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学英语app:首席证券内参2011-03-3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51:13

首席证券内参

2011-03-31

 

 

【博览视点】

 

 

资本大时代:A股再无“孤胆英雄”!

 

 

资本大时代:外资影响权重提升

 

 

资本大时代:行情判断指标需更迭

 

【财经纵横】

 

 

准上市企业高管交叉入股创造“共富模式”

 

 

证监会加大人事流动管理

 

 

巨额超募资金存入银行“睡大觉”

 

 

国际板“预热”:准备工作已完成九成

 

 

保荐把关“名存实亡”

 

【热点聚焦】

 

 

一个危险的信号:“失控”与“反失控”

 

【新视野】

 

 

投资的本质就是“瞎子摸象”

 

【行为与预测】

 

 

正确的“锚”(三)

 

 

四月“魔咒”:牛熊之争必有一死

 

【博览视点】

 

资本大时代:A股再无“孤胆英雄”!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纵然,中国资本市场成长过程中的诸多“漏洞”与“幼稚”,让我们留下血与泪;

    然而,中国资本市场成为未来中国崛起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我们留下创富机会。

    没有人说的清,这是一种痛苦还是一种幸福?但,有一点十分笃定:历史车轮永远只会向前,再向前,一切都不可能倒行逆施!

    仿佛不经意间,这个市场已不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市场。它每时每刻正在发生着变化,甚至动摇了一些沉淀在我们思维中的“固有”规律,并呈现出令人惊诧的特质。

    博览研究员认为,场内资本格局的变化,导致此前行情判断指标的有效性有进行重估的必要。

    已经无“人”能够成为这个市场的“孤胆英雄”!

    不论90年代投机(坐庄)资金,还是曾经呼风唤雨的公募基金,抑或借“大小非减持”压垮A股的产业资金,都已成为历史。站在眼下,没有人再是“孤胆英雄”。

    人,都有一些英雄情结的,也都有或曾经有过偶像。

    曾几何时,股市中的的英雄偶像举不胜举:新疆德隆的“合金股份”、南方证券的“虹桥机场”、银河证券的“西宁特钢”、吕梁的“亿安科技”、赵笑云的“青山纸业”、以及“一骑红尘无人识”中科系的中科创业、“瀚海阑干百丈冰”银广夏、“美丽的肥皂泡”蓝田股份……

    这些孤单英雄可以像“催眠术”一样控制一只股票:有张有弛,有冲突,有高潮,有噱头,有悬念,更有出人意料的结局让人热泪盈眶!

    然而现在市场一切都在变,九十年代的思想注定是看不到市场的新变化:那时候,几百万可以控制一只股票;现在随便购入上百公斤黄金的投资人已不再稀有。即便大盘股被砸进去几十亿资金,都不会冒出多大的泡。

    如果游资地位日渐没落和沉寂,那么从其手中夺回市场主导权的机构投资者代表的公募基金,又如何?

    显然,在全流通和急速扩容的双重冲击下,07年曾经辉煌夺目的公募基金,再也无力轻易撼动什么。而标杆性人物也仅剩王亚伟。

    如果从相对速度和基数效应看,公募基金的成长或许低于私募基金、对冲基金,那么,此前以锚定公募基金的行情判断指标,不得不需要再考量

    国外资本百余年竞争、博弈的结果,在A股仅用其时间的十分之一!

    不可否认,市场内的资本格局在向国际化接轨。

    从国外百年资本行为的发展轨迹看:美国股市在运行100多年、90年代后,方才进入“机构投资者觉醒”的时代,而A股仅用10余年、2003年就迎来机构投资者的“崛起”。

    博览研究员认为,这种跨越式的发展,必定留下“后遗症”:金融资本的“远视”与产业资本过于“短视”,使两者间的博弈极不平衡。

    美国产业资本先成熟。且两者间互为约束。经过百余年,美国股市机构投资者才逐步迈入成熟时代。机构投资者与公司管理层(或股东)形成制衡:

    当面临企业业绩或经营问题时,金融资本联合起来、积极介入上市公司的经营,向管理层施压,要求改善公司业绩,从而增加公司价值,使股票市值上升。

    当年,美国许多国际著名的大公司包括运通、通用汽车及IBM在内,都迫于机构投资者的压力而不得不更换其主要高管。以使公司的业绩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而国内机构投资人,虽然意识形态上进入现代投资时代,普遍接受价值投资理念。然而,由于产业资本所处阶段的不成熟(还处于减持套现阶段),金融资本在实践上很难执着于企业的内在价值

    这表明,产业资本的减或增持,并非处于企业价值的考量。加大金融资本知行合一的难度。A股本土的投资信并未成熟、坚定,受外围资本动向的干扰极大。

 

    T O P ↑

 

 

资本大时代:外资影响权重提升

 

博览研究员认为,国际资本对国内资本的影响力较明显,其根源在于,先进投资理念的传播和移植;其未来表现特征是,不可避免将继续接受更为丰富、广阔的投资理念,以及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受到外围资本预期影响的程度加深。

    美国股市经过近百年的操纵、投机“历练”。到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基本分析学派才成为发达国家或地区股市的主流,它发展出的两个主要分支是内在价值型投资和成长型投资。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巴菲特和彼得·林奇。

    而这个全球性的主流分析流派不久被官方“正式”引入中国。

    2002年以前,国内基金业在筹建之初,就按照证监会的要求向国外机构学习经验,建立公司研究体系、投资体系、风险监控体系以及相应的投资制度。

    于是,巴菲特、彼得·林奇成为国内市场的“膜拜之神”。《美国的十大基金经理人》,以及《股票作手回忆录》、《怎样投资成长股》成为不少国内基金经理人的“案头之宝”。

    先进理念的植入,定下国内机构资本的思维之“锚”。

    2003年、2007年、2009年,按照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的方法做,就可以赚钱。然而2004年、2008年、2010年则会惨不忍睹。

    显然,无论是价值投资,还是成长型投资,都无法对冲类似“黑天鹅”的系统性风险。

    它意味着,偶然的事件都会引发一场市场大跌,而且很多时候在当时你无法准确评估事件影响的幅度。所以必须给自己留出后路

    难道巴菲特给自己留足后路?

    当然!巴菲特保证手头50%以上的流动性,就是最大的出路

    正因为有了低廉、充沛的现金在手,才有巴菲特所言的“能够忍受50%的跌幅”,试问普通投资者能有如此之大的风险承受力?

    因此,一般机构投资者在实践价值投资,需要“天时”的配合。然而资本市场是不能“看天吃饭”的。

    金融市场追根究底是“研究风险与回报的关系”!风险的可控性,难道不是首要考量的么?

    量化投资理念正是如此:用数学模型实现套利——在买入证券同时做对冲交易,以控制买入证券所承担的风险。

    而这一投资策略的理念基础来自,股票走势的随机性。上世纪70年代后期权以及资本价格理论的发展创造了当今华尔街的欣欣向荣,都起源于承认股票价格的随机性:一个完全随机产生的模拟股票价格走势和真实的股票价格走势极其相似。

    08年金融危机,西蒙斯的量化分析大获全胜,终于洗刷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最著名的负面影响。

    因此,目前国内投资理念的单一,只是阶段性现象,随着日益成熟和开放,A股市场将逐步接受丰富的投资理念

    在这个过程中,外围资本对A股的影响权重渐增。从定量上,这一现象更明显。

    ●A-H折价率触顶,与A股行情触底反弹时间点的契合。

    今年1月20日,A-H折价股达到23只的历史最高;金融股折价率达20%;巧合的是A股反弹行情时间上的完全契合——这波反弹行情的起点正是一月25日。

    ●安硕A50的前瞻性意义。

    2010年7月15日,安硕A50的交易价格比资产净值高出10.5%——远高于6年以来约2%的平均溢价。这意味着国外资本对中国企业股票价格的极度看好。

    回头来看,恰逢7月初反弹行情回落,后续行情的确在安硕A50的“乐观指向”下继续攀爬。

    ●美元与A股运行节奏的契合度。

    在过去两年半,A股只是美元指数的“傀儡”。但凡美元指数中期拐点出现或中期“顶、底”得到技术上确认,48小时之内,A股必然跟随其变化。

 

    T O P ↑

 

 

资本大时代:行情判断指标需更迭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以旧有资本行为与行情挂钩的特征,对行情趋势作出判断,在资本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形下,其有效性需要重新评估。

    ●以盯住公募基金行为的风向标判断行情趋势,是否还有效?

    一部分人认为,公募基金同质性特征,常常作为“反向指标”——如“屡试不爽”的基金仓位“88%魔咒”。

    另一部分人认为,公募基金规模相对庞大,公募基金持有的就涨,公募基金减持,行情很可能向下。

    博览研究员认为, 2003-2007年,这些判断正确的概率或许很大。然而,随着全流通的到来、市场容量的急速扩张、市场内资本格局改变,其正确性的概率递减,从行为金融学角度,通过公募基金的行为特征来判断行情的意义已不大

    有意义是指,历史上十次发生同一种行为,行情9次都选择同一个方向。

    无意义则是,由于某些改变,同样的行为再发生十次,行情方向选择不一。已无法再有指导性。

    公募基金无论是88%魔咒,还是增仓(减仓)-行情上扬(下跌)的逻 辑,对行情趋势的影响已经出现时而有效,时而失灵的情形。

    这种指导性大为减弱,因为你根本不清楚,该判断哪一次有效,哪一次又无效?

    ●新股发行节奏调控行情涨跌,新股破发潮促发行情触底?

    对目前的A股市场,其指导性从此前的有效,到现在的缺乏意义。

    2008年前,新股发行市盈率10-20倍时依然破发,说明市场极度悲观。且无论估值高低都遭市场抛弃,也可成为市场见底标志的参考。

    而目前本身存在“挤泡沫”内在诉求的新股破发潮,或许可引发行情见底,或许就是中小盘“挤泡沫”的一环、与大盘指数不相关

    在缺乏统一的情形下,依然不知道下一次朝某一个方向的可能性大小。这对预测的意义不大。

    ●大股东增持不能成为行情向上拐点的判断因素。产业资本增、减持与企业内在价值不划等号。

    近两三年来的大股东增持,更多应定义为“增持秀”;同时,由于成本优势,使得减持行为根本不会兼顾企业价值评估,减持冲动反而是“理性”表现。

    然而能够想象的是,产业资本日益成熟和壮大,成为价值投资的土壤。在香港,价格投机者最大的交易对手,不是其他投资人而是大股东(上市公司)——一旦上市公司认为其股价被高估,会立即增发股票;同样当股价严重超跌,上市公司则积极回购抬升价格。

    ●跳出国内情绪导向,行情“拐点”要寻找外围“支持”。

    当A股还是流通市值只占总市值三分之一,大蓝筹尚未回归时的封闭小宇宙时,行情受到国内资本情绪的单一影响。

    然而,当今日“世界是平的”时,国内A股受到外围资本预期的影响明显

    我注意到,去年以来的三次反弹行情,总是或多或少可以感受到海外资本的影响力:它要么通过安硕A50指数表现与A股涨幅的契合度来“提醒你”,要么通过A-H股折价率幅度变化与大蓝筹板块的紧密联动“暗示你”。

 

    T O P ↑

 

 

【财经纵横】

 

准上市企业高管交叉入股创造“共富模式”

 

    创业板IPO刚刚“过会”的鸿利光电,与星辉车模、东方锆业掌门人之间的连环入股轨迹,依稀勾画出由券商穿针引线、高管低价入股的紧密利益链。

    与广发信德同步入股的陈雁升,斥资2898.6万元认购917.33万股,以10%的持股比例一举跻身鸿利光电第三大股东。资料显示,陈雁升是星辉车模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星辉车模去年1月20日上市后,其所持股份市值约11.4亿元。

    相似的剧情也出现在星辉车模身上。2007年末,东方锆业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潮钿出资480万元参与星辉车模增资,获得316.8万股,成为星辉车模第三大股东。经过2010年中期“10转5”,陈潮钿的持股成本摊薄至1元/股,比照星辉车模的最新股价,陈潮钿的账面回报达36倍。

    事实上,上市公司高管入股准IPO项目、实现财富增值的案例屡见不鲜,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T O P ↑

 

 

证监会加大人事流动管理

 

    证监会干部轮岗交流力度逐渐加大。

    证监会尚主席近日表示,要整合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三年来,证监会派出机构新提任21名“一把手”中,有17名是异地交流,占80%以上。新提任的50多名系统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有50%以上是异地任职。证监会机关8个业务部门的新任“一把手”也实现交流任职,占证监会部门主要业务部门“一把手”的50%。

 

    T O P ↑

 

 

巨额超募资金存入银行“睡大觉”

 

    有“史上最贵新股”之称的中小板股票海普瑞,去年4月份曾以148元的“天价”发行4010万股新股,募资59.35亿元,超募近51亿元。但在募投项目进展上,海普瑞半年多的时间只投入了数百万元,却让巨额募集资金闲置于银行“睡大觉”。

    据海普瑞近日年报披露,公司去年投入募投项目的资金仅仅572.14万元,投资进度占募资净额的千分之一。

    另外,海普瑞还动用超募资金8.89亿元补充流动资金,8000万元偿还银行借款。剩下的47.74亿元中,22.74亿元作为活期存款、25亿元作为定期存款存放于招行深圳新时代支行营业部。

 

    T O P ↑

 

 

国际板“预热”:准备工作已完成九成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明确表示,研究制定国际板制度规则、全面做好有关技术准备、推进国际板建设,将成为证监会2011年的工作重点。

    此外,上海市市长韩正、上交所理事长耿亮亦在公开场合表示,国际板的推出时机已成熟,且发行方法、交易规则、上市规则和结算规则等四大法规已拟定初稿,交易所的技术准备则已完成九成……尽管上述官员均表示国际板尚无具体时间表,但决策层的频繁表态,已被市场解读为在为沪市推出国际板“预热”。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章肖明2月下旬在巴西圣保罗参加一个论坛时亦透露,上证所国际板可能在今年下半年获批准并推出,目前已有许多企业就如何在沪上市与中金公司进行接触。

    关于国际版,目前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尽快建和缓建两种看法上。学界及市场人士,则较多倾向于缓建、慎建。

扩容压力再增

    有市场人士表示,加大直接融资的方向没有错误,但是在中国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已经严重失衡、股票市场承受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推出国际板,一味增加股市的供给量、单向扩容十分不妥。

    2010年中国GDP增长10.3%,上证指数却下跌了14.3%,这样的市场对投资者来说,就是悲剧。

本土融资尚难满足

    A股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为境内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传闻中正排队申请登陆国际板的企业,不是中移动、汇丰这样的巨无霸,就是盛大、淘宝这样的科技新贵,他们动辄就募集走数以百亿计的资金。

    有市场观点认为,这样的规模能够同时满足国内数十家企业上市融资,甚至数百家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因此,在创业板开启还未稳定、目前内地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并不畅通的情况下,开启国际板显得不合时宜。

大象回归

    关于未来A股国际板首批发行企业的选择,综合目前多方信息来源判断,中国移动、中海油、中国电信等优质红筹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中国《证券法》对外企在境内上市仍存在一定的障碍。

 

    T O P ↑

 

 

保荐把关“名存实亡”

 

    据报道,上市公司联信永益的董事长遭刑拘,而保代被指同流合污。联信永益于去年3月18日在中小板上市,然而联信永益的上市,接连创下了A股市场的两项记录。半年内老总三易其人,业绩变脸最快、幅度也最大!上市不足半年,两任董事长都涉嫌单位行贿罪,似乎这家公司取得业务都要行贿。

    对于联信永益招股书中的虚假陈述,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到底如何把关的?有没有把工作做到实处,两任董事长前后因为行贿被刑拘的公司,又是如何通过层层考核的?保荐人的专业性和责任性何在?该如何面对自己当初的承诺?

拷问保荐制度

    联信永益的相关问题,早在上市之前就已显露端倪,但其却一路绿灯,先后通过了保荐机构、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以及发审委的层层审查,最终顺利上市。因此,联信永益如此快速的“出事纪录”,也再次拷问了国内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

    一是拷问了新股发行上市制度。为何中国股市成了“造富机器”?新股发行“三高一低”的怪象已被诟病多年,却一直没有解决。这无疑导致了像联信永益之类的公司,为上市造富而铤而走险。

    二是拷问了新股发行保荐制度。保荐制度是对发行人质量与合规性的最重要的把关制度。然而,像联信永益这种涉嫌单位行贿的行为,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除非当事人遭检举,否则很难查证。而所谓的保荐把关也就“名存实亡”了。

    三是拷问了股市信息披露制度。在联信永益的招股说明书里,发行人及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承诺,招股说明书及其摘要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但事实上,联信永益的行贿行为早在IPO之前就已发生了。这表明联信永益已涉嫌欺诈上市,也凸显了我国股市信息披露制度的“空而乏力”。

 

    T O P ↑

 

 

【热点聚焦】

 

一个危险的信号:“失控”与“反失控”

 

    博览研究员提示,须要警惕各地方在落实“房地产调控目标”方面与中央政府目标的落差,所带来的“政策风险”!

    在推动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中央政府始终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换言之,市场经济的前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一定语的时代意义,始终要得到强化。

    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仍然面临新时代的新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型”,市场主体、以及作为“推动”各市场主体发展的“主要推手”——各级地方权力机构,其自我的“独立人格”、“自主意识”,和利益,也随着经济规模的壮大而强化,这对传统“整齐划一”的调控模式,构成了新时期的诉求。

    经济基础的发展壮大,对上层建筑的“适应性”提出了更为高、精、尖的要求,不能很好的调控和适应这一格局,我们的宏观调控工作,无论是对房价,还是对通胀,以及作为二者资金推手的流动性,都很难从源头上加以有效“管制”,也就很难将“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这三者平衡关系拿捏好。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当下地产调控的“限涨令”异化为“涨价令”,日化、方便面行业的巨头“顶风涨价”,以及央行在流动性管理当中,价量配合的艰难,无不是《旧有政策设计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已经“准失控”》的现实体现。

    如果各地方、各行业在“理解、落实”中央政策精神方面,迟迟不能和决策层“合拍”,而作为今年“宏观调控首要任务”的“控制通胀”,在一季度就面临房价、物价和流动性管理方面的“准失控”,那么,我们就必须高度警惕,将缓解民声、改善民生作为今年最紧迫工作的中央政府,充分的发挥“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力”,将面临“准失控”的“控通胀”工作,“强扭”到符合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上来的可能。

    尽管这种“强扭”可能仍然只是“救一时之急”,而不是从机制上“拯万世之穷”,但它仍然显得十分必要,无论是对中央政府改善民生的政治诉求,还是强化政策权威的角度,都不能忽视这种政策可能性,特别是,在中央政府始终拥有强大的政策资源的情况下。

    我们不能遗忘的是,2010年A股的那场暴跌,导火索就是来自中央政府对房价“准失控”的“反制”,而时间也恰恰在“两会”之后的4月份!

    不同的只是,去年诱发决策层“不满”的,是央企频繁的“地王”之争,惹得国民对房价的忧虑飙升,而今年,主角只不过是换成了房地产的另一个“供应商”——各级地方权力机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T O P ↑

 

 

【新视野】

 

投资的本质就是“瞎子摸象”

 

    投资本质就是瞎子摸象。

    讯息混乱会影响事件的处理决定。而投资决定亦如事件处理决定一样,同样会受讯息左右。

    普通散户如盲人骑瞎马,只能跟着传媒讯息而起舞。

    比较有经验和学识的散户会略好,会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跟消息互相比对;但是,大前提是消息要有相当的准确度;不然,就算有方法判断其是否是大象,但仍然会因为消息不实而误把野猪当大象。

    于是,有一派的人出现,认为不管是象还是野猪,只要游戏容许,他们不需预测整个动物,而只需要摸准某部分即可。那么,纵使狗嘴真的长出象牙,只要摸出是象牙即可,管他是从象嘴、猪嘴还是狗嘴长出。

    当然,这种办法虽然不用对该动物有任何整体认识;但是,却也因为如此容易被欺骗或自我欺骗。譬如,都是摸到又长又圆像粗绳一样的东西,却由于不管到底是在哪种环境下摸到,结果把大蟒蛇当作象鼻来下注。赌输不用说,搞不好大蟒蛇破笼而出把赌徒也生吞了!

管他象牙出于谁口

    有一批人的做法是不管这些消息的真假,而是根据观察第一线的瞎子的反应,以及那些能够从摸大象游戏中得益的人的反应,去估计到底该动物是不是大象,是否已经被妥善处理,然后据此下注。

    瞎子的反应,尤其是有没有受伤,像不像给大象长牙刺伤,给长鼻卷起后再投掷至地下受伤,给大象踏伤等等,都可以佐以判断。至少,野猪无法踏伤或能卷起人再掷伤的本事;獠牙刺伤和长牙刺伤的伤口也不同。

    很多时候当连瞎子都无法看到时,则根据赌博该动物是否大象,其伤人与否的赔率的变动,去推敲开盘人的意向,并假定他们拥有比其他人更多更优质的讯息。

    可是,这里面也有两个问题:第一,开盘人有心欺骗,用各种方法影响下注人的情绪去做“错误”的投注;第二,其实开盘人也对该动物和游戏状况不完全了解,只不过利用不同的赌博和赔率加大彩池并分散风险。

敢于认错减少损失

    第一个理由容易理解,毋须多说。可是,大部分人都难以接受第二个理由:不会吧,花那么多钱搞外围竞猜游戏,居然自己也不了解。

    其实所谓了解,往往不外乎靠道听涂说,或者靠内线(如瞎子、大象所在的守卫、大象拥有人)的消息,或者靠和决策层沟通,最后就是亲身去了解,假如过得了守卫一关。前三种情况和一个普通散户的分别只是少了一两重的误传而已,不高明多少。后一种情况则相当罕见:能够预见大象出现并发狂破坏,然后见到大象走后是野猪,再后是其他动物的人,几乎不是人类,而是接近神了──除非他本身就是动物主,知道转换的次序。

    但是,动物主不只一个,而且就算知道,也要有动机去欺骗其他人。结局是:四类人当中只有一类最贴近真相,却是最不愿意透露真相的一批。其余的人只不过是得到较少受影响的资讯,其真正的威力在于身为开盘人,可以透过类似“庞氏骗局”的方式去把风险分散并赚取中间费用而已。

    既然如此,岂不是无法在投资中稳赚?

    是。无论何种投资,从根本来说永远有错误和损失的一面。就是说,不论你理解有多深,位置有多优越,本质上仍然是在瞎子摸象的游戏当中。清楚认识这一点,勇敢地承认错误,并采取行动减少损失,甚至能够做到在出现损失前预计风险,做好保本的准备,才是能够在长期的投资中得到最终的收益。(陈大为)

 

    T O P ↑

 

 

【行为与预测】

 

正确的“锚”(三)

 

    苏格拉底说,不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或许现在到了清点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印记和锚的时候了。即使它们在某一时间是完全合理的,现在仍然合理吗?一旦对老的选择作了重新考虑,我们就向新的决定、新的一天、新的机会敞开大门。

    这似乎是有道理的。

    关于锚和幼鹅的这一切,比消费者偏好有更加广阔的内涵。

    传统经济学假定产品的市场价格取决于两股力量的平衡:每一个单位价格的产量(供给)和每一个单位价格的购买欲望(需求)。这两种力量交汇点的价格决定市场价格。

    这是一种无比美妙的信念,但是它的核心是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即上述两股力量是各自独立的并且共同形成市场价格。

    事实上,当我们发现了锚的存在,这一研究对上述假设提出了挑战。

    首先,根据传统的经济架构,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需求)是决定市场价格的两大要素之一。但如我们的实验所证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可以很容易地被操控,也就是说消费者实际上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偏好以及他们愿意为不同商品和体验付出的价格。

    第二,一方面,传统的经济学架构假定供给和需求两股力量是各自独立的,另一方面,我们上面见到的那种锚的控制作用却暗示它们事实上是互相依存的。

    在现实世界中,锚来自厂家的建议零售价格、广告价格、促销、产品推介等等因素——所有这一切都是供方变量。因此,似乎不是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影响市场价格,因果关系在此有些颠倒,是市场价格本身反过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这表明事实上,需求并不是完全独立于供给。

    事情到这里还没完。

    我们看到的市场供求关系(酸奶打折人们就多买)不是基于偏好而是基于记忆!下面是对这一概念的说明。想想你现在对牛奶和酒类的消费情况。假设从明天起要实行两种新税,一种使酒价降低50%,另一种使奶价提高100%。你认为会发生什么?这种价格的变化肯定会影响消费,少喝点奶少摄入点钙很多人不会感觉到什么。再假设一下,如果伴随新税而来的是人们对从前的奶价和酒价的遗忘,那会怎样?如果两种产品的价格同样变化,你却记不起这两种产品从前的价格了,那又会怎样?

    我料想,如果人们记得住从前的价格并且注意到它的涨价幅度,价格变化就会对需求产生巨大影响;如果人们记不住过去的价格,价格的变化对需求的影响,即使有也会很小。如果人们根本不记得牛奶和酒类过去的价格,对奶和酒的消费就会保持基本不变,就像它们的价格没有变一样。

    换言之,我们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事实上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对过去价格的记忆,和我们想与过去决定保持一致的欲望,而根本不是我们的真正偏好或需求大小的反映。(丹·艾瑞里/文)

PS:如果把上文中的“消费者”变成“投资人”,从结果上看,没有什么区别。
一只股票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是靠所谓“市盈率”,是由大盘股还是小盘股来决定它的合理价格中枢?
行为学告诉我们,市场价格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改变。通过改变投资人对于这只股票的“锚”,进而影响他们的投资欲望,从而使得更多人来追逐这只股票。
事实上,此类现象屡见不鲜。
比如,大比例送股。仅仅通过价格除权,会让更多投资人感觉这只股票变得便宜了。不是基于偏好而是基于记忆!当市场有足够热情的时候,大比例送股的股票通常都会走出填权行情,而并不缺乏簇拥者。因为,至少它看上去便宜了很多。
比如,推介一个好的“故事”。常常出现在投资人视线范围内,并被机构褒奖的股票,更容易受到投资人关注。重要的是,一个很小的基本面变化,一个可以想象的故事,当被挖掘出来,用以触动投资人心中的“锚”——会让投资人感觉这只股票的基本面不断发生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锚,以适应新的价格。
比如,当我们发现一只经常买卖的股票低于此前买卖的平均价格时,往往会产生不可抑制的购买欲望。抑或此前关注的股票,突然低于此前关注时的价格,也会使得我们迸发购买欲望。这实际上都是锚的作用,而并非真正偏好或需求大小在作用。
更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常常会发现,很多暴涨的股票,即便此后没有大幅下跌,只要时间足够久,大部分投资人都会渐渐“接受”它的定价,而视为常态。甚至于,会给自己一些理由,来说明它能够保持这一高价的合理性。没错,当过去的价格逐渐在人们的脑海里模糊的时候,那么现在的价格会逐渐成为新的锚。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强庄股都喜欢长期高位横盘,因为只要时间足够久,就不乏新的投资人加入进来。
换句话说,如果你关注价格,你几乎无法摆脱“锚”。很多时候,“价格便宜”或“相对便宜”会成为你购买股票的唯一理由。好了!可以把你书柜里面有关价值投资的书都烧掉吧!可以肯定的说,它们对你而言,从一开始就只是“装饰品”。
当然,关注价格并不是“错”,只要你能够控制“锚”,而不是被“锚”所控,依然也能够成功。不过,无法改变的是——那些书依然是“装饰品”。

 

    T O P ↑

 

 

四月“魔咒”:牛熊之争必有一死

 

    即将来临的四月,在过去十多年的A股历史上从来都有特殊含义。

    这样一个“魔咒”鲜为人知:四月涨跌对于全年指数走向至关重要。

    ——2010年4月,指数下跌,2010年全年收跌。

    ——2009年4月,指数上涨,2009年全年收涨。

    ——2008年4月,指数上涨,2008年全年收跌。(例外)

    ——2007年4月,指数上涨,2007年全年收涨。

    ——2006年4月,指数上涨,2006年全年收涨。

    ——2005年4月,指数下跌,2005年全年收跌。

    ——2004年4月,指数下跌,2004年全年收跌。

    ——2003年4月,指数上涨,2003年全年收涨。

    ——2002年4月,指数上涨,2002年全年收跌。(例外)

    ……

    在绝大部分年份里,四月行情的涨跌基本决定了全年行情的走向。换句话说,从概率上讲,四月就是牛熊之争的角斗场,谁胜谁负,一战定下全年趋向。我不是宿命论者,但相信历史总是惊人相似。虽然不会简单重复,但作为一名观察者,必须尊重一切既已存在的规律,哪怕不能够完全解释其因果。

    既然四月份涨跌如此“重要”,智能系统的预测结果又是怎样?

    很抱歉,本周没有结论。

    目前看,在四月份多空双方取胜机会均等,胜负天平保持平衡。只有等待下周进一步数据的出现,才能够给出下一步判断。

    智能系统之所以直到今天,一直保持持续的高正确率,最重要因素在于它没有“人性”——没有乐观与悲观,不受外界变化干扰;在于从来不猜、不赌,只是通过分析市场“潜在趋势”,在市场中大多数投资人看到“表象趋势”的前一步给出判断。

    这是它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根源,而人类在这一点上无法做到完美,包括我在内——只要有情绪就无法做到足够客观。

    四月第一周市场会如何变化?

    虽然智能系统没有结论,实际上也是一种结论——在三月底出现当月“次高点”之后,A股市场将进入短暂的“休战”状态。在智能系统给出确认之前,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都有必要“充分怀疑”其趋势的持续性。

    等待,也是一种策略。

 

    T O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