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麦迪格:长治人策划了“陈桥兵变” 第B3版:人文·钩沉 20111201期 上党晚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24:28
长治人策划了“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建立宋朝 资料图


苗光义坟墓


宋村夫妻槐


  文/郭安廷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我市学者郭安廷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改变中国历史的这次兵变与长治人有紧密的联系。今天,本报特将此文章刊登,以飨读者。欢迎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自己的观点。
——编者
  公元960年正月,后周为抵御传言将要发生的北汉和辽国的联合入侵,春节这天,周恭帝就急急忙忙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出征。初二下午后周军队行至首都大梁(开封)东北40里外的陈桥驿时,赵匡胤下令就地宿营。初三早晨东方欲晓之时,还在睡梦中的赵匡胤突然被帐外的士兵大呼小叫声惊醒,还没来得及“弄清”是怎么一回事,就见弟弟赵匡义和手下的大将赵普冲进帅帐,随后众人一拥而上把已经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全军山呼万岁,并簇拥着他上马向京城方向开去。正月初四,大军浩浩荡荡回到京城,似乎容不得赵匡胤再解释什么,立刻有人安排周恭帝和他举行了皇位禅让礼。至此,赵匡胤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宋”,仍定都开封,改年号“建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事件,兵变的结果是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虽然是改朝换代的大事件,但整个过程基本是和平进行的,京城百姓没有受到太多惊扰,街市上一切照旧,人们感到和过去的兵变不大一样。
  “陈桥兵变”看似突然,其实是早有预谋的,而策划这次兵变的关键人物就是一千多年前的长治人苗光义。
  在长治市北30多里处,有一个村庄在宋代以前叫苗家庄。这里丘陵环抱,绿色掩映,漳河水绕村缓缓流过。据《潞安府志》、《潞城人物志》记载:“苗光义,名训、字光义。精通天文地理,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宋太祖平天下以苗光义为谋士,死后葬于宋村”。据村里的苗义旺老人讲:他小时候就听老辈人多次说苗光义的祖上是山东人,先逃荒到屯留后又来到苗家庄。苗光义于大约公元925年在苗家庄出生,其年少时就很有抱负,曾西上华山拜当时著名道士陈抟为师。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再加其上才智过人,下山时的苗光义已是满腹经纶、文韬武略。苗光义出师后,又周游天下寻师访友,虚心求教,使自己的学识更加渊博,胸怀更加宽广。他目睹了五代时期国家分裂、人民遭受战乱之苦的情景,决心有朝一日为江山社稷建功立业,造福黎民百姓。回乡后,苗光义一时无用武之地,就先在老家附近的柳叶镇(今黄碾镇)耍金桥的桥头搭一简棚,算卦相面,坐诊看病,以便等待时机。由于苗光义不分远近贫富,一视同仁,药到病除,吉凶祸福,推断如神。一时间名声大振,门庭若市。一日,在江湖上闯荡的赵匡胤路过柳叶镇,见桥头人声鼎沸,便翻身下马上前看个究竟。苗光义见赵匡胤紫面丰颐,气宇轩昂,忙起身相迎。待一交谈,更觉相见恨晚。于是苗光义收了摊,带赵回村,摆酒招待。席间,苗光义分析了天下大势,并告诉赵匡胤应在北方广纳贤士,扩展势力,审时度势,待机行事。一场投机的交谈,令赵匡胤对苗光义佩服得五体投地,相约时机成熟,一定共谋大业。
  时间转眼到了广顺元年(950年),赵匡胤来到河北,投靠在后汉枢密使郭威手下。次年,郭威发动兵变,推翻后汉,建立后周王朝,史称后周。赵匡胤因打战勇敢就被提拔为禁军头目,并因此结交了郭威的养子柴荣。禁军就是皇帝身边的亲兵,能当上亲兵的头目肯定是让皇帝信任的人。广顺四年(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逝,柴荣即位称帝,为周世宗,赵匡胤又一次被提拔为殿前都虞侯,跻身后周禁军高级将领。期间,赵匡胤把苗光义请到了军中,充当幕僚。苗光义积极向赵匡胤推荐了赵普、郑子明等人才。也正是苗光义、赵普等人的通力协作,使得赵匡胤领导的后周军队在对南唐的作战中大获全胜。因此,赵匡胤接替驸马张永德被周世宗任命担任殿前都点检,晋升为殿前禁军的最高统帅,苗光义也荣升殿前都指挥使。与此同时,在苗光义精心谋划下,到周世宗去世时,赵匡胤的周围已形成了文有苗光义、赵普、楚昭辅;武有潘美、高怀德、石守信、郑子明等团体势力。
  赵匡胤终于羽翼丰满,苗光义认为时机到了。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在苗光义的授意下,赵匡胤专门制造了北汉和辽国即将联合入侵后周的消息,迫使只有七岁的小皇帝周恭帝慌忙派其出兵迎敌。正月初二下午,大军到了陈桥驿。《话说中国》载:黄昏时,赵匡胤的亲兵发现苗光义对着夕阳指指点点,就好奇地问:“苗先生,看什么呢?”苗光义故作神秘地摆摆手说:“可别大声嚷嚷!你仔细看看,这太阳下面还有个太阳的影子。这是天命,要应在点检身上,改朝换代就在眼前了。”那亲兵闻言眼睛都直了,回到营里就悄悄告诉了好友。平日里苗光义常常给人测字算卦,因此他说的话很有号召性。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晚饭还没有吃完,流言已被加工成了“一日克一日,当出新天子”传遍了整个军营。在广大军士心目中形成了同一个理念:授命有兆,天意要让赵匡胤当皇帝。其实,就在赵匡胤的军队刚刚开拔出京城,苗光义已经安排人在城中暗暗散布了“点检要做天子”的传言。一时间满城风雨,就连朝中文武百官也听说了,虽然谁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更不敢让周恭帝知道,但背地里却慌作一团。
  这天夜里,流言中的主角赵匡胤却像个没事人似的,吃了几杯酒推说头晕,径直回到帅帐中睡下了。众军官无论如何也不能平静,便聚在另一个帐内喝酒。一位将军站起来,借着酒胆道破了大家的心思:“当今天子幼弱,不能亲政。我们这些人再怎么为国抗敌,也没人知道。既然天意已定,依我看还不如先把点检立为天子,再去抗敌不迟!”顿时,帐中就像炸开了的油锅,大家纷纷议论。苗光义密切注视着事态的发展,见时机成熟,假意劝说了几句却暗中支持赵普说:“如今天子年幼,当然不能服众。而点检在军内外都享有崇高威望,一入京城就能顺利即位。今夜安排好,明晨即可行事。”众将齐声叫好,便分头行动起来。就这样,正月初三的早晨,陈桥兵变便发生了。估计根本就没有睡着的赵匡胤被披上了黄袍,他假作苦苦推辞,众人自然不允。赵匡胤乘机提出要求:“你们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如果能听从我命令,进城不滥杀抢掠,我就当这个皇帝,否则不当。”此时此刻,众人哪有不应之理,马上立誓遵命。接下来,就演绎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在以苗光义、赵普为主的筹划下,再加上京城里赵匡胤的亲信石守信等人的密切配合,一场“黄袍加身”的闹剧就这样圆满完成,赵匡胤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后周天下。
  赵匡胤当上大宋朝的第一任皇帝,自然要论功行赏,苗光义被封为护国大军师兼司天台正。可能是赵匡胤总觉得大宋的江山是“抢”来的缘故吧,对旧臣宿将一直放心不下,生怕旧戏重演。于是,他又精心设计了一幕“杯酒释兵权”宴会,一字一顿地对前来赴宴的人说:“即便你们没有异心,而一旦部下贪图富贵,把黄袍强加于诸位身上,想不当皇帝也不成吧?”大臣们终于明白了太祖的心思,于是大批有功将领纷纷解甲归田。聪明的苗光义见此形势,也决心效法范蠡功成身退。经多次上奏,以多病为由荣归故里。赵匡胤苦口挽留不成,遂准予其归乡。为表恩宠,除赐予大笔金钱外,还以国号宋赐苗家庄为宋村。
  苗光义回乡后,创办义学、修桥铺路、周济平民,为乡亲排忧解难,深得民众赞誉。直到今天,当地仍然有一个《煤阻黄沙岭》的传说。说得是当年告老还乡的苗光义帮助乡亲们在宋村一个叫黄沙岭的地方找到了挖煤挣钱的门路。千余年后,传来传去,故事竟变成了神话。
  苗光义晚年自选墓地于宋村西岭,病故后安葬于此。到了宋太宗年间,有一风水先生说苗光义的坟墓正对着龙脉,朝廷还真相信了,并立刻遣大臣潘美带人将墓地连接西岭之间,挖了一条深沟。至今村上的人称苗光义墓为“光义坟”,该墓一面慢坡,东西长100余米、南北宽80余米,坟墓和西岭之间有一叫牛角沟的深沟。有村人记得该墓前曾有两根有字的石柱,但不知何时已无影无踪。
  如今的宋村是一个拥有三千几百人的大村,村民仍以苗姓最多。全村有古庙十多座、上百年的房子散落于村子的角角落落、五棵上千年的古槐屹立村街。有趣的是村上有个叫董房沟的地方,生长着树龄在1500多年的雌雄两株古槐,树下有石碾。两树相距2米,其中一株躯干围长有3米左右,人称“鸳鸯槐”、“夫妻槐”。每年夏初之际,雌树开满花,而雄树却无一花。古槐枝叶互相掺杂茂密,如两个巨大的华盖,夏天有雨时,树外早已湿了地皮,树下推碾的人依然可以从容收拾米面。只是如此大村,能说清其祖先“身微时勇扶社稷、闻达后归隐桑梓”事迹的人已经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