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微人脉在哪里:金鳟健康养殖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3:46:19
一、简介
金鳟属鲑科鲑属鱼类,是日本长野县水产试验场从虹鳟鱼群体中发现的身体呈金黄色的突变品系。纯系金鳟的眼睛为玫瑰红色,杂交金鳟鱼的眼睛为紫黑色。金鳟鱼属冷水性鱼类,喜栖于低水温、高溶氧、清澈的山涧水域或清澈的溪流中,是优良生态环境的“指示生物”;因此成为人们追逐“绿色水产”的主要目标;而且金鳟肉质细嫩,集观赏、游钓和食用于一体,已成为中国冷水性鱼类养殖的重要品种。
二、生物学特点
金鳟喜栖于pH 6.5~7.5的清冷高溶氧水域,弱碱性水更适于其生长。正常生长的上限水温是20℃,最适生长水温是12~18℃,超过或低于18℃越远生长越慢,超过22℃,死亡率增高。没有明显的生长下限温度,只要不结冰即能摄食生长。纯系金鳟摄食较缓慢,杂交金鳟摄食迅猛。喜食水生昆虫和近水、落水陆生昆虫及小型鱼类。池养条件下可食人工饵料。鱼池水溶氧量要达3毫克/升以上才能保证池鱼正常生长。从发眼卵育成500克规格的成鱼,水温年平均8℃情况下需24个月,12℃情况下需16个月。
三、养殖技术
1、池塘条件
山涧溪流、流泉、地下水、深水水库的底排水等水温低的水,均可选作虹鳟养殖的供水水源。水温周年变化在4~20℃最好,要求PH6.5~8.0,水质未受污染,建池的地点选择具有一定倾斜度的地形,在供水水源上方修建拦坝,提高水位,利用落差进行增氧及加强池水的流动,池塘的注水应是独立的。建池地点要交通方便,保证供电。池塘的形状以延长的长方形为好,宽长比例1:4~1:5,以使全池有良好均匀的水流和换水,防止池中有水流停滞的死角。池子的宽度不宜过大,稚鱼池宽多为1.5~2m,成鱼池宽多为4~5m,以符合虹鳟喜逆流活动的习性,且便于投饵和管理操作。池底要求有一定的坡度,坡降,稚鱼池以0.2%为宜,成鱼池以0.8%为宜,便于排水、排污和捕鱼。
2、养殖
每平方米可放养4~5.5cm的鱼苗1200~1500尾,投饵量依水温高低,鱼体大小而定,一般按池鱼重量的4~7%投喂,每日投喂2~3次。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和鱼的生长变化,要筛选分大小,疏稀池鱼密度,鱼体重在20~30g时,放养密度为500~1000尾/平方米,每日投喂2次。做好鱼池的管理,主要是保持水流畅通,水质清新,环境清洁,防止水中缺氧和发生鱼病,以及防鱼逃逸。具体做法:鱼池在临使用前需彻底清刷,并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在池子注排水口安装有纱网(12目铁筛网)的闸门,防止稚鱼外逃或野杂鱼进入池中;经常检查并勤清刷闸网,防止残饵、落叶等悬浮物堵塞,保持池水水流畅通;经常清除池底粪便,残饵等沉积物;适时筛选以不同规格大小分池饲养,这是提高单产的重要措施。
四、常见病及其防治
1、肝脂肪变性病:此病是人工养殖虹鳟由于投喂的饲料营养含量不全、长期缺乏氨基酸或维生素等不新鲜的、霉变的或氧化变质的饲料,以及饲料中含碳水化合物、脂肪、磷等过多,均可引发。病鱼体色发黑,腮色变淡,体质衰弱,离群,不活泼,独自漂在缓流处。肝脏解剖为肿大,呈黄白色或黄褐色,胆囊肿大呈黄色。胃肠充满黄色黏液,无食物,肠管末端溃疡充血。防治办法:发现病鱼,立即投喂优质饲料,减少投喂量,饲料中添加维生素。症状轻的鱼经过2~3个月可完全恢复,病重的鱼则无法挽救。如果投喂全价合成颗粒饲料,则可少发此病。
2、小瓜虫病:易发生在仔鱼期,病鱼体表明显出现许多小白点,腮上分泌大量黏液,呈现不安症状,常侧身在池壁摩擦身体,食欲减退。此病可造成养鳟的很大损失。治疗时用500ppm的甲醛溶液,浸洗1小时,或在5~10%的盐水中浸洗1小时。
3、肤霉病:又称水霉病,在受伤的鱼体上易发生。病状初期出现小斑点,逐渐扩大成绒毛状,使患处肌肉溃烂坏死。水霉繁殖适温在4~14℃,防治办法:拉网时注意勿擦伤鱼体。
4、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有多种,如细菌性腮病,多于春季发生在体重3g以下的稚鱼上。可用呋喃剂浸洗治疗,同时投喂混合磺胺类药物的饲料。
来源:哈尔滨市农科院水产研究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