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你我是认真的七分尘:第一单元 汉家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5:40:08

【2012优化方案练习】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配人教版) 第一单元 汉家寨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声,或许还好受些。三百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除开一种维吾尔语叫uga的毒草是碧绿色以外,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山坳褶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马在这种血一样的碎石中谨慎地选择着落蹄之地,我在暴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

然而,亲眼看着大地倾斜,亲眼看着从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的一步步一分分的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这就是地理,我默想。前方蜃气迷蒙处是海拔负一百五十四米的吐鲁番盆地最底处的艾丁湖。那湖早在万年之前就被烤干了,我想。背后却是天山;冰峰泉水,松林牧场都远远地离我去了。一切只有大地的倾斜;左右一望,只见大地斜斜地伸延。嶙峋石头,焦渴土壤,连同我的坐骑和我自己,都在向前方向深处斜斜地倾斜。

——那时,我独自一人,八面十方数百里内只有我一个单骑,向导已经返回了。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苍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

次日下午,我离开了汉家寨,继续向吐鲁盆地行进。大地倾斜得更急剧了;笔直的斜面上,几百里铺伸的黑砾石齐齐地晃闪着白光。回首天山,整个南麓都浮升出来了,峥嵘嶙峋,难以言状。俯瞰前方的吐鲁番,蜃气中已经绰约现出了绿洲的轮廓。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上路,心中涌起着一股决绝的气概。

我走下第一道坡坎时,回转身来想再看看汉家寨。它已经被起伏的戈壁滩遮住了一半,只露出泥屋的屋顶窗洞。那无言的老人再也没有出现。我等了一会儿,最后遗憾地离开了。

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走过一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了——我激动地勒转马缰。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冰峰和干沟裸谷相映衬,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着,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顷铁石。

?我强忍住心中的激荡,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只觉得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直至南麓天山在阳光照耀下的伤痕累累的山体都清晰地重现,直至大陆的倾斜面、吐鲁番低地的白色蜃气,以及每一块灼烫的戈壁砾石都逼真地重现,直至当年走过汉家寨时有过的那种空山绝谷的难言感受充盈在心底胸间。

1.文章第③段说“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请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烤伤的皮肤”比喻大地地貌的破碎零乱,写出了视觉印象之劣,给人深刻印象。显示大自然的严酷,透出“我”心境的灰暗。

2.请简要概括前⑥段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吐鲁番盆地戈壁荒漠的苍凉雄大,突出其地理环境的恶劣。

3.文章倒数第二段说“我强忍住心中的激荡”,请简要分析“激荡”的主要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世世代代的汉家寨人,以坚守对抗着恐怖的大自然,对抗着被抛弃的寂寞,这坚定的信念和品格使作者心中激荡不已。

4.请结合全文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及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组排比句,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气势,表达了作者不管身在何处,也要坚守住自己的民族传统,不被同化的意志。

二、语言运用

5.根据加点语句进行仿写,要求句式一致,富有文采。

是谁用一片甲骨,收藏起古老的秘密;是谁用一卷竹简,________________。庄生的蝴蝶飞进了,杏花和春雨;美丽的方块字,就刻在孔子的车辙里。

秦时章法汉时笔,________________;魏武诗篇盛唐旗,见证着永恒的誓言。王维的红豆生长在,海内与天涯;动人的华夏韵,就映在李白的明月里。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咏叹着世间的传奇 ②刻画出不朽的容颜

6.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日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我是广天学院新闻专业2011届本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尽快与我洽谈。

(1)________改为________

(2)________改为________

(3)________改为________

(4)________,改为________

答案:(1)惠顾 浏览 (2)你 贵 (3)可 请 (4)洽谈 联系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褶皱(zhě) 曝晒(pù)    脚踝(huái) 晕眩(yùn)

B.俯瞰(ɡǎn)  咀嚼(jiáo)    白炽(chì)   憔悴(cuì)

C.大坂(bǎn)  怔怔(zhènɡ狞恶(nìnɡ峥嵘(rónɡ)

D.泥土(ní)   蒙古(ménɡ)   坐骑(qí)   单县(Shàn)

解析:选A。B项,瞰读kàn,嚼读jué;C项,狞读nínɡ

D项,蒙读Mě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荟集 倾泄 天宇六合 大漠孤烟

B.磅礴 灼烫 兰松嫩草 戈壁砾石

C.座落 伫立 蜃气迷蒙 干沟裸谷

D.嶙峋 山坳 判若两地 天衣无缝

解析:选D。A项,泄—泻;B项,兰—蓝;C项,座—坐。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________,满心________,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

如果你景仰皇帝,可以到禁宫周围散步,________你自己也是一个皇帝。

仙山琼阁,奇花异草,恰似________

A.幻视 幻觉 幻想 幻境

B.幻境 幻想 幻视 幻觉

C.幻觉 幻视 幻境 幻想

D.幻想 幻境 幻觉 幻视

解析:选A。幻视:虚幻的视觉。幻觉:没有受到外界刺激而在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出现的虚幻感觉。幻想: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幻境:虚幻缥缈的境界;幻想的境界。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走过一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了——我激动地勒转马缰。

B.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

C.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

D.《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

解析:选A。B项,问号都应改为逗号;C项,去掉顿号;D项,又两日至汉家砦加引号。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旅程如画

张承志

六十年代末,我们一伙朋友青春结伴,前赴内蒙草原当牧民时,曾有一箱藏书。从大部头的《法国革命史》到种种小说,陪伴我们度过了山冈上望着羊群的许多寂寞日子。其中有一套《译文》,大约是全套五十本,集满了五十年代以来许多中短篇名作名译。那时不懂得爱惜书,上马前揣一本在袍子里,读着时,突然发现羊群不见了,立即胡乱塞进怀里,纵马就跑——这样弄烂、弄丢了这套书的大部分。

梅里美的名著《嘉尔曼》更通俗的译名是《卡门》,就是那时初读的。那时没有注意,也不知道作者是谁以及他如何有名,但那时读得太入神、太仔细了,不仅能对答如流地背诵出其中的句子段落,而且懵懵懂懂地把那里面描写过的人和生活当成了自己追求的理想——直至二十年之后,直至二十年后新的二十岁的人都放弃了,自己还在苦苦追寻——我才明白了自己曾接受过怎样强烈的吸引和诱惑。

那个译本中有幅插图。

二十多年来我对那幅插图的印象,也同样任岁月洗刷没有一丝磨灭。那是一幅铜版画,当然是黑白的,细线条描出一个凶悍的汉子骑一匹骏马,鞍桥上倒挂一条枪,走在高山密林深处。在他的鞍后,半骑半偎地坐着一个风姿绰约的女子,头靠在他的肩上。我无法形容那张三十二开纸面上黑白线条中满盈的征服了我的、难言的美。

那以后二十年我没有提到过这幅画。

三年前,我偶然想起这个画面,并对一个好朋友谈了。朋友居然找到了《译文》,为我复印了那张当插图的铜版画。

我正在出远门的前夕。这时的我与这幅铜版画重逢,激起了我要把它画成大幅油画的欲望。背井离乡或走上世界,应当怀着这样一种幻象,应该有这样浪漫长旅的梦想。

背景只能是天山似的崇山峻岭,不知为什么我总把极限的旅程、美的极限的旅程与天山北麓联系在一起,尽管我正步步远离天山。

时隔如此之久,凝视着那幅铜版画时我抑制不住心里的震动。这是纯粹自由的旅途,这是纯粹浪漫的旅途——因此,自由加浪漫就构成基本的美么?

也可能,朴素或清贫也是所谓合格旅人的一个条件。我彻底地蔑视老外的旅行,我甚至厌恶旅游这个词汇。真正的有美的意味的长旅中,应当有艰苦,有饥饿和干渴、褴褛和盘缠罄尽。路线应是底层民众生存中的移动线,旅人的方式应当同他们谋生的方式相似。

这种长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冒渎自然。每当我看到漆得花花绿绿的汽车在越野拉力,每当看见用羽绒服打扮得花里胡哨的登山队、漂流队——我就觉得他们在触忌,对神圣的旅途实行侮辱冒犯。

我渴望自己来实现另一种长旅。据实说我多少实现过一些:我骑马越过东部天山的一条古道,我赶毛驴车走遍过火焰山每一条沟谷,我全部使用蒙语只身调查过从塔城到博乐到阿勒泰的全部元代古城和全部蒙古人地区——那一次次美不胜收的记忆,使我自以为能够画好这幅油画。

但是,根据这幅十九世纪的铜版画开始的油画,没有画成。

我是在日本开始画的。第一次画出底子,第二次便画得不伦不类。改了又改,一共画了整整两年,钉在内框上的画从北京背到日本又背回北京,而画仍然没有画完。

我明白此刻的我画不成它了。

但我没有琢磨透这其中的原因。

当然,世界的不义,尤其是对旅人即穷人的歧视是一大原因。不要说画里那个落魄的汉子,就连第三世界的教授也在到处被拒绝签证。我亲自目睹那些印度人、东欧人、拉美人、东南亚人、阿拉伯人在海关和领事馆时满脸的屈辱神情时,心便感到抽搐。世界对中国的歧视也是存在的。

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随着某些平庸因素的出现,我们血液中的活力也失去了诱因和共鸣。向往自由和浪漫一旦困难起来,坚持追求就变得非常之难。我觉得难,我感到无能和无力。

没有心的跳动,没有血的潮动,笔触和色彩都失去了灵感。我把那幅半成品挂在角落,不愿再提起它,这是我内心的一次大失败。

——这时,昔日的新疆,青春的新疆在我的心里复活了。它摇撼着我,它诱惑着我,使我首先重温关于旅途和旅人的意义。

还有旅程的限界。我已经对无节制的旅行毫无兴趣;我不愿再去美国或欧洲遛一次两次,我的心第二次瞄准了——美栖身的新疆。

从特克斯到巴音布鲁克,从开都河到额尔齐斯,从吉木萨尔到焉耆,那一组组一种种的风景人事历史生涯,都正在我的心里逐渐苏醒,一点点清晰起来,整座天山,包括赤裸不毛只生醉马的南麓,仿佛都在无声地唤着我的名字。

5.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被《嘉尔曼》的哪些内容深深吸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为什么要写弄烂弄丢《译文》全套五十本中的大部分这一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书中所写的人和生活,那幅作为插图的铜版画。(2)反衬《嘉尔曼》对作者产生的强烈吸引。

6.作者在出远门的前夕,为什么会产生把这幅铜版画画成大幅油画的欲望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出远门应该有这样浪漫长旅的梦想;这样的长旅背景是天山似的崇山峻岭,精神是浪漫自由的,过程中有饥饿和干渴、褴褛和盘缠罄尽的艰苦,路线同于底层民众生存中的移动线。(或:因为出远门应该有这样浪漫长旅的梦想;这样的长旅路途漫漫,精神自由浪漫,过程艰辛,方式同于民众的谋生。)

7.在“我渴望自己来实现另一种长旅”一句中,“另一种”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渴望自己来实现”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指不同于老外的旅行,不同于“越野拉力”,不同于打扮得花里胡哨的登山队、漂流队种种冒渎自然的所谓的旅行。②因为现实中人们大都把旅游当消费,当娱乐,对神圣的旅途实行侮辱冒犯;而自己对旅行有过深刻的认识和实践,很想通过长旅的再度感受把精神内涵表现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谈 人

        朱光潜

世间事物最复杂、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做是人生最高的智慧。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魔鬼固诡诈多端,而仙子也缥缈难测。

作为一种动物,人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他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又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类人猿发展到人。正如人的面貌还有类人猿的遗迹,人的习性中也还保留着一些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我们这些文明人是由原始人或野蛮人演变来的,除兽性之外还保留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要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还需要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所以马克思特别重视摩根的《古代社会》,把它细读过并且加过评注。恩格斯也根据古代社会的资料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类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对研究美学是特别重要的。古代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数典不能忘祖,这笔账不能不算。

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活动。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食、色,性也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是延续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艺术和美也最先见于食色。汉文字就起源于羊的味道,中外都用趣味来指审美力。原始民族很早就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料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

    在近代,人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一个活人时时刻刻都要和外界事物(自然和社会)打交道,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因为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复杂过程简化为从刺激到反应往而复返的循环弧。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把映像传到脑神经中枢,在脑里引起对映像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了伏根很深的本能和情感(如快感、痛感以及较复杂的情绪和情操),发动了采取行动来应付当前局面的思考和意志,于是脑中枢把感觉神经拨转到运动神经,把意志转达到相应的运动器官,如手足肩背等类,使它实现行动。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选自《谈美书简》,有删改)

8.关于“人”的理解,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懂得你自己”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人类只要能够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人。

  B.人是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再由类人猿发展到原始人进而发展到文明人的。

  C.进化过程中遗留在人类身上的一部分“兽性”和原始人的一些特点构成了人的“本能”。

  D.人的所谓“生活”就是时时刻刻地和外界打交道,不断地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

解析:选B。A.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人与原文不符;C.原始人的一些特点是在本能之外的;D.原文是改造自然和社会,不是适应

9.关于“艺术”和“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

B.儒家说:“食、色,性也”。在“食”和“色”这两大人类本性的具体行为中便蕴藏着艺术的美。

C.“食”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是延续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它们都属于艺术美的范畴。

D.原始民族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就是艺术活动。

解析:选B。本身不全是艺术类,绝对化了。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有心灵,所以,人是世间万物中最难懂的。

B.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可见人的性格是具有两面性的,不能把人简单分类。

C.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类的演变、进化的历史,就是美的历史。

D.哲学和心理学把人们认识世界的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解析:选A。B.引用古谚目的是证明人的复杂性;C.就是美的历史绝对化;D.认识世界应为整个运动,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

三、语用创新

11(原创)学完《汉家寨》并结合张承志的其他的作品,请你写一段话,谈谈读张承志作品的感受。至少运用比喻或拟人中的一种,6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读张承志的小说,令人想起很稠很稠,半凝固的,鼓着暗红色气泡,一堆一堆向前涌动的岩浆;想起夏日裹挟着泥沙,焦躁地反复鼓荡着漩涡的浑浊的河水。没有一泻千里的奔腾,只有沉重的郁结的涌动。

12(2011年高考山东卷)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

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

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的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固然不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全段依照总-分-总的思路展开。⑥②为总说(由固然不过),①③⑤分说(有一些……可以”“有一些……却无法”“还有一些……完全不能),由浅入深;是总结性文字(总之)。

答案:⑥②①③⑤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