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白羊座:杏林精英——传承仲景之学身体力行黄仕沛与‘经方’的半生情缘【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3:23:57
本报讯(通讯员娜娜报道)黄仕沛是广州市名中医,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广州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香港名医名方研究会顾问,原越秀区中医院院长。
      黄仕沛祖辈五世业医,其父黄继祖同是“广州市名老中医”。 黄仕沛60年代初就读于广州市中医学徒班,并随父侍诊习医。他从医四十余载,中医基础扎实,尤重经典著作和各家学说的研究,他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祖国医学的教学与传承,曾在越秀区卫生学校任教三届中医班,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
      八十年代初,黄仕沛因以大黄庶虫丸治愈一例席汉氏综合征病患者,其与「金匮要略」描述的“干血劳”证的临床表现出奇相似,始被经方的组方严谨及疗效确切性吸引,因而开始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经方诊症治病,潜心于仲景之学,九十年代后,随着经方在临床应用的得心应手,而自后独尊经方,并以大剂称著,顿有觉“今是而昨非”之感。临证中经方运用率达95%以上,且不随意加减,力主“方证相应”。他善于运用续命汤、炙甘草汤、葛根汤、防己地黄汤、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传统经方治疗神经系统疾患如多发性硬化、神经炎、中风及强直性脊柱炎,抑郁症等,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2008年他们收治了一位由某三甲医院转来确诊为“多发性硬化症”的陈姓女病人,6月份出现视朦,8月6日突然左下肢乏力,次日发展为四肢无力,8月11日出现呼吸无力,医院以呼吸机辅助通气。10月12日成功脱呼吸机,但四肢尚完全不能抬离床面。11月1日转到越秀区中医院(南院),由黄仕沛指导以经方“续命汤”为主治疗,服药第40天,患者已可在床边小坐,双上肢活动灵活,双下肢可抬离床面,至12月22日,即服用中药第52天,患者已可行走。病者家属无不被经方的神奇疗效所感动。
      经方是古代经验方的简称。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当时著录医书共分四个门类,共三十六家。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等七家,经方有《风寒热十六病方》、《汤液经法》等十一家。此外还有房中八家,神仙十家。由于经方十一家早佚,与其有学术渊源的《伤寒杂病论》所收载的275首古方便也被称为“经方”或“长沙方”,在日本称为“古方”。 汉唐时期的《小品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方书收载的方剂也与经方同源,组方结构相似,“以方类证、方证同条”的学理相同,故也被认为属于经方。
      目前,经方并不是很流行。医家多认为“南人无伤寒”,“古方不能治今病”,又惧于麻黄、桂枝、附子、大黄等药的峻猛,更受“医者意也”、“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的影响,故大多熟读伤寒而不用经方。故今中医界善用经方者可谓凤毛麟角。
    黄仕沛认为,与时方相比较,经方的产生皆源于临床实践,故其具有组方的严谨性及疗效的确切性。首先:在方剂的来源上,经方重于实践,是在古人无数的临床实践与观察中总结出来的验方,其形成凝聚了无数智者的心血,经过了千百年的使用和总结;其次:在方剂组成上,经方用药精炼,结构严谨,强调每一药、每一方都有其明确的主治、功效,如清代著名经方家徐灵胎所说“一药有一药的性情功效”,故每加减一味,方剂主治和功效便随之变化。经方组方的严谨性同时也保证了其疗效的确切性。
      与经方重于实践相比,时方则重于思辨、病机、医理的推导,并按“理-法-方-药”、君臣佐使的原则编制成方。
       2011年6月,黄仕沛著作《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正式出版。此书是黄仕沛临床带教经过的再现,凝聚了他几十年来经方应用经验之精华,书中医案纯用经方,论述皆按仲景原意,书中以真实、详尽的病例,展示了“方证对应”之辨证理念。此书的编写得到了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经方名家冯世伦、黄煌、李赛美教授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刘洋教授等专家的指导和支持。黄煌教授在其沙龙中称黄仕沛为“善用麻黄大剂的黄仕沛”, 冯世伦教授更将黄仕沛应用续命汤的医案辑录入其再版的专著中。今年5月黄仕沛作为“特邀专家”在北京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际(中日韩)经方学术会议》作经方专题学术讲座。经国医大师邓铁涛推荐,他即将在9月广州召开的《第十届全国经方临床运用(疑难病)高级研修班》作经方专题学术讲座。
      经方是中医之光,“仲景之学至唐而变”此后中医便如浮沉于黑夜的大海之中,重拾仲景经方,犹如找到了明灯宝筏。正如国医大师邓铁涛为《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的题词所言“仲景之学并未过时,发扬光大我辈有责”。希望每一位“铁杆中医”勇于承担责任,学好经方,用好经方,并能推而广之,使经方这一中医瑰宝,得以传承光大,造福于民。转自:http://www.gzhe.net/gzwsb/201115/Jkfb/201108/8139.html  作为一个后学者,前辈们对中医的热忱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今是而昨非”是陶渊明的名句,我也很欣赏陶渊明的诗词。淡薄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怀。曾经见过这样一幅对联“若为儿孙休学佛,要求利禄莫行医”。要做中医,就必须有这样的心境。
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