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师3尔米亚:浅谈学困生教育的误区和矫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31:31

 

朱谟坎

(江西省太和县上模乡油洲小学,江西  太和  343718 )

  :学困生即那些在智力、体力、生理、心理等方面,无任何先天缺陷,但由于教育、环境等后天因素的
影响,导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行为习惯较差、学习吃力 、不遵守纪律的部分在校学生。学困生顽皮、淘
气、任性,甚至不尊敬师长,与那些所谓品学兼优的“乖学生”相比,显得格格不入。 因此,对小学学困生的教育一直困惑着教育界,如何走出这一困惑,本文作者在实践中的一些教学方式值得借鉴。

关键词:学困生  教育  误区  关爱  探讨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学困生,简言之,就是学习困难生。对学困生的教育,给学校和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是居高临下地压抑,冷嘲热讽地挖苦,不留情面地打击,冷若冰霜地把他们划入另册,使其永远在低人一等的阴影中挣扎;还是
虚怀若谷地悉心呵护,满腔热忱地精心培育,使其在人生的瀚海中自得其乐?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去认真研究的问题。回视以往对学困生的教育,的确存在不少误区。往往是缺少耐心,没有爱心,更难知心,久而久之,学困生的转化便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对照自己的言行,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经常进行反思,对症下药,找出良好的矫正办法。

误区一:严多爱少

学困生一般成绩较差,又缺少自控力,教师们对他们往往会忽视,甚至歧视,只知一味地“约法三章”,要这样要那样或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却没去走近他们的心灵,没有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不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他们不能创造尊重理解的氛围,缺少热情关怀的态度,亲切温和的语气,关注体贴的爱心,最终只会使师生之间的距离越严越远。转化的结果也便可想而知。

矫正法:播撒爱的种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的确,教育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真理的过程,更是一个师生在精神上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只有当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气氛和谐、渠道畅通的时候,一切教育活动才能取得成效。如果师生之间互相对立、矛盾重重、渠道堵塞,教育就会非遭失败不可。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善于用真诚的爱去开辟通向学生的道路,架起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师对待学困生,要认真分析他们的问题之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就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通过望、闻问、切找出病因,以便对症下药一样。医生是人道主义者,教师更是人道主义者,教育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对于每一个学困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该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道路上站住脚,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不要让他感到自己是个不够格的人。要知道:在清新的春天,老树也会萌发新芽。只要靠近春天,冰雪就会融化;靠近音乐,生命就会舞蹈;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浸润。“每对孩子们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我是坏孩子、恶劣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坏孩子的印象。因此,我们从成年人的角度越认为对某个学生的看法根据十足、恰如其分,就越会给儿童的心灵造成创伤,越会使儿童无所适从,越会使本来缺乏经验的儿童今后的行为更冒失,更轻率。”我们应该谨记:教鞭下可能有瓦特,冷眼中可能有牛顿,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对任何一个学困生都不轻言放弃!

误区二:罚多教少

在对学困生违犯了校纪校规时,有些教师不是细心去教导而是简单粗暴地进行惩罚:一是语言或挖苦打击,或冷嘲热讽;二是劳动惩罚,如罚打扫教室,冲厕所等。这样以惩罚代替教育,不但对学困生的转化收效甚微,反而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矫正法:要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夸美纽斯语)

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作为受教育的学生,犯点规、违点纪是很正常的,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要善待孩子,最大限度地地宽容他们的缺点。对于学困生,宽容是冬日里的一缕暖阳,是荒漠里的一泓清泉。能宽容人者必有博大的胸怀。成绩差的,多辅导,坚信他们会及时弥补,迎头赶上;调皮捣蛋,屡犯错误的,多引导;作风懒散,行为习惯欠佳的,多帮扶,循序渐进,一点一滴帮他克服。“要得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学困生之所以是学困生,就因为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社会、家庭、学校各方若是动辄打骂、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长此以往,学困生便滋生了与家庭、学校、老师、家长愈来愈强烈的对立情绪,兴许就此走向堕落,教育也就宣告失败。

误区三:抑多扬少

不少教师总喜欢将学困生作为反面材料来教育学生,点名批评,指责教训,很少表扬和鼓励。长此下去,他们会觉得努力了还是没有进步,情绪低落,甚至自暴自弃。

矫正法:蹲下来看学生

教师最大的缺点就是整天盯着学生的缺点。对于学困生,我们要用显微镜来寻找优点,哪怕只是找到了一丁点,要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苏伯教授曾以“半杯水”为例,讨论了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他说,对半杯水,可以有两种说法:一说它有一半是满的,一说它有一半是空的。有的老师看到的只是学生的一半,便对学生不断地批评、讥笑、讽刺、挖苦、打击、冷落,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自尊,失去了自信,最后可能就给毁了!相反,有的老师看到的只是学生“满”的一半,因此而认为这个学生不错,便不断地表扬、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就充满自尊,充满自信,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哲人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莫不例外。对孩子来讲,表扬就好比是“阳光”、“雨露”、“甘霖”,它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表扬之于学生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好办法。

误区四:堵多疏少

有些教师对学困生喜欢定制度,或要求写保证书,即保证今后不再犯什么的。其实这种方法是一种典型的“堵”,其结果屡禁屡犯。

矫正法:选准契机,实施激励教育

(1)树榜样,帮学困生确定比、学、赶、超的目标;

(2)绘前景,帮学困生制订人生航船的方向;

(3)勤参与,让学困生在参与中去体会,去发展,去创新,从而找准自己的位置;

(4)勇表现,帮学困生搭建展示自己才干的舞台;

(5)敢竞争,放手让学困生也参与班委会、学生会的竞选,在竞争中调动其积极性;

(6)真信赖,把担子压到学困生身上,并信任他能成功;

(7)动真情,让学困生从教师的言行中体会出对他的爱,做学困生的“贴心”

(8)多肯定,只要学困生有一点进步,或一个小特长,小优点,都及时给予肯定。

近日读了一则故事,颇有感慨。 说的是一位圣者带众学生来到一片空地上,对着旷野长满的杂草,说:“想想如何才能除掉这些杂草呢?学生们或曰用铲子铲,或曰用火烧,或曰挖其根……”圣者笑曰:“你们回去吧!按各自的方法除去一些杂草,没有除掉的,一年后再来。”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先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一片长满累累果实的庄稼地。

学子们豁然顿悟:要想除掉旷野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显然,我们要拨除学困生心灵上的杂草,方法也只有一种,那就是用精神的庄稼去占据他们的心灵。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有效的转化学困生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改变传统的育人观念,减少清规戒律,放下教师的架子,爱护每一个学生,相信今天这些不起眼的“丑小鸭”——学困生,或许就是未来美丽的“白天鹅”——发明大王、科学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