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鸣的意思:声明——关于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儒藏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32:08

关于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儒藏网》

“科研人员”栏“舒大刚”条内容严重失实的声明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川大古籍所)儒藏网(http://www.ruzang.cn/)“科研人员”栏“舒大刚”条所列舒大刚的科研成果严重失实,现声明如下:

 

一、关于《苏轼研究史》

(曾枣庄等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川大古籍所《儒藏网》“舒大刚”条“主要科研成果”之“二、近年主要成果”之“(二)专著类”之“8、《苏轼研究史》,江苏教育出版社,国际合作(中日韩美合作)”:

    《苏轼研究史》是我主编的,由我组织美国的唐凯琳,日本的池泽滋子(均为我的学生),韩国的洪瑀钦、台湾的衣若芬(均为我的友人)以及舒大刚共同完成的一部学术专著。全书十二章共805页,我写了六章共467页,超过全书的一半;只有我不熟悉的欧美、日、韩苏轼研究情况及书画、经学方面的内容是请他们代写的,并分别署名。舒大刚撰写第八章共70页,不足全书十分之一,不到我写的六分之一,怎么就成了舒大刚的个人“专著”了?

 

二、关于《三苏全书》

(曾枣庄、舒大刚主编,语文出版社,2000年)

 

     1、川大古籍所《儒藏网》“舒大刚”条“主要科研成果”之“二、近年主要成果”之“(五)古籍整理”之“8、《三苏全书》(820万字全20册),语文出版社,主编”:

    又:舒大刚任理事的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中国孔子网》“当代名家/舒大刚/成果简介”条下直接列出《三苏全书》,对此书为合作项目,舒大刚为第二主编只字不提。

    这就给人以舒大刚是此书唯一“主编”的误导。事实是,我是此书的第一主编,舒大刚是第二主编。长达110页的导言是我写的。全书共11062页,我整理完成6125页,占全书55%。其余一小半是舒大刚或由他组织人完成的:舒大刚单独署名的只有《论语说》、《老子解》两种,共260页,占全书2.1%;而与人合作完成1498页,算他一半,占全书18%;其余是其他人员完成的。

 

    2、 “舒大刚”条“主要科研成果”之“二、近年主要成果”之“(四)工具书”之“3、《三苏论著篇目索引》(索引),语文出版社,2001年,独立”:

    遍查语文出版社的出版书目,找不到舒大刚的《三苏论著篇目索引》。语文出版社根本未出版过所谓舒大刚的《三苏论著篇目索引》,这是凭空杜撰的一本书。

    2001年语文出版社出版过曾枣庄、舒大刚主编的《三苏全书》(20册),最后一册是署名舒大铁的《三苏全书篇目索引》。假如舒大铁就是舒大刚,署名自由,署笔名是完全可以的。但把作为《三苏全书》附录的《三苏全书篇目索引》单独抽出来,把“全书”改为“论著”,就成了“独立”的“工具书”“成果”了吗?《三苏全书篇目索引》只是《三苏全书》的附录,备查原文而已,脱离了《三苏全书》就毫无用处,又怎么能成为一部独立的“工具书”呢?

 

三、关于《中化大典·文学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

(曾枣庄主编,李文泽、吴洪泽、祝尚书、舒大刚副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舒大刚任理事的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中国孔子网》“当代名家/舒大刚/舒大刚详细简介/成果简介”部分,把“《中华大典》”写成“四川大学古籍所承担的《文学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的编纂”:

    谁请过“四川大学古籍所承担《文学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的编纂”?《中华大典·文学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是《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和编纂委员会聘请我为《中华大典》编委,《文学典》副主编、《宋辽金元文学分典》主编,是由我组织人完成的。我邀请了四个人(包括舒大刚)和我一起各承担250万字的任务,这就成了舒大刚任所长的“四川大学古籍所承担的”的项目了?这完全不符合事实。

 

四、关于《全宋文》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曾枣庄、刘琳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川大古籍所《儒藏网》“舒大刚”条“主要科研成果”之“二、近年主要成果”之“(五)古籍整理”之“9、《全宋文》(已出1-360册)上海辞书出版社,主研人员”:

    1、《全宋文》“主研人员”,这是无中生有的创造发明,无论1988-1995年巴蜀书社出版的《全宋文》前50册,还是2006年上海辞书出版社一次性推出的360册,都找不到《全宋文》“主研人员”的名目。只设有顾问(杨明照、缪钺)、主编(曾枣庄、刘琳)、编委、工作人员。

    2、舒大刚自称是《全宋文》的“主研人员”,既无此名,更无其实,因为他1993年才分配到川大古籍所,1993年《全宋文》已经编完,审稿也于1995年基本完成。由于《全宋文》曾多次换出版社,每换一次,出版社都要求我们重审一次,故拖到上海出书时都在反复审稿。为证明舒大刚并非《全宋文》“主研人员”,说明如下:

    A、《全宋文》是1985年上马的,全所同仁在一年多时间里,反复研究《全宋文》的编纂体例,先后起草了《全宋文编纂规划》、《普查工作细则》、《校点工作细则》、《审稿工作细则》、《管理工作细则》,并根据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先后起草了十多种补充规定,撰成《〈全宋文〉的文体分类及其编序》、《〈全宋文〉校点工作举例》,足可编成一本书,“主研人员”舒大刚参加过一次研究吗?

    B、我们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全所轮流到全国各地图书馆普查收集复印资料,“主研人员”舒大刚参加过一次吗?

    C、编纂的繁重是资料普查,要把从近万种图书中普查登记所得的资料进行分类、去重、选定底本,夏天挥汗如雨,冬天寒气刺骨,“主研人员”舒大刚参加过一次吗?

    D、《全宋文》共1.1亿字,主要由本所研究人员校点,一般都校点了400万到500万字,有的人超过1000万字。只有少数别集是请所外人员校点的。舒大刚当时作为所外人员校点了《北溪大全集》、《碧梧玩芳集》、《蒙川遗稿》,共约43万字;舒大刚另与其它三人(李家生、蒋宗许、李良生)合作校点约70万字,算舒大刚校点了30万字,两项相加,也只有73万字,不到《全宋文》的1%,与校点了数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的其他人员相比,微不足道,怎么就成了《全宋文》的“主研人员”了?

 

    综上所述,舒大刚把全书805页,他仅写了70页的《苏轼研究史》列成了他的个人专著;把《三苏全书》的附录《三苏全书篇目索引》改为根本不存在《三苏论著篇目索引》,列成他“独立”完成的“工具书”;《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和编委会从未聘请过四川大学古籍所,只聘请过我主编《宋辽金元文学分典》,却成了他任所长的“四川大学古籍所承担”;他根本未参加过《全宋文》编纂体例的研究、资料普查及其分类整理等研究工作,只是作为所外人员校点了73万字的别集,就自封为《全宋文》的“主研人员”。

    为还原事实真相,特此声明。

 

 

                 曾枣庄

                                             2009年8月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