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第三方权限管理:苏州中学:让师生有一种情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28:54
 50年代的校门。(资料图片) 如今的苏州中学校门。


  悠悠道山,青青古柏,泛着微波的碧霞春雨池,印着“先忧后乐,诚思信勇”的科学楼,书声朗朗的东西红楼……这些有着年岁的风景静静地流淌在人民路三元坊的一所学校里——江苏省苏州中学,古老的建筑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悠长而光辉的历史。

  追溯起来,苏州自古就有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教育事业一直非常发达,公元1035年,范仲淹创办苏州府学,首开东南兴学之风,此后历经千年,办学历史从未中断,校址也始终未变,就在今天的苏州中学所在地。

  从1035年的苏州府学,历经紫阳书院、校士馆、到1904年建立江苏师范学堂开始“新学”,再到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大学区立苏州中学,省立苏州中学高中部,以及解放后的苏南苏州中学高中部、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东方红战校、第九中学,苏州中学历经多次变迁,终于在1978年确立“江苏省苏州中学”之名,并一直沿用到现在。

  “成绩好,能力强,会学习,不死读书,后劲足”是历代苏中人留给人们的一致印象,这些特质的形成与几十年来苏州中学一系列新鲜而大胆的教学理念密不可分,而这一点,在学校执教了整整40年的蔡大镛老师最有发言权了。

  今年72岁的蔡大镛于1962年进入当时的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就是人们常说的“苏高中”)任教语文,1990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2000年退休。40年教学生涯中,蔡大镛经历了9任校长,也见证了苏中特色教育理念的沿革。

  “苏州中学学生有能力有个性,不是现在才有的事。”蔡大镛说,几十年来,苏中的教育敢于突破传统观念,这推动了“灵活型”学生的培养。蔡大镛回忆,1978年后,学校提出“打好基础,发展能力”的理念,在不放松学习的基础上,倡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1984年,“以教学为主,课堂内外相结合”方针的提出,让学生更大程度地从课堂书本中解放出来,“那时候课外活动办的可红火了,沧浪文学社、紫阳史学社、气象社等一个个雨后春笋样地冒出来。”蔡大镛介绍,当时学校还专辟了一栋楼作为学生社团的活动场所,“‘圈养’不如‘放养’,要让学生们自己去培养学习的兴趣。”蔡大镛说,学会如何学习,才是苏中给予学生的最大财富。


 50年代修建的东、西红楼是苏州中学的标志性建筑。 蔡大镛就在红楼教了一辈子书。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苏州中学实现了一次大跨越。蔡大镛介绍,在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大背景下,当时的沈仰石校长设立了“教学与国际接轨,一定要把外语搞好”的目标,创建了“外语特色班”,并在之后历任校长的不断努力下,发展到后来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高中“国际班”,苏中学子走出了国际化的学习道路,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2000年,蔡大镛退休,而此时,素质教育在苏州中学的教学成果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示范作用。“这是一个新高度了,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智慧的学习”。面对多年来令人欣喜的变化,教了一辈子语文的蔡大镛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就像语文作文题的改革,给学生越来越多的自由,越来越多的发挥空间,他们的天赋和能力可以尽情地发挥了。”

  40年育人,蔡大镛带过的学生多得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他说,每每有学生回来看他,说起母校,他们聊得最多的就是:“学校让我养成了一种学习习惯、思考方法,这些是终身受用的”。蔡大镛说,学校很宽松,但学问很深,不止学生,之于老师同样如此,教书40年,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收获太多,没有虚度年华”。蔡大镛把他们师生对学校的感情称之为“苏中情结”,在他看来,“情结”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和依恋,“因为在这个地方有了成长的感觉,才会生出爱,如果接受的是强迫教育,是产生不了这种感情的。”蔡大镛意味深长地说,

  退休后,蔡大镛一直在编写与苏州中学相关的书籍,最近,一本描写老苏中人风采的《往事寻踪》已经完成全稿,他说,这么多年,手上陆续收集了许多资料,现在把它们整理出来,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苏州中学,了解苏中精神。

  名城网记者 康颋 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