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batis的association:找回你的幸福感(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34:07

“忘不了”

我们总是渴望美好的恒常不变,也情愿相信一切都可以如旧。但事实上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这种以假当真的错误讯息、观念和假设,建构出生命的脆弱和不安——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自杀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了,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实!在自杀的这部分人群当中,有很多人是因为“忘不了”。

忘不了是什么?忘不了就是“执着”,执着于过去的感情、过去的权利、财富、地位,执着于过去的美貌等等,执着于昨天的旧梦,而不愿意面对当下。我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

有位外国的女明星被警察逮到酒后驾车,警察问她的年龄,她回答“30岁”。

过了十年后,这位电影明星因类似罪状被告上法庭,同样也称自己的年龄是“30岁”。办案的法官就认出了她,就问她:“怎么可能呢?十年前你说你30岁,怎么现在你还是30岁?”这位已过气的明星为了压过法官的气势,眨眨她的假睫毛说:“阁下,我已经被提醒了好几次:在法庭前不能更改证词,所以我已经告诉过你我30岁了,这次也决不会改变的!”

这个笑话暴露了很多女人在面对逝去的美丽时光时的心理:情愿让自己和别人忘记自己的年龄,希望自己永远年轻,不愿面对现实。

“忘不了”其实就是执着放不下,就是不能面对无常真相,看不透人生,看不清自己,所以总是怀念着过去,对过去念念不忘或耿耿于怀,忘不了就容易产生抱怨、悔恨、嫉妒、忌恨等,就产生烦恼心和痛苦心。《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能真切地把握现在,好好地活在当下,人的烦恼就会少很多。

有一个老和尚,挑着一担装满绿豆汤的瓷壶赶路,不小心摔了一跤,瓷壶掉到地上,摔得粉碎,这个老和尚爬起来,却若无其事地继续往前走。

这时,有一个人急忙赶过来说:“老和尚,你不知道你的壶已经摔碎了吗,绿豆汤已经洒了一地了?”

“我知道。”老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

“那你怎么不转身看看呢?”

老和尚说:“壶已经碎了,汤也流光了,我转身又能怎么样?”

大家能领悟老和尚这句话所透漏的智慧吗?“壶已经碎了,汤也流光了,我转身又能怎么样?”,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一定不要紧抓不放。我们可以吸取昨天失败的教训,可以让昨天的挫折变成今天的经验,但是千万不要把昨天的悔恨留到今天,带到明天,这样我们才能轻松上路,才能活得潇洒自如。

五、找回你的幸福感

佛法的智慧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是自己给自己找烦恼。快乐、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前面的12个字,轻轻一转,转为“放得下、想得开、看得透、忘得了”这12个字就可以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我们要如何做才能把自己的凡夫心修炼为一颗智慧的真心,从而获得人生的幸福呢?以下的二十个字就能帮你找回幸福感——“打些禅坐、说些禅话、听些禅音、用些禅心、做些禅事”。

 

1、打些禅坐

坐禅,或者叫打坐、静坐,它可以帮助我们通过静态的身心训练,学习放下种种紧张、不安、焦虑的情绪,用正确的方法用功坐禅,可使身心放松、安定,妄念渐渐减少。

对现代人来说,坐禅也是一种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每天抽出二十到三十分钟来做练习,通过静坐和呼吸来调身、调息、调心,让身心在宽阔的意境中得到清净,在自由的呼吸间得到休息,从而恢复身心能量,滋养心灵。

当年随佛陀出家的比丘们每天晚上都要禅坐,佛陀告诉他们:“打坐犹如农夫种田,下到田地先要犁田,然后才能灌溉耕作,最后终于能够播种。而后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待果实成熟,农夫才能收割。坐禅也要如同农夫耕田,循序渐进,不急不慢,功夫用上了,自然神力渐增,如此必能长久持续。”可见,坐禅也是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建议大家在修习坐禅前最好能找到一位有经验的老师来指导自己,以免自己走上歪路而不得益。

 

2、说些禅话

接下来是“说些禅话”。这里的禅话不是我们出家修行人打的禅语,说的禅话,而是指人们在生活当中,如何运用智慧,用美好、美妙的语言来和谐人际关系,从而让自己和他人在生活中获得快乐和幸福。

说禅话,就是要说欢喜的话,说真实的话,说谦虚的话,说利人的话。

说欢喜的话。佛教修行四摄法中有“爱语”一项,就是告诉我们说话要圆融,要照顾他人的感受。爱语是慈心的体现,能够带给人欢喜、信心、希望,说这样的话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像一阵春风,给人带来一阵清新,自然就成为处处受欢迎的人。

说真实的话,本来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说真话、说实话可能算是比较稀有的了,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说假话、说套话、说阿谀奉承的话,说华而不实的话。语言是心灵的外现,语言和心灵亦相互成就。以心成言,以言修心,把语言做为修行的一种方式,不乱说话,说真实的话,才有希望体悟生命的实相,接近真理。

佛陀面对生命的真相,所谓“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陀是实事求是者,所以佛陀最终获得了生命的大解脱,并告诉了我们很多离苦得乐的方法,首先就是要我们面对实相,说真话,不要为了小利而欺骗自己、欺骗别人。不过这个说实话也要讲究方法,要随顺众生地说,要谦虚、要利人为本,要说让人欢喜的话,这并不矛盾,但是需要智慧才可以说得好——既说实话又让人欢喜。

我曾经看到过一段话,说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第一就是要做到“口中有德”, “口中有德”怎么讲呢?这一段非常好,我跟大家分享一下:

有事,轻轻说;没事,听别人说;好事,赶快说;感恩的话,要常说。

小事,幽默地说;大事,有调理地说;听来事,不传说;伤心的事,看人说。

道歉的话,要先说;鼓励别人的话,尽管说;关怀的话,请多说。

没发生的事,不要预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比较的话,不能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开心的事,看场合说;没把握的事,不一定要说;争辩的事,忍住不说;危险的事,大声地说。

别人的隐私,不必说;自己的事,先听自己怎么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说。

落井下石的事,不该说;否定别人的话,不可以说;抱怨的话,说了也是白说。

自己得意的事,没什么好说;损人不利已的话,干嘛说;直话直说不叫直心,叫伤人的心。

 

3、听些禅音

第三是要“听些禅音”

这里的“禅音”并非是指“禅的音乐”,而是说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把一切声音都转化为微妙的声音——要能把辱骂的声音转为慈悲的声音,把毁谤的声音转为帮助的声音,对于“笑声、哭声、闹声、粗声”,什么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听到禅音了。

苏轼曾有一首有名的诗偈,说“溪声便是广长舌,出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大家都知道苏轼是有名的文学家、词人、但很多人不知道苏轼也是一位大修行人。他一生也写了很多修行的诗词。上面这首《庐山东林寺偈》就是其中一首。这首诗阐发的禅理是说:大自然森罗万象都是佛性的现象,道无所不在。所以“溪声”和“山色”都成了“广长舌”和“清净身”。 “广长舌”原指佛经中“三十二相”之一相——“广长舌相”,说“舌广而长,柔软细薄,展之则覆盖而至于发际者”。这里是比喻溪声、山色等都是“无情说法”,也就是显现佛性。后半句“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是说这一夜里从大自然无情物种领略极多禅理,真不知道日后该如何向他人说啊!

苏轼能从溪声、山色中体悟佛性、禅理,如果我们能有一颗禅心,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也能在一切“有情”、“无情”中见到禅理、悟得真义,同时能把所有负面的声音都转化为美妙的禅音,你当下就能获得快乐和自在。

有一段一直很流行的话,叫做“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智慧,感恩中伤你的人,因为他砥砺了你的人格,感恩斥责你的人,因为他提醒了你的缺点……”

这个就是用智慧来听听禅音的体现——能够把伤害、欺骗、中伤等声音转化为“|磨练心志、增长智慧,砥砺人格”等正面的声音,所以才知道感恩。因为感恩,所以能够把烦恼化作菩提,把火焰化作红莲,把人生的痛苦和不幸转化为快乐和幸福。这样不仅自己可以减少烦恼,活得安心自在,社会也将因有众多的感恩之心、感恩之人而趋向和谐和圆满。

 

4、用些禅心

禅心是什么?禅心就是无人我分别、圣凡平等的心、就是感恩一切、包容一切的心……

日本一休和尚的聪明智慧鼎鼎大名。有一次,一位将军请一休禅师吃饭。一休给弟子们讲完经法,就如约来到了将军府。守门的警卫看他衣服穿得有些破烂,还以为他是哪里来的臭和尚,就无论如何也不让他进去。无奈,一休禅师只好回去换了一件崭新的袈裟穿在身上,门卫这才放他进去。

等到用餐的时候,一休禅师自己并不吃,只是一味地把饭菜往衣袖里装。将军看见了有些纳闷,就问道:“师父!是不是想为家中老母或寺里僧众带些饭菜?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请您先用吧,过一会儿我叫人再给他们送去就是了。”

一休禅师说:“你今天是请我的袈裟吃饭,并不是请我吃饭,所以我就给袈裟吃!”

将军一脸迷惑。

一休禅师解释:“我前面穿了一件旧衣服,你的门卫就把我挡在外面。我只好回去换了这身新袈裟,他才肯放我进来。既然以衣服的新旧做为邀请宾客的标准,所以我就认为你是在请衣服吃饭,我只好把饭菜让给新衣服吃啦!”

这个故事体现了一休禅师的聪明,也道出了门卫和将军以貌取人、分别取舍的分别心。分别心就是妄心,是我们凡夫没有认清佛性、本性时的烦恼心。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尽管外表差别很大,但是本性都有一如的佛性、禅心。

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证悟后即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个如来智慧德相,指的是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佛性或觉性,它无人我分别,圣凡平等。能够了解我们本来一如的本性,便能够超越外物的表相,而回归本性。

今天,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很多混乱的现象,大家常感叹“人心不古”,其实并非是现代人没有良知,而是人们的良知被物欲所污染和蒙蔽。佛陀教育我们,要像驱除乌云一样驱除贪嗔痴的污染,让本性像月亮一样显现出它本来的光芒;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努力用清净心来涤除污染。

现代社会人心浮动,十分嘈杂,如果懂得我们都有佛性,透过禅心,我们便能拂去尘世污染对心灵的干扰,回归清新本心,进而找到生命的归宿,体验幸福的人生。

 

5、做些禅事

最后,是“做些禅事”。禅事是什么?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社会、大众的事情,都可以叫做禅事。禅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乎礼法的事。

 

快乐布施

古时候,有个农民在自家地里耕地,却意外地翻出一个金罗汉,足足有几十斤重。家里人及亲友、邻居都为他高兴得不得了,说这辈子再也不用操心吃喝了。可是这个农民却从此闷闷不乐,整天愁眉苦脸地想心事。大家都很奇怪,追问他到底为什么苦恼。这个农民终于开口了:“我一直在想,还有十七个金罗汉会在哪儿呢?”

这个农民实在太贪心了,所以他不开心、不快乐。如果一个人私心太重,任贪婪作祟,人生的快乐将随之消失。佛法中的布施就是针对贪心提出的。如果一个人能有布施之心的话,就会从自私和贪婪中解放出来,也会享受到人生真正的快乐和意义。

布施既是抵制贪念的第一利器,也是一个人慈悲心、责任心的具体表现。人如果破除了“贪”心,人生顿时会卸下沉重的负荷,布施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就会关注众生,给贫者以关爱,给困者以温暖。

布施同时也能够得福。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不仅获得了快乐,也为自己积攒了福报的资粮。在这个社会中,如果能够人人相助,人人以助人为乐,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是一个安乐和谐的社会,我们每年一个人都在安乐众生,我们每一个人又都被众生安乐。如此,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吗?

佛教是提倡布施时特别强调一点:在一个人行布施时,布施者应不存有贪求福报的心,对所布施的人不起分别,不着重于所施的东西。布施不单是可以体现在钱财的救济和给予上,也可以表现为对他人道义的支持,心理上的安慰,还有给予他人的理解等等,都可以看做是布施。

 

多做慈善

慈善是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慈善的义举,今天我们所说的慈善多指的是后者。慈善事业是出于对人类的热爱,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所做的努力,金钱及物质上的捐赠是慈善的主要手段之一。

这里我们要说说财富。因为慈善的事业大多跟财富有关。那么,前面我们提到过,财富、金钱并不能保证获得幸福,物质的满足无法停止人类贪得无厌的心。将财富和幸福划上等号是一个错误的观念。所以智慧的人懂得“一个人若想获得幸福,要从减低欲望和学会满足中获得,这就是“知足常乐、感恩是福”。

另外,财富必须被善加利用,而不是一味的囤积。假如一个人终其一生只是做了个“守财奴”,而没有对国家、社会和周围的人尽一些义务,那么他的人生将是忧虑而空虚的。

而一个能够看透这个世界的真相,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将会把财富视为暂时的拥有,他不会再执着于这是我的财富,这是我的金钱,而是能够把金钱用在慈善或是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上去。

可喜的是,我们身边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加入到了慈善家的行列,他们将他们手中的财富和金钱用于修路建庙、救灾救难……那些投身慈善事业或者无私帮助他人的人,因为帮助别人而成就了自己,体会到了人生的幸福。所以我们大家要学着尽力去多做慈善,慈善就是人间的禅事。

 

服务他人

无私地奉献自己,服务他人也是禅事。

我们弘法寺除了老和尚出名,还有一个就是“义工”出名——弘法寺的义工声名在外,大家看到了,我们的义工遍布在弘法寺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义工是什么?义工就是:“奉献”的代名词,这些义工常年为大家服务,很辛苦但从不抱怨,而且个个脸上都很开心,为什么?因为他们尝到了奉献自我、为他人服务的快乐!

再举个例子:

被誉为新加坡“国宝”的许哲居士已经有114岁了,她终其一生都在服务他人、照顾着贫病老苦的人们。许哲一生创办了九所养老院,但她对穷苦病人的关怀之心,并不拘囿于养老院内。社会不同角落有着贫苦病弱的人们,都是她关怀的对象,她一一走进他们的家庭,每个月送去金钱和食物,带给他们温暖和爱,她照顾人,不求回报,当人们感谢她时,她笑笑说:“你们不要谢我,我只是个乞丐头,去要东西来给你们大家。”

许哲老居士用她的“无私、慈悲、博爱、奉献”的精神帮助他人,收获了人生的幸福。新加坡人以她为荣,视她为“国宝”;天主教徒将她与德蕾莎修女相提并论;佛教徒认为她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而她却说:“我只是一个会扫地,喜欢做工的平凡女人。”

这就是境界,这就是人间的活菩萨,这就是“用心做禅事,服务终成道。”

 

合乎礼法

幸福的生活从哪儿来?从根本上说,在一个社会中,任何人的幸福生活都是建立在正常、正当的生活原则基础上的,人类若想获得有尊严的、幸福的生活,就要遵循正道、合乎礼法。中道的、均衡的生活方式是获得安定、幸福的不二法门,千万不能过放任的、极端的生活。

从这一点来说,佛教的“八正道”思想就特别有意义。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项内容,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实,八正道所反映的也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这不仅对于佛弟子,而且对于一般社会大众也都有着现实指导的意义。如果我们坚守八正道,就能开启智慧,获得觉悟,最终圆满幸福的人生。

如果我们真做到了“打些禅坐、说些禅话、听些禅音、用些禅心、做些禅事”,我们的生活将不再烦恼,不再有痛苦,你的世界将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