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zz rickson:一万小时准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30:47
网上有一篇文章:神奇一万小时准则 ,说的是《纽约客》杂志有个正式撰稿人,名叫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他是牙买加一个非洲黑奴和一个白人种植园主的后代。他自己生长在加拿大,如今因一连出了三本改变因袭观点的畅销书而在美国出了名。最新一本书名为《超凡者》(Outliers),与其说是其自传,不如说是一册励志书,尤其在“成功”、“天才”等概念上发表了独特见解。

    一般人都认为成功主要来自天赋才能,没有天才就不会有成功。格拉德威尔则认为,生来的才能和一定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天才并非唯一或最为重要的东西,真正有用的是普通的实践经验。

    他举例说,比尔·盖茨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因为他有幸上了一所给他大量时间练习做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学校——在他自己开办公司之前,他就已经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上花费了一万多个小时。

    披头士们毫无疑问是有音乐天才的,但他们也确实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心血。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披头士”,是因为被偶然邀请去德国汉堡表演,在那里他们一晚上演五小时,一周演七天,正是这初次演出机会使他们最终放出了异彩。

    格拉德威尔认为,成功不是个人天才的必然结果,而是由许多其他因素——家庭的、朋友的、历史的、地理的、环境的、文化的和各种偶然的因素综合的结果,是各种有利条件逐渐积累的成果。

    有的人智商极高,终因缺乏其他因素而成了凡夫俗子。如在密苏里州一个乡村养马场有个名叫兰甘的人,他的智商高达195(爱因斯坦也只有150),可在他成长的环境里没有任何人、任何因素能帮助他使其超凡天资得到发挥,所以也就不可能大有作为。格拉德威尔写道:“没有一个人,——不管是摇滚明星,不管是职业运动员,不管是计算机软件亿万富翁,甚至不管是天才人物,是自己单枪匹马取得成功的。”

    格拉德威尔将所有人的成功都归之于“一万小时准则”(the 10000-Hour Rule),也即任何领域中成功的关键都与天才无关,要的只是实践,一万个小时的实践——十年一周二十小时的长期磨炼。

    看看自己能坚持一万小时的事情到底有多少?也就能知道成功的机会有多大了!

    网上还有一篇文章,说要花一万小时做一件事。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最新研究显示,要成为拔尖运动员、音乐家、棋手等,至少需苦练一万小时。学院跟踪调查一组小提琴练习者,统计他们每周练琴时间,直至20岁。结果发现其中佼佼者练琴时间均达一万小时,而略逊的学生练琴时间为8000小时。因而得出这样的结论,灵感和天分固然重要,但练习时间才是区分天才与庸才的决定因素。

    先不要急于把一万个小时和天才划等号,请务必注意这个结论中关键词的排位顺序:灵感天分打头阵,练习时间居中,天才与庸才压尾。

    所以可以肯定地这么说,成为真正天才的最首要条件依然没变,那就是找准你的天赋到底在哪儿。唯有准确无误定位了你的天才点,那么花一万小时去锻造这把剑,才能功到自然成,想不成为盖世名剑都难。

    美国游泳天才菲尔普斯,人们称他外星人、超人、未来人,但他自己发自肺腑说过一句话:“我知道,没有人比我训练更刻苦。”7岁开始练游泳,每天早上5点半别人还在熟睡的时间,他已经去训练了,每周要游100公里。12岁起,每周要比对手多训练一天。没有假期,没有正常孩子的娱乐活动,游泳占据了菲尔普斯全部的精力。到了23岁,菲尔普斯成就了北京奥运会上的旷世辉煌。

    再来看一个例子,说的是一个狂热的文学青年求教作家陈忠实,陈忠实当时没多考虑,给青年的勉励大意是坚持就有希望。该青年如获至宝,从此万事不问埋头搞他的创作。好多年过去了,陈忠实无意间了解到这个已届中年的当年的文学青年,至今一事无成落拓潦倒,却还痴心于写作。陈忠实懊悔不迭,因为他未加三思轻易出口的一句话,这个青年便把成倍的万个小时花在了他本不该花的地方。要知道,爱好兴趣并不代表天资。

    话说到这里,已经再明确不过了。天赋是成才的基点,如同菲尔普斯殊于常人的身材比例,长臂大脚短腿,这些最适宜游泳的身体特征,决定了他的努力必然得到相应回报。但若让他去练跑步,平时连走路都动不动摔跤的菲尔普斯也只有拾别人脚后跟的份了。天才与庸才,就看你有没有选对自己的擅长项。

    然而现实生活中多的是文学青年类人物,活了半辈子都找不到自己身上的最亮点,或者像粒拧哪儿就在哪儿的螺丝钉,或者是拿梦想当饭吃的乌托邦。退一步讲,就算我们生来平凡一无所长,那么放低身段脚踏实地,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用一万个小时专注于一件简单事情,铁棒纵使不能磨成绣花针,做个身怀绝技的卖油翁总是不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