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汇造型分析:汉武帝,“胸脯”怎能“换和亲”?(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45:55
汉武帝,“胸脯”怎能“换和亲”?(组图)

2011-11-27 20:41:44

张继合

    远嫁和亲,往往被世人津津乐道——奇怪!这种缓兵之计,多少有些下三烂,还不是把女人推出去做挡箭牌吗?还好意思忝列正史呢。职业政治家只看结果,不问过程,为达到某种目的,往往保大放小,甚至不择手段。汉朝开国,就采用“和亲”的做法。刘邦叫匈奴人打怕了,不得不谦卑以事。汉武帝执政前期,军事上的劣势,仍未根本扭转。战场上打不赢,就钻进敌人被窝儿里找便宜。甭管怎么着,皇帝一家子好好活着,似乎保住了皇上,就庇佑了天下苍生。
    剽悍的匈奴人,是大汉的心腹之患和冤家对头。未央宫里,烛光摇曳,汉武帝一边气得喘粗气,一边寻思灭敌良策。他决心在当国之年,干掉匈奴。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请缨,出使西域各国。刘彻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彻底铲除匈奴的时候到了。
    《汉书·外戚传》详细记载刘彻与张骞的那次密谈。皇帝对这位全权特命大使深信不疑。早在建元三年,张骞就奉旨在西域从事“谍报”工作,他从匈奴人刀尖儿上滚过来,像个叫花子,苦苦流浪了13年。最终,还是不辱使命,爬回了长安。如此出色的外交官,打着灯笼都难找:他具备猎狗的忠诚,野兔的敏锐,狐狸的机心,骆驼的坚忍……张骞曾随大将军卫青征剿匈奴,心里装着“活地图”,于是,成就了一场赫赫战功。朝廷特此封张骞为“博望侯”。此后,因为贻误战机,他刚到手的侯爵又弄丢了。尽管如此,“博望侯”仍旧变成了张骞的广告招牌。往来于西域各国,只要打出“博望侯”的旗号,便可平安无事,畅行无阻。(下图:操心“和亲”大事的汉武帝——刘彻、大汉使臣——张骞。)

      张骞是皇帝身边的“百事通”和“万金油”,他嘴里有五花八门的新鲜事儿,刘彻好奇,爱听。俩人一碰面,就像钻进了“天方夜谭”。皇帝犹如懵懂、好奇的小孩子,眼睛一眨一眨的,听着心驰神往,津津有味……
    张骞绘声绘色地描述天边那个“乌孙国”,想不到玉门关外,还有如此兵强马壮的国家。这片地域,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汉书》里说:“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刘彻边听汇报,边合计心事——究竟怎样才能联合这个西域强国,共同对付匈奴呢?张骞一席话,碰到了皇帝心坎上,他说:“今乌孙虽强大,可厚赂招,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与为兄弟,以制匈奴。”汉武帝眼前一亮,说:跟乌孙联姻,的确是个好主意!
    牵制匈奴,拉拢乌孙。这个战略意图虽好,却是个老招数。张骞所谓“妻以公主”,无非是把本国少女,送到番首的床上。和亲,貌似修好,实为“示弱”,这种外交妥协,赚来的和平,极为短暂。倘若和亲之后的“政治蜜月”,未能歼灭匈奴,那么,长期拖延,获胜的把握也非常渺茫。汉武帝紧皱双眉,闷闷不乐。除非万不得已,谁愿意“拿胸脯换和平”?难道说,大汉男儿都死绝了吗!
    最终,还是选择了“和亲”政策,尚未遣送公主之前,先派人去乌孙国试探试探。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在长安城郊举行盛大仪式,为张骞出使西域,把盏饯行,这次,他肩负双重使命。一,修好西域诸国;二,试探乌孙态度——即为两国和亲,搭桥铺路。好阔的使团呀!上上下下多达300人,他们各领两匹骏马,外加牛羊万头,以及金银珠宝、丝绸布帛“数千万巨”……下图:远嫁乌孙国的西汉公主——刘细君。)      可惜,这副如意算盘,乌孙国没敢接。其一,大汉太远,遥不可知,谁肯做隔山买牛的蠢事?其二,匈奴太强,咄咄逼人,犯不着为一门远亲,得罪一家近邻。乌孙国王老奸巨猾,他不见兔子、不肯撒鹰。张骞束手无策,只得空着两手,游说其他国家去了。好在乌孙人也想把匈奴扳倒,他们断定,张骞并非“说大话、拾小钱”的江湖骗子,经过再三权衡,乌孙国终于做出了积极响应,他们在汉使的返京路上,派出了一支观察团。至此,两国才正式走上了一股道。
    一切都铺垫完毕,和亲程序终于启动了。元封六年,亦即公元前105年,乌孙使臣喜气洋洋地赶到长安。他牵来骏马一千匹,并替自家国王登门求亲。刘彻脸上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看来,乌孙已经心甘情愿地跳上了大汉这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