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sees no colors:佚名 :我的书法教学经验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20:24:03
课件资源网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8-7-26 17:30:58  发布人:admin
我的书法教学经验谈
书法是一门抽象艺术。
在书法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如何将这门抽象的艺术转化为具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之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书写水平,恐怕是每一位书法教师都特别关心的问题。笔者在近十年的书法教学实践过程中,摸索总结出了以下几条不成文的经验,愿与从事书法教学的同行们切磋交流。
一、多夸奖少批评,尊重学生自尊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夸奖少批评似乎已成为一条公认的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初入书法之门而尚未掌握学书之法的学生来说这一方法更显得格外重要。经常夸奖学生可以使他们逐步树立起学习书法的自信心,学生有了自信心就容易产生兴趣,带着兴趣学习书法接受理解和消化力自然就快,书写水平提高也就快,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无疑会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不过,一味的夸奖也会有个负面作用,它容易使一些学生产生飘飘然的骄傲心理,所以我们一定把握好夸奖的尺度,在必要的时候给他们适当的“泼点冷水”也未尝不可。但是言语不要过重,以免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要知道,伤了自尊就等于熄灭了兴趣之火,想要重新燃起这一把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们要让他们的兴趣之火长期燃烧下去,并且愈燃愈烈。
二、手、眼、脑并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位家长曾经这样问我:我的孩子每天都在家里练两个小时的字,现在已经坚持半年了,为什么还是不见长进?我觉得这位家长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是时间上的错误。勤奋刻苦学习书法固然是好事,但是千万不要花费太多的整块的时间去练字,那样会使学生的脑子变“钝”,我们不如把这整块的时间打碎,把它化为多个零散的时间后再去练字,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大脑使终保持清醒,这样的学习效果也肯定好。第二个错误是方法上的错误。前面已说过书法是一门抽象艺术。以行外人的眼光看来,书法是“一雕虫小技”,只要平时用心每个人都能把字写好。其实不然,书法虽不像一些人所说的,“以白首攻之”的那么深奥,但是确实也需要下一些苦功夫才行!前面的那位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多写多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件好事。不过,如果一味的动手练习而不去让他用眼观察(读帖)用脑思考,这就有些不可取了。就像我们开车去某一个地方。我们得先想一想哪一条路比较便捷,再看一看哪一条路比较平坦,然后把握好方向盘驱车前行才能准确及时的到达目的地。那位家长的做法恰好是蒙上了司机的眼睛,也不告诉司机所去的目的地,只是让司机随意乱开车,这样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解说作用。所以我们的精力应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上,而不是放在机械的讲解上。为什么同一个班级里会有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存在?这可能与个人的领悟能力有关。(但我更相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更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应该是在他们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写完字让我批阅的时候,我从不直接指出他们的缺点,然后再告诉他们如何如何改正,如何如何书写。我先让他们自己先把把脉,看看自己欠缺在哪,同时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示。培养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思考的能力。这样时间久了,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看出自己字中所在的问题,甚至老师所写的范字他们也能指出不足。这里补充一点:为学生做范字时有时故意露出一些“马脚”也是锻炼他们的眼力和胆量的好办法,我们也可以故用疑惑的口气问他们:“老师写的对吗?哪儿错了?我写的没错吧?”等。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敢于辩驳的胆量!他们的眼力提高了,思维敏捷了之后,再多动手练习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
三、讲述古代书家习书趣事,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正是因为书法比较抽象,所以有些知识很难用语言准确的描述出来,即便是描述出来也很容易变得枯燥和乏味。如果能在这时增加一点笑料,给学生讲古代书家习书的趣事来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效果一定会很好的,同时也能使学生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柳公权精通经典,懂音律,善诗赋文章,才思过人。因此唐文宗十分器重他,称赞他可与三国时能七步成诗的曹植相媲美。有一年夏季,天气非常炎热,文宗与各位学士们在一起做诗联句。文宗首先赋诗前两句:“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立刻吟接下两句:“薰风自南来,殿阁生余凉。”其他学士们虽各有赋诗联句,但文宗听来都不太称意,唯独赞赏柳公权的联句:“辞清意足,不可多得。”于是命他挥毫题写于殿壁之上,字大五寸,气势非常壮观。文宗边看边赞叹道:“如是钟(繇)、王(羲之)又复生了呀!”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书家不但要书艺精湛,而且还要思维敏捷知识渊博。
我们可还以从柳公权“不重钱财重笔墨”的故事中领悟到一代大家的高风亮节;从“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钟繇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黑。赵孟 十年不下楼。康里夔每日坐衙罢,写一千字才进膳。唐太宗皇帝简板马上字,夜半起把烛学《兰亭记》。”等故事中又可以悟出学习书法是一件磨工夫的事,不长期坚持下工夫是写不好字的。
四、用“类比法”把抽象知识具象化,复杂知识简单化。
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进步才能快,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才能好。
以柳体字笔画“乚”为例。如果我们告诉学生:“乚”的写法是逆锋向左上起笔,再折笔向右,顿笔转锋向左下力行,再转锋右运,稍驻后蓄势向上挑出!估计这节课一定是听烦了一部分,听晕了一部分,听睡了一部分,听跑了一部分。听懂的那一部分也未必能写得出来!如果我们转变一下语调改变一下方法,这样告诉学生:“乚”也叫浮鹅钩,它的形状尤如一只昂头挺胸浮在水面上的大白鹅,不过,我们今天写的是一只黑色的墨鹅。它直直的伸起脖子高唱凯歌,身体平平的贴在水面上,尾巴也直直的向上翘起……这样一又会听清醒了一部分,听精神了一部分,听回来了一部分,听懂了的那部分一定也会急着操笔画墨鹅。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肯定也不一样,将笔画类比作相近或相似的事物既降低了难度又易于学习和掌握为何不用一用?
五、口诀记忆法,易于识记不易忘记
笔画与偏旁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它最基础、最重要也最枯燥,如何将这些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把规律性较强和特点比较突出的偏旁串连起来归结成易于识记的口诀。
仍以柳字为例,柳字的“口字旁”与“口字底”同是竖长折短而且内收,但是位置却不同,于是我归结成:“字左字底同一口,竖长折短且同收。左口偏上请记准,下口让上三四分。”我发现田字旁比口字旁长,而且是左竖长右折短。于是:“田旁不同口字旁,形体宜长不宜方。口旁皆是横折短,田旁却是折画长”。再比如“犭”如果用:“大风吹来竖钩弯,两个短撇挂上边。一个拦腰挂得稳,一个只挂小半边。”这两句归结一下一定很好记。
六、临帖宜求甚解,双钩的作用亦不可低估。
学习书法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的过程。学过了笔画练过了偏旁又知道了结字之法,下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接触一下碑帖了。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的临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临习之前对碑帖的历史背景,文字内容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就像交朋友一样,如果不经过了解就胡乱的交朋友恐怕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害。临帖之前如果不对碑帖分析了解,信手拈来囫囵吞枣式的去临写效果不但不佳还容易走入死胡同。所以在临帖前帮助学生分析文字内容,推敲字的写法,掌握异体字挑出错别字,再讲解作者及作品的背景对临帖是大有帮助的。如果能把碑加上标点,做上译注,再译成白化文效果会更好。
初次临碑临帖的学生对于一部分字已经有所掌握,但是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的陌生字,以及字距、行气等问题就很难把握,这时不防用双钩的办法进行练习,这种办法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与原帖极大的吻合,也很容易上手出成绩。所以,双钩的作用在教学上不可低估。
七、背古诗练集字,为创作打基础。
背古诗文可以增加文化底蕴,练集字可以更熟练的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以后的出帖、创作打下良好基础,对于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说,在临帖之余多背一背古代做优秀的诗文,多练一练古诗文的集字,对于增加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书写水平,掌握书法创作的要领,是大有裨益的!
以上七点是我个人摸索出来的经验,不一定成熟,也不一定合乎每一个人的实践,仅供参考,期盼与同行们切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