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嘉园物业电话:人教物理九年级上复习(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59:05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11—1宇宙和微观世界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1、宇宙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十万光年的时间。太阳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之一;太阳周围有金、木、水、火、土、地球、海王、天王星等绕它运行;地球在离太阳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宇宙——星系(银河系)——恒星(太阳)——行星(地球)]
2、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
二、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叫分子。
以分割糖粒为例。开始的分割会仍然保持甜的味道,但是继续分割下去,也就是当把糖粒分到没有甜味的时刻,那时的微小粒子就不再是糖了,即,保持糖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糖的“分子”。
2、分子非常小,常以10-10 做单位;肉眼看不到,一般显微镜观察不到,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三、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显著变大。当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
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这时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也发生改变。
1、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来回振动,
但位置相对稳定。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
具有流动性。
3、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是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项目
状态
分子间的
距离
分子间作
用力
分子的运动
情况
特征
形状
体积
流动性
固态
很小
很大
规则振动
有确定的形状
有确定的体积
没有
液态
较大
较小
比较自由
没有确定的形状
有确定的体积

气态
很大
很小
极度散乱
没有确定的形状
没有确定体积

四、原子结构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
2、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核组成、有的分子只由一个原子组成。
3、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定数目的电子在核运动。
4、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也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
五、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nm=10-9m。
纳米科技:就是纳米惊讶内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11—2质量
重点:天平的使用      难点:天平的使用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修质量。符号:m
2、质量国际单位:千克( kg);质量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二、质量的测量: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1、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可以归纳为“放、拨、调、测、读”。
①使用托盘天平时,应首先把托盘天平放置在水平位置 ;
②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节右边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此时天平平衡;
④把被测物体放在  左   盘,用镊子向  右    盘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再次平衡。
3、游码读数时,首先要弄清每大格、每小格各表示多少克;
其次,牢记游码的读数是其左边所对的值(技巧:两个边所对的两个值中较小的值)。
4、托盘天平调平口诀:1)指针左偏右调,右偏左调;2)哪边的托盘翘,平衡螺母就向那边调;
另外:平衡螺母只能在调平过程中使用,在称量时,绝对不允许再调节平衡螺母。
5、无论物体、砝码放在哪个托盘,托盘天平的读数法则始终是:m左= m右+ m游;
1)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则上述式子就是m物= m砝+ m游;
2)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则上述式子就是m砝= m物+m游,变形后得:m物=m砝- m游;
6、【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 不能超出天平的秤量。 (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天平的最大秤量)
2)、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并轻拿轻放。            3)、 天平要保持干燥清洁。
4 )、不要把潮湿的物体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内     5) 、不要把砝码弄脏弄湿,以免锈蚀。
三、微小物体质量的测量:测量一个小物体的质量,可以采用“累积法”,
○1首先测出较大数目的小物体的总质量;
○2再用总质量除以小物体的个数就得到一个小物体的质量了。
§11—3密度
一、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用控制变量法)
1、对同一种物质,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2、各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值,对不同的物质,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二、密度:
1、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 、1分米3 、1厘米3 等。
(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
3、密度的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ρ=m/v(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4、密度的单位    密度国际单位:千克/米3 (kg/m3)  密度其他单位:,克/厘米3(g/cm3)。g/cm3=1000kg/m3
三、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11—4  测量物质的密度
一、量筒的使用方法:
1、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2、量筒的使用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 cm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二、体积的测量方法:
A:对于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外形的固体,可按照其几何模型的体积公式测出有关量求出其体积。
B:对于没有一定几何形状的物体,可设法把物体完全浸入某种液体中,得出其体积变化,则该体积变化就是该物体的体积。(排水法求体积,指不溶于液体或不发生化学反应,注意处理气泡、物体孔隙、化学反应、溶解等现象的问题)ρ物≥ρ液可完全浸入;ρ物<ρ液漂浮.(悬锤法、针压法);
三、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测定:可以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物体的体积,根据密度计算公式,算出密度。
四、密度与温度
1、对于气体,受热体积膨胀,根据密度公式可知,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2、温度可以影响密度:对气体最为明显,热胀冷缩后,密度会有变化,但固体和液体不是太明显。
3、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高于4°C,温度升高,密度减小;小于它,随温度降低密度也减小。(反常膨胀)
五、密度与物质鉴别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11-1、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在物理上,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1)、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2)一切的物体都在运动着。
二、参照物:平常所说的静止和运动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1、定义: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在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前,一定要选择一个参照标准。
3、参照可以任意选定(运动的物体也可以选为参照物),选定参照物后,该物被假定为“静止”。
4、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与参照物的选择对象有关.(选择的参照不一要,研究对象的状态就不一样)
常选大地、地面为参照物。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宇宙里找不出一个绝对不动的物体,即运动是绝对的.说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参照物(假定为不动的物体)而言的.是以参照物为比较的对象去研究其他的物体的运动状态,而得出的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结论.
结论:运动是绝对的,而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反过来说:根据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一观点,由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也可以判断参照物是谁.
§12—2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a. 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即在相同的时间里,谁通过的路程越长,谁就运动得快
b. 在相同的内路程比时间.即在通过相同的路程中,谁用的时间短,就表示运动得快。
2.计算公式:v=s/t下(v值大,表示运动快,反之为慢)
v表示的速度:m/s或km/h或……    s表示运动路线长度:m或km或……
t表示对应于路程所经历的时间间隔:s或min或h
速度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由路程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共同组成,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即:路程用米作单位,时间用秒作单位,读作“米每秒”.
3.常用的单位换算:     1m/s=3.6km/h 1km/h=1/3.6m/s
4.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说明在某段路程或在某段时间内某物体的运动快慢.计算方法是:v=s/t=总路程/总时间.
二、匀速直线运动:
1.物体沿着直线做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值是一个确定值,速度值的大小与路程长短的选择和时间长短的选择无关.
不能认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速度与时间值成反比,速度的大小是由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共同决定的,只能说做匀速直线
运动的物体其运动的路程与对应的时间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定值,计算方法是v=s/t
3、在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应注意
①单位要统一,如果不统一单位就进行运算那是错误的.②变形公式有s=vt,t=s/v。
③解题时常用到列方程或方程组,所以应根据题意合理地运用等式.
4、平均速度:通常物体析运动速度都在改变。如果用V=S/t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12—3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一、国际单位:
1.测量时要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量来作为比较的依据,这个标准量单位称为测量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
A.时间的单位:时(h)、分(min)、秒(s)     1h=60min  1min=60s
B.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1μm)、纳米(nm)
1km=1000m=103m      1dm=O.1m=lO-1m     1cm=0.Olm=10-2m    1mm=0.001m=10-3m
lμm=O.000001m=10-6m      lnm=0.000000001m=1O-9m
2.测量时间的工具常用的有:手表、钟、停表等;
二、长度的测量: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1、在使用刻度尺之前,首先要搞清楚:
a.刻度尺一次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即量程.
b.分度值:相邻的两刻度线间的距离所代表的长度值即分度值      c.它的零刻度在哪里?是否被磨损了?
2.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根据测量要求达到的准确程度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b.刻度尺有刻度边贴近被测物,尺身应与被测边平行, 尺的某刻度(如零刻度)与被测边的起点正对.
c.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不要斜视.
b.读数时.除了准确读出最小分度值的数字(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字(估计值).
e.记录数据时应注意带上单位,因为记录的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不按上述方法操作,使测量值与真实值有差异,
称为错误,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3.有些被测物的形状不规则或太小,太细.太薄等等,直接测量有困难,可使用下述方法
a.替代法:用长度不能随意拉长的细线围住待测物体,然后量出细线的长度以代替被测物的长度.如:测量圆的周长.
b.累积法:先测出等长度的同类物体总长度,然后再求每一个单一物体的长度.如:一页纸厚度的测量.
c.滚轮法:让滚轮沿轨迹滚动,然后用轮的周长乘以滚动的圈数,得出行程长度,汽车上的行程表应用于此法.
d.辅助法:用辅助工具帮助测量,如利用两块三角板和一把直尺测量硬币的直径.
三、.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测量误差.
1、人的估测能力、刻度尺自身因素、温度的变化、测量方法的设计等都是产生误差的原因.
2、误差不可避免,但应尽量减小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
1)多做几次实验,求平均值;  2)、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3)、改变测量方法等。
3、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精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12—4力的作用效果
一、力的作用效果:
1、力: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相互作用。主动者称为施力物体,被动者称为受力物体。
1)、力是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2)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物体直接(接触)作用
;另一种是物体之间的间接(不接触)作用,如磁铁对铁针的吸引力,空中飞翔的鸟受到的重力等.
2、力的作用效果:   1)使用物体产生形变;
2)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的改变,运动和静止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
3、力的单位:(N)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二、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三、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1、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2、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3、线段的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通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到(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点上。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加一个时,也同时受到后者的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力就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2、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上的;
同时出现的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12-5、惯性和惯性定律:
一、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
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12-6、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