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包木门窗价格: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近现代 艺术大师齐白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9:47:11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清,后取名齐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白石山翁、寄萍老人等。湖南省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人。少年时学做雕花木工,27岁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书画。37岁拜王阄运为师。1917年迁居到北京,曾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9年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1953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同年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衔,1956年获“国际和平奖金”,1963年经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白石老人的书法得力于李北海、《三公山》及《天发神谶碑》,作品气息浑厚苍劲、生辣朴茂。他的篆书对联写得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用笔纵横涂抹,不与点画细微处斤斤计较,反而最佳的效果却表露出来,既有秦汉人的雄强朴厚,又有现代人以古为今的生气;行草书显然得力于李北海,但不取其流美处,专从生辣处下力,写得满不在乎,完全一派自己的面目。
齐白石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人民艺术家,这是举世公认、不容质疑的了。其实,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他的影响和成就也是所有中国艺术家中最大、最获得承认的。大家经常谈到的毕加索临摹中国画的故事,那也只是临摹齐白石一个人的作品啊。名声大大的张大千专门跑去见毕加索,得到的反而是毕氏的诘问:“真不明白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跑到西方来学艺术,你们中国不是有个齐白石吗?”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张大千距离齐白石还有多远。如果张大千不自我炒作、不拥有各种关系的吹捧,估计那差距还要大。            最近又看到有人提出“双星闪耀——齐白石和黄宾虹”,黄宾虹是不是可以和齐白石并驾齐驱称为“双星”呢,我想,称一称也许可以,但要说真正“并驾齐驱”成为或者就是“双星”,不论就天资、创造、影响(包括中与外,画界内外),黄先生都还要稍逊一筹吧。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我们都知道,学、才、识,是从事艺术学习、研究和创作最基本而重要的素养条件。如果单论学,黄氏肯定是超过齐白石了,但是,艺术创造最重要的恰恰是才和识,尤其是“识”,我们常常说看某个人的作品,觉得他有想法,有思想,这个想法和思想,其实就是“识”。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注定不能吸引人的,一个没有个人思想(其实也会常常与别人的思想雷同)的人注定不能成为艺术家,一个没有超迈独特的思想的人更不要奢望会成为优秀甚或大的艺术家了。何况如果要更深入细致地分辨,黄氏的“学”更多是在书面学问的拥有和丰富上,而齐白石的“学”则是广泛的社会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深厚积累上(这让我想起关于赵本山同志有没有文化的争议),二者孰优孰富难以简括评定。同时,“识”之基础在于人的天资和感觉,单靠学恐怕也难以根本改变。所以,陈传席先生也不得不慨叹:“黄能诗,但诗才远不及齐,黄题画严肃有余,天真清雅不及。黄书法功力深厚,正宗严整,超过齐,但齐书法更精神抖擞,显见别才和天才。黄年少时即得到很好的教育。读书多,临古画多,功力皆很深厚。齐少时当木工,然齐后来有如此高的成就,益见其天才颖悟,常人难及。”说了半天,近乎是说齐白石是天才,黄宾虹也就一常人。黄宾虹尚且如此,如要和其他的艺术家比,还怎么比呢?                                                         更令人难以追慕和攀比的是,齐白石一生成就多方多面,诗、文、书、画、印等等,任意取之一种,已令常人毕生穷力,恐也难达其之百一、十一。根据个人喜好,也考虑多种因素,我这里就只撷取其书法中的篆书发一小点体会。                                                                                                                                                                                                                                                                                                                                                                                                                                                                                                                      读齐白石简介,说齐“书学何子贞、金冬心、李北海、《天发神谶》、《三公山》,晚年参以曹子建碑。”其中涉及篆书的,是《天发神谶》、《三公山》、曹子建碑。当然由于其篆刻的缘故,他“制印取法秦权、汉印、汉碑额”,故这些对象也应是其取法研究学习的内容。
 依照我个人的看法,《天发神谶》、《三公山》,以及秦权、汉印、汉碑额之类,基本是非主流类型的书法取法对象。在齐白石取法写作《天发神谶》、《三公山》之前,我们不能说没有人取法重视这样的碑版,至少难以找到大成功的范例。而在白石老人逝去几十年后的今天,取法重视这样两块碑的人多了,却也鲜有看到真正有成就的作品或者作者。这不能不说令人思考。
                                                                有人将白石老人书法艺术的发展划成两大阶段,大约以60岁为界。60岁前,书法风格基本徘徊在何绍基、金冬心、李北海、吴昌硕诸家之间;60岁之后,齐白石的书法和绘画一样,“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对各家融会贯通,创新发展。其篆书则笔画纵横,简洁老辣,内实外展,结体自然。到七八十岁,齐白石书法经过数次升华,行笔雄健,精致苍劲,风格独特,大气磅礴,成为最典型的“白石书体”。检阅白石老人书法集,其篆书作品大多作于60岁后,按照今人的选编比例,如果除去信函、文稿等非创作性作品,篆书作品大约要占白石老人书法作品的一半,其中较多的是少数字作品,如对联形式的作品。                                                         

我将个人学习阅读齐白石篆书的主要特色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沉厚。白石老人木匠出身,又擅篆刻,其腕力指力超人。特别是他以农人的务实心态及求实的价值标准治艺,决定了他对笔墨功夫的极深追求和判断。李可染先生曾有评论,“笔墨……讲得最好的是黄宾虹,实践最好的是齐白石……齐白石的字写得很好,力能扛鼎。”我从来看齐白石的书法包括画上的题款,笔如刀契,墨如凝漆,力透纸背,愈古愈妍,弥古而坚。是之能沉。所以一些人,见了荣宝斋的白石水印木刻竟然也要当成真迹,因为白石老人的笔墨太沉劲了。且如果白石老人用的是一味的浓墨,那真正是“安能辨我是雄雌”。曾经听在荣宝斋工作、又多次主持拍卖过白石老人作品的刘新惠先生专门讲过这个问题,荣宝斋的工人师傅们还喜欢在水印作品上动手亲笔添墨,这样的作品,是印是作孰能分?由此我也曾经想到过,我们现在十分喜欢的书法作品讲究墨色变化多么重要,但又多么容易出更大的问题。“淡墨伤神”,我曾经对此深为感慨。更重要的是,用较多的淡墨恐怕很难写出沉厚的神采,起码写大字作品的神采逊色很多。浓墨保证了厚度,行笔迟涩保证了力度(深沉),所以白石老人的篆书,字大力沉,不由人不为震撼敬佩。
 二,宽博。最近读到评论启功先生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并应用了“宽博”这一审美标准。我非常赞同“宽博的标准。这是书法作品所具有好影响的第一个标准,哪怕书法作品有明显的缺陷,但如果能够宽博,那么它就能带来好的影响。”我观古来尤其近现代以来诸大家,凡极大成就者,无有不笔重墨老,字势开张,风度洒脱,情性舒旷的。我们看当今在艺术品收藏流通领域活跃的书法大家,其中如于右任,康有为,谢无量,以及傅山、王铎,应该说,都不是完美的,但无不具有宽博的气象。尤其是康有为,我们在读他的书作的时候,也许常常要感叹败笔如此之丰富。又如绍兴徐生翁先生,多年埋没,而今几成当代青年书家取法之共同偶像。他现在享有的名声固然与其不应被埋没的艺术成就有关,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笔底却有一股峥嵘奇崛和开张磅礴存在。曾几何时,我们又看到了哪一个缩手缩脚、字势逼仄、笔墨飘忽的不出名的书家能够在逝后忽享大名呢?所以,宽博是一种气象,是一种能给予人生命舒张的意识感受和无限的想象力。          历代评论有字势关乎人之寿长。写开放的字,其人也长乐,其胸襟也开阔,其寿命也长久。我们看白石老人的篆书,字势开张,左右横突,筋骨强劲,有一种长枪大戟的洒脱和沉着舒张的宽博。这使得他的字在诸多作品同悬一室的情况下,能够跳出展篱,显然夺目于观众。应当说明,艺术的成功有多重因素,各有偏重。宽博是最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标准。就宽博本身而言,也并不一定要用粗笔重墨甚至字型大小来比照表现。如弘一、林散之就是两个例外,他们是因了书作的气息、格调高逸、人书同一“绚烂归于平淡”而具大成就,但他们的字同样有宽博舒旷的气象,起码是不逼仄和萎缩的。这是一种天然的自在。
 三,笔象。白石老人是真正艺术家,艺术造型之手段和表现无处不在地展现在他的各色艺术作品和生活中。我们看他的篆书,有一个特别之处,是笔划有象。笔象的问题,与中国文字的产生和特点有关,所谓“书画同源”,随着中国汉字构成的理性化发展及抽象性表现的加强,字象不“古”好多年呵!字象的出现,在白石老人而言,是顺理成章的生活感受的艺术表现,想来他这样写字,自己一定觉着是快乐的。而于读者而言,看字的同时似乎隐隐也能够感受体悟到一种画意与物象的天趣,也是会觉着是快乐的。白石老人最胜人之处是什么,天真也。笔中出象,字中有象,出乎天然,其天人乎?
 学习齐白石篆书杂记:

1、齐白石篆书,总的气格宏大,境界老拙,用笔迟笨,结字古而正。

2、白石老作篆,单字多作长方形,横平竖直,得端正稳重之感。然常以撇捺斜笔破之,使在平正中形成斜向、三角等锐角关系,使整体平正而不呆板,富有变化。

3、齐白石老人作篆,用笔与结字形成了一对很好的对比统一关系。其用笔藏头护尾,迟涩滞重,非常传统;但结字长方形构成平面,横竖与斜笔与现代平面几何分割吻合,富于现代构成感觉。余概括之,曰:“语言尽传统,衣冠合新潮”。

4、李世南先生谓齐白石作画用墨很纯,一种物用一种墨相。余观白石老作篆用笔亦同此,其轻重变化有规律,即线条总体平直简正,粗细均匀,但在个别主笔、或局部线条,或忽用重墨粗笔,或精细短画,使整个作品有“眼”,醒豁,生节奏,有变化。

5、白石老作篆笔画简、直不喜繁复,其耐看耐品味处在用笔线条本身的老笨厚重,如铁杵圆抡,有裹铁直指之气概。用笔转折多用硬,如折钗股、如挽强弓,有势道力度。 
6、白石老虽作篆,然则有秦汉“楷”意。即其用笔起讫多用方,得金石碑意。故其线条横截裹锋而起,顿挫蹲杵而收,生入木三分、沉稳山安之感。 
7、白石老作篆有以软毫、硬毫(蒹毫)为之者,余以为以软毫者为佳。 
8、白石老篆书亦时用扁笔,所谓有“楷”、隶意。然因行笔甚慢、气息厚重故不薄。

9、白石老篆书作品大字居多,然部分似以小笔作大字,起笔重而收笔时墨已干,由于控制得好,反增对比迟涩感。

10、余观白石老作篆,从根本上是运用贯穿了直白简便的书写方式和态度,即采用的是“楷”的写法(指秦汉“楷”意,即当时的隶意),也符合他从民间进入艺术的经历和追求。
还艺术于民间,还艺术于本来,平平顺顺,直直白白,简简单单、清清楚楚,坦坦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