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按揭车可以贷款吗:大宋君臣“顶牛”没商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52:55
大宋君臣“顶牛”没商量 2011年11月28日 11:24   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体】   大 中 小

  宋仁宗是小说戏曲追捧的热门人物。一部《水浒传》明明讲的是徽宗朝的故事,却要从仁宗讲起,说他是上界赤脚大仙下凡,“在位四十二年……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戏曲舞台上也有一出跟仁宗有关的戏,叫《打龙袍》。讲包公到陈州放粮,发现了仁宗身世的惊天秘密:原来仁宗本是李妃所生,但心怀忌妒的刘妃指使太监郭槐用剥了皮的狸猫换掉了婴儿。幸有内侍陈琳将婴儿救出,养于八贤王处。后来承嗣登基,便是宋仁宗。而李妃则因生下“怪物”被打入冷宫,后又流落民间。包拯将李妃从陈州请回,让仁宗认了亲娘。仁宗不孝,本该受罚,但看在皇帝的面子上,只把他的龙袍象征性打了几下。
  查查官私史书,并没有什么“狸猫换太子”的荒诞情节。历史真相是,仁宗直至刘太后(即当年的刘妃,后册封为皇后)过世,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这时宸妃已死,棺椁被四条铁链悬在奉先寺的一口大井里——读着这样的记述,确有一种读小说的感觉。
  宋仁宗被民间艺人热捧,不仅缘于他的传奇身世,还因他从谏如流、严于律己,是个难得的好皇帝。
  张贵妃是仁宗最喜爱的妃子,虽然生前没能册立皇后,但死后没几天就被追封为温成皇后。然而就是这位爱妃,仁宗在她阁中发现一件名贵的红色定窑瓷器,得知是某大臣所赠,立时用“柱斧”(有人说就是拂尘)打得粉碎。
  仁宗之所以如此谨小慎微、严守规矩,还因为他驾下有一班“得理不饶人”的大臣。
  仍是这位张贵妃,曾向仁宗推荐自己的堂伯父张尧佐做宣徽使,仁宗说得跟大臣商量商量。这天张贵妃把仁宗送到殿门口,轻抚他的背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仁宗回答:“得得。”然而在御前会议上,仁宗的提议刚一出口,立即遭到包拯的反对。包拯情绪激动,“反复数百言”,唾沫星儿都溅到了仁宗脸上。回到后宫,贵妃马上前来慰问谢罪。仁宗一面用袖子擦脸,一面抱怨:“殿丞(指包拯)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岂不知包拯为御史乎?”史家的生动记述,让千年后的我们尚能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也许有人会说:仁宗是个懦弱之君,包拯又是个有名的廉吏;若是换了别的皇帝、大臣,还会这样吗?——别说,这样的事在宋朝还真不鲜见。
  仁宗的父亲真宗皇帝及嫡母章献皇后(就是前面提到的刘太后),也曾在大臣面前屡碰钉子。
  章献皇后本来是蜀人,长得漂亮但出身低微,总想攀个同姓的阔亲戚。真宗也有此意。大臣刘综知开封府,一次上朝奏事毕,真宗与其闲聊:“卿与后宫近属,已拟卿差遣,当知否?”意思是,你跟后宫我们那口子是本家,已替你安排了好差使,你知道吗?不料刘综并不领情,操着一口浓重的山陕腔,一板一眼地说:“臣本是河中府人,出于孤寒,不曾有亲戚在宫内。”当场给真宗闹了个下不来台!
  另一位刘姓大臣刘烨,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做开封府尹,章献皇后亲自召见他,开门见山地说,我知道你家是名门望族,十几代显贵,我想看看你家家谱,说不定咱们还是同宗。刘烨口称“不敢”,并不接这个茬。后来皇后又多次提起家谱的事,被问急了,刘烨索性在召见时装作中风,扑倒在地。不久又请求到地方上去做官,总算躲过了皇后的“纠缠”。
  这些事让今天很多人想不通:别说皇帝皇后主动跟咱攀亲,就是咱能跟县长攀上亲戚,那也是天大的喜事啊!跟皇后联宗,难道还辱没了咱的家谱不成?还有那“包黑子”,皇上要给老岳父的堂哥安排个官做,这不是人之常情吗?你老包真是多管闲事!
  可那个时代就这么奇怪,无论包拯还是刘综、刘烨,这些人大概读了两本孔孟的书,迷了心窍,满脑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冬烘口号,外加“必也狂狷”的做人准则,眼睛里只看到圣贤提出的迂阔目标,心头做着“青史留名”的迷梦,全不把现世的皇权、即身的荣耀放在眼里——真让如今一些“世事练达皆文章”的“油条”们笑掉大牙啊!
  捎带说到,宋仁宗名赵祯,“祯”跟“蒸”音近,为了避皇帝名讳,民间卖的蒸饼都改称“炊饼”了,有《水浒传》武大郎卖炊饼为证——谁说封建皇帝没有权威、不搞专制?这件事,就没跟街上的武大们商量!(侯会)
  

 (责任编辑:于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