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中字符串比较:贵州历史人物——第14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16:04

吴见举,(1854-1927),字瑞卿,苗族,贵州天柱人。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赴京参加殿试,时逢甲午日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签订出卖主权的《马关条约》,次年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公车上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曾受聘编修《天柱县志》,后任广西省垣历办南北两局警务,嗣后又任职于广西思恩府(今武鸣以北)。辛亥革命后,任湖南新宁县沙捐清佃局委员。1915年归里,任天柱中学第四任校长。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积极支持广大师生声援"五四运动的爱国行动。""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的龙大道烈士就是在他培养下成长起来的。1922年辞职归梓,颐养天年,吟诗卖画,自得其乐。

朱荣璪(1854-1926),字晓南,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弱冠补县学生员,孑身游京师,交四方贤俊,益通习时务。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纳资授浙江阳溪知县。在任九年,复任萧山县知县八年。复办九峰书院,文学大兴。又创建惠公纱厂、义和丝厂,多政声。累保知府,寻以候补道员留用。受山西巡抚岑春煊重用,力主山西洋务局、机器局。岑调任四川总督时,又随调四川主军械局。岑移督两广时,再随调两广,列幕府兼营务处支应所、善后赈捐局诸总办。所任均成效卓著。后岑春煊出督师柳州,委朱荣璪为广西布政使。因母亲病故再辞职,不再做官,民国初年移居杭州,1926年9月18日出世。

安盘金晚号石谷老人,贵州湄潭县天城溏人。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二甲进士。分发云南,先后任建水、宝华等县知县。法国帝国主义侵略谅山时,清朝廷派安盘金随岑毓英办粮台。中法战停,被委为云南石屏厘金总办。善诗,有《兰津桥》、《飞瀑岩》、《义泉竹枝词》等诗篇。

邓维琪(1855-1928),字花溪,后更名潜,清朝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出为四川富顺知县,迁邛州知州,过班道员。清亡后,易名潜,流寓成都。工诗,晚岁才填词,著作有《牟珠词》一卷。

杨调元(1855-1911),字孝羹,一字和甫,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幼随父在四川任中读书,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陕西长安、紫阳、华阳、宝鸡、沔县、富平等县知县,华州知州。平生嗜书史,勤纂述,擅长篆书,古朴典雅,刊有《驯纂堂丛书》。1911年,任渭南县令时值辛亥革命,因变起殉难。

覃金锡(1855-1926),字二如,号三除居士,清朝贵州荔波县人。布依族,有诗文集《赘赘编》三卷。他是我省边远县份的少数民族诗人,写了不少情文并茂的作品。

郭竹居清朝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其父为张之洞的老师。竹居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考取举人。其座师毕东屏深爱其才,将他带往苏州。当时苏州颇习"泰西之学",郭竹居以此而通 "西洋算法"。后来,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招郭充任水陆师学堂稽察,兼教国文。郭在广州接触了更多的西方科学知识,对数学的研究愈加愈精深,写成了《代数细草》、《代数术》和《勾股细草》三本书。清末贵州督学严修认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专家,对他大加赞扬。

路朝霖字访崖,一字覃叔,清朝贵州毕节人。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进士。历官四川东乡、万县知县,后擢升河南候补道员。与徐世昌、黎庶昌、罗质庵、黄彭年等友善。工诗古文辞,兼擅书画,因其人胸有书卷,绘画出手不凡,早年沉潜米、董两家,晚法李北海,益豪放遒逸,有山水立轴,宛然麓台规模。家藏有《九字损本兰亭序》,顾二娘手制砚等文物,均极珍贵,著有《红鹅馆诗抄》,由徐世昌付梓并序。

陈玉池字敬川,清朝贵州安平(今平坝县)人。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进士。授馆四方。为文熔铸经史,不屑浮丽之作。以擅书法著名。书学颜米,大字尤秀劲严紧。求作楹联、匾额、碑蝎,墓志者,一时应接不暇。

陈夔麟(1855-1928)字少石,号少室少樵,清朝贵州贵阳人。陈夔龙之长兄。曾宦广东、湖北,为著名书画收藏鉴赏家。其《宝迂阁书画录》评述自藏之书画五十卷、六十三册、一百七轴及十五幅屏联,为文物家所重视。

黄桂鋆(1858-1903),原名桂清,字件香,号养吾,贵州安顺人。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举人,次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十四年(公元1888年)出使云南主考官,十七年(公元1891年)和廿一年(公元1895年)共父母丧,回籍守礼,主讲本郡凤仪书院。廿三年(公元1897年)补福建道监察御史,在任上奏请增修战备,以图自强,敢言之声,播于京外。旋任北京巡视五城街道御史。廿五年(公元1899年)京察一等,记名以府道用。未几,奉命协办北京五城团练,护两宫逃往西安。后来历任广西思恩、湖南衡州、四川保宁知府。廿九年(公元1903年)卒于杭州西湖,年仅45岁。

段兆鳌(1858-1939),原名成林,字甲楼,号桂山,清朝贵州贵定县人。幼勤奋好学,功底深厚,16岁即在贵定和贵阳开馆授课。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举人,次年游历京都,后主讲魁山书院,监学学古书院,遵义练军稽查文案。二十年(公元1894年)第二次游历京都。后以诗受知于云南抚军李经羲,曾主个蒙榷局、勘司峨粮案、竹园厘金局总办,宁知知州、省财政局科员等。辛亥革命后返黔,在家筑畅园,组织"蓬社"诗社,主纂《贵定县志稿》。1919年后,参与编纂《贵州通志》。勤于写作、著述甚丰,有《畅园诗草》、《征余吟草》、《甲乙吟草》、《山蚕浅要录》、《农林蚕工矿说略》等,还编纂校勘过《黔轺纪行集》。其诗关心人民疾苦,伤时感事,忧国忧民。

任志德(1859-1925)字玉圃,号伯骥,清朝贵州黎平人,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拔贡,品学兼优,曾任广西直隶州州判,下雷州知州,为官清廉,辛亥革命后回里,后主讲黎阳书院,黎平劝学所所长。以学问气节望重士林,有《迪光堂诗集》行世。1925年10月,受地方上聘请出外调停,排解愚氓,夜半失足坠楼而逝,享年67岁。

欧阳宗铭(1859-1942),字俊卿,号伟生,贵州天柱人。为人正直,勇谋兼备。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法国侵略越南,越南求救于云南。他同云南鹤庆总镇朱鸿章往救立功,赏赐六品,次年被委任为尽先把总。十一年(公元1885年)被赏戴蓝翎,升千总。三十年(公元1904年)率部在永从县一带剿匪,后升五品衔,任管带,1942年病逝。

姚大荣(1860-1939),字丽桓,号芷澧,清朝贵州普定人。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起居注主事,刑部主事,学部图书局行走,大理院推事等。辛亥革命后,住北京,专事著述。有《墨缘汇观撰人考》、《惜道味斋事集》、《马阁老洗冤录》、《木兰从军时地表微》、《西王母国故》等。其中《墨缘汇观撰人考》、《宝穰室收藏书画志略》、《董北苑画法表微》、《辨吴渔山与王石谷绝交事》等均为收画史论著,颇能表现他不囿成见、勇于探索的学风。1939年4月21日在天津英租界去世。

黎尹骢字班孙,清朝贵州遵义县人。他是著名外交家黎庶昌之子。性情温良,嗜古学,好搜藏各式金石书画,举风汉语、古印、钟鼎、碑版、字画等,搜罗极富。对古代钱币蓄藏尤多,而且搜求论述古泉的著述,自晋到清计有115部751卷,对古代钱币进行精心研究,写在两部学术专著,即《古泉经眼图考》一卷和《古泉书录解题》三卷,这是金石目录学中别开生面的专著,很有学术价值。

莫棠字楚生,贵州独山人。莫友芝侄子。早年游宦两广十余年,与黎汝谦情谊深笃。晚年家住苏州,颇富藏书,娴于目录版本之学,绍继友芝余绪。雅好收录黔人著述,并尽力助其刊布。如收集郑子尹《巢经巢遗诗》,编辑《巢经巢遗集》二十四卷。又勘定遵义赵嵩(字筱容)的《含光石室诗草》等,均由陈夔龙出资刊刻,广为流播。自编有《文渊楼藏书目》,著有《铜井文房书跋》一书。

袁照芙(?-1910),字镜江,号价屏,清朝贵州修文人。贵州著名书法家袁思韠之子。诸生,历就鹿传霖、张人骏幕僚,以劳绩保知府。喜诗文,善楷书,工画花卉,能传家学,有花卉小品流传。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卒。著有《庄桐吟草》。

王文淑女,清朝贵州黎平人。女诗人。其诗入选《黔诗纪略续编》。据《闺秀正始集》载,王文淑所嫁的丈夫是与她不相匹配的。其夫好赌博,以至倾家荡产。黎平有富家子窥文淑貌美而有才气,便诱其夫卖文淑以抵债。文淑不从,以刀毁面,才未被富家子买去。遂归母家。其夫死后,文淑仍收其尸葬之。其述志诗可见其贞洁之志:"人生为女子,缔缘有定分。盛衰不可逾,持躬贵淑慎,奈何林下贤,亦抱王郎愠。"

任志儒(1861-1892),字珍圃,原字席珍,号仲鸿,清朝贵州黎平人。下雷州知州任志德之弟。生平刻苦治学,聪明过于常人,经史百家,靡不穷研。后为诗文高雅,不假构思,自成天籁,耀士秋,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考取举人,拣选知县。十八年(公元1892年)应聘府署教授,日夕劳心,无不假年,不久病逝,年仅31岁,例赠文林郎。著有《仲鸿遗诗》行世,爱憎分明,其《漳河怀古》一诗,鞭笞了横行一世的奸雄曹操,指出独夫民赋终难逃脱历史的惩罚。

文明钰(1861-1928),字式如,晚年自号鹤山老人,清朝贵州贵阳人。光绪中优增生。清末筹办新政,大吏延充农工商局及咨议局筹办处议绅,参赞宏多,得奖中书科中书。旋偕唐慰慈、任志清诸人创设公立中学堂。继任贵州官钱局协理,从容筹划,应付裕如。嗣改为贵州银行,复任协理,与总理华延厘整顿行务,调节金融。后又任总商会会长。著有诗文《鹤山存稿》,又著有《黔桂纪行》。1928年去世。

龙运松清朝贵州永宁州(今关岭县)人。清朝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举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古迹红岩碑有研究,写有赞颂红岩的《戏岩碑歌》一首:晒甲山前红岩连,神工鬼斧辟何年。字小如升大如斗,是谁纪功来雕镌。相传武侯此驻兵,碑名遂以诸葛传。后人即辞细绎玩,断以高宗伐鬼方。碑碣语意得真诠。此字非篆非隶亦非籀,想是三代神物亦或然。壁立久经风雨蚀,苔藓缘碧火色鲜。面有关索岭之接天,下有坝陵桥水鸣潺潺。榻摩险峻无人到,庐山真面道旁徒望延。从来岣嵝为最古,字青石赤老云烟。其次岐阳宣石鼓,荐诸太庙勒搜编。此碑字奇语诘屈,应共禹碑周鼓历万年。

杜辉字培之,清朝贵州贵阳人。画家。生活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1908)。早年画花卉,贵州省博物馆有其工笔《蛱蝶图》一幅。善画墨梅,有大幅墨笔四条联屏传世,上题五言绝名一首,用笔豪放而老辣,圈花点萼,亦颇活脱,当时有画梅专家之称。

桂鸾字莲生,清朝贵州贵阳人。生活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1908年)。画家。擅工笔人物,亦能花鸟,有小幅人物画传世,画一部汾阳像,行笔如春蚕如丝,似仿李伯时者。

花增字益三,清朝贵州贵阳人。画家。生活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1908年)。擅画山水、花鸟、贵州省博物馆有收藏。其山水画为以泥金描于藏青纸上之小幅,功力深厚。

夏国光字观之,号贯之、官之,又号松明山樵,清朝贵州石阡人。生活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1908年)。清末贡生。善绘画,擅山水,尤工画梅。有四时花卉屏长传世。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石阡县志》所载《石阡八景》即据其手迹翻刻。我国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邱石冥早年曾从之学画。

徐夔伦(1864-?),字促绂,榜名桐,再更名夔伦,清朝贵州安平(今平坝)人。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十八岁时以第四名中贵州乡试举人,官广西知县。善书法,宗北魏,通音律,教坊争拜为师。

吴见穆(1864-1912),学名吴鹤书,字松圃,苗族,贵州天柱人。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举人,二十年(公元1894年)赴京殿试。次年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公车上书",为天柱四"公车上书"者之一。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大挑二等,任贵州贵定县教谕。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参与纂修《天柱县志》,为主笔之一。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拣选盐运使,签分四川署检察厅检察官。辛亥革命后。署资州府(今资中县),被害于任内。

姜俊民(?-1915),清朝贵州平越(福泉)人。前清候补道员。1914年时,与贵州锦屏人吴慕尧、贵州大定(今大方)人陈百朋在上海岑春煊之子的家里密谋除掉袁世凯。由姜俊民先到北京,通过袁世凯的一个侍从武官,结识了袁世凯总统府的厨役,拟投毒于食物中,该厨役答应伺机行事。因革命党人经济拮据,用度不支,拖延时日,致使夜长梦多,被叛徒告密,遂遭不幸,姜俊民在北京被捕,吴慕尧在上海被捕,陈百朋得以逃脱。姜俊民和吴慕尧于1915年被袁世凯杀害于北京。

任树滋又名任承纪,贵州省瓮安县人.少时就读于城南玉华书院,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拔贡,十五年(公元1889年)举人,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进士。曾任湖北兴山县知县。先后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再徵聘为幕僚,为开办汉阳兵工厂、湖北枪炮厂、公办汉川铁路等事宜出谋划策。辛亥革命前夕,痛恨总督屠杀革命党人而同情革命党。1911年10月10日起义爆发时,投奔革命军,被安置在招纳处工作,翌日分到考验科。当革命军遭到清军攻击时,前往军政府上条陈20条,谈武昌战守方略,被提升为考验科长,不久又被任命为集贤馆副馆长。多次组织选拔善战者输送前线作战,并与决死团团员亲赴战地阻击敌人。同年12月1日,在清军炮击军务部、各机关干部紧急撤离的情况下,他仍坚守集贤馆。后来被安排到军政府内务司任内务部秘书、武昌府知事、公署书记官等。

程掝林清朝贵州思南县人,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举人,十五年(公元1889年)进士。官翰林院总纂,十九年(公元1893年)出任甘肃乡试正考官。平生精研说文,著述甚富。所著《说文通例》未刊稿本,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曾以三千金求出版,未应允。

谢鉴礼(?-1913),字方塘,号半亩山人,贵州遵义县人。著名书画家。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县学拔贡,官直隶清苑县知县,候补道员。光绪年间,其画驰名黔中,书法为遵义八大书法家之一。画以墨竹闻名,画上多配自作诗,有兰竹谱行世。书法宗颜(真卿)、米(芾),格调清高。1913年逝于河北保定。

罗绵纤女,贵州遵义人,她是四川新津知县赵怡之妾。工诗,著有《香草楼诗》一卷,1915年成都铅印出版。她是贵州旧体诗歌作者中三位有诗集传世的女诗人之一。

谭冠英(1866-1911)贵州大定(今大方)人。辛亥革命烈士。为清末府学附生,与同乡简书一同参加张百麟的自治学社。于乡间创设东区自治讲习所,平日已团结有数百人。1911年,与简书假练乡兵,得模范一营。贵州辛亥革命时,大定顺利地成立了军政府。冠英任参谋长。后来,旧势力反扑,杀死冠英和简书之弟简忠义,简书受伤,得以逃脱。

莫绳孙号仲武,贵州独山人,莫友芝次子。知府衔,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随刘瑞芬出使俄国与法国,任参赞。因刚直不阿受责去职。长期独居扬州,整理和刻印祖父与父亲遗著,集成《独山莫氏遗书》六十六卷。原版留存至今,由江苏人民出版社重新印刷发行。自编有《影山草堂书目》。

杨培荫(1867-1927),字薇卿,又署维清、薇青,别事情新髯,清朝贵州贵阳人。清秀才,曾教私塾。善书法。书宗颜鲁公,书篆、隶、楷诸体。篆书私淑莫友芝,颇得神似;行楷极精当,在王右军、赵文敏之间,秀雅可习。袁思韠后,扬名黔省。亦工诗词,有《新髯诗钞》印行。

李蕙仙(1869-1927),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她是顺天府尹李朝仪之女儿、清末著名维新派大臣李端棻之堂妹,变法维新领袖之一的梁启超之妻。她幼承庭训家学,熟读古诗,善于吟诗作文,且擅长琴棋书画,有才女美誉。她慧眼识英才,不爱金钱爱文章,"非梁不嫁"。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23岁时与19岁的梁启超结婚。之后,在梁的影响下,努力学习新学,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全力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的"公车上书"和保国会。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又随梁启超到上海创办鼓吹维新的《时务报》,并在上海创办女子学堂,她但任提调(校长),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学校长。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出逃日本,堂哥李端棻被革职充军新疆,她回到梁的故乡广东新会,不久避居澳门。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东渡日本与梁团聚。1912年,梁启超回北京任袁世凯的司法总长,李蕙仙同往。不久,袁世凯暴露称帝野心,梁启超护国讨袁,只身南下,李避往天津租界。李蕙仙与丈夫一起经历了清末民初政坛、文坛的惊涛骇浪,她总是给梁以安慰和鼓励,与梁相依为命,助梁施展才华,替梁抄录文章,做梁文的第一位读者。梁启超的九百余万言著作,自有李蕙仙的功劳。李于1924年9月13日病逝于北京。

张景旭字子初,清朝贵州镇远人。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进士,与赵钟莹、程小珊、何金龄有都门四杰之称。历官四川丹棱、南部等县知县。善书法。卒于七十八岁。著有《双梧吟馆诗抄》。

蔡衡武名岳,衡武是号,贵州贵阳人。维新派人士严修任贵州提督学政期间,在贵阳创办首家新式学校,蔡衡武便是该校高材生。严修离黔后,蔡与徐天叙、张协陆、张彭年等创办时敏学堂、通省公立中学、法政学堂。后到日本留学,回国后又在烂泥沟办蚕桑学校,著有教育专著《黔学之楚》。他不但是一个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个实业家,办有绸缎业群明社,不仅在贵阳办,还办到了武汉和上海。1918年黄齐生带着王若飞等从日本罢学回来,拟去法国勤工俭学时,蔡衡武为他们每人补助了300元的路费,王若飞到法国后,蔡还给他们寄生活费。使王若飞他们得以去法国。使王若飞最终成了革命家。

陈清字佩彤,女,清朝贵州贵阳人,画家。陈矩长女,生活于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1908年),善绘画,工书法,尤精山水画、花卉画,师法宋人,清丽不俗。其画有《宋播州杨氏女昆仑立马图》和《春艳江州图》传世,属上乘之作。其父陈矩所刊碑帖,多由她双钩上石。刘幼单刻《碣石颂》等碑、亦据陈清旧钩本。

但培良(?-1910),贵州广顺(今长顺)人。但明伦之子,广顺学监生,后中贡生。曾任江西知府,酷爱文史,著述较多,诗作尤佳。题广顺内外八景佳作,至今仍被世人传诵。

尹笃生(1870-1920),名于忠,以字行,清朝贵州贵阳人。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秀才,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考入贵州大学堂,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以官费生资格留学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回到贵阳,被省政府委任为贵州省立师范学校第一任校长,苦心经营九年,为桑梓培育了三百多名教师,许多学生灰飞烟灭国家栋梁之才,因积劳成疾,于1920年去世。为贵州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杨映云(1870-1911),字瀚雯,清朝贵州独山人。辛亥革命烈士。曾独山优廪生,曾奔走四川、云南、湖北、广东各地,寻求振救中华之道路。在广州参加同盟会,以后回独山设馆教书,大讲革命之道。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到贵阳参加自治学社,与张百麟等人创办《西南日报》鼓吹革命,又创立中医学堂,附设国文专科,联络有志青年,共谋革命大业。1911年11月4日,参加了贵阳的辛亥革命起义,贵州军政府成立后,派他回独山接收,宣布独山光复。反动势力与荔波清军统领李有能勾结,诬告杨是"叛徒",将杨杀害,贵州军政府竟然上当受骗,使杨映云蒙受不白之冤。直到1942年11月,才由国民党中央抚恤委员会追认为烈士,著有《董斋诗文集》及咏兰诗一百首。

金开祥(1870-1917),号子诚,清朝贵州贵阳人。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以高材生入贵州学正严修开办的经世学堂。后来历任桂林巡抚幕文案,岑溪、怀集、苍梧等县令,兴学校,劝农桑,有政声,迁梧州府知府,中越划界交涉督办。曾劝说陆荣廷反袁,参加护国战争,有功于护国之役。

钟昌祚(1871-1912),一名元黄,字山玉。清朝贵州开阳县人。辛亥革命烈士。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入贵阳经世学堂,继入武备学堂,毕业后充靖边营哨官。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返贵阳,与张百麟、黄泽霖等组织"自治学社",被推为社长。后又创办公立法政学堂,任堂长,发行《自治学社杂志》和《西南日报》,任社长。积极进行革命宣传。1911年夏赴北京参加全国报界联合会。1911年11月4日贵州光复后被推为都督府代表,至南京,又被推为贵州会议员。1912年初到云南,拟阻止唐继尧滇军入黔。3月返抵安顺,被宪政党人杀害。1913年,国民党北京稽勋局追赠其为陆军少将。著有《致滇都督蔡锷书》、《钟谱家训题辞》、《辛亥五月黔楚道中》等。

乐嘉荃(1871-1932),字良臣,一作良丞,号稼泉亚侠、寿红轩主人,抱壶庵主人,贵州贵阳人。工诗词,善书法,富收藏,精鉴别。著作有《湘梦楼诗稿》、《寿红轩诗稿》、《碧窗楚影词》、《吾自得斋诗稿》、《黔中忆旧词》、《抱壶庵词稿》等。均未印行。

朱霈霖(?-1919),字雨山,贵州龙里县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经济科,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回国,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内务部任职。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随居正起兵山东,旋参加夺取吴淞炮台的战斗。失败后潜逃。1918年,又与平越王枢元以警兵在武昌起义,事泄逃亡湘西。得平刚荐入湘西第三军任参议。次年病故。

王枢元贵州平越州(今福泉县)人。秀才出身,贵州自治学社会员。好习武艺,掌握着一支家兵,保卫地方。选为候补国会议员,不服刘显世专横。后出走武汉,与朱霈霖在警察局共事,1918年欲以警兵举义,事泄逃亡湘西,被平刚荐入第三军,在传达命令时,被冯玉祥的兵击伤,死于狱中。

胡嗣芬字景威,号宗武,贵州开阳县人。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进士。散馆改河南夏邑县知县。民初参加编纂《清史稿》,又曾主持江南通志局,为王仲肃师,善书法,小篆宗峄山碑,承清初玉筋篆之风,行楷兼容魏碑,皆以瘦挺胜。亦擅绘画。

于德坤(1874-1912),字业乾。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辛亥革命烈士。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入经世学堂,后留学日本,专攻法政,结识宋教仁,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主张推翻帝制。杂志被查封后回到中国,后又再次去日本,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与平刚一起加入同盟会,任评议员。辛亥革命前夕,回国到东北从革命活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于到京任内务部参事、国民党总部干事、贵州支部特派员,并负责筹组贵州国民党省党部。1912年9月离开南京回贵州,10月10日抵黔东的田线坪时,被贵州的刘显世派部属杀害。

刘应煃(1875-1919),字灿之,贵州遵义县人。老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志士。清光绪廿八年(公元1902年)入贵州大学堂读书,次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攻天文数理。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常在孙中山创办的《人民报》上发表文章,参加与梁启超的论战。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奉孙中山之命回国,在南京以行医和编辑《鸡鸣》周刊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徐锡麟在安徽起义失败,江淮震动,应煃立即撰稿印发《致满清两江总督端方规诫书》,列数清廷内外措施的错误,必须改弦更张.端方捕杀革命党人,捣毁同盟会江苏支部,不久,应煃恢复支部工作,任同盟会江苏支部长。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因病回黔,在遵义中学堂任教,又兼模范高等小学教师,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任省咨议局议员,遵义地方议会议长。1911年领导了遵义辛亥革命。后任省议员和国会议员,1919年病逝。

姚华(1876-1930),字重光,号一鄂,又号茫父,贵州贵阳人。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学者、书画家和教育家。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入严修改革后的经世学堂,同年中举人。后讲学于贵阳、光义,曾任兴义毕山书院山人。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后保送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法政大学。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回国,任邮传部船政司主事、建核科长。民国初年,被选为临时参议院议员,因政见分岐,未参与活动,寓居北京莲花寺中,纵情书画、词赋和研究汉学。1913年后,先后在民国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美专和朝阳大学讲授国文、书法和国画等。任过北京女师大校长、创立京华美专(中英美院前身),并任校长。他是著名画家,其画冠绝京华、驰誉中外。他深谙画理,绘画技艺精益求精,成功地把传统技法和个人风格结合起来,既极尽物态,又抒胸臆,出神入化,和谐统一,与陈师曾、齐白石齐名,同为画坛主将。被鲁迅、郑振铎评价为民国前期画坛代表人物。他是书法,无论真草隶篆,都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但又善于跳出古人臼窠。走自己的路,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他在笺谱、刻铜艺术方面造诣精深,独创"颖拓"艺术,令人叹为观止。他是著名诗人,对诗、词、曲、赋有较深的研究,擅长诗歌,早年的《藜峨纪行》组诗,绮丽清新,宛如出水芙蓉,颇受行家好评。其词存量较丰,体制完备,题材多面,声律稳贴,不愧为清末贵州词人殿军。他还是文字学家,"一生肆业于文字训诂,可谓专精",众多名流大师高压手度评价他为"一时大师"。他的著作有《弗堂类稿》31卷,其中诗11卷,词3卷,曲1序、序跋5卷,碑志、书牍、传、祭文、赞、铭各1卷。还有《姚茫父书画集》、《弗堂诗》、《菉猗室曲话》、《小学问答》、《书运》、《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等。

蹇念益(1876-1930),字季常,清朝贵州遵义人。其父蹇诜,与蹇先艾的祖父蹇訚为兄弟。蹇念益自幼随父在蜀读书。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黔省大旱,他受川东兵备道员黎庶昌嘱托,由渝运粮至遵义赈灾,精心策划,使赈灾卓有成效,救活无数老百姓。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留学日本,入早稻大学学法政,任留日学生总会总干事,结识梁启超,毕生为其挚友。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回国,在北京任七品小京官。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由遵义籍进士唐瑞铜(任河南省财政监理官)推荐,任河南省财政副监理官。他针对河南财政种种弊端,提出切实整治方案,实施后使河南财政所收入由600万两增到900万两。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资政院办理全国决算,河南名列增收第一。辛亥革命后入京,加入国民协进会,任常务干事,1912年2月任国会众议员。1913年5月,统一党与梁启超的共和党合并为进步党,与梁启超更接近。1915年,袁世凯称帝活动越来越烈,念益与蔡锷往返于京津,与梁启超密谋反袁,随即与蔡锷、梁启超、戴勘、王伯群、陈国祥、汤睿等"七君子"在天津秘密召开讨袁策划会论。会后,他奔走津沪策应,劝说冯国璋通电反袁。袁世凯死后,再开国会,他欲团结各党派共定国是,多方奔走,无济于事,乃辞议员职,日以饮酒消愁。1917年张勋复辟时,他曾劝说梁启超参加马厂誓师,讨伐张勋。后与梁启超创办《松坡图书馆》。1929年梁启超病逝,念益更觉知交零落,生活寡欢,1930年因偏瘫在北京去世。

周婉如,(1824-1864),自号纫湘女史、吟秋山馆主人,贵州毕节县人。著名女诗人。其父周凤冈为清朝道光年间翰林,官四川绵州知府。周婉如自幼天资敏慧,聪明好学,能吟诗填词,又擅长书画,通晓音律。随父寓居四川十余年,已交流于诗文名流中,因才华出众,被称为贵州才女、不栉进士。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嫁给贵州大家府(今大方县)黄育德为妻。结婚时,闹新房,时至半夜三更,人们仍然纠缠不休,要她十步作诗。她口占道:深深一辑谢诸君,奴本无才不会吟,记得唐人诗一句,春霄一刻值千金。结婚后,夫妻十分恩爱,经常作诗吟和。另外还和当地女诗人陈枕云、外侄章永康、姨侄杨绂章等名人学士往来酬唱不绝。不久,丈夫赴省应试,她填《醉花阴》一词:帘卷西风寒欲透,感别愁依旧。一院木樨香,梦魂影里,正断肠时候。秋来人共黄花瘦。冷帕香盈袖。漫道人团圆,思量归期,应在重阳后。该词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为后人所称道。后丈夫出任广东藩库厅承。因兵燹频年,音信乍续乍断,夫妻分居两地,家道中落,生活艰难,在贫病交加中度日,直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才与丈夫取得联系。如是起程赴广东,一心想往与丈夫早日团聚。谁知又遇兵乱,只得折回四川云阳,寄寓于其妹婿云阳县令杨某官邸。不久,丈夫噩耗传来,她悲愤填胸,旧病加剧而逝,年仅四十岁。主要著作有《吟秋山馆诗抄》、《词钞》传世。其诗有浓厚的乡土味,又有鲜明的时代感。前期作品多写少女闺情和婚后幸福生活,轻松细腻,生动明快。后期作品则感情沉痛,笔端饱含血泪,同情人民疾苦,暴露战争残酷惨象,令人同声一哭。

夜郎王--多同多同治下“夜郎国”占贵州领土百分之九十以上(铜仁地区古名黔中地,为楚国所有),另外,云南昆明以北,广西三分之一,湖南,湖北,重庆均属其领土一部份。 
邓恩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唯一的少数民族(水族)代表。1901年1月5日,邓恩铭出生在贵州省荔波县水浦村,又名邓恩明、黄伯云,字仲荛。4岁开始启蒙读书,6岁正式进私塾,1913年入荔泉书院完小。1917年8月,邓恩铭离开家乡到山东叔叔(其叔叔邓国谨,在益都任知县)处就学,考入山东省立一中。“五四”运动时,组织励新学会,编辑《励新》半月刊。1920年夏,邓恩铭与王尽美在济南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后发起建立山东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是“一大”13位代表中年纪最轻的。会后参加筹建中共山东支部。1922年1月,作为中共代表之一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负责山东党的工作,在淄博矿区领导工人运动。1923年任中共青岛直属支部书记,1925年8月任中共山东地区委员会书记。1927年4月到武汉出席党的五大,之后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1928年12月,因判徒告密在济南被捕,曾两次领导越狱斗争。1931年4月5日凌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济南纬八路刑场,时年30岁。

周逸群1898年出生在铜仁,7岁入铜仁城南小学,15岁以优异成绩考入贵阳南明学校中学部,博览群书,尤其喜爱中国历史,格外崇拜著名历史人物。他的作文《诸葛亮辅汉于蜀论》被评为全校优秀文章,刊于《南明杂志》。周逸群还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拥护贵州独立,被喻为“有抱负的青年”。
  
席正铭1884年出生在沿河县大垭乡,1907年考入贵州陆军小学堂,学习刻苦,思想活跃,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成立“历史研究会”进行反清革命活动。1910年席正铭升读武昌陆军第三中学,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在武昌成立“竞存社”进行反清革命宣传。同年6月在于佑任、宋教仁的帮助下,组织加入“同盟会”,被推为学生代表参与辛亥革命起义的酝酿策划工作。起义前夕,组织五百多人参加辛亥革命的武装起义。起义成功后,先后受任湖北都督府参军、贵州宣抚使、留都督府襄赞。中华民国建立后,任职陆军部。不久,受孙中山派遣,随杨荩诚(受任贵州都督)回黔。途中,与抢先占领贵阳的军阀唐继尧的滇军发生争战,众将士推席正铭为司令,率部入黔占领松桃,兵分三路直取铜仁城下。唐继尧为抵御黔军准备放火焚烧城池,为不让人民遭受不幸,席正铭主动放弃进攻铜仁,撤到四川省秀山一带。入黔失利后,于1914年东渡日本追随孙中山,先后担任中华革命党贵州支部长、贵州司令长官部参谋长、中将参军等职。1915年被推举为中国留日陆军同学会总会长。后奉孙中山之命返回京、津等地,开展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兵运活动。在席的努力下,京、津、保、川、黔、桂、滇、赣及香港、南洋等地的陆军同学分会很快联络起来准备带兵讨袁。不久,孙中山任命他为中将参军。1919年11月,席正铭受任黔军总司令。1920年2月8日,上任途经四川白市驿被谋害,年仅36岁,孙中山得此噩耗痛惜不已,亲笔题词:“席正铭烈士。”黄兴题词:“男儿的一代英雄!”

郑珍、莫友芝是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贵州最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俩不仅在学术上造诣很深,而且是同窗挚友。他们多方面的成就,均为士林所重,因而被时人尊崇地称为“郑莫”和“西南硕儒”。

何腾蛟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贵州籍名臣名宦不断崛起。贵州黎平人何腾蛟联合李自成余部抗清,被称为“南天一柱”。清代三百余年中,贵州在台湾为官的有27人,政绩卓著的有贵阳人周钟、蒋允 (音同薰)、李嗣和罗大春。周钟清初任诸罗知县,教民农耕,兴修水利,开设学校,主修《诸罗县志》,对开发台湾有功,人民为他立祠塑像,盛赞为“周公”。蒋允在乾隆年间任过台湾知府、分巡台湾省,台南的“新十二景”为他所建,当地人为他立有《大老爷蒋重修德安桥记》石碑。李嗣在道光年间任淡水厅同知,修纂《淡水厅志》。贵州施秉人罗大春在咸丰、同治年间任福建陆路提督,正值日军入侵台湾,他移驻台湾后,发动高山族人民抗击日军,还将防守方略写成了《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在台湾开发史上铭刻着贵州人的名字,他们在维护祖国统一,抗击外来侵略者,发展台湾经济、文化中做出了宝贵贡献。在清代名臣中,丁宝桢是一个有胆有识的封疆大臣,他以杀太监安德海而闻名天下。丁宝桢(1820~1886年),贵州平远州(今织金)牛场人。同治年间在山东任按察使、布政使,做了十年山东巡抚。在此期间,黄河几次泛滥,漕运受阻,田园淹没,人民叫苦不迭,而河官却往来推委。丁宝桢自告奋勇,请求担负治河任务,悉心筹划,亲临现场,与百姓日夜抢险,并下令“如有阳奉阴违者”立即正法。因其治水执法严厉,调度有方,故每每事半功倍;胜利完工,人民感激不尽。所以他离开山东十年后在成都去世时,山东人民恳请将他的灵柩运回山东,安葬在历城(今济南)九华山麓。他任四川总督时,重修都江堰,川西人民受益匪浅,在都江堰二郎庙为他塑起一尊雕像。丁宝桢是个具有开放思想的人,致力于“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在山东构筑炮台、创办山东机器局,又在成都创设四川机器局,开创了山东和四川的近代工业。他与别的洋务派不同,主张把“强兵”植根于“富国”,在四川实行盐政改革,将“官运官销”改为“官运商销”,严惩贪官污吏,擒拿江洋大盗,禁止苛捐杂税,促进商品流通,四川财政大为好转。丁宝桢敢做敢为,遇事勇于承担责任,善于识别和启用人才,“功在于世,利在于民”,他的事迹至今仍传为美谈。

黎庶昌遵义黎庶昌(1837~1898年)是贵州走向世界第一人,他于光绪二年(1876年)随郭嵩焘出使英国,是中国首批向欧洲派出的外交官。他在欧洲5年,任过驻英、德、法和日斯巴尼亚(西班牙)四国使馆参赞,游历过欧洲10个国家,将他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西洋杂志》一书。这本书后来被湖南人民出版社列为《走向世界丛书》之一。客观地讲,当时能写出这样书,确使国人看见了外面的“大千世界”,了解了许多异国风情。《西洋杂志》透露了“西方文明”的信息,隐含着“文明开化”的思想。继后,黎庶昌两度出任中国驻日公使,一方面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抗争,另一方面开展民间友好交往,常与日本朝野文士宴饮、唱和,《黎星使宴集合编》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在日本期间,他花重金搜集了流传到日本而国内早已失传的唐宋及元代古籍数十种,辑为《古逸丛书》二百卷,对保存祖国文化做出贡献。

曹维城曹维城,字价人,清朝贵州贵阳府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武举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科武举殿试进士第一名,时年20岁,成为贵州历史上最早也是唯一的一位武状元,与光绪年间文状元青岩人赵以炯、麻江人夏同和,遵义人探杨兆麟为清代贵州“三状元一探花”。著有《进藏纪程》等。中状元后官至云南副将,从二品,卸任后在贵阳定居。曹维城可谓是名家传世,其父曹元肃为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武进士,官副将,其子曹石则是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武进士,雍正御前带刀待卫,卸任后离京返回贵阳,与曹维城居住在贵阳城南状元府,即今曹状元街一带。曹氏祖孙三代都是武进士,其中还有武状元,算是贵州历史上最有名气的武术世家。

赵以炯,字仲莹,又字鹤林,清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生,贵阳青岩人。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中状元,大魁天下,成为云贵两省自科举以来"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

夏同和(1868-1925)字季平,号用清,又自号狮山山人,清贵州麻哈州(今麻江县)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参加顺天乡试,中癸已科举人,名列前茅。恩准同诸贡士赴保和殿殿试,被策问“举求才、经武、绥远、理财”诸大政内容,其在殿试对策文章中,上溯古代,下系变法,阐明“天工人代俊”,“则莫如循名核实之为愈也”,洋洋2000余言,以精辟的见地,博得考官吏部尚书孙家鼐和阅卷官昆冈等八名大臣赞赏,光绪帝:“亲笔御点”夏同和戊戌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以黄榜昭示,“大魁天下”,是贵州设建制以来仅有的两个(一是贵阳青岩赵以炯)文状元之一。
  夏同和是清末著名书法家,他为邱逢甲故居“蛰庵”题写的门联“马来西极,龙卧南洋”至今尤存潮州。遗迹除贵阳夏状元街外,还有其故里的“状元第”。

杨兆麟(1878-1919),字次典,清贵州遵义人。早年就读于黎氏,为黎怀汝女婿,受沙滩文化熏陶,是黎氏姻亲中的后起之秀。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赴北京会试,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公车上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以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人称“杨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浙江嘉兴府知府等。1906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时获法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参加辛亥革命。后归故里,倡议篡修《续遵义府志》,并主持初篡工作。继又到广州,任国民政府参议员,1919年病逝于广州,年仅41岁。

何应钦(1889─1987),字敬之。贵州省兴义县人。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早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振武学校。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沪军。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到日本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1916年秋回国,到贵州任讲武学校校长、黔军参谋长等职。1924年赴广州,任大本营参议、黄埔军校总教官兼教导第一团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职。北伐后任国民政府委员、浙江省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军政部部长。1934年授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1946年6月任中国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1948年5月任国防部长,次年3月任行政院长,5月辞职,8月去台湾历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民国联合国同志会”理事长、“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主任委员等职。1987年10月在台北病逝。

谷正伦(1889年-1953年),字纪常,贵州安顺人。中国国民革命军将领。贵州省西南部的安顺,除外名酒外,还有闻名于世的黄果树大瀑布在蒋家王朝反革命的独裁政府里,有一个反动警察头子,是一个拨弄腥风血雨的醒目人物,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蹇先艾,著名作家,(1906-1994),贵州遵义人。民国20年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学院经济系,获法学学士学位。时值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新文化刊物相继发行。蹇先艾于孤寂生活之中,以读书写作为乐,逐渐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民国11年,于师大附中与朱大南、李健吾创办“曦社”文学团体,办《爝火》文学刊物。次年,发表新诗《二闸舟中》和小说处女作《人力车夫》。
   民国15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常与朱自清、王统照、徐志摩、沈从文等名家交往。此后,在《晨报副刊》、《小说月报》和《文学》等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任北平松坡图书馆编纂主任时,兼授弘文学院《文学概念》和女子中学《国文》课。赛先艾自感所写作品题材狭窄,描写琐碎,于是利用学术交流机会至山东农村考察民情。民国25年,于鲁迅发起的《中国文学工作者宣言》上签字。由于连续发表反映贵州民间疾苦的小说《水葬》、《到家》等,被鲁迅誉为乡土文学家。蹇先艾还翻译出版《美国短篇小说集》。抗日战争爆发后,蹇先艾由北平携眷返黔。
  蹇先艾对于新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早在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时,他就与同班同学朱大楠、李健吾共同发起成立了“五四”以后中国最早的青年文学社团之一的“曦社”,并创办了文学刊物《爝火》。 对蹇先艾的散文,最早进行评论的是后来成为著名戏剧家、评论家的李健吾,他认为“在我们今日富有地方色彩的作家里面”,蹇先艾“是最值得称道的一位”。