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超级教室需要多少钱:从概念功能角度对两首沁园春词的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41:50

从概念功能角度对两首沁园春词的分析  

  

1.   引言  

提起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们是非常熟悉的。除了《雪》,他的《沁园春·长沙》也是气势磅礴。对于这两首词,抛弃了偏见的人无不给予极高的评价,无不叹服于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力量。时光荏苒,诗作已走过了七八十年的时间。这两首词必定会和诗人及其思想一样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不朽。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和国家处于危亡之中。诗人从年轻时代起就一直思考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并积极投身于伟大的革命洪流之中去。诗以言志,这两首词都表达了诗人力图改变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伟大志向。从1925年到1936年,11年中的惊天动地的时空变化给诗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是同一词牌下的两首诗作,然而,由于事物的发展变化(世界经验的变化),又使得二者产生了不同的气势和韵味。对这两首词,大部分中国人不会有太大的理解困难。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不借助于一定的理论框架,一般读者是不容易指出这两首词哪怕细微的差别的。从直观上来说,大多数人可能觉得《雪》比《长沙》气势更胜一筹。这也只是直觉的感受。要想具体地指出作品的价值所在,就要依靠一定的方法。现代文体学和语篇分析研究的发展为文学作品的分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这里,我们将尝试应用语言学理论对这两首词进行对比分析。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可能会让人理解为钱中书(2005:24)所说的“只见汗毛孔不见皮肤”那样的事情,这是可能的,因为中国人善于从整体分析,而西方人则强调实证。但是对于没有深厚的欣赏能力的一般读者,语言学的方法会起到放大镜的作用的。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尝试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派所创立的功能理论对这两首不朽诗作进行对比分析,目的是探讨这两首相似的诗作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细小的差别。同时,这也是我们把外国的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的尝试,也是一种相互求证。  

此处所说的功能理论是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所创立的功能语言学理论。由于功能语法是为了应用而设计的(Thompson 2001: 222),自从其诞生以来已深受重视和广泛应用,而其应用又主要用于语篇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功能语法已经建立起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理论框架。在进行语篇分析时,韩礼德的语域(register)理论是最重要的分析框架。语域由三部分构成,即: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简称为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域同样也由与情景变项联系的一种意义组成,即(1)与语场相联系的概念功能(意义);(2)与语旨(基调)有关的人际功能(意义);(3)与语式相关的语篇功能(意义)(张德禄,2005:76)。所以,对于任何一个语篇(特别是英文语篇),我们都可以从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也就是从语场、语旨和语式方面分析。  

2.分析  

这两首词,在经验表达,人际意义的表现以及其自身的篇章结构方面来说都是上乘之作。有人把它们称为千古之作,是不为过的。我们想做的就是应用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它们是如何整体地传情达意的。韩礼德(1994:35)本人也提醒我们在做语言分析的时候我们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每一维度都能构建不同的意义)入手,但是小句的整体意义是由这些不同维度的意义联合作用共同构建起来的。对于传达意义的语篇也是同样的。这种理论是主张整体性的,所以,对于这两首词进行功能分析,最好的办法就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然后再进行综合。但是,从三个方面分析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量。在短时间内和在一个较短篇幅的文章内不可能完成。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从概念功能,或者是主要从语场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对语旨和语式不做具体的分析。  

21 语域  

下面,我们将首先从语域角度对这两首词进行归纳总结。  

语场,即话语范围,指的是交谈的话题(topic)以及场地(setting)等情景因素。《沁园春长沙》借描写长沙的秋景,回忆诗人与同伴们为改变社会所进行的学习和准备,并抒发了诗人结束人压迫人和人剥削人的社会的志向和抱负。在《雪》中,诗人借描写北国的雪的洁白和雪的威烈,与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意志。   

语旨,即话语基调,指的是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即个人基调(personal tenor)。因为这种基调会影响和制约语言使用的正式程度。一般来讲,人际关系越亲密,语言的正式程度越低。具体到这两首词来说,首先作者是以诗言志,所以,诗人心里所期望的交际者是那些对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社会不满,有志于改变社会现实的人。因为这两首词采用的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学体裁形式——词牌《沁园春》, 从语言正式程度上讲,它又是非常正式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仅以这种语篇形式的正式程度来判定交际者之间关系就是那种非常正式的。这可能是诗歌的特殊性表现。   

语式,即话语方式,指的则是语言活动所采用的媒介(medium)或渠道(channel),它可能是口头的(spoken),如当面交谈和电话采访;可能是书面的(written),如书信、小说和诗歌;也可能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如课堂听写练习是口头为了书面(spoken-to-be-written),而新闻播报则是书面为了口头的(written-to-be-spoken)。这两首词都是书面的。其特点是用词讲究,句子长短有变,句式结构和语法结构也比较复杂。   

22经验功能(意义)  

下面,我们再从概念功能(意义)角度对这两首词进行分析。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还是简要叙述一下其功能理论。  

221“功能”和“概念功能”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承担着各各种各样的功能。韩礼德(1970,1973,1985/1994/2004)把语言的纯理功能 (也有译作元功能的)(metafunction)分成三种: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元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元功能(textual function)。  

韩礼德所说的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两个部分。经验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换言之,就是反映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逻辑功能指的是是语言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单位之间逻辑关系的表达。  

经验功能主要是通过“及物性”和“语态”得到体现的。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过程”(process),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 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他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环境意义包括时间、空间、方式、程度、比较、伴随、因果、身份等。  

    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事件的过程(a process of doing)。这个过程本身一般由动态动词(如)来表示,“动作者”(actor,即逻辑上的主语)和动作的目标(goal逻辑上的直接宾语)一般由名词 或代词来表示,如图1:  

1:物质过程  

我  

吃了  

一个苹果。  

(动作者)  

(物质过程)  

(目标)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perception )、“反应”(reaction)和“认知”(recognition)等心理活动的过程(a process of sensing)。表示感觉的动词有等;表示反应的动词有等;表示认知的动词有等。  

心理过程一般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体即“感知者”(),另一个是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phenomenon)。例子,如图2:  

2:心理过程  

李敏  

喜欢  

这块布料。  

感觉者  

(心理过程)  

(现象)  

   

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a process of being)。它可分为“归属”(attributive)和“识别”(identifying)两大类。归属类指某个实体具有哪些属性,或者归于哪种类型,其公式是“A是X的一种”。这两种关系过程各自又可进一步分为“内包式”(intensive)、“环境式”(circumstantial)和“所有式”(possessive)。 例子如图3和4:  

3:关系过程(归属)  

李白  

是    

  一位诗人。  

(载体)  

(关系过程)  

(属性)  

      

4:关系过程(识别)  

教务员  

是  

这位女同志。  

(被识别者)  

(关系过程)  

(识别者)  

   

行为过程指的是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a process of behaving)。常用的动词有等。行为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而且行为者一般是人。这一点与心理过程相似,与物质过程不同。如图5:  

5:行为过程  

她  

放声  

痛哭。  

(行为者)    

(环境)  

(行为过程)  

   

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a process of saying)。常用的动词有等。“讲话者”不一定是人。在言语过程中,“受话者”也可以作为一个参与者出现。“讲话内容”(verbiage)可能是要传递给受话者的某个信息,也可能要受话者做某件事,如图6:  

6:言语过程  

小琳  

告诉  

蔡华  

她今晚会回来的。  

(讲话者)  

言语过程  

(受话者)  

(讲话内容)  

   

存在过程是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a process of existing)。常用的动词是be,此外还有等exist, arise。在每个存在过程中,都必须有一个“存在物”(existent)。如图7:  

7:存在过程  

墙上   

挂着  

一幅画。  

(环境)  

(存在过程)  

(存在物)  

        

222 两词中的经验功能(意义)  

在对英语语篇进行分析时,及物性过程的分析以动词为着眼点,即一个动词为一个过程,既包括定谓词,又包括非定谓词(Gee, 2000: 149)。在这里进行分析时,我们也采取同样的方法。但这里面是有一些困难的,那就是汉语毕竟不同于英语的。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对英语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在对英语分析时是非常方便的,但把它拿来对汉语进行分析时,我们必须做更多的工作。特别是在遇到不具有典型性的语句的时候,我们更要花费心思。  

下面,对各种过程的标注是根据韩礼德(1994:106-161),胡壮麟等(2005:74-91)和彭宣维(2000:227-267)的有关论述来进行的。图8为《长沙》的及物性过程归纳:  

8:《沁园春长沙》的及物性过程  

1  

寒秋,湘江北,橘子洲头。  

2  

万山遍,层林尽,漫江透,百舸流。  

3  

长空,鱼浅底,万类霜天自由。  

4  

寥廓,苍茫大地,谁沉浮?  

5  

来百侣曾往昔峥嵘岁月稠。  

6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7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8  

否,到中流水,浪飞舟?   

   

这里面有21个动词:立,去,看,染,争,击,翔,竞,怅,问,主,携,游,忆,挥斥,指点,激扬,粪土,记,击,遏。其中表达物质过程:立,去,染,争,击,翔,竞,主,携,游,挥斥,指点,激扬,粪土,击,遏;心理过程:看,忆,记;行为过程:怅;言语过程:问 ;4个关系过程分别存在于下面的小句中: (1) 万山红遍,(2)漫江碧透,(3)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4) 以及“风华正茂”中的“正茂”。 总共25个及物性过程。  

图9为《雪》的及物性过程归纳:  

9:《沁园春雪》的及物性过程  

   

1  

北国风光(关系过程),千里冰,万里雪。   

2  

长城内外,惟莽莽;大河上下,顿滔滔。   

3  

山舞蛇,原蜡象,与天公试高。   

4  

晴日,红装素裹,(关系过程)分外妖娆。   

5  

江山如此多娇无数英雄折腰。  

6  

秦皇汉武,略文采;唐宗宋祖,稍风骚。  

7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大雕。  

8  

矣,风流人物,还今朝。  

   

在《雪》中共有22个动词:封,飘,望,余,失,舞,驰,欲,比,须,看,引,竞,惜,输,逊,识,弯,射,往,数,看。其中物质过程是:封,飘,余,失,舞,驰,比,须,引,竞,输,逊,弯,射,往,数;心理过程:望,欲,看,识,看;关系过程:(1)“北国风光(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2)“红装素裹(是)分外妖娆”,   (3)江山(是)如此多娇;行为过程:惜(也可是心理过程)。共有25个及物性过程。  

这两首词的及物性过程以图10所示:  

图10:《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中的各种过程汇总  

   

A(沁园春·长沙)  

B(沁园春·雪)  

1  

物质过程+物质过程  

关系过程+物质过程+物质过程  

2  

心理过程+关系过程+物质过程+关系过程+物质过程  

心理过程+物质过程+物质过程  

3  

物质过程+物质过程+物质过程  

物质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物质过程  

4  

行为过程+言语过程+物质过程  

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  

5  

物质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  

关系过程+物质过程+物质过程  

6  

关系过程+关系过程+物质过程  

行为过程+物质过程+物质过程  

7  

物质过程+物质过程+物质过程  

心理过程+物质过程+物质过程  

8  

心理过程+物质过程+物质过程  

物质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  

总计  

25  (物质过程16,心理过程3,  

关系过程4,言语过程1 ,  

行为过程1 存在过程0)  

25 (物质过程16,心理过程5,  

关系过程3,言语过程0,  

 行为过程1, 存在过程0)   

   

从图10中,我们看出,在两首词中,最多的都是物质过程,都有16个之多。这是因为“一个语篇总会包括多种及物性过程,而且多数是物质过程。因为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类的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根本保证”(胡壮麟,1994:30)。《雪》中有心理过程5个,当把“惜”看成心理过程时就有6个,这比《长沙》(里面有4个心理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多。这是一点差别。当然,我们不能绝对地认为因为第二首词里面的心理过程多一两个,就导致了其在气势上比第一首更盛一些,但这肯定是一个因素,再加上诗人的选词及语境的作用,在语言的谋篇功能的整体作用下,第二首词给人的印象是更加气势恢宏。  

当然,即使都是心理过程,由于选词的不同,意境也不同。比如说,第一首里面的“看万山红遍……”中的“看”就不如“第二首中的”望长城内外……”中的“望”视野更开阔。这里,仅提及这一点。  

   

223两词中的逻辑语义关系分析  

在韩礼德(1994:220)对语言逻辑功能的论述中1 、2、 3等表示并列;α、β、γ等希腊字母表示主从关系,其中α表示主句,其它的表示从句;= 表示详述,+表示延伸,X表示修饰;“ 表示投身话语,‘ 表示投射的是主意,^表示后跟。  

    下面,我们把这两首词中的每一句都进行逻辑功能分析。《沁园春·长沙》的小句逻辑-语义关系图11-图18所示:  

图11: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  

+2  

   

12  

看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β1  

+β2  

+β3  

+β4  

α  

=β  

   

13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1  

+2  

+3  

   

14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2α  

“ 2β  

1  

+2  

   

图15: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  

+2  

   

16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1  

+2  

+3  

+4  

   

17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1  

+2  

+3  

   

18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β1  

+   β2  

α  

=β  

   

《沁园春·雪》的小句逻辑-语义关系分析如图19-图26所示:  

   

19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α  

β1  

+β2  

=β  

   

20  

望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α  

β1  

+β2  

=β  

   

21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1  

+2  

+3  

   

22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β  

xα  

   

23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β  

xα  

   

24  

惜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α  

β1  

+β2  

=β  

   

25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26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β  

α1  

+α2  

xα  



  

把这两首词的各句中的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图27表示:  

27  

   

   

A  

B  

1  

1^+2  

α^=β(β1^+β2 )  

2  

α^=β(β1^+β2^+β3^+β4)  

α^=β(β1^+β2 )  

3  

1^+ 2^+ 3  

1^+ 2^+ 3  

4  

1^ + 2 (2α^= 2β)  

β^xα  

5  

1^ + 2  

β^xα  

6  

1^+ 2 ^+ 3^ + 4  

α^=β(β1^+β2)  

7  

1^+ 2^+ 3  

1  

8  

α^=β(β1 ^+β2)  

β^xα(α1^ + α2)  

   

从小句与小句之间的关系看,第一首里面有并列句8个,主从句有3个;第二首里面有并列关系的5个,主从关系的有6个。按逻辑—语义关系看,其中第一首里面有详述3个,延伸14个;第二首里面有详述3个,延伸关系有6个,修饰3个,还有倒数第二句是一个单句。从句式上来看,《雪》的句式变化更复杂多样一些。句式变化的复杂,所反映的经验意义也更深刻。  

    这里,我们还要说明一下,其实这两首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从语旨和语式上来看也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区别仅在概念意义的表达方面,而这种区别是很细微的。  

3.讨论及启示  

我们为什么把这两首词进行对比分析呢?就如我们上面所说,这两首词的区别只是细微的。从诗以言志来说,它们两个几乎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从语旨和语式方面来看,它们是没有什么差别,它们的差别仅在语场方面,即表达了不同的世界经验。因为经验不同,它们所需要的逻辑手段也有所不同。  

但是,从经验功能方面来看,它们二者也有非常大的联系。第一首词和第二首词都表达了诗人要改变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决心和意志,这一点是相通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所涉及的是诗人和同学们自己在长沙的活动情况(即恰同学少年时),而后者则把活动范围扩展到更大时空范围。空间是中国的北部,时间则追溯到久远的历史年代(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当然,两首词的气势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在1925年之前的时间里,诗人还处于革命的酝酿阶段;而到1936年冬季的时候,诗人已经率领革命队伍进行了十几年的革命斗争,他和他战友们更是已经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的长征洗礼。革命斗争的经验给诗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血与火的考验更加坚强了诗人的意志,让其对革命充满了更加坚定的信念。这些都内含在《雪》中。  

这里面,我们需要问一下为什么诗人用同一词牌创作了这两首相似的“言志”诗?就如前面所言,时空的改变并没有改变诗人改天换地的信念。既然志向没改变,用同一语言形式来表达相同的志向就容易理解了。这可能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东西方文化都赞同的“文如其人”。相距11年,用同样的结构形式来继续表达自己的人生大志,也说明了诗人一以贯之的人生态度。这种猜测应是合理的。有人说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最伟大的贡献是其“连贯”理论,其几十年的努力就是探索语言的连贯。所谓连贯,就是意义是连续的,不终断的。这不仅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也是世界上那些伟大人物们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说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学者等,他们为人为文都是连续贯通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千古伟人毛泽东更是这些伟大的人物中的典范。  

“大话语指的是得到社会承认的语言和非语言材料使用的结合体。当我们以他人能够识别的身份,在适当的地点和时间,把语言、动作、互动、价值观、信仰、符号、物体、工具融合在一起时,我们便产生了大话语”(Gee, 2000:17)。这种观念是非常启发人的,它会为我们的研究开启一条新路。在解读这两首词的时候,很多人都把它们互相作为参照,并且把它们与诗人的人生经历相联系。这是很自然和正常的事情。这也验证了“语篇”(或话语)是人生的观点,即人生构建“大话语”。  

4.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看出,两首沁园春的主要区别在概念意义上,即它们二者反映了诗人对不同人生阶段的世界体验,即经验。这种区别体现在及物性过程上,也体现在小句的逻辑—语义结构上。但是,我们又看到二者的区别是细微的。这种细微的差别或叫相似又是与诗人的人生道路相符合的。  

他的志向就是为了改变黑暗的社会现实。他是一以贯之地坚持他的人生理想的。他的一以贯之让他在两首“言志”诗中使用了同样的文学体裁形式。另一方面,创作于1936年的《雪》又比创作于1925年的《长沙》显得更大气一些。这又符合继承与发展的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规律。这种继承与发展既符合“文如其人”的人类认识传统,又与“连贯”理念一致。这两首词让我们看到伟人为人为文既坚持自己的理想,更在坚持中得以发展和升华。  

总之,通过应用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两首沁园春的分析,我们对这两首紧密联系的伟大诗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当然,笔者深知的,这种尝试和努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作者:董广坤,为江西省 井冈山大学外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