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业安全第一课:浅解“佛法不可思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6:50:08
浅解“佛法不可思议”
作者:天清地宁    文章来源:天清地宁书院原创    点击数: 573    更新时间:2011-4-21    
导读:人生苦海欲离走,一声佛号一点功,念佛本该通菩提,为何烦恼心常驻。诸君也许不明理,请听老师解迷局!修行立足于当下、立足于乐,把握今生、不求来世。在淡泊、清静的世界中体会道之玄妙、佛法的不可思议。回归生命的永恒自在之乐,天清地宁老师讲解修行真实意,也许对大家有些启发。
否定之否定---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为什么说佛法不可思议呢。打个比方,一个站在山底的人他看来看去都是山窝窝里的那点景物,他能看到多少呢?他四面受阻隔,没有办法思议外面的世界啊,能思议者是他的心,也就是思想。思字上是是田,下面是心,他那个心只有一亩三分地那么大,能想出什么东西呢?想来想去还不是一亩三分地出来的那个象,这就是思想。有人说思想有多大的高度,人生境界就有多大的高度,这个话是没错。但你要提高思想、觉悟,怎么提高呢?心怎么去打开呢?你打开心的时候这个心念本身就是个念头。所以打开心的前提条件是把你所有原来的惯性思想都放在一边,放弃原来的那一亩三分地,因为放弃才能拥有,所有禅宗叫人放下。不要用你原来的那一套惯性思想去思、去想,因为你的惯性有问题。但不用惯性怎么思,怎么想呢,如果你懂道家的逆向思维的话,沿着反过来的这条路去走,一下子就会开阔很多。比如说你个子挺高的,但如果你去到了德国,你一比较就会发现你是矮个子,这就是道家所讲的“高低相较,长短相形”,你所谓的那个高是相对的。你说你高,那是因为你在的这个地方的人相对都比较矮,要是你老觉得自己高,这个念头、结论就有问题,是伪命题,只能在相对的地方有用,这个结论不是永恒的。
有些佛教徒觉得现在的思想境界不高,所以他要去追一个更高的佛法,所谓的成佛跟你目前这个所谓比较低的境界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你从山底往山上爬,从山底爬到山腰,你能看到很多山底看不到的东西,于是你一下子就觉得自己境界很高了。用道家逆向思维来思考,你在半山腰是比原来山底要高,但是跟山顶比还是很低啊,所以你还得继续往上爬,所谓继续往上爬就是往与原来的道路相反方向走。你爬到山顶的时候是很高了吧,如果你这时你说我快要成佛了,你就有了这个相对高高在上的概念,其实你还不是佛,因为你还执着于两者的差异--现在是高的,原来是低的。所以你只要有对错、好坏、高低这些观念就根本成不了佛,因为你还在玩跷跷板,还在两极里面跌宕,你还不知道真正不跌宕是什么样的状态。不跌宕的东西叫不可思议。你心一动就分阴阳,念头一动就分好坏,这根本就不是佛开悟的境界了。佛参悟到的东西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如果说你一出生境界就比较高,能看到好多底下看不到的境界,那也就是你的一种状态而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到山顶后更进一步就是凌空坠到原地。掉下原地之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你掉下来后重新看的时候,感觉就不同了,因为你看到了事物的整个路程、轨迹的多变、多样性,最后明白了那么多东西其实都是自己心念的不同侧面而已。你从山底到山顶再到山底逛了一圈回来后不动的时候,这就叫一念不动全体现。心不动的时候叫寂照,就像大海的水平静的时候就能把天地都映照在其中。如果你心念动起波浪了,就有浪抛起来与跌下去的漩涡,这时你就是处在跌宕中,你就映照不出、感受不到、看不清外面的天地世界。
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有些念阿弥陀佛的人潜意识就是——现实世界很惨、很痛苦,如果不“阿”的话,死了之后会很惨。念阿之后就很好,他潜意识里有很强烈的好坏、对错观念,其实已经远离两边都不贪着的中道了,难成正觉。他的心念浪花一浪接着一浪,并未平息。所以一旦他不“阿”或者犯了一点错误,他就会背上沉重的十字架,他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但实际上他又经常犯错误。他实际上就是在两个极端里面来回跌宕。因为很多人念佛动机是讨厌现实世界中他看不顺眼的种种东西,或者说是恐惧会死后会如何惨。《大学》讲,“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就是说这几个状态都是远离了中和态,不是正常态。所以一个人心越发狠,心动得很厉害,就越不是平静的水面。念佛真实意是通过一念代万念,化解各种偏执心结回归平和之境。“都摄六根,净念相续”,无非就是引导大家不要过分被六根(感官意识)觉知现象所迷惑,把各种感官能量收归内心,通过专心于念佛而把各种跌宕的思绪杂念逐渐淡化直至慢慢放下,慢慢回归真我自性——体验真正那个本我状态。这是由世间万象之“多”归“一”过程,也是由形而下之万象之“有”回归“空”的过程。但这只是修佛第一层境界——万法归一,舍有见空。从佛法修持看,只属于罗汉乘。还须更进一步——粉碎虚空,大地平沉,生起救度苍生之大愿,由觉起行,分化众身融合六道,随机设教,引迷出局,这是“真空生万有,如一生万法”之大乘菩萨层修炼。最后成佛还得在菩萨乘基础上否定之否定----连度化众生之概念也要放下--众生与佛本一体,无所谓众生,自然也没有所谓的菩萨度众生一说了。不度而度,度而不度。其中玄理就不是你我一般俗人可以猜测的,先打住不讲了。
《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说你不能够以某一个形象、某一个声音来辨别,说你见到佛了,佛已经告诉你所有的这些都是自己的心幻想出来的。但是从方便法门的角度来看,去先观想一个非常清静、慈善佛的状态,使得你乱七八糟的心念回归到一个平静的状态,这不失是一种好的方便法门,因为他可以让你的心聚在一点。但若你执着这个点的话,执着这个点的心力越大,必然就有另一个力要把它打碎。所以如果不懂这个道理的话,你认为你境界很高,“阿”了多少万声,做了多少功德,最后都是水中花、镜中月,那是很惨的。所以我有时候经常笑话一些念阿弥陀佛的人实际是破他们的执着。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明明佛就在你心中,在你心中就说明本身是你的一部分,你为什么要向外求阿,到处对着人阿呢?所以他的思维还有贪着,贪着“阿”了就好,阿得越多就越好。其实真修的人是“阿而不阿,不阿而阿”。就是说,他把阿弥陀佛的圆融世界跟他所有不同层面的世界融为一体了。就像刚才我所讲的,爬到山顶更进一步就是回到了原来的地方,经过这一轮回到原来的地方后,你就会发现没有必要再去幻想爬上去是多么美好的。但是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应该经历的,但是你不要把某个阶段的内容就认为是全部。
修行立足当下,立足于乐
不可思议是不能用你有限的思维去揣测,你一揣测就错了。道家风格就不是诱惑你,他就直接要求你归于清静、淡泊,要求精神内守,道家这条路就是告诉你不要再去找什么东西了,你淡泊、清静、精神内守就可以了,他跟那个说你要有更高的境界走的路线不一样。道家不说人生多么多么苦,追一个多么多么好。而佛家基本上是以苦开头的,说人生苦海,道家呢认为道无处不在。但是因为你不清静所以你感受不到道的玄妙,因此他告诉你一个途径就是淡泊、清静。道家的观点是乐,修道是修一个乐,不谈死后,活着的时候就要快乐做神仙,他是立足于当下,立足于乐,他不求来世。不是为来世而去修的,你在淡泊清静的世界中就会找到道的玄妙,道的快乐与自在。途径就是你不要那么折腾了,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你上山爬一爬未尝不可,但是你要知道回家,上面风景多一点也没有什么太稀奇的。但你要一直保持淡泊、清静,沿这条路走下去,它是一条捷径。
现实中没有几个人愿意放下光怪陆离的东西,所谓饮食男女,还是容易被身心幻象所迷惑。不过也有些人,生下来就不喜欢财色酒气,喜欢去悟道,他的根基跟俗人就不一样。他对酒色财气,功名利禄没有那么浓烈的追求,这种人就合适修道,他也不跟你去争什么,这就是道家的路线。佛家的路线特别是净土宗的法门,首先是告诉你世界是苦的,世界上很多人都在找乐,佛家就告诉你那个乐是暂时的,然后就把生老病死问题抛给你,让你怕,让你往上爬,追求超脱轮回的境界。道家就告诉你没有什么轮不轮回,轮回也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轮回也是道的一种状态——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所以《道德经》开始就讲“道可道,非常道”,然后又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是告诉你什么东西都是相对的。你不要绝对的说离开了这个就更好,因为有更好当然就会有更不好。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道家的东西就直达本质,他不会拐个弯去诱惑你、恐吓你。而佛家讲苦,很多人只看到这一面;其实佛家《涅槃经》就讲常、乐、我、静四个字。常——永恒,乐——一切是快乐,我——无处不在,静——清静。很多人只看到小成佛法的出离心,没有看到大成佛法的常、乐、我、静。其实完整的佛法是把两个都融合在一起的。你要是不开窍,始终是在所谓的得失幻想里面翻江倒海。你要出离红尘世界,这是小乘,对于根器比较低的人适用。大根器的人他还是要到世俗世界里去磨练的。客观说,不是说“阿派”的人做那些事没有意义,人还是喜欢抓一个东西作为依靠的,那么佛家净土宗让你皈依阿弥陀佛、皈依观世音菩萨,满足了这些人的依赖心。用大俗话比喻,傍大款要找个大的去傍----人世间那些名利美色从长期看傍不住,应该去傍“阿弥陀佛”,这也是利用俗人功利思想的引导大家去恶从善,回归清静平和的世界。但如果以为整天“傍着”阿弥陀佛就可以啥都不干直接到极乐世界成佛,那只能说是偷心无限大、痴人说梦话。抱着这种心态念佛的人其实是把修佛的方法、途径当成终极目标,那是本末倒置,越走越糊涂,越走越黑。不是说阿了多少声就有多少功德,本没有功德可得——修佛最终是为了明理觉悟,不是为了做买卖赚利润的。
儒、道、佛的博大智慧
小乘佛法是用一个胡萝卜作诱饵,再用另一个大棒在后面恐吓,促使你往上爬,他是处于“有”的状态去引导人修。道门是要你放下回归清静淡泊。你放不下或者淡不了,那没办法,那你只有走小乘路线。小乘路线就是中国儒家讲的做好俗人世界中的人和事,父子、夫妻、君臣、朋友这些关系要搞好。儒家的目标就是要三世同堂,天伦之乐。 就是说夫妻、父母这些伦常关系里面有乐。既然你放不下,那就在人伦世界里用真心去品味其中的乐。
古代中国的儒道文化其实已经是很完整的,他不需要外来的文化。只不过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很强,佛法来了他包容,基督教来了他也包容,但是外来的文化要冲破中国原来儒道这两条平衡的主轴线,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华夏炎黄子孙正统传承下来的儒道文化是相当成熟的。只不过在末法时代中国的子孙越来越愚钝,越来越走极端,理解不了祖宗给我们这种丰富有弹性、可进可退,可刚可柔的儒道智慧。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和最好,因为所有外围极端的东西最终都要被另外一个相反的力量消灭。中和,就是不偏不倚、不过分、适可而止;说白了,直达本质就是不跌荡,什么东西你都能够承受。所以不可思议的东西其实就在平平淡淡的生活里。立足此生,立足当下,胸怀大志,胸包天地,生者寄也,死者归也,不求鬼神求自己,当下心安,不要搞那么多的宗教大棒。
佛法——宇宙真理、颠覆不破
在鬼神观方面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把鬼神高高抬在上面,在中国鬼神是很有人情味的,神仙与人就是一家人。我作为人做得不好,受到鬼神惩罚,那我就低头认错改过,如果我改过了你还是打我,那我就要打你,所以中国人在某种意义上是把自己与鬼神平起平坐的。我是天地子民,我必须按照天道去作为,但是如果我已经按照这个天道去作为,你还要惩罚我,那我就要去跟你论战。所以说人道即天道,他是融合一体的。我们以前骂做缺德事的人会生儿子没屁眼,对恩重如山的人说下辈子做牛做马回报你,这些民间的俗话就已经包含了六道的信息,所有的因果关系在人世间已经全部包含了。
中国的民俗,无论是东南西北中,都有一个默认的伦常道理,而这套东西在近两百年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越来越支离破碎,所以作为中国人,首先要把祖宗传承下来的儒道文化好好珍惜。但现在有那么多盲目自大的佛教徒,把儒道文化贬得一文不值。其实在佛教进来中国之前,儒家、道家对好多东西早已经研究得很成熟了,也有一套很稳定的体系。也就是中国文化具有这种包容性与自信,才让佛家文化进来。但是佛家文化进来之后,有些佛教徒耍小心眼,贬低中国本有的儒道来抬高自己,说明这些佛教徒本身心胸就很小。佛法高层次的智慧与儒道的智慧本质是相连的。佛教走到今天有那么多陷入盲目迷信的人,本身就是这些宗教徒以一己之私心去揣度道和佛的博大,于是就有了宗教教派,有了盲目扩张地盘、拉信徒,有了宗教之间的争斗。
你跑人家的地方谋生,首先得要入乡随俗啊,人家给你地种,给你地方住,你就好好安顿嘛,当然你可以保持自己家乡习俗,但是你不要去干扰人家原来这个地方的习俗啊,不要去诽谤人家;说人家不好,你好。这些东西都是后天人心贪心的一种表现。
佛教先在印度传播,印度佛教瓦解后进入到中国。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国的文化很包容,给他进来,但进来后,有些佛教徒却带着狭隘的观念拼命拉信徒,这就已经不是佛陀的原本意义了。还有很多人打着什么经典怎么说的,去印证基于人性贪婪的宗教攻城略地行为的正确性,这就更是愚痴了。既然佛都已经说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那么亢奋干嘛,还跟俗人争什么呢?佛法之所以完美,在于他是一个宇宙的共通规律,他根本不是你颠得破的,也不是因你弘扬不弘扬就决定是否存在的。你那么亢奋干什么呢?那么悲壮干什么呢?反过来就知道了嘛,本身就是被上帝原型操控了嘛,所以这些佛教徒缺乏包容性。你在这条路上走那不是越走越黑,这跟战争狂人有什么区别,跟政客、商人敛财有什么区别,跟色鬼到处嫖妓有什么区别?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只不过你给他贴了一个传播佛教的外衣,说有多么多么美好,这个美好是你心中的美好,是你定义的。还是一句话,这些人没有真正参悟透佛家“随缘”二字。争斗、亢奋,这些心理状态已经违背随缘原则了。
儒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家强行塞一个东西给你,你喜欢吗?你也会受不了啊。己所欲未必施于人,要站在人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他需不需要啊。打着爱的旗号而实施精神暴力无不体现了人性深层贪婪的一面,你还是没有参悟佛法的真正含义嘛。佛法本身也是充满包容性的,他不是死板的,你把那些教义教规刻版化,本身就违背了佛的智慧圆融。
禅宗来到中国,他就不强行要求人出家,而且他的寺庙生活也不是到处托钵乞讨,他就自己种地,自食其力,这就是农耕文化嘛。印度热带雨林地带瓜果丰富,中国没有这个气候,所以中国与印度的僧人不一样,你不能说印度那套的不对,但是你拿印度的那套来到中国就会引起很大冲突了嘛。无视生产去修一个来世,个个都学你这样,那这个现实社会就基本被否定了,你连这个现实社会都否定,谈何度化众生。印度这一套东西来到中国与原来中国正常的社会文化已经发生严重的冲突,所以后来有觉悟的僧人就开创了僧人农耕文化,所以有了禅宗。
末法时代之怪现象
学佛是好事,然而有些急功近利之徒却把修佛当成买卖。有些佛教徒自己不去生产,而是整天等着人家去供养。修佛本来就是自立自强,而不是依赖。但是现在很多佛教徒贪得无厌,还打着自己是法师的旗号,让别人去供养你,还说让别人成就一份功德,他就拿着这个钱乐得自在,买宝马、奔驰、好手机去享受,这是比俗人还俗。你是借助佛菩萨的威力把信众的钱圈来,是修成了的佛菩萨的威力大,不是你的威力大。你拿着佛菩萨的名号去圈钱,你能不遭受因果报应吗?就相当于军委主席他签发一个命令可以调动三军部队,你冒用军委主席的签名也去调动军队,能冒用多久?你的修为,你的能力各个方面没有达到军委主席的这个层面,但是你又想拥有这个东西,会是什么结果,是不是这个道理啊?你自己没有佛菩萨的那种大智慧修为,但是你拿着佛菩萨的旗号叫别人积功德,然后叫人家供养你,是不是比俗人更贪啊?俗人世界的商人都要起早贪黑,还要到处打探那里有紧俏商品;农民也要多种地;工人要多加班才能多挣几个钱啊,首先得自己付出。你忽悠人家供养你,这种贪婪比世俗人还贪,那还修什么佛,是修魔。
所以在这个现实世界里,一大堆心地不纯正的人打着法师的旗号吸引了一大堆功利、迷信的信徒,演了这么一场戏——寺庙越建越辉煌,越来越大,僧人的生活越来越俗人化,歌舞升平,各种物质享受越来越多。不是说僧人一定要贫穷,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僧人的主轴线是追求精神灵魂方面的生活,属于内求世界。你有一亩三分地,就把地种好收点粮食,有个古刹收点门票维持必要的生活起居,这个是可以的。你要买车也可以接受,但是你要买俗人里面的奢侈品如宝马、奔驰,那试问你的精神导向导去了哪里,你不是把人导向离开这个迷局,而是导向物质享受,还打着法师的旗号让更多的人去信你,所以非常可怕。大家都在云雾里面越抹越黑,最后还糊弄人——说佛法不可思议,你还不够虔诚,你功德积得很不够,继续阿吧,继续供养,继续做大功德,这本没有功德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