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关于做人文章:魅力会理 一座悠闲而浪漫的古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3:58:02

会理古城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素有“小春城”之美称

总想去会理古城看看,老是抽不出时间。大年初二,正好在米易,在朋友的陪同下,终于成行了。

米易距会理有90多公里,跑一小节高速,转道就是山路,中午就到了。当地朋友请我们吃那里最有特色的铜火锅,饭后在古街走走,感觉不错,那里的民风非常特别,很有生活气息,有很多与云南相同,还有众多的小吃,可惜没有时间去品味了,等下次有机会再细细赏了。

在四川省最南端,金沙江北岸,攀西战略资源开发核心地带,与云南省仅一江之隔的群山中,隐藏着一座既古老而又现代,既悠闲而又浪漫的城市—会理。会理县城北距州府西昌185公里,西南距攀枝花市102公里,国道108线南北纵贯县境,省道310、213横跨东西,内外交通较为便利。全县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12处,其中省级2处,州级3处,县级7处。

钟鼓楼

古城会理,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古称会无,继称会川,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会理历来是川滇两省交界的军事和经济重镇,是川滇两省商旅物资的集散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从县境南北贯通达100多公里,途经44个乡镇,会理县城是这条古道的重要驿站,素有 “川滇锁钥”的美誉。

古城,依玉墟山余脉而建,东西窄而南北长,形似一条小船。传说会理县曾是大海,观音菩萨为解救民间疾苦,以树叶作船修筑了会理这座城,又在城东的北山上建了白塔以紧锁水口,使古城遇洪灾不没,故会理县城又称“船城”。船一样的城郭,已经很现代化的建筑优雅而慵懒地卧在龙肘山下。

城郭前缓缓地流淌着源自龙肘山的溪水,半裹着这座城市,在夕阳中闪耀着炫目的光芒,传递着从远古而来的气息,似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然后又缓缓地向南流去,汇入金沙江水。由于地处西南横断山脉东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这里风光秀美,景色宜人,年平均气温15.1摄氏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素有“小春城”之称。这里森林覆盖率达42%,是天然的氧吧,也最适合养生。

古城中心与众不同,不是现代化的街道和林立的商厦,而是别具风情的老城。而老城的标志性建筑就是北城门和钟鼓楼。

钟鼓楼又名凌霄楼,位于老城的中心,在南、北街与东、西街的交汇处,是会理古城最富代表性的建筑。清雍正十二年建,乾隆时续修完,成了会理古城标志性建筑,同时也完成了古城廓的整体构筑。全楼总高22米,楼高15米,共三层,十二柱落地,五星抱月亭顶,八分水,全部为锡铸槽瓦,金属、陶瓷组合亭脊,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鼓楼背面与鼓楼遥相呼应的是北门城楼,会理人俗称城鼓楼,鼓楼建于明初,当时山环水绕,四门井然,风水颇佳,后几经战火,现仅存这一门了。门上有楼,是重檐硬山式顶,木质镂花,彩漆门窗,两面有匾。城楼连接着一段古城墙,现在城墙长满了青苔和草,满含古韵。

踏上城楼,仿佛进入历史隧道,你完全可以倚在古城墙垛口,欣赏古色古香的老城,和着鼓楼艺术团美妙的音乐,让你暂时抛弃世间的功名,任思想的灵光在时光的隧道中流淌,体味休闲的古韵。

城楼上设有茶园,你可以在百年的老屋里点上一壶茶,坐在古旧的条凳上,望着窗外几百年前的老城砖和楼下穿梭了“几百年”的人流,听听周围的茶客讲讲街头巷尾的传说、故事,你的心已抛开了现代生活的压力,与这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隔绝,隔出了几百年的沉静,这是一种既超脱世俗又融入世俗的休闲况味。

北门城楼

以鼓楼为界有东、西、南、北四条纵横交错的大街,大街保存着完整的古城格局,南北街总长三里三,街宽7米。街上的店铺,均为一楼一底的木板楼房,青瓦屋面,木楼上有镂空雕花木窗,瓦楞上还有垂吊的百草和青苔,色调古朴统一的店面上还悬挂着本县书法家书写的匾额,引人驻足。

漫步于会理古老的街头,踏着青石板铺砌的街道,可见明清古风,也可见洋味,行走在店铺间,偶尔还能得到惊喜。

古城尚存完整小巷多达17条,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北关西侧、马帮商旅聚居的西成巷,又称小巷,长约400余米,宽3米。巷内建筑多为清代,巷口有“西城”门廊,路面为石板铺砌,现尚存有西城马店、蔡家马店、廖家马店、庆丰号马店4处,至今保存完好。巷口还有清光绪十一年立的《功德碑》和《禁止碑》,是会理古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市政管理规约。其次是离北门城楼不远,翰墨书香浓烈的科甲巷,此巷长156米,宽3.5米,因科举人家居住而得名(据统计会理全县明清以来曾考中贡生、举人、进士以上达390人之多)。

巷内至今保存有许多完整的清代传统民居院落,其中尤以胡姓大院及两侧的明代建筑最有较高的建筑历史和艺术价值。走进去,那些石板路在深巷中向远处延伸着,一块块被岁月磨损的石板在细雨中散发着幽幽的光泽,解读着那一壁壁古老的院墙;那一个个精工雕琢的门洞,还有照壁残垣都在阳光的阴暗中诉说着一种绝世的奇缘、轶事。

里面,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就像一座博物馆一样呈现在你的眼前:大门、枕石、屋檐、瓦当……无一不流淌着明清时代的风韵,光胡家大院就有着明清两代的风韵,你一抬脚就可以一步跨越两个时代(前院是明代风格、后院是清代风格),这是怎样奇妙的感受啊!

小巷

在这些街道和巷子中,有古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17万平方米,其中结构良好、特征鲜明、具有保存价值建筑约占80%以上。民居院落一般为一至三进,也有“四合五天井”、“三重堂”、“一正两厢带跨院”、“三厢一照壁”等形式。其中“三厢一照壁”,宽出檐、双檐下层抱厦,具有明显的云南民居的布局和造型特征。居居院落重视大门的形式,多为砖木结构,有半檐式、全檐式、抱厦式。民居院落建筑的格扇、门檐木雕花饰精美。门墙基座多有砖雕,其内容丰富、工艺绝伦,是会理传统建筑重要特征。

在古民居中,还有着年代久远的古树古井。由于会理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四季花卉、乔灌树草均生长繁茂。古城区内有各种名木古树100余株,其中以柏树、古榕最多,其次有流苏、黄连、银杏、株兰、朴树等珍稀名贵树种。树径多在60cm以上,高达10米以上,成为古城环境重要的文化载体。对古树名木已登记造册挂牌保护。会理古城由于地下水较浅,居民长期以来习惯取用地下水供食用和洗濯。城内民居院落内均存有古井,据统计1982年以前城中有古井96眼,其中许多古井至今尚在使用。

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古城西面至今还保存着完整的清代文化建筑。位于赵家巷内的金江书院,始建于清嘉庆十八年,现存讲堂、正厅(荟英堂)和厢房。讲堂系歇山顶抬梁木结构,屋面为灰筒瓦,雀替、檐牙、耍头为深浮雕,石柱础刻龙云纹鼓腹式,堂前有须弥座廊台,是省级文保单位。会理还有国内唯一仅存的纪念中国文字创造者仓吉的祠庙—仓圣宫,堪称中国“汉字祖庭”,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该庙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为一座北朝南的复四合院。平面呈中轴对称布局,由照壁、东西大门、山门、前后殿,东西厢房,耳房组成,格局完整。大门为悬山式二柱五架梁,六角钻尖脊;山门为悬山式屋顶,雀替、掛落为镂空木雕龙云纹及花卉动物;前殿有垂带式石梯六级;后殿高11米,厢房均为硬山式屋顶台梁木结构,建筑整体结构和木雕花饰保存完好,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仓圣宫旁的瀛洲园,为清末五省会馆联名兴建的城市园林,后辟为公园。园内有“玉华池”、“浣鹤亭”、“金镜阁”、“藉香桥”、“半城春色”石牌坊等古建筑。池塘遍植菱荷,园内树木葱郁、花草芬芳。现在这里已经变为四星级的园林酒店,是会理的高档次建筑。这里花木众多,还保存着以前的亭台楼阁,是市民锻炼、休闲的好去处。

舞狮队

会理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既有川、滇文化的彼此影响,又有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会理彝族源于三个不同的族系,一是凉山彝族,二是云南彝族,三是贵州彝族,因而彝汉交融是会理古城的重要特色。

它们主要体现在饮食、礼仪、信仰、语言、民间文学、庙会、节日等方面,其中尤以庙会为主的民族民间活动。在庙会期间要举办木偶、舞龙、舞狮、唱连台戏、跳蹀脚舞、吹长号等有民间文化色彩的活动。在传统的节日中端午节的“吃药根”最有会理的地方特色,最能体现汉彝二种民族文化的交融。

路边的小摊

自明清外地移民进入会理后,饮食方式汇集了南北特色,加上川滇食俗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味特点。会理正规的筵席有以本地特产的黑山羊“烫皮全羊席”最为出名,还有“九大碗”、“五压桌”、“三迭水”、“十大件”等,菜心以单数计,如7菜、9菜,冬日加火锅。会理民间小吃以县城品种最多、分布最集中。早点有羊肉烫锅、熨斗粑、荞凉粉、稀豆粉、抓酥包子等,还有小笼粉蒸肉、羊火腿、羊干巴。饵块本是云南特色小吃,而会理饵块吃法却优于云南,如烧、煮、炒、烫饵块各具特色,尤以鸡丝火腿氽肉饵块最负盛名。

会理“三宝”

会理石榴会理石榴以其果大、色鲜、皮薄、粒饱、汁多、籽软、风味独特、品质优良,并含有多种氨基酸而久负盛名。据清乾隆《会理州志记载》,会理石榴曾被列为贡果,因此会理历来被誉为中国“石榴之乡”。1992年成功举办了“中国会理石榴节”,1994年四川省、凉山州把“万亩石榴科技开发项目”投向会理。

金沙石砚与中国苴却砚系同一砚种的金沙砚,均产于攀西大烈谷金沙江南北的深谷之中。金沙砚石料奇绝,“眼”多且大,纹理丰富。其石质细胞润泽、成砚贮水不涸、磨墨无声、墨汁如漆,存墨不腐。砚石叩之深沉似木若铜。清宣统六年(1909)金沙砚赴巴拿马参展一举中奖。

会理兰草会理养兰历史悠久,民间普遍有养兰习惯,会理兰草以珍、奇享负盛名,蜚声中外。其中以夏寒、兰牙、黄素为最,曾获1993年国际兰展金奖。

传统工艺

绿陶会理制陶始于元末明初,尤以绿陶器皿最为有名。绿陶还烧制成瓦材用于屋脊装饰,至今还保留了古老的制作工艺。

铜火锅红铜火锅也是会理土产的一大品牌,它的生产仍保持了几百年来的炼制方法和手工敲打的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