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大学生“回锅”之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8 20:26:29
 一群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不约而同到一所中职学校继续“深造”。他们有的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有的还是在校大学生。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9月,这22名大学生被录取为四川省盐业学校新生,开始两年的中职学习生涯。中职学校招生,来了这么多大学生,连学校招办主任也感意外。

  报道还说,这22名大学生是一家盐业集团为旗下一家分厂招聘的技术工人,并委托该校定向培养的。他们目前还是预备员工,要自费两年学成才可签订劳动合同,成为正式工人。

  据称,这些有交通大学等院校背景,甚至有的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之所以读了大学还要读中职当工人,就是看中了盐业集团有稳定的工作。

  虽说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学生也不是不能当产业工人,但十年寒窗苦读并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大学生,现在却要面对放弃专业知识、“回锅”操练简单技能才能当工人就业的残酷现实,这该是怎样的民生多艰?就业的痛楚,除了大学生及其亲人知晓,还有谁会感同身受?

  资料显示,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630万,加上往届未就业的,需就业者达700万之多。但截至今年7月1日,就业率才72%,也就是说,仍有差不多200万人没有就业。而到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达峰值,约758万人,未来就业压力仍很大。

  在此背景下,为了找到“饭碗”,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放下“身段”,走进职业院校学得“一技之长”用以谋生的报道并不鲜见。但像上述22名大学生这样集体“组团”式“回锅”,并不多见。

  与此同时,是大学生愿当产业工人的越来越多,从事低端工作的逐渐普遍,如上月就有5名大学生应聘到济南市环卫局当淘粪工——人们形象地称这种就业现象为“民工化就业”。而相对应的是,从2003年起,高校毕业生薪酬呈逐年下降趋势,出现大学生与农民工收入趋同现象,更有大学生“零工资就业”。

  但另一方面,为实现广泛就业,对于大学生“回锅”,不少官员和学者均持支持态度,还有人呼吁鼓励大学生向产业工人转移。

  那么,问题是:如此“贱卖”学子、浪费教育资源,将知识和人才贬值,知识的价值、高校的价值何以体现?照此趋势,高等教育还要继续“高等”吗?

  而且,中国真的就已奢侈到了要让高学历人才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地步了吗?数据证明,与西方发达国家占人口30%的大学生比,我国25~64岁人群大学生比例不过11%,要到2035年才能达到30%,社会需求还远远不够。所谓过剩的表象,真实原因在于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即当前教育与现实脱轨。

  其根源在于,自1999年以来,高校疯狂扩招,使得大学招生数量短短数年扩大数倍。教育产业化的直接表现就是大学收费迅速飙升,而高等教育成色却被削弱,教学质量降低,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劳动者。

  如此,大学生“回锅”之痛,病灶就在大学教育,大学、高等教育甚至全社会都应喊痛并检讨——这不仅是大学生们的“痛”,更是高等教育和国家民族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