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威虎山白茹和203: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01:28

新红楼50集收视完毕,不吐不快的若干观后感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1楼

昨晚19:45,新红楼的第50集在宝玉的突兀一拜中嘎然而止,随即连续的5、6个广告联播才让我意识到这个李少红版的红楼梦终于播完了。
    
     我算是很认真的本剧观众,50集大戏看了45集,其中仅仅1次外出、1次信号故障,才漏掉5集。算是坚持把牛奶喝完,才发表的观后感。这一点先预告新红的支持者。
    
     原本在看了前4集后,已经有了个基本认识。而且这个认识并没有随着其后的40多集演进而有太多变化。之所以迟迟才提笔,大略是因为数年前为了反对李旭丹出演黛玉并反对胡枚担任导演,已经奋笔疾书的许多。热情耗费不少,自以为终于得计(这一点不少天涯网友想必在得知蛋蛋和胡导出局时颇有同感)。而最终是现在这么个结局,却是政老爷说宝玉和贾环的“两难”了。好,闲言收住,且说正题。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豆瓣的评分。豆瓣上:《89版红楼梦电影》的评分是7.8,《林青霞、张艾嘉红楼梦电影》评分7.5,《徐玉兰、王文娟越剧电影红楼梦》评分8.9,《87版电视剧红楼梦》评分9.2;而《新版红楼梦电视剧》评分为4.9。豆瓣的起评分为2.0,最高分为10。一般电影而言,9分以上寥寥,都是神作,比如《肖申克的救赎》;8.5分以上接近神作;7.5分以上都值得一看;6分以下必属烂片。
    
     豆瓣上给新红楼打分的约有3400人,其中40%的人给了一颗星(最低评价),9.3%的人给了五颗星(最高评价)。其余2星、3星、4星分布平均。毕竟有超过300人给出五星评分。

   那么新红楼究竟是否好看?私以为设定这样一个前提:没有看过《红楼梦》原著,也没认真观看过《87版电视剧》,甚至对红楼梦的故事、人物了解非常模糊。那么在看完了新版红楼梦后,应该认为这部剧拍得还不错。场面大、人物多,场景、道具蛮漂亮,情节曲折跌宕,至少是部看的下去的好电视剧。比之央视不断重播的穿越大戏《神话》那好了不是一点半点,甚至比大胡子的《鹿鼎》、《倚天》在流畅性上也强出很多……交出这样一份答卷,李少红和新红制作团队当然想不通目前铺天盖地的板砖了。
    
     问题是,这样的前提假设存在吗?


  • 2010-7-17 09:15
  • 回复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2楼

   就像《黄金甲》。如果没有看过《雷雨》者,会觉得影片的故事情节还是大有可观的。但是这个主线框架和老谋子有半毛钱关系吗?同理,既想借助《红楼梦》的故事、人物以及其声望带来的收视关注;又在遭到批评时以“艺术手法创新”、“导演的二度创作”、“80、90后的新视角”等为托词,试图摆脱原著的框架和规范。请问李少红,这得了便宜又卖乖的事情,合适吗?
     以下,漫谈我对于新红楼选角、表演、剧本、场景、服饰、音乐、音效的数点观感。
    
     选角是个大题目,也是李少红失败的根本。这个篇幅比较大,我放在最后细细说。争取对每个主要角色发表以下个人观感。这里单说一下林黛玉的选角。
    
     新红的海选是搞到了“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地步。其中沸沸扬扬的,就是黛玉的角色。当时三甲当中,李旭丹和闵姑娘就不评论了,程媛媛的容貌最出众,气质也柔弱。但是一来演技太弱,这点在新版的平儿身上同样可以看到。二来年龄感太大。三来程的皮肤确实是个大问题,新红中厚厚的粉还是没能完全掩盖。李少红因此另起炉灶,本来也属必要。哪知道千挑万选,居然选出了现在的蒋黛玉。这个实在叫人情何以堪啊?
    
     关于蒋的丰腴(应该算中性词吧),有目者无不知也。李少红其实也明白,所以用了数种说辞辩解,或曰蒋内心气质像黛玉,或曰黛玉原本不瘦是心愿不遂所以渐弱,或曰蒋很听话像她的女儿云云……
    
     这第一条理由,蒋的内心气质我们看不到,甚至50集电视剧完毕还是没有看到。退一步说,内心气质像黛玉者几希,都能演黛玉吗?数年前所居公寓有一操作电梯的农村小妹,手不释卷余秋雨、席慕容的大作,薄有三分姿色。常掩卷捧心的自叹为黛玉,困顿于魔都方寸空间中不得一知音。难道请她来演黛玉也合适吗?论面容却比蒋清减些,只是肤色黝黑,但焉不知是大观园地方大了些,常常从潇湘馆步行到怡红院,被日头晒黑的吗?
    
     这第二条理由就更是鬼话连篇了,而那第三条理由则是无赖狡辩了。蒋的肉段(写错了,应该是身段)和肿眼袋无时无刻不在荧屏上颠覆着读者对于林黛玉的想象。这“珠玉”在前,好比去赴一席万元的红楼飨宴,第一道就是滚肥泼油的毛家红烧肉,能不让食客胃口大倒而无心安坐吗?
    
     因此,蒋黛玉的选角失败是新红楼一篇大文章倒坏的根基。
    
     又及,新红支持者言“一千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啥林黛玉就不能是肥嘟嘟的”。这个只能对9.3%的投票者说,这个黛玉却着实在一千个以外,只好算作一千零一个,即所谓“天方夜谭”也。
     表演和选角一起谈,我们再来看看新红的剧本。新红的口号是“忠于原著”,确切来说是忠于一百二十回本原著。八十回后的情节问题,是所有红楼影视必须面对的难题。89版选用了程高本,87版却大胆的另起炉灶,以脂批线索为纲,探佚成果为目,自行编写了“真本故事”。89版在这一点上谨慎保守,但也挑不出大错。87版的创新即时在当时的主创人员中也颇有矛盾反复的心情。家中一位长辈相识邓云乡老人,常常讨论87版红楼梦。据说邓老等数位87版顾问事后也有些为启用新说表示追悔,认为当时的举措大胆了些、莽撞了些。我个人却更能接受87版的处理,虽然情节上不完善,但是至少了避免了很多程高本说不通的硬伤,更吻合前八十回的草灰伏线和脂批的线索披露。

  • 2010-7-17 09:15
  • 回复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3楼

89版用的程高本,整体上问题却不大。至少悲凉末世的感觉还算出来了,尤其结尾处余韵袅袅、引人感叹不已。而新红的后四十回部分呢,一个词概括之:“拧巴”。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电视剧较舒缓的节奏和镜头语言较细节的手法,放大了人物的前后不一致性。以贾薛联姻为例,贾母、王熙凤、薛宝钗这三个人物完全颠覆了前八十回中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从而使人物的动机和情节发展的内部逻辑变得毫无协调性。
    
     89版在处理上比较聪明,后四十回尽量避免在这三个人物上浓墨重彩,以凸显矛盾。而是把主线放在宝、黛身上,突出悲剧色彩。
    
     新红呢,李导却像不明真相的群众一样,死活围观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个掉包计的主谋。一定要把她们突如其来的行为线变化细节都表现出来。这样一来,观众真的百思不得其解。宝玉的疯病明明因为听到黛玉入嫁的消息而好转,反而最关心他的贾母、王夫人连带最聪明的王熙凤却集体脑残,非要把宝钗塞给他来加以刺激。掉包计商量的种种细节,漠视黛玉病情的处处态度,以至于大婚当夜三个主谋的紧张心理,描摹细致,一笔不漏。殊不知这些细节更放大了情节和人物的前后矛盾,对于观众接受一百二十回本的整体性适得其反。
     后四十回部分另一个问题是为了弥补林黛玉缺位,用了大量闪回和宝玉臆想中的黛玉徘徊镜头来充塞。这一来,后4、5集的情节节奏上一下子松松垮垮,使观众顿生拖沓之感。到了最后的50集,竟然大半集笔墨都在交待袭人的结局。而宝玉匆匆一拜,就算了局。想到89版电影,收尾处是宝玉回到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别有一番品评结语。这个才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结尾,就像书法,收尾的时候必须笔锋转折,才能留下余韵。
    
     因此,新红用程高本后四十回不是不可以。但是完全没有情节的裁减,或繁简的调整,这个是大大的失措。

  • 2010-7-17 09:16
  • 回复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4楼

前八十回的情节,新红其实并没有做太大的更改。这大概也是李少红敢于叫出“忠实原著”口号的原因。比较大的情节删节,我印象最深的是“铁槛寺弄权”。
    
     其实铁槛寺绝不能删。因为八十回中真正表现贾府“权势”的仅有两处,其余秦可卿之丧和元妃省亲只表现了“富贵”,却未必显出权势。这两处之一,就是贾政为轻轻松松为贾雨村谋得应天府的缺份。试想,贾政本人只是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却可以决定正四品应天府的人选。也就是说当下建设部的一位副司长(副司级)只要打个招呼,就可以决定南京市委书记(副省级)的人选。这个实在非同寻常。另一处就是铁槛寺了,王熙凤的身份大约是挂名的地市级政协副主席夫人(贾琏捐的同知),她一句话就可以让省军区司令(节度使)压服军分区司令(守备)。两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贾家在政界的隐藏实力。这样的情节,无论是为了说明贾府势大还是为了伏线八十回后“事发”,都是不可以删的。不知道李导的删节出于何意,或者因为“本书大抵谈情”这个曹公的自述?原本担心胡枚来导,只会在铁槛寺这些回目上做文章,却不料到了李导这里,索性大笔一勾,就没有了。

     其余的小幅情节调整或者增删,还有不少。但是不错不失者其一二、莫名其妙者其二三、狗屁不通者其六七。大概是这样一个比例。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红楼梦》文本的特殊性。说起这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哪本?据说西方读者一般首推《战争与和平》。我想多数中国人是会推选《红楼梦》的。且不说“伟大”,单说小说架构的繁复巧妙,我想未来也不太可能有出其右者。因此,红楼梦的文字和情节由于其内在的关联性和处处伏笔,简直是曹公以外没人能动的。以现代文艺评论的腔调说,“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线性结构是唯一性的”。
    
     而且,红楼梦写的多为家宅内事,粗看之下,很多情节是不打紧的。而真正关节处的人情世故,却是需要人生经验的积累才能领会的。新红的八位编剧少年得意,想必没有几个结婚生子,更不必提大家庭内曲曲折折的斗争经验。要他们把红楼梦的情节改的更好,这是所托非人了。此外,以他们起点党或晋江党的功力(起点、晋江皆有好书,其千分之一),去擅编红楼人物的口角声吻,就变成了“这个螃蟹真好吃”、“再来一个”等等了。

     关于音乐和音效。关于新红音乐的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

  • 2010-7-17 09:16
  • 回复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5楼

     越剧版红楼的2段唱词“天下掉下个林妹妹”和“问紫鹃”,其风靡已经超越了越剧的范畴。江南地面:上至八十岁的阿婆、中间五十岁的阿姨、下至30岁的阿姐,没有人不会哼上两句的。89版电影红楼梦的配乐,由于87版珠玉在前,所以大家印象不深。其实电影版的音乐还是很不错的,尤其主题曲,黄钟大吕,别有一番悲金悼玉的大气。
    
     87版电视剧的音乐,那个真当得起前无古人了。是中国影视剧配乐至今无法超越的高峰。说句题外话,好莱坞以外,日本的影视、游戏配乐具有绝对强大的实力。尤其是其音乐的古典韵味和磅礴气势,每部NHK大河剧的主题曲都听得人荡气回肠。新红索性请个日本高手捉刀,可能也比现在好很多。王立平的作曲,已属天籁偶得,不可复求。我们如果要求新红有所超越,这就是强人所难了。
    
     李少红其实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原本她只要立足于这个基本认识,依样画葫芦一番,哪怕新红主题曲听出了旧红的旋律曲调也不打紧。最差得个资质平平的考语也就算了。可是李导偏不信邪,一定要全面超越,悲剧就这样诞生了。

  • 2010-7-17 09:17
  • 回复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6楼

就像为了抵衡陈晓旭,索性以胖黛玉的乖张出击。为了超越87版的天籁,索性以标新立异的鬼泣出位。剑走偏锋行险招,李导的用意很明显。结果是,新红的各类主题曲、片尾曲、插曲基本都放弃了旋律,以接近清唱的方式完成。葬花吟反复吟出,却不用高潮部分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反而是一句“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翻来覆去。就是为了避免观众将其与87版葬花吟比较。《葬花吟》好歹还有个调门儿,到了《紫菱州歌》之类的,就公然以朗诵代替了。
    
     李少红的本意是藏拙。哪里知道,这些鬼吟倒是弄巧成拙,成了新红被攻击的主要罪状之一。
     由吟唱我想起另一个话题:吟诗,遂补插一段。新红有个突发奇想,海棠众每次结社,诗不是被诵出的,而是被“唱”出的。大约李导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文化根底,懂得“吟诗”真谛。固然,诗可吟,词当唱。这个是常识。但是怎么唱,以什么曲调唱?这却是个大难题。因为年旧失传。没有正确的“皇家钦定版”录音流传下来。80、90岁,经过私塾的老先生们回忆,当初吟诗、甚至四书五经都可唱出,但是音律、声调都是循着夫子们的故籍乡音而来。因此,湖南调有之,豫北调有之,安徽黄梅调更有之……反正什么乡音都有,就是没有一定之调。于是新红中,海棠众少年就纷纷改了戏班出身,集体用昆腔来“吟诗”。
    
     其中最不可耐的,偏偏是少数字还要读成“韵白”。比如逢到“白”字必定读作“伯”音。这个事情就奇怪了,算是古音吗?根据当前的学术界研究结果(这个结果不断的在调整),中古音“白”字的声母是“并”,韵母是“陌”,入声字。发音大概类似“薄荷”的“薄”。但是掉这个书袋有意思吗?何况更多的字,新红又没做古音处理。一般而言古音仅在人名、地名的时候必须异读,比如:龟兹、焉耆、吐蕃、大月氏。所以,我们还是认为这是为了吻合曲牌唱词,甚或海棠众的塾师是个操西南官话的湖南老夫子?
    
     而李少红的风格不难看出,一方面用这些莫名其妙“古音”来说明自己尊重古代文化,是个内行;一方面“椒房”读作“淑房”,“拈”字“nian”、“zhan”不分,“无射”读作“wu she”,这些明显的读音错误大行其道。这个“伪古典”的基调贯穿于新红的艺术风格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到音效。观众毫无二致的觉出鬼气森森。这个主要归功于音效中毫没来由就会出现的一声声“咦……”、“哦……”、“吁……”的拖腔。但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一阵女声的诡异讥笑会无征兆的突然而至。比如后半部的夏金桂,只要她心中恶念一生,鬼笑声就接踵而至,从不脱班。李少红的用意,大约以这个鬼笑衬托王熙凤、夏金桂或者赵姨娘、马道婆流的心中暗鬼。这里就不得不佩服李导的坚持了,无论拍什么题材的影视片,阴郁的风格非但不改初衷,而且逐步发展,到了新红就提升到日本恐怖片的水准。

  • 2010-7-17 09:17
  • 回复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7楼

     李少红坚决不放过任何可能出现的鬼魂片断,甚至不惜妄自增加。可卿以外,比如金钏,比如琪官,比如黛玉,都或鬼或魂的飘飘荡荡。宁国府祠堂一幕,更加浓抹重彩,大幅渲染。而黑白无常和黄泉路的桥段也是精心勾画。这个也算是李导一贯号称的“忠于原著”吗?要么忠于的是清代写《续红楼梦》的秦子忱原著,他的《秦续红楼》大写一百二十回后阴司地府中贾府众人遭遇,而林如海作了京城城隍老爷,黛玉又还阳人世云云。因此,这部书被称为“鬼红楼”。可惜李少红约略是不知道此书的,不然直接改弦易辙的去拍部《鬼红楼》,那也就无今日这一劫了。
    
     音效中另外一处异军突起的,就是宝玉挨打时,响起的疑似“We will we will rock you”配乐。这段英超配乐其实也不仅仅出现在此处,而凡是李少红要表现大事件之前“山雨欲来风满楼”感觉的关头,往往就会出场。李导本意,鬼笑也罢,英超也罢,都是所谓的“音乐动机”配合剧情的“发展动机”,起到暗示下一步情节和调动观众情绪的作用。手段没有问题,但是李少红选用的曲风实在怪异,让观众在《红楼梦》中接受哥特风的混搭,这个实在太强人所难了。

  • 2010-7-17 09:18
  • 回复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8楼

关于音效,还必须补充一点。上述高一声、低一声的“咦……”、“哦……”、“吁……”,李少红自述是昆曲吟哦。以我多年昆曲听众的资历保证,这个实在和昆曲或者昆腔没有任何关系。非但如此,还可以为昆腔滥觞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等作保,都没有这个古怪调调儿。其第一、二声,我还疑惑是川剧,后来才确认绝非任何美好的中国地方曲种,而是李导独出心裁的鬼叫系列。
    
     又及,插入的戏中戏昆曲片断,大多是正宗昆班演出,我个人听着是比较受用的。新红融入昆曲因素其实是个好主意,问题多数出在李导的“改良主义作风”,从不肯老老实实的继承,非要生冷不忌的发挥。这个其实也是新红出问题的根本了。
     接下来说到场景。在看了第一集之后(上海首播之夜就播了第一集),我兀自在那里感叹:错误的选角白白糟蹋了精美的场景啊。姑苏城的远景很可一观(“第一等繁华”和乞丐身影的重叠是后期剪辑的问题,这个剪辑给出的镜头和旁白内容是经常要自己打嘴的)。相比较下,87版用心在了细节,比如苏州十里山塘街上的摆摊艺人竟有几位是真正顶尖的民间艺人客串,所市货品竟有乾隆时代的珍品。而新红的第一个姑苏远景却另辟蹊径,给出了人世间第一等富贵繁华的气象。也算各擅胜场,平分秋色。

  • 2010-7-17 09:18
  • 回复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9楼

而后黛玉入京的行船途中,一路风景更是殊为可观。脑海中再度浮现87版场景,黛玉北上是借用黄山太平湖的景致,当时颇感惊艳。想来这新红也算继承了87版的衣钵,把这一段运河风光(清代江南至北京,都是运河到通州才换陆路)美化了不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红中甄士隐的家宅和冷子兴演说荣宁二府的山中酒肆。这两处的景造得极为切合。切合什么呢?切合我看过的清人所绘的《红楼梦图咏》,也就是清代的连环画红楼梦。这本记不得是改琦还是任渭长所作的画册,当年看的我发刘姥姥之叹:如果能去画里逛逛就好了。如今新红竟然很好的还原了其中场景,岂不欣欣然。特别是冷子兴和贾雨村演说贾府家事的酒肆,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场景。新红中居然也用窗外的三两枝芭蕉和疏阔的茅草屋顶很好的点出了“山间野说庙堂事”的感觉。导演的用心不可谓不认真。
    
     这些都是我看完第一集之后的真实感想。哪里想到我忽略了一个圈内铁律:电视剧必定精做第一集,因为购片方多是看三集(第一集、大结局、中段一集)然后作出决定。因此制片方在第一集上是倾尽全力不敢马虎的。因此国产剧往往开头还算精彩,中段开始越来越拖、越来越松,至结尾处才可能提紧一下。这个规律,新红自然也不会例外。

     然后看到会芳园中宴客一幕,就是姚熙凤为了老祖宗吃坏肚子而大笑特笑的那场戏。宴客的水榭和作为背景的辽阔水面和远处的黛黛青山又让我眼前一亮。画面很漂亮啊,虽然湖面的开阔程度看来远非二三十亩可以形容。


  • 2010-7-17 09:19
  • 回复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10楼

说到这里,又有一篇题外话要提及。关于贾府的建筑尤其是大观园的规模,历来有个“体制内”和“体制外”之争(这两个字是我戏撰,非红学术语)。一派认为贾府和大观园的建筑规模、形制体例必须符合清代的实际情况和律典定规,也就是说不能“逾制”。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红楼梦本来不肯受限于朝代、地域,因此大可以天马行空。而大观园的面积就是争论焦点所在。贾珍所谓“丈量了三里半地”,按照清代营造尺计算(1里为576米),如果三里半指的是周长,则大观园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按照长宽4:3比例)。如果三里半指两边长,则面积约为100万平方米。比较一下:北京颐和园占地290万平方米,北海占地71万平方米,最大的王府恭王府占地6万平方米,最大的苏州园林拙政园占地5.5万平方米。因此,“逾制”看来是在所难免的。
    
     由此还有一个大观园水面面积的争论,如果把大观园的面积限制在5万平方米以下,再加上书中描写的这许多建筑院落,大观园肯定不存在大面积水域。但书中处处描述,尤其是贾母携刘姥姥游园一段,又感觉这个水域面积小不了。而无论25公顷还是100公顷,再加上山水园中水域面积约占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规律。那么大观园必然有一片浩浩淼淼的湖面了。

  • 2010-7-17 09:19
  • 回复
  • KTZ毕业
  • 霏鱼鱼
  • 48位粉丝

11楼

e ,,,
  • 2010-7-17 09:19
  • 回复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12楼

写了这么多题外话,我的意思是:新红为大观园营造了一个庞大的水域,而且从有限的几幅CG全景来看,大观园是个典型的山水园,其规模体制脱胎于北海、颐和园等皇家园林。这个基本观点是可取的,至少于部分红迷如我辈心中,是值得首肯的。
    
     而大观园的内部建筑院落呢(这里就不说更细微处了),李少红大导演后力不继的毛病又很不争气的出现了。
     问题首先出现在了“大观园试才题匾额”的回目上。本来是很期待这一集的,看看新红自傲的“美轮美奂场景”如何在这里做个初挑方巾的新嫁娘。结果呢,看到了一个进园的大远景,大约是大观楼(体仁沐德),然后是怡红院。再下面呢?没了。真的就木有了。
    
     当时不理解,为什么新红把这么重要的一个回目给截肢了。窥大观园之全貌,电视剧来表现有三个机会:一是题匾额,二是省亲,三是刘姥姥游园。导演为什么放弃了这第一个机会呢,而且那些著名的题咏诗句也全没了出场机会。为什么呢?这个可以有啊?看完全剧,我才肯定了答案:这个是真没有!

  • 2010-7-17 09:20
  • 回复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13楼

整个新红大观园场景,据我的不完全统计:比较完整的院落,只有怡红院和潇湘馆2处(蘅芜苑的景似乎同时也是贾琏、王熙凤的居处,藕香榭则完全是会芳园内的水榭);大观园的全景则有前面提到的大观楼(这个反复出现)和中秋夜宴的凸璧山庄夜景,这两张CG;比较重要的串场场景还有沁芳桥和一处绿树成荫的公园大道(说不上名字,就是宝玉对黛玉吐露心事却误中袭人的地方,其他凡表示有人在园内走动的多在这个地点徘徊,连镜头方向都格外一致)。其余还有7、8处出境频率不那么高的所在,泰半一眼就能看出是布景棚中所建。

  • 2010-7-17 09:20
  • 回复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14楼

李导,不禁又要请教你一个问题了:2亿的投资呢?花在哪里了?说新红的演员表演青涩,你说投资花在了服饰上;说贴片子和窗纱布花不了2亿,你又说花在了场景上;等观众满怀期待得来看场景,你莫说这一个布景棚和十来张CG图片就把预算花光了吧?
     这里先给出大家一个比较的概念。不知道诸位是否看过金铁木导演的《圆明园》和《大明宫》,也是用CG技术还原中国历史上的两大“无匹级”的皇家宫苑。如果看过的话,肯定能认同:将《圆明园》中的CG搬给新红来制作大观园,那是绰绰有余了。至少比现状好了太多。而《圆明园》的投资是多少呢?区区一千万而已。即使号称更上一层楼的《大明宫》,也只用了两千万。李导,早知如此,您不如划出个千八百万,全部外包给金导算了,岂不比现在强得太多?

     总体而言,新红的场景部分在其本身的各项要素(选角、表演、剧本、服饰、道具、音乐、剪辑)的纵向比较中算是出色的。少量的几个CG(特别是凸璧山庄夜景)美观。怡红院的形制创新(主建筑在山坡上,以游廊连接山脚凉亭),虽然不知所本何处,但终归是种创新。厅房内部十分轩敞,虽然这个轩敞程度有部分夸张失真。至少新红的场景给人的视觉感觉比之服饰、道具要好了不少。

  • 2010-7-17 09:20
  • 回复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15楼

   而横向比较,比如和87版比较,就难以评得高分了。87版的选景,仅以大观园而言,是以全国数十处园林的胜景拼接而来。在邓云乡先生的《红楼梦忆》中可以看到,87版的选景足迹非但遍布苏州、杭州、扬州这三个冠绝风华的江南名府。兼且连眉州三苏祠、崇州罨画池那样的川西名园也一并纳入。更不用说上海、北京两处的大观园了。这份用心真的不是新红所可以比拟的。
    
     新红的场景可以说是典型的虎头蛇尾,一旦进入大观园这样的大篇章、大题目就开始以布景棚应付、搪塞。以区区三两处轩馆、四五个布景就东拼西接,来充“巨资耗费打造豪华场景”的账篇子。那“认真”二字,劝李导和新红的支持者们是再也休提起了。
     说起新红的服饰,其实应该和道具一起谈,而谈起服饰、道具,又离不开典章制度的问题。这个题目略大了些,我想把一些较为具体、细节的观感放在后篇。因为楼主吐啊吐啊的吐到现在,实在憋不住要吐一吐新红的选角和表演了,再忍就要忍出七伤拳的功效来了。

  • 2010-7-17 09:21
  • 回复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16楼

所以服饰、典章我只先做一个简单的总论和举一处例子,然后转入人物臧否的环节。
    
     话说楼主本人很少看国产的古装电视剧,甚至旧版电视剧的四大名著以外,竟想不出来有哪部完了全篇的。包括李导的成名作《大明宫词》,其实我看过的镜头不足10分钟。为什么不看?答曰一个字:乱!
    
     服饰乱、道具乱、历史背景乱、人物台词乱、典章制度乱……简直就没有不乱的。如果是虚拟朝代背景的或者是武侠剧、戏说剧,乱也就罢了。偏偏越是历史正剧,乱得越是厉害。其实我不算一个苛刻的考据僻,比如汉朝人物说了句唐朝才有的成语,宋朝的官员穿了明朝的补服。我不会太计较,毕竟电视剧不比电影,数千分钟的素材带内容,则么可能都依照时代背景来,这个不切实际。而咱们中国人,在这个“礼”字上面,功夫下的太深,尤其是服饰、器物方面。单看看现在辞海上“玉”字部首的那些字,每个都有讲究。而如果苛求,三国里的关羽就耍不得大刀,因为汉末只有短兵器的环首刀。这哪里成话?
    
     这个问题上,我很推崇金庸先生的一句话。其大义为小说中的人物不可能真的像宋朝人、明朝人那样说话,但是应尽量避免使用太现代的词汇,以免读者感觉突兀。可是当下的古装剧偏偏就是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颇受好评的《汉武大帝》看了几分钟,场景是众大臣会商与匈奴作战的策略。如果闭上眼不看屏幕,我完全以为这是红军指战员在开会讨论第X次反围剿的军事行动,新式的军事术语满天飞。说到道具,记得某剧中的经典画面:明明台词是鼓琴一曲,道具却是一具筝。筝也就罢了,偏偏用的是蝶式筝。这个却是当代乐家的新创玩意儿,别说古代,民国都没有这个东东。而且此乐器也算罕见,却不知道具师傅哪里找了出来?

  • 2010-7-17 09:21
  • 回复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17楼

又扯远了,这些话只是说明了现在的古装剧普遍水平,大约这就是李少红敢于自称新红制作精良的底气罢。然而,新红果然更高明一点吗?
     事实上,新红在这些方面,同样是怎一个乱字了得。或者我们再加一个三字考语“没规矩”。
    
     《红楼梦》改编影视剧,在服饰、道具、典章礼仪方面的工作既是最容易的,又是最困难的。其一,《红楼梦》忽略了朝代背景,这就打破了任何定规、定制的约限,谁也不能挑眼说“这个不符合朝代背景啊?”于是乎,铜钱头堂而皇之的出笼了,查巴拉拉的小辫子也出笼了。其二,《红楼梦》对于服饰和各类动用器物的描写却又是最细致的。尤其是服饰,对于衣料、款式的描摹简直到了不厌其烦的地步。没有办法,谁让曹公是织造府世家出身呢?只苦了新红那些贯以窗纱作云锦的服装师傅们了。
    
     了解87版的观众如我,其实对于新红在服饰、道具方面的期望值不会太高。因为87版有两个先天优势:其一,87版的社会环境还是举国体制,很多古董、珍品包括织品、绣品可以借用或者调用,只需一纸红头文件。其二,87版在这个方面有朱家溍和邓云乡两位大师坐镇。朱家溍在文玩界的泰斗地位和鼎鼎大名,不用我再多介绍了。而邓云乡可能名气不够大,或者仅知道他是上海的一位红学家。其实邓老的真正大本领在于他的民俗学功夫。果然是“极少数能让历史‘活’起来”的专家。有他把关,几乎一杯一碗、一针一线的来历都可以讲得明明白白。单是一个“茄鲞”,他的说道就最为人所叹服。而且这些专家,并不是新红“24小时开机”的顾问,他们是真正参与了87版的全程制作。

  • 2010-7-17 09:22
  • 回复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18楼

于此处,又要插个小广告:力荐大家读一读邓老的《红楼风俗谭》和《红楼识小录》,绝不会失望。比之当下各类大谈空洞文艺理论和新索隐观点的“红学名著”实在有云泥之别。至少读过之后,再来判新红的服饰、道具,那真如掌上观纹了。
     铜钱头呢,我实在不想再多说了。叶锦添想必是近年来才爱上昆曲的,原本这是件好事情,但是疯魔阶段未免就不理智。问题是李少红拉着全国观众陪他一起疯,岂不是以新红为私器而相授受却罔顾天下人之目?
    
     宝玉的小辫子是个难题。原著中写了这个小辫子,但是这又绝非任何中原朝代的发式。红楼书中很多时候满汉风俗相混,这是一例。男子而满头发辫,中原人称为“索虏”,是对鲜卑族的蔑称。女真族和满族也都受到这种发式的影响。87版的处理很漂亮,把宝玉的头发扎了两个松松的发辫,再缀上明珠。看着既有东胡遗风,又不显得突兀。而新红则非要逐字逐句的死扣文字,认为这才是忠于原著。最后的结果,让观众以为宝玉和我们一同观看2010世界杯,且是个非洲球队超级粉丝了。

     而太太、小姐、丫环们的服饰呢?新红开拍伊始,李少红自称宗旨是要表现“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还特意用“铜钱头”做区分主子和丫环的记号。事实上这个问题说来可笑,连我这个算是熟悉红楼原著又是认真追剧的观众,对着新红中一屋子的莺莺燕燕,也常常有分不清人物的时候。想来我又没有人脸识别障碍,且面对的又不是一群白人兄弟或者黑人姐妹,怎么会分不清呢?盖因这个服饰实在太乱了。用色乱、用料乱、款式乱、季节乱。具体的例子在天涯各贴中多有一一罗列的,我这里不贴图,也就不作说明了。反正总结来说呢,非丧非祭的时候一身缟素(妾侍倒是经常可以一身正红),丫环的衣料可能比主子好(大约李导会举出平儿和邢岫烟的对比来硬撑),师姑道婆会头插鲜花,大冬天的时候却穿夹衣……种种混乱,不一而足。


  • 2010-7-17 09:22
  • 回复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19楼

独独一位蒋黛玉的衣服却好认,因为阖府上下,只有她一人是常常袒胸的。说起来袒胸和半臂是唐朝女性服装的两大创举,而到了宋朝,半臂依然走俏,袒胸却越来越式微。哪晓得进了遍是明清服饰风范的新红之贾府,黛玉却来了个“复古革命”。大约这个是叶、李二位为黛玉做的“VI”,也就是视觉识别系统,以便于表现其个性的特立独行。可怜原著中的黛玉就算翻天覆地、不管不顾的这样穿将起来,难道以瘦嶙嶙的一双锁骨去搏出位吗?难怪要选这位丰腴的蒋黛玉来“酥胸半袒、星眸微张”了。
    
     话说以蒋美人的双目之肿,也只得一直“微张”着了。

  • 2010-7-17 09:23
  • 回复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20楼

关于服饰和典制,再补一个例子。宝玉挨板子之前,忠顺王府来人向贾政询问琪官下落。新红中忠顺府来人着小袖圆领衫,未戴乌纱,胸前似乎有个补子,但看不清图案。而贾政似乎是便服,头戴四方平定巾。坐席上,贾政是大剌剌在主位坐了,忠顺府来人下首相陪。反正以新红来看,贾政的地位肯定尊于对方。
    
     那么忠顺府来的是什么人呢?原著中写的分明,是王府长史。王府长史干什么的?就是王爷的首席佐僚。多大的官呢?清制为从三品。贾政的官衔呢?前面已经说过了:工部员外郎,清制从五品。也就是说差了四个品级。虽然贾政出于权贵(所以原著中那位长史特别提到“如果别家也就罢了……”),但是这位三品,不是个外省臬台,而是王府中人,又是奉了王命而来。因此贾政和他的坐席完全倒置了。原著中的对话,很能说明问题。长史每句话都含着客气,这是敬着贾府的世职;但每句话也透着冷峻,那是凭着王府的尊贵。而贾政的诚惶诚恐在完全出于内心了。

  • 2010-7-17 09:23
  • 回复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21楼

新红的席次为什么错了?这个从李导安排给两人的服饰上便可看出。长史来公干居然穿得不官不吏,贾政待上使居然也是家常便服。估计李少红还有一班少年编剧们,以为这个长史官大约是个王府总管之类。即便不是太监,也只是个走狗奴才。所以即使骄横,体制上却不能与政老比肩的。甚至李导还会搬出原著,书中长史不是对着贾政称“老大人”,而自称“下官”么?这些典章知识的缺乏,正是新红种种笑话的根源。
    
     当然这个例子在新红中根本不算什么大错。相比起来,贾府小姐们前往薛姨妈处,更是和薛蟠同桌吃饭。李导和编剧们当作这是现代社会,姨表兄妹们逢年过节一起哈皮、哈皮。而宝玉进来给贾政请安,一屋子中的探春、惜春安坐不动。当然贾政给贾母见礼,同席的宝玉也是木头人一样坐着没动弹。这种规矩,简直到现在都行不大通。至少在我们家,父亲如果外出归来进屋,我决不敢大剌剌的坐着装佛爷,甚至连口中招呼都不打一个。这难道是李少红家的门风家规么?

  • 2010-7-17 09:24
  • 回复
  • tangbojunyu
  • 86位粉丝

22楼

新红的失败,不单单是不懂得古代的礼法制度。简直是有些忘了中国一贯以来的纲常伦理,这难道就是李导希望90后所学习、赞赏的?
    
     还是三个字奉送李导:没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