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的天空女主角:教学絮语(6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7:47:02
教学絮语(61)(2011-08-15 11:17:45) 转载▼标签:

文化

分类: 思想芳菲

个人主义这个词,遭到人们太多的误解。一些人认为个人主义是坏的,说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资产阶级腐朽的人生观,不利于社会进步发展。一些人声称个人主义是好的,但他们把个人主义塞进许多消极的东西,如人的天性是自私的,个人利益才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出发点,为他人服务不合人的天性,倡导为他人服务也不利于社会进步。显然,他们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我觉得,当个人主义被解释为尊重一个人的言论、信仰、迁移、婚姻自由和人身权利,尊重一个人辛苦劳动创造的劳动成果,这个时候,个人主义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但个人主义不应被解释成以个人利益为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出发点。人与人之间是互相依赖的,不但物质生活上彼此离不开,而且在精神生活上也彼此离不开。这就决定了人们立身处世的出发点,不但包括个人幸福,而且包括社会和他人幸福。当他人的福祉遭到损害时,我们也要予以帮助,必要时牺牲生命。当他人遇到不幸,我们应予以关心和同情。我不认为个人是国家、集体和家庭的附属物,我认为无视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行为是野蛮的行为。同时,我觉得传统文化和宗教所倡导的仁爱、慈悲精神,是任何一个年代、任何一个人所应秉持的。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自私自利、对他人的命运冷漠,这样的人,是可耻的。他也不可能活得很开心。心地善良、关心和同情他人,这样的人,是高尚的。他也必然感受到人之为人的更大快乐和幸福。

多年前的一件事。有两个女孩,在某市一家银行工作。在她们值夜班时,坏人到银行来抢劫。为了保护银行财产,这两个女孩与两个身粗力壮的男子,进行搏斗。终因体力悬殊,一个不幸遇难,一个重伤。西方国家对付这类事件的办法是,如果银行遇到坏人来抢劫,让坏人把钱抢走,而不要与坏人搏斗。银行已经办理保险,银行的钱被抢劫,保险公司会赔偿的。如果银行职员与坏人搏斗,银行不但不鼓励,反而要予以处分。感到西方国家这种做法,更加人性化,包含着对生命的爱护。在这件事发生数年之后,东北一家银行,也发生一起劫案,几个坏人到银行抢劫资产。当时只有一个女职员值班。她没有与坏人搏斗,而是把银行为数不多的一部分钱,交给坏人,却将银行绝大部分的钱,保护了下来。坏人拿到钱后,不久就溜走了。事后,这位银行女职员,向公安局报案,并从家里拿出现金,抵销坏人拿走的那部分银行资金。银行领导却以这位女职员没有尽到责任为由,要解雇女职员。感到这个银行女职员的做法是可取的,不失智慧。感到这个银行领导的观点太可怕,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我想起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件事:杭州某单位的一女出纳员,为保护一只装有2300元人民币的钱箱,被歹徒刺伤多处,最后光荣牺牲。我想,这位女出纳员更可取的选择,是将钱交给歹徒,使自己免于为歹徒所伤害。生命是无价的。什么时候都要把保护生命放在第一位。见义勇为固然可敬,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懂得的道理。

一篇题为《在一张百元钞面前……》的文章:“树叶铺染的林荫道。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三四岁的小女孩一早到公园散步,来到草坪旁的游乐场,在长椅的一边坐下歇息。长椅的左边,也坐着一对年轻夫妇。那男的抽烟找不到火机,便向小女孩的父亲借火,彼此彬彬有礼。两位女人,也一见如故地聊了起来。三四岁的小女孩,像是上足了劲的发条,在草坪上捕捉着小蚱蜢,不时雀跃着,蹦跳着……小女孩嘎然止住了小脚,站在那里。‘哇!这么美……’小女孩惊奇地叫了一声。母亲听到孩子的声音,脸随即转过去,看到孩子脚尖前不到一步的地上,有一张一百元的大钞,上面还躺着昨晚的几颗露珠。父亲转移了视线,那张百元钞令他瞪大双眼。那对年轻的夫妇,也循声望去,心里也豁亮。四个人安然不动,但各自的心里却热血涌动,如拉满弦的弓……雀跃的小女孩,胖嘟嘟的小手,弯下腰去捡……原来,小女孩捡起来的是一片大树叶!而那张一百元的钞票,依然躺在原来的地方。‘傻瓜!’‘笨蛋!’孩子的父母在心里自言自语。两位少妇,不约而同地向前以踊跃式的姿势扑在小女孩的脚下,各自抓到那张钞票!‘这是我的孩子先看见,你想占便宜,难!’‘你看见她捡吗?你想独吞?无门……’‘那你想怎么办?’‘那你说该怎么办?’棋逢对手,各不谦让。两位男将,紧绷着脸,悄然动容,他们在伺机而出击。小女孩眨溜着一双童稚的大眼,她怎么也读不懂眼前的情景……”。面对一张无主的百元大钞,四个大人的表现,与一个三、四岁女童的表现,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对比。小孩子为树叶的美所陶醉,发出惊叫:“这么美……”。四个大人为百元大钞而心情激动,为得到那张百元大钞,彼此之间顷刻迅速撕下脸面。大人们如此贪恋钱财,如此的自私自利,如此行动粗鲁,令三、四岁的小孩深为惊讶!我赞赏那个三、四小孩,而替那四个大人,感到害羞。我感到,无论是内心世界,还是外在涵养,四个大人都远远比不上那个三四岁小孩。我对那个三四岁小孩的未来,深为担心。因为用不了多久,她那两个贪恋钱财、缺乏涵养的父母,就会把她那种纯真的天性,摧残贻尽!

一个博友说道:“西单元的301室内一女孩出事了。急救车停在单元楼口处,警车也在急救车后面。‘是谁报的警?’警察大声喊着话,人们都相视着摇着头。警察与接报中心取得联系,并拨通了报警人的电话。报警人称,他自己现在山西出差办事,一时赶回不去;楼上的女孩是他的朋友,说她喝了药要寻短见呢,恳请警察与急救人员进行及时抢救。楼上301室内,满屋里散着浓浓的酒气,女孩分明是喝多了酒,说话都有些含糊不清。女孩的手机正在茶几上响了大半天。是报警人的电话,女孩始终没接。警察将手机递给女孩,而女孩却挂断了,分明是在生朋友的气呢。经了解,女孩是安徽人,来这个城市打工近十年了,馨园小区的房子,是山西出差的朋友给租的。女孩应很顾及脸面,不愿再说下去,特别是两个人的关系。最终女孩答应急救人员要求,愿意跟随着去医院检查一下,只是提出的条件是,楼下要没有人围观才行。”我看了这则文字,作了这样的评论:“这种故事,在外部的人看起来,是可笑的,甚至是恶作剧。但在当事双方的男女看来,却是认真的,可能是爱与恨的交加。”“许多事情,站在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对于闲人而言,往往只看热闹。而对于当事人本身,可能有其说不出口的痛苦。”

有一段时间,有许多文化人争相下海。人们纷纷称这些下海的文化人,是儒商。而他们自己,对儒商这个称呼,也来之不拒。这些下海的文化人,真的是儒商吗?有儒者风度?有儒者信念?我看未见得。投机倒把,坑蒙拐骗,买空卖空,他们做得比没有文化的人,还驾轻就熟,并美其名曰适者生存。一旦把钱赚到手,就把文化掷在一边,哪里还想到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尽些责任。我认识到,他们虽然也曾经是文化人,拍过电影、当过作家、做过学者,但文化教养远远没有在他们心中扎下根。他们的内心深处,不过是追名逐利之徒而已。在我看来,当今这个时代,只有钱商,哪有什么儒商?

王学泰在《自然生态下的知识人》一文中指出:“安石为相,不仅在政治、经济的制度上推行一套新法,而且他又借宰相之力,推行自己的学术主张,变私学为官学。把自己的学术思想变成国家的意识形态,用以统一士大夫思想,使人同于己。他还借助科举考试的力量,使之成为取士的标准,文人士大夫趋之若鹜。这种做法破坏了北宋建立以来的文化积累,正像草原的腐殖质被犁庭扫穴一样。当他用自己做为原型复制人才时,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的士大夫群生态,姹紫嫣红、百花盛开的局面不见了,得到只是一片花黄茅白苇。”王学泰这段文字,指出了王安石变法统一思想、“使人同于己”的危害。是的,一个国家的思想,应该是多元的,应该是包容的。一旦“使人同于己”、失去多元和包容,思想的活力就会遭到箝制,就会变成一潭死水。而王安石用科举考试,使天下学子只接受王氏一家的思想,排斥百家思想,更是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作为选择人才的考试,应该充分尊重社会各界的不同思想,这样才能培养学子广阔的人格,才能选择到心襟开阔的人才。否则不过是唯唯诺诺的奴才、心灵僵化的腐儒,于国于民何益?王学泰提出了“腐殖质”这个词语,这个词语提得很好。自然界的腐殖质,是自然界千万年运动变化所形成的,充满着各色各样的生物和微生物。这些生物和微生物各有各的价值。一旦其中一部分遭到损害,整个自然界的生机活力,就遭到了摧残!懂得爱护自然的人,必然会珍惜腐殖质,想方设法保护它,尽量不去破坏它。同样,我们的文化生活,也离不开腐殖质!这种文化腐殖质,是千千万万年来,各种自然、社会因素互相作用,而形成的,对于人们心灵的健康,对于文化事业的兴旺发达,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不可缺少的。这些文化腐殖质,包含文化领域的许多生物或微生物,如数千年来形成的传统习俗,如世代相传的道德教诲,如许多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如古代社会的文学著作。这些文化腐殖质,有些已经诉之于语言文字,有些则并没有诉之于语言文字,而不过是人们内心中的信仰、信念或操守。人们虽然不知道这些信仰、信念或操守何从由来,却懂得这些信仰、信念或操守,是人之为人所必须的。我深信,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包含有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腐殖质。我也深信,我少年时代所看到的七十年代中国农村,仍然遗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腐殖质。但我不能不指出,当今这个时代,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破坏,中国传统文化的腐殖质,已经所剩无几。这对我们孩子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他们长大后,与其说比古代人更有智慧,更为幸福,更有人性,不如说比古代人更加愚昧,更为不幸,更为缺乏人性。

许多人羡慕功成名就的运动员。但我不怎么羡慕。一是这些运动员,文化素养往往不高,十多岁的年龄,本当更多学习文化知识,他们却整天用于体育训练。当他们运动员生涯结束时,与他们谈论文学作品,谈论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他们大半是茫茫然的。二是他们虽然赚了不少钱,但他们在青少年阶段,训练是过度的,是一种身体超支。这种身体超支,不但使他们在青少年时代得不到其他同龄人的人生乐趣,而且也会使他们退役之后,疾病缠身。有钱的父母,必定是不肯让孩子当运动员的。只是那些家庭困难的父母,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才让自己的孩子当运动员。看到一些运动员,如桑兰,如叶乔波,如郑海霞,退役之后一身疾病,令人同情。八十年代时,曾经听到一个叫做大松博文的日本排球教练,训练运动员十分艰苦,许多运动员都训练得哭了起来。这样做,固然有利于运动员的进步,但不重视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显然是违反人性的,是对运动员的个体身心健康不负责任。以前我曾经为大松博文叫好,现在我厌恶这个大松博文。日本文化有缺陷,才有这样的现象。如果是法制较为健全的西方,我想,运动员可以到法院起诉这个教练!

在《三国演义》中,司徒王允在吕布等人的配合下,终于除掉了董卓。这时王允理当大赦天下,改善民生,化解不同集团之间的恩怨。但他却没有这样做,继续党同伐异。甚至才华横溢、不谙人情之险恶的蔡伯喈,因对董卓栽培自己有感激之恩,也被王允杀害了。王允这种做法,体现出其待人的苛刻,心胸的狭隘,以及对人才的不珍惜。我不欣赏王允。

一位大学教师,在自己的文章中,回顾了早一天的颁奖典礼。说这次颁奖典礼很精彩,学生们制作的VCR水平很高,主持人的讲话有板有眼,然后他与其他学校领导一起,为学生颁奖。然后是文艺表演。表演之后,继续进行颁奖,他作为有关代表上台领奖。然后照相。主持人让他作为获奖教师,发表讲话。他写道:“现在想起,真的有一种荒诞感。每个人都在正儿八经地做些什么,但做的这些都似曾相似。作为个人,我们也许是第一次走上颁奖,但好像我们已无数次走上颁奖台,也好像走上颁奖台的根本就不是我们自己,而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似我又非我的人。这就是荒诞感的由来。”一位博友评论说:“过于形式化后,行为就沦为表演。同时表演又固化了事物的符号意义,这样就越发的掩盖了事物本身。”另一位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被另一个自己和导演支配着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做些愿非所及的事。”我觉得,主帖写得很好,两则评论也写得很好。现实生活中,确实充满着太多荒诞。比如,台顶的报告极其枯燥乏味,你不听,对台顶的人不尊敬;但你听了,又实在打不起精神。比如,你明明不相信教材的许多话,却要装做很相信的样子,把这些话讲授给学生听。比如,今天是革命派,批斗别人。明天你莫名其妙就成为黑五类,遭别人批斗。比如,明明是这个人见义勇为,但得到奖励的人却不是他,而是另一个救援工作姗姗来迟的官员。余杰小说《十八岁我出门远行》,叙述了这个世界的荒诞。荒诞是人类心灵和思维的倒错,把不正常的当做正常的,把不合理的当做合理的。一个人一直在荒诞中生活,往往会视荒诞为正常,视正常为荒诞,如同《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个长期关在监狱的犯人,一旦获得了释放回家的机会,他反而会不适应。在荒诞的年代,做一个人,干好一件事业,是不容易的。在荒诞的年代,仍然有一颗清醒的心灵,仍然做一个坚持人性、常识和自我的人,是难能可贵的。

我不喜欢素质教育这个词。素质教育,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质?做一个好人是一种素质,做一个坏人也是一种素质。讲真话是一种素质,专讲鬼话也是一种素质。随波逐流是一种素质,保持清高的气节也是一种素质。关注精神生活是一种素质,物质至上、金钱至上也是一种素质。而素质教育,只是笼统地说培养素质,不讲培养什么样的素质,难免失之笼统,是非不分。操作起来必然是:如果一边搞应试教育,一边搞一些花样,如举行演讲比赛,如搞几次文艺演出,如搞几个社团,就算素质教育了。我看一些人热衷于素质教育,一方面,是为了给应试教育作掩护。应试教育太臭了。需要一套护身衣。有了素质教育这个看起来相对优雅的护身衣,应试教育似乎就可以搞得名正言顺一些。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开教育更深刻的矛盾,即教育内容的僵化落后,即教育成为行政的附属物,即教育界严重存在的不正之风。在后果上,我看到素质教育不但没有减轻师生的负担,反而使师生的负担前所未有的加重,一方面他们仍然不得不忙于应试,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配合学校,参与那些表面热闹却缺乏精神内涵的种种活动,侵犯了教师应有的权利,同时也引起学生的反感。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