合起来则可视为作者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长篇小说。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70.cnjs/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71 古船               张炜

张炜(1956年11月~
    生于山东龙口;原籍山东栖霞人。1980年发表小说,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作品获得多项文学奖,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怀念与追记》、《我的田园》、《家族》、 《拍慧》等。中篇小说《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散文《融入野地》等,曾引起热烈反响。
  1993年发表《与大学生的马拉松长谈》,主要收录与大学生的对话实录,曾引起热烈反响。
  现已在国内和海外出版单行本30余部。
  1984年7月起,任山东省作协会专业作家;1993年起,担任中国国际徐芾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

    故事的时间跨度有40年,是从改革开放的80年代回溯40年代的胶东土改乃至“大跃进”、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描写了洼狸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深刻揭示了家族观念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巨大影响及对新中国发展的羁绊等问题。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71.gc/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72 酒徒               刘以鬯

刘以鬯
    原名刘同绎,字昌年;1918年12月7日生,祖籍浙江镇海。1941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曾在重庆、上海、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任报纸、杂志编辑、主编。
   1994年,为香港临时市政局“作家留驻计划”第一任作家。1985年1月至2000年6月,任《香港文学》月刊总编辑。现为香港作家联会会长。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72.jt/face.htm ]点击阅读[/url]

==============================
73 未央歌             鹿桥
 
鹿桥(1919~2002)
    本名吴讷孙。旅居美国的华裔东方艺术史教授,毕业于西南联大。
    于1945年写就《未央歌》一书,1959年正式出版,即风靡华人世界,在台湾被称之为大学生必读之书,学生人手一册,书中人物小童、伍宝笙、大余、藺燕梅等成为永恒的话题。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捧着这本书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
    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先生的书在大陆直到现在都没有出版,先生之名更不为大多数人所知。

    这部小说,以西南联大和昆明为背景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青年学生的生活。故事中的主角们是一群天真年轻的大学生,由他们交织发展出一段属于年轻日子的爱情。作者鹿桥把一个人分成四个人来作主角,是为了让主角有机会施展出混身解数!配角们都是把这四个人联系在一起。伍宝笙是理学院的,童孝贤与她同在生物系。余孟勤是文学院,蔺燕梅也是,可是她在外文系。她一阵子因为爱求学而爱摹余孟勤,可是嫁给他的是谁也觉得合适的伍宝笙。小童追随着两位爱护他的年长同学,却得到蔺燕梅的默许。从先进到后生,两对年轻男女代表一个奋力上进的学生的四部份。彼此互相为至友、为畏友、有爱有怨、有笑有泪。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73.wyg/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74 沉重的翅膀         张洁

   张洁,女,1937年生于北京,随母亲而不是随父亲祖籍辽宁抚顺章党区下哈达村。
   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
   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作家。是全国第一个获得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三项国家奖的作家,并创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纪录。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这是第一部反映改革初期生活的长篇小说,正面描写了工业建设中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热情歌颂了党的11届3中全会的正确路线。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74.czdcb/face.htm ]点击阅读[/url]

==============================

75 果园城记           师陀

师陀(1910.3.10—1988.10.7)
    原名王长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河南祝县人。192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九一八事变发生,即参加反帝大同盟,进行救亡宣传工作。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遂长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上海。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写于这个期间。他还写有长篇小说《结婚》等。1946年后相继任过上海戏剧学校教员、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辑,写过电影剧本。建国以后,他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到河南、山东、东北各地访问,写下的作品主要收人《石匠》集中。1957年至今一直是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60年代初期,曾专注于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发表了剧本《西门豹》、《伐竹记》和小说《西门豹的遭遇》等,颇得好评。
   师陀的作品深沉淳朴,擅长描摹世态人情,刻画社会风习,有时带着诙谐与揶揄的情趣,却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与沉郁的情调。文笔纤细,叙述简约,笔锋蘸满了感情,善于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他的作品虽然缺乏强烈的时代精神,但对于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与憎恶,对卑微小人物的同情,跃然纸上。早期作品较多地取材于农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后逐渐转向描写城市的中层社会。在创作上对于作品艺术风格与意境的追求,怀着浓厚的兴趣。有些作品虽然对旧社会进行了揭露与控诉,但未能深入地发掘社会黑暗的根源。
 
  本书介绍了作家师陀所作的短篇小说17篇。独具风格和特色,紧扣时代脉搏,值得一阅。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75.gycj/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76 人啊,人!         戴厚英

 戴厚英(1938年3月~1996年8月)
     安徽颖上县人。1956年,考进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革中曾与著名诗人闻捷相恋,并因此受到迫害,后者愤而自杀。文革后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任教,并在此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诗人之死》(1982年出版)、第二部小说:《人啊,人!》(1980年年底出版)。
   戴厚英曾经是一位文坛上有争议的人物,对她的大规模批判有两次:第一次开始于《人啊,人!》出书之后的1981年,第二次是在“清污”运动的1983年。但在不同于文革的新环境中,批判反而使作家的创作更加受人关注。她的《人啊,人!》曾重印10次,总印数不下于百万册;而且被译成了英、法、德、俄、意、日、韩等许多语种。《诗人之死》也翻译到国外。与此同时,她知识分子三部曲的第三部:《空中的足音》及《流泪的淮河》三部曲的前两部:《往事难忘》和《风水轮流》等作品也先后问世。从40岁开始写《诗人之死》到58岁遇害,短短18年创作生涯中,她一共出版了7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两部散文随笔集,半部自传,还有一些未出版的遗稿。
   1996年8月25日,戴厚英于家中被求助于她的乡人杀害。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把我从黑暗引向光明。我明白了,不论是人、是鬼,还是神,都被历史的巨手紧紧地抓住,要他们接受实践的检验。都得交出自己的帐本,捧出自己的灵魂。都得把双手伸在阳光下,看看那上面沾染的是血迹还是灰尘。我微如芥末。但在历史面前,所有的人一律平等。帐本要我自己去结算。灵魂要我自己去审判。双手要我自己去清洗。上帝的交给上帝。魔鬼的还给魔鬼。自己的,就勇敢地把它扛在肩上,甚至刻在脸上!
     于是,我开始思索。一面包扎身上滴血的伤口,一面剖析自己的灵魂。一页一页地翻阅自己写下的历史,一个一个地检点自己踩下的脚印。
     终于,我认识到,我一直在以喜剧的形式扮演一个悲剧的角色:一个已经被剥夺了思想自由却又自以为是最自由的人;一个把精神的枷锁当作美丽的项圈去炫耀的人;一个活了大半辈子还没有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人。”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76.rar/index.html ]点击阅读[/url]

==============================

77 黄金时代           王小波

王小波(1952~1997)
    出生于北京,并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其后,王小波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再学电脑,于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0年,他与李银河结婚。1995年,王小波的成名作《黄金时代》被查禁,甚至不准在国营的新华书店摆卖,可是却受广大的读者和文学评论家赞赏。1997年4月11日在北京因心脏病猝死的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兼卡夫卡英,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其成名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誉甚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更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77.hjsd/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78 狗日的粮食         刘恒

刘恒(1954—
    原名刘冠军。北京人。曾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及中学。1969年人伍,在海军部队服役6年。退伍后在北京汽车制造厂当装配钳工4年,1979年调北京市文联,任《北京文学》编辑。1977年发表处女作《小石磨》。1986年发表小说《狗日的粮食》开始引人注目,获1985—198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著有长篇小说《黑的雪》、《逍遥颂》、《苍河白日梦》等,中短篇小说《伏羲伏羲》、《白涡》、《虚证》、《教育诗》等,已出版小说集《虚证》、《连环套》、《白涡》等。他的作品偏重写实,对中国农村情况与农民生活有深刻的了解,但描写中时带现代主义的色彩,擅长心理分析。以各种人物灵魂的骚动展示人性的本相,从原始欲望出发探求人的命运。《狗日的粮食》这类作品关注最低的生活欲求,成为80年代未:“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78.grdls/grdls.htm ]点击阅读[/url]

==============================

79 棋王         张系国

张系国(1944—)
    电子计算机专家,小说家。笔名有三等兵、域外人、白丁、醒石等。原籍江西省南昌市,1944年生于四川省重庆市。1949年随父母去台湾。1961年毕业于新竹中学,由于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台湾大学电机系。19岁那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萨特的哲学思想》,这是摘译自蒂桑所著的一本有关萨特书中有关哲学思想的部分。1966年去美国留学,入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电机系,两年半后,取得博士学位。现旅居美国,曾任华生研究员,曾任教于康奈尔大学及伊利诺大学,现任伊利诺理工学院电机系主任。1988年底曾返大陆访问。
  
   《棋王》以一天才儿童的奇幻遭遇为经,以70年代经济刚起飞的台北为纬,深入描写想象世界的幽玄和现实社会的波谲,人生百态,淋漓尽致。张系国自认这是他写作以来最满意的长篇小说。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79.qw/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80 赖索               黄凡

    黄凡,原名黄孝忠,台北市人,1950年生。毕业于台湾中原理工学院工业工程系。曾在贸易公司和食品工厂任职。他在读高中以前,就喜欢阅读武侠小说和爱情小说;上高中以后,开始阅读罗曼·罗兰、杜斯妥也夫斯基、海明威等人的作品;上大学后,他深深喜爱德国的鲍尔、美国的索尔·贝娄的小说,并经常阅读和研究这些作品,深受这些作品的影响。特别是索尔·贝娄的《何索》(Herzog)对他影响更大。他的作品曾获1979年度第二届《中国时报》文学奖首奖、1980年度第三届《中国时报》文学奖、第五届《联合报》短篇小说奖、1981年度第六届《联合报》短篇小说推荐奖及中篇小说奖。1981年,英文版大英百科全书年鉴推许黄凡为80年代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家。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赖索》、《自由斗士》、《大时代》、《零》,长篇小说《天国之门》、《伤心城》、《反对者》,散文集《黄凡的频道》,杂文集《黄凡专栏》等。

  〈赖索〉是80年代台湾文坛的惊天一吼,其声声的嘲讽与戏谑,掀起“政治与都会文学”创作风潮......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80.ls(gg)/ls.htm ] 简介[/url]

==============================

81 妻妾成群           苏童

    苏童,男,生于1963年1月,江苏苏州人。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担任《钟山》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其中中短篇小说集七部,长篇小说二部。《妻妾成群》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颂莲由一个女学生变成陈家四姨太,渐渐溶入陈家大院的争风吃醋中,目睹陈家女人的一个一个的悲惨命运,最颂莲自己也变成了疯子,作者以沉重的笔调记叙了一个封建大院里的恩恩怨怨,明争暗斗,“大红灯笼高高挂”正是由该作改编而来。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81.qqcq/index.html ]点击阅读[/url]

==============================

82 霸王别姬           李碧华

     李碧华,出生、成长于香港,任职记者(人物专访),电视编剧、电影编剧及舞剧策划。其中电影作品有:《父子情》、《胭脂扣》、《霸王别姬》、《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秦俑》、《川岛芳子》、《诱僧》、《青蛇》等。虽屡获国际奖项,却如已泼出去的水,只希望最好的作品仍未写就。 专栏及小说在中港台新马等报刊登载,并结集出版五十多本。 多国译本已印行。 美国WILLIAM MORROW出版社拥有部分小说中语言以外世界版权。 本人认为人生所追求不外“自由”与“快乐”,作风低调,活得逍遥。

    《霸王别姬》通过饰演虞姬的演员程蝶衣和饰演楚霸王的演员段晓楼以及一个妓女之间的三角感情纠葛,反映了新旧社会灾难深重年代的梨园血泪和梨园风气,其纵深的历史感及对人的命运的高度关注,成为亮点。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82.bwbj/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83 杀夫               李昂

李昂(1952—)
    台湾当代著名小说家。原名施叔端,台湾彰化鹿港镇人,台湾著名现代派作家施叔青之妹。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哲学系毕业,美国奥立冈大学戏剧硕士,后任教。17岁发表处女作《花季》,涉及性意识性心理的禁区,从此其作品多以两性关系为题材,深入探讨妇女命运、人性的解放及其与社会文化道德的关系等问题。著有小说集《混声合唱》、《鹿港故事》、《人世间》、《她们的眼泪》、《爱情试验》,中篇小说《杀夫》(1983年,成名作,自此李作成为畅销书的一部分)、《暗夜》,长篇小说《迷园》,专栏集《外遇》、《女性的意见》等。李昂的求学时期恰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台湾西化时期,因此其作品中有强烈的西方现代意识,被视为台湾“新世代”代表作家,在评论界,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作家。
 
   一对住鹿城北角陈厝的夫妇,男陈江水,40多岁,以杀猪为业,妻陈林市,年20余。×日陈林市突然以丈夫杀猪用的屠刀,谋害亲夫,肢解尸体,将尸体斩为8块,装置藤箱中企图灭尸...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83.sf/index.html ]点击阅读[/url]

==============================

84 楚留香             古龙

    古龙,原名熊耀华,生于1937,卒于1985.9.21,由肝硬化引起食道静脉瘤破裂。原籍江西,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外文系。古龙为人豪爽洒脱,嗜酒如命,爱交朋友,乃性情中人。古龙被称为武侠小说四大天王中的怪才,它的小说情节奇.险.怪.变。他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初入江湖):没有突破传统武侠小说束缚,有<苍穹神剑>.<孤星传〉等。 中期(探索创新):逐渐探索自己的风格,有<武林外史>.<铁血大旗>等。 后期(终成宗师):形成独特的文风,有<多情剑客无情剑>.<楚留香>.<欢乐英雄>等。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84.clx/index.html ]点击阅读[/url]

==============================

85 窗外               琼瑶

   琼瑶,原名陈喆,1938年出生于四川,后随家人来到台湾。琼瑶是言情小说界名家,在华人读者中享有盛名。

    “有房子就有窗子,”她微笑的想:“有窗子就有人,人生活在窗子里面,可是窗外的世界比窗子里美丽。”她仰头看了看天,眼睛里闪过一丝生动的光采。
     他们拥抱着, 江雁容小小的身子在他怀里抽搐颤抖,苍白的脸上泪痕狼籍, 康南捧住她的脸,注视她消瘦的面颊和憔悴的眼睛,感到不能抑制的痛心,难道师生之恋是那么罪无可...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85.cw(qy)/index.html ]点击阅读[/url]

==============================

86 沉默之岛           苏伟贞

    苏伟贞,广东番禺人,1954年生。台湾政治作战学校影剧系毕业。 现为联合报读书人版主编。 崛起于70年代末期,题材多写痴男怨女的爱欲纠缠,以冷眼观摩世路人情,凄切清厉,引人注目。尤其对女性献身及情欲书写有深切的反思,凸显她独特的美学观照。而后并扩及迟暮将军、囹圄牢狱、眷村儿女等议题,以「现代主义」的若干技法处理传统主题。《沉默之岛》是她有意识探寻新形式的力作,探勘女性情欲流淌、永不确定的抽象本质。

   在沉默中了解完整。两位女主角都叫晨勉,她们把社会的约束和规范一一打破。“性”在此成为她们自身的一种需要、一种目标,一种与外界的沟通管道,或甚至一种表现或证实自身存在的方式。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基本原因,还涉及人的心灵与身体的关系,并强调身体如何控制心灵。
   晨勉曾问另一个晨勉:“你要你这个人生吗?”另一个晨勉沉默。于是,她们在自我放逐中被动流浪,一样地面对宿命的恍惚和神秘……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86.cmzd/face.htm ]点击阅读[/url]

==============================

87 白发魔女传         梁羽生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1924年4月5日出生(证件标明日期为1926年4月5日,误)原籍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梁羽生出身世代书香门第,家中很有一些产业,算得上是一个富户。他家在乡下,地近瑶山,是游览的好地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梁羽生熟读古文,好弄词章,经常填词作赋,一抒情怀。
  1943年,广州一些学者避难来到蒙山,梁羽生便拜史学家简又文教授为师,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抗日战争胜利後,梁羽生进广州岭南大学读书,学的专业是国际经济。毕业後,由於酷爱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史,便在香港《大公报》(一说是《新晚报》)作副刊编辑。1949年以後定居香港,现侨居澳大利亚悉尼(一名雪梨)。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一剑西来,千拱列,魔影纵横:问明镜非台,菩提非树,境由心起,可得分明?
    是魔非魔?非魔是魔?要待江湖后世评!且收拾,话英堆儿女,先叙闲情。
    风雷意气峥嵘,轻拂了寒霜妩媚生。叹佳人绝代,白头未老,百年一诺,不负心盟。短栽花,长诗佐酒,诗剑年年总忆卿。天山上,看龙蛇笔走,墨泼南溟。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87.bfmnz/index.html ]点击阅读[/url]

==============================

88 古都               朱天心

    朱天心,山东人,1958年3月生于高雄凤山。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主编“三三集刊”,并多次荣获时报文学奖以及联合报小说奖,现专事写作。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方舟上的日子》、短篇小说集《昨日当我年轻时》、短篇小说集《台大学生关琳的日记》、短篇小说集《我记得……》、中短篇小说集《古都》等。

   从最繁华的所在挖掘最含量的废墟,在有限的都会空间内,她幽灵般穿刺于断层之间,看出罅痕裂缝,看出断井颓垣。朱天心的老灵魂寻寻觅觅,日暮途穷,终陷于堤外沼泽之地。桃花源远矣,但见时间的逐客,历史的遗民徘徊历史的遗民徘徊“江”畔。不再记得,不再想起,修路幽蔽,道远忽兮。“这是哪里?...你放声大哭。”老灵魂这回真是老了。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88.gd/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89 尹县长             陈若曦

陈若曦(1938~)
    本名陈秀美,1938年生,台湾台北市人,大学时期即开始写作。台大外文系毕业后便赴美进修,美国约翰霍甫京斯大学写作系硕士,为“现代文学”创办人和编辑之一。台大毕业后赴美留学,进马里兰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系,获硕士学位。文革期间曾回归大陆,离开大陆后,以大陆经验为背景的作品,使他成为受瞩目的作家。曾创组“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当选首任会长,中央大学驻校作家,现任中央大学和慈济医学院兼任讲师。曾获中山文艺奖、联合报特别小说奖、吴三连文艺奖、美国图书馆学会1978年书卷奖、吴浊流文学奖、福州中篇小说选刊荣誉奖。

  台湾文坛第一本深入大陆、打破政治禁忌的小说,篇篇俱为短篇小说精品。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89.yxz/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90 四喜忧国           张大春

     张大春,又名大头春,生于1957年6月14日台北市,籍贯山东省济南市,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中文研究所硕士。曾经担任过《中国时报》人间副刊编辑、撰述,《时报周刊》编辑、电视节目主持人,现专职写作。

    《四喜忧国》于1987年发表后,被誉为张大春“黑色幽默”的代表作。故事中的主人公朱四喜,他是一位极为爱国,但身份渺小、知识不多、且生活艰难的退伍军人。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90.sxyg/sxyg.htm ]点击阅读[/url]

==============================

91 喜宝               亦舒

    亦舒,原名倪亦舒,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五岁時到港定居,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1973年,亦舒赴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課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电视台编剧。现为专业作家,并已移居加拿大。另有笔名梅峰、依莎贝和玫瑰等。兄长是香港作家倪匡。

    富家女勖聪慧热情地邀请刚认识的剑桥高材生——姜喜宝,参加自己的订婚家宴,是有意制造机会以撮合她和哥哥勋聪恕。在家宴上,聪慧的父亲勋存姿,为喜宝的才智、谈吐以及美貌所征服,于是也向喜宝展开追求。喜宝在其父亲、儿子的双双夹击下,非常现实地选择了父亲,于是她得到了想得到的一切,甚至更多。喜宝做了勖存姿的女人后,虽然得到了金钱与物质上的满足,但却耐不住感情与生理上的寂寞和空虚,她需要更为实在的爱情和属于自己的生活。勖存姿发现喜宝另有所爱,竟冷酷地当着喜宝的面,枪杀了她的男友。喜宝绝望了,但她怎么也逃不脱勖存姿的牢笼。
    几年后,勖存姿去世,喜宝变成最富有的女人,但她明白,她得到了金钱,却失去了一切,青春、爱情、生命力……。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91.xb/index.html ]点击阅读[/url]

==============================

92 男人一半是女人     张贤亮

    张贤亮,男,江苏盱眙县人,1936年12月生于南京。1955年中学毕业后至宁夏银川干部文化学校任教。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月刊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列为右派,遂遭受劳教、管制、监禁达十几年,其间曾外逃流浪,讨饭度日。1979年9月获平反,1980年调至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社任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1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世界上最可爱的是女人。但是还有比女人更重要的,女人永远得不到她所创造的男人!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92.nrdybsnr/index.html ]点击阅读[/url]

==============================

93 将军底头           施蛰存

施蜇存(1905-2003 年11月19日)
    30年代著名小说家,其创作曾被呼之为“新感觉派”,作家也被归入与刘呐鸥、穆时英并列的“海派”。但确实地说,他当时的作品称为“心理分析小说”更为恰当,代表作包括以都市为背景的《梅雨之夕》及以历史为背景的《将军底头》等。他曾评价自己的小说“把心理分析、意识流、蒙太奇等各种新兴的创作方法,纳入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轨道”……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93.jjdt/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94 蓝血人             倪匡

    倪匡,原名倪聪,字亦明。1935年生于上海,原籍浙江镇海。
    1957年到港,最初在染厂里做杂工,并开始投稿《真报》,后被《真报》录用,任职助理编辑及杂役,同时用笔名“衣其”写专栏。偶然的机会,开始用笔名“岳川”为《真报》写武侠小说,并逐渐由业余写作转为职业写作。
    倪匡离开《真报》后,转为《新报》写稿。早期作品包括《女黑侠木兰花》、《浪子高达的故事》、《神仙手高飞的故事》以及《六指琴魔》、《五虎屠龙》等武侠小说。
    倪匡后来又以“岳川”、“倪匡”、“沙翁”等笔名为《明报》写武侠小说和杂文。
    60年代初,在查良镛(金庸)的鼓励下,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科幻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
    60年代末,武侠影片大行其道之际,转而从事剧本创作。10多年间,所写剧本不下数百部,代表作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
    70年代中期以后,又回到科幻小说的创作道路上,并在东南亚等地区引起很大反响,获得成功。《卫斯理系列》便是他的代表作。
    倪匡先生的作品范围极广,包括武侠、科幻、奇情、侦探、神怪、推理、文艺等各类型的小说及杂文、散文评论、剧本等。
    金庸评价倪匡先生为: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

    “到日本去旅行,大多数人的目的地是东京,而且是东京的银座。但是我却不,我的目的地是北海道,我是准备到北海道去滑雪和赏雪的。世界上有三个赏雪的最好地方:中国的长白山,日本的北海道,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
  我在北海道最大的滑雪场敖近的一家小旅店中,租了一个套房。我的行踪十分秘密,根本没有人知道我是什么人,这间小旅店,在外面看来,十分残旧,不是“老日本”,是绝不会在这里下榻的,但这里却有着绝对静谧的好处,包你不会碰到张牙舞爪,一面孔到东方来猎奇的西方游客。”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94.lxr/index.html ]点击阅读[/url]

==============================

95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趼人

     吴趼人,即吴沃尧(1866—1910),字小允,又字茧人,后改趼人,广东南海人。因居佛山镇,别号我佛山人。出身没落的官宦世家。早年至上海谋生,就职于江南制造局,常为日报撰文。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新小说》,即应约写小说。后赴汉口主《楚报》笔政,但因该报乃英人所办,故“华江禁约”运动(1904)起后,即愤然辞职。    
     1903年4月,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开始在《世界繁华报》上连载,一个月后,李伯元的好友,才华模溢的报人吴趼人告别报界,投身于小说创作,10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开始在《新小说》杂志上连载,引起巨大的轰动。
  
     与《官场现形记》一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也是一部暴露、谴责、讽刺、痛斥现实的作品,所不同的是,李伯元的目光紧盯着官场,而吴趼人描摹揭露的对象则是“中国群治之现状”。在一百零八回的篇幅中,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封建末世社地行将崩溃的历史画卷。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典型地反映了吴趼人小说的艺术风格,笔锋凌厉,讽刺辛辣,风发泉涌,庄谐杂陈,由于吴研人感情激忿,嫉恶如仇,不免在描写上尽量夸张,失实溢恶,这是小说的缺点。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95.20nmdzgxz/index.html ]点击阅读[/url]

==============================

96 活着               余华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浙江海盐人。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5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国外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

  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96.hz/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97 冈底斯的诱惑       马原

     马原,男,1953年出生于辽宁锦州。1982年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西藏。当代知名作家,先锋派的开拓者之一,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著有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现居上海。

    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 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悍的藏族神猎手穷布被人请去猎熊,结果发现的是喜玛拉雅山雪人;探险者陆高认识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央金,央金却意外地死于车祸;陆高和姚亮去看“天葬”,可遭到天葬师的拒绝,以及生性好幻想的弟弟顿月和老实木讷的哥哥顿珠传奇般的生命历程。小说以冈底斯山作为人和事遥远的背景,叙述了西藏迷人的景致与神奇的风俗,展示了充满魅力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氛围。
    作品有几个方面引人注目。
    首先,作者对西藏生活的表现,不注重外部世界影响下的变化,而着眼于藏民的基本生存状态,如狩猎、放牧、天葬等;着意突出西藏那被宗教气氛包围的神话般的世界,诸如不许外人参观的天葬、雪夜中的温泉景观、高耸于沼泽地的巨大羊头形石块等。这个神话般世界与西藏自然景色的原始荒凉、神秘奇丽相一致,也与藏民生活的粗犷传奇相谐调,从而完整地构成了独特的“初民的世界”。
    其次,为了与这个神秘的世界相契合,作者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方式。几个故事没有什么关联,它们单独成立又串连在一起;故事线索也不很明确,往往突如其来,倏然而去;事件常常没有确定的时间、地点,或者在过程上或者在结果上进行省略;虽然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但又无通常小说中的烘托、渲染与人物形象的着意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被更强烈的具象性和更深邃的偶然性所推动、一方面展开变幻无穷的叙述层次,一方面又显露出神秘莫测的故事内核。
    作品从头至尾没有统一的人称,没有贯穿的人物,而是不停地转换人称。在叙述老作家时使用第一人称直叙,在叙述穷布时使用第二人称转述,在叙述姚亮、陆高看天葬的经历和顿月、顿珠兄弟的故事时,又采用正面叙述方法。探险者陆高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个人经验的延伸,同时又是整个故事的主要视角。这种把作者——叙述者——人物交揉循回的扑朔迷离的叙述方式,打破了读者阅读时的惯性与期待,造成间离效果,从而对作品内容作出清醒、理性的判断。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冈底斯的诱惑》是当代小说叙事革命的一次有益尝试。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97.gdsdyh/face.htm ]点击阅读[/url]

==============================

98 十年十意           林斤澜

    林斤澜,浙江温州人。1923年6月1日出生于温州百里坊八仙楼口,1937年追随刘英、粟裕,在粟裕任校长的“闽浙抗日干部学校”学习,不久转入温台地区的地下斗争。1941年到重庆,后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读书,师从郑君里、焦菊隐、张骏祥、史东山、许幸之、戴爱莲、叶浅予等。1946年潜入台湾进行革命工作。1950年进北京,先在北京人艺,次年转入北京市文联。出版剧本集《布谷》。自己发现写剧本不合秉性,遂开始小说创作。出版《春雷》、《山里红》、《飞筐》。《台湾姑娘》是林斤澜的成名作。1962年北京三次召开“林斤澜作品讨论会”,全由老舍先生主持。冰心认为林斤澜“有心作杰”,对林斤澜的创作给予高度评价。
    新时期林斤澜出版小说集、散文集十多部,代表作是描写浙江温州为背景的小说集《矮凳桥风情》和以文革为背景的小说集《十年十癔》,以及系列小说《门》和《去不回门》等。他还主编过《北京文学》,鼓励新锐,培养新人,回归文学本体。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098.snsy/index.htm ]点击阅读[/url]

==============================

99 北极风情画         无名氏
 
    无名氏,原名卜宝南,后改名卜乃夫,又名卜宁。原籍江苏扬州,1917年1月1月日出生于江苏南京,40年代他的学情小说《北极风画》、《塔里的女人》风糜一时,令万千青年洒泪。书籍一版再版,生命力久而作品还有青春爱情自传《绿色的回声》,散文集《塔里·塔外·女人》随想录《淡火鱼冥思》等数十种。80年代初定居台湾。

《北极风情画》主要是描述一位韩国裔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军官林在流亡苏俄时同一位波兰裔苏俄少女奥蕾利亚之间的哀婉的爱情故事...

[url=http://wangdaning.sina.net/099.bjfqh/face.htm]点击阅读[/url]

==============================

100 雍正皇帝          二月河

二月河(1945-- )
   本名凌解放。1945年生于山西省昔阳县。1968年入伍,1978年 转业至南阳。 40岁开始创作生涯。主要作品有《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等系列小说。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河南分会理事。

 [url= http://wangdaning.sina.net/100.yzhd/index.html ]点击阅读[/url]
===============

在线阅读未找到全部原文的:

21.家变* 王文兴

22.马桥词典*

35.异域  邓克保(柏扬)

43.艳阳天*  浩然

46.星星月亮太阳*  徐 速

47.台湾人三部曲*  钟肇政

49.旋风  姜贵

51.我城*  西西

56.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於梨华

65.蓝与黑*  王蓝

75.果园城记*  师陀

80.赖索*  黄凡

88.古都*  朱天心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一下,贴出来共享。

===================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合集  33MB

很漂亮的电子书,字体大小可调,值得收藏。

下载地址

http://www.book118.cn/soft/softdown.asp?softid=2940

看了一遍电子书,发现其中补充了在线阅读中的一些缺少部分:

22.马桥词典  韩少功

35.异域  邓克保(柏扬)

49.旋风  姜贵

电子书中仍旧缺少全文的:

21、家变 王文兴
43、艳阳天 浩然
46、星星·月亮·太阳 徐速
47、台湾人三部曲 钟肇政
51、我城 西西
56、又见棕桐,又见棕搁 於梨华
65、蓝与黑 王蓝
75、果园城记 师陀
80、赖索 黄凡
88、古都 朱天心


网上的东西都有时效性,存起来慢慢看,呵呵。

=========================

特别感谢那位老wang虫子网友,为我们提供了很精美的阅读材料。

作者简介是我在网上多处搜来的,不对之处请及时指正,以免误传。

标签: 文学   . 分类: 文学 所属版块: 文学 分享到和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